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肠道预警信使——粪便
粪便是最主要的人体垃圾,又脏又臭,别说用处,从口中说出来都觉得尴尬。当然这是过去。2005年,台湾高雄有位年轻人某一天蹲在马桶上看日本漫画书时突然受到启发,继而他挤上一坨极像便便的巧克力冰淇淋在蹲式马桶上,他觉得非常有创意,非常有意思,随后他决定开一家便所主题餐厅。没想到开张后很受年轻人欢迎,于是就在其他地方又开起了分店,如今内地很多大城市都有了这样的主题餐厅。这个年轻人大胆地把“粪便”搬上了餐桌。在东南亚有些地方用大象的粪便制成的手工纸包装的礼物,受到很多游客的喜爱。转眼间,一个难于启齿的对象摇身变成了时尚。
当然,你可能会说,这只是年轻人的恶搞,改变不了大便的“垃圾”属性。粪便的确是垃圾,但我告诉你,粪便也是宝。
现在的蔬菜没有以前的味道好,为什么?因为过去用的是农家肥,是粪便,而现在是化肥。以前在农村,能源短缺,粪便可以发酵产沼气做燃料,非常环保。正因为如此,谁家的小孩如果不在自家的粪坑大便,肯定会遭到父母的责骂,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不过,这些不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粪便还有更重要的价值,它还是人体肠道的“卫星云图”,从中可以分析出肠道的“气候”状况。是阳光灿烂,还是刮风下雨,粪便都会告诉你。关键看你是不是个有心人,能不能看懂这张“卫星云图”。
第1节 粪便的生产
粪便的形成是个复杂的过程,其形成过程需要由口腔、胃、肠、肝、胆、胰、小肠、大肠、直肠等多个器官共同参与,食物入口后在这条生产线上大约运行十小时到达大肠,最后形成粪便,存储在降结肠和乙状结肠。
第一站,口腔。食物在口腔中先被牙齿粉碎,唾液酶把其中的淀粉初步分解成麦芽糖。
第二站,胃。在胃里一部分水和酒精被吸收,麦芽糖被转化为葡萄糖 ,但脂肪没有被分解。这些东西经过胃的研磨变成了食泥,然后被送入下一站。
第三站,十二指肠。食泥在这里被加入了胆汁与胰液,部分营养物质被吸收。
第四站,小肠。小肠细而长,肠腔绒毛突起较多,水、脂肪、蛋白质、葡萄糖、维生素和各种无机盐被充分吸收。
第五站,大肠。小肠内容物到达结肠后,便成为结肠菌群的培养基,使菌群大量繁殖,最后这些细菌与其他成分一起构成粪便,经每小时约5cm的速度,缓慢向直肠方向移动。
再看看食物在以上各站的运行时间。口腔和食管,时间短暂可以忽略不计。胃,需要4~6小时,最慢可达10小时。小肠,需要3~8小时。在大肠内的停留时间因人而异,常常随着个人的排便习惯不同而不同,短的只有几小时,长的可达十几小时或更长。不过,由于食物消化主要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因此可以说,消化食物一般约需10小时。当然,如果胃肠道机能处于不稳定状态,例如胃肠运动过快,将加速食物排出,使消化不完全。过慢又可导致食物在胃肠内发酵,进一步加重胃肠功能紊乱,对身体同样不利。
第2节 粪便的成分
粪便不仅是食物残渣,在其整个生产过程中,消化道的一些产物也一起参与其中。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会在粪便的表面看到类似肠黏膜的东西。
