永远不要找别人要存在感:每天读点黑格尔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有一种自然叫仰望天空

2000年前的一个满天星斗的晚上,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因抬头望天,而掉到了坑里。他得出了一个结论:明天要下雨!可当他把这个结论作为回报,告诉将他救出坑的路人时,却被对方当成了笑话。哲学家因此成了“只关注天空、不理现实”的代名词。虽然第二天,天,真的下雨了……

直到2000年后,在德国,有一个叫格奥格尔·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人,以一番“仰望天空”的话,为哲学家们正了名。

这个人的的确确是一个“牛”人。

自此,就有一种自然叫仰望天空。

密涅瓦的猫头鹰,要等到黄昏才会起飞

站在黄昏里等待,

昨夜梦中许诺的雨。

诗和女神,

密涅瓦在暮色中沉吟。

那只静默的猫头鹰突然起飞,

消失在晚霞的金辉下。

密涅瓦注视着天边干枯的云彩。

并没有目送它,

密涅瓦知道它的去处。

密涅瓦的猫头鹰,

要等到黄昏才会起飞。

——黑格尔

“暗时吃鸟肉,日时给鸟打”是一句用来形容猫头鹰习性的顺口溜。

古希腊人相信猫头鹰有很高的智商,还有人相信猫头鹰能听懂人的谈话,甚至能变成人。

为什么人们会这样看待猫头鹰呢?

因为人们看到猫头鹰的双眼在头的前方,而且大多数猫头鹰都有脸盘,很像人脸。人们平常看到的猫头鹰,瞪着一双大眼,神态沉稳,很像神庙里的占卜师。它还经常保持着思考的表情,于是人们就认为猫头鹰很聪明。每当夜深人静,人们熟睡之际,猫头鹰会发出的怪叫,就被认为这是智者无法忍受民众的愚昧而不断孤独地呼喊,用来唤醒世人,警醒世人,指引方向的。

密涅瓦是希腊神话中多才多艺的智慧女神雅典娜。

传说是雅典娜女神把纺织、缝纫、制陶、园艺等技艺传给了人类。雅典娜女神同一只猫头鹰共同守护雅典平安,她们有着相同的神力和特征。

猫头鹰是密涅瓦的象征,代表着智慧、理性和公平。它是站在密涅瓦肩头的圣鸟,被认为是掌管智慧和学问的鸟。所以,英语中有一句谚语:像猫头鹰一样聪明。

猫头鹰眼睛明亮,目光锐利,洞察力强,浓密的眉毛给这种鸟深思熟虑的表情。有人甚至认为密涅瓦也会化身为猫头鹰,借用这种伪装从她的敌人那里窥探他们的秘密。雅典城很多有身份地位的人,或富有的人,都喜欢带着猫头鹰在市区里游玩,借以炫耀自己。

古希腊哲人毕达哥拉斯因此将哲学定义为“爱智慧”,猫头鹰也成了哲学的代称。罗马人征服雅典后,带来他们的智慧女神密涅瓦,密涅瓦的猫头鹰,从此流传于世。

“密涅瓦的猫头鹰总在黄昏时起飞”——这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的。

在黑格尔看来,猫头鹰是哲学思考的别称,是一种启迪人类智慧的神鸟,是思想者的象征。密涅瓦的猫头鹰飞翔了,就意味着人类的智慧启动了。而且,这次人类智慧的启动,它不是在晨曦中迎旭日而飞,也不是在午后的蓝天白云间自由飞翔,而是在黄昏降临的时候才悄然起飞。它是处在猫头鹰和密涅瓦之间,也就是说它处在黄昏和晨曦之间,在完成某件事儿后才苏醒。

黑格尔借这个譬喻说明:哲学的认识方式是一种反思。

另外,他还暗示:哲学家经历长久的沉思,等待瓜熟蒂落的那一刻,犹如猫头鹰等待黄昏的来临,然后才能展翅飞翔。

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是:哲学的反思必须是深沉的,自甘寂寞的,不能搞轰动效应。

因此,黑格尔说:时代的艰苦使人对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中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经大大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致许多较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艰苦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被牺牲在里面。所以,黑格尔提出:精神上、情绪上深刻的认真态度也是哲学的真正的基础。

黑格尔借用猫头鹰在黄昏出来活动这个自然的生活习性,对自己的哲学体系进行了一次认真的“反思”。

别具意味的是,在企业经营中成功转型的日企富士胶片公司,在其投资460亿日元建立的富士胶片先进研究所里,也将“密涅瓦女神的猫头鹰”作为研究所的象征。同时,还引用了黑格尔的名言作为解释:一个强盛的时代终结了,也就是公司的发展到了黄昏,我们的公司也到了一个不得不改变核心业务的时期,我们要发展、要生存,那么就应该放飞象征智慧的密涅瓦的猫头鹰,探寻今后的核心业务,让富士胶片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在黄昏起飞!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许多人在谈论哲学的时候,都经常引用黑格尔的这个比喻。

