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自信沟通完美说服,让对方无法拒绝你的要求
自信是一种说服力,自信的表达是成功说服的第一步。在说服的过程中,一开始可能会被拒绝,但只要你有自信,坚持下去,日后对方就会被你的自信与激情所打动。假如你因为别人的怀疑或否定而犹豫、退缩,那么打败你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言语自信,更添魅力
有些人说话很大胆,给人一种开阔感;有些人说话则唯唯诺诺,让人觉得沉闷。有这类差别,虽然存在表述技巧优劣等因素,但更大程度上还是性格的原因。一般来讲,自信的人讲话的时候更富激情,也更能引起别人的注意。不自信者则往往相反,即使给别人讲述一个很好的道理,对方有时也会半信半疑。这种性格上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们说的话在别人那里受到重视的程度。
蜚声世界影坛的意大利著名电影明星索菲亚·罗兰之所以能够成为令世人瞩目的超级影星,是和她对自己价值肯定以及她的自信心分不开的。
为了生存,加上对电影事业的热爱,16岁的罗兰来到了罗马,想在这里涉足电影界。没想到,第一次试镜就失败了,所有的摄影师都说她够不上美人标准,都抱怨她的鼻子和臀部。没办法,导演卡洛·庞蒂只好把她叫到办公室,建议她把臀部削减一点儿、把鼻子缩短一点儿。一般情况下,许多演员都对导演言听计从。可是,小小年纪的罗兰却非常有勇气和主见,拒绝了对方的要求。她说:“我当然懂得因为我的外形跟已经成名的那些女演员颇有不同,她们都相貌出众,五官端正,而我却不是这样。我的脸毛病太多,但这些毛病加在一起反而会更有魅力呢。如果我们的鼻子上有一个肿块,我会毫不犹豫把它除掉。但是,说我的鼻子太长,那是无道理的,因为我知道,鼻子是脸的主要部分,它使脸具有特点。我喜欢我的鼻子和脸的本来的样子。说实话,我的脸确实与众不同,但是我为什么要长得跟别人一样呢?我要保持我的本色,我什么也不愿改变。”
正是由于罗兰的坚持,使导演卡洛·庞蒂重新审视,并真正认识了索菲亚·罗兰,开始了解她并且欣赏她。
罗兰没有对摄影师们的话言听计从,没有为迎合别人而放弃自己的个性,没有因为别人而丧失信心,所以她才得以在电影中充分展示她的与众不同的美。而且,她的独特外貌和热情、开朗、奔放的气质开始得到人们的承认。后来,她主演的影片《两妇人》获得巨大成功,她也因此而荣获了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
一个人没有自信,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对自己不信任,那么,在沟通中,别人在心理意识上对你会有种忽视,这样很不利于与他人建立良好、公平的人际关系。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其言语的影响力就弱,所要表达的思想就不能被有效地传达,也不利于和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一个人没有自信,那么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就会大打折扣,因为大多数人还是喜欢和自信的人在一起的。有自信的老板不喜欢唯唯诺诺的员工,因为这样的员工不能提供有创意的想法。
做人就是要自信起来。当然自信不是自负,那种觉得自己哪一方面都很强、都很优秀的方式是不好的,会给人以轻浮感。但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一定要表现出自信来。我们不期望自己以一个全能者的身份出现,但至少我们要有自己能够很好地掌控的领域。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自信是可以传染的。跟一个自信的人对话,会让人感觉振奋,因为通过他们的自信,也让我们对自己增加了信心。因此,想要让自己的话有更多人听、有更多人信,就要培养一种积极自信的心态。然后将这份自信传递出去,用自信的口吻跟人说话,会让人觉得你很优秀,也很有实力。而不自信、不确定性的口吻,则会让人产生怀疑。
自信说起来是一件极为简单的事,但做起来就没那么简单了。尤其是一个本来不自信的人,想要变得自信,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首先就是要看到自己的优点,而不是看别人的优点然后拿来跟自己的缺点比。前者会让我们觉得自己优秀,从而产生自信,后者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太过平庸从而滋生自我怀疑情绪。
