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小儿泌尿系统疾病的特殊检查及管道护理
【静脉尿路造影护理】
静脉尿路造影(intravenous urography, IVU)又称排泄性尿路造影,系由静脉注入含碘造影剂,造影剂主要通过肾脏排泄,经过肾小球过滤、肾小管浓缩后,自肾集合管排除后显影。可诊断肾脏肿物和肾盂肾炎后瘢痕,评价肾皮质、肾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解剖结构,可分辨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的正常解剖结构的细微改变。
1.检查前1天内不吃易产气和多渣食物,不需控制饮水量,检查前禁食2h。
2.造影前置入静脉留置套管针,同时用开塞露刺激排便排尿,不配合的患儿予以镇静,常用的镇静方式为10%水合氯醛口服或苯巴比妥钠肌内注射,使患儿处于睡眠状态,确保体位固定。
3.行碘过敏试验,用碘帕醇原液1ml静脉注射,20min后观察患儿有无恶心、胸闷、心率加快、荨麻疹等过敏症状。
4.经静脉留置针注入造影剂,5分钟内注射完毕。注药1分钟摄片可显示肾实质影。注药后7~10分钟、15~20分钟和30~40分钟各摄1片,可显示全泌尿系统情况。肾功能不良或肾积水患儿采用延迟摄片,应加照60min、90min、120min的X片,以观察肾积水的程度和梗阻的部位。
5.造影完毕,静脉留置针常规封管,嘱患儿多饮水,利于造影剂的排出。
6.观察有无迟发过敏反应。
【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护理】
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Voiding Cystourethrography, VCUG)又称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主要用于检查下尿路病变和膀胱输尿管反流,评价膀胱充盈和排尿时膀胱出口的解剖,以及估测残余尿量。同时可发现有无膀胱小梁形成、膀胱憩室和脐尿管异常。
1.检查前1天内不吃易产气和多渣食物,检查前用开塞露刺激患儿排尿排便。
2.造影前排空膀胱后经尿道上导尿管,抽空膀胱残余尿并记录残余量。不配合的患儿可予以镇静,必要时可在浅麻醉下进行。
3.经导尿管缓慢注入造影剂,在儿童有尿意时停止注药,拔出导尿管准备投照,投照体位:女孩取平卧位,两腿分开。男孩取45°斜卧位,下方的下肢屈髋、屈膝各90°,上方的下肢后伸,俗称“前腿弓、后腿绷”,以显示尿道全长。然后嘱患儿排尿,在排尿期摄片。麻醉后因患儿不能自动排尿者,可挤压膀胱排尿。
4.造影完毕,拔导尿管,给予1∶10日舒安溶液泡洗会阴部,同时口服抗生素2~3天,预防感染。
5.嘱患儿多饮水,以利造影剂的排出。
【肾动脉造影护理】
肾动脉造影是在全麻下经腹股沟区股动脉插管至腹主动脉的双侧肾动脉开口上方,注入造影剂以显示双侧肾动脉,用来检查肾血管性高血压、肾动脉狭窄、肾血管畸形、肾肿瘤、肾发育不全、异位肾、肾损伤及大动脉炎等。
1.检查前1天内不吃产气和多渣食物,检查前患儿应禁食、禁饮4~6h。
2.造影前晚穿刺部位备皮,穿刺前清洁灌肠。
3.行碘过敏试验,用碘帕醇原液1ml静脉注射,20min后观察患儿有无恶心、胸闷、心率加快、荨麻疹等过敏症状。
4.造影前肌肉注射阿托品。
5.在全麻下经腹股沟区股动脉插管至第1~2腰椎间或第12胸椎水平,经股动脉插管注入造影剂,注药开始10秒内连续拍片,在注药最初3~4秒,显示肾动脉主干及其分支,为动脉期;5~8秒,肾实质内毛细血管广泛充盈造影剂,为肾实质期;7~12秒肾静脉显影为静脉期。
6.造影完毕,拔出动脉插管,按压穿刺点30min,未见出血即用纱布覆盖,弹力绷带包扎,沙袋加压穿刺点6h,穿刺侧下肢制动24h,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与肿胀情况,穿刺侧下肢足背动脉波动情况,皮肤颜色、温度、运动、感觉功能等,如观察穿刺点红肿、穿刺侧肢体冰冷、苍白、触及不到脉搏应立即通知医生检查处理。
7.按全麻术后常规护理。
【儿童尿动力学检查的护理】
尿动力学测定是通过流体力学和电生理学基本原理和方法,检测尿路各部分压力、流率及生物电活动,从而了解尿路输送、储存、排出尿液的功能和机制,以及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病理生理学变化。可分为上尿路尿动力学和下尿路尿动力学检查。目前临床常用的是下尿路尿动学力检查,主要研究膀胱、尿道储存和排出尿液的过程。用于诊断尿路梗阻性疾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尿失禁及功能性排尿异常。
