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园)》历年真题详解及标准预测试卷(2016)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部分 历年真题及详解

2016年上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园)》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一名幼儿画小朋友放风筝,将小朋友的手画得很长,几乎比身体长了3倍,这说明了幼儿绘画特点具有( )。

A.形象性

B.抽象性

C.象征性

D.夸张性

【答案】D

【解析】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幼儿绘画多运用想象完成,幼儿的想象经常会出现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的特征或者使用夸张的语言的现象。


2.1岁半的儿童想给妈妈饼干时,会说:“妈妈”“饼”“吃”,并把饼干递过去,这表明该阶段儿童语言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是( )。

A.电报句

B.完整句

C.单词句

D.简单句

【答案】A

【解析】电报句指的是幼儿在1岁半开始到2岁的阶段,使用双词或者三词组合的句子,在句子中常常是缺失了某一部分功能词如助词、介词,类似发电报时的语言,因此称为电报句。双词句阶段(1.5~2岁)的儿童言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开始说电报句。单词句指的是用一个词来表达意思。


3.一名4岁幼儿听到教师说“一滴水,不起眼”,结果他理解成了“一滴水,肚脐眼”。这一现象主要说明幼儿( )。

A.听觉辨别力较弱

B.想象力非常丰富

C.语言理解凭借自己的具体经验

D.理解语言具有随意性

【答案】C

【解析】言语即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运用语言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4、5岁儿童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在理解成人语言或者事物时,时常凭借自己的具体经验,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思维。


4.在商场,4~5岁的幼儿看到自己喜爱的玩具时,已不像2~3岁时那样吵着要买;他能听从成人的要求,并用语言安慰自己:“家里有许多玩具了,我不买了。”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

A.4~5岁幼儿形成了节约的概念

B.4~5岁幼儿的情绪控制能力进一步发展

C.4~5岁幼儿能够理解玩其他玩具同样快乐

D.4~5岁幼儿自我安慰的手段有了进一步发展

【答案】B

【解析】4~5岁幼儿的情绪调节进一步发展,情绪的冲动性逐渐降低,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逐渐加强。他们能够在成人的指导下调节自己的情绪,题干中的幼儿能够在成人的引导下运用自我说服法进行情绪调节。


5.下雨天走在被车轮碾过的泥泞路上,晓雪说:“爸爸,地上一道一道的是什么呀?”爸爸说:“是车轮压过的泥地,叫车道沟。”晓雪说:“爸爸脑门儿上也有车道沟(指皱纹)”。晓雪的说法体现的幼儿思维特点是( )。

A.转导推理

B.演绎推理

C.类比推理

D.归纳推理

【答案】A

【解析】转导推理指前运算思维阶段儿童特有的一种推理形式,表现为从一特殊事例推向另一特殊事例。由于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受自我中心化的影响,因而其只根据事物间在某一方面的直觉类似就作出概括或推广。B项,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知识的前提推出个别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C项,类比推理是从特殊性知识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D项,归纳推理是从个别性知识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


6.幼儿突然出现剧烈呛咳,伴有呼吸困难,面色青紫。这种情况最可能是( )。

A.急性肠胃炎

B.异物落入气管

C.急性喉炎

D.支气管哮喘

【答案】B

【解析】幼儿在进食或口含物体时进行嬉闹等,容易导致异物进入气管或支气管。支气管有异物的症状表现为:呛咳、吸气性呼吸困难。如异物较大,嵌于气管分叉处,将导致吸气和呼气困难,继发感染后可能导致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7.教师拟定教育活动目标时,以幼儿现有发展水平与可以达到水平之间的距离为依据,这种做法体现的是( )。

A.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B.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C.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D.布鲁纳的发展教学法

【答案】A

【解析】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题干中,老师在制定教育目标时,以幼儿现有发展水平和可以达到水平之间的距离为依据体现了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8.教师在幼儿书写准备的指导中,不恰当的做法是( )。

A.用图画和符号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

B.书写自己的名字

C.养成正确的写画姿势

D.学习书写常见汉字

【答案】D

【解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语言领域”中“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目标指出,3~4岁幼儿喜欢用涂涂画画来表达一定的意思;4~5岁幼儿愿意用图画和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成人指导下,写写画画姿势正确;5~6岁幼儿愿意用图画和符号来表达事物或故事,会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写画时姿势正确。


