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绩效管理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人人都要成为奋斗者

华为的成功是通过无数人无怨无悔、艰苦奋斗的工作过程得来的。任正非在《天道酬勤》一文中用一段优美的文字形容华为人开拓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艰苦奋斗精神:“我们不得不在夹缝中生存。当我们走出国门拓展国际市场时,放眼望去,所能看得到的良田沃土,早已被西方公司抢占一空,只有在那些偏远、动乱、自然环境恶劣的地方,他们动作稍慢,投入较小,我们才有一线机会。为了抓住这最后的机会,无数优秀的华为儿女离别故土,远离亲情,奔赴海外。无论是在疾病肆虐的非洲,还是在硝烟未散的伊拉克,或者海啸灾后的印尼,以及地震后的阿尔及利亚……到处都可以看到华为人奋斗的身影……”正是这一批批艰苦奋斗的华为人,使华为的业务以惊人的速度扩大。

迎难而上

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一文中提到,干部要有敬业精神、献身精神、责任心和使命感。一句话,要准备吃苦。有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哀莫大于心死”,要知道:“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因此,要正视困难,要有敢把困难踩在脚下的自信心。要战胜困难,首先要战胜自己,怨天尤人、不思进取,无异于自绝归路,要有“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拼搏精神,“临大节而不可夺志”的不屈精神,“壮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可丧其志”的牺牲精神,自强、自立,迎接挑战。只有面对现实,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勇往直前,才有光明的前途。

任正非倡导的这种迎难而上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激励。它唤醒了人们的潜在的英雄主义情节,当人们处于这种情绪中,无论是在实现过程中,还是已经实现,都能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巴基斯坦代表处的条件相对较差,却是华为在海外最大的代表处,人员和业务布局在全国有三十多个专区,华为在这里有着巨大的市场机会。

据说在1494号站附近是巴基斯坦最热的地方,在白天,河水都是烫的。有一次,代表处员工不小心将车开到水里去了,明知道河水很烫,但员工们二话不说,跳进水里将车子推了出来。后来,据曾在那里工作过的华为人说,在巴基斯坦1494站工作的华为人还经常遭遇龙卷风。如果站在山顶上,总是能“欣赏”在地面、峡谷刮起的龙卷风,由远及近,有时会同时看到四五个龙卷风,飞沙走石,场面“非常壮观”。而这些,华为的员工只是当成一次奇妙的经历罢了。


巴基斯坦代表处的华为人,面对艰苦的环境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没有抱怨生活的艰苦,而是以一种乐观、积极、自然的心态去面对,并扮演着奋斗者的角色,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巴基斯坦代表处的华为人之所以如此执着,不顾酷热、飞沙走石,并不仅仅因为“华为在这里有着巨大的市场机会”,而是他们挑战环境和自我的行为能够让他们与众不同——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愉悦。

先苦后甜

任正非在《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公司发展这么多年,员工绝大多数没有房子住,我们发扬的是大庆精神——“先生产,后生活”。


1991年9月,华为租下了深圳宝安县蚝业村工业大厦三楼,集中全部资金和人力,开发生产华为品牌的新型用户程控交换机。此时,华为仅有几十名员工,资金严重短缺,华为人没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利用。为了节约成本,华为人坚持了“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几十个人把一层楼分隔为单板、电源、总测、准备四个工作区;宿舍、仓库、厨房也设在同一层楼。宿舍里面十几张床挨着墙一溜排开,床不够,就用泡沫板上加床垫代替。整层楼没有空调,只有吊扇,在大部分时间里,他们都会汗流浃背。

拿着很少的工资,还经常加班,华为人坚决不要加班费,而且依旧干劲十足。实在太累了就趴在桌上,或在地上找张泡沫板、纸板,席地而卧,醒来接着干。有时睡到半夜,突然到货,不论是很重的蓄电池,还是机柜,大家都立即起来,卸完再睡。在交货时期异常紧张的情况下,很多人甚至足不出户。很多员工在这里工作了几个月,对周围的交通、环境依然没有什么概念。甚至到了1999年,很多华为的高层还居住在郊区的民房内。


正是这种“先生产,后生活”的艰苦奋斗精神,让华为人奋发进取,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华为人的这种奋斗者精神在任正非的《天道酬勤》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18年来,公司高层管理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有许多高级干部几乎没有什么节假日,24小时不能关手机,随时随地都在处理随时发生的问题。现在,更因为全球化的时差问题,总是夜里开会……”

华为倡导这种精神是与它的处境息息相关的。那时,世界通信巨头云集中国,都想在中国这块巨大的市场上“狠狠地咬上一口肉”,以华为当初的实力来说,想要打破这种垄断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随时都有被“吃掉”的危险。