做专业领域内的“话语权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短处。不过有的人的长处是能引起别人共鸣的,是大家都想要的,而有的人的短处是相对来说能引起共鸣少的,是大家所不太在意的。于是,我们的生活中便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人和一些不够优秀的人。
1957年4月8日,邓小平在西安干部会上作了题为《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的报告演讲,他将西安的城建问题比拟为“骨头”和“肉”的关系。他认为西安市的城市规划摆得满满的,实际上里边空的地方很多,注意了“骨头”,对“肉”重视不够,应该办的商店、理发店等服务性行业没有注意办。他表示,我们国家那么大,搞点富丽堂皇的东西以表示新气象是应该的,但同时,应多搞些商店、戏院、电影院、学校等,“肉”的问题就解决了。邓小平在这里的生动而又有说服力的比拟,道出了经济工作中的辩证关系。“骨头”指工业、交通、高楼等大的建设项目,“肉”是指配合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多种设施建设,如科研、文教、卫生、商业服务网点、职工住宅和城市公用事业等。
周总理的领导艺术、大将风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他在不同场合下所作的演讲中善譬巧喻、富理深刻,具有很强的教育启发性。比如,在谈到对敌的战斗檄文中要抓住要害而不要四面出击时,他以这样的比喻来启发听众:“一个猎手的好坏不在于他一下子打出多少发子弹,而在于他是否能一枪命中靶心。”而在长征胜利后缅怀死难的烈士、鼓舞士气时又用了这样的比喻:“我们红军像经过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树叶,但保存了树身和树根。”失叶存根形象贴切地反映了革命所付出的代价,表示了对烈士们怀念的心情,又体现了长征取得胜利后的喜悦乐观的情绪。
郭沫若演说也喜欢用比喻。1937年他从日本只身潜回祖国参加抗日,上海地下党组织各界人士集会,欢迎他与获释的“七君子”返沪。会上,有人喜欢鼓吹“一党专政”和抗日必须依于“政府”之下。郭沫若作了一个精彩的发言,说:“政府好像是个火车司机,人民好比火车上的乘客。司机、乘客是向着同一目的地的,乘客应该一致服从司机开车,才能达到共同的目的地。但是,如若说我们开车的司机是个喝了酒的醉汉,或者他已经睡着了,这个时候全车乘客都将有生命之危,怎能安全到达目的地?这样我们就不能再服从他了。我们不但不服从他,而且应该叫醒他了。”会场上掌声雷动,他接着说:“即使他没喝醉,没有咋着,则这个司机不是个好司机,那他也是不会注意安全行车的。像前面轨道上堆放着许多石块、障碍物,他还是硬向前开,全车乘客的生命安全危在旦夕,这时我们全体客人为着自己的生命、为着胜利到达目的地,也就不能盲目地服从他,大家应该命令他停车,应该赶快下车,一齐动手把石块、障碍物搬掉。”郭沫若的这个比喻取自日常生活,明白易懂又说理透彻,无可辩驳。他有力地回击了“一党专政”的鼓吹者,大快人心,赢得全场长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
邓小平、周总理和郭沫若所说的话具有权威性,这是因为他们都是对自己所熟悉的事情发言。
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点,将自己擅长的领域很骄傲地讲出来。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我们本身传递的就是一种自信。这份自信,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好评,别人也会通过我们的表达觉得我们很是优秀。
不要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点,也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将这些大声喊出来,自然就有更多人听。一个人用自信的语言介绍自己所擅长的领域的时候,哪怕对方听不懂,也会被这份自信和坚定所感染,从而觉得这个人是一个有魅力的人。
