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历史的印迹:杨天石解读海外秘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孙中山的一次北京未遂之行——读台湾中国国民党党史会藏段祺瑞函

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会藏有段祺瑞致孙中山函一通,文云:

逸仙先生执事:前复寸笺,计邀鉴察。秋风拂拂,又作新凉,引领南云,日唯兴卫佳胜为颂。瑞忝尸高位,已历数月,本鲜宏毅之志,安能重远之图,亦惟掬此赤诚,与周行君子坦怀相见,冀或鉴其无私,欣相契合耳!惟纷变之后,重谋统一,若何以舒积困,挽凋瘵之民生?若何以振颓纲,扶踉跄之国步?其事至赜,隐患犹多,朝夕兢兢,网知所措。我公救世之亟,爱国之殷,昭襮寰区,万流仰镜,智珠所映,必有宜时妙剂。是以屡盼大旆北来,冀聆伟谋,以俾经画。大总统亦亟思与公一道渴衷,缅想肫抱,应不能置之恝然也。兹由王君铁珊趋迓台从,请即诹期命驾,已饬馆人洁除以待矣!不尽之言,统由王君面陈专布,敬颂台绥,无任延企之至。

末署“段祺瑞拜启,九月四日”。本函未署年,据函中所言史事判断,知为1916年之作。

民国建立了,但袁世凯仍想一圆皇帝之梦,结果遭到各方反对。袁世凯又惊又气,于1916年6月6日死去。第二天,黎元洪就任大总统。同月29日,特任段祺瑞为国务院总理,于是,“民国重光”,中华民国总算维持住了一面“共和”的招牌。函中所言“纷变之后”,即指袁世凯称帝而又倒台之后。

袁世凯毙命后,孙中山即发表谈话,认为“袁死而中国真可大治”,“倘各执政者皆能表示其诚意之所在,则予愿与国民共助之”。《在上海对某记者的谈话》, 《孙中山全集》第3卷,第303~304页,中华书局,1984。同时,孙中山又宣布“罢兵”,解散各路反袁军队。6月17日,黎元洪电请孙中山派代表北上,讨论善后各事。8月中旬,黎元洪又函聘孙中山为高等顾问。9月初,孙中山复函黎元洪,表示“高等顾问”头衔非所敢当,已派胡汉民、廖仲恺为代表进京面谒。当时,孙中山正在考虑发展民族工商业的问题,因此,他在函中向黎元洪提出裁撤厘金、防止出口进口重复征税、减轻土货出口税率,币制统一等四条意见,希望黎元洪采择《孙中山全集》第3卷,第360~361页。。在致函黎元洪的同时,孙中山又致函段祺瑞,祝贺他的国务总理一职被参议院和众议院全体通过,希望段能成为“救时良相”。函称:“大变甫定,元气未复,民望皆属于救时良相,文以无似,犹得于海上逖听好音,何幸如之!”同上,第360页。

孙中山是民国的缔造者,又是反袁领袖,黎元洪、段祺瑞自然希望罗致于周围。9月初,黎元洪、段祺瑞决定派王铁珊到上海欢迎孙中山入京。上引段函即是为此而作。“若何以舒积困,挽凋瘵之民生?若何以振颓纲,扶踉跄之国步?”这确是当时黎、段政府面临的问题。“我公救世之亟,爱国之殷,昭襮寰区,万流仰镜”云云,反映出当时孙中山在全国人民中的崇高威望。

段祺瑞致孙中山函

王铁珊到上海之际,胡汉民、廖仲恺已经出发。9月13日,孙中山分别复函黎元洪、段祺瑞,告以已派胡、廖二人入京,他们是自己二十年旧交,无论何事,均可代表己意,希望能充分倾听他们的意见,则有如亲见。孙中山并称:半年以来,自己“宿疴未除,百事殆废,今始稍为料理,未能遽毕”,因此,暂时不能入京。孙中山表示,两个月之后,摒挡就绪,“当可北游燕冀”。《孙中山全集》第3卷,第366~367页。

段祺瑞致孙中山函

孙中山之所以不肯即时入京,原因较多,一是他对段祺瑞内阁的人选不满意。段内阁虽然安排了几位“民党”人士,但均非孙中山所欲;二是北京的国民党党务有待整理;三是北方帝制余孽尚多,孙中山想观察一下段政府的发展动向。

袁世凯毙命之后,国会重开。在北京的部分原国民党议员主张恢复国民党,部分进步党、共和党分子也准备与国民党合并,合组大党,掌握国会的三分之二多数。孙中山派胡汉民、廖仲恺入京,除会见黎元洪、段祺瑞,阐述政见外,另一重要目的就是整理北京党务,扩张国民党的“党势”。此外,胡、廖二人入京,还有一项目的,即要求段政府代为偿还华侨债务。辛亥革命至反袁期间,海外各地华侨踊跃捐资,支持革命军,其中一部分需要偿还。现在,民国再造,政府自然有义务清理这一笔债务。

北京段政府的所作所为逐渐使孙中山失望。10月底,胡汉民回到上海,向孙中山报告,国会中的国民党议员准备推举孙中山为副总统。孙中山大不谓然,告诫胡汉民说:“你同仲恺在北京要当心一点。我将要造反了。北京当局现勾结帝国主义者有解散国会的意思。对于国家有捣乱的行为,我便要讨伐他们。你们要小心!”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第1010页,中华书局,1991。自然,孙中山原定访问北京的计划也就取消了。

1917年5月,段祺瑞因对德宣战问题,曾通过王宠惠邀请孙中山赴京,为孙中山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