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之谜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声势浩大的海战之谜

西班牙“无敌舰队”覆灭之谜

在400多年前,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并不是美国,也不是后来殖民地遍布全球的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而是欧洲的西班牙。据考证,自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西班牙殖民者全都纷纷涌到那里去掠夺金银财宝,致使西班牙很快就成为欧洲最富有的海上帝国。此间西班牙拥有一支庞大的帆船舰队,在最繁盛的时期,舰队拥有过千余艘舰船。这支舰队横行于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他们骄傲地自称为“无敌舰队”。“无敌舰队”顾名思义就是天下无敌的意思。然而,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最终却被彻底的毁灭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那时,英国的资本主义正处于萌芽的状态。轻工业(主要提供生活消费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业)的迅速发展,迫使英国急于寻找海外的商业市场,同时舰船制造和航海技术的革新,让英国夺取殖民地的野心更大了。西班牙看到了英国的崛起,为了遏制它,曾经多次干涉英国的“内政”,并阴谋刺杀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英国狠狠地反击西班牙军队,他们利用武装海盗船抢掠西班牙运送珠宝的船队,袭击舰船锚地,击沉西班牙的舰船的手段来进行抵抗。于是,一场争夺海上霸主地位的大西洋海战就这样爆发了。

西班牙无敌舰队

为了争夺海上的霸权,西班牙和英国于1588年8月在英吉利海峡进行了一场举世瞩目、激烈壮观的大海战。这次海战,无论是实力、武器装备,还是战船的威力,西班牙无疑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且兵力达到3万余人,号称为“最幸运的无敌舰队”。而当时英国军队规模不大,整个舰队的作战人员也只有9000人。两军相比,实力相差实在太悬殊。但出人意料的是,这场海战的结局以西班牙惨遭毁灭性的失败而告终,“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从此以后西班牙的国力急剧衰落,它的“海上霸主”的地位也被英国取代。

为什么强大的“无敌舰队”竟然在寡弱对手面前不堪一击、一战而负呢?历代史学家大致持三种意见:


缺少国内基础说

16世纪的西班牙,是一个头号殖民强国和海上霸王,其殖民势力遍布亚、非、欧、美四大洲,海外贸易曾经盛极一时,有1000余艘商船常年航行在世界各大洋中。各殖民地的金银和其他财富就像是一条从不干涸的溪流,源源不断地流向西班牙的国库,他们的财力、国力之强盛,在当时的西欧可谓是首屈一指。然而,西班牙的强盛,只是表面上的暂时的虚假繁荣罢了。因为西班牙的工业并不发达,其繁荣强盛不是建立在本民族的经济基础上,而是靠掠夺殖民地的金银来发财致富。据统计,仅1545-1560年间,平均每年从美洲运回西班牙的黄金有5500千克,白银24.6万千克。这种靠掠夺他国财富来维持的强盛肯定是不会持久的。其次,西班牙还缺少全国一致的政治基础。从16世纪下半叶开始,由于腓力二世(1527-1598年)的反动统治,西班牙迅速走上衰落的道路。

腓力二世

腓力二世是个保守的天主教卫道士,1556年,当他继位为国王后,对内利用宗教裁判加强自己的专制统治,曾经先后批准执行过一百多次火刑,迫害“异端”(异端是指古代中世纪,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派别对异己派别的贬称),滥杀无辜;他们开始实行重税政策,搜刮民财;对外穷兵黩武,连年征战。他专横残忍,挥霍无度,不关心国内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只满足于享用从殖民地掠夺来的金银财宝。在他统治期间,西班牙的经济开始凋零,民不聊生,矛盾也逐渐开始激化,危机四伏。终于,腓力二世的政策和行径,激起了人民的极大愤恨,他不惜耗费巨大国力、财力,组织庞大的“无敌舰队”进攻英国,自然在国内是得不到多少人支持的,因而缺少战争获胜的基础。

英国当时虽然在军事上还不如西班牙,但政治上已经建立了强大的专制君主制(主要特征是:君主拥有绝对至上的权力,君主不受任何来自外部的限制和监督,君主或者按照意志、或者按照自己不必执行的法律来行使权力),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迅速发展,海外的贸易日益扩大;国家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保护工商业,奖励航海业,这些举措都受到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另外,当时的英国已经完成了宗教改革,摆脱了天主教会的控制,建立了本民族的新教国教。

这就使整个英国对此次战争的认识较为一致,资产阶级把打败西班牙看作是扫除障碍、建立海上霸权的前提条件,进而可以向海外扩张,分享自己想要得到的一席殖民地;新教徒认为,这是同反动的天主教势力的决战;人民积极支援战争则是为了保家卫国。因而举国上下全都团结起来,同仇敌忾,一致行动,不让自己的敌人踏进国门一步。这是英国在这场海战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反之,也是西班牙惨败的根本原因。


指挥失当说

有的学者不同意上面的看法,16世纪的西班牙虽然正在走向衰落,但自己本国的政治、经济实力尚未达到即将崩溃的境地。从当时交战双方的军事实力来看,西班牙无疑是占有绝对优势的,他们并非没有获胜的可能,“无敌舰队”的惨败主要是腓力二世用人不当造成的。“无敌舰队”装备完毕后,腓力二世于1588年的4月25日在里斯本大教堂举行授旗仪式,任命大贵族西顿尼亚公爵为舰队总司令,代表自己率领军队远征。西顿尼亚本来是个陆军将领,因自己出身于名门望族,在贵族中有较高的威望,深得西王信赖,故被任命为舰队的统帅。但他本人根本就不懂海战,对指挥庞大的舰队在海上作战也毫无经验,而且还晕船。这项任命是他根本就没有想到的,根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和信心指挥这场战争。一开始他即上书西王,恳请辞职,要求对方另请高明,但是并没有获准。试想,这样的将领指挥海战,哪有不败之理?

