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迎寓言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市场与政府(4)

在这一点上,企业家和政治家是一样的。人们都希望通过政府改革来提升商业道德,但是政府改革从何而来?如果大家都信奉现实功利主义,只计算当前利益,遵守现有体制就是每个人的最优选择,政府改革也无从谈起。这就是博弈论所说的“囚徒困境”。要走出这个困境必须有人秉持某种理想或信仰,不计短期利益,甚至冒一定风险,按公正、诚信的原则行事。这么做短期内可能吃亏,但只要不断坚持,就能影响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新的原则对自己更有利,让那些不讲诚信的人逐渐被淘汰掉。当新的理念和行为模式成为社会主流的时候,道德风气和制度环境就变了,这就是理想和信念的作用,也是张维迎在后来分析制度变革时越来越重视的因素。

警惕“卖拐”——管制带来大问题

现在好多人都在“卖拐”。本来你的腿不坏,他一定说是坏的,说到最后,你自己都认为自己的腿不行了,只好买他的拐。这就跟人一样,本来没病,但有人不断说他有病,非给他吃药不可,最后就吃出病来。在今天的社会上,这个“拐”是什么?就是大量反市场经济的言论。大量所谓市场经济的毛病,都是被“卖拐”的人卖出来的。

著名喜剧演员赵本山的小品“卖拐”,讲述了一个正常人被忽悠成“瘸子”买拐杖的故事。这故事被张维迎借用在2007年的一次演讲中。他用“卖拐”这个比喻,反映出经济生活中一个特殊而常见的现象:政府对市场运行的干预,会破坏市场自身的正常调节功能,为更多的政府干预提供理由,造成政府干预越来越多的恶性循环。张维迎发表这些讲话时,正值中国社会出现一波反自由市场的政策风潮,他认为需要经济学家站出来“澄清和捍卫市场经济”。他对这个问题的见解,可以追溯到2001年前后发表的关于政府管制陷阱和危害的论述,又延续到关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政府救市的政策评论中,为人们反复敲响了抵制政府干预经济破坏市场发展的警钟。

反市场力量回潮

2007年,中国经济中出现一些不同寻常的现象。例如,2007年6月,新的劳动合同法颁布,对企业雇工合约、解雇条件提出诸多限制;2007年7月,兰州市政府部门出台政策,对兰州拉面的价格提出统一限制;2007年8月,国家立法机构通过《反垄断法》,对很多其实是市场创新和信誉机制的企业行为制定了处罚规定。也正是这个时期,因为房价上涨过快,引起各方关注,政府试图通过修建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影响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平息社会怨言。凡此种种,在张维迎看来,构成了一股对市场经济误解和不信任的风潮。这股风潮如果演变为更多的反市场政策,会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波折。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张维迎发表了包括上述“卖拐”寓言的演讲,提醒人们全面、深入地理解市场经济,警惕被某些反市场经济的言论误导。

在这次题为“如何理解市场经济”的演讲中,张维迎从市场经济特征、市场信誉机制、产权保护作用等方面,系统论证了市场经济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包括私有产权、自由价格、企业利润等,以及如何使千千万万的陌生人能够分工合作,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必须为他人创造价值,推动社会财富创造和经济繁荣发展。他认为,在现实中市场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总是受到各种反市场力量的干扰,特别是既得利益者和政府权力的扭曲。很多所谓的市场的缺陷,是由市场批评者的臆想和政府干预带来的。而令人遗憾的是,当政府干预破坏了市场的正常运作,使市场经济表现为病态市场经济的时候,人们往往以为这是市场本身的毛病,反而要求更多的政府干预。所以,他才提出了开头那个“卖拐”的比喻——大量所谓市场经济的毛病,都是被“卖拐”的人卖出来的。