粪便由液体和固体两个部分组成,前者包括水、消化道的分泌物,如黏液、胆色素、黏蛋白、消化液等,占65%。后者包括食物残渣、细菌和消化道黏膜脱落的残片、上皮细胞等,占35%。在固体部分,30%为死细菌,10%~20%为脂肪,2%~3%为蛋白质,10%~20%为无机盐(钙、铁、镁),30%为未消化的残存食物和消化液中的固体成分,如脱落的上皮细胞。
结肠内和粪便一起并存的还有一些气体,一般情况下的存量约100mL,其中60%是氮、10%二氧化碳、25%甲烷、5%硫化氢和少量氧气。这些气体的来源,主要是随饮食和呼吸吞入的空气,占70%。另外是细菌对碳水化合物发酵而产生的,豆类、白菜、葱头产气较多。细菌发酵产生的气体,有的能燃烧,氢的含量高达20.9%、甲烷7.2%,电灼时可引起爆炸,应注意。少量气体可使结肠轻度膨胀,帮助蠕动;气体过多使肠壁扩张,牵拉神经从而致疼痛,继续扩张可使肠壁血管受压妨碍吸收导致进一步胀气,形成恶性循环。
第3节 粪便携带的疾病信息
有人说,大便是健康的测量计和预警信使。的确如此,粪便携带了很多疾病的信息,就看你是否善于发现。先介绍历史上的三则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和他的妻子到吴国当了吴王夫差的马夫。有一次夫差生病了,勾践亲自尝了夫差的粪便,说:“恭喜大王,好兆头啊,粪便又苦又涩,您的病不久便愈。”结果果然如此。夫差很感动,说连儿子都不会尝父亲的粪便。所以就把勾践给放回了越国。勾践回到越国后卧薪尝胆,最后把吴国打败。这就是“卧薪尝胆”的来历。
唐朝武则天时期,有个叫郭霸的人,没有多大才能,但就会对上谄媚。有一次丞相魏元忠得病了,郭霸赶紧去府上探望。正赶上丞相要大便,郭霸突然想起越王勾践尝吴王夫差粪便而得到信任的例子。当魏元忠大便完了,他竟用手抠了一块,放到嘴里尝了起来,然后对丞相说:“如果粪便发甜,就让人忧虑,今我尝丞相的粪便有苦味,可保无虞了。”对于郭霸的行为,魏元忠打心眼儿里瞧不起。病好之后,魏元忠把这事告诉了同僚,于是满朝的人都鄙视郭霸,大家都称他为“吃屎御史”。
南朝齐人庾黔娄是个大孝子,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如果味道是苦,病情就好转了。”于是黔娄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成为历史上二十四孝之一“尝粪忧心”。
三则典故不管是褒是贬,但其中都用到了一个医学知识,粪便中携带某些疾病信号,当然现在察知和分析这些信号肯定不会用口尝的方式。
一、气味
有这么一个患者,男性,45岁。每天大便非常臭,可能是怕尴尬,排便时间一般都选择家人不在的时候,上厕所也是把门关得紧紧的。但是没有不透气的门,时间久了还是被家人闻到了。刚开始家人也没在意,后来不但粪便臭,病人还出现了身体消瘦。家人赶紧催他上医院,结果还真的查出了问题:直肠癌,肿瘤已经占据了1/3肠腔。后来虽然手术,但一年后还是去世了。其实这个病人如果在刚开始的时候就对自己异常的大便气味产生警觉,早期治疗,完全可以是另一种结果。
大便本来不就是臭的吗,去厕所不都是臭烘烘的吗,这个有什么好警觉的?有人可能会这么说。我们的粪便到底是不是臭的?
