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性格色彩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章 红色小孩需要什么

红色小孩需要什么?需要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心、管住自己的情绪,需要学会反省自己,对自己严格一些。而红色小孩的父母需要多鼓励他们、多监督他们,也要对他们严格一些,并要毫不客气地打破他们“不想长大”的童话。

孩子,别太贫了

红色小孩爱说、爱笑、爱闹、爱开玩笑,因此,他们也擅长幽默。当他人因为他们的俏皮话哈哈大笑,因为他们无厘头的语言而大跌眼镜的时候,他们能从中得到了满足。但当幽默滑到了贫嘴的边缘时,父母们必须认真而又严肃地告诉他们:孩子,别太贫了!

红色小孩热衷说一些无聊的、没有内容的、绕来绕去的废话,他们自认为很幽默,看着你无语、无奈,他们很开心。他们觉得自己太能说了,非常享受这种把烦人当有趣的所谓幽默,却不知,自己所谓的幽默早就变成了贫嘴。

其他颜色的小孩会不会贫嘴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蓝色小孩死板固执,说话一本正经,幽默细胞不多,即便偶尔开个玩笑,也不会把这些无聊的内容变成幽默的话题,更不至于变成贫嘴。

黄色小孩幽默感最烂,他们的思维不会拐弯,当他人因为一个笑话哈哈大笑时,黄色小孩会很不解地问:“你们在笑什么呢?有什么好笑的!”黄色小孩不仅听不出幽默,反而会给开玩笑的人泼一盆冷水,至于让他们自己幽默一把,那更是“赶鸭子上架”了。因此,让他们贫嘴,不大可能!

绿色小孩有幽默感吗?当然!绿色小孩具备“大智若愚”的基因,他们的幽默是不经意间的冷幽默,效果有时甚至比红色小孩的哗然更加好。例如葛优,小时候一定是个幽默的绿色小孩。但绿色小孩话没那么多,又很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不会随便拿别人开涮,所以,像这种把别人贫得无语、无奈、直摇头的事情,一般不是绿色小孩做的。

很显然,只有红色小孩爱贫嘴。这也是他们把爱说话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的负面效果,同时,也是他们喜欢张扬和引起他人注意,并无时无刻都想炫耀的心理所致。

妈妈的朋友王阿姨到小诺家里做客,妈妈去倒茶的时候,小诺在玩积木,王阿姨就和他聊起天来。

阿姨问小诺:“你今年几岁了?”

小诺笑嘻嘻地答道:“我比去年大一岁。”

“那你去年几岁啊?”阿姨接着问。

小诺说:“那自然是比今年小一岁了。”

阿姨有点无奈,只好换话题:“你们班里有多少个同学?”

小诺说:“我班里的同学和教室里的桌子一样多。”

“哦,那你们班里有多少张桌子?”

小诺说:“每个同学一张。”

阿姨很无语,只好又问别的:“你们学校在哪儿?”

小诺说:“在大路北边。”

阿姨问:“哪一条大路北边呢?”

小诺说:“小区门口东边的那一条。”

这时,小诺的妈妈过来了,听到小王和儿子的对话,看看小王,俩人很无奈地摇了摇头。

幽默的小孩大家都喜欢,但是,当幽默滑落到贫嘴的境地时,会给红色小孩带来什么弊端?首先,人们会觉得他们说话绕嘴、肤浅、无逻辑、没内容,有时甚至是狡辩,尤其是说话的态度不真诚,你想认真和他谈一件事情,却被他的贫嘴给搅黄了;其次,贫起来不分场合、不分事情、不分大小、没完没了,令人反感。红色小孩若任由这个贫嘴的坏毛病无节制地发展下去,势必影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

因此,父母对自己的红色小孩是又爱又恨,爱的是他们太能说了,恨的是他们太贫了,于是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孩子,别太贫了!”

那么,怎么样才能让红色小孩别这么贫呢?

1.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贫嘴并不讨人喜欢

红色小孩为什么爱贫嘴?其一,是为了满足他们爱说话的欲望;其二,是为了引起他人的关注和欣赏,最终得到他人的夸奖。也就是说,红色小孩贫嘴的初衷是为了他人喜欢自己。

但是其结果却完全相反,他们的油嘴滑舌、没正经和没大没小,让他人不胜其烦。别人因此反感他,不喜欢和他说话、交朋友,并刻意疏远他。他们本来是为了讨他人喜欢的,结果却令人生厌。

因此,父母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别这么贫,就必须和他分析贫嘴的后果:“你爱说话本没有错,喜欢表达也是好的,渴望因此让他人喜欢你更是良好的愿望,但是现在,你的爱说话表现得过了,变成了贫嘴,这就不好了,这不但不会让别人喜欢你,还会让别人讨厌你,这不是违背了你自己的意愿了吗?”

红色小孩都很聪明,听了父母这样的分析,相信他们能够很快地明白事情的利弊,自然会对自己的贫嘴有所收敛了。

2.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贫嘴不是幽默,童言也有忌

红色小孩喜欢表达,却不见得“会”表达,他们以为“话多、话密”就是会表达,却不知道“话多、嘴碎、贫嘴”只是表达的最低境界,真正会表达的人懂得掌握分寸和言之有物,懂得幽默与贫嘴的区别。

因此,父母要让他懂得幽默才是表达的高境界,话不多不少才是会表达的人应该掌握的分寸。父母要让孩子多读书,充实自己的内涵,让他们自己去体悟:贫嘴的人是肤浅的,富有内涵的人才是最会说话的人,这样的人才会真正受到他人的喜欢。

3.不断提醒孩子“你又贫了!”

即使红色小孩懂得了以上两点,他们还是会贫嘴,因为红色小孩健忘,自控力又比较差,他们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这就需要父母一遍又一遍的提醒了。当他们又贫嘴的时候,你要提醒他:“孩子,你又贫了!你忘了爸爸跟你分析过的道理了。”红色小孩一经父母提醒,或许就闭上了他贫嘴的嘴巴。如果父母能够从小对红色小孩的贫嘴有所纠正,相信他这个缺点不至于发展到极端。

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和不同性格的人交朋友,如果红色小孩总是和红色小孩在一起,那么他们可能会越来越能说,也可能会越来越贫嘴。多和其他性格的小孩在一起玩耍,冲淡一下他们过于爱说话的毛病,同时也体会一下其他性格的小孩是如何幽默的。

还有,贫嘴的孩子通常也会有一个贫嘴的爸爸或妈妈,父母是他们最早和最常接触的对象,当父母贫嘴时,孩子难免有意无意间模仿,所以让孩子改掉贫嘴的毛病,父母,首先要做榜样。父母也要反省一下,当孩子贫嘴的时候,你是鼓励、默认还是批评?如果是前两者,那孩子贫嘴的责任大部分在你,当孩子的不良行为得到了你的肯定或默许时,他当然会将这种行为进行到底。但如果得到了你的批评,严厉的、多次的批评时,他们才真的会明白贫嘴是不好的,必须改掉!

