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原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会计导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初步了解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基本阶段和取得的成就;深刻认识会计的本质与定义;理解会计职能和会计目标;了解会计、会计学、会计方法涵盖的内容。

第一节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会计,今天已成为一门应用广泛的经济管理科学;同时,会计在世界范围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受人尊重和热爱的职业。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会计知识和高层次的会计人才。越来越多的人深刻地认识到: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一、会计的产生

会计是伴随人类的生产实践而产生的一种管理活动。“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259]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一方面要创造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又要发生劳动耗费。人们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就十分关心生产的耗费和劳动的成果,总是力求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为此,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对生产过程进行管理。当社会再生产活动日益复杂,人们单凭头脑记忆来管理生产活动已不能适应客观需要时,在人类社会中就首先产生了原始计量、记录行为,继而产生了会计。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初期阶段,人们通过生产实践,很早就认识到,在进行生产的同时,有必要把生产过程的内容记录下来,并计算生产活动的数量方面。需要了解和掌握生产中用了多少劳动时间,投入了多少劳动,耗费了多少物资,取得了多少劳动成果。正如马克思所说:“在一切社会状态下,人们对生产生活资料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必然是关心的,虽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关心的程度不同。”[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8]因为生产所得,超过了生产中的消耗,就有多余的资料可供消费。如果生产所得抵偿了消耗,恰恰足敷生活消耗之用,生产就只能照原来的规模重复进行。如果生产所得抵偿了消耗,还不够生活消耗之用,那么重复生产,势必只能在缩小的规模上进行了。唯有在生产所得抵偿了消费,供生活消费之用后还有结余,生产才有可能在扩大了的规模上进行。社会再生产规模能不能扩大,是社会能不能发展的关键。所以,登记生产项目,把生产过程的数量方面作成记录,是生产发展的客观需要。

根据马克思的考察,在远古的印度公社中,已经有了农业记账员,他“登记农业账目,登记和记录与此有关的一切事项。”[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98]我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了简单的原始计量、记录行为,如结绳记事以及在树木、石头或龟甲兽骨上刻记符号记事等。商代创建了从1到10的数码字和数目的位值制。并有“刻契记数”之说。先民的这些极为简单的原始计量、记录行为,均属于一种综合性的行为,它不仅与会计有关,而且与统计有关。至西周出现了“会计”一词,《孟子正义》一节曾加以解释:“零星算之为计,总和算之为会。”

随着生产活动日趋复杂,会计从原来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为一种专职的、独立的管理生产活动的工作。

从会计的产生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人们在很早以前就注意物质生产的数量方面,关心生产活动中的经济成果。为了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在客观上就需要对有关数据的记录、分析和检查的经济管理工作。会计正是适应这种要求而产生的。

会计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为会计作为记录生产活动的内容与计算生产活动的数量方面的一种管理活动,它必须具有几个前提条件。这些前提条件包括:直接从事社会生产的人员必须提供一定数量的剩余产品,这些剩余产品,一方面成为会计反映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用以供养附带从事会计管理活动人员的需要;另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则是必须要有文字、数字和计量单位,文字、数字和计量单位是记录、计算的基本手段。上述这些前提条件,并非是有生产就具有的,而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以,会计只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才产生的。

二、会计的发展

会计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兴起和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会计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无论在我国或外国均有几千年的历史。会计发展的历史表明:生产的发展决定了会计的发展,会计是随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

生产的发展决定了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内容。由于生产的发展,为会计提供了日益丰富的反映和控制的对象,会计从简单记录剩余产品发展到反映赋税地租,进而发展到反映控制资本及其运动。生产的发展,对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会计的发展。生产发展一方面是生产活动日益复杂,社会产品日益增多;另一方面是伴随社会再生产活动而发生的经济关系也日趋复杂。为了适应管理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要求,会计管理生产活动的手段和方法,必须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生产的发展,为会计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我国会计发展的历史表明:我国会计历史悠久,历史上曾经创造和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由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政治经济状况,严重影响了我国会计的发展,致使我国会计大大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会计发展得到新生。60多年来,我国会计虽然经历了几起几落的曲折发展过程,但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工作和会计理论方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会计改革的步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管理模式,成为我国会计界的奋斗目标。

我国早在西周就出现了“会计”一词。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过程渐趋复杂,奴隶主收支日益频繁,因而西周王朝还建立了专门管理钱粮赋税的官员,总管王朝财权的官员称“大宰”,掌握王朝计政的官员称“司会”。“司会”主天下之大计,计官之长。《周礼·天官》篇中指出:“……会计,以参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岁成。”参互”、“月要”和“岁会”均属报告文书,已初步具备现代会计报表的作用。“参互”为10日成事之文书,它相当于旬报;“月要”为一月成事之文书,相当于月报;“岁会”则是一年成事之文书,相当于年报。可见,我国在西周时代,会计方法已有相当成就。

