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章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第一节 口腔常见疾病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端,具有吸吮、吞咽、咀嚼、消化、味觉、感觉和语言等功能。足月新生儿出生时已具有较好的吸吮吞咽功能。新生儿及婴幼儿口腔黏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腺不够发达,口腔黏膜干燥,因此易受损伤和局部感染;3~4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加,5~6个月时明显增多,但婴儿口底浅,尚不能及时吞咽所分泌的全部唾液,因此常发生生理性流涎。

口腔炎是指口腔黏膜由于各种感染引起的炎症。本病多见于婴幼儿。可单独发生,亦可继发于全身疾病如急性感染、腹泻、营养不良、久病体弱和维生素B、维生素C缺乏等。感染常由病毒、真菌、细菌引起。不注意食具及口腔卫生或各种疾病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均可导致口腔炎的发生。

一、生理性流涎与“流涎症”

宝宝流口水是令父母亲们十分头痛的问题,常常一天要换几次衣服,用几条手帕。

口水,医学上称之为“唾液”,是由唾液腺产生,口腔内有3对大唾液涎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和无数个分布在唇、颊、腭、口底黏膜的小唾液腺。唾液中大部分为水分,还含有一些淀粉酶和黏蛋白,唾液主要有湿润口腔、便于吞咽、帮助消化的作用。据测定,正常成年人一昼夜分泌唾液1000~1500ml,正常情况下,人们自主或不自主地把口水吞咽了。

初生的婴儿由于唾液腺分泌功能不够完善,唾液分泌量少,所以一般不会流口水。4个月后,由于开始添加辅食,唾液分泌增加,6个月后乳牙开始萌出,刺激牙龈神经,使唾液腺分泌反射性地增加,而此时小儿吞咽口水的能力尚未形成,过多的唾液就会不自主地从口角边流出,即习惯上所说的“流口水”,尤以1~2岁的幼儿多见,这个时期的流口水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父母不必为此担心,2岁以后,小儿吞咽口水的功能逐渐健全起来,这种现象就会自然消失。

由于唾液偏酸性,且含有一些消化酶和其他物质,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所以对经常流口水的幼儿,父母应当经常为他们擦去嘴边的口水,并常用温水洗净,然后涂上油脂,以保护下巴和颈部的皮肤,最好给孩子围上围嘴,防止口水弄脏衣服。给小儿擦口水的手帕,要求质地柔软,以棉布质地为宜,应经常洗烫,擦时不可用力,轻轻将口水拭干即可,以免损伤局部皮肤。

病态的流口水称为“流涎症”,多由神经系统疾患引起,如脑炎后遗症、延髓麻痹、脑瘫、面神经麻痹等,由于患儿吞咽功能障碍所致,此时应治疗原发病。另当小儿患口腔炎、牙龈炎时,由于炎症刺激,唾液腺分泌增加,导致流口水,而且可以有臭味;当小儿患咽峡疱疹、扁桃体炎时,由于吞咽疼痛致患儿不敢吞咽,也会使患儿暂时性流涎,但随着原发疾病的恢复,流涎即会停止。

二、地图舌

地图舌是一种多见于儿童,特别是婴幼儿的舌黏膜疾患,是由于舌黏膜上皮(丝状乳头)暂时性剥脱消失所致。

其临床表现为丝状乳头剥脱后,遗留红色、光滑而干燥的舌面,其边缘灰黄色,微隆起,界限清楚。剥脱区域可逐渐扩大,向周围蔓延,有时几个小的剥脱区可相互融合,呈现为不规则的“地图状”,故称“地图舌”,由于丝状乳头边剥脱、边修复,因此地图的形状经常变化,似在“游走”。

地图舌病变表浅,深部组织不受影响,患儿多无不适感觉,亦无疼痛、流涎或其他口炎症状。其病因未明,非维生素缺乏所致,对健康无多大影响,小儿照常饮食,不影响生长发育,无特殊疗法。由于丝状乳头可自行修复,所以病变有时可以完全恢复正常,但又可复发,虽然病程较久,甚至可达数年,但总的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愈。

