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一部历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3章 意想不到的开端(6)

令人印象深刻的,还不是希姆莱如何回应霍斯的抱怨,而是霍斯居然能对党卫队最高负责人这样讲话。在苏联,要是有人敢这样对斯大林或贝利亚(苏联秘密警察[NKDV,即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头子,莫斯科与希姆莱角色最接近的人)说话,那他简直是在拿生命开玩笑。虽然乍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对于来自内部支持者的批评,纳粹领导层确实要比斯大林体制宽容得多,这也是第三帝国比斯大林政权更有活力的原因之一,因为下级官员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自由表达他们的观点。与斯大林体制中大多数犯下罪行的人不同,霍斯的所作所为,从来不是因为害怕质疑上级的命令会遭到可怕的报复。他之所以加入纳粹党卫队,是因为他全心全意地认同纳粹的整体构想,这让他能够就执行的细节放开提意见。他服从上级,但他拥有百分百的权力。一个人履行自己的职责,并非因为自己被要求这样做,而是因为他相信自己做的是正确的。

当然了,就小事与上级抗辩的自由与它能达到什么效果,完全是两回事。霍斯向希姆莱的抱怨无济于事,党卫队全国领袖要扩大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计划无论如何都要付诸实施。正如霍斯沮丧地总结道:“党卫队全国领袖永远只想听好消息。”

IG法本公司决定在奥斯维辛建造橡胶工厂,这刺激了希姆莱,他的宏图不再局限于集中营,而是把整个小镇和周边地区都囊括进来。在4月7日于卡托维兹召开的一次策划会上,希姆莱的代表宣布:“党卫队全国领袖的目标,是在这里建立东部移民的示范定居点,尤其是对那些品质优秀的德意志人的安置。”[46]按照计划,奥斯维辛将变成一个容纳4万人的全新德国小镇,这一计划的实施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扩建同步进行。

在此期间,霍斯逐渐意识到,与IG法本公司建立关系可能对集中营大有好处。1941年3月27日,奥斯维辛的管理者和公司代表会面,会议纪要记录了霍斯如何为集中营争取利益。[47]IG法本公司的一位工程师问,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能够提供多少名囚犯,“霍斯少校指出,主要问题在于集中营营房的建设无法以最快速度进行,因此很难提供足够多的床位”。霍斯又提到,这里的障碍是原材料的匮乏,这也是他不久前费尽唇舌向希姆莱抱怨的问题。而此时霍斯提出,如果IG法本公司能协助“加速集中营的扩建”,那么“最终受益的是他们自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提供足够多的囚犯”。看来,霍斯终于找到了同情他困境的听众,最后,IG法本公司的几位先生同意“负责确认能否为集中营提供帮助”。

在同一次会议上,IG法本公司同意,为每个非技术工人支付每天3马克的“统包工资”,技术工人则是4马克,并且“(每个集中营囚犯的)工作成果将按照一个普通德国工人的75%计算”。双方还协定了集中营为IG法本公司在附近的索拉河开采砾石的单位价码。总的来说,“整个谈判过程都是在亲切友好的氛围中进行的,双方都强调会尽一切努力为对方提供协助”。

不过,尽管希姆莱和IG法本公司为奥斯维辛做出了宏伟的规划,还是无法与纳粹高层此时在柏林所制定的策略相提并论,后者造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几个月来,国防军陆军总司令部的官员们一直忙着为入侵苏联制定计划,此次行动的代号为“巴巴罗萨行动”。1940年7月,希特勒在他巴伐利亚的伯格霍夫别墅(Berghof)寓所召开了一次会议,会上他向他的军事指挥官们宣布,迅速结束战争的最好方法便是摧毁苏联。希特勒认为英国人之所以能坚持,是因为还寄希望于斯大林最终能打破1939年8月与纳粹签署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如果德国人能摧毁苏联,英国人就会同意讲和,那么纳粹将成为欧洲无可争议的统治者。这个决定发挥了独一无二的影响,它不只改变了战争的进程,事实上,也决定了欧洲接下来大半个世纪的历史。2700万苏联公民为此丧生,是历史上一个国家在单次战役中牺牲最惨重的一次。同时,这场战役为纳粹执行“最终解决”——灭绝犹太人——提供了历史背景,因此,不考虑到“巴巴罗萨行动”以及1941年夏秋的战争形势,我们就无法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随后的一系列变化。实际上,从此时开始,直到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东线战争的进展(或者毋宁说是倒退)对纳粹的思维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在纳粹分子看来,这不是一场对抗西方“文明”国家的战争,而是与犹太——布尔什维克“劣等人”的殊死战斗。因此,时任陆军总参谋长的弗朗茨·哈尔德(Franz Halder)在他1941年3月17日的日记里写道,在苏联“必须毫不留情地采取最暴力的行动”,“斯大林手下的知识分子必须全部处决”。正是在这种态度的指引下,经济部门才会提出一项令人震惊的方案来解决德国军队向苏联推进过程中的食物补给问题。国防军中央经济部门1941年5月2日的一份文档表明,“全体德国军队”的食物将“由俄国人来承担”。其结果可想而知:“如果我们从这个国家拿走一切我们需要的,那么无疑将有几千万人饿死。”[48]三周后的5月23日,这个机构撰写了一篇更激进的文章,标题为“给东部经济组织的政治经济指导方针”。文章声明,当前的目标不仅是用苏联的食物喂饱德国军队,还要用这些食物供应纳粹统治下的欧洲。这意味着苏联北部可能会有3000万人死于饥饿。[49]

