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译文】
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友爱兄弟之道,其次要积极学习看到的或听到的知识。要能够学习数学和基本的文学知识。
【注释】
见:看见。
闻:听到。
某:代替不明确指出的人、地、事、物等。
拓展故事
薛包待亲
历史上有一个叫薛包的人,为人善良敦厚,事奉双亲至孝。他的母亲很早就不幸去世,父亲再娶了后妻。薛包的后母心胸狭窄,怀有私心,不想让薛包住在家里,就怂恿薛父赶走薛包。薛包伤心痛哭,不忍离去,父亲生气地拿起手杖责打薛包,薛包不得已只好顺从父母心意,在屋外搭茅屋独居。他虽然在外居住,但每天早晨照常入内洒扫。父亲愤怒未消,又决意驱逐他。薛包没有办法只好到里巷(里巷:胡同、街巷)另搭了一个茅屋居住,尽管如此,薛包并未因此而嫌弃怨恨父母,每天早晨仍然回家请安,夜晚为父母安铺床席,倍加谨慎孝敬,委婉事奉,从不间断,希望能得父母欢心。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父母心生惭愧,于是让薛包回家居住,从此全家和乐相处,共享天伦之乐。
父母去世以后,薛包的弟弟要求分家产,各自生活,薛包劝阻不了,便将家产平分,年老奴婢都归自己,他说:“年老奴婢和我共事年久,有感情。”田园庐舍荒凉顿废的,分给自己,说道:“这是我少年时代所经营整理的,心中系念不舍。”衣服家具,自己挑拣破旧的,并说:“这些是我平素穿着使用过的,比较适合我。”良田美屋、年轻力壮的奴婢都给了弟弟。兄弟分居以后,其弟不善经营,生活又奢侈浪费,数次将财产耗费破败。薛包又屡次将自己所有周济给弟弟。薛包孝亲爱弟的德行,传遍乡里,后来被荐举任用为侍中官职。
薛包年老时,皇上下诏赐准告老辞归,时年八十余岁。
【评析】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本章最后一节,说的是人生的次第问题。人生确实应该是有次第的。在做事上有次第,在学习上更应该有次第。那什么是次第呢?次第就是先后顺序。我们在这四句话中,再一次看到古人对于德行的重视。这里又一次强调了“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重要性。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就是要爱自己的父母,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怎么能谈得上博爱他人,奉献社会?所以,连续不断地出现在《三字经》中的“孝道”就是让我们重视孝道,因为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而对于“弟”,通“悌”,也是同样的道理,正如上一节我们所讲,一个内心中有父母的人,是懂得珍惜手足之情的,这“友于兄弟”的亲情是放大的孝道。所以 “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把孝道放在首位的人,他的人生会有一个中心点,心中有爱,智慧圆满,做事圆融,上下和顺,南北通达。所以“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孝呢?
“孝弟之道”是永恒的,不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那么这里所说的“数”和“文”就有一个时代发展的问题了。“某”,本身就有不确定的成分。不确定的人,不确定的事,不确定的物,都可以称为“某”。正是因为时代在发展,不断在变化,作为万物之首的人,应该与时俱进,学会自己所在时代的“数”和“文”。所谓“数”和“文”其实就是知识。就是我们在第2、3、4章提到的一些“常识”、“典籍”和“历史”,当然还包括一些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增长的知识。学习一定的知识,拥有一定的技能,具备一定的能力是成家立业的本钱。加上本身所具有的修养、胸怀和境界,才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所以这一节还是告诉我们中国人传统之中对于一个人德行的重视。具备德行,锻炼才能,会有所作为。
【思考】
我们的先祖把“孝弟”之道放在培养人的首位,然后才是学习知识。在清朝康熙年间李毓秀所编的《弟子规》中有更加精确的人生次第:“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各位亲爱的读者,这个人生次第,您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名言欣赏
1.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
——《后汉书》
2.尧舜之道,孝悌而已。
——宋李纲
3.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孝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