自春秋战国时期至秦代,出现了“籍书”(或称“簿书”),用“入”、“出”作为记录符号来反映各种经济出入事项。“籍书”或“簿书”应用的专业化至西汉时代取得了显著进展,这时会计记录与统计记录开始有了一定的区别,部分属于统计核算的内容从会计核算内容中分离出来,被人们作为具有独立意义的经济记录对待。同时,把记录会计事项的简册称为“簿书”或“计簿”,而把记录统计事项的简册称为“籍”。“簿”或“簿书”实为我国会计账簿的雏形,“计簿”则为我国会计报表的雏形。

唐、宋两代,我国会计方法有了新的发展。当时在记账规则方面开始有了比较一致的做法,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设置也日益完备,由流水账(日记账)和誊清账(总清账)组成的账簿体系已初步形成,特别重要的是创建和运用了“四柱结算法”。所谓四柱,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其涵义分别相当于现代会计中的“初期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结存”。四柱之间的结算关系可用会计方程式表示为“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可以看出,在四柱中,每一柱都反映着经济活动的一个方面,各柱相互衔接,形成整体,不但彼此具有相互核对的作用,而且可以总括表现某一特定会计核算内容的增减变动和结余情况。因此,宋朝官府办理钱粮报销或移交手续时,一般都运用“四柱结算法”编制会计报告,称为“四柱清册”。民间也逐步加以运用。“四柱结算法”的创建和运用,是我国会计工作者对会计学术的一项重大贡献。为我国通行多年的收付记账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明末清初,山西的傅山参考当时的官厅会计和“四柱清册”记账方法,设计出一套简单明确的适用于民间商业的会计核算方法——“龙门账”。“龙门账”的要点是:将民间商业中的全部经济事项,按性质、渠道科学地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分别设立账目核算。所谓进,是指全部收入;缴,是指全部支出(包括销售商品进价和各种费用等支出);存,是指资产并包括债权;该,又称欠,是指负债并包括业主投资。当时的民间商业,一般只在年度终了办理结算(即现在的决算),就是核实和整理一年的经营成果,以便向业主作交代。年结,就是通过“进”与“缴”的差额,同时也通过“存”与“该”的差额平行计算盈亏。如果“进”大于“缴”,就有盈利,否则,就有亏损。它应该与“存”、“该”的差额(即盈亏)相等。这四大类的相互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进—缴=存—该

每当办理结算时,便可运用上述会计公式来验算两方差额是否相等,并以此确定当年盈亏。傅山将这种双轨计算盈亏,并检查账目平衡关系的会计方法,形象地称为“合龙门”, “龙门账”也由此而得名。

后来,随着我国商品货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逐步萌芽,我国会计工作者在龙门账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主要表现在民间商业界“四脚账”的建立和运用。“四脚账”又名“天地合”。这种账要求对企业日常发生的一切账项,无论现金出纳、商品购销、内外往来等,均应在账簿上记录两笔账,既要登记某一账项的来账方面,又要同时登记这一账项的去账方面,借以达到反映同一账项来龙去脉的目的。可见,我国会计工作者早在明末清初已为近代会计中的“复式记账”原理作出了重大贡献。至今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由我国的会计学者在借鉴国外会计学术上的成就,并在总结我国会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清末民初逐步建立起来的。

在民国时期,虽然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会计方法和技术对我国有所影响,我国的一些会计学者对传播现代会计知识作过巨大努力,但落后的生产力和腐朽的生产关系束缚了会计的发展。因此,先进的会计方法和技术,在新中国成立前始终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使我国的会计水平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为建立崭新的中国会计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实践。一方面认真总结我国会计实践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几十年来,我们的会计事业有成就,有曲折,有经验,有教训。中国的会计改革展现了我国会计事业的美好前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奠定了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基石。

根据文献记载,国外远在古代也曾出现过在陶土、石头或木制的牌子上刻符号记事的原始计量、记录行为。

在欧洲,由于意大利早在12、13世纪商品货币经济已比较发达,因而借贷复式簿记最早出现于意大利热那亚、威尼斯等城市。1211年,意大利佛罗伦萨银行已用借贷记账法记账,当时人们把这种记账法称为“威尼斯簿记法”。1494年,出版了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LocaPacilo)著《算术、几何及比例概要》一书,在该书的“计算与记录要论”论题中,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威尼斯簿记法”,并结合数学原理从理论上加以概括,这是借贷复式记账法形成的重要标志。1581年,威尼斯“会计学院”的建立,表明会计已作为一门学科在学校里传授。之后,借贷复式记账法便相继传至德、法、英、美、日、中等国家,并得到各国会计学者在理论和技术上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直到今日仍为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产业革命后,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股份公司这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的出现,企业管理权和所有权发生了分离,从而对会计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除记账、算账、报账外,还要求查账;为了正确确定企业的损益,还要求计算产品成本,为了控制产品生产成本,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又创建了标准成本会计制度;在编制会计报表时,还要考虑财产的估价问题并遵循公认的会计原则。各国会计学者在会计理论和技术上取得的这些成就,使会计学科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了。

