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初级)》教材精编(2016)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知识框架】

【考试大纲】

理解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和特点,诠释社会主义产业结构的基本构成,辨别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形式,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要点详解】

一、社会主义再生产

1.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

(1)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内容

社会主义再生产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是一个连续不断、反复更新的过程。

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内容不仅包括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还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2)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

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是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与此相适应,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社会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财富变多,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将普遍得到改善和提高。

2.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

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1)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的含义

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是指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数量以及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

内涵的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以及提高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率来扩大生产的规模。

(2)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的关系

在进行外延扩大再生产时,一般都伴随着技术进步和使用更先进的生产要素;而在进行内涵扩大再生产时,一般也同时需要扩大生产规模或新建企业。

在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条件下,一般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内涵扩大再生产所占的比重会随之不断提高。

根据我国目前的具体国情,应当把扩大再生产的立足点转移到内涵扩大再生产上来,走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道路,生产出尽可能多的质量高、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

二、社会主义的产业结构

1.产业结构的内涵及其划分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是国民经济的一个基本方面。经常采用的产业分类方法有:

(1)两大部类分类法

两大部类分类法把整个社会生产归纳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后来人们把两大部类进一步具体化为物质生产领域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业等产业。同时,每一产业内部还存在部门产业结构。

(2)三次产业分类法

“三次产业”是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的简称。

第一次产业是指用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着的劳动对象进行生产的初级产品的生产部门;

第二次产业是指对初级产品进一步加工的生产部门,主要是指各种制造业部门;

第三产业则是不生产物质产品而只提供服务的部门,即广义的服务业。

三次产业分类法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状况和相互关系,对于全面认识和研究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趋势,重视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愈益显示其重要作用的非物质生产部门,有着积极的意义。

【例6.1单选题】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状况和相互关系的产业分类方法是( )。[2015年真题]

A.两大部类分类法

B.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分类法

C.三次产业分类法

D.企业规模分类法

【答案】C

【解析】经常采用的产业分类方法有:①两大部类分类法;②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分类法;③三次产业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状况和相互关系,该分类法对于全面认识和研究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趋势,重视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愈益显示其重要作用的非物质生产部门,有着积极的意义。

(3)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分类法

根据不同的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不同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划分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等。这种划分方法,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从自身拥有资源的实际出发,确定合理的产业结构,以实现有效利用自身资源和提高宏观经济效益有着积极意义。

2.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是指人们所消费的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之间的比例关系。以消费结构作为安排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出发点,把社会生产同社会消费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相互促进。

(2)资源结构

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经济技术资源两大类,一般来说,自然资源的结构不同,会形成不同产业部门,但科学技术越发达,产业结构受自然资源结构的约束度越小。经济技术资源是已形成的生产技术条件,是产业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

(3)投资结构

投资结构是指投资总量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一定的产业结构是由过去历年的投资结构所形成的,是投资在不同产业部门分配的结果。

(4)科学技术进步

新的科学技术可以改造传统产业;同时,当新的科学技术在某些领域获得应用,并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之后,会形成独立的新的产业部门。

(5)劳动力素质和数量

产业的发展要有相应质量和数量的劳动力与之相适应。

(6)产业间关联方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建立起合理的产业间联系,使产业结构适应社会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在调整中走向高级化。

3.产业结构的优化

(1)产业结构的优化的意义

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间建立起最佳的结构和最优的比例关系。

①产业结构的优化是社会再生产顺利实现的条件,能有效消除由于比例失调而引起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从而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②产业结构的优化在物质上保证国民收入中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得到实现,从而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例6.2单选题】关于产业结构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2014年真题]

A.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都能按照同一速度发展

B.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之间建立起最佳的结构和最优的比例关系

C.国民经济中基础产业得到优先发展

D.国民经济中战略产业得到优先发展

【答案】B

【解析】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主要是使得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之间建立起最佳的结构和最优的比例关系。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目标的途径之一是选准主导产业,培育战略产业,强化基础产业。

(2)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表现

①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②一、二、三产业的关系不协调;

③产业发展在低水平上重复等方面。

(3)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目标的途径

我国优化产业结构的短期目标是实现产业结构的运行均衡,长期目标是实现产业结构高度优化。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目标的途径如下:

①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业结构转换机制,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市场机制、宏观调控的作用,推动产业发展和调整。