华为人为了生存下来,可以说靠的就是“先生产,后生活”的艰苦奋斗精神。当一个企业起步或是处于发展阶段,或是处于困境,更需要上下同心,无私奉献。“先生产,后生活”是一种策略,它是以暂时牺牲过剩的物质财富、人的精力来换取绩效,从某种角度来看这种做法似乎不可取,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其次,它是一种激励手段,当一个人通过奋斗赚到自己的“第一桶金”的时候,获得的成就感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因而为员工描述一幅美好的愿景,能有效激发他们自主工作的动力。

以勤补拙

华为在创立之初,踏入新的市场没有任何基础,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为了能够在市场上有立足之地,任正非一直保持着“唯有更多身心的付出,以勤补拙”的信念,夜以继日地钻研方案。他们可以为了一个项目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足不出户,只为自己准备一张床垫,卷放在办公桌的下面。午休时,席地而卧;晚上加班,累了就在床垫上睡一会儿,醒了爬起来再干。一张床垫成了华为人的半个家,他们携着这张床垫走过了创业期,走向了国际化。


2000年以前,在深圳华为总部新任职的华为员工(不包括市场人员),会无一例外地跑到华为食堂旁边的小卖部买一个泡沫垫子。那时候,华为的外协厂中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那时西城工厂还在装修,一家外协厂去送货,正值中午休息,送货业务员就地找了张泡沫板在地上睡了一觉,醒来后发现身边多躺着一人,打完招呼一看,正是我们的任总。


华为自创立起,无数年轻的华为人,经历无数个挑灯夜战、在床垫上过夜的日子,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突破,开拓了一个又一个市场。后来,在床垫上睡觉的习惯,演变成华为独特的“垫子文化”。

“垫子文化”伴随着华为人一路走来,创造了中国企业的奇迹。没有“床垫”文化,华为不可能从一个只有几个人的小作坊发展成如今能够与思科、朗讯等国际大公司比肩的企业。如今,它已经成了华为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任正非对此也非常赞同,他在《天道酬勤》中这样评价华为的“垫子文化”:


“有一篇文章叫作《不眠的硅谷》,讲述了美国高科技企业集中地硅谷中艰苦奋斗的情形,无数硅谷人与时间赛跑,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成就了硅谷的繁荣,也引领了整个电子产业的节奏。华为也是通过无数的优秀儿女贡献了青春和热血,才打下今天的基础。创业初期,我们的研发部从五六个开发人员开始,在没有资源、没有条件的情况下,秉承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家以勤补拙,刻苦攻关,夜以继日地钻研技术方案,开发、验证、测试产品设备……没有假日和周末,也没有白天和夜晚,累了就在垫子上睡一觉,醒来接着干,这就是华为‘垫子文化’的起源。虽然今天垫子已只是用来午休,但创业初期形成的‘垫子文化’记载的老一辈华为人的奋斗和拼搏精神,是我们需要传承的宝贵财富。”


作为华为最宝贵的财富上之一,“垫子文化”体现了华为人的艰苦奋斗精神,“垫子文化”已经成为华为人艰苦奋斗的象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也许没有或很少有太多的资源可以依存,而勤奋是唯一可以弥补资源不足的良方。

继续艰苦奋斗

华为即使在取得了骄人业绩的情况下,仍然延续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华为公司内部刊物《华为人》上,任正非发表了《天道酬勤》一文警示华为人。


“华为走到今天,在很多人眼里看来规模已经很大了、成功了。有人认为创业时期形成的‘垫子文化’、奋斗文化已经不合适了,可以放松一些,可以按部就班,这是危险的。繁荣的背后总是充满危机,这个危机不是繁荣本身必然的特征,而是处在繁荣包围中的人的意识。艰苦奋斗必然带来繁荣,繁荣后不再艰苦奋斗,必然失去繁荣。千古兴亡多少事,不尽长江滚滚流。华为必须时刻保持危机感,面对成绩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骄不躁。”


华为打开了国际市场,产品和办事处几乎遍及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在任正非眼里,华为在海外很多市场才刚刚爬上滩涂,随时会被赶回海里。

随着爱立信兼并马可尼、阿尔卡特与朗讯合并、诺基亚与西门子通信成立合资公司,华为与这些竞争对手之间已经缩小的差距又陡然拉大了。对此,任正非形象地说道:“我们刚指望获得一些喘息,没想到又要开始更加漫长的艰苦跋涉。”“华为刚刚积累的一些技术和经验又将面临自我否定的局面,华为的发展形势还十分严峻。”

为此,任正非要求华为人不要离开“床垫子”,华为在创业初期形成的“垫子文化”至今仍要坚持和传承。不奋斗,华为就没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