鼓励、鼓励,我最需要的是鼓励

一句赞扬可使红色小孩的心情快乐到极点,但一句批评也可以使他们的心情跌落到谷底,尤其是在面对挫折的时候,红色小孩的心情已经糟透了,这时他人的批评对他们来说无疑就是雪上加霜。每当这个时候,红色小孩的内心都在呐喊:鼓励、鼓励,我最需要的是鼓励。

在红色小孩的内心深处,最渴望听到的是别人的赞扬,而最害怕听到的则是他人的批评。虽然红色小孩乐观积极,但他们这种积极性也特别容易丧失,只要一句小小的批评。在很多时候,他们内心的潜台词都是:鼓励,鼓励,我最需要的是鼓励。红色小孩比任何性格的小孩都更需要鼓励,原因只有一个:他们的内心特别不自信。

对于这一点,有人会有所质疑:红色小孩这么乐观积极,怎么可能不自信?其实,红色小孩的乐观是指他们更容易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和忘记曾经发生的坏的事情,并不代表他们的抗压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强,他们只是比较容易把“不好”的情绪转移或者忘记罢了。

他们的内心其实是脆弱的,对于压力、困难、挫折、失败都没有什么抵抗力,也不相信自己能战胜这些,所以稍有困难他们就容易放弃,这也是红色小孩做事情无法持久、不容易成功的原因。

红色小孩为什么容易沦为空想家?同样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实现这个梦想不自信,索性就不去花力气实现好了,这样就不用面对失败的局面。不愿意开始去做,这本身就是对失败的逃避,因为开始就有可能失败,而不开始就永远不可能失败。

所以,红色小孩的内心是极度不自信的,蓝色小孩是在隐藏自己的不自信,而红色小孩是在掩饰自己的不自信。红色小孩和蓝色小孩都特别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都是因为不够自信,红色小孩则更在意,因为他们追求的就是他人的关注和夸奖,没有了关注和夸奖,他们存在的快乐和意义似乎都没有了。有些小孩在很小的时候,只要听到大人说他们一点不好就会很不高兴,这些小孩不是红色性格就是蓝色性格。

小艾在美术课上了做了一个“漂亮”的手工,她自认为非常漂亮,因为这个手工得到了老师的夸奖,老师说:“虽然第一次做,但已经做得很不错了。”所以小艾觉得这个手工也一定会得到爸爸妈妈的夸奖。

放学后,她兴奋地把手工拿给妈妈看,妈妈看了一眼,问道:“你这做的是什么呀?”

“房子啊。”小艾说道。

“这是房子吗?我一点没看出来,这么小,还东倒西歪的。”

小艾脸上的笑容顿时没有了。妈妈又继续说道:“你别不高兴啊,我说的是事实,你做的确实不像房子,不信你拿给你爸爸看看。”

“哦。”小艾连忙拿起手工给爸爸看,“没准儿爸爸觉得我做得好呢。”

爸爸正在电脑前忙活,看见小艾拿着一个东西递给他看,匆匆瞥了一眼说道:“嗯,不错。”

“爸爸,你说我做的是啥?”小艾问道。

“不是一个小盒子吗?”爸爸说道。

小艾的脸色更不好看了,她默默地离开了爸爸的房间,默默地把那个手工扔到了垃圾桶里。

第二天,妈妈回来了,兴奋地叫小艾:“小艾,你看我给你买什么了?”

“是什么?”小艾好奇地看。原来妈妈给她买了一套手工书。

“小艾,你昨天那个手工做得不好,妈妈给你买了一本手工书,你可以练习练习怎么做手工。”

谁知小艾冷冷地说道:“不用了妈妈,我不喜欢做手工。”说完看也不看妈妈,走开了。

因为小艾在爸爸妈妈那里都没有得到所期待的表扬和鼓励,所以再也不想做手工了。这就是红色小孩,对于他们来说,表扬和鼓励就是他们做事情的动力。夸一句他们能快乐半天,进步一大步,而批评一句,他们能郁闷好久,倒退几十步,甚至让他们萎靡不振。而强烈的指责和批评,则会对他们的自信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可惜很多父母并不知道这些,还在一味地批评指责红色小孩,一次又一次失去了为孩子的内心注入“动力”的机会。

所以,父母们,学习如何鼓励红色小孩吧,他能否克服挫折、不断进步,能否建立自信变得坚强,能否在童年时代就形成健康的心理,可能就在你一句不经意的鼓励和赞扬声中。

1.道理不用讲太多,只需说:“你很棒,用心去做!”

红色小孩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什么是给他们最大的支持?不是给他们分析形势、讲道理、说方法,而是你最简单的祝福:“孩子,你的想法太棒了,爸爸很支持你,放手去做吧。”红色小孩喜欢简单、轻松有趣的交流方法,当然道理和方法不是一点不可以讲,但不要太多,否则红色小孩反倒被这些“未知”和“复杂”吓住而裹足不前了。

2.做得好时,表扬;做得不好时,不批评

有些父母对孩子做的事情很漠然,孩子做得好时,他们懒得鼓励,有些父母甚至觉得你做得好是应该的,干吗要鼓励?而孩子做得不好时,他们则是无情地批评,却不知道孩子的心情已经跌到了地狱。红色小孩在遭遇这样的一次次打击之后,心理会受到巨大的伤害,他们的自信将越来越萎缩,也越来越难做好一件事情。

因此,对红色小孩,做得好时,要表扬。这个时候,父母千万不要“含蓄”,因为你的沉默不语会让孩子丧失继续努力的积极性,他们就是因为你的表扬在不断向前。而做得不好时,则不要批评,因为一句批评就让他们再也不敢也再也不想尝试了。也不要给他们讲“你为什么做错了、怎样做才能做好”之类的大道理,红色小孩平时就没有耐心,这时正心情沮丧,就更没心思听了,尤其是你一边批评一边说这些,他内心就更反感和抵抗。这时他们最想听到的话是:“没关系,这一点小错不算什么,以后小心一些就是了,爸爸相信你以后会做得更好。”这样一句简单的鼓励就使红色小孩有了无限前进的动力。