肢体语言也会“说话”
早在两千年前就有一位古罗马的政治家、雄辩家说过:“一切心理活动都伴随着指手画脚等动作。双目传神的面部表情尤其丰富,手势恰如人体的一种语言,这种语言甚至连最野蛮的人都能理解。”一位在华讲学的心理学教授与一群聋哑儿童不期而遇,居然能用欧美流行的手势语言同他们顺利交流。事后,这位教授风趣地说:“用手势语交流比不懂英文的人用手势比划更方便、更省事。”
由此可见,运用手势语以及其他一些肢体语言的变化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内容更加丰富,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
不管是私下里的谈话还是公开场合的演讲,都不仅仅是用嘴说那么简单,还要配合很多的动作、表情。这些虽是辅助,但如果将这些做好了,那么就可以为我们的讲话加分,如果做不好,则会减分。
雨果说过:“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窗户。”心理学家苏赞也说:“眼睛能够暴露一个人心中最大的秘密。不管他在说什么,他的眼睛都会告诉你他正在想什么。如果瞳孔扩大、眼睛大睁,那就表明他听到了什么令他高兴的事,抑或你说的话使他感觉良好。如果瞳孔缩小,那就表明情况正好相反,即他听到了什么他不喜欢的事情。如果他的眼睛眯缝起来,那就表明你大概是告诉了什么他不相信的话,于是他感到他有理由不相信你或不相信你说的话。”在说话过程中,眼睛能够把人的思想感情、心理变化、品德学识、性格修养和审美观念等都展现给听众。
讲话从来都不是一件单纯的事,不仅要靠说,还要有很多其他的辅助。如环境,如果在一个庄严肃穆的大厅中,我们大谈理想就会给人一种振奋感,觉得这理想是可信的。如果在繁华的闹市中大谈理想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冲击力,因为这个环境就不对。
同样,一个人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地讲话,跟一个肢体语言丰富不停做些手势、表情的人讲话,也是有很大区分的。前者让人感觉枯燥和乏味,而后者更能营造一种代入感,情绪渲染力更强。
千万不要小看这些辅助手段,很多时候它们是能够起到大作用的。因此,想要提高自己的讲话能力,不仅要联系表达技巧,更要懂得用诸多的肢体语言去配合。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演说更加贴切,也更有感染力。
讲自己相信的,别人才能信
一个讲话高手,通常不仅是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理。听他们讲话,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见闻,还能明白许多道理,让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获得提升。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成为一个讲话高手,不仅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还要延伸自己的见识深度。只有有了足够的见识,清晰的逻辑,才能够说出别人说不出的道理来,才能让人更加敬佩你。
一般来说,每个人都是对自己的观点持自信态度的,总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对的,而觉得跟自己不同观点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让人觉得你说得有理,就要花费一番功夫了。最好的方法是,能说出那些人人眼中有但人人口中无的道理来。只有那样,才能给自己树立一个明理的形象。
中国人民历来有赞颂说真话的美德。在最早《韩非子·外诸说·左上》中,关于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一直盛传不衰。曾子把妻子开玩笑说的话付诸行动,将猪杀了,让孩子相信母亲的诺言。曾子的妻子未必是在有意欺骗孩子,然而曾子却还是坚持了一种最可贵的精神,不让妻子说假话,不跟孩子说假话。
远离假话的同时,我们也要摒除大话。
两个珠光宝气的女人在炫耀自己家庭的富有。