近期有研究指出,这些文档里令人震惊的构想并不是草率提出的应急方案,纳粹分子的举措背后有着非常理性的考量,他们认为削减人口具有经济上的正当性。根据“适度人口”理论,纳粹的经济规划专家单凭居住于某个区域的人口数量,就可以计算出这个地区是会带来利润还是会造成亏损。举例来说,赫尔穆特·迈因霍尔德是一位任职于德意志东部发展事务研究所的德国经济学家,按照他的计算,1941年有583万“多余的”波兰人(包括老人和儿童),他们的存在意味着“对资源的损耗”。这些多余的人口被称为“累赘的存在”(Ballastexistenzen),是对“空间的浪费”。[50]在这个阶段,这些经济学家尚未把这套逻辑推演到最后一步——他们没有要求赶尽杀绝波兰的Ballastexistenzen,但他们写到了斯大林是如何处理苏联类似的人口过剩问题:20世纪30年代,乌克兰下令驱逐“富农”(kulak),对其余的人实行农业集体化,这一政策造成约900万人死亡。

这种想法也为德国入侵苏联可预见的大量平民死亡提供了理论支持——对纳粹专家来说,“3000万人”有可能死于饥饿,这不仅对当前德军的突破有好处,也有利于德国人民的长远福祉。需要喂饱的苏联人越少,就有越多的食物可以向西运送到慕尼黑或汉堡居民的手中。不仅如此,它还可以促使被占领的区域迅速德国化。希姆莱已经注意到,大部分波兰农场的规模太小,不足以供养一个德国家庭,而现在他坚信,大饥荒将推进在苏联建立大规模德意志农庄的进程。在入侵开始前的一次周末聚会上,希姆莱坦率地对他的同事说:“苏联战役的目的是把斯拉夫人口减少3000万。”[51]

即将打响的苏联之战显然让许多纳粹领导人产生了最为激进的念头。希特勒写信告知墨索里尼入侵苏联的决定时,他坦认自己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这赋予他在这场斗争中放开手脚大干一场的自由。正如宣传部长戈培尔在1941年6月16日的日记中写到的:“元首说,无论我们做的是对是错,我们都必须取得胜利。不管怎么说,我们已经有太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毫无疑问,从战争的策划阶段就可以预见到,苏联的犹太人将遭受深重的苦难。1939年1月30日,希特勒向国会发表演讲时,明确地将下一次世界大战与犹太人的灭绝联系起来:“今天我想再当一次预言家,如果国际金融形势和欧洲内外的犹太人让各国再次陷入一场世界大战,那它的结果不会是全世界的布尔什维克化——也就是犹太人的胜利——而是欧洲犹太民族的灭绝。”[52]希特勒特别用到“布尔什维克化”一词,强调在纳粹种族理论中共产主义与犹太人之间的联系。在他看来,苏联是布尔什维克和犹太人秘密进行共谋的大本营。虽然斯大林本人表现出明显的反犹主义倾向,但这并不妨碍纳粹想象犹太人在幕后对斯大林帝国的操纵。