3.永远不用负面语言指责孩子和“不”字打击孩子

做得不好时不批评,并不是说红色小孩就是“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一点都不能批评,永远都不能批评,而是批评时要讲方法。首先是不在孩子情绪糟糕时批评,其次是批评时忌用负面评价的字眼,例如,“没有人比你更粗心大意了,当然考不好!”尤其是一些伤害孩子自尊的话,例如,“你真笨!”“早就知道你做不好!”“每一次都这样,什么都做不好,活着真没用!”这样的话对孩子的心灵简直是谋杀!对红色小孩即使批评也要用“鼓励”的方法:“如果仔细认真一些,下次一定会考好!”其实他们何尝不知道自己粗心大意,他们已经在谴责自己了,如果你再强调一遍,除了增加伤害之外没有任何用处。

不用含否定意义的语言。“这件事情你不行!”“你做不好,别做了!”“脑子里成天想的什么怪主意,别瞎想,好好学习。”这类带有“否定”意思的话对孩子的热情也是很大的打击。

红色小孩需要你不断的肯定、赞扬和鼓励,而不是批评、否定和拒绝,前者会让他们越来越自信,而自信才会让他们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千万别陪他做作业

红色小孩心理上的独立性很差,他们不相信自己能独立完成一件事情,包括又快又好完成作业这样简单的事情,而父母陪他们做作业,使他们的独立性更差了:连做作业我都要父母陪着,我还能独自做成什么事情呢?

一心两用,心不在焉,三分钟热度,虎头蛇尾,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临时抱佛脚,这些词语都指向了红色小孩的同一个缺点——管不住自己,自控力差。本来一件事情可以完成,但因为无法专注、过于拖延不得不中途放弃。红色小孩最喜欢在做作业的时候摸摸这、摸摸那,或者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结果一小时可以做完的作业,用了两小时甚至三小时。自控力差给红色小孩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针对红色小孩的这一缺点,很多父母都有一个“法宝”——陪孩子一块做作业,整个过程监督他们。在父母的“监管”下,红色小孩只有“老老实实”地做作业,虽然这个过程中红色小孩还是会走神儿、拖拉,但总比他们一个人做作业快多了。可是这样造成了一个什么后果?做作业本来是孩子的事,现在也变成了大人的事,大人的时间和精力也得搭在孩子做作业上面。这还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孩子因为父母的陪伴自控力更差了。

自控力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言行、思维、要做的事情有一定的控制能力,是要自己管住自己,而不是别人管住自己。而陪孩子做作业之后,孩子不需要自己管自己了,有父母管自己,自己何必操心呢?他们对父母的依赖增加了——有父母的催促和紧盯,他们就去做作业,就可以做得快一点;而父母不在,他们就恢复了老样子,甚至还不如以前。

所以,父母陪孩子做作业本意是为了帮助孩子,但实际却给孩子的潜意识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小闹在做作业,妈妈坐在旁边,一边看嘴里一边念叨:“专心做,别东瞧西瞧的。”

“妈妈,我这不是正在专心做嘛。”小闹很烦妈妈的唠叨。

“你表面在专心做,心有没有专心我就不知道了。”

“妈妈,别总是不相信我嘛。”

“我也想相信你啊,可是教训告诉我,我不看着你,你就做到晚上十二点了,你不想睡觉我还想睡觉呢。”

“妈妈,我今天一定做得又快又好,你放心吧。”

“真的?”

“真的。”

“那好,我去准备晚饭,你在这儿做作业,希望我做好饭的时候,你的作业已经做完了。”

“好,妈妈,你去吧。”

妈妈去做饭了,小闹果然认真地做了二十多分钟作业,语文作业做完了。他打开数学作业,准备开始做。但看看妈妈好像在认真做饭,根本没有注意到他,“嘿嘿,我看十分钟电视,那个动画片快要完了,我看一会儿再做也不迟。”于是,他打开了电视机。

刚看了一会儿,妈妈突然出现在他面前,大叫道:“你看看,我一会儿不看着你,你就不自觉了,什么时候才能认真自觉地做作业?”

小闹正羞愧的时候,爸爸回来了:“说过很多次了,你别陪他做作业。”

“我陪他他还不好好做呢,我要是不陪他更不做了。”妈妈说道。

“陪不是办法,想办法培养他的自控力才行。”

“你说,怎么培养?”爸爸妈妈争执起来。

趁着这工夫,小闹连忙关了电视去做作业。他怕妈妈的唠叨,更怕爸爸的严厉。

看来,小闹的妈妈陪他做作业不是一天两天了,但并没有改变小闹无法专心做作业的坏习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陪伴孩子做作业这一行为,会让孩子在心中不断强调这种感觉:我是无法独自完成作业的,必须在父母的看管之下。当孩子根本就不相信他能独自完成作业时,又怎会有意识地去训练自己的自控力呢?

所以,改变孩子的坏习惯,不能只用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要弄明白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红色小孩需要的是培养和锻炼他的自控力和独立性,而父母陪他们做作业,恰恰是剥夺了他锻炼自己的机会。

所以父母陪伴孩子做作业无论对谁来说,都是一个“劳心伤神”的坏习惯。但是父母们也很无奈,不这样做,又该如何让孩子增加自控力和独立性、又快又好地做好作业呢?

1.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接受自己的坏习惯

增加自控力并改变坏习惯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就算对成人来说也非易事,所以首先不要对孩子的坏习惯过于斥责。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一个事实:坏习惯其实是孩子内心的需要。孩子为什么在做作业的时候玩耍或看电视,因为玩耍和看电视能带给他快乐。为什么会在学习的过程中走神并被其他事物吸引,因为长时间的学习让他感到枯燥,而其他事物给他带来了新鲜感和乐趣。在这些时候,他的内心需要玩耍、看电视或其他有趣的事物。其他坏习惯也是这样。所以,坏习惯也是孩子内心的真实需要,而且是正常的需要,坏习惯背后是正面动机,他们都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的生活。所以父母和孩子一定都要从内心深处接受这些习惯,不要让孩子因为坏习惯而有罪恶感,父母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命令孩子必须立刻改掉坏习惯。接受才是改变的开始。

2.把坏习惯当成朋友而不是敌人

接受自己的坏习惯,不把它当作自己的敌人,而是自己的朋友。因为自己的内心深处总是藏着一个敌人,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而和敌人作斗争则更痛苦。坏习惯也是自己的一部分,讨厌这个坏习惯就是讨厌自己,这样自然不会让自己快乐。所以把坏习惯当作自己的朋友,但我们不能总是和朋友在一起,我们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比如学习。父母不妨让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和自己的内心做这样的对话:谢谢你带给了我很多快乐,但是我现在必须去做更重要的事情了,过一会儿再来找你(看电视或玩耍)玩儿。这时,孩子会发现,曾经让自己分心的想法不再来干扰自己了,另外一部分的自己接受了自己传递给他的信息,自己可以专心地学习了。