②选准主导产业,培育战略产业,强化基础产业。

(4)我国主导产业、战略产业、基础产业的选择

①主导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对它依赖程度大,它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联度大,又具有较高社会综合效益的产业。

从我国现实情况看,目前可考虑选择建筑业、汽车工业、电子工业等作为主导产业。

②战略产业是指反映世界新技术革命成果,能在将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向高度优化演进的产业。

目前包括生物技术、高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等。

③基础产业是指整个产业体系赖以发展的基础,一般包括农业、能源、原材料工业以及交通、通讯、服务、科技、教育等产业。

在我国的基础产业中,最为薄弱的是农业、运输、通讯、科技等产业部门。

三、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1.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①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民生产总值又称国民总收入,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不包括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和重复计算因素,只计算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创造的全部新价值。

②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不包括能源、原材料等各种中间消耗的价值,只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的表现形态:从价值形态看,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中间投入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从收入形态看,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分配之和;从产品形态看,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价值之和。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生产法(总产出减中间投入)、收入法(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四项之和)和支出法(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项之和)。

③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区别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本国企业和本国公民在国内、国外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额,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所有企业和所有人员(包括本国、外国的企业及成员)在本国境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额。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互关系,可通过下列公式来表示:

【例6.3单选题】采用“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项之和”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是( )。[2014年真题]

A.生产法

B.收入法

C.支出法

D.平衡法

【答案】C

【解析】A项,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的一种方法;B项,收入法是指按照要素成本计算的全部报酬总和;C项,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包括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及净出口。

(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①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a.以税金或利润形式按规定上缴国家,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使用;

b.以企业基金形式留给企业,用于企业生产、举办集体福利事业和奖励先进职工;

c.以工资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和使用。

②社会主义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a.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

b.以合作事业基金形式上缴集资单位或主管部门;

c.以企业基金形式留给企业;

d.以工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

③承包农民或承包小组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a.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

b.以公积金、公益金形式作为集体提留;

c.以个人收入形式留归农民。

此外,社会主义现阶段还存的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也要进行初次分配。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企业收入和生产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三部分,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三种基本的原始收入。

【例6.4单选题】下列经济指标中,作为国民收入来源和国民收入分配起点的是( )。[2015年真题]

A.企业利润总额

B.国内生产总值

C.国家财政收入

D.工农业总产值

【答案】B

【解析】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所有企业和所有人员(包括本国、外国的企业及成员)在本国境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额。目前,世界各国更加普遍地使用国内生产总值的总量指标,往往把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国民收入的来源,也作为国民收入分配的起点。

(3)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次分配的原因

a.满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国家行政和国防治安等部门发展的需要和支付这些部门的劳动者劳动报酬的需要。

b.加强重点建设,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c.设立社会保障基金。

d.建立社会后备基金,应付各种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

②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a.国家财政收支。社会主义财政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对国民收入进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这包括筹集资金和供应资金两个方面。

b.银行信贷。信贷通过改变资金使用的主体、使用的方向、使用的时间对国民收入的使用进行了再分配;同时,通过存贷款的差别利息率,影响存款者和贷款者的收入。

c.劳务费用的支付。享受服务行业劳务的劳动者,用自己的收入支付各种劳务费用。

d.价格体系。社会主义国家利用价格体系,通过价格的调整和变化,影响着交换双方的实际收入,引起一部分国民收入在各部门、各企业以及居民之间的再分配。

2.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1)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构成

①积累基金及其构成

积累基金是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创造的国民收入中主要用作追加的生产资金部分。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积累基金是由扩大生产基金、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和社会后备基金三部分构成的。扩大生产基金所占比重较大。

②消费基金及其构成

消费基金是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创造的国民收入中满足劳动者个人消费及社会消费的那部分资金。

消费基金分为社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社会消费基金分为国家管理基金、文教卫生基金、社会保障基金。个人消费基金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基金。个人消费基金和社会消费基金的比例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制约。

【例6.5多选题】社会消费基金主要包括( )。[2015年真题]

A.国家管理基金

B.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

C.社会后备基金

D.文教卫生基金

E.社会保障基金

【答案】ADE

【解析】消费基金由社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两部分所构成。社会消费基金分为国家管理基金、文教卫生基金、社会保障基金三个部分。

(2)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①社会主义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作用的一致

积累基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发展文教卫生事业,消费基金用于满足劳动者个人生活需要。

