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最棒男孩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父亲和儿子一同成长——做男孩真正需要的好爸爸

父爱:男孩不可或缺的爱

父爱与母爱不同

看到一条河流,男人注意到的是它的速度和水量,目测它的深度,并猜想自己是否可以穿过它到达彼岸;而女人会注意那些愉快的浪花、晶莹的水泽,有的还会脱下鞋子跳进河里,顾不得水流里是否暗藏危险。这就是男人与女人的区别,因而我们常听说,“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这个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约翰·格雷的经典命题,让人们开始注意到男女本身的不同。

小琛一家到郊区野餐,在爸爸的鼓励下,小琛开始寻找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捕捉他们,要带它们回家做标本。在看到一只野兔时,爸爸兴奋地大叫:“快看,有一只野兔,可惜我们离它太远了,不然我们一定将它抓住,做一顿美味的野兔大餐。”听到爸爸的话,小琛也开始紧紧盯着那只兔子,目光中充满征服的欲望。

当午餐的时候,小琛把他们看见野兔的经历讲给妈妈听,语气中满是遗憾,没想到妈妈却说:“为什么要吃掉那只兔子呢,也许他们也是一家人出来晒太阳,享受今天的好天气呢。你想想,要是有人把你带走,爸爸妈妈该多么难过,同样的道理,我们怎么能从野兔的家庭里夺走一个成员,更别说要残忍地吃掉它了。”

男人的攻击性和女人的多愁善感,让爸爸妈妈对孩子有截然不同的要求,而这也让孩子掉进一个矛盾的思维世界,由于没有思维判断的能力,孩子可能会依据自己平时的亲疏感来决定听谁的说法,如果一直崇拜爸爸,那么妈妈的主张就可能被抛在脑后了。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一方面,可能会激发孩子自己去思考辨别;另一方面,也可能让孩子莫衷一是。

怎样的教育才不会前后矛盾,让孩子有一个学习的标准呢?这里,也同样需要依据爸爸妈妈自身的性别特质来教养孩子。

爸爸可以发挥自己身上本来的健壮、理性、创新的特质,让孩子在生活中体会到主见、责任和原则。这些抽象的概念本身是很难对孩子有所启发的,但是通过父亲示范,孩子会将这些优秀的品质和人生必备的智慧,自然地纳入到自己的思维世界中,形成一个大体的框架。

小雨的爸爸常常自己钻研新东西,并且邀请小雨作为自己的搭档。面对一些看不懂的术语或是单词,两个人就商量着它可能的含义。有英语基础的小雨教爸爸如何使用在线翻译,他自己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邻居遇到一些常见的问题,小雨爸爸也是毫不犹豫地出手相助,正是这些点点滴滴,影响了他的男儿本色的养成。

妈妈也同样可以将自己最温柔、秀美的一面展示给孩子,妈妈是孩子最信赖的朋友,也是他日常生活中接触最为亲密的人,再没有谁比妈妈更适合教会孩子如何与人接触,因为他会将妈妈对待他的方式,运用到对待他人的过程之中。

小雨的妈妈,在生活中勤劳、节俭。对于有困难的人,她从不简单地施舍,而是照顾别人的感受,想方设法给别人恰当的帮助。和小雨说话时,妈妈从来不会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她还向小雨学习上网、聊天,并且学会了使用五笔打字,母子之间的感情变得更加融洽了。

父亲是孩子眼中的超人

父母需要学习更符合自己性别特质的教养智慧,在我们传统的中国人眼中,父亲就是整个家庭的主心骨,他是家庭经济上的主要来源,也是全家重要事情的决策者。父亲在孩子的眼中,常常就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超人”角色。

“父亲”对孩子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育儿专家给“父亲”这个角色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父亲是孩子游戏的重要伙伴,孩子需要在游戏中成长

组织一次家庭野餐,父亲常常会带着孩子上山采果、下河摸鱼。在孩子看来,唯有父亲能陪他完成这次冒险,并且在危难的时候帮助他。即使在家里,父亲也常常会把孩子举到肩上,来回旋转,或抛向天空。这些动作常有一定的危险性,但父亲的大手和力量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刺激与安全,令孩子们快乐地“咯咯”大笑。

在刚开始的20个月时,父亲成为孩子的基本游戏伙伴,20个月的婴儿对父亲的游戏明显地感兴趣,反应积极;30个月以后,父亲则成为主要的游戏伙伴。这时的婴儿能兴奋、激动、投入、亲近、合作而有兴致地和父亲一起游戏,他们会把父亲作为第一游戏伙伴来选择。

2.父亲帮助孩子形成积极个性品质,培养孩子的正面情绪

在现代社会,男性的独立、自主、坚强、果断、自信、与人合作、有进取心等更是富有创业精神的一代人积极学习的精神。父亲正是促进孩子形成积极个性的关键因素。理想的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自主、坚毅、勇敢、果断、坚强、敢于冒险、勇于克服困难、富有进取心、富有合作精神、热情、外向、开朗、大方、宽厚等个性特征。

孩子在与父亲的互动中,一方面接受影响并且不知不觉地学习、模仿;另一方面,父亲也自觉、不自觉地要求孩子具有以上特征。如果孩子在5岁前失去父亲,对他的个性发展会非常不利。孩子年龄越小,影响越大。没有父亲的孩子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具有较多的依赖性,缺乏自信、进取心,同时在控制冲动和道德品质发展上也有不利的影响。

3.父亲能提高孩子的社交技能,让孩子今后成为乐于协作的人

父亲是保持家庭与外部社会联系的“外交官”,对孩子社交需要的满足、社交技能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孩子长大,他与外界交往的需要日益增多,父亲作为孩子重要的游戏伙伴,扩大了孩子的社交范围,丰富了孩子的社交内容,满足了孩子的社交需要。

同时,父亲和孩子的交往可使孩子掌握更多、更丰富的社交经验,掌握更多、更成熟的社交技能。若孩子在和父亲的游戏中反应积极、活跃,那他在和同伴的交往中也较受欢迎。因为父亲影响了他的交往态度,使他喜欢交往,在交往中更加积极、主动、自信、活跃。

4.父亲能使孩子的性别角色正常发展,让男孩更坚强

社会处处存在性别暗示,即使是给孩子的玩具,也会有“男孩的”与“女孩的”分别。在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中,不论是对男孩儿还是对女孩儿,父亲的作用似乎更大一些。孩子在与父亲的游戏中渐渐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身份:父亲常常和男孩子打闹,称他为“男孩汉”“哥们儿”,却对女孩子非常温柔,抚摸她的小脸蛋,称她为“小公主”。

5.父亲能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提高孩子的智商和情商

由于父亲在性格、能力等上的独特特点,特别是父亲与孩子在交往上的独特性,使孩子从母亲和父亲处得到的认知上的收获是不完全相同的。从母亲那儿,孩子可以学到更多语言、日常生活知识、物体用途、玩具的一般使用方法等。从父亲那儿,则可以学到更丰富、广阔的知识,比如认识自然、社会的知识,并通过操作、探索、花样繁多的活动、玩法,逐步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探索精神,从中,孩子的想象力受到刺激、变得丰富,并愿意动脑、有创造意识,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会同步发展。

孩子将来在社会生活中需要的知识、沟通技巧都受到父亲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力是持久的、牢固的。没有父亲的男孩,常常感到不安、自卑,也不愿意与他人交流,生活在压力之中。正是父亲为孩子的成长支起了一片天空,在他还没有能力经受风雨的时候,给他时间成长筋骨、养精蓄锐。父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角色,认识到这一点,对每一个父亲来说,既是重要的责任,也是迈向成功教育的第一步。

父亲性格决定男孩性格

播种性格,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命运。性格决定命运已经不是新鲜的话题,但谁更能影响孩子的性格呢?答案就是父亲。

学前教育专家说:对孩子而言,爸爸意味着安全和自信。幼儿园有一种户外活动器材,在爸爸妈妈接孩子回家时,经常会有孩子爬到上面下不来,害怕地叫爸爸或妈妈。妈妈听到叫声后总是急急忙忙把孩子抱下来,宝宝长宝宝短地哄着。而爸爸听到叫声后往往对孩子说,你自己下来!能上去就能下来。生活中的妈妈一般较爸爸胆小、感情丰富,容易被电视剧或者身边人的故事打动,而爸爸在这方面更容易影响孩子形成勇敢的品质,这一点对男孩儿来说很重要。

这位教育专家还说:“如果我办幼儿园,我会隔一段时间就请一位男老师(或爸爸)来给孩子们上课。”幼儿园女教师居多,不利于男孩的成长,也不利于女孩完整个性的形成。男性能显示给孩子的勇敢、自信、安全、坚毅、强悍的性格特征,孩子的性格形成,与父母个性影响有很大关系,而爸爸的影响力比妈妈更大。

爸爸同子女的关系愈健全,子女应付社会压力的能力也愈大。曾有一对夫妻在阳台上看见儿子与别人打架,这位爸爸在阳台上大声喊道:“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一句话提醒了儿子,儿子本无心恋战,一溜烟跑回家。妈妈就容易指责自己的孩子或指责别人的孩子,把本该结束的事件延续。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性别影响性格的案例。

在培养孩子的性格上,父亲不仅需要具备探求新知的好奇心,也需要思考辨别生活中的常规,勇于尝试、勇于挑战,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更加适合的条件和土壤。

父爱对孩子来说另外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让孩子形成正确的性别意识。每个爸爸都有自己的教养哲学,但永远都在儿子与女儿两种世界里变化。男孩和女孩对同一信息会有各自的理解,这种差异的原理在于生理上本身的不同,男孩注重逻辑,女孩比较发散,因而父亲对男孩和女孩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在男孩子的世界里,父亲是超级英雄,是力量和权威的象征;在女儿的世界里,父亲则是依靠和信赖的对象,是女儿的第一个异性朋友。

父亲积极地和孩子交往,有助于孩子对男性、女性的作用与态度有一个积极、适当而灵活的理解。研究表明,男孩在4岁前失去父亲,会使他们缺乏攻击性,在性别角色中倾向于女性化的表现——喜欢非身体性的、非竞赛性的活动,如看书、看电视、听故事、猜谜语等。

男性向往权利,即使在父亲与儿子之间也是如此。男孩子向往与父亲之间是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关系,当他发现自己被当成一个男子汉来对待的时候,他会感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男孩子的心里有强烈的自我独立感,他们不希望被指挥,当他们向父亲诉说种种不愉快的事情的时候,也许并不是在寻求答案,而是想抒发一下感情,怎样做他们已经知道。因此父亲不要急于给儿子一些建议,这是男孩子成长的时间,他们在运用自己的能力摆平问题,父亲只需要鼓励他、相信他。这样有助于提醒他:你是一个男子汉,我相信你自己能解决问题。

如果一个男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还哭哭啼啼地找爸爸来帮忙,这时爸爸就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对待男子汉的方式了,是不是不太信任他?是不是总觉得他还只是一个孩子?如果你想培养一个勇敢的男子汉,那就抛弃过多的爱,放开孩子的手脚让他成长。

缺少父爱是男孩的情感缺憾

家庭教育中,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是母亲所无法替代的。父亲早期教育的参与能够更好地培养孩子许多优秀的品质,会更好地促进孩子身体、智能以及性格的发展。

有一次,一位美国教师在演讲会上,提供许多协助儿童克服惧怕的方法,并一一举例说明,引起听众强烈的回响。会后,有几位听众问道:“父亲不尽责,所造成的不安全感,对孩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教师解释道:“就我的经验和观察,那些缺乏父亲照料的孩子,如果母亲或家人不能提供安全的爱,孩子较易自暴自弃,沉沦于玩乐游荡而不能自拔,甚至犯罪。”

“怎样才能补救呢?”

