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晏美谈肛说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人体第二大脑——大肠

生气会胃痛腹痛,悲伤会食欲下降,紧张会引起腹泻,惊吓还会让人“屁滚尿流”。饥饿时会大发脾气,吃得好会心情舒畅,胃不和则卧不安。这样的一些经历你一定曾经有过,但你知道为什么吗?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情志活动不都是和大脑有关吗,这里怎么都和胃肠道扯上瓜葛了?

情志和大脑密切相关不假,但不是大脑的专利。人体不但有大脑,还有第二大脑,这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神经学家迈克·格尔松教授最早提出的,第二大脑位于胃肠道,所以又被称为“腹脑”“肠脑”。

其实最早提出“腹脑”概念的并非格尔松,中国有句成语叫“满腹经纶”,用来称赞一个人很有学问和智慧。我们的老祖先很早之前就知道肚子可以装学问。肚子真的会学习、记忆、思考和指挥吗?格尔松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人体胃肠道组织的皱褶中有一个组织机构,即“神经细胞综合体”,该综合体能独立于大脑进行感知,接受信号并作出反应,使人产生愉快或不适感觉,甚至还能像大脑一样参加学习等智力活动。

“腹脑”其实就是肠道内的神经系统。19世纪中期,德国精神病医生莱奥波德·奥尔巴赫用显微镜在肠壁上看到两层由神经组织构成的薄如蝉翼的网状物,这些神经组织就是“腹脑”的核心。这也再次验证了中国人的先见之明,“满腹经纶”中的“经纶”原意是指整理后的蚕丝,而这蚕丝就是奥尔巴赫发现的“网状物”。

肠道在身体的地位虽不高,但肠道神经却有着极高的地位,从起源和形成过程看,它和大脑中枢神经可谓一脉相承,论“辈分”的话,它与大脑平辈。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称它为“第二大脑”也完全够资格。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古老生物的早期神经系统一部分逐渐演变成大脑中枢神经,而其残余部分则转变成肠神经。这一过程也可以在胚胎发育上观察到。胚胎神经系统形成早期,细胞开始分裂,一部分形成脑中枢神经,另一部分落入胃肠道系统,在这里转变成独立的神经系统。后来随着胚胎的发育,在迷走神经作用下,才和脑中枢神经建立起联系。英国伦敦大学胃肠道专家温哥特教授说:“人体内的两个大脑,是随着生物进化的历程而形成的。”

“腹脑”的作用是独立的。前面介绍肛门时,我们知道内括约肌是不受大脑控制的,其实它是在“腹脑”控制下发挥作用,不仅如此,整个消化、吸收、排泄过程,都是在“腹脑”控制下独立进行的。

强调“腹脑”的独立作用,并不否认它和大脑的对应作用,两个大脑有时就像是一对双胞胎,脑肠相通,一个受到刺激出现不适,另一个也会出现同样的感受。最常见的例子是当某个部位出现疼痛使用止痛药,往往是疼痛缓解了,但出现了头晕、恶心、呕吐,头晕是大脑的反应,而恶心和呕吐则是胃肠道的反应。“腹脑”的提出可以很好解释过去我们无法解释的一些生理现象。

吃为何和心情有关?饿了会脾气大发,而吃得好则心情愉快。

研究证实,人的心情好坏与一些物质有关,多巴胺和五羟色胺就是其中两种最重要的物质。毒品之所以会让人出现妄想、兴奋、躁动和幻觉、幻视等症状,是因为毒品中的苯丙胺成分是多巴胺的激动剂,可促进多巴胺过多释放。如果体内多巴胺水平过低,就会使人的情绪低落,产生厌世,对事物没兴趣,提不起精神等负面情绪。五羟色胺作用更广泛,几乎参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所有工作,支配脏器功能、精神状态以及感觉的调节。抑郁症患者,除了多巴胺低外,五羟色胺也低,而且主要是五羟色胺低的原因。因此,给患者补充五羟色胺对于改善抑郁症有促进作用。如此重要的五羟色胺只有5%从大脑分泌,而剩下的95%却是在肠道合成的。所以肠道又被称为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