里斯本大教堂

果然不出所料,西顿尼亚的指挥确实糟透了。当英国舰队发现“无敌舰队”进入英吉利海峡(是分隔英国与欧洲大陆的法国、并连接大西洋与北海的海峡)后,立即抢占了上风的方位,开始主动出击。西顿尼亚按照传统的战略,命令舰队列成半月形开始迎战。但西班牙舰队的阵势很快就被打乱,他们的损失非常惨重。西顿尼亚根本就再也没有心思战斗了,传令撤出这场战斗,向东开始退驶。这天夜里,又出乎他的意料,英军开始巧施火攻,把装有易燃物的8条破船开始点燃,顺风开进西班牙舰队,顿时,这些舰船燃起了熊熊的烈火。

英吉利海峡

西顿尼亚从梦中惊醒,开始变得手足无措,慌忙传令砍断了锚索,起航开始避让。在一片混乱之中,各船竞相逃避,互相撞沉,有的被大火烧毁。西顿尼亚原来想等火船漂过以后,再恢复战斗的序列,谁知道因为他错令断锚,多数军舰都丧失了两个主锚,根本就无法停船,只好任风吹去。天亮后又被英军追上了,但是因为他们弹药消耗、损失过大,“无敌舰队”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西顿尼亚见大势已去,不敢再战斗了,遂率残舰败卒,绕道返国。

回到西班牙时,“无敌舰队”只剩下43艘残破的舰船,几乎全军覆没。可见,西顿尼亚的错误指挥,是这次惨败的主要原因。连西班牙士兵都把这次不幸归罪于西顿尼亚。其实,腓力二世对西顿尼亚指挥打胜这场海战也是信心不足的。出航前,西顿尼亚曾经接到腓力二世的密封谕旨,上面写道:“密。只有在舰队司令亡故时才许拆开。”原来,腓力二世早就曾想任命轻骑兵上将唐·阿隆索来指挥西班牙舰队,这封密谕就是要阿隆索在西顿尼亚发生不幸时接替总司令职务的。“无敌舰队”出航前,阿隆索是皇家军事委员会成员,担任过西西里舰队的总司令,获得过圣约克勋章,是既能领会、执行西王的意旨,又善于指挥海战的舰队司令官。他在这次远征中担任分舰队司令,可惜由于西顿尼亚的错误指挥,同“无敌舰队”多数官兵一样葬身海底了。但是,腓力二世为什么不起初就任命阿隆索为总司令呢?这又是个不解之谜。有人曾经断言,如果“无敌舰队”的总司令是阿隆索,而不是西顿尼亚的话,这场海战的结局可能将是另一个结局。


亡于天灭说

这种说法认为,“无敌舰队”不是毁于人祸,而是死在天灾上。它首先遇到的对手,不是英军,而是更加可怕而又无法战胜的大西洋的狂风巨浪,这是因为他们的进军时机选择不当造成的。“无敌舰队”是在1588年5月27日奉王命扬帆起航的,这个季节,正是大西洋风多、雾大、浪险的时候。西顿尼亚曾经为此忧心忡忡,他深知此时在大西洋上航行,前途难卜,但又不好违抗国王的命令,只好勉为其难,硬着头皮率领军队出征。果然没过多久,他们就遇到大西洋风暴的袭击。6月19日这天,突然狂风大作,海浪翻天,“无敌舰队”许多船只都被吹翻、吞噬,淡水从仓促制成的木桶中漏了出来,食物也大量腐烂变质,水手们被狂风搞得疲惫不堪,步兵也大多数因晕船失去了战斗力。西顿尼亚感到自己一点办法也没有,他虽然经过了多方搜寻、救援,但是仍然损失了33艘舰船、8449名士兵和船员。由于天公不作美,“无敌舰队”未交战先折兵,战斗力也大大受到削弱。西顿尼亚公爵写信据实报告西王战况,建议暂停远征,与敌人达成体面的妥协,等待来年再图进兵。但腓力二世的回答却斩钉截铁,没有半点回旋的余地:“即使您在拉科鲁尼亚不得不再扔下10艘或12艘船只,您也必须立即出港……”西顿尼亚就是带着这样一支失去战斗力的队伍与英军交锋的,这导致“无敌舰队”覆亡的厄运。当他们遭到惨败撤回国时,如惊弓之鸟的残舰败卒在苏梅兰北部的海域再次遇到大风暴,一些舰船又被海浪吞噬,有的还触礁沉没。至此,“无敌舰队”几乎已经全军覆没。就这样,英国军队以未失一艘战舰,仅死伤100余人的轻微代价,大获全胜。这一结局,也许是多亏了老天的帮助。事后,腓力二世不无感慨地长叹道:“我派(无敌舰队)去是和人作战,而不是去和海浪作战。”这说明天灾的惩罚敲响了“无敌舰队”的丧钟。

大西洋的狂风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