“我接过许多这类个案,发现他们所需要的不是专业辅导,而是一个关心他们、了解他们、肯花时间陪他们的父亲。他们需要的也不是心理医生,而是一个他信任和尊敬的男人。因此,要唤醒那些不尽责的父亲,把他们从麻将桌上请回家,从灯红酒绿中请回家,从超工时的工厂和办公室里请回家。要他们尽一份应尽的天职,做一件非做不可的良心事。因为孩子需要他的爱、陪伴和支持。否则,他们将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失职的父亲’的罪恶!”

“如果找不回来呢?或者他没有父亲呢?”

“找一个能代替失职(或缺席)父亲的人,也许是老师,是一位爱心的义工或辅导员,给他关怀、支持和安全感。”

父母的爱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同的,是一样重要的。尽责的父亲更能给孩子安全感和自尊,这能使孩子自爱和自重。想想你作为一名父亲,尽到了应尽的责任、付出了更多爱吗?你是否经常忙于事业工作上的应酬,而无暇陪伴孩子?

你错过了许多孩子成长过程中令人难忘的具有纪念意义的瞬间,比如第一次说话、第一次走路等。

幼儿心理学家格塞尔曾指出:“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所做的大量调查表明:没有父爱的家庭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孩子性格、心理的缺陷。所以,让孩子感受到父亲的存在,体会到父亲对自己的爱,其意义在于使孩子有一种心理寄托,获得安全感,健康地成长。

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都指出,在孩子成长中,父母因性别角色、社会分工、家庭分工的不同,应各自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担负起不同的教育任务。一般来说,母亲偏重于生活和情感,父亲偏重于精神和心理;母亲强调稳定,父亲强调创新发展;父亲传递给孩子的是坚强、勇敢、承受力强等阳刚之气,母亲传递着细腻、呵护、富有同情心等阴柔的一面。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才造就了孩子健全的心理素质。相反,如果过分地强化或弱化某一方面,都将影响孩子的心理成熟和性格完善。对于孩子而言,父亲既是教育者,又是纪律执行者、社会化指导者。在很多家庭中,父亲一般比母亲受教育程度高,接触社会广,在家庭的重大问题决策上,更具权威,如果父亲将孩子的健康成长时刻放在心上,就更利于把孩子培训成适应社会所需的性格特点。此外,父亲的严格要求,以及父亲对事业的执著态度,对孩子的一生,将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有一位父亲,下班后常带儿子玩各种游戏,教孩子做一些简单的玩具,拆拆装装,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或带孩子到户外捉蚂蚱、知了。孩子五岁时活泼可爱,口齿伶俐,遇事反应灵敏,喜欢自己动手做些小玩意儿。而另一位父亲,不关心孩子,下班回家后只顾自己看电视,或找人下棋、聊天、谈生意、炒股票,很少与孩子交往,似乎孩子并不存在。为此,夫妻俩常吵架、怄气。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懦弱、胆小、没有创造性、爱哭的个性。

美国教育家杜布森最信奉这样一句话:“让一个男孩和一个合适的男人在一起,这个男孩永远不会走上邪路。”所以,他送给天下的父亲们这样一句话:“没有哪个男人比蹲下去帮助孩子的时候站得高。”

总之,强化父爱在培养孩子的健全心理方面,在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至关重要。这一作用正是母爱所不能替代的。

当然,必须强调的一点是,强化父爱,并非就要削弱母爱,淡化母亲的职责。相反,父亲和母亲都应该发挥各自的性别优势。让孩子既从母亲那里得到爱抚,学会同情心,又在父亲那里养成坚毅的品格。这一切对孩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做有远见卓识的好爸爸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心中的梦想决定着人生的成就。志存高远,执著追求,是一切成功者的共同特征。如果想培养出一个优秀的男孩,就要让他们从小树立远大梦想。

放眼古今中外,无数杰出人士都具有远大的梦想。汉代司马迁一生著《史记》, “欲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用一支笔为同胞呐喊终生。

梦想有多大,人生的成就就有多大。家长在教育男孩的时候,要鼓励他们树立梦想,不要轻易打碎他们的梦想。

一位成功人士回忆他的经历时颇有感慨地说:“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考试得了全班第一名,出于奖励,老师送我一本世界地图,我真的特别高兴和兴奋,跑回家就开始认真地看这本世界地图。很不幸,那天轮到我为家人烧洗澡水。于是,我就一边烧水,一边在灶边看地图,看到一张埃及地图,想到埃及一定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神秘世界。埃及有金字塔,有埃及艳后,有尼罗河,有法老王,还有很多令人着迷的东西,心想长大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要去埃及,去体味一下那里的神奇和美妙。

“正当我看得入神的时候,爸爸突然进来怒气冲冲地跟我说:‘你在干什么?’我猛地抬头一看,原来是爸爸,我理直气壮地说:‘我在看地图!’爸爸很生气,说:‘火都熄了,看什么地图!’我继续有恃无恐地大声说:‘我在看埃及的地图。’我父亲跑过来‘啪、啪’给了我两个耳光,然后愤怒说:‘赶快生火!看什么埃及地图。’打完后,还踢我屁股一脚,把我踢到火炉旁边去,用很严肃的表情跟我讲:‘我向你保证!你这辈子都不可能到那么遥远的地方去!赶快生火吧!整天想入非非,你以为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呀?’

“我当时看着我爸爸,呆住了,心想:‘他怎么给我这么奇怪的保证?真的吗?我这一生真的不可能去埃及吗?’他的保证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伴随着我成长。但是,我从来没有放弃过去埃及的梦想。20年后,我第一次出国就去了埃及,我的朋友都问我:‘到埃及干什么?’那时候还没开放观光,出国是很难的。我说:‘因为我的生命不要被保证。’于是,我自己跑到埃及旅行。

“有一天,我坐在金字塔前面的台阶上,寄了张明信片给我爸爸。我这样写道:‘亲爱的爸爸,我现在在埃及的金字塔前面给你写信,记得小时候,你打我两个耳光,还踢我一脚,保证我不能到这么远的地方来,现在我就坐在这里——埃及金字塔前面给你写信。’写的时候感触颇深。我爸爸收到明信片时跟我妈妈说:‘哦!这是哪一次打的,怎么那么有效?一脚踢到埃及去了。’”

作为男孩有自己的梦想是很难得的,我们做家长的在家庭教育中千万不要像上文中的父亲那样,扼杀孩子的梦。我们要做一个呵护孩子梦想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鼓励孩子树立远大的梦想,还要让他们知道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应当注重行动,在行动中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男孩的成长需要爸爸陪伴

给自己一个定位:我的职业是父亲

生活中有很多种明星,娱乐明星、政治明星、体育明星、厨艺明星,当然也有爸爸行业的明星,蔡笑晚就是其中之一。

蔡笑晚是6个孩子的父亲,他培养出了5个博士1个硕士,他用一本书来总结自己的人生感悟——《我的事业是父亲》。人们称蔡笑晚为“博士之父”,这个头衔带给蔡笑晚的成就感不亚于“微软之父”“电车之父”。不过,蔡笑晚年轻的时候从未料到自己能得到这样一个头衔。

年轻时的蔡笑晚想当一名科学家,但被迫从大学回到农村,这段经历对蔡笑晚来说异常沉重、无奈。当了爸爸之后,蔡笑晚特地改了个名,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笑晚”:既然不能在青春年少时开怀畅笑,就要让自己笑在最晚,对子女的期待在当时就是他唯一的安慰。

虽然生在最底层的家庭,但蔡笑晚很重视早期教育,在他的教育下,孩子们4岁就会四位数的算术,个个都喜欢学习,而且继承了父亲的志愿,想要成为科学家。

“做一个好父亲,我想光有志气和热血是不够的,身教重于言传,所以我这个父亲还是孩子的榜样。他们学习,我也在学习,学相对论、高等数学、中西医,后来我成了瑞安当地挺有名的医生……另外,我从来不打骂孩子,家里气氛很开心。只有32平方米的家里还装了一个舞厅用的旋转灯,办家庭舞会。我还和妻子自己设计旅游路线,带着孩子们走遍了关内关外、大江南北。”

自从做了父亲之后,蔡笑晚的人生都在围绕着孩子们转,他坦言如果当初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可能就没时间和精力来培养孩子了,这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今,蔡笑晚当年的大学同学有的当了官,有的是大老板,但同学们聚会的时候都说最羡慕蔡笑晚。越是上了年纪,越是能明白父母的最大安慰是儿女。

一个人事业上再成功,如果没有一个完满的家庭,总会觉得有遗憾。子不教,父之过。一个没有被教育好的孩子,不仅是爸爸的痛楚,也会成为社会的“短板”。培养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也是父亲身上的责任。这份责任从小处来说,意味着家族的延续和体面;往大处说,它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未来。

在日本,常常会听到“亲子”这个词汇。“亲子”是日语,翻译成中文就是父母与孩子。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社区,以“亲子”为中心的各种活动很常见。特别是运动会,一般的学校或幼儿园,都会设置一些让父母和孩子一起参加的项目。而父母也会积极地配合参加,他们普遍认为,这样既可以提高孩子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也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交流。父亲在日本家庭中是一个权威者的形象,但日本父亲依然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中国也有严父慈母的传统家庭观念,父亲的严格教育帮助孩子把握人生的大方向,避免走上歧路。但如今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从孩子成长的世界里夺走了爸爸们,“留守儿童”与托儿所成为社会的热点词语,还有多少爸爸能像蔡笑晚一样,明白自己有一个终身职业是“父亲”呢?

出生于80年代前后的人,现在正是组建家庭的时期,这代人或多或少,还能从父母的身上找到一些60年代的影子:不善交流、没有耐心去聆听、忽视内心的感受、控制严厉等,而父亲的刻板形象,也根深蒂固地融入到下一代父亲的教育中。今天,当爸爸再来养育孩子的时候,父母那一代人留给自己的影响固然不可能彻底避免,但我们可以有意识地纠正自己的教育方式,避免过往的时代伤痕再来伤害孩子,也避免父亲真正的教育功能一再缺失。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无论父亲是否“恪尽职守”,孩子都对父爱有定性的需求,父爱的影响力体现在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从心理成长到身体成长,父亲是孩子生命中的一部分。虽然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一再地和孩子们抢夺父亲的空间,但当你选择成为父亲的时候,也要明白你其实选择了一个职业——父亲。

再忙也要抽时间陪孩子

“朝九晚六”是现在上班族的标准时刻表,这对于一个养家的父亲来说,意味着早上在孩子起床之前出门,晚上在他已经玩了一天、感到疲惫的时候回家。现代生活的节奏,已经让父亲错过了很多与孩子相处的时光,更不必说加班、堵车等支付的时间了。剩下的周末情况如何呢?

孩子终于盼来了周末,他希望这一次能够和爸爸妈妈一起度过,是去动物园还是去植物园,都听爸爸的安排。孩子的爸爸是一家公司的销售经理,在公司基层工作了几年,终于赢得了领导的肯定。现在是公司大胆用人的时候,如果业绩突出,他很有可能被继续器重。

这个周末,爸爸也打算陪一陪孩子,平时加班工作,一天中都难得见上一面。但是恰好周五有客户打电话约他一起去郊区钓鱼,这样绝好的交流机会,让爸爸左右为难。

后来爸爸想到,自己能为孩子做得最多的,就是给他一个好的生活环境,衣食无忧,最好还能有一笔可观的教育积蓄,保障他将来能上最好的学校、出国留学接受最好的教育。而陪孩子出去玩的事情,妈妈奶奶她们也可以带着一起去,父亲最后决定去见客户。

爸爸心理的这番斗争,不仅说服了自己,相信也说服了很多读者。的确,在现在社会里,努力工作存钱是最保守的法则。但是这样的选择是最优的吗,用经济学的话来说,这种选择的效益是最大的吗?