评论家在写评论文章时,以密涅瓦的猫头鹰为题;小说家写小说时,以密涅瓦的猫头鹰当笔名;高中老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就让学生做一头密涅瓦的猫头鹰。

有人以密涅瓦的猫头鹰为名开博;有人用密涅瓦的猫头鹰当QQ名;有人甚至组建了一个研究密涅瓦的猫头鹰小组……似乎,密涅瓦的猫头鹰成了各种时尚的代名词;似乎,一个哲人如果不能和密涅瓦的猫头鹰扯上点关系,就不够深邃和知识渊博;似乎,密涅瓦的猫头鹰成了一个时代的智慧之光。

一句话:密涅瓦的猫头鹰,简直是帅呆了!

既然密涅瓦的猫头鹰可以在黄昏起飞,那么,我们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人,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年轻的时候,我们要抓住机遇,用充沛的精力,去勇敢地迎接黄昏后的黑暗的挑战。一句话:我们要鹰击长空。

而当我们青春已逝,慢慢走进了人生的黄昏时,我们会骄傲地说:我们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虽然,人生的黄昏已经来临,但是,我们的奋斗却不会停止,仍然会如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在黄昏起飞,让生命怒放,去铸就老年人的辉煌。这样,当我们在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用整个生命书写了壮丽的人生。

这就是密涅瓦的猫头鹰带给我们的警醒,这就是黑格尔的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带给我们的哲学反思。

一杯水是清澈的,海水却是黑色的

一杯水是清澈的,但海水却是黑色的。就像小的道理可以说明,而真正的大道理是沉默的。

——黑格尔

一杯水是否清澈,这是一目了然的事情,是极好分辨的。但是,如果问海水是什么颜色的?这就不好说了。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即使是同一个人,给出的答案也是有差异的。

因为,在不同的环境下,得到的结果本就是不一样的。

大部分的人都会说:海水是蓝色的。

描写大海时,人们经常会用诸如“在蔚蓝的大海上”之类的词来形容。由于文人墨客在笔头上的极力渲染,使得只在书本上读到文字,而没有亲眼见过大海的人,都确信:海水是蓝色的。这样,说的人多了,即便是见过大海的人,也“眼见为实”地、肯定地说:海水是蓝色的。

文人们也冤枉。

本来嘛!文人们也并没有太过于夸张,在光的折射下,特别是在晴朗的日子里,放眼远眺,那大海和天空一样,真的是蓝蓝的。普通的人根本无法解读这一自然现象,也无法分清大海和天空到底是谁借了谁的光儿。

其实,如果有好信儿的人,用一个杯子盛起一杯海水,可见,海水是无色的。确实,海水也是水,也是无色的液体,只不过,海水中因为含了多种物质,而变得有了味道,变得没有纯清水那么清澈而已。

而黑格尔却说:海水是黑色的。

也许黑格尔在观看大海时,天空中正乌云密布,遮住了太阳,遮住了光亮,也或许,黑格尔就是在暗夜时分观看的。因此,他才会得出“海水是黑色的”这样的结论。

但是,请不要忘记——

黑格尔前边还说:“一杯水是清澈的,但海水却是黑色的”,后边,他紧跟着又说了一句:“就像小的道理可以说明,而真正的大道理是沉默的。”

黑格尔前面说的,一杯水也好,海水也罢;清澈的也好,黑色的也罢,其实都只是前提和铺垫,他其实真正要表达的思想和主题在后面。

黑格尔的意思是说:就人类的认知力而言,小的事物是可以被解释,可以被分辨的,但是大的事物就会让人迷失,或失去判断能力,或会出现误判。

比如,一名小学生在期末考试中考了第一名,就像一杯水是否清澈一样,显而易见,所有人都知道他是聪明的。但是,这名小学生,长大后是成名成家还是一事无成,没有人能预知,甚至就连他自己,对未来的发展也是不能完全掌控得了的。这就如人们对浩瀚大海的认知不能一目了然一样。

再比如,一个人的想法是单纯善良的,而当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社会,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不同的想法,就变得众口难调,很难认知了。

小的显而易见的道理,可以用很少的只言片语一说即清,一辩即明,但是,大的深邃难懂的道理就没那么简单了,也许是越解释越乱,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沉默。

比如,生活中的一个小贴士可以用语言来说明,但是大道理,比如,整个人生,就不能简单地用只言片语来说明,必须用一生的酸甜苦辣去感受,才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简单言之,大道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亲身经历了才会理解,不能用语言来传授。

其实,类似的话老子早就过说了。

“一杯水是清澈的,但海水却是黑色的。就像小的道理可以说明,而真正的大道理是沉默的。”这句话可以用老子的《道德经》解释其含义——“道可道,非常道”,即,道理如果可以说明白,就不是真正的道理了。

这是老子在《道德经·道经》开篇第一句中说的。这句话老子说了千年,人们研究了千年,但很多人看到都有点迷糊,这两个道什么意思呢?心中使油然而生一个想法:老子,你这不是在玩文字游戏吧,再或者,你是在编绕口令?