有了积累,才能迅速扩大再生产;生产进一步扩大了,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劳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积累的增加。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积累基金代表了劳动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消费基金代表了劳动人民的个人利益和当前利益,两者在根本上是相统一的。

②社会主义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矛盾

a.积累基金过多,消费基金就会相应减少,不利于当前人民生活的改善;

b.消费基金过多,积累基金就会相应减少,不利于扩大再生产进行,限制生产的增长。

国民收入总量中,积累与消费此长彼消,相互之间存在着矛盾。这个矛盾实际上反映了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之间的矛盾。

(3)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

正确处理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关系,就是要安排两者的最优比例,总的说来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要求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①必须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兼顾积累与消费,使积累基金要能保证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消费基金要能保证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必须同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相适应。

③正确安排积累基金内部的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的关系。积累基金中的生产性积累,主要用于生产性基本建设;非生产性积累,主要用于非生产性基本建设。

④正确安排消费基金中社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在消费基金总量既定的条件。社会消费基金与个人消费基金之间是此长彼消的关系。

3.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1)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社会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和福利而提供物质帮助的各项措施的统称。社会保障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方式。

主要内容: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总和,构成社会保障体系。

(2)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①原有的社会保障体制的弊端

a.社会保障费用全部由国家和企业支付,造成国家财政和企业的沉重负担,未树立职工个人的保险意识。

b.社会保障覆盖面窄,享受社会保障的机遇不均等。

c.社会保障项目中,明保少,暗保多,保障效果不明显,保障项目不完备。

d.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不完善,未建立宏观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缺乏社会保障的规划、协调、监督体系。

②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健全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应当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

改革的目标是:完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逐步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资金来源多渠道,待遇结构多层次,保障方式多形式,管理体制法制化、社会化和规范化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③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内容

a.完善和扩大社会保障项目,开展多种类的社会保险。

b.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和扩大社会保障对象。

c.加强社会保障立法,使社会保障法制化。

d.实行社会化的社会保障管理。

e.建立多层次保障制度。

社会基本保障制度由国家规定;社区、企业和个人可从自身经济条件和需要出发采取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障,如社会互助、商业性保险等,个人可按自愿原则进行个人储蓄积累保障。

(3)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社会生产,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①有利于保证人民基本生活和社会安定。使劳动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难有所济、伤有所疗,保障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②有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完善,使企业摆脱职工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性负担。

③有利于政府精简机构和减轻负担。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可以使政府摆脱一些社会问题的困扰,有利于政府精简机构,提高工作效率。

④有利于引导合理消费和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四、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经济增长的含义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效益的提高等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总供给量的增加。

实现经济增长:①商品和劳务的总供给量增加;②人均占有的商品和劳务增加。

(2)经济发展的含义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经济及社会发展程度等在内的各种结构的协调与优化。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却是其中最基本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①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的发展。

②有经济增长并非一定就有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并不构成经济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

2.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

(1)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资源的总体配置方式,即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2)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劳动、资本、土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科学技术、经济制度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3)粗放型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从经营的角度,经济增长方式可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粗放型增长是指主要依靠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增加社会产品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增长是指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加社会产品数量和提高产品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4)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阶段的联系

①在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条件下,一般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为主;

②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集约型所占比重会提高,并逐步占据主体地位。

(5)我国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性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不仅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结果,也是进一步扩大我国对外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6)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和途径

①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步伐;

②加速科技进步和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③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④实施资源节约型发展战略;

⑤通过完善国家产业政策,制定区域经济政策。

3.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

(1)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

经济发展战略包括一个相对较长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等方面的决策。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特征。

(2)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意义

①经济发展战略是确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期和短期目标的依据。

②制定经济发展战略,首先要依据物质生产发展规律和客观经济规律,其次要依据本国的国情和国际环境,再次要充分考虑到需要和可能,具有可行性。

(3)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战略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正确制定现阶段的战略目标、战略阶段和战略重点。经济发展目标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国民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表示。

①党的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的战略目标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和经济建设所实现的任务,党的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我国经济的战略目标:到20世纪末,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②党的十五大提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党的十五大在既定战略重点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顺利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提出了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a.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c.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③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六大在科学总结、充分肯定了我国已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战略目标

2012年11月通过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针对社会经济发展难题,提出了更新、更具体明确的战略目标和政策导向。

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扩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战略布局为“五位一体”;报告提出要把解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着力点;报告根据近几年的发展实际,切实可行地提出了到2020年“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求。