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我们首先要来认识爸爸做出取舍的主要动机。根据孩子爸爸的推理过程,我们知道他最终都是为了孩子好,让他生活有保障,感到幸福。那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呢?

孩子如果需要的仅仅是去了解植物、动物的机会,那谁带他去都可以,甚至找一个生物学家去是最合适的。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内心最需要的,其实是一种爱的感觉——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相互交流,在亲密的接触中感受到爱和温暖。这种被爱的感觉,是孩子日后乐观、自信、积极的动力,也能让孩子体会到安全感和归宿感。成年人中,也常常会有人希望听到一遍又一遍“我爱你”的表白来确定一种稳定的关系,孩子的心里更是渴望他们刚刚意识到的爱的关系被行动证明。而爸爸的陪伴,就是最好的证明方式。这种证明的行为,非爸爸不能完成,非此时不能完成。

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有一个规律的,从寸步不离到不胜其烦,有自己的变化。一旦父亲错过这个规律,希望将来再弥补,就没有现在这样自然而然而且效果最佳了。反倒是给孩子的物质生活条件,可以慢慢地积累,不像孩子的成长那样无法挽回。

都说忙是为了家人,等到了爸爸们也老去需要陪伴的时候,才会明白被人冷落的滋味。

孩子给爸爸打电话: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陪我看电视?

爸爸说:好孩子,我现在在外面工作,没有时间。和你妈妈一起看电视吧。

30年后,爸爸给儿子打电话说:孩子,你什么时候回来陪我们吃顿饭吧。

儿子说:爸爸,我现在在外面工作,没有时间,您就和妈两人吃吧。

其实家人能够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孩子上学读书之后,在家里待的时间只会越来越少。你现在不去陪陪他,他将来也没有时间来陪你。彼此的失望是相似的,家人之间的责任缺失也是相仿的。好孩子要慢慢养,不管怎样,都要从彼此相互关注和陪伴开始。

男孩和爸爸学说话学得更快

如果将处于学习语言期的儿童分成两组,一组和爸爸接触,一组和爸爸不接触,你会发现与爸爸接触较多的孩子在语言表达上更有优势。也就是说,爸爸会让孩子学会说一些完整的句子。

说话,看起来是迟早都会学会的事情,很多爸爸觉得不用太在意。但在说话的背后,其实是孩子的逻辑思考能力的成长。如果他善于言谈,思维敏捷,不仅是在说话上有优势,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也能有条不紊,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

但在孩子的生活中,往往是和妈妈对话较多,和爸爸的交流少一些。有的爸爸因为自身的性格原因,也不怎么和孩子说话,这对幼儿期的孩子来说,等于是一种资源浪费,也是一个损失。

一般来说,男性的理性思维比较浓,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比较理智,看得长远,表现在说话方面就是语言逻辑缜密,有很强的递进关系。爸爸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范本,他们会跟着说同样逻辑的句子,慢慢提高自己的逻辑能力。

正因为如此,爸爸在孩子处于语言学习期的时候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让孩子保持一颗快乐好奇的心。

我们常常取笑“鹦鹉学舌”的人,因为他们没有思考,人云亦云。但是我们在教孩子的时候,也常在急迫的心境下让孩子去鹦鹉学舌。其实孩子根本不懂语言的含义,如果让他反复重复一些并不理解的声调,只会使孩子感到紧张和痛苦,失去对学语言的兴趣。所以爸爸和妈妈要配合,发现孩子对什么最感兴趣,多在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上对话。爸爸也要保持一个轻松愉快的表情和心境,不能把自己当成教官。

第二,对孩子分心表现出宽容态度。

年幼儿童在学习时分心是很常见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孩子,切忌硬逼或训斥。当孩子在学习中不合作的时候,爸爸最好的办法是什么也不说,自己继续游戏,假装没有注意到孩子分心了。如果孩子完全不配合、发脾气,等等,爸爸可以离开房间几分钟后再继续。而在孩子调皮捣蛋的时候,爸爸收拾好全部玩具结束游戏则是下下策。

第三,对孩子说完整的句子。

“来,让我们坐车车。”这是很多妈妈、奶奶经常说的话,本来很少有父亲主动这样和孩子说话,但有时候随着妈妈他们,也说这些不完整的句子。这样其实对孩子的语言发展并没有好处。可能大人觉得叠词减低了孩子理解的难度,事实上孩子理解任何新词需要的能力是差不多的,“车车”和“汽车”对他来说是一样的。如果爸爸能表达准确,孩子也会跟着模仿这种正规的说话方式。

当然,爸爸说话是为了孩子学习语言,并不是做演讲。所以不要自顾自地说,也不要提太多问题。

第四,持之以恒。

爸爸要坚持长期和孩子对话,不能兴趣来了就说,没有兴趣了就不说了不管了。最好是在孩子精力最充沛、注意力较集中的时候,这样学习的效果就会好一些。

第五,记录孩子的进步。

长期看不到孩子的进步,会影响父母教孩子的积极性。为了避免这一点,建议爸爸也做一个有心人,记录他们用词汇的性质,是名词还是动词,是一个字还是两个字的词语,是短语还是句子。这样爸爸才能对孩子的进步和掌握的情况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一般来说,具备较高语言智能的孩子,有一些特别的表现,比如喜欢听故事、儿歌;善于模仿他人的声音和语言;喜欢讲话,擅长口头表达,词汇很丰富;喜欢阅读,即使不认识字,也能独立翻阅图画书;擅长记忆名字、地点、日期和琐事,能很容易地完整复述故事;总是问有关词、声音或事物名称的问题,如“这是什么意思”;喜欢玩文字游戏,善于理解谜语、笑话;喜欢涂涂写写,等等。如果孩子在这些方面有很好的表现,爸爸应该多多鼓励孩子在语言方面继续发展,多和他对话,给他讲故事,或者帮他挑选一些适宜的图书。

与儿子成为好朋友

家长应采取易于为孩子接受的平等对话方式去理解孩子,相信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否则会拉远自己与孩子的距离甚至使孩子产生隔阂及逆反心理,不利于家庭教育的实施。家长的所作所为是无声的语言教养,良好的亲子沟通培养优秀的内在品质。

我国翻译学家傅雷先生堪称教育孩子的楷模,他特别注重与孩子的思想交流,教孩子仪表、修养、礼节及做人的道理,与孩子交朋友,孩子一直受到他的教诲和指导。他的优秀育儿方法是值得广大家长朋友学习的。

傅聪曾回忆说:“我父亲留学法国,深受法国的人文主义影响,因此对我们子女也是民主式教育,在家里他不仅仅是父亲,还是我们的知心朋友。在艺术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除了文学音乐,我父亲也很喜欢美术,记得家里有很多美术作品。长期受这种文化熏陶,我也很自然地喜欢美术音乐。我们经常交流对音乐绘画的看法,从父亲那里学到了很多,让我受益匪浅。我是12岁才开始学钢琴,学了两年又放了,直到17岁又开始学。这期间都是我的意愿,父亲没有非让我学钢琴或绘画。父亲总能像朋友一样,尊重我的兴趣和爱好。”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是也可以做孩子最好的朋友。但是由于父母受传统观念的尊卑影响,很难跟自己的孩子交上朋友。事实上,只要父母放下自己的架子,与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真正走入孩子的世界,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还是可以实现的。

要像傅雷那样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教育家给大家的建议是:

第一,不要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从心理学上分析,孩子是心理和行为的不成熟个体,家长必须对他们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家长像朋友一样与孩子一起成长,效果会很好。但是,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问题是,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为了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在孩子耳边不停地叮嘱、提醒。这种做法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厌烦情绪,还容易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些家长眼睛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只讲缺点,不提进步。其实,绝大多数孩子已能分辨是非善恶,只是缺少改正缺点的自觉和毅力。如果父母总是喋喋不休地数落孩子的缺点,反反复复地教训孩子,他们会将此视为不信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样一来,别说做知心朋友了,连正常的亲子关系也会被破坏。

第二,注意和孩子的情感交流。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是与孩子成为知心朋友的前提,与孩子交流的时间最好选在吃饭时和睡觉前,因为这是孩子情绪最为平稳的时候。一个母亲,她从孩子很小时,就注意和孩子的情感交流。每天在孩子上床时都要问问他:“今天过得开心吗?”孩子长大后,就形成了在睡前和父母沟通的习惯,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像朋友一样告诉父母。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孩子就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和忠告,很容易跟父母建立起朋友的关系。

伯尔的父亲是德国一个公司的小职员。他算不上成功的男士,事业平平,但却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两个儿子。

父亲非常喜欢历史,他总是在家里大声地谈论历史上一些有趣的事,给伯尔狭小的生活空间带来了色彩。父亲经常在孩子面前发表他的意见,甚至和兄弟俩探讨世界大战的问题。镇上如果有演讲,他总是带孩子们去听,而且大多是坐在最前面。由于母亲总是担心孩子出问题,做任何事情都谨小慎微,所以,父亲就和孩子们悄悄地商量他们的野营计划,避免母亲的担忧。第二天,当妈妈的唠叨被甩在了耳后时,伯尔和哥哥都高兴极了,觉得是在进行一件很保密、很刺激的事情,因此都非常配合父亲的行动。

父亲总是带着孩子们去很远的地方,他要求孩子们不带午餐,路上饿了自己想办法,而且还必须“孝敬”父亲一份食物。有时,他们在山上野炊,由伯尔和哥哥安排饮食。如果伯尔他们只找到一份食物,就给父亲吃了,父亲从来不和他们客气,他会吃得一点不剩。尽管如此,两个男孩仍然很快乐。

好爸爸活力十足

伯尔的父亲是一个精力充沛的男人,他兴趣广泛,这一点也传染给了孩子们。后来伯尔的哥哥成了一名探险队员,主要是探索自然界。而伯尔则来到了父亲曾经提到过的中国,研究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可以说,他们的选择都和父亲的教育密切相关。

读完伯尔的故事,父亲们可以反思一下自己与孩子的交流,现在停留在哪一层面:是天文地理无所不包,还是局限在批评和接受批评上?

当然,由于工作的原因,能够和孩子长期相处的父亲非常少,如果不能保证家庭的经济稳定,我们都认为这是父亲的失职。因此,父亲也常常以公务繁忙为由,推脱教育孩子的责任。这种逃避究竟是精力不济,还是缺少教育孩子的责任心?

身为父亲,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是分内之事,这其中就包括引导孩子热爱生活,对人生充满好奇和活力。充满活力并不是要求父亲天天与孩子们汗撒球场,而是要葆有一颗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心。就像伯尔的父亲这样,有广泛的爱好,有一颗年轻的心。这不仅能改变自己的生活,也能为孩子寻找兴趣点,建立父子之间的友谊。

但很不幸的是,我们常看到的都是“待在书房”的父亲,或者看书做学问让孩子觉得很神秘,或者埋头计算设计,忙得不可开交。或许是因为不知道怎样与孩子们交流,父亲总是尽量避免与孩子单独相处,父亲的这种羞怯有时显得可爱,但是长期不愿意主动与孩子接触交流的父亲,会耽误孩子的发展。如果孩子感受不到父亲身上的活力,他就不会主动邀请父亲参与到他的活动中,因为他会害怕被拒绝,这对亲子间的感情交流很不利,也让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往往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愿,缺乏自信,在生活中处于不利的位置。

怎样让忙于上班的父亲们做到充满活力呢?