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和自己的内心和谐相处,而不是强迫自己压抑自己,因为即便暂时压抑住了自己在学习,内心也会有很多冲突。父母也不要只是简单地对孩子说:“你一定能管住自己!”这只会让孩子的内心产生分裂,更不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3.“延迟满足”可以改变拖延

红色小孩有这么一种心理特征:要什么就必须立刻得到,想做什么就必须马上去做,哪怕此刻是在学习,心中的欲望也必须立刻满足。他们不明白欲望可以“延迟满足”这个道理。那么父母就要让红色小孩明白:没有谁的欲望必须立即满足,你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你有你的责任,哪怕你是小孩子。不是不可以玩耍和看电视,而是要必须等到作业做完以后!当红色小孩从内心接受了“延迟满足”而不是“立即满足”的道理,就会试着改变拖延的坏习惯,因为他想早点去满足他的欲望。

4.可以给予适当的惩罚

坏习惯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心理强化。当孩子有了一个不好的行为,但父母没有去纠正或者没有频繁地纠正,孩子就会认为这个行为是好的,以后就会重复这个行为,进而形成习惯。所以在孩子有了拖延、无法专注等坏习惯时,父母一定要立即纠正,甚至是给予一定的惩罚,让孩子从心理上有一个强烈的认识,一次惩罚不够,就两次、三次……次数多了,孩子的心理就得到了强化——这种行为是不好的,以后不能去做。

5.找到意义或者使命感

无法坚持做完或做好一件事,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找不到内心的使命感——学习是为了什么?这件事有什么意义?这么没有意思的事情我干吗要做?红色小孩无法自控,是因为他们没有爱上学习,找不到内心的动力。而如果你告诉孩子“学习是为了好的成绩”这没太大的用处,外在的压力不会成为他们改变坏习惯的动力,只有找到内心的使命感,自律才会成为本能。因此,和红色小孩一起去探索他要做的那件事情的意义和使命感,才能真正增加他们的自控力。

6.从小事做起

找到了意义和使命感之后,就要用新习惯改变旧习惯,用好习惯代替坏习惯,这需要一个过程,不妨先从一些容易做的小事做起。比如父母可以让孩子先学会专注10分钟,让他自己引导自己做出承诺并遵守承诺,当他做到以后就会对自己的表现满意,每天重复并增加这种满意感,内心的喜悦就会得到强化,心理能量就会越来越多,好的习惯就会渐渐养成,最终越来越懂得约束自己。

性格决定命运,但习惯是形成性格的基础,所以也可以说是习惯决定命运。孩子的童年时期虽然已经养成了一些习惯,但毕竟心理强化的程度还不是那么严重,改起来还相对容易。所以父母不要认为孩子已经养成了坏习惯不好改而放弃,习惯既然能养成也就能改掉,只要你懂得孩子的心理并找到方法。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既然脑子记不住,那就用笔记住,但这只是避免粗心大意的方法之一。真的要红色小孩改掉粗心大意的毛病,必须从他们的心理入手,从心理上让他们痛恨粗心大意,习惯仔细认真。

粗心大意是令红色小孩最懊悔的缺点,明明可以做到的事情却没有做到,这确实令他们非常痛苦,可是这个缺点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他们身上重现,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坏的影响。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改掉这个缺点?

首先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看什么是粗心大意。粗心大意是指本来自己理解和会做的事情,由于不仔细和不够重视而出现了差错。这里就道出了粗心大意的原因:不仔细和不够重视。红色小孩本身的性格就是大大咧咧,不在乎细节,对什么事情都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这使他们很容易造成不仔细和不够重视的后果。

“妈妈,我做完作业了。”小阳冲妈妈喊道。

“今天怎么这么快呢?”妈妈感到奇怪,平时做作业可没这么快。

小阳没回答妈妈的话,他已经以最快的速度跑到了电视机前,打开了电视机,原来,他想看的动画片马上就要开始了。

妈妈打开了小阳的作业,一看就生气了,好几个地方都做错了,有些很简单的题目竟然也做错了。妈妈朝小阳招招手:“过来,过来,你自己看看,这么简单的题目竟然也能做错,你做作业的时候想什么呢?这么粗心大意。”

“妈妈,我看完动画片再看可以吗?”

“不行,马上改了,你这粗心大意的毛病太严重了,上次考试你做错的题目中,大部分都是因为粗心大意做错的,如果你能改掉粗心大意的毛病,你的学习成绩能提高很多。所以你现在必须马上给我改正错误。”

“好的,妈妈,但是,我可以看完动画片再改吗?”

“不可以!”妈妈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

“那好吧。”小阳只好无奈地去改作业。

五分钟后他朝妈妈叫道:“妈妈,我改好了!”说完,人立刻又窜到了电视机前。

妈妈拿起作业本一看,无语了,竟然还有题目是错的。

小阳做作业时的粗心大意是怎么造成的?急于看电视对做作业不够重视。哪怕妈妈严厉要求他改正错误,他仍然继续出错。这就说明,让孩子改变他们的缺点,光凭父母的批评教育是不够的,因为外在的压力只能让他们改变一时,而不能永远改变。改变一个人的习惯只能从他的心理入手,让他从心理上剔除坏习惯,用心理强化再让他形成好习惯,因为当初他也是这样形成坏习惯的。

那么,让我们看看如何从心理上让红色小孩改掉粗心大意的毛病。

1.让孩子建一个“粗心大意”账单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到,粗心大意不是一个无所谓的小缺点,不再给自己不改正的理由或借口。当他们每次因粗心大意犯下一个错误时,不管大小,都让他们在本子记下来,一次都不要漏掉,写清楚时间、犯了什么错、造成了什么后果。他们每记录一次就是对自己的提醒和批评,这比父母对他们的提醒和批评效果要好,因为这对他们心理的冲击更大。一个月之后让他们看看自己有多少次粗心大意,造成了什么影响,如果可以避免,是不是少了很多麻烦。这时孩子就会吃惊地发现,自己粗心大意的毛病发生的频率竟然这么高,竟然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这么大的影响。一次粗心大意他们不以为然,但累积的次数多他们也会觉得可怕。这时,他们心理上才会有罪恶感,才会觉得不能再纵容自己,必须要改掉粗心大意这个毛病。