于是,很多人刨根问底地去研究,研究之后,便得出若干种结论和解释。个人认为,有一种解说颇有些道理。

众所周知,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一个“道”字代表一堆意思。

先说这第一个“道”。

“小孩没娘,说来话长”,在中国古代,这个“道”字许多时候都与“天”字相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道”即指“天道”,用现代的词来说,就是自然运行法则。

同时,“道”还有“未知、神秘、谁也不知道、谁也不能肯定”的意思。

融合“道”的这两个概念,老子所说的第一个“道”意思即为——“神秘的天道”。

再来说第二个“道”。

这第二个“道”很好解释,即为:说道说道。

将“道可道”,连续起来,即为神秘的天道可以说道说道。

按照老子的观点,既然这神秘莫测的天道可以说道说道,那么这“道”要是说出来,会是什么结果呢?

老子给出的答案是:“非常道”。

也就是说,能用语言表达的“道”都是“非常道”,也就不是恒久之道。

这里面有两个含义:一是假如能够用语言说出的“道”,那就是没有真正得“道”。再通俗一点说,就是“道”这个东西,很多时候,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二是天下没有恒久之道,所谓“道”,那也是会变的。

总之,不论是德国的黑格尔还是中国的老子,他们都一致地认为“道”或者“道理”很复杂,很复杂,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哪怕是拥有高科技手段的现代人,恐怕对于整个“天道”也不敢说是绝对了解。

对于人类来讲,世界就好似一个大的太极图,如果已知的“道”是阳极,那么未知的“道”就是阴极,知道得越多,需要探索的奥秘就越多。结合现代的科技研究成果,似乎更加验证了这一点。

就以“时间”这个人所共知的“道”为例。

时间面前人人平等,这是谁都明白的真理,但是要从相对论的角度来讲,在光速条件下,这时间似乎和普通人的时间就不一样了。“时间静止”似乎都存在可能性。这是人们研究出了“量子物理”和“相对论”才得出的结论。

也许对于黑格尔,或者是中国老子,他们虽然不明白什么叫相对论,估计连万有引力定律听都没听说过,但是,他们所研究哲学道理,即便是放在现在那也是一门大学问。

一杯水,或一片大海,都是世间存在的自然,不论人们主观上如何认知,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着的。

“道”或者“道理”也是一样,不管是被认知也好,继续沉默也罢,它都是一种自然法则。

一直在那里,从未曾改变。一直在等待,期盼被超越。

哲学家们的哲学思想,是他们认知世界的经验总结,仅仅研究其思想内涵没有多大意义,而真正的目的,是从中领悟一些道理为我所用,使人生少走一些弯路,顺势而行。

人生,一半是现实,一半是梦想。人生,从自己的哭声开始,在别人的泪水里结束,这中间的过程,就叫做幸福。

一杯清澈的水,如果不停的摇晃,它也会浑浊;一杯浑浊的水,如果不去摇晃它,它也会自然清澈的。

凡事要顺其自然的发展,不要刻意去改变它,否则适得其反。正如浑浊的水静静地放置后会变清,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生活也是如此,往往不是我们想怎么就怎样的,只能慢慢地去适应这个生活,当我们真正适应了,回头再看看这世界,其实,浑浊跟清澈已经不重要了。

不要再纠结于一杯水的清澈与浑浊,不要再有那么多的无奈。

朋友们,做自己想做的。心若止水,清澈可鉴,知者知之、未知将知,心就是水、水也是心。借人之智,完善自己。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

让我们做一个温暖的人,不卑不亢,像一杯水一样,清澈地生活。

只有仰望天空的人,才会掉进坑里

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星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黑格尔

泰勒斯因观察星空而掉在坑里,虽然他准确地预告了第二天会下雨,但还是受到了人们的嘲笑。“泰勒斯只知道天上的事情,却看不见脚下的东西。”

可两千年后,德国人黑格尔听到这个故事,却不以为然,他毫不掩饰自己的赞美。他说:“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星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这就是黑格尔的高明之处。

黑格尔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以敏锐独到的眼光,看到了一个能够仰望星空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对理想有着执著追求的人。看到了这样的人,会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奋斗,从而达到理想的目标。

黑格尔的话让人觉得痛快淋漓。

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古往今来,凡是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都是那些时时仰望天空而不免掉进坑里的求索者,而绝不是那些整日躺在坑里,却还要对他人所遇的挫折说三道四的庸人。

比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有一天,陈景润边走边思考着哥德巴赫猜想,不料想,他一头撞到了一件物体上。此时,他的脑子中正在凝思着数据,根本无它。也许,他眼睛看到了被撞的物体,但是,根本就没在他头脑中形成影像。

所以,他以为他是撞到了一个人,所以他礼貌地说:“对不起!对不起!”

