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起善《世界经济新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篇 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

第一章 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形成

1.1 复习笔记

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经济萌芽的准备阶段

1.15~16世纪地理大发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深刻地影响了欧洲的社会经济状况,经济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贸易市场扩大,贸易量日益增多,商业完全脱离手工业,成为独立的行业。在商业利润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不断发展。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商品数量大大增加,这一切都刺激了商业的繁荣,地区之间贸易交往的增加促使国内市场逐渐形成。同时,各国的商人开始跨越国界进行大规模对外贸易,尤其是地理大发现大大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在贸易发展的带动下,分工也开始跨越国界。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世界经济正待萌芽。


二、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萌芽

1.科技革命的涵义

(1)科技革命的涵义

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总称。其中,科学革命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质的飞跃,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新飞跃,它表现为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方面的重大变革。基于此,科技革命是指科学知识或理论加速转化为技术变革,进而引起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2)三次科技革命简介

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发生了三次伟大的科技革命。其中,第一次科技革命是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科技革命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60年代达到了高潮,主要以原子能、高分子合成材料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

2.第一次科技革命及其特点

(1)第一次科技革命的产生

第一次科技革命首先从传统的纺织部门开始。在需求的推动下,为了追求利润,纺织业的机械化水平飞速发展,在这过程中,为了解决动力问题,出现了一个跨时代的发明即蒸汽机的发明。蒸汽机的发明不但解决了动力问题,而且为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创造了条件。接着,蒸汽机应用到其他重工业部门,促进了采煤、冶铁、机器制造等部门生产率大大提高和运输业的发展。可以说,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对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化过程贡献巨大。

(2)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第一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时间正是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独特的历史条件赋予它鲜明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第一次科技革命从轻工业部门开始,这主要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

②技术发明领先于理论研究的突破。第一次科技革命过程中的种种发明,都是技术发明领先于科学理论的突破,而且它们大多是由直接参加生产的技术工人做出的,因此这一时期的发明创造实用性很高。

3.第一次科技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

第一次科技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机器代替了简单协作

在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原本由人力完成的简单协作被机器所取代,突破了自然体力的限制,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和生产的精确程度。

(2)根据科学的原理实现了生产过程技术上的统一连续性

依靠科学的原理,应用物理、化学等方法解决了生产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完成和各个阶段之间结合的问题,从而保证了生产过程技术上的统一、连续性。

(3)科学技术把自然力变成社会劳动的力量

蒸汽机的出现,使用机器推动机器,把自然力运用于社会劳动,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4.世界经济的萌芽

(1)国际分工的发展

在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水平获得大幅度提高。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使社会分工取得大进展,极大地推动了国际分工的迅速发展。机器大工业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广泛采用机器技术,工业从农业中完全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工业内部的分工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种分工使大工业逐渐脱离本国的基础,进而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于是社会分工迅速跨越国界,向国际领域扩展,把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多或少都纳入国际分工之中。

(2)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在国际分工的发展过程中,世界市场也逐步形成了。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建立和国际分工的发展对世界市场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国际分工是国际商品交换的基础。国际分工体系的逐渐形成促进了各国生产力的提高,同时又使生产趋于专门化,并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赖。世界市场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了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就在相互推进中向前发展。


三、第二次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形成

1.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概述

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新的动力,于是出现了以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

(1)电力的发明

与蒸汽力相比,电力具有更多的优势。电的应用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它改变了人们的通讯能力,使人们的通讯能力大大加强;②依靠电,化学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利用电解的作用,发现了许多新的元素;③电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电灯、留声机、电影、无线电广播的发明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光明和多姿多彩。

②内燃机的发明

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对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拖拉机的出现为农业大规模机械化创造了条件;②汽车的发明、使用和推广使人们看到了公路交通方式的前景,同时又创造了一个新的工业部门——汽车工业部门;③内燃机的发明使蒸汽动力的应用得到推广,扩大了对石油的需求,促进了石油部门的发展。

2.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与第一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二次科技革命显现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第二次科技革命从重工业开始,为落后国家提供了一次新的机遇,后起国家德国、美国成为这次科技革命的主导。