第1节 大肠的构造

肠分小肠和大肠,所谓的大与小是按肠腔直径来论的,小肠的内径2~3cm,而大肠的内径可达小肠的三倍。如果论长短,大肠只有1.5m,而小肠可达6~7m。但也有少数人结肠特别长,比正常人多绕出一圈,这种情况,称结肠冗长,通常对健康没有直接影响,但生扭转时可致阻塞。做大肠镜时也会遇到一定困难。

大肠起于右下腹的盲肠,后面依次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最后终于直肠。有人说,整个大肠像大写的英文字母“M”,左边一竖是升结肠,中间一个“V”字是横结肠,右边一竖是降结肠。但“M”尚不能包含全部大肠,少了乙状结肠和直肠。我认为它更像是个大大的“? ”,不光外观像,它本身也确实就是个问号,充满未知与神秘。

其实大肠只有盲肠、横结肠和乙状结肠全部位于腹腔内,这部分肠段活动度大。升结肠和降结肠的前部和两侧被腹膜覆盖,后壁则在腹膜外,属于腹膜间位器官,且较固定。而直肠则完全在腹膜下,位于盆腔内,位置固定。

乙状结肠是大肠恶性肿瘤和肠憩室的好发位置,并有很大的伸展度,在做肠镜检查时,乙状结肠可能会扭转结圈,肠镜难以通过,这时候就需要改变体位或加手法推板,才能让肠镜顺利通过。

直肠从正面看上去,像个腰鼓,中间最粗的地方叫直肠壶腹部。直肠并不是直的,从侧面看,它紧贴骶、尾骨下行,是向前下方向,到达尾骨尖后突然拐弯向后下,过渡到肛管。直肠有两个弯曲,分别是直肠骶曲和直肠会阴曲,做肠镜时要注意顺势变向。

结肠看上去并不是一条长长的管道,而是一个个相连的囊状袋,这主要是因为在肠壁上纵向分布着由肌肉组成的3条带子,结肠带比结肠短,拉缩肠壁,形成了一个个结肠袋。结肠带到达乙状结肠时渐渐变宽,看上去也不十分明显,结肠袋也随之变浅。结肠袋的形成为结肠的存储功能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在结肠外面我们还可以看到结肠带附近有多数肠脂垂,在乙状结肠较多并有蒂。肠脂垂的外面被腹膜所包裹,有时内含脂肪量过多,可发生扭转,甚至陷入肠内引起肠套叠。

第2节 大肠的作用

除了上面介绍的作用外,大肠主要还有形成、存储和排泄粪便,吸收水分和电解质作用。

大肠的吸收功能以右半结肠为最强,主要吸收水和钠,也吸收少量钾、氯、尿素、葡萄糖、氨基酸和一些药物。每天从小肠进入大肠的食靡约500~1000mL,但经过结肠与直肠吸收后从肛门排出时却只有150mL。大肠的这种吸收功能一旦下降,水分吸收困难,就会导致腹泻。一些全结肠切除的患者,刚开始每天的腹泻次数高达20余次。当然如果吸收能力过强,不仅会便秘,还会导致水中毒、血氯过高和酸中毒等。

结肠不产生酶,不能像小肠一样去消化食物,但结肠可以在肠内大量细菌的帮助下,根据身体需要,合成一些重要的营养物质。比如食物内缺乏维生素时,结肠就产生出维生素K、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H等。如果长期使用抗生素来杀菌,就会导致维生素合成与吸收不良,引起维生素缺乏症。

由此可见,大肠有吸收营养、贮存与排泄粪便、美容与减肥、影响情绪(第二大脑)、免疫、抗衰老、排泄毒素等作用。

第3节 大肠的运动

大肠的最主要功能是排泄,那么它每天是怎样来完成这项工作的呢?

