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发挥你的本来优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引言 南北性格(2)

我最早的客户是一位名叫劳拉的年轻女士。她是华尔街的一名律师,既沉默又爱做白日梦,但更令她烦恼的是她对聚光灯的恐惧和对于攻击性言辞的厌恶。她曾经希望通过哈佛大学法学院的严酷考验来克服自己的这种心理,因为哈佛大学法学院把课堂搬到了巨大的圆形竞技场上,可是那个地方实在太让她紧张了,她最终还是当了逃兵。如今,她在现实世界里依然不确定自己能否像她的客户所期待的那样强势地代表他们进行谈判。

在劳拉工作的头三年,因为她还是个新人,所以并没有真刀真枪地上阵,也就没有机会去检验自己的能力。但是这天,她上面的高级律师去度假了,只留下劳拉一人负责一项重要的谈判。这位客户是一家南美的制造公司,该公司拖欠银行贷款并希望能够重新洽谈合同条款;而坐在谈判桌另一端的,则是一个借贷财团的银行家们。

劳拉真想藏到谈判桌底下,虽然她已经习惯去克服这样的冲动。劳拉知道自己在博弈,可她真的很紧张,她坐在主座上,两旁是她的客户:法律总顾问坐在一侧,高级财务人员在另一侧。这恰好是劳拉最喜欢的一类客户:举止高雅而言语轻柔,这与她的公司通常代表的那种唯我独尊的客户全然不同。过去,劳拉曾为一场扬基队比赛做过一次法律顾问,也曾为她的妹妹做过一次手袋购物的财务顾问。如今,这种舒适的户外活动——仅仅是劳拉享受其中的一种社交活动——已经远在地球的另一端了。桌子的另一端坐着9位心怀不满的投资银行家,他们身着考究的西装、脚蹬昂贵的皮鞋,带着他们的律师和一个方下巴的精神饱满的女人。显然,这个女人有着绝对的自信,她发表了一番令人印象颇深的演说,影射劳拉的客户是多么幸运,因为他们只需要遵守银行家们的条款就可以了——她称这是一次慷慨的邀约。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在等待劳拉的回应,可她完全不知道自己还能说什么,于是她只得静静地坐在那里,眨着眼睛。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到了她身上,她的客户们都已经有点儿坐不住了。劳拉又一次陷入了那个熟悉的怪圈:要处理这样的事情,我太不善言辞了,太缺乏气势了,太愚钝了。她想象着应该有个装备齐全的人来处理这样的状况:那个人应该勇敢,圆滑,可以在这张谈判桌上给对方强有力的回击。在中学的时候,这个人应该和劳拉不同,他会被形容为“外向的”,那是一种对她而言最高的嘉奖,甚至高过说一个女孩漂亮或者称赞一个男孩健壮。劳拉告诉自己只需要熬过这一天就好了,第二天她就会去换一份工作。

然后劳拉想起了我一遍又一遍对她讲过的话:她是一个内向的人,因此她在谈判中有着独一无二的力量——也许那不太明显却同样强大。她也许比别人准备得更充分,她有着内敛而无比坚定的说话风格,她很少会不假思索地开口说话。作为一个温文尔雅的人,她同样可以处在一个强有力甚至带有攻击性的位置上,来完成一次完美的谈判。她占据提问的主动权,要问很多问题,实际上则是在听对方的答复,无论你是什么性格,这一点在一场谈判中至关重要。

终于,劳拉开口了。

“让我们回到上一步。您给出这个数目的依据是什么?”她问道。

“那如果我们以这种方式来构建贷款项目,您觉得可行吗?”

“那这样呢?”

“其他的方式呢?”

起初劳拉的问题都是试探性的。她逐步深入,层层逼近,问题越问越有分量,让人们明显感觉到她做足了功课。她始终保持着自己特有的风格,从来没有提高嗓门或者失去风度。每一次银行家们提出一项似乎不可动摇的主张时,劳拉总是努力把它变成有建设性的问题。“您觉得这是唯一的途径吗?如果我们采取不同的方式呢?”