正常大便的确不一定是臭的。成年人,如果能做到日排便,大便就不臭,或者不很臭。刚出生的小孩儿,大便也不臭,因为他们吃的东西比较单一,肠道内基本都是有益菌,这些有益菌帮助消化,促进肠道蠕动,粪便自然不会臭。
那我们为什么闻到的很多大便都是臭的,这是有原因的。
第一,和我们吃进去的食物有关。肉类、海鲜这些高蛋白食物,发酵后臭味会较大。曾经有个说法,说西方人的便比中国人臭。这有一定道理,因为他们的食物中动物蛋白比例高。甜食、辣味吃多了,伤脾胃,产湿热,可以加快食物发酵,容易让便变臭。辛味食物,如洋葱、韭菜、大葱、蒜等也会使粪便变臭。洋葱中硫、氮含量高,吃下去后会在肠道里合成产生硫化氢、氨气。这两样东西是臭味的主要成分。此外,洋葱可以促进肠蠕动,产气,所以吃完后排气较多。
佛教讲吃素,但不要以为不吃肉就是吃素,有些植物菜也不能吃。其中就有我们上面提到的葱、蒜、韭菜和洋葱,这几样东西被称为素食里的荤菜。为什么不吃呢?原因之一就是气味太重。
但相反的是,在我国新疆、内蒙古一些地区,喜欢吃羊肉,手把肉是道名菜,这道菜除了羊肉,还有很多洋葱,为什么?洋葱可以解油腻,助消化,降低胆固醇。所以,不要因为臭,我们就不吃洋葱,如果你有便秘,洋葱还可以促进肠蠕动,有通便作用。
所以说“肥甘厚味,辛辣炙煿”基本会导致粪便变臭,所以要适量。
第二,和粪便在肠道存留时间过久有关。肠道菌群失调、便秘,都会让粪便变臭。
第三,和肠道其他疾病有关。如果排除以上因素,大便依然很臭,甚至是恶臭,像烂肉或臭鸡蛋的味道,那就要看看肠道是不是出问题,比如溃疡、息肉、炎症,甚至是肿瘤。当然这些是需要在医院进行肠镜检查后才会清楚。
二、颜色
最健康的大便颜色是金黄色,很多小婴儿的大便基本都是这个颜色。成人因为食物较杂,大便的颜色会受食物颜色的影响,如果大便比金黄色重一点,比如黄褐色,也属于正常。
(一)红色
有些食物可以将粪便染成红色,比如苋菜、红辣椒,排除这些因素,就要考虑消化道出血了。
红色便多是下消化道出血,包括空肠、回肠、直肠、结肠,由于“路程”短,化学变化少,这些部位出血,大便应呈红色。但如果上消化道大量出血,血来不及在肠道里过多停留,拉出来的大便也是红色。但无论是上消化道出血,还是下消化道拉血便,都有一个特点:血和大便混在一起。如果血不跟大便混在一起,只是附在大便表面或部分偏离,甚至是便后滴血,这种情况可能是患了痔疮或肛裂。
大便鲜红带糊状。可能患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这是由于暴饮暴食或吃了不洁净的食物而导致。
大便表面附着鲜红的血滴,不与大便混杂。常见于内痔、外痔和肛门裂。如果有血液附在大便表面,而且大便变成扁平带子形状,应去医院检查是否患直肠癌、乙状结肠癌、直肠溃疡等病。
大便暗红似果酱,并有较多黏液,常见于阿米巴痢疾。便中的阿米巴是一种寄生虫。患细菌性痢疾的病人,排出的大便也有黏液和血,但不像阿米巴痢疾病人的大便那样有恶臭味。
(二)黑色
血制品、猪肝和治疗贫血的药物可以把粪便染黑,如果排除这些因素,大便出现黑色,一般是上消化道出血。当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上段以及胰腺和胆道等上消化道出血时,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铁,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与硫化物结合成硫化铁,从而使粪便呈现黑色。
在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中,因溃疡病出血的约占一半,其中大部分是十二指肠溃疡出血。除溃疡病之外,胃炎、肝硬化合并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也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
上消化道出血时大便质地的硬软和颜色的变化,完全取决于上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出血量的多少,出血的速度以及血液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如果出血量大、速度快,在肠内停留时间短,则大便的质地就会变得很软甚至接近流质,颜色也可从黑色进一步转化为红褐色甚至鲜红色。只有当上消化道的出血量比较少,速度比较慢,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时,才可能表现出典型的柏油样黑便来。
(三)白色
大便灰白似陶土,表示胆汁进入肠道的通道已被阻塞,胆汁只好通过血液循环沉积于皮肤,使皮肤发黄。胆结石、胆管癌、胰头癌、肝癌等都是胆汁流入消化道的“拦路虎”。消化道内没有胆汁,大便呈灰白陶土样。大便红白像鼻涕,俗称红白冻子,这是急性细菌性病疾的特点。它是一种浓、血、黏液的混合物。患有慢性结肠炎的病人,也会出现红白冻子。大便呈白色油脂泡沫状,常是消化吸收不良的综合征。幼儿出现这种情况,称幼儿乳糜泻。
(四)绿色
绿色大便首先和饮食有关,主要是摄入叶绿素含量高的食物,像菠菜、油菜等,会引起绿色大便的产生。如果排除这些因素,还出现了绿色大便,那是什么原因呢?