如果你没有排便障碍,你可能永远都不会去想粪便的排出问题,但粪便搁浅人人都可能会遇到,每当这个时候你可能会问:是谁在推动粪便之舟前行? 这就需要我们来了解大肠是如何运动的。

结肠的形状是个M形,所以粪便的运行先要沿升结肠上行,然后在横结肠平移,到达降结肠时开始下行,最后主要存储在乙状结肠,等待下行直肠的命令。直肠一般是不存储粪便的,当从乙状结肠下来的粪便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被排出。如果把粪便比喻为河道里航行的一条小舟,那么这条船有时逆水行舟,有时匀速前进,有时顺流直下,有时也会被搁浅。

一、大肠的运动形式

(一)自主运动

自主运动是通过肠壁的肌肉收缩来完成的,是大肠最主要的功能形式。这种运动我们不能觉知,也不需要指挥,完全是自发行为。将不同的运动方式按不同的节律、强度组合起来把粪便推向直肠。

大肠有三种自主运动形式:往返运动、推进运动和蠕动。

1.往返运动:结肠的一种主要运动形式。空腹和安静时,结肠壁的环肌完全无规律收缩,这种收缩在不同部位交替反复发生,使结肠袋中流体或半流体内容物向两个方向做短距离位移,不向前推进。

2.推进运动:又分多袋推进运动和分段推进运动。邻近几段结肠袋收缩,将部分或全部肠内容物移至下段肠中,称多袋推进运动。一个结肠袋内容物被推到下一段,并继续向更远部位,而不返回原处,远处结肠袋周围肌肉收缩,肠内容物被挤向肛门端,称为分段推进运动。这两种运动主要起到混合和搅拌食物残渣并向前推进的作用。多发生在进食后或结肠受到拟副交感药物刺激时。

3.蠕动:类似蠕虫的运动,是由一些稳定向前的收缩波所形成,推进肠内容物缓缓向前。结肠还有一种比较强烈的蠕动,可以快速将肠道内容物推送到直肠引起排便,这种蠕动又称集团蠕动,主要由胃-结肠反射所致,每天2~3次。蠕动常见于进食后,尤其是摄食较多粗纤维食物,常由肝曲开始,每日2~3次,以每分钟1~2cm的速度向前推进,将粪便运送到乙状结肠贮留。

大肠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控制,能够兴奋副交感神经的因素都可以使肠平滑肌收缩加强而促进肠道运动,相反,能够兴奋交感神经的因素都可以抑制肠运动。

这三种运动形式是推动粪便前行的常规动力。

(二)反射

粪便传输和排出仅有常规动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反射,最常见的有胃结肠反射、体位反射和排便反射。

反射是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望梅止渴,看见美食就会流口水,这些都是反射。人体有很多反射系统,一个最基本的反射单元(反射弧)有五个要件: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感受器是情报收集系统,由神经末梢组成,负责把刺激信号转变成神经传导信号。传入神经纤维负责把感受器采集到的信息向中枢传递。中枢是决策机构,又分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前者分布在脊髓,后者在大脑。中枢下达的指令要通过传出神经传递到效应器。效应器是执行机构,完成中枢下达的任务。

1.胃结肠反射和体位反射:早上起床马上有便意,这是体位反射。早上一杯凉白开或者饭后马上要大便,这是胃结肠反射。凉白开是刺激物,它刺激胃里边分布的反射器,神经信号传入位于脊髓的中枢,中枢自动应答,然后传到结肠平滑肌引起结肠总蠕动,以超过每小时10cm的速度向前推进。此时,如乙状结肠内存有粪便可使粪便进入直肠内,直肠内粪便蓄积量超过300g以上,就会对肠壁产生一定压力引起排便反射。

2.排便反射:排便反射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动作,它包括不随意的低级反射活动和随意的高级反射活动。

通常情况下直肠是空的。当粪便充满直肠刺激肠壁感受器,发出冲动传入腰骶部脊髓内的低级排便中枢,同时上传至大脑皮层而产生便意。如环境许可,大脑皮层即发出冲动使排便中枢兴奋增强,产生排便反射,使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门括约肌舒张,同时还须有意识地先行深吸气,声门关闭,增加胸腔压力,隔肌下降,腹肌收缩,增加腹内压力,最终使粪便排出体外。