首先,父亲要有一颗好奇心,好奇心让人充满活力,也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父亲不一定是百科全书式的,但是当遇到什么问题时,如果父亲不知道,大可以拿出来和孩子们讨论,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可是平凡的生活已经让很多人失去了心灵的敏感性,对很多事情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好在这种观念是可以改变的,只要用心发现,就可以找到很多孩子们感兴趣的事情来研究。

其次,有活力的父亲是随时接受新知、虚心学习的人。有的人认为,父亲回答“不知道”是有失颜面的事情,因此常常编造一些理由来回答孩子的问题,这样只会让孩子在某一天对父亲失望。本来世界上就不存在全知的人,父亲也没有必要变成万能博士。

最后,很重要一点就是要热爱运动。适当的运动不仅有助于孩子的骨骼发育,也非常有益于孩子的心灵发育。运动让人体验紧张激烈、痛苦和超越,是人生情感的演习所。运动不一定是打球,与孩子去野炊也是很好的选择,就像伯尔的父亲,带着孩子们去野外生存,培养孩子们的探险精神,将来才会成为一个不畏惧苦难的人。

坚强可以培养

有这样一种人,他们不论做什么都全力以赴,总是有着明确而必须达到的目标,在每次失败时,他们便笑容可掬地站起来,然后下更大的决心向前迈进。拥有这样坚毅品格的人,从不知道屈服,从不知道什么是“最后的失败”,在他们的词汇里面,也找不到“不能”和“不可能”几个字,任何困难、阻碍都不足以使他们跌倒,任何灾祸、不幸都不足以使他灰心。

坚毅品格的培养是人生中重要的一课。为了使孩子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家长必须注意孩子意志力的培养。

一年冬天,在某个山区中学的教室里,严酷的天气使气温下降到零下十几度,狂风和暴雪让天气显得更加寒冷。整个教室里的人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已被冻住了,一屋的跺脚声。

鼻头红红的李老师挤进教室时,等待了许久的风席卷而入,墙壁上的《世界地图》一鼓一顿,开玩笑似的卷向空中,又一个跟头栽了下来。

往日很温和的李老师一反常态,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一如室外的天气。

乱哄哄的教室静了下来,学生们惊异地望着李老师。

“请同学们放好书本,我们到操场上去。”

几十双眼睛在问。

“因为我们要在操场上立正5分钟。”

即使李老师下了“不上这堂课,永远别上我的课”的恐吓之词,还是有几个娇滴滴的女生和几个很壮的男生没有走出教室。

操场在学校的东北角,北边是空旷的菜园,再往北是一口水塘。

那天,操场、菜园和水塘被雪连成了一个整体。

矮了许多的篮球架被雪团打得“啪啪”作响,卷地而起的雪粒雪团呛得人睁不开眼张不开口。脸上像有无数把细窄的刀在拉在划,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脚像是踩在带冰碴的水里。

同学们挤在教室的屋檐下,不肯迈向操场半步。

老师没有说什么,面对学生们站定,脱下羽绒服,线衣脱到一半,风雪帮他完成了另一半。“到操场上去,站好。”李老师脸色苍白,一字一顿地对学生们说。

学生们老老实实地到操场上排好了三列纵队。瘦削的李老师只穿了一件白衬衫,更显单薄。

学生们规规矩矩地立着。

5分钟过去了,李老师平静地说:“解散。”

回到教室,李老师说:“在教室时,我们都以为自己敌不过那场风雪。事实上,叫你们站半个小时,你们也顶得住,叫你们只穿一件衬衫,你们也顶得住。这就是人身上潜在的毅力。人生中会有很多突如其来的事情发生,我们要有一种应对困难的勇气,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信心来战胜生活中的各种苦难。”

事实上李老师这样锻炼孩子坚韧品性的行为,我们做家长的也可效仿。禀性坚韧,是成大事立大业者的特征。那些获得巨大的成就的人,也许没有其他卓越品质的辅助,但肯定少不了坚韧的特性。使从事苦力者不厌恶劳动,使终日劳碌者不觉疲倦,使生活困难者不感到志气沮丧,原因都在于这些坚韧的品质。

培养孩子坚毅的品格的时候,要充分发挥父亲的影响力。因为父亲在生活中一直都是伟岸的象征,父亲是每一个家庭的顶梁柱。这些形象在孩子幼小的心中已经扎根。因此,父亲不单单要带领孩子认识到生活的艰辛,还要培养孩子应对生活困难的毅力。

好爸爸不该做的事

高压独裁的“一言堂”

“独裁爸爸”并不是一个新鲜词汇,虽然我们看到了像漫画家朱德庸、作家周德东那样的“民主爸爸”,但他们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父亲还是在想着怎样把控好自己的家庭,怎样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威,似乎一个男人在家里不能发号施令便是一种耻辱一样。在这种独裁作风下,是否真的建立了父亲的权威呢?一个在“独裁爸爸”膝下长大的优秀男孩的回答是:不能。

小时候,我成绩优异,一直担任班干部;初中时我征文屡屡得奖,然后我考上了最好的高中,接着考上了不错的大学,年年拿奖学金,做了团支书,入了党……我妈说我让爸爸很有面子,但爸爸似乎从来不真正关心我。

我从小被要求要出类拔萃、做这做那,一直到现在。我不想让父母失望,也从没让他们失望过。但我感觉自己就像一棵果树,被浇了养料,然后被期望着结出累累硕果,果实被摘下后换成了金钱。他投资,我产出。过程中是他不断要求,而不是一个爸爸对儿子的爱。

我现在交的女友,不是那种有钱有势人家的女儿,也没有特别好的容貌,但我们真心喜欢对方。可我爸爸却说,如果我们在一起就断绝父子关系……

从我记事以来,爸爸从来没有去学校接过我,记得有一天下很大的雨,很多人都是父母接回来的,我给爸爸打个电话,本来是想说我等雨小点了再回来的,但我还没有开口,他就说自己是不会来接我的。那一次我自己淋雨回到了家里,哭了很久。

读完这个男孩的故事,也许你会觉得这并不能说明爸爸不爱他,只是不懂得表达爱,但我们都能感受到男孩子内心的凄凉和怨恨。可能很多父亲一直在要求孩子要做这做那,一心想着为孩子好,但从来没有想过孩子的感受。

“他投资,我产出”,父亲和儿子之间竟然就是这么简单的投资关系,父亲的权威、尊严、魅力等,也就无从说起了。

其实大多数高压独裁的家庭里,培养出来的孩子都有心理障碍。让孩子走父亲决定的路,还需要看一看孩子是否能承受这份压力。如果父亲给孩子的压力过大,可能会引发孩子的心理问题。

张亮亮的父亲是一名军人,也是研究生,39岁读了博士,后来是一家医院的医生,同时也是博导,是家庭里面的榜样。他对自己的优秀直言不讳,毫不客气地对儿子张亮亮说:“你这辈子永远不可能达到我的高度,超过我。”

张亮亮的母亲对张亮亮打小就十分呵护,据说张亮亮小时候吃饭的碗都是高温消毒的。母亲很重视对他的教育,但和很多家长一样,希望他自立的同时很多事情又替他代理,以至于没有让他经过什么磨炼。

优秀的父母自然让他产生压力,张亮亮说:“父亲不给我压力,但是看不起我,不认可我做的事。母亲很关爱我,通过关爱的方式给我压力,一会儿希望我申请耶鲁、哈佛,一会儿又说申请到哪个学校也没关系,这对我是莫大的折磨。每次都是这样,我总是希望母亲打电话只询问生活上的情况就好,因为出国的事情她不懂,给她解释她也不一定明白,还会大声跟我说话。”

在父母的压力之下,张亮亮在各方面也力求上进,上研究生后,一年半内,张亮亮通过了托福、雅思,以及高级口译、北美精算师等四个证书。一年看了17本很厚的专业原版课程,还竞选了系里宣传部长。他还担任了复旦日月光华三个版面的版主,并申请了30多所国外大学,专业方向也不尽相同。

但是他压力很大。不断地自我苛求之下,张亮亮在宿舍饲养宠物,并在饲养过程中将一些宠物猫误伤致残后丢弃,产生了之后的“虐猫事件”。复旦大学给张亮亮严重警告处分,同时劝他休学一年,接受学校专门安排的心理辅导。

一个处处看起来都很优秀的复旦才子,私下却是一个内心忧郁几近残暴的人,他对猫的虐待其实不过是在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怒,这愤怒正来自家庭的压力,来自爸爸那句伤人的话——“你永远也不可能超过我。”

只会用金钱爱孩子

每逢暑假,很多孩子都会回到爷爷奶奶家住几天,一则给老人的生活增添一些快乐,一则也给年轻的父母们放放假。但孩子回老家对老人来说不亚于一场“接驾”,孩子身上很多平时隐藏的问题这时候也都露出了尾巴。相信很多人对下面这位父亲的故事一定不陌生:

“王鑫在家一直很乖,我和爱人对他很满意,也总是处处让他生活得无忧无虑的。暑假到了,王鑫到奶奶家住了一周,马上开始难以伺候了。

奶奶做鱼给他吃,他不肯吃,说要吃海鱼;买回鳊鱼来,他还是不愿意吃,说那个也不是海鱼;带他出去吃热干面,上面有葱不吃,沾了酱也不吃;做西红柿鸡蛋汤吃,他嫌里面没有肉。奶奶生气地说,要把他送回来,他又说要过完暑假再回去。

一个暑假下来,奶奶都瘦了一圈。我接孩子的时候看到老母亲受苦,才意识到自己平时教育孩子出现了问题。

平时王鑫只要想吃什么,一说妈妈马上就去买了做。想看最新的电影首映,不论多贵一定会看到。他的玩具也总是紧跟潮流,图书漫画更是常换常新。和其他孩子比起来,王鑫知道的东西的确要多一些,但是他明显没有别的孩子‘懂事’,只要是自己想要的东西,一定会想办法弄到手,否则就不依不饶的,让别人拿他没办法。”

不懂得照顾别人,崇拜名牌和时尚是现代独生子女的通病。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会受到很多打击:首先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主角了,会失落;其次是因为自己的自我中心,会招来别人的厌恶。爸爸们用金钱来满足孩子,结果宠出来这样的刁蛮少爷。所以父亲最好能够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让他知道,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自己想要的东西也需要经过劳动或者等待才能获得。

我们常常对孩子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很多人在落实到行动的时候,又免不了会给孩子打折,真正“非宠主义”的父母还是很少。爸爸能够给孩子的最好礼物,不是限量版的耐克或高级玩具车,而是一个在保护中让他前进、尝试的环境。用金钱来奖励,其实是扼杀了孩子的尝试机会,让一切想要的东西都变得简单、唾手可得。他们就失去了支配自己的生活、教育自己、锻炼自己的能力和意识。

“我自己上学去”, “不行,路上不安全我还是送你吧”。“我自己选衣服”, “不行,爸爸帮你选最好最贵的”……其实有很多次都是孩子在主动要求锻炼,却被爸爸挡了回去。很少有爸爸能一边保护着孩子,一边又让他自己去尝试。

很多爸爸努力挣钱养家,但忽略了很根本的一点——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物质上的保证,还需要很多的心灵体验——酸甜苦辣、悲欢荣辱,这些才是培养一颗健康的心灵必备的营养,而金钱带来的快乐仅仅是其中的一种。