概括而言,近代会计发源于意大利,发展于英国,改进、提高于美国。

第二节 会计的定义和内容

一、会计定义的几种观点

所谓会计定义,就是如何科学表述会计这一概念。会计定义,同其他许多概念一样,具有多样性和演变性。近半个世纪,中外会计学者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关于会计定义的观点。在我国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四种观点:“管理工具论”、“管理活动论”、“信息系统论”、“既是管理活动又是信息系统论”。

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管理工具论”是一种主流观点。认为“会计就是反映和监督生产过程的一种方法,是管理经济的一个工具。”(高等财经院校会计教材编写组.会计原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3.)。

“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影响较为广泛的两种观点。

从历史的观点考察,“管理活动论”是在批判或更新“管理工具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主流观点,认为会计不仅仅是管理经济的工具,它本身就具有管理的职能,是人们从事管理的一种活动,明确提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权衡利弊、比较得失、讲求经济效果的一种管理活动”(阎达五.会计理论专题[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

“信息系统论”的观点,是西方会计学者把信息论、系统论引入会计领域后形成的。美国会计学会于1966年出版的《论会计基本理论》一书中,“首次明确地将会计定义为一个信息系统”(张为国.会计目的与会计改革[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信息系统论”的观点,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被我国会计学者推崇和传播,余绪缨教授在《要从发展的观点,看会计的科学属性》论文中,提出“根据当前的现实及其今后的发展,应把会计看作是一个信息系统,它主要是通过客观而科学的信息,为管理提供咨询服务”(《会计通讯》1980年增刊第4期)。

“管理活动论”与“信息系统论”并存是全方位认识会计的必然结果,两者都是以会计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客观上不存在一种观点必然否定另一种观点的关系。“会计既是为人们反映、控制和规划再生产过程提供经济信息的方法体系,同时它本身也是人们为管理再生产过程而从事的一种管理活动”(阎德玉.会计学原理[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人们处在不同的时代,站在不同的方位观察研究同一对象得出不同的认识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现象。当研究者的视角集中到人们运用会计作为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时,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即“管理工具论”的观点应运而生。当人们看到会计作为“管理工具”的被动作用的缺陷,更看重会计作为管理组成部分的能动作用时,将会计视为“管理活动”则成为理所当然的事。当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整个社会是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用信息论分析认识会计,必然得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观点。如果既从管理角度又运用信息论来认识会计,会计“既是一种管理活动又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观点,恰是融合了两个方位认识的结果。

二、从会计的本质及时代特征认识会计定义

认识会计的定义,首先必须弄清会计的本质。所谓会计的本质,是指古往今来会计这一客观社会现象的内部联系,它由会计的内在矛盾构成,是会计这一事物比较深刻的、一贯的和稳定的方面。

从会计产生发展的历史观察各个时代的会计,有着不同的反映和控制的具体内容,其发展水平以及所采用的方法也不相同。也就是说,各个时代的会计,具有各个时代的特征。各个时代的会计特征,决定了各个不同时代会计的个性。会计的本质,则是各不同时代会计的共性。

会计,无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它都是人们运用会计方法对价值或财产物资进行管理的一种经济管理的实践活动。在非商品经济条件下,会计进行管理的内容直接表现为财产物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会计进行管理的内容则是价值运动。这种价值运动,在企业具体表现为资本(金)的筹集取得、分布、耗用、收回、补偿、增殖等内容,即为资本(金)运动。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和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会计的本质可以理解为:是人们对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运动进行管理的一种经济管理的实践活动。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质和现象。本质从整体上规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复杂的现象是从某一特定方面表现事物的本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深化的无限过程。认识会计的本质,其意义在于把握会计的发展方向。

人们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差异,必然形成不同的会计定义。我们将会计的本质理解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但并不否认“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也不否认会计亦是管理经济的一种工具。如同我们说“地球是物质的”,并不否认“地球是圆形的”认识,同样,也不否认“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认识。

会计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事实,说明了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