三、舌系带过短

当我们张口将舌抬起时,可以看到一条小的系带系在舌和口底之间,这就是舌系带。

我们知道,语言除靠声带发声外,还靠气流在口腔内的流动、震动而区别声音,而气流的震动主要靠舌、腭和齿的活动来完成,如果舌系带过短,就会影响舌的活动,有些音就发不准,特别是一些卷舌音“儿”、“6”、“老”等,检查舌系带短不短时,可让孩子发这几个音,如果发不准就有可能短。

正常情况下新生儿的舌系带是延伸到舌尖或接近舌尖的。在舌的发育过程中,系带逐渐向舌根部退缩。正常儿童2岁以后舌尖才逐渐远离系带。只是在少数发育不正常的情况下,舌系带没有退缩,才会出现了舌系带过短。因此,婴幼儿舌系带过短不应认为不正常,最好观察到2岁以后,如果系带过短影响舌前伸、妨碍语音清晰,可简单地把系带薄膜的前部剪开,不需要局部麻醉,但如果系带发生纤维化,短而粗硬,这种舌系带过短称为“舌系带短缩”,患儿舌头外伸受到限制,舌伸出口外的部分就不及正常小儿长,而且舌尖因被牵拉出现一个凹陷,舌尖呈W形,而正常人舌头伸出时舌头呈V字形,张口时舌尖不能上翘、不能舔达上齿龈或伸过上唇,卷舌音发不准,这种舌系带过短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四、鹅口疮

鹅口疮又名“雪口病”,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临床表现为在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微微高出黏膜面,初起时呈小片状,逐渐融合成大片,形似奶块,但与奶块不同,奶块易擦掉,鹅口疮则不易擦掉,强行剥落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迅速再生。患处不痛,不流涎,一般不影响吃奶,也无全身症状。少数严重者全部口腔黏膜均被斑膜覆盖,甚至可累及咽部、食管、肠道、喉、气管、肺等,出现呕吐、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或呼吸困难等症状。

鹅口疮新生儿发病率高,尤其多见于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慢性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儿。感染多来源于产道或污染的乳具,但实际上不少正常新生儿口腔中存在白色念珠菌,白色念珠菌是条件致病菌,免疫力正常时不会发病,在上述因素作用下机体免疫力低下时才会引起鹅口疮。

治疗可用2%~5%碳酸氢钠清洗口腔后涂1%甲紫溶液,每日两次,一般3~5天即可治愈,病变广泛者可用制霉菌素外搽内服。鹅口疮是一种并不严重的疾病,但应注意治疗营养不良、慢性腹泻等原发疾病,以提高婴儿的免疫力,避免复发。

五、溃疡性口炎

溃疡性口炎属口腔黏膜的感染性疾病,常以球菌为主要致病菌,包括链球菌和葡萄球菌,临床表现口腔有假膜,所以又称“膜性口炎”,多见于婴幼儿,常发生于急性感染、长期腹泻等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口腔不洁更有利于细菌繁殖而致病。

患儿临床表现为口腔局部疼痛或极痛、流涎、拒食、烦躁,常有发热症状,体温可达39~40℃。口腔的各部位均可发生,常见于舌、唇内及颊黏膜等处。初起时口腔黏膜充血水肿,随后发生大小不等的糜烂或溃疡,散在或聚集,可融合成片,有较厚灰白色的假膜。局部下颌和颈部淋巴结肿大。

治疗原则是控制感染,对症支持治疗。加强口腔护理,多清洗口腔,以0.1%~0.3%依沙吖啶漱口,也可使用其他防腐漱口液,局部用药,一般涂复方甲紫(1%甲紫与1%吖啶黄各半混合液)。病情较重者全身使用抗生素。高热时给予退热剂。注意补给足够的营养和液体量,宜用微温或凉的流质食物,多饮水。经过适当的治疗和护理,全身症状约数日至1周即可消退,但口腔黏膜症状一般仍可持续一定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