这些目标的提出,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符合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的需要,又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互衔接,更加切合我国新时期的发展实际。

【例6.6多选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强调要加强经济发展的( )。[2014年真题]

A.平衡性

B.协调性

C.增长性

D.可持续性

E.广泛性

【答案】ABD

【解析】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近几年的发展实际,切实可行的提出了到2020年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4.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①“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鲜明主题,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解决这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历史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创建全新的科学的发展观。

②“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发展要最终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上,不应单纯以GDP的增长作为评价经济发展和各级政府政绩的惟一标准,而是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的切实提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①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②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③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四是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④“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即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随着结构的调整和改革的深化,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并日益显现。我国应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在做好各项统筹工作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进一步作出了精辟的概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根据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①转变政府职能,在注重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基础作用的条件下,加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做好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

②建立健全财税体制、社会保障制度、政绩考核制度等方面的机制,提高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能力;

③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④突出社会经济工作的重点,切实解决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过关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 )。

A.经济发展

B.以人为本

C.统筹兼顾

D.全面可持续发展

【答案】C

【解析】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按照三次产业分类法,下列产业中,属于第三次产业的是( )。

A.建筑业

B.制造业

C.种植业

D.房地产业

【答案】D

【解析】第三产业为服务业,可分为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其中,房地产业属于服务部门。

3.经济增长方式是指( )。

A.经济发展的目标形式

B.经济发展的决策模式

C.资源的总体配置方式

D.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

【答案】C

【解析】经济增长方式是指资源的总体配置方式,即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4.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是( )。

A.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B.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C.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

D.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支出

【答案】B

【解析】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收入-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财产和劳务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所以,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5.社会保障是通过( )所形成的一种分配关系。

A.社会捐助

B.社会成员互助

C.国民收入再分配

D.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答案】C

【解析】进行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原因之一就是设立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障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方式。

6.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是( )。

A.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B.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C.发展社会生产力

D.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答案】B

【解析】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是同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紧密相联的。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是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与此相适应,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社会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

1.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有( )。

A.国家财政收支

B.银行信贷

C.服务行业劳务费用支付

D.商品价格变动和调控

E.企业职工工资

【答案】ABCD

【解析】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有:①国家财政收支;②银行信贷,一是存贷款活动本身,二是差别利率;③劳务费用的支付;④价格体系。E项,企业职工工资属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2.按三次产业分类法,以下各产业部门中属于第二产业的是( )。

A.采掘工业

B.建筑业

C.房地产业

D.交通运输业

E.邮电通信业

【答案】AB

【解析】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第二产业为工业和建筑业,其中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和煤气;第三产业为服务业,可分为流通部门(商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等)和服务部门(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旅游业、技术信息服务业)两个部分。

3.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必须进行再分配的主要原因是( )。

A.加强重点建设,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B.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

C.满足物质生产部门扩大再生产的需要

D.建立社会保障基金

E.建立社会后备基金

【答案】ABDE

【解析】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必须进行再分配的原因有:①满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国家行政和国防治安等部门发展的需要和支付这些部门的劳动者劳动报酬的需要;②加强重点建设,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③设立社会保障基金;④建立社会后备基金,应付各种突然事故和自然灾害。C项,物质生产部门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资金来自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不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范畴和原因。

4.经济发展目标是指在较长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这一目标通常是用( )指标来表示的。

A.就业率

B.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

C.按劳分配的贯彻程度

D.人均预期寿命

E.教育普及率

【答案】ABDE

【解析】经济发展目标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同时还可以用劳动生产率、人均主要产品占有量、人均预期寿命、死亡率、就业率、人均收入、人均居住面积、教育普及率、人口增长率等经济、社会指标来具体表示。

5.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有( )。

A.消费结构

B.生产要素密集程度

C.资源结构

D.投资结构

E.科学技术

【答案】ACDE

【解析】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包括:①消费结构;②资源结构;③投资结构;④科学技术进步;⑤劳动力素质和数量;⑥产业间关联方式。生产要素密集程度是产业分类的方法之一,不是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6.我国产业结构存在比例关系不合理和低级现象,这突出表现在( )。

A.工业基础薄弱

B.工业素质不高

C.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D.一、二、三产业的关系不协调

E.产业发展在低水平上重复

【答案】BCDE

【解析】我国产业结构存在比例关系不合理和低级现象,这突出表现在:①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②一、二、三产业的关系不协调;③产业发展在低水平上重复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