“您知道吗?我们家里的厨师换得可勤了,家里人吃同一厨师做的饭菜,最多不过3天就不爱吃了。”
“谁说不是呢!为了换厨师方便,我们家的厨房门口装了一个旋转门。”
像这种大话除了能博得我们一笑之外,没有任何意义。说大话在口才表达上不但不能给你的话题增辉,反而令你的话题和观点黯然失色。墨子曾对他的学生说,话说得太多,就像池塘里的青蛙,整夜整日地叫,弄得口干舌燥,却没有人注意它;但是鸡棚里的雄鸡,只在天亮时啼,却可以一鸣惊人。说话何尝不是如此,与其说一大堆废话,不如简洁明了讲几句。现代人时间观念增强了,说废话空耗别人宝贵的时间,对人对己都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一个言之有理的人,在别人的眼中一定是知书达理的人,在我们的文化中,一个知书达理的人总是会被人高看一眼的。而且他们本身自信,更是让他们的话语增添了几分力量。因此,如果给人这种印象了,也就不愁没人不认同我们了。
大多数的孩子都喜欢吹肥皂泡,被吹出来的肥皂泡在阳光下闪耀着艳丽的光泽,非常美妙。随着五彩泡泡的不断升高,它们一个接一个纷纷破碎。所以人们常把说空话喻为吹肥皂泡,这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一些充满各种动听、虚幻诱人的词句,细细咀嚼却没有任何实在内容的话,迟早是会像肥皂泡一样破灭的。
说话的目的是为交流思想,传达感情。因此,总得让人家知道你心中要表达的是什么。只要开口,不管是洋洋万言还是三言两语,不管话题是海阔天空还是一问一答,都应使人一听就懂。
一些人惯于用一些现成的套话来代替自己的语言。三句话不离套词,颠来倒去那么几句,既没有思想性,更没有艺术性,令人听后味同嚼蜡。
想要言之有理,首先要做的就是脑中有理,因而,我们要养成喜欢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要看一些思辨的图书,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从而说出别人说不出的。
当我们可以经常性地说出别人说不出的道理的时候,自然就成了讲话的高手了。那时候,我们身边的人也自然就会认同我们了。
无论被拒绝多少次,都不要闭嘴
人想要成功,就要有坚持精神。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最终的目标。如果遭遇一点点的困难就想要放弃,那么无论如何也无法获得我们想要的成功。
其实,不仅事业上如此,讲话也一样,都需要有坚持的精神。当我们给别人讲述一个我们自以为很正确的道理的时候,常会被别人抵触。因为他们内心中对我们所言说的领域也早已有了固定的观点,且认为那是对的。因此,当我们想要改变他们的看法,让他们跟我们保持一致的时候,首先要认识到,对方有抵触情绪。
这时候,就需要一些坚持的精神了。不要觉得对方有抵触情绪就轻易放弃,不时地提起,给他们耐心讲解我们的理由,总有一天会改变对方。这就是坚持的作用!不仅在跟人说理的时候要如此,被客户拒绝的时候更要如此。要不停地说,不管被人拒绝了多少次,都不能选择主动闭嘴,这样成功率才会高。
辩论赛上,如果能得到多数裁判员和观众的好评,那就是胜利了。这种多数决定原则不仅适用于辩论赛,更是一种民主的表现。
重要的是,即使10个人里有4个人反对,得到了其余6个人的支持也是一种成功。同样,100个人里有51个人支持,也可以说是出色的胜利。
得到所有人的支持几乎是不可能的。人与人之间有价值观和生理感觉的差异,比如说,“我讨厌那个发型”“我无法理解那种服装风格”或是“那种说话方式很自以为是”;而且也有话语上的分歧,如“我们的想法有根本性的差异”。
一个大阪的经营者说过:“10个人里,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跟你签约,即使连续9个人都拒绝了你,你也要相信最后一个人会跟你签约,而且工作的质量提升了,签约的数量也就跟着增多了。”
拥有“不能得到所有人的支持”这样的心态,心情就会好一些,而后再根据自己的信念去行动就可以了。
带着这种自信和自尊生存就相当于有了自身的定向,自己的定向可以影响到整个人生。
当然,想要做到坚持说,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很多人被人拒绝之后就不再开口了,之所以这样不是不明白只有继续说才有说服对方的可能,而是觉得接着说显得很没面子,甚至有的人被拒绝之后便觉得对方没有善意,从而怀恨在心。其实大可不必。