为了对付苏联犹太人,纳粹组建了四个特别行动队(Einsatz-gruppen)。此前,在德奥合并和纳粹入侵波兰之后,保安部(党卫队下属部门)和保安警察都成立过类似的行动小分队。他们在大后方工作,任务是根除“国家的敌人”。在波兰,特别行动队发动的恐怖行动造成约1.5万名波兰人(大部分是犹太人或知识分子)被害,而他们在苏联杀害的人数则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一开始,特别行动队的杀伤力就远远超过自身规模。A分队隶属于北方集团军,是特别行动队最大的分队,配有1000名士兵。剩下的三个分队(B、C和D)隶属于其他集团军,每个部队约有600至700人。入侵前,海德里希向这些特别行动队的负责人简要概括了他们的任务。他的命令后来被记录在1941年7月2日的官方指示中:特别行动队的任务是杀死共产主义政治人物、政治委员和“为党和国家服务的犹太人”。这里可以看到,纳粹是多么执意要把犹太民族和共产主义联系在一起。

入侵开始,特别行动队跟在国防军身后进入苏联。他们的推进速度非常快。6月23日,也就是发动袭击的第二天,在党卫队旅队长兼警察少将瓦尔特·斯塔赫莱克博士(Dr. Walter Stahlecker)的指挥下,A分队已经到达立陶宛的考纳斯。他们随即开始煽动当地人对城中犹太人进行迫害。值得注意的是,海德里希的指示中有这样的文字:“在新占领的土地上,不要干预任何有反共或反犹太主义倾向的大清洗行动,相反,应秘密地对它们加以鼓励。”这段文字表明,直接杀害“为党和国家服务的犹太人”只占特别行动队所有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斯塔赫莱克后来在报告中写道:“保安警察的任务是推动这些清洗行动,并按照正确的方向对它们进行引导,以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原定的屠杀目标。”[53]在考纳斯,刚从监狱释放出来的立陶宛人在德国人鼓励的目光下,用棍棒将犹太人当街打死。在屠杀过程中,围观的人群里有人大喊“打死犹太佬!”以此来鼓励行凶者。屠杀结束后,其中一名凶手踩在尸体上,拿出手风琴弹奏立陶宛国歌。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海德里希让他的手下“秘密地鼓励”的行为。

在远离主要城镇的地方,特别行动队挑出那些“为党或国家服务的犹太人”并将他们杀害。这常常意味着整个村庄的犹太人男性被集体射杀。毕竟,按照纳粹的理论,苏联有哪个犹太男人不是暗中“为党和国家服务”呢?

就在特别行动队和党卫队相关部门屠戮苏联犹太人的同时,国防军也在战争中犯下种种罪行。在臭名昭著的《巴巴罗萨法令》和《政委法令》[54]的授意下,德军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地射杀游击队员,并以一个村庄为单位进行集体报复;即使成为战俘,苏联政委也难逃一死。正是纳粹对苏联政委的态度使得奥斯维辛卷入这场战争。根据国防军与党卫队达成的协定,海德里希的手下可以进入战俘营,带走那些逃过前线首轮囚犯筛查的政委。接下来的问题便是:这些政委要被带到哪里去?在纳粹看来,当着苏联士兵的面杀死他们显然不是一个理想方案,于是,1941年7月,从普通战俘营抓出来的几百名苏联政委被送往奥斯维辛。

从到达集中营的那一刻起,这些囚犯便被区别对待。集中营里的生活苦不堪言,但这群人却遭受更残酷的虐待。“我听到可怕的叫喊声、呻吟声和咆哮声。”在通往集中营一隅砾石坑的路上,耶日·别莱茨基和一个狱友看见了这些苏联犯人。“他们推着装满沙土和砾石的独轮车一路小跑,那是很痛苦的,手推车的木板总是左摇右晃。这不是常规的出工,是党卫队特意布置给那些苏联人的炼狱。”他们一边干活,一边被卡波用木棍毒打,在旁边围观的党卫队看守还大声鼓励卡波:“好好修理他们,伙计!”而接下来的一幕真正让耶日·别莱茨基目瞪口呆:“有四五个党卫队士兵拿着枪,他们不时给枪上膛,低头看看,选一个目标,然后就朝砾石坑里开枪。我朋友说:‘看看那些杂种干了什么!’我们看见一个卡波用棍子打一个快要咽气的人。我的朋友受过军训,他说:‘那些人是战俘,他们是有自己的权利的!’但他们却在干活的时候被打死了。”就这样,1941年夏,东线这场没有约束的战争把奥斯维辛也卷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