一天门诊来了个患者,一进来就大声跟我讲,说这几天吃东西不合适,拉肚子,刚开始还是黄便的,可是拉着拉着变绿了,就问:“我是不是把胆汁拉出来了?”说完还拿出手机,让我看照片,手机图片上一个小瓶子里装着一些液体,确实是绿色的。后来我询问他的饮食情况,得知该患者3天前和朋友在一起喝凉啤酒、吃烧烤,晚上回去又吹空调,第二天就拉绿色的大便了。我跟他说,不要急,是消化不良,清淡饮食和吃点助消化的药就可以了。他这才放下心来。
过多的油腻,过凉的啤酒,再加上受凉,超过了胃肠道的承受能力,导致了急性消化不良。
冶某,女,55岁。一年多来,经常肚子胀,胀得非常厉害,尤其是饭后,为此,晚上经常不敢吃饭,因为饭后会胀得不能睡觉,严重时还会吐。身体也慢慢出现了消瘦,做了很多检查就是查不出原因。来诊时她告诉我,说这一年,天天大便是绿色的。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由此我判断是慢性消化不良。给开了几味药:陈皮10g、鸡内金15g、山楂30g、木香10g、大腹皮10g、炒麦芽15g。水煎内服。七剂后她回来说大便变黄了,肚子胀也好多了,后来又吃七剂,症状基本就消失了。
这是慢性消化不良。消化不良为何会导致大便变绿?
消化不良一方面是胃胀,一方面又会腹泻。当食物在消化道停留时间过短,就会变成酸性,正常的粪便是弱碱性的。酸性环境下,胆汁中的胆红素在肠道被氧化,变成胆绿素,排出的粪便就成绿色了。老年人和小儿这种情况较多见,小儿又叫泻青、泻绿。
消化不良的原因一般有四个:吃的食物不好消化,过多摄入寒性食物或受凉,进食过量,胃肠功能下降。可以服用中药六君子汤,保济丸等。我常用的方子:山药30g、鸡内金10g、山楂30g、炒麦芽30g。
三、性状
性状包括外形和质地,不同的形状和质地代表肠道不同的功能状况。
(一)正常粪便
正常粪便没有统一标准,一般认为成形的香蕉形、圆柱形便是健康的,长10~20cm,直径2~4cm,重100~200g。排便次数,一般一天一次或两到三天排便一次都是正常的。
偶尔排出不同的大便,但很快又恢复,也算正常。如果长期出现非香蕉形便,说明肠道有问题。
(二)成形便
1.细长条形便。一次两次没问题,如果持续或逐渐变细,就要引起重视了,这是提示“出口”变窄,挤压了大便。出口变窄的原因很多,痔疮、肛裂、肛瘘、肠道长期溃疡、占位性病变等。
如果粪便变细又带沟槽,说明直肠或肛管有占位性疾病,如直肠息肉、肛乳头瘤、肛门和直肠肿瘤等。
2.小蝌蚪形便。蝌蚪形便是直肠和肛门的功能下降造成的。直肠收缩无力,不能一次把大便排出来,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像一个人跑步一样,因为没有力气,跑几步就得停下来歇歇,再跑几步又歇歇。
3.短粗便。肠道有气体,或肠痉挛。
(三)不成形便
糊状便、溏便、水样便统称为不成形便,这在人群中非常多,总数甚至超过成形的香蕉便,所以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西医认为不成形便主要是肠道炎症造成的,中医则认为主要是脾虚。