2.自己惩罚自己

惩罚是让孩子从心理上剔除坏习惯的手段之一,但让他人惩罚不如自己惩罚自己,因为外在的压力人总是会本能的排斥,不如让他们自己给自己压力。父母让孩子写下一纸承诺书,如果自己再因粗心大意犯错,就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具体受到什么样的惩罚也让他们来定。当孩子再因粗心大意犯错时,父母不要批评,让他们按自己写的承诺书受罚就行。这样做是让红色小孩形成一个自己管理自己的习惯,不要总依赖别人帮助自己改正缺点。多次的惩罚就会让他们在心理上形成强化:粗心大意是不好的,他让我受到了很多次的惩罚,给我带来了很大的痛苦,我必须改正它。

3.从主观上对自己做的事情给予足够重视

红色小孩会忘记做作业,却不会忘记准时收看动画片,这是为什么?很简单,在心理上他们认为看动画片这件事对他们更重要。还有一种现象:考试时,比较简单的题目他们做错了,比较难的题目他们却做对了,这又是为什么?因为他们认为较难的题目不容易做,所以刚开始做的时候就很谨慎、很重视,小心翼翼,结果就做对了。而对简单的题目他们却没有这种重视,结果就做错了。

显而易见,心理上的重视,是不会造成粗心大意的原因。这在心理学上也有相对应的解释,当你对所做的事情比较重视时,在大脑皮层上就会形成比较强烈的兴奋灶,因而不容易出现差错。试想一下,如果红色小孩对于明天的课程非常重视,他还会忘记带书本吗?

所以,改变粗心大意的办法之一就是对所做的事情有足够的重视。父母要提高孩子对学习或他所做的其他事情重要性的认识,增加他的责任心,他才不会马虎随便,分心走神,从而改善粗心大意的毛病。

4.从心理上强化,使之养成细心的好习惯

前三点是通过负面诱导的方式破坏掉坏习惯在他们的大脑皮层形成的条件反射,那么接下来就要让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形成仔细认真的好习惯,这才能从根本上改掉坏习惯。

针对红色小孩的性格和心理,父母可以这么做:

第一,养成检查的好习惯。红色小孩怕麻烦,所以他们做什么事情都不喜欢检查,但这样就无法保证不出错,所以养成检查的习惯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在做一件事情之后都认真地检查一遍,就会杜绝许多错误。这一点需要父母的督促。

第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既然记性不好,那就不要完全依赖自己的大脑,可以把重要的事情记在便利贴上,比如:“明天要上体育课,记得穿球鞋。”然后贴在醒目的位置,自己随时都可以看到,那么就不会忘记了。

第三,奖励孩子的仔细认真。既然可以惩罚孩子的粗心大意,那么也可以奖励他们的仔细认真。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规矩:这个星期因粗细大意做错了五道题,如果下个星期减少一道题,就给予一个物质奖励;如果再下一星期又减少了一道题,那么就继续给予奖励。孩子得到的奖励越多,心里的快乐也就越多,为了得到奖励、重复快乐,他们就会让自己认真起来,渐渐也就养成了仔细认真的好习惯。父母也要不失时机地夸奖他们,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完全是可以仔细认真的。

第四,在心理上强化他的细心。当孩子粗心时,父母一遍又一遍的数落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只有坏处,因为这样只能强化他的粗心,让他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就是粗心的,没办法改了。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而是在他粗心的时候不要过多地强调,有意地淡化他的粗心,但在他偶尔细心时马上表扬他,强化他的细心,给他造成这样一种感觉:我没有那么粗心,我其实是一个很细心的人,那么他以后就会按这个方向去发展了。这其实是一种求证心理——先给他一个“他很细心”的结果,然后让他自己去证明“自己就是细心的”,在证明的过程中,他就养成了细心的习惯。因为红色小孩是比较容易被他人的话影响的,尤其是赞扬的话。

虽然本性难移,但只要针对孩子的性格和心理,找到合适的方法,一定能改变他性格上的一些缺点。不要只是从外部寻求方法,那比较难以改变,而是要切断孩子坏习惯的心理根源,再帮他找到好习惯的心理动机,并不断强化这种心理,好习惯就会形成。

帮孩子建立稳定的情绪

情绪犹如人心里的病毒,不能压下去,一定要把它“排”出来,但一定要有合适的排放方式。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到排放病毒的方法,让孩子学会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一味地随着性子发泄,而父母也应该学会如何面对孩子的情绪。

红色小孩是所有性格的小孩中情绪最不稳定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和其他性格的小孩做一个对比。蓝色小孩也情绪化,但他们的情绪多是暗涌,大多时候是小打小闹,哼哼唧唧,掉两滴眼泪,就像林黛玉,很少有大爆发,他们的情绪化从表现形式来说较为“文雅”,不像红色小孩动不动就撒泼打滚、大哭大闹,颇为“惊天动地”,使身边的人非常头疼。

而黄色小孩并不情绪化,他们只是性格比较暴躁,但很少哭泣、吵闹,只会在实在忍不住的时候发一通大脾气,但是频率很低。

这两种性格的小孩虽然也有情绪,但情绪对他们造成的影响远远没有红色小孩那么大。而绿色小孩是情绪非常稳定的小孩,大部分的时候他们都不悲不喜、不忧不怒,好像就没有情绪一样。

所以,只有红色小孩的情绪化最严重,只有他们的情绪最不稳定,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父母的生活以及与他们接触的其他人的生活,情绪不稳定带来的后果已经渗透到了红色小孩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为自己不稳定的情绪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所以,拥有一个稳定的情绪对红色小孩来说是多么重要、多么迫切。

但是,该如何帮助红色小孩建立一个稳定的情绪,很多父母却并不得法。

小茜和父母一起回老家,吃饭的时候觉得亲戚家的饭菜比较简单,不合她的胃口,于是把碗筷一扔,赌气地说自己不饿,不吃了。

爸爸说:“你现在不吃饭,过一会儿饿了可就没东西吃了,赶快吃!”

小茜一看爸爸黑着脸训他,更不开心了,于是坚决不吃了。爸爸便不再理他。小茜被爸爸训了两句,又没吃饭,情绪一直不太好。

到了下午,小茜果然肚子饿了,她缠着爸爸妈妈说要吃肯德基,爸爸立刻火了:“中午的时候已经跟你说过了,饿了就没东西吃,这里不是城市,哪里有肯德基?饿了就饿着,饿一下以后就知道吃饭了。”

小茜再次被爸爸训斥,憋了一下午的坏情绪爆发了,哇哇大哭起来。爸爸一看更生气了:“再哭就把你留在老家,我和你妈妈回去。”

小茜正不喜欢老家的环境和饭菜,听到爸爸这样的话,更是撒泼打滚、止不住地哭,一时间弄得所有人都束手无策。

小茜的爸爸自始至终都没有去了解小茜为什么不吃饭?为什么会哭?只会一味地训斥、吓唬小茜,似乎爸爸的情绪化比小茜还严重。这样怎么可能帮孩子建立稳定的情绪?