(2)基础理论的先导作用日益明显。基础科学领域的理论突破转化为生产力,产生了无穷的创新能力,在这次科技革命中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内都不断地产生各种发明创造。

3.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

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商品交换的范围日益扩大,经济生活的其他领域如资本、货币也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在这种国际化的趋势中,世界经济最终得以形成。

(1)科技革命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变革。交通运输的发展,方便了资本主义列强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掠夺,也加快了资本的跨国流动。

(2)生产水平的日益提高和运输的日益便捷使得国际分工体系和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同时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带来了经济结构的变化。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方式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在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基于资本的逐利性,资本从发达的工业国流向欠发达和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成为必然。

(4)随着商品交换的日益发展和资本输出的日益增多,促进了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第一次科技革命后就出现了世界货币,但第二次科技革命才形成以世界货币为基础的世界货币体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的以电气工业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体系的深化,形成了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经济生活的各方面都展现出国际化的趋势,在世界货币的基础上形成国际货币体系,世界经济最终形成。

1.2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世界经济[对外经贸大学2006研]

答:世界经济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在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而相互联结、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是超越于民族国家界限的全球经济体系。

在理解和把握世界经济这一概念时,应当明确以下三点:①世界经济不是世界上各国国民经济的简单总和或机械合成,而是相互渗透的有机结合或结为一体;②世界经济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动和发展的经济体系,是一个历史范畴;③不能将世界经济与国际经济等同,两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其内涵有很大区别。


2.科学革命

答:科学革命是指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重要发现,即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质的飞跃。

科学革命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质的飞跃,必然会对人类社会实践产生巨大影响。科学革命对社会发生的积极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新的科学理论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技术、新的生产工具并发明了新的工艺,从而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另一方面,科学革命所孕育的科学新思想、新科学思维方式和新的科学精神作为巨大的文化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文化进步。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科学革命常常是社会革命的先驱。


3.技术革命[复旦大学1997研]

答: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手段和方法的重大发明和突破,即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质的飞跃。

技术革命表现为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方面的重大变革。通过这种变革,人类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改造世界的能力在不断增强,从而带来整个社会生产面貌的日新月异。技术革命是科学革命的结果,先进的技术及其应用成果反过来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4.科技革命

答: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总称,是指科学知识或理论加速转化为技术变革,进而引起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就它们的相互关系来看,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出发点,科学革命引起技术进步;技术革命是科学革命的结果,先进的技术及其应用成果反过来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以下三次科技革命:

(1)以16~17世纪力学的突破和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然后波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2)以18世纪末19世纪初电学和化学的突破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力的应用和内燃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3)以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先导,以第二次大战后,原子能利用、电子计算机、高分子合成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空前深远的影响。


5.产业革命

答:产业革命是指由科学技术的飞跃引起的整个经济领域的重大变革,它不仅包括物质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而且也包括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科技革命是产业革命的前提和准备,产业革命是科技革命的结果。

产业革命是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开始的,主要内容有:

(1)生产技术革命,即大量采用新技术、新发明,建立机器大工业,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实现机械化。生产技术革命从工具机变革开始,以机器生产机器告终。

(2)生产关系变革,即以机器为主体的现代工厂取代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手工工场,成为占主流的生产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工厂排挤了个体手工业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


6.第一次科技革命

答: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第一次科技革命首先从传统的纺织部门开始。在需求的推动下,为了追求利润,纺织业的机械化水平飞速发展,在这过程中,为了解决动力问题,出现了一个跨时代的发明即蒸汽机的发明。蒸汽机的发明不但解决了动力问题,而且为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创造了条件。可以说,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对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化过程贡献巨大。

第一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时间正是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独特的历史条件赋予它鲜明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第一次科技革命从轻工业部门开始,这主要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

(2)技术发明领先于理论研究的突破。第一次科技革命过程中的种种发明,都是技术发明领先于科学理论的突破,而且它们大多是由直接参加生产的技术工人做出的,因此这一时期的发明创造实用性很高。


7.第二次科技革命

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蒸汽机的缺点逐渐暴露,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新的动力,于是出现了以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与第一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二次科技革命显现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第二次科技革命从重工业开始,为落后国家提供了一次新的机遇,后起国家德国、美国成为这次科技革命的主导。

