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潜艇的水下生活
为了保持潜艇内适宜的生活环境,保障艇员的健康,潜艇装备了完善的生活设施,包括供氧、空调(温/湿度调节)系统、生活居住以及饮食、用水、照明、排泄、医疗等设施。
1.8.1 供氧装置
潜艇长期在水下活动,若没有足够的氧气,人员就无法生存。潜艇中通过供氧装置来为艇员提供足够的氧气。主要的供氧装置包括通气管装置、制氧装置、空气净化装置和空气再生装置。
●通气管装置
通气管装置是一种可以升降的管道,在近海海域或夜间航行时,潜艇有时上浮至潜望镜深度,在距水面几米或十几米深的地方伸出潜望镜观察水面及空中敌情,如果条件允许,就将通气管升出水面,空气经管道进入潜艇舱室,舱内污浊空气可通过设在指挥台围壳后部的排气管装置用抽风机排出,使艇内空气对流,以保持新鲜空气。
不过,潜望镜深度在战术术语中被称作危险深度。战时,潜艇一般都不敢上浮至这种深度,因为这样极易被敌方反潜兵力发现。所以,通气管装置并不是潜艇最主要的供氧装置,却又必不可少。
●制氧装置
潜艇上的制氧方式很多,有再生药板制氧、电解水制氧等多种方式。
※ 再生药板制氧:再生药板是一种由各种化学物质(主要为过氧化钠)及填料制成的多孔板,呈石膏板状,空气流过时能产生化学反应,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每箱药板可供40人使用1.5小时左右。一般潜艇上带的再生药板可供全体人员使用500~1500小时。
※ 电解水制氧:基本原理是用电离分解法把水(H2O)分解为氢(H)和氧(O),氧气通过全船通风换气系统输送到船舱,而氢气则被储存在氢气罐里。这种制氧方式可以维持长时间的供氧,分解出的氧气可供70~100人呼吸数小时。但由于电解水制氧装置需消耗大量的电能,所以常规潜艇上不用此法制氧,一般只有核潜艇采用。
●空气净化装置
空气净化装置是将艇内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杂质控制在允许标准值以下的一种处理装置,一般由风机、净化设备及其附件组成。空气净化装置根据各种有害气体的不同性质而采取不同的净化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四种:
※ 二氧化碳净化装置:通过一种特殊的药液来吸收舱内的二氧化碳。
※ 活性炭过滤器:用活性炭作为滤料,由特制的炭制成的多孔性吸附剂来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进而净化空气。
※ 消氢燃烧装置:主要是用电加热器将流过的空气加温,然后在催化燃烧床的催化作用下使氢、氧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水蒸汽,氢会被燃烧掉。
※ 有害气体燃烧装置:其工作方式与消氢燃烧装置基本相同,只不过它所燃烧掉的是有害气体。
●空气再生装置
空气再生装置是一种可以生成氧气的装置,它由再生风机、制氧装置、二氧化碳吸收装置等组成。工作时,再生风机将舱内污浊的空气经风管抽至二氧化碳吸收装置,消除二氧化碳,再在处理过的空气中加进由制氧装置产生的氧气,然后经风管送到各舱室供艇员呼吸,如此循环,以达到空气再生的目的。潜艇每个舱室都安装有二氧化碳分析计,当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一定比值时,就会自动启用空气再生装置。
1.8.2 空调系统
TIPS:
此外,还有一些预储氧气的方法,如氧气瓶、液态氧和氧烛等。氧气瓶是将氧气储存起来的一种高压容器,使用时打开阀门即可放气,主要供深潜器使用。液态氧使用一种与氧气瓶类似的高压容器,可供100名艇员使用数十天。氧烛是一种由化学材料等制成的烛状可燃物,点燃后即可造氧。一根1尺长、直径3寸的氧烛所释放的氧气,可供40人呼吸1小时。这几种制氧方式的制氧量有限,一般用于常规潜艇。
空调系统主要用于保持艇内的温度和湿度等,使艇员有一个相对舒适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同时为艇内各种电子设备提供合适的环境温度,保证其正常工作。潜艇内部的生活环境非常艰苦,夏季舱室内的最高温度可达45度。长时间处于高温作业环境下,对艇员的战斗力会有影响,通过空调装置能缓解这种情况。
图为潜艇内的厨房,厨师们正在准备相应的伙食。
图为潜艇内的餐厅,艇员和军官正在用餐。
通常潜艇还会提供多种食品,包括水果、饼干等。
不过,对于柴-电动力潜艇来说,开启空调装置是比较奢侈的行为。在战时或资源紧张时,空调装置都处于关闭状态。相对而言,采用核动力的潜艇由于动力来源充足,空调装置的使用较为普遍。
1.8.3 食品和淡水供应
潜艇内设有厨房和餐厅,厨房也称潜灶。各国政府对本国潜艇兵员在物质供应上都是呵护备至,丰盛的食物能够保持潜艇兵的体力、维持士兵的士气。