2009年盛夏的成都,26辆法拉利、玛莎拉蒂等豪华跑车因车主涉嫌超速行驶,在成南高速被警方拦下,被网友称为“华丽丽”的照片传遍网络;第二天,备受争议的26辆豪华跑车再次出现在成灌高速,仅用13分钟就跑完了45公里的路程,平均时速210公里的。据报道,这些跑车来自中国的五湖四海,车主们是清一色的“富二代”。

另有新闻报道:重庆江北茂业百货里,一个家境富裕的高干子弟持双刀杀死了自己穷追无果的一个女大学生。南方沿海,19岁的女孩小肖牙龈被撕裂,整排牙齿松动,右下颌骨骨折,也只因为拒绝了一个“富二代”王某。

上述这些“富二代”的作为,已经成为新时代纨绔子弟的代表。毫无疑问,那些富二代的生活中并不缺少金钱,但是很明显,他们的生活中缺少严厉的管教。

财富可以带来个人的成就感和事业,但是在教育面前,财富也无能为力,甚至会帮倒忙,会让孩子的劣行更大程度地“施展”,祸患社会。

没钱的爸爸不一定就失败,有钱的爸爸不一定就成功。甚至,有钱也未必能成为教育上的优势。爸爸要当好,与其让孩子衣食无忧,不如让他们懂得为人处世的最基本的道理。而令人担忧的是,这些道理,很多富爸爸们却以为有钱就可以熏陶出来。

在家庭教育上,没有贫富之分,只有方法好坏之别。不会爱的爸爸,上亿家产可能把孩子压出心病;会爱的爸爸,兜里只有一元钱,也能给孩子换来一次开心、满足的欢笑。

教育不是拿学费这么简单的事情,如果爸爸把给孩子提供物质条件当成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扮演的角色,那孩子不仅很难对父亲怀一颗感恩之心,相反,会忽略掉别人为自己做的事情,走向一个唯我独尊的“漩涡”里。用金钱爱孩子,要有多少的金钱才能体现出父亲的爱呢?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因为金钱是无法代替父爱的。

在孩子面前相互否定

很多父母都想尽心尽力地教好孩子,但是如果夫妻之间教育孩子的态度并不统一,或者双方的配合不到位,这就会很影响教育效果。

宁宁发现妈妈总是对爸爸不满意,经常听到妈妈的抱怨声,为什么呢?因为爸爸工作忙,总是照顾不到家里,妈妈一个人忙里忙外,爸爸无法帮助她。这一天,宁宁的妈妈又开始唠叨了:“唉,看看你这个爸爸呀,整天到晚不回家,屋里屋外全都是我一个人忙来忙去!”宁宁听到这样的话,就很懂事地说:“妈妈,我来帮你做。”而妈妈却说:“你还在念书,你现在的任务,只要把书读好就行,其他的杂事都不要你来操心。”宁宁听话地点点头,就进屋学习去了,以后也就再也不帮妈妈做家事了。

曾经有一位教育专家提到这样的故事,打趣地说:“这个妈妈整天在抱怨先生,却从来不让自己的儿子树立做家事的概念,恐怕往后还会有一个女人像她一样受罪。”

妈妈在孩子面前抱怨爸爸,这样的做法弊端相当大,抱怨不仅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而且还不利于在孩子面前帮爸爸树立威严。相反,下面这个家庭的做法则很值得提倡。

玲玲的爸爸经常在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对玲玲说:“孩子,你妈妈为了你很不容易啊。你出生之前一直在妈妈肚子里十个月,这十个月妈妈很辛苦啊。后来妈妈为了照顾你,不得不把原本很好的工作辞掉了。每一次你生病的时候,妈妈晚上总是睡不好……”玲玲瞪大了眼睛,这些事情如果不是爸爸跟她讲,她是不会知道的。

这一家每天晚上总是一起共进晚餐。有一次爸爸下班回家有点晚,玲玲饿了很想先吃饭,妈妈对她说:“我们一起等爸爸回来吃饭好不好?爸爸每天在外面工作一整天很辛苦,如果没有爸爸的辛勤,我们就不会有这样安稳的生活了,家里优越的物质条件,都是爸爸给我们创造的。”小女孩一听,就坚持要等爸爸回家一起吃饭。

父母双方先配合好,才会让孩子感受到家里浓浓的亲情,令孩子更爱自己的爸爸妈妈。这就很需要夫妻的双方配合。“儿子呀,爸爸天天在外赚钱很辛苦,所以你今后要好好孝顺你爸爸”这样的话,一般来说爸爸是不好意思对儿子说出口的。但如果能通过妈妈的话说出来,孩子既能感受到爸爸为家庭的牺牲,也能感受到一家人相互之间的欣赏和肯定。所以通过父母双方的配合,这个问题才能很顺利地解决。如果父母之间没有配合好,那就算是用更多的心思来教育孩子,效果也不会太理想。

同样的道理,不仅父母双方之间要如此配合,而且家长和老师之间也要如此的配合,做家长的千万不能在孩子面前说老师的坏话。

咄咄逼人的“强势爸爸”

到了当家长的阶段,最头疼的莫过于对男孩的教育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些教育专家会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这样的问题:一些从事教师、军人、法官、警察等职业的父母,他们的男孩更容易在交流上发生障碍,这是为什么呢?

这一类的家长被称为“强势家长”,他们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对社会的责任感也比较强烈,在工作中更是一丝不苟,所以在教育男孩的过程中也流露出了明显的职业色彩,明显的表现为“眼睛里容不下一粒沙子”,一旦发现了男孩的小失误和小问题,就比较容易把问题严重化、扩大化。

还有一类家长是属于“吹毛求疵”的类型,他们习惯于严厉地要求男孩,不容男孩犯一点错误。这样的家长所教育出来的男孩有两种典型的表现:一种就是绝对服从型,男孩会表现的胆小怕事,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没有一丝主见,甚至连穿什么衣服,买什么样的早点吃都没有主意。另一种就是直面对抗型的,这样的男孩会表现出强烈的逆反行为,会产生明显的对立行为,甚至会离家出走,或是流连于网吧。有一位警察的儿子曾经很坦诚地跟老师讲:“我爸对我严厉的时候,总是用那种盯着犯罪分子的眼神,我能不痛苦吗?”

由于家长在教育男孩的时候带出了明显的强势,那种很强烈的表达方式往往流露出了对男孩的不尊敬,与男孩的敏感心理产生了冲突。作为家长,长期以来习惯把职业心态带回家,以不平等的姿态与孩子交谈,更没有体会到男孩的内心感受,而是让孩子毫无反抗地服从命令指挥。这种做法会为家庭的教育布下重重障碍。

作为父亲,强势的方式、强势的力度、强势的状态都会给男孩造成很大的影响。父亲和男孩之间犹如一对齿轮,一方强则一方弱,通常会造成以下三种结果:

第一种是男孩比父亲更强的“超越式”。这一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男孩希望像父母一样出色,于是就很争强好胜,有时会比父亲更加优秀,即“老子英雄儿好汉”。在国外著名的例子有老布什和小布什,在国内著名的例子有姚明,他的父母都是很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姚明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级明星,一方面也来自于对于超越父母的挑战心理。

第二种就是过于倚靠父亲保护的“依赖式”。家长太强了,或者是过于保护以至制约了男孩的个性发展,这样的家长带出来的孩子要么性格比较懦弱,要么依赖性很强,属于对父亲的绝对服从型。很多强势的父亲,他们的男孩都很弱势,表现出腼腆、胆小、不自信等。古语所说的“富不及三代”“寒门出孝子,白屋出公卿”都有这样的因素在里面。

第三种就是男孩通过自己而走出成就的“奋发式”。家长不是很强势,甚至是弱势,但是他们的男孩却很有责任感。比如媒体报道的道德人物:背着母亲上学的当代孝子张尚昀、带着妹妹上大学的洪战辉、航天英雄费俊龙、奥运冠军刘翔等人,都是典型的例子。他们都是出生在普通的人家,从小没有受过娇生惯养,却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作为家长,在教育男孩的过程中最好不要过于强势,这样才会给男孩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家长应该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来审视男孩在成长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自己主动放下架子,和男孩交朋友,这样家庭的民主氛围就会增强,男孩也不会抵触和父母进行交流,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一位各方面很不错的高一男孩,在他16岁的时候认真地与同班一位女孩相恋了,男孩的父亲与他进行了一次属于两个男人间的谈话。

父:儿子,你是不是觉得她是最好的女孩?

子:我觉得我认识的女孩里她最可爱。

父:爸爸相信你的眼光。但是,你才上高一,你认识的女孩有多少?

子:我心里只有她。

父:你说你要上大学,将来还要出国深造,想成为一名律师或金融家。你知道你将来会遇上多少好女孩吗?爸爸并不反对你现在谈女朋友,但是,爸爸最反感的是见异思迁。这个女孩是你到目前为止认识的最好的女孩,可是,你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到那时你该怎么办?你会不会后悔?

子:可是,现在让我离开她,我很痛苦。

父:你初三时买的“随身听”呢?

子:前两天,您给我买了个高级的,我觉得音质比原来那个好,就把它送人了。

父:这就叫一山更比一山高。如果你能把握好每一个属于你的机会,你以后的成就只能比今天大,你面对的世界只会比今天更广阔,到时候你的选择只会比今天更好,更适合你。如果你现在与这个女孩真有那份情缘,到时候再让它开花结果多好。儿子,一个人一生不可能不做些让自己后悔的事,但是,人生大事只有几件,后悔了,就会遗憾终生。

子:爸爸,我懂了……

从此以后,男孩把对女孩的特殊感情深埋心底,生命的乐章却弹奏得更欢快了。他明白,即使爱的种子发芽了,也还没有长成参天大树,更不可能结出甜美的果实。而在这之前,自己只能做一个默默耕耘的农夫,等待庄稼的成熟。

例子中的父亲面对男孩的早恋,不是用命令的口气让男孩放弃,而是选择理解男孩的需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认识爱的真谛,并以平等的态度与他们交流自己对人生、爱情、学业的感情。

你想让男孩做什么,不想让男孩做什么,可以把自己和男孩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像朋友一样,一起商量,分析利弊,最后让男孩自己拿主意,这样男孩不仅不会反抗,也感觉不到被命令的屈从,反而会在商量的气氛中感觉自己在长大,有了自己的主见。这时大部分男孩会愉快地采纳父亲的建议。

在教育男孩的过程中不能一味使用命令的语气而忽视与男孩的沟通,很多人会问,如何跟男孩进行成功的沟通呢?教育专家给我们的建议如下:

第一,成功的家庭沟通,应该注意以下因素:理解、关怀、接纳、依赖和尊重。理解要求父母与男孩双方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关怀不但存在于内心,更要切实付诸行动;接纳要求考虑到每个人的个性,懂得欣赏他们身上的优点;依赖是要做到既信任别人也信任自己;而尊重是指尊重他人特别是男孩的权利,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选择。

第二,要建立一种积极健康的家庭沟通交流关系,应该改变父母是决策人、男孩是接受者这样僵化的家庭角色的分配。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懂得进行角色交换,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可以对他表述的愿望予以积极的辩解。当男孩能够参与讨论家里的通常是成年人的问题时,他们方能更好地理解父母,而父亲一方面可以调动男孩的主动性,使自己清楚地认识男孩的才干,另一方面可以得到有关自己教育的反馈信息。

综上所述,父亲与男孩通过沟通,最后让男孩明白的是“理解、信任、承诺、准时”等观念的重要。通过沟通,最容易让男孩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也最容易让男孩养成理解他人的习惯。只有这样,男孩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让孩子看到虚伪的一面

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周末在家赋闲,突然传来电话声。爸爸交代儿子:“你去听电话,要是叔叔找爸爸,就说我不在。”于是儿子对着电话说:“爸爸说他不在家。”弄得大人哭笑不得。