如环境不允许,大脑中枢通过腹下神经和阴部神经发出命令,随意收缩肛管外括约肌,制止粪便排出。外括约肌的紧缩力比内括约肌大30%~60%,因而能制止粪便由肛门排出,这可抵抗排便反射,经过一段时间,直肠内粪便又返回乙状结肠或降结肠,这种结肠逆蠕动是一种保护性抑制。

影响排便反射的因素:

(1)感受器:首先,刺激量不够。进入直肠的粪便量过少,对直肠壁产生的压力小,致使直肠壁内的感受器不产生冲动,因而亦无排便反射产生。这种情况多见于进食过少及进食过于精细者。其次,感觉迟钝。如果经常抑制便意,则可使感受器对粪便的压力刺激逐渐失去敏感性。所以应该形成起床后排便的正常反射,除非环境不允许,就不应当有意识地抑制排便。经常灌肠或滥用泻剂者也会使直肠对肠腔内的压力刺激失去正常的敏感性,不能产生冲动。第三,损毁。如切除齿线上2~4cm肠段,就会使感受器遭受破坏。手术应注意保护这里的黏膜。

(2)传导神经:神经或脊髓受损,如多发性神经根炎、截瘫等病,使传导冲动的神经受损,不能产生排便反射。

(3)中枢:大脑皮层对便意的抑制,如工作紧张、外出旅行、生活规律改变、情绪抑郁及过度劳累等均可使便意受到抑制,另外直肠的局部病变如痔疮、肛裂会引起大便疼痛,从而使排便受到大脑的抑制。当腰骶段脊髓或阴部神经受损伤,或大脑损伤,或服用精神类药物,会导致指挥中断或指挥无力。

(4)效应器:排便无力,如老年人、久病体虚者,由于膈肌、腹肌、肠平滑肌均收缩无力,缺乏推动粪便的力量。如果肛管直肠环断裂,或直肠平滑肌无力等,执行机构心有余而力不足,就会导致排便反射障碍,产生大便秘结或失禁。

(三)大肠运动促进因素

1.进食:进食刺激肠蠕动是通过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途径引起的。

进食时,食物的形状、颜色、气味,以及进食的环境等都可引起胃肠蠕动,这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效果取决于对食物色香味的认可和兴趣度。

所谓非条件反射,即食物对胃肠的机械性或化学刺激以及温度的刺激,均使胃肠黏膜的感受器发生兴奋,通过神经传入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到胃肠平滑肌,使胃肠平滑肌收缩。食物对胃肠壁的刺激,亦可不通过中枢神经的参与,而是通过局部反射即可引起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产生蠕动。非条件反射的效果取决于食物的质量,多吃富含纤维素及润肠的蔬菜水果等食物,如绿叶蔬菜、苹果、香蕉、蜂蜜、燕麦等,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清晨空腹喝一杯温开水,可以促进肠蠕动。

2.进水:增水可以行舟,船的航行离不开航道的水位,粪便的传输也离不开肠道的“水位”。粪便之舟之所以被搁浅,结肠 “水位”不足是重要原因。这种水位包括粪便含水量、肠黏液、肠菌群等。

3.药物:副交感神经兴奋剂可以使肠平滑肌收缩加强而促进肠道运动。如一些拟胆碱药:乙酰胆碱、烟碱、新斯的明等。机体内某些活性物质,如5-羟色胺、前列腺素E1等也可引起肠道平滑肌兴奋,收缩加强,促进肠运动。

4.肠道菌群平衡:补充有益菌,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可以软化粪便,促进肠道蠕动。可以适量补充酸奶和一些益生菌制剂如金双歧、枯草杆菌等。