(2)基础理论的先导作用日益明显。基础科学领域的理论突破转化为生产力,产生了无穷的创新能力,在这次科技革命中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内都不断地产生各种发明创造。


二、思考题

1.简述第一次科技革命及其特点。

答:(1)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概述

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首先从传统手工业部门——纺织部门开始。在需求的推动下,为了追求利润,纺织业的机械化水平飞速发展,在这过程中,为了解决动力问题,出现了一个跨时代的发明即蒸汽机的发明。蒸汽机的发明不但解决了动力问题,而且为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创造了条件。接着,蒸汽机应用到其他重工业部门,促进了采煤、冶铁、机器制造等部门生产率大大提高和运输业的发展。可以说,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对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化过程贡献巨大。

(2)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第一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时间正是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独特的历史条件赋予它鲜明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第一次科技革命从轻工业部门开始。在封建制度下手工业和行会制度发达,致使当时的毛纺织业、棉纺织业等轻工业部门的生产力水平较高,而重工业却几乎是一片空白。一个部门技术的革新必须以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为前提,所以,只有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轻工业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为重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科技革命的成果才会慢慢推广到重工业部门,促使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

②技术发明领先于理论研究的突破。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一般来说,科学理论对技术变革起着先导作用,新技术的发明又为新的理论研究提供科学手段,然而观察这次科技革命过程中的种种发明,不难发现技术发明领先于科学理论的突破,而且它们大多是由直接参加生产的技术工人做出的。这些技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了生产工具的种种不足之处,于是着手发明和改进,因此这一时期发明创造的实用性很高。然而技术工人并非专业学者,他们无法在基础科学领域实现突破,这就限制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在这次科技革命的后期,更多的是机器的改良而非创新。


2.试述第一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萌芽出现的作用。

答:第一次科技革命使世界经济开始出现萌芽,其作用机理分析如下:

在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水平获得大幅度提高。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使社会分工取得大进展,极大地推动了国际分工的迅速发展。机器大工业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广泛采用机器技术,工业从农业中完全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工业内部的分工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种分工使大工业逐渐脱离本国的基础,进而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于是社会分工迅速跨越国界,向国际领域扩展,把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多或少都纳入国际分工之中。

在国际分工的发展过程中,世界市场也逐步形成了。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建立和国际分工的发展对世界市场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国际分工是国际商品交换的基础。国际分工体系的逐渐形成促进了各国生产力的提高,同时又使生产趋于专门化,并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赖。世界市场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了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就在相互推进中向前发展。

到第一次科技革命结束时,各国都或多或少地被卷入了世界商品交换的狂流之中,这时,世界经济才开始成为一个有实际意义的术语或概念。


3.简述第二次科技革命及其特点。

答:(1)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概述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蒸汽机的缺点逐渐暴露,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新的动力,于是出现了以发电机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

电能的广泛应用开始于19世纪末,其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除了电动机应用于生产外,蒸汽机也不断地得到改进,发明了内燃机。随后,出现了汽车这一使用汽油通过内燃机驱动的自动车。汽车的发明、使用和推广使人们看到了公路交通方式的前景,同时又创造了一个新的工业部门——汽车工业部门。而且,内燃机的发明使蒸汽动力的应用得到推广,扩大了对石油的需求,促进了石油部门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同时还是钢铁的时代和化学工业迅速发展的时代。钢材很快排挤了其他材料,成为工业大生产不可替代的原料,世界工业生产也从“棉织时代”进入“钢铁时代”,重工业在工业中开始占主导地位。随着新元素的不断发现,人们开始使用人工方法合成材料,发明了合金钢和人造丝、塑料等多种人工合成材料。

(2)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与第一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二次科技革命显现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第二次科技革命从重工业开始,为落后国家提供了一次新的机遇。第一次科技革命虽然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但是到19世纪中期第二次科技革命前,在除英国以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仍然是农业占优势,而且在这些国家的工业中,轻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重工业相对而言显得薄弱。这时英国号称世界工厂,其经济实力是别的国家所无法比拟的。但是由于它坐守前人的创造成果,思想上趋于保守、定型而丧失了先发优势,反而使后起的国家德国、美国成为这次科技革命的主导。