孩子有情绪是正常的,因为情绪是大脑相对自动化的反应,很容易被激发,需要我们主动去控制它该如何表达。但是小孩子没有理性的思维方式,不懂得理智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往往就造成了情绪的大爆发。而父母也没有正确的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而通常是采取以情绪制情绪的方法,这不但没有一点益处,反倒会刺激孩子更加激烈地发泄情绪。

情绪的表达和控制是一生的功课,许多成人尚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何况孩子,所以父母不能急躁,要用合理科学的方式逐步引导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

1.弄清楚孩子闹情绪的原因和他此刻心里的感受

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会有情绪。他想要一个玩具,而你没有满足他;他不想做什么事情,而你非要他做;他真实的想法被你误解了,你理解不了他的感受。在孩子刚刚有情绪还没有开始哭闹时,父母就要尽量找到他闹情绪的原因,然后看看能不能解决,满足孩子的要求或者想法。

如果无法满足孩子的想法和要求,就要耐心地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不能满足”,而不是粗暴地以“不行!”拒绝孩子。同时要能体会孩子此刻心里的感受,例如,“妈妈知道你现在很委屈,很伤心,但是妈妈现在不能马上满足你这个要求……”体会孩子的感受,弄清楚他此刻是伤心、委曲还是愤怒,让孩子觉得你很在乎他的感受。被理解了之后,孩子的情绪就会稍微平静一些。

2.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情绪

孩子有情绪,一定不能压制,而是要让他表达出来,但表达的方式不是哭闹、摔东西或者其他极端的方式,而是要让他学会用语言表达。语言是大脑分析系统的媒介,孩子在用语言说出自己情绪的同时,他自己也在不自觉地分析,这有利于他克服大脑中情绪的自动化反应,也就是说抑制了立刻闹情绪的冲动。所以父母要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情绪:“你现在是不是很生气,很难过,把你的感受说出来,让妈妈知道。”这同样是在乎孩子的感受。这是给孩子灌输这样一种理念:用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表达情绪的方式,而不是一味地哭闹、发脾气。当孩子把情绪说出来之后,他心里其实也会舒服一些。但如果孩子大哭一场,看似发泄了情绪,但这种发泄方式对孩子也是一种伤害。

3.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相对来说,红色小孩比较自我,他们较少考虑他人的感受,他们不知道闹情绪这件事会给他人带来很大的影响。那么父母就要让孩子学着换位思考:“你在大街上大哭大闹,你想一下别人会怎么看你。”“你这样冲爸爸扔东西,你觉得爸爸的心情会怎么样?”引导孩子去思考闹情绪、发脾气这件事给他人带来的影响,培养他考虑别人感受的能力和多角度看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长期地引导和培养,一定可以改善孩子容易闹情绪、发脾气的坏习惯。

4.父母不要以情绪制情绪

以情绪制情绪,这是最笨的制止孩子发脾气的方式。比如父母用更大的嗓门吼孩子:“闭嘴,别哭了,走开!”甚至打孩子一顿。这种方式效果最差。有时候“吓住”了孩子,但他的情绪并没有消失,只是憋在了心里。有时候也吓不住,那么父母孩子一块发脾气,最后弄得两败俱伤,问题也没有解决。下次孩子依然会重复这种闹情绪的方式,因为他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正确的表达情绪的方式。孩子情绪化,父母也来一场情绪化的表演,除了让孩子更加情绪化以外,不会有其他任何用处。

5.给孩子开一场“发脾气、表达情绪”的大会

以上四点只是孩子在闹情绪时的应急反应,但如果想从根本上、长期地解决孩子容易闹情绪、发脾气的习惯,还必须有更好的招数,这里有一个方法,父母可以试一试。父母可以时不时地给孩子开一场“发脾气、表达情绪”的大会,让孩子集中地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说一说他曾经受过的委屈和对他人的不满,把过去的情绪通通发泄出来。他的嗓门可以高一点,可以拍桌子,也可以哭泣,父母也可以让他批评一下自己。同时让孩子知道,这种表达情绪的方式是合理的,父母也是可以接受的。当孩子的情绪有了一个抒发的渠道,并且知道了正确的表达方式,他就不会再轻易地以极端的方式发泄了。

情绪不能压制,一味地控制也是不合理的,而是要学会正确的、合理的表达,当他们学会了表达情绪的方式,就不会再以极端的方式来表达了,而他们的情绪也可以渐渐地稳定起来。

红色小孩,请对自己“坏”一点

红色小孩是最“爱”自己的小孩,爱到自恋,爱到纵容自己,他们总能为自己的缺点找到合理的借口,并用这种方式自我欺骗:我不需要改正缺点,因为它实在无关紧要。但这却让红色小孩的缺点越来越泛滥。所以红色小孩:你不能对自己太好了,应该适度地对自己“坏”一点。

现在特别流行“对自己好一点”这一观念,因为我们中国人习惯付出,总是对别人太好,而忘了对自己好一点。但是有一些人他们从小就懂得这一点,在还是孩童的时候他们就懂得“对自己好”,这类小孩就是红色小孩。

红色小孩是深谙对自己好的真谛的,主要表现在他们特别容易原谅自己,而且特别容易找到原谅自己的“理由”或“借口”。

比如对于自己的失败。红色小孩有一个很大的缺点——“贪多嚼不烂”。红色小孩的梦想多、兴趣多,但却没有几件事情做得好,在这个时候,他们通常会为自己找一个非常美丽的“借口”:我并不是做不成一件事情,而是我想做的事情太多,分散了注意力而已,如果我专注在一件事情上,一定可以比别人做得更好。他们很轻易地就为自己找到了理由——想做的事情太多被分散了注意力,然后就很容易地包容了自己的失败——做不好一件事情。

这种辩解乍一听似乎很合理,但事实并不是这样。他们潜意识里想的是:如果专心做一件事情最终还是没有成功,那对我的打击太大了。不如现在即做这个又做那个,那么不成功了就可以认为不是因为我不行,而是因为事情太多。真实的原因是他们不够自信、内心脆弱、不敢面对失败,而他们为自己找到的借口却是——要做的事情太多,我没有用心而已。红色小孩就是这么容易为自己找借口和推卸责任:成功了是他们有本事,失败了不是他们不行。

这样想,他们的内心就没有任何挫败感,就会非常舒坦。红色小孩是不喜欢让自己的内心感到不安的,为自己的失败找一个理由或者“借口”,原谅自己,这是他们对自己好的方式之一。