每个国家的餐饮习惯不同,例如西方国家的潜艇,每餐均保证3种以上的主食,牛排、沙拉等一样不少,一年四季均有水果、咖啡、牛奶供应。面包、点心、炸制品应有尽有,潜艇官兵们一般都在战位上分岗吃饭。
为防异味,食谱上没有黄豆、红薯、萝卜等食材,潜艇上的淡水使用也受限制,只供每位艇员洗脸、刷牙和饮用等基本用水。由于潜艇在水下一般都依靠蓄电池航行,舱室内氢气含量较大,如果达到一定浓度,遇上明火易发生事故,由于艇内空间密闭,烟雾不易排放,艇内是禁止吸烟的。
1.8.4 居住条件
根据潜艇吨位和布局的不同,其居住条件也有较大差异。大多数潜艇的居住条件都很艰苦,人均面积也不大。艇员睡觉的床铺跟火车上的卧铺相似,床位较小,一般分2~4层。总体床位不能满足每个水兵的需求。这些床铺大多设置在走廊和其他任何可以利用的空间内,甚至当鱼雷或导弹备用架上没有存放武器时,也是不可多得的一张铺位。床铺在不使用时需折叠起来,让出空间做其他用途。军官的居住条件稍好,但空间也不会太大。
图为潜艇内部的铺位。
总体而言,欧美潜艇的住宿条件要比俄制潜艇的要好。当然,这个结论对于“台风”级潜艇是不成立的。“台风”级潜艇中,每人可拥有3平方米以上的个人空间,这在俄制潜艇中算是另类了。
随着潜艇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潜艇配备的艇员人数相对减少,艇员的居住条件也大大改善。
1.8.5 卫生条件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潜艇中的各种垃圾是不能随意排放的,需进行特殊处理。剩菜剩饭之类的“湿垃圾”都要通过粉碎机捣烂后并封装起来,有时会将垃圾装袋放冰箱冷冻,等到条件合适时再排到海里。
此外,在潜艇上上厕所,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潜艇的厕所分为水上和水下。水上厕所在水面航行时使用,水下厕所在潜航时使用。其中水下厕所的使用与潜艇的操纵有着密切的联系,潜艇在上浮、下潜过程中禁止使用,以防止厕所使用中压气排污时造成潜艇横倾;在作战区也不能使用,以防止排污产生气泡暴露身份。
水上厕所设在舰桥底部,在舰桥上可呼吸新鲜空气,饱览蓝天大海美景,烟民还能乘机抽上两口。不过,要上水上厕所必须先请示,接着在艇值日处领取印有编号的铜牌并挂在脖子上,然后才能登上舰桥入厕,上完厕所后还应将铜牌交还给艇值日处。
水下厕所的使用更加“专业”,整个操作过程非常繁琐:入厕前先要踏一下固定在便池上的一个踏板,检查储存器内是否有残留气体,若有残留气体,需打开船舷阀使之排出,入厕完毕要打开冲洗阀注入海水,然后打开船舷外的前盖,拧开中压气阀冲除脏物,上一次厕所要开关六七次阀门,如果操作次序错乱,其结果如开香槟一样,坐便器内的脏物会在压力作用下逆向喷射。历史上就曾发生过这类“重大事故”。
此外,潜艇用的手纸也是特制的,排出艇外遇水后能迅速分解溶化,不易暴露潜艇的行踪。
1.8.6 活动环境
潜艇的水下生活比较枯燥,没有广播,没有电视,也欣赏不到海底世界。因此,引体向上、俯卧撑、举哑铃等活动就成了潜艇上的传统健身项目,而棋牌类更是各国潜艇兵的必备娱乐项目。
图为潜艇的水下厕所。
TIPS:
说起铜牌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某潜艇在紧急下潜时,一名上水上厕所的艇员落单,被关在艇外。这名艇员很机智,一把抱住耸立在水面的潜望镜。当舱内艇长用潜望镜观察海面时,发现了异常,于是下令紧急浮起。为杜绝此类现象再次发生,就有了挂牌上厕所的做法。
潜艇的活动舱室空间较大,大多未值班的艇员都喜欢聚集于此,用MP3听听音乐、玩玩扑克、做做健身运动等。
潜艇内的休息室也用作小型会议室。
TIPS:
在潜艇上走动时,是不能穿带钉子的皮鞋的,这样防止鞋与艇体摩擦出火花,从而引爆舱内密度较大的氢气。
潜艇上的军官正在给艇员演示在潜艇发生事故时如何进行自救。
但是想要去其他舱室闲逛,就不太容易。第一,政策不允许;第二,潜艇上纵横的管道、低矮的舱顶与密集的机械,个子太高容易碰头。脚下也大意不得,一个疏忽就可能一脚踏空掉进底舱舱孔里。舱与舱之间的圆形水密门比脸盆大不了多少,打开和穿过时都得小心翼翼。当然,也有在艇上穿行自如、健步如飞的老兵。
1.8.7 日常工作、训练
在潜艇不出海时,潜艇艇员们每天同样有活可干。除了开展部队正常工作外,还需要参加潜艇上的值更值勤、机械保养和检修等日常工作,并且还要结合岗位情况进行以老带新的专业传授及演练。回到宿舍后还需要进行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应对各种各样的技能考核。出海前舰队要求每名艇员将自己的血型别在衣领上,并在军营里留下遗书。
潜艇出海后,白天黑夜都难以分辨。除去吃饭、睡觉的时间,其他时间基本上就是战斗值班。如此忙碌的工作,才能保证潜艇艇员均训练有素,艇内各种机械和仪器的保养全面、到位,环境干净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