相信很多爸爸都有类似的经历,孩子童言无忌,让你不得不出面“遮丑”。这些小事情过去了就忘了,有时候拿出来当成笑话大家说一说,但这样的事情对孩子的影响其实是非常不好的。爸爸们可能没有注意到这样的行为背后会带给孩子有怎样的暗示:爸爸明明在家,为什么要让我说他不在家?我说了他不在家,为什么他又出来接电话解释自己刚才没有听到?这些疑惑会让孩子的是非观混乱,而且,也给孩子留下了爸爸说谎的印象。很多孩子现在宁愿和网友交流也不愿意和爸爸多说一句,其实就有可能因为之前被爸爸欺骗过,就像下面的这个小孩一样:

我的父母离异很久了,我从来没有怪过他们。爸爸很少来看我,偶尔来一次我都会觉得很幸福。我跟爸爸会说心里话,有一些秘密也会跟他说。因为觉得即使这个世界上没有朋友,没有可以信任的任何人,但父母都是唯一的,绝对不会背叛自己的人。

但是今天知道,他把我的很多事情都说给别人听了,然后那人打电话来问我妈妈。我不懂他为什么要跟一个外人说,而且那个外人还是会到处宣扬的那种人。我跟他说的时候,他还答应我不会告诉别人,是父子的秘密。

每个人都有无法诉说的秘密吧,这样的事也许别人无法体会,但对自己而言是重要的。选择跟自己亲人诉说,是为了给自己一分安心的信任感。结果,却是这样。如果有一天,有更多人拿我重要的秘密来嘲笑我,我该怎么办。为什么这个世界没有可以信任的人。我只是,想要纯粹的相信着自己血脉相连的亲人,这样错了吗?如果亲情都不能相信,还有什么是真实?

父亲的失信让孩子非常痛苦,甚至不愿意再去相信任何人,生活都蒙上了一层灰色。于是,孩子们都认为与其给爸爸讲心里话,不如讲给网友听,因为网友是最安全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孩子天天泡在网吧不回家,因为家里没有网吧温暖和值得信赖。

至亲的父亲甚至比不上陌生的网友,孩子宁愿在外面玩游戏,也不愿意回家和父亲待在一起,这已经不是新闻了,很多人责怪学校和社会的风气不好,有几位父亲意识到自己也有责任呢?言而有信并不是我们要求别人的一个标准,也应该用来衡量我们自己。

战国时,秦孝公起用商鞅变法图强。为了让人们相信他变法是真的,商鞅想了一个办法:他在都城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要是谁能把它扛到北门去,就赏金十两。但是没有人相信这是真的,自然也就没有人去扛。商鞅把赏金一直追加到五十两,终于有一天,一个壮汉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当场赏了他五十两黄金。老百姓纷纷议论:商鞅言而有信,他的命令一定要执行。于是,商鞅变法成功,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

很多时候,我们随口做出不能兑现的承诺,暴露孩子的秘密,或者拿孩子的成绩去炫耀,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我们无法克服人性的一种弱点——虚伪。因为虚伪我们习惯说一些场面话,而忽略了孩子可能把这些话当真;因为虚荣,我们习惯在朋友和同事面前强调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和孩子的关系等等;因为虚荣,我们希望孩子十全十美,弥补我们此生的不足;因为虚荣,我们不愿意向年轻人和小孩道歉……虚荣有时候会让一个理性的人失去判断,让父亲忘记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商鞅徙木而治民,教育也需要克服虚浮之心,诚诚恳恳地用言行来影响。家庭是孩子最初的世界,值得信赖的家人使孩子愿意听取爸爸的建议,也相信他人,热爱生活。爸爸就是让孩子明白赢得信任和珍惜信任的第一任老师。

信任是相互的,只有父亲充分相信男孩,男孩才会相信父亲,真正相互平等有效地沟通也才会开始。如果父亲对孩子不信任,总是不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更会加剧两代人之间的不理解,消解爱的力量。

为了避免失信于男孩,父亲在生活中一定要言行一致,尤其是与男孩有关的事情,不要轻易允诺,也不要敷衍表态;另外,父亲尽量不在孩子面前说谎,就像这种“就说我不在”的谎话,当着孩子的面欺骗朋友,孩子也会怀疑父母是否会同样欺骗自己。

不打不骂的“冷暴力”

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爱不能只藏在心里,或者只存在于父母亲的主观认知中。相反,对孩子来说爱是实际的,既要能感觉得到,还要能摸得到。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每一次拥抱、每一次抚摸、每一次亲吻,都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对孩子来说,父母的爱就如同孕育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太阳和水那样重要,所以,让孩子时时感受到父母的爱非常重要。

在这个世界上,作为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最有价值的礼物就是“爱”——慷慨和无条件的爱。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爱他。无论孩子犯了怎样严重的错误,父母都要对孩子有一颗宽容的心。

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家长很可能会用很冷漠的眼光来暗示孩子,或者对孩子不理不睬,这样的一种“冷暴力”很容易使亲子间的感情联系割断,并极有可能使我们失去教育孩子的大好机会,导致孩子对于父母的爱麻木。

有很多父母特别宠爱孩子,他们一辈子甘愿为儿女付出,从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到找工作、结婚、生孩子,父母无时不在操心,“为孩子把心都操碎了”,是许多家长都有的感受。然而许多孩子却体会不到这些,他们喜爱和崇拜的人是歌星、影星或政界商界的巨头,唯独没有父母。在一些调查中,孩子们对于为他们“操碎了心”的父母,不但不领情,还有颇多抱怨,惹得很多家长感叹“好心没好报”。我们总是以为当我们为孩子付出了很多之后就可以换来什么,但是孩子最需要的恰恰是父母的一句关爱和一份微笑。即便他们的表现再不好,他们也极不愿意看到父母那种很失望的表情,更不愿意从中读到父母“恨铁不成钢”的信息。冷冰冰的态度是最让孩子感到害怕的。

这些现象似乎在提醒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一些误区。比如在爱孩子的问题上,许多家长多是出于本能的爱,却不重视爱的表达方式,不会爱,因而使孩子体会不到父母的爱。

一位很伤心的妈妈向教育专家哭诉:得知孩子两门功课只得了188分时,这位妈妈难过得直流泪。一边的女儿看着妈妈流泪却感到十分困惑,她不能理解妈妈为什么如此痛苦。此时,这位妈妈就是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妈妈的价值标准是要得双百,孩子没有满足她的需求,她就感到伤心。如果换个位置看看孩子,孩子努力了,她虽然得了188分,她感到高兴。而妈妈却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家长的行为与孩子的体验相反,孩子幼小的心灵就会产生疑问:这就是妈妈对我的爱吗?一而再再而三,孩子就会形成一种理念,认为这就是爱。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反映大学生冷漠,不懂得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乏爱的体验。只有学会施爱,让孩子体会到爱,并学会去爱别人的父母,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

总有一些父母,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在物质上应有尽有,但在精神上却经常忽略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缺乏应有的尊重,这样也很难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无私的爱。我们的父母应该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每个孩子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每天工作之余,父母要腾出一些时间参加孩子的游戏,和孩子一起读书,为孩子提供接触到各种东西的机会。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有经验的父母指出,通过听孩子说话来了解他们的感受,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方式。与孩子谈话,也为父母提供了一次了解和教导孩子的机会。

称职父亲的深度探讨

父亲不必知道所有答案

随着男孩年龄的增长,父亲所要迎来的挑战会接二连三地袭来,面对出乎意外的男孩,可能会让家长们感到措手不及。我们不禁感慨:“我还要掌握多少做父亲的常识呢?”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白的是: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么多吗?家庭生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天都会出现新的变化。而我们作为父亲,要怎样做才能够“万变不离其宗”呢?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仅仅是沟通与交流,有的时候则是意志力与意志力的对抗,不是去影响别人,就是被别人影响。在“成功学祖师”拿破仑·希尔看来:“在别人的影响下生活着,就等于被别人的意志给俘虏了,这样的人即使再优秀,也不能成为领袖。”

有人说,影响力本质上就是一种控制力。的确,一个有影响的人不仅可以让朋友们都认可他、支持他,甚至让对手都对他心悦诚服。但是更准确地说,影响力是一种让人乐于接受的控制力。它与权力不同,影响力不是强制性的,它以一种潜意识的方式来改变他人的行为、态度和信念。没有人能够抗拒它,因为它来得悄无声息,等你察觉时,早已经被它俘获了。因而我们说,影响力是一种最高境界的领袖力。

想要得到周围人的尊重,形成一个凝聚人心、催人奋进、具有强大吸引力的领导核心,仅仅依靠体制和职务赋予的权力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应该建立在由宽广的胸怀、完美的领袖艺术、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巧妙的交际方式等方面构成的个人权威之上。这种胜于无形的能力,需要从小培养,而教育学家告诉我们,孩子的社交影响力多半来自父亲。

前面提到的影响力的种种本质,都是帮助孩子在将来的人生中少走弯路的重要资质,这样的资质主要由父亲来培养。马克思·韦伯曾经说,父亲爱的是最能实现他期望和要求的儿女,这与母爱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怎样的婴孩,母亲都会毫无差别地爱他们,母爱更多地强调自己的情感;而父爱而更多地侧重于价值观念,能够继承父亲的志向的孩子,往往会得到最多的宠爱。父爱的这种条件性,决定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会更加主动地传授走进社会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原则。

如果说母亲代表着自然界,那么父亲就是人类存在的另一极,即思想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

李嘉诚是香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在经济王国中权高位重,在家里却是一个坚持原则的低调父亲。

李嘉诚有两个儿子,很多人认为这两个将来一定要子承父业,因而必定是呼风唤雨的“太子爷”,但李嘉诚一直要求他们生活节俭、注重名誉。当两个儿子以优异的成绩从斯坦福大学毕业以后,他们想到父亲的公司里面去小试牛刀。不料父亲的回答却是“我们公司不需要你们”。李嘉诚说:“就是我有20个儿子也不会给一个安排工作,你们要自己去打江山,要用事实证明你们自己有实力。”

恍然大悟的儿子离开香港去加拿大,一个投资银行,一个开设了地产公司。他们从来没有开口向父亲寻求资助,后来都成为加拿大商界的精英人物。

李嘉诚的选择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诸多父亲刚好相反:有的人想破脑袋去为子女打通人脉、安排工作,而李嘉诚却不愿意在自己众多的公司中给两个儿子“一席之地”。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孩子清楚任何事情都需要靠自己,只有生活得独立,才算得上有本事的人,也才能自如地应对今后的生活。

生活节俭、注重名誉是李嘉诚对儿子日常生活的要求,这对寻常人家来说不足为奇,但是对一个商业巨子的家庭来说,就显得与众不同,也更难能可贵,他们并不是没有条件过奢侈的生活,只是更加珍视勤俭的价值观。“用事实证明自己的实力”,是在告诉孩子要独立、坚强,学会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是变幻莫测的商界必备的意识。李嘉诚白手起家,创立了自己的商业奇迹,但他并不急于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的成功果实,而是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这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李嘉诚在培养孩子的价值观时做到了两点: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价值观,自己也用行动去影响孩子,而后者甚至比理论教育更为重要。