红色小孩对自己好的方式之二,就是包容自己的缺点。比如无法专注、粗心大意、做事没计划、贫嘴等,无论父母怎么提醒,他们总是改不了,因为他们打心眼里就没想改,他们为自己找到的理由是:这又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大毛病,又没对自己的生活造成多大影响,没必要改,何必让自己那么痛苦?找到了顺理成章的理由,他们也就包容了自己的缺点。不管别人包容不包容,他们先包容了自己,这样做就是为了让自己内心舒服一点,快乐一点,这是他们对自己好的方式之二。

小苗很聪明,学习上没花多大工夫就学得不错,学习别的东西也很快,总是比其他小朋友更胜一筹,嘴巴又能说会道,所以人很受身边的人喜欢。大家都说她聪明灵巧、俏皮可爱、多才多艺、人见人爱,这可让小苗心里乐开了花。

不过妈妈可不这么认为:“别人是没看到你身上的缺点,你贫嘴的时候、人来疯的时候、粗心大意的时候、大哭大闹的时候,他们要是看到你这一面,别说人见人爱了,一定是人见人怕吧。”

小苗一听这话不乐意了:“妈妈,你怎么可以这么说呢?谁没缺点啊,有点缺点怎么了?就说我这些缺点吧,偶尔贫几句怎么了,不影响我大部分时候的幽默风趣;人来疯怎么了?这说明我活泼好动;粗心大意也不是什么大缺点,不就是考试做错几道题吗?至于大哭大闹,妈妈,哪个小孩子没点情绪,没情绪那是木头人、呆子,妈妈,你希望你的孩子是呆子吗?”

小苗果真能说会道,几句话就把妈妈说她的几个缺点全部驳倒了。

“小苗,你不要太狡辩了,不要总找理由把自己的缺点也说成优点。优点是优点,缺点是缺点,妈妈没有否认你的优点,但不能用你的优点覆盖你的缺点,你要对自己严格一些,优点要坚持,缺点也要改正。”

“妈妈,我不能再改正我的缺点了,我已经这么完美了,如果再没点缺点的话,让其他的小朋友情以何堪。”

“啊?”妈妈愣住了,小苗不但善于为自己的缺点找借口,自我感觉还这么好。

小苗认为,她的缺点从另一个角度看都是优点,就算不是优点,也实在不影响自己“完美”的形象,完全没必要改。红色小孩的自我感觉为什么这么好?他们为什么这么容易原谅自己和包容自己?原因有三:

第一,他们不注重细节,这一点和蓝色小孩完全相反。只要是无伤大雅的事情,他们都不会在意,这在与人相处方面是一个优势,因为不会对他人吹毛求疵,更利于人际关系的融洽,但这却造成了红色小孩对自己缺点的过于宽容。

第二,红色小孩的性格本身就是趋向美好,逃避黑暗。只要是让自己不开心的事情,他们就本能地选择忘记或者逃避,所以他们逃避自己的失败,也逃避自己的缺点。

第三,红色小孩有点自恋。红色小孩的内心有点矛盾,即不够自信同时又有点自恋,他们常常认为自己非常不错,所以那点小缺点就忽略它好了,如果过于在意失败和缺点就会破坏对自己的自恋。

但他们却不知这样做给自己带来的恶果:原谅自己的失败导致自己越来越难成功,包容自己的缺点导致自己的缺点越来越多,并越来越难改。虽然短时间内他们的心情舒服了,但以后却会更加痛苦,因为失败会再次光临,缺点会永远存在,会继续折磨他们并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所以,一味地原谅自己的错误和包容自己的缺点并不是真的对自己好,而是对自己的纵容,纵容自己“犯错而不悔改”,“有缺点也可以不改”,长此下去,就会对自己的成长造成很坏的影响,阻碍自己的进步。

所以,红色小孩需要做的不是一味地对自己“好”,而是适度地对自己“坏”一点。

1.丢掉自恋情结,正视自己的缺点

父母首先要教育孩子丢掉自恋情结:“人都是不完美的,你也没有你想象得那么优秀,承认这一点并没有什么不好。”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才会承认自己的失败和正视自己的缺点。自恋和自卑其实是一体的,都是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红色小孩唯有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足,意识到自己的缺点不是无伤大雅,而是已经严重影响了他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能不再为自己找借口和理由,而是积极地去改正。

2.学会反省自己

红色小孩有为自己找理由、找借口的习惯,却没有反省自己的习惯,他们很少在犯错了之后认真地思考和检讨自己。没有反省,意识不到自己错在哪里,谈何改正和进步?因此,父母要教育红色小孩学会反省,比如可以让孩子写写日记,梳理一下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如何改正。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地反省,那么父母就帮助他一起反省,和他沟通、对话,帮他分析错在哪里,但父母的方式要正确,不要用打击批评的方式,而是要用鼓励的方式。

3.红色小孩,请对自己“严格”一点

光反省是不够的,还要立即付出行动去改正,因为红色小孩很容易陷入“只想不做”、“只承认缺点不改正”的境地,所以父母必须督促他们去改正。比如“贪多嚼不烂”,既然嚼不烂就不要贪多了,用心只做一件事,看看能不能专注、能不能做好,如果做好了,说明这个缺点改掉了。如果做不好,再去反省原因,再去改正。红色小孩要向蓝色小孩和黄色小孩学习,对自己严格一点,不要轻易放过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原来对自己过于宽松,而现在对自己严格一点,才是正确地对待自己。

4.红色小孩的父母,请对他们“狠”一点

红色小孩对自己纵容,那么父母就要对他们“狠”一点。如何“狠”?首先,父母不纵容。当孩子为他们不好的行为找理由、找借口的时候,父母不要漠然不理,更不能表示赞同,这样就是纵容他们以后还这样。其次,要无情地指出:“你不要再为自己找借口了,缺点就是缺点,正确面对就是了,为什么要逃避?谁没有缺点啊,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尝试着去改正就可以了。”对红色小孩要偶尔“狠”一下,因为大多时候他们都对自己太“好”了。

打破他“不想长大”的幻想

在红色小孩的心里,长大意味着责任、烦恼、约束、辛苦,所以他们不愿意长大,这样他们就可以不负责任、回避烦恼、摆脱约束、肆意妄为,但可惜,谁也不可能拒绝长大,红色小孩也必须抛掉“不想长大”的美丽幻想。

台湾女子组合歌手S.H.E有一首歌叫做《不想长大》,里面这样唱道:“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童话。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我宁愿永远都笨又傻……”如果红色小孩听到这首歌一定会欣喜万分:这简直是我们的心声啊,我们最大的梦想就是“不想长大”,永远生活在童话里。