政府管制产生恶性循环

张维迎的这些观点,可以追溯到他在2001年发表的关于政府管制陷阱和危害的系统论述。那时候他就已经指出:很多政府管制(或干预)的初衷也许是为了维护市场,具有某种正当性,但管制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它一定会走向目标的反面:管制越多,骗子越多,腐败越多,最后让市场经济无法正常运转。其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经济运行要依赖市场内生的信誉机制,而管制与信誉机制背道而驰。简单地说,信誉机制是靠市场竞争形成的,而管制常常阻碍这一机制形成,甚至破坏这一机制。例如我们经常看到的“法定垄断”,就是政府管制的结果。由于管制破坏了市场的信誉机制,管制越多的领域骗子越多;而且越是骗子越有积极性贿赂政府。因为骗子违法的机会成本低,只要通过贿赂拿到政府批文就可以赚钱;而诚实的商人受自律约束,不敢贿赂政府,反而进不了这个市场。结果,人们就会看到市场上有大量的欺骗、违约等机会主义行为,要求政府出面维持秩序。政府也会认为自己不是管得太多,而是管得太少,从而增加对市场的管制和干预。那么,这样一来,就会形成管制(干预)——欺骗(混乱)——管制(干预)的局面,就像张维迎总结的那样:“管制者消灭了市场秩序中自我维持运转的力量和机制后,会不断为自己创造需求,管制的引入和加强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你管的东西越多,社会上的信誉就越差,坑蒙拐骗就越多,弄得你反过来进一步加强管制,不断地增加人工的超经济的手段。”他还比喻说:“本来你可以正常吃饭,维持生命,现在有人对你说,你得病了,肯定是没吃好,我把你的嘴堵上,给你打葡萄糖吧。然后就成天给你打吊针,结果发现你的身体越来越弱,他却认为葡萄糖打的还太少,应该加大量,这样一直到你死为止。”

在这里,张维迎实际上已经形成了类似2007年演讲中表述的“卖拐”的观点。2008年之后,世界金融危机引起各国政府采用凯恩斯主义政策干预市场,中国政府也推出4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张维迎再次强调和引申了这些观点。在张维迎看来,这时候世界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恰恰是使危机产生的原因——很多国家实行低利率、零利率的货币政策,大规模增加投资、扩张信贷,而这些措施又会引起未来更严重的经济危机。他详细论证了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就是由于2001年后美国中央银行及政府错误的经济政策造成的;而中国政府推行的4万亿投资计划,也将导致“猛药”之后的不良反应。此后,形势发展部分印证了他的论断。在4万亿投资项目的刺激下,中国经济在2009年上半年实现V字形反转,GDP当年增速达到9.1%,但很快,由于物价上涨压力过大,2010年房地产政策忽然收紧,股市也随之暴跌。短短两年间政府的宏观调控经历了尴尬的大逆转。在世界范围内也出现了关于经济二次探底的迹象和担忧。因此,张维迎更信心十足地重申他的观点——“政府干预经济从来就是无效的”,凯恩斯主义政策的本质是“一个人本来没有病,但有人不断地说他有病,非给他吃药,最后他真得病了”。

破除“中国特色”的政府管制

张维迎关于凯恩斯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的看法在经济学界有争议,它是否完全正确需要用更长的时间来检验。但不管怎么说,这些观点与他多年以来反对计划经济、倡导市场自由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张维迎对政府管制政策及宏观调控的质疑不仅是抽象的理论辩驳,也根植于他对中国经济转型的长期观察和现实思考。正因为这样,他对管制的一般成因和“中国特色”作了区分。

在西方的经济发展和理论研究中,之所以需要政府管制,是经济学家认为市场运作本身存在某些缺陷,使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能实现社会效率最优。一种情况是信息不对称,比如卖家坑蒙拐骗,买家不知底细。另一类问题是外部性,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污染,它得到好处却不承担成本。再就是,企业为了独占市场,可能采取一些反竞争行为。由于这些状况存在,就需要政府对市场运行进行某种干预。也就是说,在西方社会的制度背景和理论假设下,政府管制的目的是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使市场更加有效地运转。

而中国的情况不同。中国经济中存在的管制,与其说是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不如说是为了消灭市场。从历史来看,中国自195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前提就是否定市场。在经历了多年的计划经济,市场自由和企业家精神都被消灭以后,由于经济贫困和发展落后,又不得不向市场经济转型。于是,管制的复杂矛盾从各个方面显露出来。一方面,由于多年计划经济和政府全面管制,市场的信誉机制都被破坏了,一旦放开经济自由,确实会出现很多乱象。正像张维迎的比喻所说:“这么多年,猫都杀绝了,狗抓老鼠。现在老鼠很猖獗,你说让狗回家休息,人们就担心短期内猫也没有、狗也没有,会不会全是耗子。”这是管制能获得广泛民意支持的原因。另一方面,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过去负责消灭市场、替代市场的计划部门摇身一变,又以规范市场的管理者的面目出现——他们的权力和利益大多来自对市场和企业的管制。再一方面,由于经济中还保留了部分国有企业,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还担负着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他们需要通过市场管制来维持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和竞争优势。这样一来,在中国经济政策制定中,管制的增加和推行特别容易,管制的减少和清除却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