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2.1 国际竞争力概念模型

国际竞争力概念模型研究是整个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基础。通过概念模型的确立可以界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与竞争力影响因素。不同学者对国际竞争力概念模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视角,分别是竞争优势视角、创新能力视角、全球化视角以及其他视角。

1)竞争优势视角

国际竞争力的概念模型的逻辑起点是亚当·斯密(1776)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他认为各国都拥有有别于其他国家的自然条件或后天有利的生产条件,因此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但该理论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之上,不能回答如果一国在任何产品上都没有绝对优势,又如何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

随后,大卫·李嘉图(1897)在此基础上提出比较优势理论,即一个国家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该国生产该项产品的机会成本比其他国家生产相同产品的机会成本少。赫克歇尔与俄林(1930)所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造成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差别的原因:如果每一个国家都能把自己拥有的所有的生产要素集中在生产本国所拥有的绝对竞争优势的产品上,各国都能生产其最有劳动效率的产品,那么通过国际贸易,各国的资源都能被有效地利用,各国的国民福利也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而增加。

波特(1990)的研究无疑对国际竞争力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研究可以视为国际竞争力研究视角的一次转向。他认为新的国家竞争力理论必须超越比较优势而转向竞争优势,必须反映出包括市场区分、差异化产品、技术差异以及规模经济的竞争概念,同时必须超于成本并能够解释一国的企业为何能比其他国家更能创造出品质、功能与产品创新的优势。此外,波特指出生产力是国家标准的竞争力,主要目标是一个国家达到高度生产水准,且能够不断地提升国民的生活水平,而这样的能力依赖于一国在劳动与资本充分就业下的生产力。

波特和林德(1995)提出竞争力将向环境竞争关系所转变,新的国际竞争力形成将超越以往的静态模式而转向动态模式。而各种动态模型的构成将以创新作为基础。因此,对国际竞争力概念模型的确立应该将环境视为重要的影响变量,能否对各种自然、人力等资源的有效使用是提升生产力的关键,也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

2)创新能力视角

从创新能力视角建构国际竞争力概念模型是近来研究的热点。Burgelman,Kosnik&Poel(1998)的研究证明创新能力与企业的竞争优势密切相关,并指出创新能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呈显著相关。研究发现,五种因素直接影响了公司的创新能力,它们分别为:①资源的运用与配置;②了解竞争者的创新策略与相关产业的演进;③了解公司的技术环境;④公司结构与文化的涵养;⑤公司的策略管理空间。

Porter&Stern(2001)认为创新已经成为培育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以往,技术创新无疑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最有效途径,然而随着全球化扩张以及各国在标准化生产中所选用的标准方法等因素的限制,技术创新并不能持久地维持竞争优势。如果一个企业走在全球创新的前端,就必须在重视技术创新的同时努力使技术在商品化之后形成潮流并取得不断地发展。同时,各国的政策环境也会影响创新活动,各企业也需扩大管理流程上的创新,通过开发和商品创新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Alginger(2006)的研究从外部性出发,将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国家创造福利的能力。他主张将产出作为竞争力评价的指标,此外应注重对生产和技术功能的过程评价,同时也应考虑国家所制定的策略对竞争力的影响ALGINGER K.Competitiveness:From a dangerous obsession to a welfare creating ability with positive externalities[J].Journal of Industry,2006,6(2):161177.

3)全球化视角

全球化进程加速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同时也加剧了产业之间的国际竞争。Fisher(1998)从区域的视角探讨全球化与竞争力的关系,认为全球化和区域化已经成为影响区域和国家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各国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考虑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维护市场正常运作、处理好技术转让和就业问题,同时要注重对关联利益的保护,以此提升国际竞争力。

IMD(1996)将国家竞争力界定为一个国家创造资源附加价值并持续增加人民财富的能力。IMD.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1996[R].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1996.整个竞争力由三个竞争面构成,分别是资产与过程,内引力与扩张力,全球性及地区性。各国应依据这三项要素制定相应的政策体系,并运用到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

Brykova(2007)在全球经济环境下,分析了区域竞争中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建构了区域国际竞争力模型,得出如下结论:①全球化需要找出与发展区域间的持续性竞争优势,以作为全球竞争下生存能力的标准;②确定影响区域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包括产业集群、人力资源、创新系统等;③全球化需要找出不同国家和区域的持续性BRYKOVA I.Determinant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veness of national regions in the global economics environment[EB/OL].07].http://www.nbuv.gov.ua/portal/Soc-Gum/Mep/2007_7/20077eng/1_Brykova.pdf

WEF(2010)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机构、政策和决定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要素的组合。有别于其他研究视角,WEF认为生产力水平代表着经济成长水平,同时生产力水平也决定了在物质、人力和技术投入中所获得的收益率。因此,收益率也可被视为经济增长率的根本驱动,是衡量国际竞争能力的根本。

4)其他研究视角

也有学者从其他视角建构国际竞争力概念模型。Henricsson&Ericsson(2005)认为,传统意义上对竞争力概念的解读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过于狭窄,应该从相关者的角度去解读竞争力。HENRICSSON P,ERICSSON S.Measuring construction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A holistic approach.Australia: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5.他以建筑业为研究对象,以解决投资者、员工、顾客与整个社会的需求为衡量方式对竞争力进行评估,最后引进核心竞争力指标作为评价基础,透过这两者对竞争力进行综合理解。Hawkins(2006)认为竞争力、贸易与竞争成长之间紧密相连,国际贸易的增长可以增加国内竞争压力,使国内的进入壁垒减弱,达到规模经济并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吸引更多的境外投资,增加销售份额,减少赤字均是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从以上四种分析的视角可以看出,对国际竞争力概念模型的建构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静态到动态的趋势。最初对国际竞争力的探讨只是集中在竞争优势的视角,研究视角较为单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趋势,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变得日益复杂,创新成为影响竞争力大小的直接因素,同时全球化也成为建构国际竞争力模型的重要考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