想想看,我们不是也经常拒绝别人吗?总结一下我们拒绝别人的理由就会发现,我们其实没有恶意,不过是有诸多不方便的条件,所以不想在某个时刻跟某个人交谈而已。如果被我们拒绝的人换个时间再来,我们很可能愿意跟他们聊。而拒绝我们的人,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不要觉得被拒绝之后便是没了面子,从此不再上那人的门。
多一些坚持精神,被人拒绝之后不闭嘴,才能完成更多的说服。
创办了“哲学的学校”的古罗马斯多葛学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过:“即使你受到侮辱,是否把发生的事情看作侮辱也总是由你来决定的。”
和“说话方式”一样,“听话方式”也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对方的说话方式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如果把某人的发言不当作是批判,而以大声激励来理解的话,也可以积极地致力于工作。
莎士比亚说过一句特别有用的话:“善意地理解别人的话语,你就比平常人聪明很多倍。”
多给自己鼓励,让对方更加无法拒绝你
一个人不仅要懂得如何对别人讲话,也要偶尔对自己讲话,给自己鼓励、为自己加油、帮自己打气。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激情和自信,有了激情和自信之后才有去说服别人的情绪和动力。
所谓的对自己讲话,也就是要懂得自我鼓励。很多人都没有这个意识,他们给别人讲述道理的时候说得很明白,可是一旦自己遭遇同样的境况便不知所措了,从而开始一蹶不振,失去了往日的激情和活力。这时候,不仅自己的情绪无法调节,也没有激情再去说服别人了。
所以,若想要真正让自己保持激情,就要坚持不懈地给自己加油鼓劲,要给自我以力量。世界很复杂,也很现实,在我们情绪低落的时候,很少能有人及时来到我们身边并给予有效的劝解。这时候就要靠自己了。完成自我鼓励,然后带着激情重新上路,才能去说服更多的人。
在现代社会,已不是谦卑有加、礼让三分的时代,人们要学会鼓励自己,鼓励自己去做那些看起来很难办到的事情,让别人看到你,知道你的存在、知道你的能力。认真体会“鼓励自己”的奥妙。
从古至今,敢于自荐的人是很不容易的。自荐者不仅要有足够的胆量、勇气,而且还要具有对自身价值的高度自信,对完成某项任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并抱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毛遂之所以敢于自荐,正是有这样的勇气和信心做保障。从现时看,自荐者往往会遭到一些人的妒忌和各种各样的非议,甚至诽谤。因此,领导者满腔热情地鼓励和爱护自荐者,并给他们以切实有力的支持就显得十分必要。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和利用人才资源,避免抑善蔽才。
在一家出版社的编辑部里,进来一位求职的女孩。这个女孩是一个会鼓励自己、大胆的人,她英文很好,想到出版社来当编辑。出版社因为目前没有英文书的出版计划,没有用她,但把她推荐给一位同行,因此,这个女孩有了很好的工作。
出版社的负责人后来曾谈及此事,这个女孩的英文能力并不如她自己描述得那么好,但她敢于毛遂自荐,至少表现了她主动积极和勇于向陌生人、陌生事挑战的一面,谁都会喜欢这样的人。
大凡生意场上的老板总是无利不起早,为赚钱而煞费苦心,老板用人亦是如此,主动积极富有挑战精神的人是最适合他的。
现代社会竞争太激烈了,“待价而沽”或“三顾茅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你如果不主动出击让别人看到你,知道你的存在和实力,那你就可能丧失良机。
在工作岗位上,亦可发挥鼓励自己的精神,推荐你自己去做某项工作或担任某项职务。尽管热门的职务和工作角逐者众多,这种鼓励自己毛遂自荐的效果不会太大,但总给了自己一个机会。
面对困难的工作,那些鼓励自己并毛遂自荐的人成功率相对较高。如果你有能力,可自告奋勇挑战那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工作。因为别人不愿意做,你的毛遂自荐可以凸显你的存在。如果一战成功,你当然是唯一的英雄。如果失败了,也可学到宝贵的经验。
讲话传递的不仅是理念,更是一种情绪和态度。因此,如果想要让更多人愿意听我们讲话、喜欢听我们讲话,就要在给别人讲话的时候保持一种积极阳光的心态。而想要永远有这种心态,自我鼓励是必不可少的。多跟自己聊聊天,给自己一些力量,我们充满了正能量之后,才能点燃别人。