5.锻炼与按摩:可以做适当的全身运动和腹部的局部按摩。方法是以掌心紧贴腹部皮肤,从右下腹开始按顺时针方向以环形按摩至左下腹。

6.刺激穴位:如足三里、巨虚、支沟、大肠枢和胆经上的穴位。

(四)大肠运动抑制因素

1.睡眠:人在进入睡眠后,人体各个系统的活动水平均降低,肠平滑肌处于松弛状态,故睡眠时结肠运动减弱。

2.紧张:紧张状态和过度疲劳时人体的交感兴奋,这时肠蠕动受到抑制。

3.药物:M胆碱受体阻断药,如阿托品、东莨菪碱、山莨菪碱(654-2)、普鲁苯辛、颠茄酊(或颠茄片)。神经节阻断药,如六甲双铵、美加明、潘必定、三甲硫吩等。抗抑郁药,如丙咪嗪、阿密替林。镇痛药,如吗啡等。此外还有含铝制剂、钙制剂、维生素K3等。这几类药均可引起肠平滑肌松弛,使结肠运动减弱。

大肠的运动功能受很多因素影响,如饮食、精神、情绪、环境、习惯、药物、年龄等,了解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规避、巧妙利用。比如腹泻时我们需要抑制,而便秘时又需要促进。当然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第4节 肠道健康八法门

一、进出要有时

人有五脏六腑,心、肝、脾、肺、肾这五脏时时刻刻都在工作着,他们一旦停歇,生命就会终止。而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这六腑就不同了,它们有任务才工作,没有任务会暂时处于“休息”状态。

胃肠道占据六腑半壁江山,他们的工作是从进食后开始。消化、吸收、排泄看似是肌肉在活动,实则是复杂的神经活动,有些是条件反射,有些是非条件反射。无论是何种反射,“规律”非常重要。中午了,饥肠辘辘,这是因为肠道有记忆功能,头天这个时候你进食了,他分泌胃酸、蠕动,所以今天它也会如此。早上起来,马上有便意要排便,为什么?反射。

我们平时都说,生活要有规律,其实胃肠道更喜欢规律的生活。如果一日三餐进食规律总被改变,胃、十二指肠溃疡,返流性食管炎,甚至胃瘫就可能会伴随而来。而排便规律被改变,就可能会导致便秘。所以一个规律的进食和排便习惯对胃肠道功能是最好的呵护。

二、食物要环保

环境污染是因为生活中有害物的乱排乱扔,肠道也一样,如果我们的食物不环保,有害物太多,肠道就会被污染,从而导致病变。饮食环保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进食的量,二是食物的质量。

中医对肠道有个重要的论断,叫“实而不能满”,如果我们每天总是在吃,每餐都吃得大腹便便,撑得饱嗝乱喷,胃肠道高负荷运转,早晚会把它累趴下。此外,进食过多还会产生大量毒素,损伤肠道,也会增加心肾负担,增加罹患高血压、糖尿病的风险。所以现在提倡吃饭八分饱,是有科学道理的。

肠道最喜欢的食物是低毒素、高膳食纤维食品。一切高蛋白类食物都属于高毒素食物,现在已经证实,大肠癌、大肠息肉都与过量摄取这些食物有关。膳食纤维不仅促进肠道蠕动加快粪便排出,而且能抑制肠道内有害细菌的活动,加速胆固醇和中性脂肪的排泄,有利于肠道内微生态环境的稳定。这类食物有全谷类、薯类、豆类、蔬菜瓜果等,如燕麦、红薯、土豆、胡萝卜、大豆、谷类、玉米、洋葱、红枣、山楂。

需要指出的是,吃的目的是获取人体每天必需的营养,环保的饮食是为了减少吃所带来的副作用,但食物不是药物。如果超过身体的需求量,就会变成废物,甚至有害物,所以食物再好也不能过量。

三、菌群要平衡

人肠道内寄生数十万亿细菌,占到粪便干重的1/3,按照作用可将其分为有益、有害和中性菌(又称条件致病菌)三类。有益菌是肠道的忠诚卫士,肠功能守护者和执行者。从有益菌的数量可以看出人体的身体状况。一个体健的人,有益菌占全部菌群的70%,而便秘患者只占15%,癌症则只占10%。