的确,红色小孩是最像小孩的小孩,他们天真烂漫、简单单纯、活泼好动,同时又任性胡闹、逃避责任、情绪冲动……这些明显的“小孩特征”在他们身上表现最多。而且随着年龄增长,他们身上的这些特征并没有明显的改变,有些红色性格的人一辈子看起来都像小孩,比如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里的周伯通,外号就叫做“老顽童”,七十多岁了还像个小孩。

像小孩究竟好不好?当然有好的一面,他们可以活得更简单、更快乐,一生都具备童心童趣;但也有特别不好的一面,就是比较幼稚、不愿意承担责任,很难有大的进步。但红色小孩觉得这样挺好:只要活得快乐,为什么一定要进步呢?红色小孩是没有“宏图大志”的人。

红色小孩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喜欢别人围着他们,永远关注他们、照顾他们、陪伴他们,所以他们不愿意长大,长大就要独立,就要自己承担很多事情,就会失去依赖的借口,就会活得“很累”。他们心里会想:就像现在这样永远都做个小孩子该多好,这样别人就不会对我要求太多。绿色小孩和红色小孩都有依赖的倾向,绿色小孩因为懒惰而依赖,红色小孩因为想依赖而不愿长大:因为我是小孩嘛,所以我可以依赖。而长大后,他们就没有理由再依赖别人了,就必须自己去面对这个世界,这多可怕啊。

他们拒绝长大,他们在潜意识里不停地唱着那首歌:“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他们懒得改变自己的缺点,也总是在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借口,推卸责任成了他们的习惯。因为孩子总是难免犯错,而孩子又不懂得负责。

为此,红色小孩总是让父母恨得牙痒痒:“你怎么总是长不大呢?”

小梦放寒假了,爸爸妈妈想把她送到姑姑家住些天,姑姑是自由职业,既可以照看小梦,又不耽误自己的工作。谁知小梦连连摇头:“我不去,我不去,我不去姑姑家。”

“为什么啊?”爸爸妈妈很纳闷。

“姑姑每天好忙,不是在电脑前工作,就是看书,没有时间陪我玩。”

“梦梦,你现在大了,不可能永远让大人陪你玩,你应该学会自己看书、自己做作业、自己玩耍。大人不是不陪你,但不可能时时刻刻陪着你。”

“但我还是不喜欢去姑姑那里,我想去姥姥家。”

“不行!不能再去姥姥家了。上次从姥姥家回来,你仿佛倒退了几岁一样,撒娇耍赖身上净是毛病,你姥姥还把你当作婴儿,什么事情都宠着你,把你捧在手心,这样你怎么可能长大。”

“可我就是不想长大,我想去姥姥家,姥姥不会批评我,姑姑会批评我。”

“梦梦,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是成长的第一步,平时爸爸妈妈批评你,你总是不能虚心接受,不是犟嘴就是找理由,爸爸就是想换一个人、换一种方式教育你,看你能不能变得成熟一些。”

小梦不吭声了,她真的不想长大、不想成熟,也不想听到别人对她的批评。有没有一个世界是这样的?

有没有一个可以不长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不需要做这做那,不需要改变自己,可以永远做梦,大概很多红色小孩的心里都有这样的想法。

他们慢悠悠地不想长大,父母却焦虑万分,因为他们知道这个世界不是童话,没有人可以永远做梦、拒绝长大。你现在不改变自己的缺点,长大后就要为此付出代价;你现在做错了事情,找一个理由大家原谅你了,但长大后不会有人原谅你;你现在推卸责任无所谓,因为你是小孩本来就没有能力承担责任,但长大后你要面对无数的责任。你现在不学着长大,长大后该如何面对这复杂而又残酷的世界?

所以,红色小孩虽然“不想长大”,但父母们却必须想办法教他们学习“如何长大”,这是他们一生都要学习的功课。

1.学习独处,这是成长的开始

红色小孩不喜欢一个人待着,因为他们害怕寂寞,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喜欢被他人围绕的感觉。可是长大是什么?长大就是独自面对这个世界,独自完成一件事情,可以忍受一定程度的孤独。所以要训练红色小孩“学习长大”就必须从让他们独处开始。没有谁可以永远陪伴他们,也没有谁会永远把他们当作中心,他们必须学会一个人待着,在无人陪伴、无人关注的情况下,他们也可以自得其乐。他们要能够一个人做作业、一个人玩耍、一个人静静地待一会儿,在大人因忙碌而无暇关注他们的时候,他们不会觉得受了冷落,这是长大的开始。

2.学会负责,这是长大的标志

大人和小孩最大的区别就是大人懂得承担责任,而小孩不懂得承担责任。但不懂得不代表不需要,小孩一样要承担责任,只不过他们的责任比大人少而已。所以红色小孩学习长大的第二步就是要学会负责。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他必须负责把学习搞好;有缺点必须改掉,这是为自己负责;做错了事情就要承认错误,这是自己的责任。任何时候不要妄图把自己的责任推给他人或客观世界,除了自己,没人能代替你承担责任。学会负责,这是长大的标志。

3.打破他头脑中“美好世界”的童话

红色小孩拒绝长大,其实是拒绝长大带来的烦恼、责任和规矩,如果长大的世界里只有快乐和无拘无束,像童话那般美好,他们是不会拒绝的。但可惜不是,这个世界就是有很多烦恼、责任和规矩等各种不美好,而你必须接受,这才是世界的真相。父母必须让自己的红色小孩从小就明白这一点,虽然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来说会有些残酷,但总比等他们无法适应这个世界更好一些。

4.从心理上摆脱依赖

我们知道刚出生的婴儿是如何索取大人的关注的吗?当没有人抱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哇哇大哭,大人听到他们的哭声后就连忙去抱他、哄他。可惜这个红色婴儿长大后依然用这种方式索取大人的关注和怀抱,当大人不陪伴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闹腾;当大家不关注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失落。可现在他们不是婴儿了,他们长大了,那就必须摆脱这种婴儿心理,从心理上摆脱凡事都依赖大人的这种心理,学会在没人陪伴的时候独自做很多事情。

父母不能心软,很多时候,孩子的长不大也是父母造成的。父母总是帮他做很多事情,他当然要依赖父母了。他的每一次依赖父母都不拒绝,他也就养成了依赖的习惯。因此,他自己能做的事情,不陪伴;他自己能负的责任,不帮他买单;该是他这个年龄做到的事情,就要训练他做到,而不是父母帮他做。父母如果总是忍不住伸手,那就不要埋怨自己的孩子长不大。

红色小孩的“心理断奶期”比别的小孩要晚一些,在童年已经晚了,父母不要再让他们晚到成年。保持童心童趣是好的,但长大是生命不可逆转的规律,红色小孩只有从潜意识地丢掉“不想长大”的幻想,才能真正地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