就像关于谈判的教科书里所说的那样,劳拉用简单的询问扭转了剑拔弩张的气氛。银行家们被迫停止了自顾自的演说,失去了主导地位,而劳拉一度觉得无药可救的场面也有了转圜,他们开始了一场切实的洽谈。

接下来是进一步的探讨,但依然没有定论。其中的一位银行家气愤不已,把手里的资料摔在桌子上,然后转身大步走出了房间。劳拉全然忽略了这一幕,其实是她不知道还能怎么做。事后,有人告诉她在关键时刻,她发挥了博弈中所谓的“谈判柔术”;然而她知道,她仅仅是表现了一个内向者在喧闹的世界里最本性的东西。

最终双方达成了协议。银行家们离开了大厦,劳拉的客户们直奔机场,而劳拉则回到家里,抱着一本书蜷缩起来,试图忘掉这一天的紧张情绪。

第二天早晨,银行家们的首席律师——那个神采奕奕、有着刚毅下巴的女人,打算聘请劳拉去工作。“我从来没有见过有谁能够在同一时刻表现得既温和又坚毅。”她说道。又过了一天,银行的董事也联系了劳拉,询问她所在的律师事务所能否在今后代表他们公司完成谈判协商等事宜。他说:“我们需要这样不带有自我意识的人,来帮助我们完成交易。”

劳拉坚持自己温和的处事方式,为她的事务所建立了众多新的业务关系,也为自己开拓了新的业务。提高嗓门和敲桌子这样的行为在她身上变得完全没有必要。

如今,劳拉很清楚自己内向的性格是她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她自己也开始欣然接受这种本能的反应。那个一直回荡在她脑海里责备自己太过沉闷低调的声音渐远渐弱,劳拉知道在她需要的时候她是完全可以控制自己的。

在我将劳拉归于内向者这一类时,我所指的是什么意思呢?当我着手写作本书的时候,我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出学者们是如何准确地定义内向和外向性格的。我了解到,影响甚远的心理学家卡尔·荣格于1921年出版了一本重磅的心理学著作——《心理类型学》(Psychological Types),书中将内向者与外向者作为人类性格的中心建构。荣格说,内向者往往是被内心世界的想法和感受所吸引,而外向者则倾向于关注人们外部的生活及活动。内向者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他们之于身边事物的意义上,而外向者则会投身到事件当中。内向者会在他们独处的时候为自己充电,而外向者则会在社交活动满足不了自身需求的时候为自己充电。如果你曾经参加过迈尔斯–布里格斯人格测试——一个基于荣格的理念,并为多数大学和全球财富100强公司所采用的测试体系——你就一定会对这些概念有所了解。

然而,当代的研究学者对这个问题又持什么观点呢?我在前人的研究中并没有发现对于内向和外向的完整定义,甚至都没有统一的诸如“卷发”或是“16岁”这样的分类,每个人的定义都显得模糊不清。比如,大五人格心理学流派(该流派认为人的性格可以归结为五个主要的特征)对于内向的定义不是内心活动丰富的一类人,而是缺乏某种自信品质和社交能力的人。每一个花了大量时间来印证究竟哪一种描述更为准确的心理学家,几乎都对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定义各持己见。有的心理学家认为荣格的理念已经过时了,有的又觉得荣格是唯一了解其真谛的人。

即便如此,当代的心理学在某些要点上倾向于达成一致,例如普遍认为内向者和外向者在激励体制中所需要的外界刺激程度不同。内向者会觉得适量的刺激是“恰到好处”,就像是和一个亲密的朋友在一起呷了一口红酒,或者解了一道填字题,抑或是读了一本书。而外向者则更倾向于带有冲击性的刺激,比如结识新的朋友、斜坡滑雪或开启立体声。人格心理学家戴维·温特在解释典型的内向者为什么宁愿在沙滩上读书来度假也不愿参加一场邮轮派对时说:“其他人都会是强烈的刺激源,他们可能会引起内向者情绪上的威胁、恐惧、兴奋和爱意。和100本书、100颗沙砾相比,100个人可能引起的刺激实在是太大了。”

许多心理学家同样认为,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心理机制有所不同。外向者倾向于“速战速决”。他们习惯迅速作决定(有时是冲动的),而且更适合处理复杂和带有冒险性质的任务,他们享受这种为了奖赏(如金钱和地位)而“追逐的快感”。

内向者在处理问题时,步调更缓慢而且更具有目的性。他们更喜欢在一段时间内致力于一件事情,认为这样也许会更加专注。这类人往往在面对金钱和名利的诱惑时表现得相对淡泊。

我们的性格也决定了我们的社交特征。外向者往往会为晚宴带来活力,会在你讲笑话时哈哈大笑。他们基本都很自信,领导能力强,是公司中迫切需要的人才。他们讲话时经常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他们更喜欢诉说而非倾听,很少会有语塞的情况出现,偶尔也会讲话不经过大脑。他们可以从容处理冲突,却对孤独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