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后天吃进去的东西要靠脾胃来消化吸收,胃主受纳,就是消化;脾主运化,就是吸收。脾的运化功能除了运化各种营养物质,还有一样重要东西——水,人体70%都是水。脾气虚运化水的能力下降,水在肠道和粪便结合就导致大便不成形。当然,脾虚除了大便是很重要的一个提示之外,在我们身体的其他方面也会反映出来,比如说你的面色,体形等。
脾虚的主要原因是摄入过多油腻的食物、甜食、寒凉的食物,日久就会伤脾,导致脾气虚。除了吃之外,还有一种原因就是思虑过度。《内经》有“思伤脾”。思考是人体的正常活动,但如果思虑过度,导致气滞、气结,影响脾的运化,就会致大便不成形。
有人说大便不成形对生活也没什么太大影响,也不用太担心。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长期大便不成形反映的是脾虚,脾虚日久会导致人体很多其他疾病。像营养不良、内脏下垂、凝血功能障碍等,甚至还会引起肥胖。
有个小伙儿,22岁,一米八的个子。一年前体重还是75kg,也算标准体重,但来诊病见到我的时候已经是120kg。气喘吁吁,头上不停冒汗。他告诉我,最近一年总是大便不成形,一天3~4次,可奇怪的是,虽然拉肚子,但不仅没瘦,而且体重还不断增加。这是怎么了?这就是脾虚引起的肥胖。
《素问》说“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多食肥甘食品,或饮食节制无度,日久损伤脾胃,脾胃一伤,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停聚,湿从内生,聚湿生痰,停留肌肤、脏腑,造成肌肉减少而脂肪增加,肥胖就来了。
对不成形便的患者来说,应少吃寒性食物,比如绿茶、西瓜。多吃健脾祛湿和温性的东西。我给大家推荐两样宝物:姜,辛温,有散风寒,温胃作用,能增强胃液的分泌和促进肠壁的蠕动,从而帮助消化。做菜时多放点姜。醪糟,又叫米酒,是糯米发酵而成,酒精含量非常低,是非常好的健脾养胃食品。有促进食欲、帮助消化、温寒补虚、提神解乏的功效。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很好的醪糟吃法,吃的时候可以和糯米圆子一起煮,再打个蛋花,放点红糖。
最后再推荐个代茶饮的方子:西洋参、莲子、桂圆、小枣。经常喝,有益气健脾作用。
(四)五更泻
有些人不仅大便不成形,还腹泻,而且专门在早上3~5点就要上厕所,这是怎么回事?
这在中医有个名称叫“五更泻”,五更就是现在的早上3~5点,所以这种泻又叫晨泻,或鸡鸣泻。
五更泻的原因主要是肾阳虚。肾主一身的阳气,如果肾阳虚了,水湿不化,就会导致稀便。此外,肾主大小便,肾虚,肛门闭合无力,稀便来的时候就难以控制。老年人各种机能都在下降,尤其是肾虚非常明显。五更时分是人体阴寒最盛的时候,这个时候阳气还未至,老年人本来阳气就虚,而此时就更虚了,阳气是管固摄的,所以这时大便就会控制不住。
(五)大便黏腻
有些人大便特别黏稠,便完了必须要用马桶刷才能冲洗干净马桶,这是怎么回事?