而旁观者看到的是陈景润正对着电线杆子说对不起呢!

于是,陈景润被讥笑为傻子。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陈景润,就是这样一个“傻子”,最后,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比如英国科学家法拉第。

法拉第费时十年之久,致力于“转磁为电”的实验。这其间经历的挫折和遭受的失败,简直是难以数计,但是,他没有被这些挫折和失败所压倒,而是跌了爬,爬了跌,跌了再爬……

无数次的跌倒再爬起,他始终坚持着,结果,他终于迎来了最后的成功。

再比如万有引力定律的发明家牛顿。

有一次,牛顿在实验室里聚精会神地做实验,连吃饭的时间都忘了。他的助手便拿了几个鸡蛋,送到实验室去,让牛顿自己煮来吃。牛顿随口答应了,但仍然埋头做实验。

不知过了多久,是牛顿的肚子提醒他还没吃午餐。于是,他随手拿了一个小锅,看没看地把鸡蛋放进锅里,往炉子上一放,又继续做实验。

半个小时后,实验做完了,才又想起锅里的鸡蛋。可是,当他打开锅时,里面没有蛋,却只有一块怀表。

牛顿很纳闷,抬头一看,本应该在锅里的鸡蛋还在桌子上,而本应该在桌上的怀表却到了锅里。

把怀表当鸡蛋煮,牛顿做实验之专心,如此可见一斑了。

再比如:《病原学》的作者塞麦尔维斯。

塞麦尔维斯的顽强精神,更是令人感动和振奋。他在一而再、再而三地“掉进坑里”以后,依然不忘“仰望星空”,他始终坚信自己主张的真理总有一天要昭彰于世。

他在《病原学》的序言中说:“回顾以往,我只能期待有一天终于消灭这种细菌感染,用这样的欢快来驱散我身上的哀伤。但是,如果天不从愿,我不能亲睹这一幸福的时刻,那么,让坚信这一天迟早会到来的信念做我临终的安慰吧!”

既然必须要“仰望星空”,那么“掉进坑里”的事情也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每遇这样的情况,只有坚忍不拔,跌倒了再爬起来,继续向前,才能在布满荆棘的路途上,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来。

这就正如美国著名的聋盲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所说的那样:

“我碰到了不可胜数的障碍,跌倒了,然而我一次次坚强地爬起来,迈步上去。每前进一步,我的勇气就增加一分;每爬得高一点,我的眼界就开阔一些。次次奋斗的结果都是一个胜利,而沿着这胜利连接起来的云梯,我就一定能达到那光辉的云端、那碧天的深处──我希望的绝顶。”

黑格尔仰望天空的哲学,实际上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事儿不大,反映的却是一种哲学的大问题。

一个人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如果一切都注意,面面俱到,则很难在某一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人,不是庙里的泥塑木雕,人是灵动的、有思想的,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

事实上,判断一件事或者评价一个人,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能太武断,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而忽略了其本质,这一点很重要。

不要因为一个人身上存在缺陷,而认定他肯定一事无成,也不能因为一件事在某一方面可能让我们感到不满,就对它全盘否认。

反之亦然。

不要因为一个人做过一件好事,就容忍了他的大奸大恶,也不要因为一件事有利于极少数人就认为是合理的。

用现代人时髦语来形容:遇到坑爹的人,他不过伸了个懒腰就踩坑里了。真的就这么简单,你想拉都拉不住。

不要一味地指责和嘲笑吧!

因为,人这一辈子总会遇到一些深坑的,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毫不防范的情况下一脚踏空掉下去。

在人生的路上,深坑、湍流……

随时可遇,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把它当作一次次经验的叠加,从而在下次仰望星空时,记得注意脚下也许会出现深坑,要小心,小心,再小心,不要掉入深坑中。

即便是一不小心掉入了深坑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掉入深坑后的一蹶不振,可怕的是没有勇气爬出深坑后,继续仰望知识的星空,继续欣赏璀璨的明星。

莘莘学子在求学的日子里,前进的道路上,也会出现许多的深坑,考试的失利,比赛的失败,荣誉的失去……

这些都是在仰望知识的星空时不料出现的一些深坑。

面对这些深坑,就只能是爬起来,闯过去。

而我国神舟载人宇宙飞船的发射成功,便是去探索星空奥秘的成功事例。

如果没有科技人员一次次地仰望星空,如果不经历诸多的实验,就没有神州系列的一次次发射成功。

不可避免的,在无数次的仰望星空时,在千百次的实验中,也会出现深坑,在会在不经意间掉入深坑。

假想一下,如果当科技人员掉入深坑后不敢爬起来,永远躺在坑里不再仰望星空,那么,何谈一次次的发射成功呢!