9.为了让幼儿在户外运动中一物多玩,最适宜的做法是( )。

A.教师集体示范

B.幼儿自主探索

C.教师分组讲解

D.教师逐一训练

【答案】B

【解析】“一物多玩”属于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幼儿科学学习的目标是激发探究兴趣、体现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期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科学探索活动中适宜的做法是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而不是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不追求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10.在“秋天的树”美术活动中,教师不适宜的做法是( )。

A.让幼儿按照教师的范画绘画

B.组织幼儿观察幼儿园的树

C.提供各种树的照片,组织幼儿讨论

D.引导幼儿观察有关树的名画

【答案】A

【解析】在教授幼儿绘画时,要尊重幼儿的自由与创造,鼓励幼儿仔细观察生活,提供丰富的可自由选择的材料,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绘画活动要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让幼儿按照教师的范画进行绘画不利于艺术表现与创造力的发展。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1.影响在园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哪些?

答: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者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相处并相互协作的关系。影响在园幼儿同伴关系的因素包括:

(1)儿童自身因素

①性别、长相、年龄等生理因素和姓名影响着幼儿被同伴选择和接纳的程度。对于年幼儿童来说,外表是影响同伴交往的一个明显因素。3~5岁的孩子能区分漂亮和不漂亮的孩子,他们对身体特点的判断基础与成人相同。

②幼儿的气质、情感、能力、性格等个性、情感特征影响着他们对同伴的态度和交往中的行为特征,由此影响同伴对他们的反应和其在同伴中的关系类型。

③对幼儿同伴交往关系影响最大的是其在交往中的积极主动性、交往行为及交往技能。在儿童的同伴交往中,幼儿自身对交往的主动性和交往的能力是影响同伴接纳性的主要因素。

(2)家长的因素

幼儿在与父母的交往过程中不但实际练习着社交方式,而且发现自己的行为可以引起父母的反应,由此可以获得一种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概念,而“自我肯定”概念的获得会影响在园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方式和效果等。

(3)教师的因素

受欢迎幼儿与教师的关系是亲密的,教师常对幼儿进行积极的评价。

(4)环境的因素

作为幼儿生活的大背景——社会,以及幼儿的幼儿园生活,对幼儿的人际关系、同伴交往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5)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活动材料,特别是玩具,是幼儿同伴交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婴儿期到幼儿初期,幼儿之间的交往大多围绕玩具发生。活动性质对同伴交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由游戏的情境下,不同社交类型的幼儿表现出交往行为上的巨大差异。


12.从儿童发展角度,简述幼儿户外运动的价值。

答:《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在正常情况下每天不得少于2小时,寄宿制幼儿园不得少于3小时。可见幼儿户外运动的价值不容小觑,具体如下:

(l)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

户外活动使儿童的各种生理器官和系统都能得到活动,促进骨骼肌肉的成熟,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有利于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2)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和技能

户外活动有助于培养儿童对体育活动的爱好,养成经常地、自觉地到户外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有利于扩大儿童对体育活动技能的范围,丰富和活跃他们的生活,帮助儿童巩固和提高体育课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和动作技能。

(3)增强儿童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户外运动可以使儿童接触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等自然因素,促进了儿童的身体健康。

(4)有利于儿重的身心健康

户外活动具有很多特点: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时间充足,儿童自主性强等,能够带给儿童愉快和满足,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


三、论述题(本大题1小题,共20分)

13.论述教师尊重幼儿个体差异的意义与举措。

答:由于遗传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幼儿身心发展表现出个体差异性。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重视儿童的个别差异,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采用最有效、最合理的方式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

(1)意义

①能够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由于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尊重幼儿的差异性,并加以针对性地教育,有利于每一位儿童都能获得自身的发展。

②促进每个儿童发挥自己的特长。幼儿自身的差异性都带有自身发展的潜力与特长,教育尊重幼儿的这些潜力,并因材施教,促进其潜力获得最大的发展,发挥其应有的特长。

③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能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材施教。教师尊重幼儿差异性是其专业发展的重要表现,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是其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④尊重幼儿学习中的个别差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观认为个体的成长既有规律性,又有特殊性,每个个体的发展在遵循人类发展规律的同时,又有其独特性。素质教育更要求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2)举措

①教师要创造条件,转变教育观念,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施以不同的教育,做到因人而异,因人施教。

②善于观察,了解幼儿的个体差异,受教育始于自然,趋于自然。善于抓住教育契机,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依照幼儿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利用各种形式的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要经常鼓励幼儿扬长补短,促进其全面发展。