黏腻便就不单纯是脾虚有湿的问题了,而是湿热。大便黏腻,提示体内湿热严重。《内经》中说:“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即常食味厚、脂多、油腻的食物会导致湿热内蕴,湿热不能运化积存体内,与肠道内的粪便结合,便会形成黏腻便。
大便黏腻如果长期不治疗,一直下去就会带来两个结局:一是便秘,大便虽然不干,但排出非常困难。二是诱发很多肠道疾病,如溃疡、息肉和肿瘤。肠道特别不喜欢这种湿热的环境,时间久了会造成局部的气血瘀滞。
大便黏腻可以补充肠道益生菌,中药黄芩和黄柏效果也很好。推荐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二妙丸(黄柏、苍术)。
大便经常黏腻的人应该注意饮食的清淡,多吃一些瓜果蔬菜,但是吃蔬菜也是很有讲究的,要少吃菠菜、芹菜等这些不可溶纤维食品,防止这些纤维和黏腻的粪便结合,使大便更加结实难排。多吃可溶性膳食纤维,像西蓝花、苹果、燕麦、豆类等。
第4节 粪便化验
大便化验常规包括八项内容,各种结果代表的临床意义各不相同。
一、粪便颜色
正常颜色:成人呈黄褐色,婴儿为黄色或金黄色。
临床意义:柏油色,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等。红色,见于痢疾、结肠癌、痔出血等。陶土色,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阻塞性黄疽等。绿色,见于婴儿消化不良等。黄绿色,见于伪膜性肠炎等。
二、粪便形态
正常形态:成形软便。
临床意义:粥样或水样稀便,见于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伪膜性肠炎等。黏液性或脓血性便,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炎、小肠炎、结肠癌、直肠癌等。凝乳块便,见于婴儿乳汁消化不良等。细条状便,见于结肠癌等所致直肠狭窄。米汤样便,见于霍乱、副霍乱等。
三、粪便细胞
正常参考值:红细胞:0。白细胞:偶见。
临床意义:正常粪便中偶见白细胞,无红细胞。肠炎时白细胞小于15个高倍视野;急性细菌性痢疾时大于15个高倍视野,甚至满视野。肠道下段炎症(如结肠炎、菌痢)及出血(息肉、肿瘤、痔等)可见红细胞。过敏性肠炎及肠道寄生虫感染时可见嗜酸性白细胞,并伴有夏克-雷登氏结晶。菌痢及直肠炎症时,可见巨噬细胞。大肠癌病人粪便中有时可找到癌细胞。
四、粪便潜血
消化道少量出血,红细胞被分解破坏以致显微镜下不能被发现,故称为隐血(OB),现多用特异较高的反向被动血凝法检测。但此试验应排除食物或药物因素所致的假阳性,必要时可禁食动物内脏、血、瘦肉及绿叶菜3天后复查。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胃肠道恶性肿瘤、伤寒、溃疡病、肝硬化等引起的消化道出血。
五、粪胆素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溶血性黄疽和肝性黄疽等。
六、粪便胆红素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溶血性黄疽、阻塞性黄疽等。
七、粪便细菌培养加药敏
正常参考值:阴性(无致病菌)。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细菌性痢疾、伤寒、肠结核、急慢性肠炎等。
八、寄生虫类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人体感染不同寄生虫,粪便中即可出现相应虫卵,常见有蛔虫卵、钩虫卵、蛲虫卵、华支睾吸虫卵、姜片虫卵、阿米巴滋养体等。
第5节 粪便能治病
在药品匮乏时期治疗顽固性菌群失调腹泻用童子便有奇效,因为幼儿便中含有大量双歧杆菌。近年来荷兰和美国一些医院的医生通过粪便移植,成功治愈了严重感染艰难梭菌的患者。在古印度及埃及,鳄鱼、大象等的粪便被认为有避孕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用粪便入药的例子也有很多。
《全州志》记载有一种名为“断肠草”(又名胡蔓藤)的剧毒植物,其中解药之一就是“以狗屎调水灌治”。
《资治通鉴》里的“黄龙汤”是南北朝北齐时代中医郎中给和士开看病开的药方,就是以粪便酿成的药引。
《本草纲目》中动物粪便药共有51种之多,涉及禽、兽、人部三部包括人在内的32种动物。如蚕粪可以入中药,主治眼疾。其他如五灵脂、夜明砂、油虫珠等,皆为粪便入药的例子。中药人中黄的制作过程也需要粪便:“在竹筒中塞入甘草末,两端用竹、木封固,冬季投入人粪缸中,立春时取出,悬当风处阴干,破竹取甘草末,晒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