由此,从黑格尔仰望天空的哲学中,我们得到启示:

勇敢地仰望星空,不管前面是否有深坑,都要一直地勇往直前。

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

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

——黑格尔

黑格尔出生的斯图加特市是德国符腾堡公国的首府,是一个小小的政治文化中心,当然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

幼年的黑格尔,相貌平平,瘦长脸给人以营养不良的印象,低垂的眼皮,使人感觉他好像萎靡不振。他一点也不机灵,甚至让人感觉缺少精力充沛的孩子应有的活蹦乱跳的朝气。任何见过他的人,都不认为这孩子会有什么天分,更不可能想到他还会成为著名的思想家。

其实,当幼年的黑格尔第一次躺在青草地上时,他也是小孩子的心性,也只是玩得累了,为了休息一下。他躺在草地上,眼望着蓝天,闻着泥土与青草的气息,听着昆虫的鸣唱……他只是感觉身心无比的舒畅和放松。

所以,久而久之,他就喜欢上了那些躺在青草地上的日子。

忽然有一天,当黑格尔又躺在青草地上眼望着天空时,一股微风吹来,灵感一闪,他忽然产生了一丝丝顿悟。

黑格尔凝神细思这股灵感,这股灵感便慢慢地,慢慢地在他的头脑中成熟,扩展……最后,他终于缕清了,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

尽管别人认为黑格尔没有天分,然而黑格尔心里很清楚地知道,他虽然不是天才,但也并不是笨蛋。

况且,此时的黑格尔又顿悟到:即便是天才又能怎么样?假如天才只是躺在草地上,朝朝暮暮,不思进取,也终将一事无成。

在科学上,对“天才”这两个字并没有准确的定义。长期以来,对“天才”的话题讨论,一直是众人争论的焦点。

从古到今,从中到西,从科学界到心理学界,一直在研究,一直不惜笔墨,从未有停歇。

天才,从字面上释义:一是天才,天赋的才能,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灵感;二是指具有天赋的才能的人;三是天然的资质。

在心理学界,“天才”被称为“有超常智力的人物”。

特曼认为:天才指的是在标准化的智力测验中成绩突出者。因而,天才仅仅意味着智力水平高,仅仅是一种潜力,而不是成就。他认为智商在140以上者可以称为是“潜在天才”。因此,特曼认为,天才是指还没有机会因成就而取得社会声望的儿童。

高尔顿的见解,比特曼的说法更为流行。高尔顿认为:天才应具有由杰出实际成就反映出来的高度创造性,他们的成就应该有长久的价值而且不应是由出身造成的,比如那些世袭的君主。

“天才”之所以能够成为天才,必须具备两个要素。

一是先天的要素,即感觉敏锐,富有激情;二是后天的要素,即自然成长,并以自己的方式获取大量知识。这两个要素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这里还要着重强调一点:“天才”和“天分”是有区别的。

“天分”仅是对某种工作有一种特殊的潜能,以及能很快、很容易地学会某种技能。而“天才”则应有独创性、创造性,能在完全生疏的环境中从事思想和工作,能够独立地为世界作出前所未有的贡献。

天才不是被教育出来的,天才是在自由环境中自然成长起来的。

或许,天才一出生就比别人的智商高,这说明他是幸运的,因为他具有了难得的“天分”。

但是,如果他满足于此,朝朝暮暮只是为拥有“天分”而沾沾自喜,不再发掘,不再探索,那么,他的智商就会停留在一岁里。而且,越是先天聪明的人,提升的空间相对来说越小。

因为,一张纸上已经画满了东西,想再画就很难。而正常人就像一张白纸,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就比天才越好提升。所以,那么多的所谓的神童长大都没有得到变化,成为了正常人,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正如黑格尔所说,即使是最大的天才,假如只是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会光顾他。

让我们所有人,不论是天才还是平庸,当我们想着那些理想时,先看看脚下,想想当前,然后再脚踏实地,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好。那么,当微风吹来时,温柔的灵感光顾的喜悦就会袭来,那么,我们就会向成功的征途迈进一大步。

心灵之旅,说走就走

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背起行囊,独自旅行,做孤独的散步者。

——黑格尔

黑格尔十岁时进入文科中学读书。这个时期正是德国文学伟大兴起的时期。出版了如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等具有不朽意义和魅力的作品。但是这些都没有引起喜欢读书的黑格尔的充分注意。令人惊异的是,黑格尔最喜爱的小说是《索菲从默墨尔到萨克森的旅行记》。