③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正确对待幼儿的个别差异。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a.对能力超常儿童的教育要适当,不能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对低常儿童,更应考虑其差异性。针对每个幼儿的特点,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

b.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幼儿,应根据其气质特点进行针对性培养。

c.幼儿性格的发展还未定型,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要特别重视幼儿的性格教育,有的放矢地培养其良好的性格。及时肯定有良好性格的幼儿,采取正面教育、启发诱导的方法帮助有不良性格品质的幼儿改正缺点。

④开展适宜性教学,采用资源利用模式、补偿模式、个别化教育模式和教学处理交互作用模式以及治疗模式进行适应性教学。同时,要注意应用直观性教育的方法,多给幼儿一些感性的具体的事例,采用循序渐进的小步子程序,让幼儿反复练习,逐步掌握基本的经验。

⑤正确评价幼儿的发展水平,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单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

⑥创设良好的育儿环境,应为所有的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环境刺激,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合理的早期教育,以促使幼儿的智力更早更快地发展。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14.材料题一:

3岁的阳阳,从小跟奶奶生活在一起。刚上幼儿园时,奶奶每次送他到幼儿园准备离开时,阳阳总是又哭又闹。当奶奶的身影消失后,阳阳很快就平静下来,并能与小朋友们高兴地玩。由于担心,奶奶每次走后又折返回来。阳阳再次看见奶奶时,又立刻抓住奶奶的手,哭泣起来。

问题:

针对上述现象,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1)阳阳的行为反映了幼儿情绪的哪些特点?(10分)

(2)阳阳奶奶的担心是否有必要?(2分)教师该如何引导?(8分)

答:(1)情绪特点

①情绪的易冲动性。幼儿常常处于激动状态,而且来势强烈,不能自制,往往全身心都受到不可遏制的威力所支配。材料中,阳阳面对奶奶送他到幼儿园准备离开时,总是又哭又闹,体现了其情绪的冲动性。

②情绪的不稳定性。婴幼儿期的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的,容易变化,表现为两种对立的情绪在短时间内互相转换。材料中,当奶奶的离开后,阳阳很快就平静下来,并高兴玩耍;奶奶折返回来后阳阳立刻又哭起来,说明其情绪的不稳定性。

③情绪的外露性。婴儿期的孩子,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他们的情绪完全表露在外。材料中,阳阳的情绪表现体现了其情绪的外露性。

(2)①奶奶没有必要担心阳阳的情绪,这是这一阶段幼儿情绪特点的体现。

②针对材料中的现象,教师应做如下引导:

a.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保持和谐的气氛并建立良好的亲子情和师生情。

b.指导成人控制情绪,并给幼儿以愉快、稳定的情绪示范和感染,应避免喜怒无常,不过分溺爱也不吝惜爱。当幼儿犯错误或闹情绪时,首先应克制自己的情绪,理智冷静地对待每个幼儿的情绪与态度。

c.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肯定为主,多鼓励进步;耐心倾听孩子说话;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

d.幼儿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成人可以用转移法、冷却法、消退法等帮助他们控制情绪。

e.通过教授孩子运用反思法、自我说服法、想象法等来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15.材料题二:

角色游戏中,大二班在教室里开展理发店主题游戏。教师为了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主动为幼儿制作了理发店价目表(如图1所示)

图1

问题:

请结合你对角色游戏的理解,分析教师提供价目表这一做法是否适宜,并提出建议。(20分)

答:(1)材料中,教师提供价目表这一做法不适宜。

理由:角色游戏是指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应周围情境、生活的环境、体验的游戏。角色游戏具有表征、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是幼儿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在角色游戏指导中应该遵循主体性原则,教师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游戏条件和主动的游戏环境,应让每个孩子都享受自由选择的权利,幼儿能按自己的愿望主动选择并有计划地游戏,在游戏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老师创办了主题角色游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但是价目表的设定,缺乏主体性,而且限制了幼儿的想象以及对角色、对生活的反映,所以是不合理的。

(2)建议

①让儿童自主参与活动,体现幼儿的主体性。教师应根据儿童游戏的特点,创设良好的游戏条件和主动的游戏环境,应让每个孩子都享受自由选择的权利。材料中,该教师应引导儿童一起结合自己的经验商定在理发店内的不同服务内容及其价目,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多用语言指导游戏,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的独立性,观察儿童游戏的种种意图,给儿童提供开展游戏的练习机会和必要帮助,允许并鼓励儿童在游戏中的点滴创造,通过讲评让儿童相互学习,拓展思路,不断提高角色游戏水平。材料中,该教师应观察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针对幼儿自己制定的价目表对幼儿进行随机语言指导,不但不会影响幼儿游戏的开展,而且更能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五、活动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共30分)