对普通的家庭来说,要做李嘉诚这样的富翁爸爸很难,但是做李嘉诚这样的明智爸爸,却是可以学到的。我们知道,孩子的新知都是从模仿开始的,父亲是孩子认识外面世界的最重要的窗口,父亲怎样对待失败和困难,孩子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父亲本身是一个言而有信、正直勇敢的人,孩子很容易就会接纳一套正面的价值观。看到父亲为了家人而努力工作,能够轻松地应对工作,对家人呵护备至,孩子的心中会燃起对美好生活的感激之情,这也会帮助父亲在孩子的青春叛逆期渡过难关,日积月累的信赖不会让孩子走上反抗家庭的极端;但是如果父亲从来就出尔反尔、只说不做,就难以保住自己与孩子的感情平衡了,当孩子长大以后,很可能会忤逆家长,伤害父子感情。因此,父亲时时刻刻都要留意自己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用正面的行动来解释所有美好的品质,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成长为一个正直可信的人。

如何增进和儿子的感情

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父亲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赞助商”,父亲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和生活习惯的养成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淡出对男孩和女孩的影响强度大小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父亲角色缺失的情况下,男孩的损失要大于女孩。许多研究证实,父亲对男孩子智力发展的影响要比女孩大。由于孩子的天性中,大多具有喜欢模仿的特点,儿童早期男性观念与行为的获得,很关键的就是观察、模仿父亲的语言与行为,并接受家庭特别是父亲对其男性化角色的规范影响。

如果在男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角色总是缺席,男孩在一个相对柔弱孤寂的女性世界中浸润得太久,身上与生俱来的雄风会随着模仿天性的驱使,一点一点地被侵蚀,不知不觉之间便会朝着女性化的倾向发展。

另外,研究表明,男孩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的时间越长其性别角色越容易混乱。有位心理学家调查了某市部分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发现有13.9%的学生希望自己是异性。其中大部分是男孩,他们很多人在三岁时开始有自己是异性的想法,到了青少年期开始显现并表现得尤为突出,对自己生理上的性别不满意,讨厌自己的身体,强烈要求改变性别,在日常生活中还会穿着异性装束,言谈举止如同异性一样。而绝大部分这样的孩子,都很少与父亲接触。由此可见,父亲在男孩成长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然而,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环境中,许多父亲将越来越多的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力争在社会上出人头地,而对家庭里的事,特别是有关孩子的教育方面的事投入精力和时间太少,孩子成长在母亲、奶奶、姥姥的怀抱中,幼儿园、小学也都以女性老师为多,这种从女性怀抱中走出来的孩子,大都不自觉地以女性形象规范自己,性格做派也在潜移默化中向女性靠拢……男孩的成长环境颇似温柔陷阱,软化了孩子成长应有的个性和棱角。在这种背景下,近几年,“阴盛阳衰”“男孩女性化”的现象日益严重。

人们对男性角色的期望,决定了一个男子汉必须鲜明地区别于女性的特征,并能够充分展现一个男人的阳刚和雄性特性。一个哲人曾说,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而我们要说,一个失去男性雄风的时代将更黑暗和可怕。

美国教育家杜布森博士认为,父亲应该承担起塑造下一代男人的主要任务。不能把孩子完全交给母亲、幼儿园女教师,要多拿出时间陪陪孩子。父亲为此有可能会牺牲部分事业与社交,但却能得到更伟大的成就——造就一个出色的孩子。事实上,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男孩总是希望自己的身边有一位优秀的男性作为榜样供他效仿,而父亲恰恰是其最好的人选。

孩子不打不听话怎么办

英国17世纪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洛克提出过“绅士教育”,曾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他主张一定要用温存的语言,耐心热情的态度,和颜悦色的劝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儿童的习惯,切记不可声色俱厉、简单粗暴地责备和训斥他们,以免伤害儿童脆弱幼嫩的心灵和正在成长中的自尊心。他提出的这种奖惩方法就是使孩子知道羞耻和光荣。孩子一旦懂得了受尊重与羞辱的区别,尊重和羞辱对他们的心理就成为一种最强有力的刺激。家长一旦能让儿童爱惜名誉,惧怕羞辱,就等于使他具备了一种真正的做人原则。这个原则会永久性地发挥作用,使他们走上正轨。

但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就是要培养孩子的羞耻心。儿童对于赞扬是极其敏感的。他们在比我们想象得更早的幼年时期就具有这一敏感性。他们觉得,自己能被别人看得起,尤其是被父母或者自己所依赖的人看得起,是一种莫大的快乐。所以,假如做父母的看见孩子的行为得体或表现良好,就应该适时地给他们几句赞扬;看到孩子表现不好或者做了错事,除了父母,孩子身边其他的人,也都用冷淡的态度对待他们,这样,用不了多久,孩子就能感觉到这两种不同的态度。这种办法如果能坚持下去,收到的效果要比贸然地吓唬或者打骂他们要好得多。威吓或者打骂用多了,孩子就会对它失去恐惧。如果孩子的羞耻感没有被培养起来,使用暴力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所以,家长应该禁止用暴力的方式教训孩子。

其次,让孩子懂得优秀的人可以得到可爱的东西,使孩子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受到尊敬是值得喜悦的,而遭到羞辱是应当感到耻辱的,洛克认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会在心灵上约束孩子的行为。当孩子不同的行为和表现值得受人尊重或者应该遭到羞辱的时候,各种使孩子感到可爱的或者讨厌的事物,应该紧紧跟随其后到来。

在对待孩子的奖惩上,日本教育家多湖辉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孩子会在被批评的过程中,学会辨别是非,学会区分哪些事情是好的、哪些事情是坏的。因此,家长要学会既改正孩子缺点,又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的批评。

批评孩子,应该保持冷静的态度,向他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且自己的立场也要始终如一。另外,批评孩子要有分寸、方法得当。

多湖辉曾因不满学校的严格管理,做出了伙同他人一起破坏学校部分校舍的荒唐之举。学校的规章制度非常严格,所以他已做好了退学的思想准备。而校长却把他们召到校长室,流着眼泪说了下面的一段话:“太令人遗憾了。我现在什么也不说,想必你们也在反省自己吧?希望你们能再一次反思一下自己所做的事情。”校长宽宏大量的批评,深深地刺激了学生们,使他们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批评方式非常重要,它既能使孩子的才能得到提高,反过来也能使之下降。

多湖辉一直主张:“批评时要正襟危坐。”进行重要的谈话时,任何人都要端正姿势,创造一种严肃的气氛。而且,不是单方面地命令别人如何去做,而要采取一种理解对方的立场、倾听对方意见的具有包容性的态度。不论做了多么荒唐的事情,都应该有其原因。问清这些原因并予以理解是能让孩子接受批评的先决条件。

对男孩进行正确的性别教育

读到针对男孩女孩要有不同的教育理念时,很多家长会感叹:正是,男孩要有男孩样,女孩要有女孩样。因此,孩子们从小就被鼓励朝自己的性别方向发展,渐渐的,这种鼓励变成强制,女孩得不到变形金刚,而男孩也别想有洋娃娃。如果男孩哭,大人会劝说:只有女孩子才哭泣,男子汉有泪不轻弹。属于孩子的物品也常常被贴上性别标签:女孩子得到的常常是芭比、绒毛玩具、厨房用具、珠宝和漂亮的服装;而给男孩子的则是轿车、卡车、球类和运动器械。

在起初的18个月里,男孩和女孩具有同一水平的侵犯行为,但是到了2~3岁的时候,女孩的行为就比男孩少些侵犯性。男孩和女孩似乎都知道侵犯对于男孩的行为来说是可以接受的,而对于女孩来说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这种教育氛围中,孩子们把世界分为男人和女人。久而久之,孩子们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这些性别定式,这是一种性别单一化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过于强调性别,讲求性别身份及性别气质的认同,反而会限制孩子智力、个性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也曾对两千余名少年儿童做过调查,结果发现,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往往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都较为片面,智商、情商也较低。具体表现为:学习成绩较差(特别是偏科现象严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遇到问题时要么少了主见,要么固执己见,同时也难以自如地应付环境。相反,那些兼有温柔、细致等气质的男孩,以及兼有刚强、勇敢等气质的女孩,却大多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全面,文、理等科的成绩均较好,而且往往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喜爱。

心理学领域对于男女双性化气质进行了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双性化气质更可取,具有双性化气质的男人和女人更受人喜欢、更能够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要求、应对压力时更灵活,极端的女子气、男孩气在社会生活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如,创造力需要敏感——这是女性特质,而同时又需要自主性和独立性——这又是男性特质。

现代社会,男性气概加上相应的女性气质,才能真正适应主流文化。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该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同时,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势,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因此我们在提倡“穷养男、富养女”的同时也提倡性别教育的“双性化”。“双性化”发展重在保留本性固有特征的基础上,糅合异性优秀特征的发展。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应该适时进行双向化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既能认识并接纳自己的性别,又能善于吸收异性的优点。

当然,“双性化教育”绝不是让孩子混淆性别角色的教育,一定不能走极端,切忌过了头。要是男孩学过了头,就会显得“娘娘腔”;要是女孩学过了头,就会变成“假小子”,这就有悖于“双性化教育”的初衷了。

魅力爸爸的“升级版”

权威的爸爸不一定冷冰冰

西方有一套表情识别系统,可以根据人的动作、表情来判断这个人撒了谎没有。这个系统用到东方可能未必有效,因为我们东方人比较含蓄,并且认为喜怒形于色是不礼貌、不明智的做法。哪怕父亲对孩子,也是一种非常克制和隐藏的爱。

在我们的观念中,一提到父亲,首先想到的是威严。“严父慈母”是传统家庭中的“黄金搭档”,多少代人都是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的,并且也延续着这种教育方式,一唱一和地教育孩子。很少有人思考过,这种教育方式真的对吗?

其实,如果父亲总是隐藏自己的感情,回避表达爱,渐渐就会失去表达爱的能力了,甚至变得对孩子苛刻起来。

孩子考试回来,双手奉上成绩单:“爸爸,这次我可要申请一点奖学金啊。”爸爸接过成绩单一看,全班第一,全年级第四,于是很不高兴地说:“我以为是全年级第一呢,原来才是全班第一,离我的标准还差远了。不能太容易满足啊,你们班在全年级一直就不算很拔尖,你不能老是和班上的同学比。”原本是一件欢欢喜喜的邀功之事,却变成了孩子的“思想课”,孩子的好心情一点儿也没有了,恹恹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中。

这样的父亲看起来是在借机会教育孩子,其实是在浪费教育的机会。孩子渴望得到父亲的肯定,这种肯定是母亲、爷爷奶奶不能代替的,但父亲却板着脸,完全看不出为孩子骄傲的痕迹来,久而久之,孩子就觉得爸爸并不爱他,或者并不关心他的感受。

有的爸爸明明就有天生的幽默才华,别人都会因为和他相处而快乐,却要在孩子面前“道貌岸然”、正襟危坐,孩子和他相处时感到压抑、痛苦、难受。抗拒父亲的权威,成了青春期孩子的明显症状。

刻意扮演一个冷酷严厉的形象,不仅让父母与子女之间缺少了很多快乐,也让我们的孩子失去了独特的成长空间。父母之间心照不宣的配合,在孩子的眼中却是他们相互不配合,父亲和母亲的立场不一致,让他们总以为妈妈更爱自己一些,爸爸是一个没有情感的人。

有位母亲讲了儿子和爸爸之间的一段小故事:

儿子过生日的时候,跟我忙活着做菜,看上去就像一个快乐的小王子,一整天都很兴奋。爸爸工作忙,但是承诺过晚上一起吃生日蛋糕的。可是,我们等到快要九点的时候,他才从公司回来。

“爸爸,你看我亲手做的菜!”