这本小说是当时公认的德国文学中一部贫乏的、令人厌倦的作品。小说共有厚厚的六大卷,此外,还有无数的信札和无数的附录和续编。而内容描写的却只是一个少女的命运和冒险行为的故事。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别人认为贫乏无聊的小说,却使黑格尔入了迷,并且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1793年,黑格尔从图宾根神学院毕业。经人介绍,黑格尔来到了瑞士伯尔尼做家庭教师。这时的黑格尔几乎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全部花在读书与写作上了。他唯一的消遣就是在城郊散步,以及假期外出旅游。

1796年7月,黑格尔与三个朋友来到了阿尔卑斯山。面对着终年积雪的崇山峻岭和一望无际的平静湖面,黑格尔都无动于衷。他在旅行日记中写道:“理性想到这些山岳的恒久性,也没有发现一点可以使之铭记不忘的……”

而当他看到赖兴巴赫瀑布时,却兴奋地对同伴呼喊着:“喂!你们看这瀑布多么壮观!看上去瀑布只是同一景象,而实际上,它的每一刹那都是变化无穷的。”

正是他的这种行事作风,若干年后,人们才会确信黑格尔说出的那句话,确实是发自肺腑,他说:“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背起行囊,独自旅行,做孤独的散步者。”

可以说,19世纪末的美国和英国,一流的学院派哲学家,大多都是黑格尔哲学的推崇者。他们在研究和借鉴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时候,每每会谈及黑格尔的这段话。

有人会问:黑格尔何以独自散步,独自旅行?

很难给问话者一个容易理解的答案,或者说是令人满意的确切答案。因为,本来哲学的很多东西,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就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不清道不明的微妙。

当时光之梭穿越几百年,跨越20世纪,来到21世纪的时候,人们在利用高科技的手段,上网冲浪或是蹓跶之时,偶遇黑格尔格言录,邂逅此言——“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背起行囊,独自旅行,做孤独的散步者。”仍不由得会心一笑,击掌叫好:“嗨,嗨,黑格尔,虽素昧平生,但英雄所见略同也。”

不可否认,人是群居动物。

然而,人,又是因为思想而存在的,所以人注定了也是孤独的。

因为,人,每天必须要有独处的省思,以消化吸收领悟,所以,也需要从热闹中退出来。

人,必须要正视自己的内心,以己之思去生活,去感悟。留给自己独处的时间,听从心的意愿,不盲目从众,独立思考,让自己的内心强大到可以不畏流言,不惧蜚语。

此外,人们,特别是现代的人们,经年累月被禁锢在城区闹市,心灵被忙碌、工作、生活充斥着,从来不曾体验或很少体会大自然原汁原味的甘甜。这是人生的一种缺憾。

人,定期必须要有独历的体验,因为,唯远离旁人方可与自我对话;因为,唯万籁俱寂方可心思泉涌;因为,唯人迹罕至之处方可观天地之最美。

这就是无人之境的静谧之美。其实,在人们的内心深处,都是非常向往大自然的,向往着那山清水秀的地方。

所以,背起行囊,独自去旅行吧!

人生最幸福之事,就是进行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单单是满足于眼界。

抱着放松的心态去旅行,去寻找最真实、最简单、最轻松的自己,卸下所有的防备和面具,和大自然来一个最温馨的拥抱,彻彻底底地去享受一场心灵的盛宴。那么,旅行就是一场心灵的救赎。

人活于世,不可避免地,尘世的纷扰、情感的困惑、工作的压力都会不断地袭来。与其,假装坚强,或者委屈自己戴着面具生活,道不如,去自然界感受一下清晨的鸟语花香,或是欣赏一下日落的金色黄昏呢!

那么,或许那些一直困扰揪心的问题,都会在灵光乍现的一刻得到释然,这就是大自然给人的最好答案。

所以,去旅行吧!背起行囊,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独自旅行吧!

看晓风残月,看行云流水,静静地去感受春雨的娇柔、夏风的火辣、秋阳的执著、冬雪的曼妙。

让每个春夏秋冬都变得情趣盎然;让每一个日出日落都变得诗情画意;让每一次潮起潮落都变得无比美好。

让人生不是在旅行中,就是在去往旅行的路上。

让背起行囊的独自旅行,从一种状态变成一种人生态度,抓住时机,向着远方和内心——启程。

泛舟洞庭上,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就会萦绕耳边;登上万里长城,毛泽东的“不到长城非好汉”就会激励前行;傲立泰山之巅,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会充斥于胸……

当仰观瀑布,想起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时,必将会抛去所有的愁苦、烦恼,而一股豪气,一丝愉悦,一种恬静,就会不由得充溢了心灵。

然而,世间有几人能有黑格尔的好命?背起行囊的独自旅行也是有条件限制的。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游戏,那么,这场游戏是有原则和规则的。因此,人生规划很重要。一个是物质与精神的三七开,另一个是群聚与独处的三七开。

回想起自己走过的人生旅程,有太多的感慨和无奈,总感觉世事弄人,经历过一次有一次的心碎,萌生出想独自出行的念头!