瑞典科学家发现二型糖尿病的妇女肠道微生物发生变化,基于该发现未来可以根据这一指标预测糖尿病。

实验表明,在无菌情况下肠道不会发生炎症。肠道炎症患者粪便中细菌浓度显著高于正常人,其中肠球菌、肠杆菌这些条件致病菌优势超过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大量增殖的病原菌异常激活肠道免疫系统发生过度免疫反应,使肠道对细菌不耐受并破坏黏液屏障而发病。

肠道菌群平衡可保持正常营养、免疫、消化等,一旦失调即出现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甚至肥胖、癌症、免疫功能下降等多种疾病。

调整菌群失调的方法有很多,多吃膳食纤维,每天一袋酸奶,或直接补充微生态制剂,这是目前对治肠道菌群失衡的最常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主要有三类: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益生菌是含有一定数量的活菌制剂。常见制剂有双歧杆菌、乳酸菌、肠球菌等。食用益生菌又称“活菌体外补养”。益生元是一类人体不能利用却能为有益菌提供营养及选择性地刺激肠内有益菌生长繁殖的物质。常见制剂包括大豆低聚糖、乳果糖。这种方式又称“活菌体内增殖”。合生元是由益生菌和益生元组成的混合物,既能为人体补充益生菌,又能选择地刺激益生菌繁殖,益生作用更强。但补充微生态制剂与实际效果并不一定成正相关,需要合理使用。制剂的保存尽量避免光照,保存温度应为2~8℃,服药水温应低于40℃,不宜与抗生素和收敛吸附剂配伍使用。

四、患病要早治

肠道有一类疾病叫“癌前病变”,开始阶段是良性,但发展到后期,癌变的可能性陡增,所以这类疾病要早发现早治疗。

大肠息肉,早期无任何症状,偶尔可能会出现便血或腹痛腹胀,大部分患者是查体时做肠镜才发现的。病理检查属炎性的癌变风险不大,但如果是高级别内瘤变,那就一定要尽快切除,并定期复查。对多发息肉一定要引起重视。如果无法手术,也可以采取中药治疗。

肠道非特异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虽然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但及时发现,合理用药,控制病情,可以阻止疾病对肠道的进一步损伤,防止其并发症和癌变。

此外,长期便秘也是肠道的杀手。正常情况下,食物从入口到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大约需要24小时,更快的12小时。时间过短,营养物质没有被充分吸收,日久会导致营养不良。但粪便如果在肠道存留时间过久,就会发酵,产生毒素、有害气体和加速致病菌的繁殖,造成对肠道的损伤。中医认为肠道“泻而不藏”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就是这个道理。

五、不滥用药物

我国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在基层和农村,只要有病,马上打点滴,马上消炎。即使是在城市,很多人也并不知道抗生素还有副作用。

我曾经有个患者,半年前得了肛周脓肿,后来慢慢排不出大便,整天肚子胀,吃不下东西。经过询问,他得病后因为害怕疼痛就没有手术,天天输液消炎,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先是输液后又口服。原来是摄入大量抗生素导致了肠道的菌群失调。

滥用抗生素从西医讲,导致菌群失调,并引起超级耐药细菌的出现。从中医讲,导致体质虚寒。

除了抗生素,还有一类药目前是损伤肠道的“主力军”:刺激性泻药。酚酞、硫酸镁、芦荟、大黄、番泻叶、决明子等中西药物,在通畅我们肠道的同时,也在慢慢侵蚀着肠壁的神经,最终结果就是肠功能瘫痪。

此外,会直接损伤肠道的药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种类。

1.解热消炎镇痛药:阿司匹林、感冒通、吡罗昔康(炎痛喜康)、芬布芬、甲芬那酸、制环氧化酶。

2.降血糖药:甲苯磺丁脲、盐酸苯乙双胍、乳酸、盐酸二甲双胍、阿卡波糖。

3.抗菌药:克林霉素、红霉素、头孢拉定、头孢哌酮钠(先锋必)、氟康唑、奥美拉唑(洛赛克)。

因此,对这些药物,在不得不使用的情况下一定要掌握好用量和时间,同时还要做好服药后的胃肠道保护,比如尽量在饭后服用。

六、不乱发脾气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生气的时候会胃痛,会不思饮食,还会腹痛腹泻。这是怎么回事?因为你生气发脾气的时候,伤害到了胃肠道,疼痛、腹泻就是它不高兴的表现。