“嗯。”爸爸从鼻子里哼了一声,坐在桌上不多久就开始专心于手机了。

“吃蛋糕咯!”当我把蛋糕拿上桌子的时候,他一点祝福儿子的表示也没有,就坐着等吃了。这顿饭吃得比较冷场,我和儿子说了几句,看到爸爸没搭话也就算了。也许是儿子已经习惯了吧,他也没有任何抱怨,吃完和往常一样,看了会儿电视就睡了。其实,今天是他12岁的生日,多希望爸爸能够和他谈一谈。

这样的情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爸爸在家中,仿佛一只游动的“大鳄鱼”,没有表情,一路冷酷到底。这样的后果,就是父亲不能再有自己的很私人化的感情。有多少父亲狠下心来,觉得自己应该多多地克制自己的“孩子气”,成为一个更加成熟理性的人,但其实父爱的威严和温情并不矛盾。

画家吴冠中在自己的文章《父爱之舟》中说:

冬天太冷,同学们手上脚上长了冻疮,有的家里较富裕的女生便带着脚炉来上课。大部分同学没有脚炉,一下课便踢毽子取暖。毽子越做越讲究,黑鸡毛、白鸡毛、红鸡毛、芦花鸡毛等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子飞。后来父亲居然在和桥镇上给我买回来一个皮球,我快活极了,同学们也非常羡慕。夜晚睡觉,我将皮球放在自己的枕头边……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两三圈,这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

投考无锡师范……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又向姑爹借了他家的小小渔船,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船,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橹,让我在小舱里睡觉……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因我那长期卧床的母亲未能给我备齐行装。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后来我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便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底的乌篷船对我也永远是那么亲切,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正是父亲这种默默支持的爱,让吴冠中拿起画笔,走上了一条艺术之路。父爱如此深沉,但又如此温暖,让我们在朴实的讲述中感受到久违的感动,这才是父亲能给孩子的温暖一生的爱。

不强迫孩子做事

让家庭生活保持快乐的氛围是很多父母的愿望,每个人都希望在快乐中表达爱,但是现实烦琐细小的种种事务,为怒气和误解创造了很多机会,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争吵和不安的经历。于是,父母对男孩的爱,常常夹杂着一些因为纷争和挫败而产生的无奈,还有害怕失去孩子的恐惧。

父母纯粹的爱是什么?其实非常简单,如果你真的想要孩子成长和学习,就给他们空间,让他们朝着健康、能干和情绪稳定的成年人发展,这才是爱的真正意味。但是父母现在的情况是,以管教和约束方式来养育子女,这与爱的本意背道而驰。

壮壮今年高考,成绩还不错,可以挑一所重点大学,本来是皆大欢喜的事情,但是他整个暑假都过得不开心。原来,一家人在填报专业上发生了很大的分歧:壮壮想学自己感兴趣的教育学,但是父母总觉得新闻专业更适合他,他们希望他成为一名记者,于是就坚决主张报新闻专业。

“这是你的人生大事,爸爸妈妈有经验,你就听我们的,我们绝对不会害你。”妈妈开导壮壮。

“正是因为这是我的人生大事,我才一定要坚持学自己喜欢的专业。你们总是说我没有经验,但是你们给我锻炼的机会了吗?从小到大,哪一次不是你们决定的,这一次我绝对不让步!”最终壮壮还是没能拗过家长,双方各做让步之后,壮壮报了一所离家最远的大学的新闻专业。

壮壮的反问值得家长深思,很多时候,家长都是因为“为了孩子好”这个想法,剥夺了他们应有的成长空间,让他们在父母设计的世界里成长。给孩子一个成长的自由空间,是现代教育家们共同呼吁的一个理念,其中就有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她将“自由教育”列入自己的基本理念,称她的教育方法是“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法”。

在蒙台梭利学校的活动室内,允许儿童自由地活动、交谈、交换位置,甚至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移动桌椅。这种自由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在教室里的儿童有目的地、自愿地活动,每个人忙于做自己的工作,安静地走来走去,有秩序地取放物品,并不会造成混乱,因为他们懂得安静和有秩序是必要的,并且知道有些活动是被禁止的。

在蒙台梭利看来,自由是儿童可以不受任何人约束,不接受任何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强制与压抑,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爱的活动。生命力的自发性受到压抑的孩子绝不会展现他们的原来本性,就像被大头针钉住了翅膀的蝴蝶标本,已失去生命的本质。这样,教师就无法观察到孩子的实际情形。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孩子,先要给孩子自由,促进他们自发性地表现自己,然后加以观察、研究。这里所谓的给孩子自由,不同于放纵或无限制的自由。

让孩子学会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如任性、无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的活动不仅会妨碍到他人,也会让自己因此受到损失,耐心地引导他们,让他们自己远离这些不好的行为,这是维持纪律的基本原则。由此也可以预见,放纵孩子只会让他丧失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并不是真正的自由。

纪律与自由并不矛盾。一个人如像哑巴那样安静,像瘫痪的人那样一动不动,不能算是有纪律的,这种人是在被“消灭”。积极的纪律包括一种高尚的教育原则,它和由强制而产生的不动是完全不同的。

一般学校给每个儿童都指定一个位置,把他们限制在自己的板凳上,不能活动,对他们进行专门的纪律教育,要求儿童排队,保持安静等等。这样的纪律教育是建立在忽视孩子的天性的基础上的。儿童的活动应当是自愿的,是一种自然的潜在趋势,不能强加给他们。重要的是使儿童在活动中理解纪律,由理解而接受和遵守集体的规则,区别对和错。因此,真正的自由也包括思考和理解能力。一个有纪律的人应当是主动的,在需要遵守规则时能自己控制自己,而不是靠屈服于别人。

正如蒙台梭利所主张的,让孩子拥有自由,首先是让他们领悟到纪律和秩序的重要性。怎样让孩子区别好坏,唯有说教显然是不可能的。在一些小事情上就让他们自己去做决定,并让他们承担因为自己的决定而带来的各种结果,久而久之,即使孩子在面对大学专业这样的问题时,你也可以放心地说:“这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决定就好了。”

悦纳男孩的缺点

有些父母总是觉得孩子长相没有继承自己的优点,成绩不是全年级第一,在家不懂事……诸如此类的挑剔会毁了孩子的幸福。

其实,哪怕全天下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觉得你的孩子不完美,做爸爸的也要热爱自己的孩子、包容自己的孩子。只要爸爸这样做,天下没有不能成才的孩子。

自我接纳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它是人对自身以及自身的一些特征所持的一种积极的态度,即能欣然接受现实中的自己,无论自己是完美无瑕还是有一定缺陷,都去接纳自己,喜欢自己。小孩子最初的评价源自于父母、老师以及其他长辈。如果这些人对他的评价是肯定的,如:“真漂亮!”“是个好孩子!”“好聪明!”那么孩子的自我接纳就是正面的,他会肯定自己,不断自我完善,并最终具备自信;相反的,一些人常常在无意中指责孩子,说:“你很笨!”“不可爱!”对孩子人格进行贬低,孩子就会接受这些负面信息,认为自己真的不如别人,他对自己的认识逐渐会发生一些偏差。

孩子容易产生的“期望效应”,人人都会有。所谓期望效应是指积极正确的期望暗示,它会给个人的工作、学习带来更大的进步和更好的效果。换句话说,别人传递的期望信息,它会使你的状态随之发生变化,积极的期望会使你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消极的期望会使你向不好的方向发展。用形象的话来形容,期望效应便是:“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就应该不断向他传递积极的期望。

期望成真的奇迹是如何发生的?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这是通过对对方的暗示作用实现的。暗示的结果会使一个人发生改变,甚至是很巨大的改变。

心理学家在对少年犯罪的研究中发现,许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良期望的影响。这些少年因为在小时候偶尔犯过错误而被贴上了“不良少年”的标签,这种消极的期望心理一直在影响和引导着孩子们,他们也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终走向了犯罪的深渊。

在教育中,爸爸的积极期望对有效教育有重要的影响。那么,在教育中爸爸如何利用期望效应呢?

第一,相信孩子会学得更好。

“相信孩子会学得更好”的信念,应是爸爸必须具备的教育观。例如:孩子第一次考试得50分,第二次考试得55分,爸爸要看到他有“5分的进步”,挖掘他的潜能,而不是看到他的“不及格”。不要说“你为什么又没有及格,你真是个笨蛋”,这样会伤了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可以说“这次有了进步,一定要继续加油”之类激励的话。积极的外部信息能使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肯定自己,激发出蕴藏于自身的巨大学习力量。

第二,确定合理的期望值。

期望效应的实质是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机。如果孩子认为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目标,就会产生强大的力量。如果孩子认为高期望的目标高不可攀,自然会望而却步;期待的目标太低,又会缺乏激励性,难以发挥潜力,合理的期望对孩子来说很重要。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发展有两种水平,即现有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爸爸的期望目标也应建立在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即建立的期望目标应该让孩子明确认识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激励他“跳一跳才可以摘到果子”。

在教育中,期望效应能最大限度地为孩子搭建充分发展的平台,给孩子更多的欣赏与喝彩,使他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正是需要爸爸来做的事情。

充分信任你的孩子

我们常常强调“换位思考”,为对方着想可以减少误会,分享想法,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但是这条规则至今还没有完全应用到成人与孩子的世界当中,虽然家长总是全心全意地爱孩子,却从来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去建设一个适合孩子生活学习的社会。

希望自己的教育能够起到真正的效果,这不是靠补习班和学习机就能实现的,任何广告上宣称的简便方法,都是在利用家长的求急心理。我们明白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投机取巧,教育孩子尤其如此,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因而了解孩子对父亲的期待,也是父母的必修课。充分地信任孩子,给他最广阔的舞台施展自己,才是家长最需要做的。

“你看人家小伟,家长什么都不用管,他一回家就自己学习,年年拿奖状,你倒好,给你买这买那,你什么时候拿过一张奖状给我们看看?怎么我们就不能摊上一个好孩子呢!”说这些话的家长,思考过已经在学习上感到挫败的孩子此时对家长的期待吗?

“多大一点孩子,还跟我们谈隐私,你小时候吃喝拉撒睡都是我一手照料的,现在看一看你的日记,了解一下你的思想状况,犯得着这样大吵大闹吗?你有没有一点尊重父母的意识?”说这种话的父母,思考过开始懂得羞怯、开始总结自己的生活的孩子此时对家长的期待吗?……

男孩对父亲有深厚的感情,他不一定通过言语表达,但是他对父亲一定会有不同于常人的期待:别人可以忽视他的进步,但是父亲的赞扬一定不能少;别人可以对他的愿望充耳不闻,但是父亲一定要理解他的心意。男孩对父亲的期待,就像父亲对男孩的期待那样真切、热烈甚至让人觉得不能承受,但是父亲似乎没有觉察。

朋友之间,需要互相欣赏,如果总有人在你面前赞美别人,你也会觉得难过,父亲与孩子之间更是如此。孩子不希望自己被父亲拿去和别人比较,因为简单地比较得出的结论往往是片面的,却能深深伤害孩子的心。孩子希望父亲能够看到自己身上的进步,看到自己的努力,即使没有努力的孩子,听到父亲的赞扬也会朝着好的方向转变,而骂声只会让孩子越缩越小,躲进自己的小世界。

孩子对父亲也许有更高的期待,希望父亲是超人,可以拯救地球;希望父亲是亿万富翁,可以租下整个夏威夷;希望父亲是道德楷模,受到万人敬仰……这与父亲期待孩子成为科学家、富翁和君子是一样的。高的期待是建立在最基础的认可之上,孩子不能成为科学家,健康成长也值得欣慰,同样,父亲不能做超人,相互尊重和信赖,还是应该做到。如果父亲连孩子最基本的期待都无法满足,彼此的心灵又怎能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