简简单单的行囊,背负着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理想太多的回忆,独自上路,走到那儿算那儿吧,去感悟独自出行的辛酸与伤痛!

人是一种高级的感情动物,有时候真是愿意放弃一切的人类感情和欲望,卸下所有的包袱,背起行囊独自去旅行!

背着行囊,独自走四方,去完成那一个个美好的愿望吧!因为前方永远有未能完成的目标,所以要去追寻,天涯海角也要去追寻。虽然路途太遥远,梦也可能太遥远……

那些古城曾经繁华,那些沧海已成桑田。

也许,什么都离我们太遥远,也许,心是空虚的,再多的欢笑也填不满寂寞的深渊。那么,就让我们背起行囊,独自踏上旅程吧!

哪怕是一个人行走,做孤独的散步者,带上希望和明天,带上灵魂和寂寞,把忧伤写给绿色的草原,把沿途的美好留在心间。

这样,总有一天,我们会对自己说:我要飞了!没有谁再能牵绊我们的脚步。像黑格尔一样,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背起行囊,独自旅行,做孤独的散步者。

太阳下面没有新事物

太阳下面没有新事物。

——黑格尔

“太阳下面没有新事物”——这是黑格尔说的,但不是黑格尔首先说的。

这句话传说是所罗门王说的,语出《圣经·旧约·传道书》第一章第九节。而第九节全文记载为:“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应该说,黑格尔这句话说得很有哲理,讲的是一个因果关系,太阳下没有新鲜事,排列组合就是创新,一切都在预料之中,关键是人们如何去看待事物的发展。

在哥白尼之前,人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就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围绕地球转。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告诉人们,事实恰恰相反,是地球围绕太阳转。

在达尔文之前,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祖先一定是人而不会是某种动物,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则告诉人们,人类的祖先正是动物——“类人猿”,人是由猿猴演变而来的。

在爱因斯坦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但《相对论》却告诉人们,时空不是绝对的,时间和空间也是相对的,高速运动的物体会发生“钟慢尺缩效应”。

对于哥白尼、达尔文、爱因斯坦之后,人们所认识到的事物,当然就是全新的事物了。而黑格尔之所以说“太阳下面没有新事物”,应该运用哲学的思考去解析。因此,理解起来,是很有些难度的。

从哲学的角度讲,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同时,吸取和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仍在适应的、符合历史条件的东西,并且,还增添了一些为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东西。

黑格尔说——“太阳下面没有新事物”。

人们对新事物是充满着好奇与渴望的。虽然有人会说,“好奇害死猫”,但是,更多的人认为,“好奇是上进的表现,渴望是生活的动力”。所以,人们出于对新事物的好奇与渴望,又不禁会刨根问底:“太阳下面到底有没有新事物呢?”如此,不妨对新事物追求探索和充分体验一下喽!

黑格尔举过一个小男孩儿剥洋葱的例子。

一个小男孩儿,他很好奇地想知道洋葱里面到底长什么样?于是,他就拿起一颗洋葱来剥。他先剥了一层。得见与原来的那层只是鲜亮一些,样子是没多大区别的,还是由皮包裹着的一颗葱而已。并且,过了没多久,他就奇异的发现,刚剥露出来的那层鲜亮,也渐渐地暗淡了。于是,小男孩接着往下剥,一层又一层……结果小男孩儿发现,每层都一样,并没有新的发现,只是洋葱变得越来越小,最后什么都没有了。

古今中外,从来不缺少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之人。因此,有许多人就去探索和体验了。上面提到的哥白尼、达尔文、爱因斯坦等科学家,正是因为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渴望,才在不断探索之后,终于发现了客观存在着的事物。

事实上,太阳下的所有事物,原本就存在着的。不管你来与不来,不管你去也不去,它就在那里——不躲不闪。所谓新与旧,只不过是缘于人们的认知程度和认识的时间罢了。

人类进入到21世纪,哲学上所说的新事物的内涵就加更丰富了。

在内容上,新事物比旧事物丰富;在形态上,新事物比旧事物高级;在结构上,新事物比旧事物合理;在功能上,新事物比旧事物强大。因此,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都是不可抗拒的,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因此,太阳下所谓的新事物,其实只是丰富、高级、合理、强大、代替……,并不是完全的崭新。

因此,黑格尔说,“太阳下面没有新事物”。可以说其哲学意义是指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凭空的,都可以在以前的事物中找到雏形和依据。……如果不改变新的场所,就不可能有全新的理念及事物出现。

因此,不论太阳下的事物是新还是旧,我们只管将理想、青春、智慧等等,献给太阳做心的祭礼吧!那么,我们就和太阳及太阳下的事物一样幸福了。

与其咒骂黑暗,不如燃起一支明烛

绝对的光明,如同绝对的黑暗。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

——黑格尔

黑格尔生长在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一个公务员之家。

黑格尔家族,没有上层贵族的显赫地位,也没有下层平民的艰难贫困,这是一个严律克己,讲究实际,又很有进取心的中层之家。生活在这样一个家族中的人,特别是男人们,都是以绅士自居的。