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肝属木,脾为土,木克土。生气时肝火旺,不仅侵犯到脾,还会肝气犯胃,导致胃肠道一系列病变。所以好脾气不仅会人缘好,胃肠道也会跟着受益。

此外,精神压力过大也可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宇航员从太空返回地球时,其体内绝大部分的有益菌如乳酸菌已经损失。如果工作过于紧张繁忙,经常参加酒宴应酬,过重的精神压力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肠道生理功能紊乱,使肠道内微生态环境失去平衡,进而造成肠道老化。

七、不借它排毒

近年来药物性便秘呈爆发上升趋势,除了一些治疗性药物引起的便秘外,多数是由美容、减肥性药物和保健品引起,以年轻人为主。

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同时肺又主皮毛,所以皮肤的问题,根源在大肠。结果肠清茶、肠润茶、排毒养颜茶在市场叫响。由于这些药主要是刺激排便,一些便秘患者认为用起来方便,就当作治便秘药天天使用。刚开始确实有效,但随后就像一匹被驱赶的老马一样,慢慢跑不动,最后累趴下不动了。减肥茶也一样,主要是通过泻便来起作用。

肠道只有在菌群失调和粪便逗留时间过久才会产生大量毒素,出现打嗝、腹涨、排便困难等。被人体吸收后出现痤疮、蝴蝶斑、头晕、头痛、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嗅觉丧失等中毒症状。正常人体的肠道根本不需要去排毒,否则对肠道造成的损伤比毒素本身要大。

八、不给它洗澡

当下洗肠很流行,认为这样可以清除宿便,及时排除毒素。

人体有宿便吗?一个正常的肠道,粪便都会在12~72小时内完全排出。即使是一些便秘患者做传输试验,大部分人也会在72小时内排空粪便。在结肠镜检查中,还没有在大肠内发现所谓的宿便。所以绝不能用一两个极端的案例来推论人体存在宿便。

洗肠能清洗掉肠道内的粪便吗?其实洗肠主要洗的是直肠,最多对乙状结肠有一定的作用,但对再上面的结肠就恐怕是鞭长莫及了。

相反,频繁洗肠危害多。破坏肠道内环境,造成微生态失衡,导致肠功能紊乱;破坏肠道黏膜保护层,导致肠道炎症;影响肠吸收,造成部分维生素缺乏;抑制肠神经反射和肠蠕动,造成排便困难及肠穿孔等。

大肠的存在不是用来洗的,如果你不是因为严重的便秘和肠镜检查需要,请拒绝洗肠。

第5节 中医论大肠

中医对大肠的形态与功能描述与西医基本一致,在脏腑相关性方面提出“肺与大肠相表里”。

一、大肠的形体

大肠又名回肠,中医所论大肠由回肠(结肠)、广肠(乙状结肠)、直肠、肛门 (魄门)所组成,《内经·肠胃篇》记载:“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广肠傅脊以受回肠,左环叶脊上下辟,当脐右回十六曲。回肠者,其回叠也;广肠即回肠之更大者;直肠,又广肠之末节也,下连肛门,是为谷道、后阴,一名魄门,总皆大肠也。”大肠的位置起始于腹部的右侧,在阑门处与小肠相接,下端为通于体外的肛门,如明朝翟良《经络汇编》记载:“(大肠)小肠下口,即大肠上口,名为阑门,言其阑约水谷,从此泌别清浊。”

《内经》《难经》等著作对大肠的长度、内径、周径和重量都作了描述。大肠重二斤十二两,约为624g。其中回肠即今之结肠长二丈一尺,约418.1cm,管腔周径为四寸,约为7.96cm,直径为一寸寸之少半,约为2. 65cm。广肠长二尺八寸,约为55.75cm,管腔周径为八寸,约为15.98cm,直径为二寸寸之大半,约为5.3cm。合计大肠的总长度为4.7m。现代解剖学测量的大肠长度全长为1.5m,其中升结肠12~20cm,横结肠40~50cm,降结肠25~30cm,乙状结肠40cm,直肠12~15cm,肛门2~3cm。古今对比,古代记载的大肠长度是现在的3倍。