16.请根据下列素材设计一个大班科学活动,要求写出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

大班的胡老师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吹泡泡的工具,有吹管、铁丝绕成的圈、塑料吹泡泡棒等(如图2所示),让幼儿在户外活动时自己吹泡泡玩。幼儿在吹泡泡的时候,有的能吹出很大的泡泡,有的只能吹出小泡泡,有的能一次吹出好多个泡泡,有的一次只能吹出一个泡泡。结果有的幼儿得意,有的幼儿沮丧。针对上述现象,胡老师打算组织一个科学教育活动,以引发幼儿深入探究的兴趣,并使幼儿了解不同吹泡泡工具与吹出的泡泡之间的关系。

图2

答: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吹泡泡活动设计

(1)活动名称:《吹出多样的泡泡》

(2)活动目标

①认知目标:了解吹泡泡与工具之间的关系,知道有洞、有缝隙的工具都能吹出圆圆的泡泡。

②能力目标: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吹泡泡器,学会用语言表达猜想的操作结果,培养初步的探索能力。

③情感目标:萌发积极探索科学活动的兴趣,感受探索的奥秘,体验成功的乐趣。

(3)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各类带孔的塑料玩具、吸管、漏勺、梳子、牙刷、硬卡纸、苍蝇拍。

经验准备:幼儿玩过吹泡泡的游戏。

(4)活动过程

①情景导入

幼儿听《吹泡泡》音乐进入活动室,激发学习兴趣。

师:吹泡泡,吹泡泡,吹出一串大泡泡。像气球,像西瓜,还像乌黑的大眼睛。小朋友想一想,泡泡还像什么呢?

教师组织谈话,引出吹泡器,调动幼儿已有经验。

师:小朋友吹过泡泡吗?都是用什么来吹泡泡的?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吹泡泡的工具,你们也来试一试?

②活动展开

a.教师展示各种吹泡泡工具,鼓励幼儿大胆猜测。

师: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老师带来的这些吹泡泡的工具吗?你们觉得这些工具可以吹泡泡吗?能吹的出来就画“√”,吹不出来的就画“×”。

b.幼儿集体动手验证,教师及时给予支持与帮助。

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四人一组选择吹泡泡工具试一试,可以相互交换试一试。分组展示记录结果,并进行验证记录。

师:吹泡泡时,嘴巴不要碰泡泡液,不要对准同伴的脸吹泡泡。

幼儿讲述操作结果,教师与幼儿共同总结。

师:通过探索发现,只要有洞、有缝隙的材料都能吹出泡泡。

c.创设自由探索的空间,掌握吹泡泡的基本技能。

师:蘸一蘸泡泡液,然后轻轻地用力,吹的时候要时间长些,就可以吹出大泡泡了。你们都是怎么做的?

d.幼儿动手操作,自己制作泡泡器。

教师出示苍蝇拍、漏勺、梳子、牙刷等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制作的材料,通过自己的实验了解制作吹泡泡器的方法。

师:你是用什么材料制作吹泡器的?怎么做的?为什么有的小朋友成功了,有的没有吹出泡泡呢?

引导幼儿将学会的经验加以运用,把这些不能吹出泡泡的东西变成能吹出泡泡的吹泡器。

师:原来有缝隙才能吹出泡泡,这些吹出大泡泡的材料都有共同的地方,就是它们都有大洞洞,这些有洞洞的材料有个名字,我们叫它“镂空”。因为它镂空,所以可以吹出大泡泡来。

教师最后出示细铁丝,让幼儿用扭、绕、团、折等多种方法来制作工具,感知材料不同与泡泡的变化关系。

师:你能用细铁丝变魔术变成吹泡泡的工具吗?谁想勇敢地挑战一下?

鼓励幼儿在借鉴别人的经验上,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改变铁丝的形状。

师:当你成功地吹出泡泡后,再把铁丝改变形状后看看吹出的泡泡有变化吗?是什么形状?

教师最后总结:原来不管我们用什么形状的东西,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的。

③活动结束

a.教师和幼儿玩“吹泡泡”游戏。

教师与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随《吹泡泡》音乐转圈,使大泡泡变成若干小泡泡、小泡泡又合成大泡泡,在游戏中感受科学活动的乐趣。

b.教师总结,结束活动。

师:今天我们尝试用各种工具吹泡泡,吹出了好多的泡泡。老师决定给每一个小朋友颁发“小小科学家”的奖章,请你们用聪明的小脑袋继续在生活中探索那些神奇的科学现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