黑格尔在这样的家族中长大,受父辈们的影响,不可谓不巨大,因此,也就形成了黑格尔独特的为人处事方式。

1801年,黑格尔来到耶拿大学,当上了一名教员和编外教师。

耶拿大学副校长的儿子加布勒也是黑格尔的一名学生。这位学生对老师黑格尔的仪表作了这样的描述:

“容貌端庄……一双大眼睛闪烁不定,可以看出他是个内向的思想家,这种眼光使人望而生畏,即便不把人吓退,人家也只能对他敬而远之。然而,他说话和气,与人友善,却很得人心,使人愿意和他接近。黑格尔的微笑有一个特点,是我在别人脸上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在微笑时,善意中同时夹着锋利、尖刻、讽刺的味道,这个特征表明他有深邃的内心世界……我想把这种微笑首先比作穿透重重云雾、照亮一部分黑暗环境的一线阳光……”

黑格尔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用锋利而友善的微笑,将深邃的内心世界凝聚,慢慢地,一点一滴地凝聚,逐渐形成了能够穿越时空的黑格尔哲学体系。

黑格尔说:“绝对的光明,如同绝对的黑暗,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

无疑,这是一句包含着很深哲学思想的语言,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在黑格尔看来,没有光明,黑暗便不能被察觉;没有黑暗,光明便不能被彰显。黑暗与光明是相生相克的,共存的。缺失任何一种,便什么也不会产生。因此,黑格尔才说,置身纯粹的光明如同在纯粹的黑暗里一样看不清。

但是,光明和黑暗彼此从未被放弃。生发,燃烧,跳动,簇簇翻涌;寻找,探索,观察,永无止境。

同时,黑格尔给光明和黑暗前面还附加上了“绝对”一词。

在汉语中“绝对”一词有多种解释,与“相对”使用时,是指没有任何条件限制,不受任何限制而言。

同“绝对”一样,“纯粹”一词也有多种释义,在这里应该是指精纯不杂,精纯完美。

因为附加了“绝对”与“纯粹”,而使光明与黑暗的哲学含义更加深奥。

从哲学上讲,光明与黑暗的关系是相对的统一。

黑暗只是光明的缺少,寒冷只是温热的缺少。由于黑暗把光明规定成颜色,从而使光明本身可以看得见。然而,如前所说,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都看不清什么东西,所以,黑暗在光明中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说:“与其咒骂黑暗,不如燃起一支明烛。”

黎巴嫩有句谚语:“除了通过黑暗的道路,人们不会到达光明。”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悲观的情绪,每个人不可能总是做出正确的决定,不可能总是积极前进。有时候被负面的情绪占上风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因为客观因素而放弃主观想法,那就说明主观意识还是不够坚强。给自己树立一个循序渐进的目标吧!朝着这个目标,一点一点地前进。能一蹴而就达到的目标,因阻力太大,反而更容易放弃。

如果实在是很容易被客观因素影响的话,那就试着多去接触“光明”的因素,要自信点儿,不要太消极。遇到什么样困难都在心里说一声,或者是大声喊出来:“没什么大不了的。我能行!”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哪里有黑暗,哪里就有光明,反之,哪里有光明,哪里就也一定有黑暗。因有黑暗的衬托,而使光明的意义更加夺目。所以,对于光明与黑暗,即不能一味地贬斥黑暗,也不能强调光明的意义。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要用唯物的方法去处理社会的黑暗与光明。

显而易见,光明和黑暗是一对反义词。

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黑暗与光明和外部环境无关。假如心里黑暗,那么,就认为世界也是黑暗的。假如心里漾满了光明,那么便认为这个世界很美好。

没有一个绝对光明的人,也没有一个绝对黑暗的人,就像没有绝对的朋友,也没有绝对的敌人一样,每个人都会有脆弱的一面。因此注定了,在人的一生中,会有光明与黑暗一起相伴。

犹太人信奉一句名言:人生必须透过黑暗,才能看到光明。

高尔基在《一个英雄的故事》中说:“我以为,黑暗并不即是没有光明,而是一种与光明敌对的独立的气力。”

这里蕴含着的人生哲理就是:一个物体或者事物都有他的两面性,矛和盾的存在才有意义。

黑格尔经常用《生命旅程》的诗句来鼓励自己,那么,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与黑格尔一起共勉吧!

“朋友们,向太阳,

让人类的幸福之果快快成熟!

几茎残枝,几片碎叶,

怎能把太阳的光辉遮住?

要穿过这些残枝和碎叶,

奔向太阳边去,

吸吮着它的热和光,莫虑!

最好莫过于

让自己酣然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