世上没有什么可怕的事情,主要看能不能坚持。只要坚持住了,总会有出头的那一天,怕的就是遇到一点困难就止步不前了。这样的人,是不会成功的。经常性地给自己一些鼓励,让自己有坚持的动力、有奋斗下去的激情,这样才能传递出更多的激情。当我们给别人传递激情的时候,也就是别人被我们说服、开始认同我们的时候了。
掌握好说话方法才能更快地说服他人
心有所思,口有所言。通过语言这个窗口,可以窥视人的内心世界,而社交正是在不同思想的支配下的语言交锋。因此,通过语言把握对方思想活动的脉搏,自然是获取人际交往胜利的关键。
我们与人交往时说话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别人对你的评价如何,你给别人的印象是好是坏,很大程度上是由你的语言表达方式决定的。
应该承认,在社会交往中注意自己的说话方法,是开口说话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有的时候,谈话的重点会在我们轻松自在的说话中明显地表达出来;有的时候,我们以平和的心态与人说话,也会留给对方深刻的印象;有的时候,我们怒气冲冲地与人讲话,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有时候,我们与人说话时心不在焉,却依然能够表达自己要讲的意思。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在不同心态下用不同的说话方法,可以决定我们能否把该强调的重点充分地表达出来。
当然,一个人在与人说话的时候始终保持一份好的心情,肯定能加深别人对他的好感;反之,说话时装模作样、自命不凡、优越感太强的人便不会得到别人的认同,朋友也会离他越来越远。
说话应该做到条理分明,因为有关你的工作能力、教育程度、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审美追求等许多方面的情况,皆是通过你的言谈表现出来的。一个说话东拉西扯而没有层次的人,很难让人明白他究意想要说什么。
所以,一个人说话不能掌握正确的方法,不能强调重点、言语没有分寸,他的社交活动肯定劳而无获,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任教于美国明尼苏达教育学院的罗伯·格林教授,曾请求参加一次研讨会的75位来宾分别写下自己焦虑不安的原因。
结果,令人焦虑不安的主要原因有:
“当我还没有讲完话的时候,其他的人已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得我的话头被打断。”
“不听别人讲话,自己一味地说。”
“在讨论会上,别人只想发表意见而忽视自己的言论。”
“说话时有被人轻视的感觉。”
“话讲到一半,忽然被人打断。”
“怕讲不明白。”
“对方是否在认真听。”
“自己讲话过于片面。”
“话讲到一半便失去了兴趣。”
“对方无故沉默。”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是否也犯过上述这些毛病,是否也因此而无意伤害过别人呢?
现在,你不妨先用下面这些问题来检查一下自己。
开始与别人交谈时,会希望别人快点说完吗?
和不熟悉的人说话时,会觉得不知道说啥吗?
与对方交谈时,你还会想其他事情吗?
是否时常会有找不到话题的时候?
不喜欢别人为你介绍陌生人吗?
是否时常会有想不出好措辞的时候?
是否常常想中断对方的谈话?
即使和亲朋好友谈话,也会有没有话题的时候吗?
当你讲话时,是否感觉到其他人的坐立不安?
对方是否常常会中断你的谈话?
与人交谈时,争执的情形多吗?
你觉得用家常话会很难和别人交谈吗?
是否觉得自己不够幽默?
在会谈的时候,你是否会认为提早结束比较好呢?
是否常常请求对方赶快说明情况?
是否一讲起来就没完没了?
常想教导别人吗?
是否时刻在维护自己的形象?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你有7个以上的回答是“是”,那么你就有必要注意说话的技巧了。掌握正确的说话方法能使我们判断出自己的想法是否合乎情理,同时也能让别人对我们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时间一长自然能给人们留下良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