二、大肠的功能

(一)主津之腑

《脾胃论》有“大肠主津”, 《内经·经脉篇》有“主津液所生病者”。大肠可分泌排泄体内的代谢废物,并对内容物进行水分再吸收。此功能健全,水分保留,大便成形。否则机体失水,严重腹泻,尤其是水泻时,出现一系列津液亏损的口干口渴,皮肤干燥、弹性差,大便干等临床症状。

(二)传道之官

《内经·灵兰秘典论》云:“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大肠上接小肠,接受小肠对饮食的分清泌浊变化而成的糟粕,并最终以粪便形式将其排出体外,因此,临床出现大便异常时常归于大肠。

三、肺与大肠相表里

这一理论源于《黄帝内经》:“肺合大肠”,即肺与大肠相表里。《灵枢·经脉》指出:“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说明两者在经脉上相互络属。肺为脏,属阴;大肠为腑,属阳,两者互为表里,说明肺与大肠在生理、病理上形成了一种密不可分的依赖和影响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通过经脉的络属得以体现,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也得到充分证实。

(一)肠病治肺

《石室秘录》云:“大便秘结者,人以为大肠燥甚,谁知是肺气燥乎。”《素问·咳论》曰:“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症因脉治》论述到:“肺气不清,下移大肠,则腹乃胀。”一些大肠疾病并不是大肠本身的问题,问题出在肺,所以这个时候应该辨别清楚,然后从肺论治,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素灵微蕴》中提到:“肺与大肠表里同气,肺气化津,滋灌大肠,则肠滑而便易。” 肺有两个功能,宣发和肃降,前者可以布津润滑肠道,后者可以促进肠蠕动,两方面功能相加,就可以很好地运化大便。所以,补肺清肺可以治疗便秘。有报道用百苏愈疡汤加减,从肺论治顽固性消化性溃疡,腹胀腹泻症状显著改善。采用宣肺理气法治疗习惯性便秘,也取得满意的疗效。

(二)肺病治肠

《灵枢·四时气》有:“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证因脉治·卷三》:“肺气不清,下遗大肠,则腹乃胀。”《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五》曰:“大肠为肺之腑而主大便,邪痹于大肠,故上则为气喘,故大肠之病亦能上逆而反遗于肺。”这些记载都是在说大肠的问题会表现在肺,这个时候就应该追本溯源从肠论治。比如针刺商阳、三间、下廉、五里、天鼎、扶突治胸满咳嗽气喘有效。针刺肺经的太渊、鱼际又能治疗呕食、腹痛、遗矢等胃肠系疾病。用生大黄、番泻叶或杏仁、苏子、瓜蒌仁等具有通便作用清大肠热而泻肺热,可以治疗肺型肺心病。

(三)肺肠同治

有人选取肺经络穴列缺及大肠经络穴偏历为主穴,治疗水液不利一类病症,收效颇验,有“提壶揭盖”之功。还有取大肠经原穴合谷和肺经络穴列缺配伍治疗鼻炎、急性扁桃体炎、肠炎等取得满意疗效。

四、大肠病症治疗方药

木香槟榔丸、香连丸治疗肠辟,如大断下汤治疗休息痢,开噤散治疗噤口痢,真人养脏汤治疗五色痢,白头翁汤治疗热痢,桃花汤治疗痢久滑脱不禁,润肠汤治疗肛裂,苦参地黄丸、止痛如神散治疗痔疮,三妙丸为主加减治疗脏毒(肛门脓肿),通幽汤、润肠丸、麻仁丸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便秘,大黄牡丹皮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红藤煎,清肠饮治疗肠痈,槐花散、赤小豆当归散治疗肠风下血(大便下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