②基础理论的先导作用日益明显。在第一次科技革命中技术上的突破先于科学理论,进行发明创造的也大多数是直接从事生产的技术工人,这就使当时发明的机器具有高度的实用性,但也正是这一点局限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进入19世纪后,基础理论开始起先导作用,新技术的发明为新理论研究提供科学手段,这种科学和技术相互促进的关系已日益明显。在19世纪初,就有许多的专业学者致力于电学的研究。基础科学领域的突破转化为生产力,产生了无穷的创新能力,在这次科技革命中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内都不断地产生各种发明创造。


4.试述第二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最终形成的作用。

答: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商品交换的范围日益扩大,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出现。此时,不但交换国际化,经济生活的其他领域如资本、货币也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在这种国际化的趋势中,世界经济最终形成。第二次科技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其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革命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变革。钢铁工业的发展使铁制轮船最终代替了木制帆船,铁路建筑的进展则更为迅速。随着资本输出的增加以及资本主义列强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掠夺的加强,在这些地区也兴筑了相当规模的铁路网。内燃机的发明,出现了汽车这一新的交通工具,更重要的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出现了空运的发端。

(2)生产水平的日益提高和运输的日益便捷使得国际分工体系和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同时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带来了经济结构的变化。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方式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在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和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找到了它们所需要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但是随着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使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各工业国对投资场所的需求不断上升,它们向外扩张的方式也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对外投资的数量大增。

(4)随着商品交换的日益发展和资本输出的日益增多,促进了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第一次科技革命后就出现了世界货币。第二次科技革命使各国经济实力大幅提高,才形成以世界货币为基础的世界货币体系。世界货币体系一般由一个或几个强国支配,这些国家以黄金或白银为基础,发行流通的货币,此类货币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流通,不同程度地发挥着和金银相同的储备功能。此时,科技革命引起的生产力变化,推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深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世界货币体系和国际资本,世界经济才真正得以形成。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地理大发现

答:地理大发现是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欧洲人航海探险,发现美洲新大陆和东西方新航路,以及完成环球航行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统称。

促成远航探险活动的直接原因是欧洲经过地中海与东方进行贸易的路线受阻。而促成远航探险活动更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则在于:由于西欧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封建主和商人都产生到东方寻求黄金的强烈要求;由鼎盛走向解体的西欧封建社会矛盾加深,封建专制王朝力图通过海外掠夺来弥补财政收入,维护其统治。

地理大发现的经济后果是:①世界商品流通领域骤然扩大,商业发生了巨大变革,商业资本大发展;②引起了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西欧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大规模增长;③大量金银流入西欧,引起了16世纪欧洲价格革命,都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④把美洲、亚洲、非洲和欧洲联在了一起,打破了以前全球各地区经济分立的局面,出现了世界性的市场;⑤世界主要商路的中心由地中海转向大西洋,大西洋沿岸国家葡、西、荷、英、法等国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2.圈地运动

答:圈地运动是指领主用暴力或欺诈手段大规模强占农村公有地和农民份地,用栅栏或壕沟圈围起来,变成领主的大牧场或大农场的一系列活动。

自15世纪起,“圈地运动”历时近400年,大致可分为以下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5世纪末到17世纪40年代,这个时期是圈占公有地;第二个时期是17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中叶,新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他们一方面将在革命中没收的国王和保皇党的土地按20年地租收入的价格大块出售,另一方面他们迫切需要界定占很大比例的份地的私有产权,议会圈地时代开始。

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关系变革,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简答题

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

答: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历史阶段:

(1)世界经济萌芽期

这一时期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后期,前后经历了近300年的时间。

(2)世界经济初步形成期

这一时期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前后的英国产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工业社会在欧美国家的建立,包括整个资本主义确立时期,经历了大约100年的时间。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形成是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上以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和世界市场的开拓为主要标志的。

(3)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期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20世纪初,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场范围的扩大,特别是以资本输出为特征的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巨大进展,以及世界领土被瓜分完毕,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最终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