1.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前对使用设备进行检查,正确连接各管道。同时了解患儿是否有便秘或腹泻等异常,于检查前2h应用开塞露,刺激排便。禁止在尿动力检查前口服影响膀胱尿道功能的药物,禁止行膀胱尿道镜、尿道造影等侵入性检查而影响检查结果,检查前2h嘱患儿开始憋尿。
2.自主排尿测定自由尿流率后,嘱患儿平卧于检查床上,按无菌操作原则经尿道插入6F或8F的三腔测压管至膀胱,将其妥善固定,后经测压管抽取并记录残余尿量;在直肠内放置直肠气囊导管,取合适体位,外置传感器以耻骨联合上缘为参照平面置零,连接膀胱压及腹压导管,通过调节腹压使逼尿肌压力尽可能地接近于零(0~6cmH2O),检查导管传导性良好后用生理盐水,以恒定速度(10ml/min以下)持续灌注膀胱,捕捉患儿灌注过程中的初始排尿感觉、强烈排尿感觉和急迫排尿感觉,分别在描记图上做标记。灌注至有强烈尿意时停止,观察逼尿肌的活动,确认后嘱患儿排尿。
3.检查过程中注意使患儿保持清醒、安静,嘱家长协助检查者做好患儿工作,使其配合检查。
4.检查后拔管,嘱患儿多饮水,以达到尿路自洁的目的。观察有无血尿,口服抗生素2~3天,预防尿路感染。
【双“J”管护理】
1.为内置式软管,起支撑吻合口的作用,目前在肾、输尿管手术中广泛应用。
2.留置期间观察患儿腹部体征,如患儿出现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常提示双J管移位,有尿外渗发生的可能。
3.观察患儿伤口渗出的情况,若伤口敷料可见较多淡黄色渗液,提示有双J管移位或有尿外渗发生的可能。
4.留置期间应指导患儿勿剧烈活动,避免上举及下蹲动作,以免双J管移位。
5.留置早期多有腰痛,嘱患儿多卧床休息,健侧卧位或半卧位,有利于尿液引流。
6.当出现膀胱刺激征时,鼓励患儿多饮水,增加排尿次数,嘱患儿不宜憋尿,排尿时不宜过度用力,遵医嘱给予解痉药物治疗。
7.通常术后1~3个月在膀胱镜下拔除。
【肾造瘘管、肾盂造瘘管、输尿管支架管护理】
1.应保持引流管通畅,及时放出引流袋中的尿液。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并做好相关记录。
2.妥善固定,防止滑脱。避免过度牵拉等引起患儿不适。
3.保持管道出口处敷料的清洁、干燥,如有浸湿应及时更换。
4.每日更换引流袋1次,在更换时要严格进行无菌技术操作。
5.鼓励患儿多饮水,以达到尿路自洁的目的。
6.不必作常规冲洗,需要冲洗时应协助医生进行严格无菌操作,用温盐水缓慢冲洗,密切观察患儿的反应。
7.拔管时间一般为术后10~14天,拔管前应行美兰试验及夹管试验。方法为:将稀释后的亚甲兰注入引流管,夹闭引流管,如患儿出现腹痛、异常哭闹、发热等异常或有兰色液体自造瘘管周围溢出,则提前开放并告知医生。若无上述症状,患儿能自行排出兰色尿液,持续夹管48h后,方可拔管。
8.拔管当天不宜大量饮水或过多输液。
9.拔管后患儿取健侧卧位以防尿液自瘘口流出,影响伤口愈合,密切观察有无尿液外渗。
10.拔管后3~4天内坚持每2~4h排尿1次,避免憋尿。
【耻骨上膀胱造瘘管护理】
1.保持引流管通畅,及时放出引流袋中的尿液,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并做好相关记录。
2.保持管道出口处敷料的清洁、干燥。
3.每天更换引流袋一次,更换时注意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4.妥善固定,防止滑脱,避免过度牵拉等引起患儿不适。
5.鼓励患儿多饮水,以达到尿路自洁的目的。
6.病情需要或管道阻塞需要冲洗时,应协助医生严格无菌操作,用温盐水缓慢冲洗,密切观察患儿的反应。
7.拔管时间一般在术后10~14天,避免过早拔管所致的膀胱内尿液经膀胱壁孔漏入耻骨后间隙引起的感染。
8.拔管前应行美兰及夹管试验,经尿道排尿通畅后才能拔管。夹管后要密切观察有无尿液外渗和尿潴留以及尿液是否能顺利排出。
9.长期带管的患儿要训练膀胱的排尿、储尿功能,一般要在置管后2周进行,方法是夹闭造瘘管,每2~4h排尿1次。
参考文献
[1] 黄澄如,孙宁,张潍平.实用小儿泌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65.
[2] 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43-450.
[3] 施诚仁,金先庆,李仲智.小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6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