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浅谈中职德育工作主体思维形式的科学化

湖北省钟祥市职业高级中学 江从志

摘要 本文以德育工作主体思维形式科学化为切入点和重点,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改进职教德育工作者主体思维方式的基本内容和实现途径。

在学校德育工作实践中,人分拆为主体和客体,主客体之间的矛盾运动构成德育工作过程。在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中职德育工作主体素质最重要的任务是实现主体思维形式科学化——改善传统固有的思维定势,优化思维结构,形成适应新形势下的科学思维方式,从而有效地促进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工作实效。

一、主体思维方式科学化的基本内容

(1)宏观思维和微观思维的统一。宏观思维是指主体在德育工作中对客体的整体认识和把握,包含三方面:一是注意客体中存在带倾向性、长期性的问题。二是注意客体周围环境、条件存在与变化的整体制约性。三是注意主体工作内容的整体协调性。

微观思维是指德育工作中主体对客体各方面情况或各个发展阶段、环节的具体分析研究。主体应该在微观上把握客体思维行为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做好具体人员的具体教育。一是注意客体情况的具体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二是影响客体思维变化条件的具体性。这要求主体要根据不同人员、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过细的思维工作。三是在教育内容上注意具体性,对客体教育内容不能千篇一律。四是在方法上注意具体性。工作中要注意灵活运用开会、谈心、批评、表扬、社会实践活动等具体方法对症下药。

宏观思维和微观思维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只有辩证地统一在主体思维方式中,才能真正做好德育工作。这种统一具体要突出“三性”:一是角度性。就是要从单角度转向双角度以至多角度来观察和分析问题。二是多层次性。即要根据客体的不同情况和特点,不同素质与要求,进行由浅入深、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系统教育。三是中介互补性。客体来自不同的地方,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各自存在着不同的思想问题。主体除总体上规划每一阶段或时期一定的教育计划与内容,进行一般性的普遍教育外,在具体条件下还必须发挥客体自身的优势,开展思维互助工作,以达到自我教育、相互促进、思维互补的目的,使宏观与微观教育有机统一起来。

(2)追踪思维与超前思维的统一。追踪思维是指主体沿着实践与认识运动的轨迹,在以往的工作实践基础上对经验教训进行深刻的追寻与评价,从而有效解决德育工作及客体思想问题的思维方式。如常说的“反思”、“总结”、“找原因”等。主体的追踪思维方式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以往德育工作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各种事实进行认真的回顾和总结,以便肯定经验,吸取教训。在德育工作中,主体追踪思维方式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连续性,二是提升性,三是滞后性。

超前思维是指主体从现实出发,认识未来,预见未来,把握德育工作和客体思想发展趋势的思维方式。它具有三个特征:前瞻性、主动性和或然性。

在实践工作中,追踪思维和超前思维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追踪思维是超前思维的基础,为之提供客观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大致发展过程与趋势,另一方面超前思维是追踪思维的进一步实现和综合,体现了认识活动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现实中,主体反思历史,总结经验教训时形成追踪思维;主体预测未来,洞察发展趋势时形成超前思维。在实践中要使二者有机统一密切起来需要做到:①要努力学习各种知识。②要加强调查研究。③要注意实践验证。

(3)模糊思维与精确思维的统一。模糊思维是一种分析、判断和处理非定量的不确定的事物,对其加以定性,并从中得出具有一定精确度结论的思维方式。它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主体对客体类属边界认识的不确定性。二是主体对客体认识的不确定性。三是主体对客体层次认识的不确定性。它在德育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主体认识客体的起点,能够帮助主体迅速判定客体的性质,划清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界限,把握事物、思想质的规定性。主体在工作中对客体思想信息的分析,利用模糊思维,能帮助自己区别各种思想质的差异性,从而针对不同类型的思维状况和不同性质的思想问题制订不同的教育计划,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精确思维是一种在定性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事物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序等数量界限,深入和精确地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它有两大重要特征:一是具体性,二是准确性。它在德育工作中起重要作用,它能更全面、更精确、更深刻地认识事物。

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精确思维和模糊思维的辩证统一,特别是德育工作是一种研究人思想行为的复杂社会实践活动,有精确和模糊两个方面。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互相补充、互为基础,才能保证思想信息分析的科学性。

(4)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的统一。经验思维是主体动用生活与工作中的亲身感受、经验乃至传统的习惯、观念等而进行的思维活动。其特征有:直接施行性、个别差异性、自发习常性。这种思维在主体认识活动中是经常的、大量进行的,是主体认识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思维方法。

理论思维是德育工作主体对客体感觉和知觉的材料进行归纳、分析与综合,从而揭示客体的本质与发展规律的思维活动。其特征有:概括提升性、全面系统性、高度自觉性。它是较高级的思维类型,不仅能使主体在认识活动中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客体,而且对主体自身的实践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体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注意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的统一。另一方面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另一方面后者是前者的升华。经验思维只有提升到理论思维的水平,才能更正确、更深刻、更完全地反映客观对象,更有效地指导主体实践。在实践中坚持两者的统一,就要一方面深入工作实践中,摸索和积累新时期做好德育工作新鲜而有效的经验,一方面又要锻炼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善于对自己所获经验及时进行理论升华,从中做出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工作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二、实现主体思维方式科学化的条件和途径

第一,必须把握思维本身运动与发展一般规律。在德育工作实践中,主体实现思维方式科学化,应该注意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认识思维从个别——特殊——一般的辩证运动的过程,明确思维必然经历的感性——知性——理性三个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体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指导,不断扬弃过去传统的思维模式,注意现实中各种客体所处特定的环境及其形成的特殊性格、思维方式与活动方式,努力寻找出解决客体问题的特殊“共鸣点”和普遍的“共鸣区”,然后协调一般与特殊以及个别的关系,择定“共鸣”活动进行的角度与方式,就能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解决诸种问题,促进科学的思维方式不断发展。

第二,不断拓宽知识领域,健全知识结构。德育工作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它不仅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现代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以及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方面的知识。如果主体缺乏大量新的知识作为自己思维的元素,其思维方式科学化是不可能的。

第三,努力适应新时期客体变化需要,完善思维结构的动态发展因素。主体科学的思维结构在一定条件下是相对稳定的,但绝不是僵死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环境变化巨大,客体的思想空前活跃,变化明显,新理论与新观念层出不穷。这就需要主体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立场,通过自我调节及时适应新的情况,关注客体思想行为的变化,自觉地变革陈旧的思维模式,实现新旧思维模式的转换。而这转换是一长期的过程,其中任何一次的成功都只不过是主体实现科学思维方式、完善自身思维结构链接中的一个中间环节。

第四,坚持实践,努力总结创新。主体一方面应从社会活动中摄取,把握客观物质和精神上的要求与意愿;另一方面,思维模式的变革与整个社会改革及现实力量结成一体,形成强大的思想洪流,推动思维模式的改组。主体要自觉抛开陈腐观念的束缚,敏锐观察现实社会中的新情况,不断研究新问题,努力总结经验教训,建立起自己的新的科学思维方向与思维定势,使德育工作充满活力,促进科学的现代思维方式不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