在人类社会中,由于存在着物质资源的有限性和社会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客观上就要求节约使用经济资源和合理分配经济资源。一切节约,归根到底是劳动时间的节约。要节约劳动时间,就必须对经济活动过程进行计量计算,即必须从事会计最基本最原始的核算。因此,会计的产生,就是为了管理经济活动,适应经济管理的需要。

会计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会计发展表现在会计的内容、会计方法与手段诸多方面。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具体内容不断丰富;会计进行反映和控制的方法日益完善;对会计的要求不断提高。尽管各个时代会计所追求的具体目的和性质不同,但其共同点都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而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

解决了会计本质问题,也就奠定了会计定义的基石。作为科学的会计定义,应该包括会计的本质、内容、方法和目的。如前所述,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其内容是进行价值管理;其方法有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控制方法、会计分析与检查方法,以及参与预测、决策方法;其目的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基于这样的认识,现阶段的会计定义是:会计是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主要是运用会计方法以及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价值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

三、会计的内容

会计的内容是指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所包含的内容。与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内容(会计对象)是两回事。可以通俗地讲,前者是指从事会计职业的人的“职业内容”,后者是指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所管理的“客体”。

会计的内容是发展变化的。会计的内容既受会计本身发展变化的影响,也受人们观念认识的影响。比如大会计观念与小会计观念对会计内容的认识就有明显的差别。

此外,由于对会计工作的分类标志不同,形成对会计内容的归纳形式的区别。

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会计的内容一般包括会计核算、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三个组成部分。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价值尺度),对企业、机关和事业等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地、系统地、全面地、综合地反映和监督,是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的基础。会计分析是利用会计核算资料主要是会计报表,结合具体情况,比较、研究、评定单位经济活动状况以及经济效益,它从研究已发生的经济活动入手,而着重于对未来经济活动的指导和决策。会计检查是利用会计核算资料主要是会计凭证,检查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以及会计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的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会计核算、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还包括事前的会计预测与决策和事中的会计控制。会计预测,是会计人员利用会计信息和其他社会经济信息,运用科学预测方法对会计管理的基本内容所作的科学预见。会计决策,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按财务指标的一定目标,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会计控制,是会计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通过会计工作使资金运动及相应的经济活动,按照规定或经过调节为其实现会计管理目标的进行过程。

概括而言,会计的内容包括会计核算、会计控制、会计分析、会计检查,以及会计预测与决策。

会计的内容若按会计人员工作的机构为标志,分为工商企业会计、公众会计师职业会计和政府会计。其中,工商企业会计又可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是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加以确认、计量、记录、计算与汇总,定期提出报告,以供企业外界人士使用的会计。管理会计,是为帮助企业内部管理当局作决策,以制定企业经营方针及政策,选择计划与方案,控制日常作业,考核经营业绩为工作内容的会计。

四、会计的特点

会计的特点,是指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所具有的个性,与其他管理相区别的特殊性。通常,关于会计特点的认识,主要是论述会计核算的特点。随着会计的发展,会计的内容也日益丰富。从现代会计的内容和特有的会计对象、目标来认识会计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第一,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

在商品经济社会,会计的对象是反映和控制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运动。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为了反映和控制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运动,就必须运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此外,为了满足会计管理的多种需要,还要运用实物量度(千克、吨、米、立方米等)和劳动量度(工时、工作日等)。

会计管理在运用货币量度、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时,又是以货币量度为主要计量尺度。这是由实物量度、劳动量度的局限性和货币量度的优越性决定的。实物量度是为了分别核算各种不同物资的实物数量而采用的,它对于提供经营管理上所需的各种实物指标,保护各种物资的安全和完整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实物量度只能用来总计同一种类的物资,而不能用来总计各种不同种类的物资,更不能用来综合反映各种不同的经济活动,劳动量度是为了核算经济活动中消耗的工作时间的数量而采用的,它有助于具体确定某一工作过程中的劳动耗费。但是由于商品经济社会中,许多劳动耗费是间接的用价值形式表现,并不能直接用劳动量度来反映。货币量度是为了按统一的、同样的表现形式来综合计算各种不同的经济活动而采用的。只有借助货币量度,才能取得经营管理上所必需的各种综合核算资料,从而全面说明各单位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所以,在会计上对所有经济业务都必须要用货币量度进行反映,即使有的经济业务需要用实物量度或劳动量度来反映,同时也必须用货币量度进行综合反映。

第二,对经济活动要进行完整、连续、系统而综合地计算和记录。

会计核算的基本特点之一,是通过统一的货币量度对经济活动进行综合,借以求得反映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各种总括的价值指标。此外,会计核算的记录还必须是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所谓完整,是指对属于会计对象的全部经济活动都必须加以记录,不允许有所遗漏。所谓连续,是指对各种经济活动应按其发生的时间顺序不间断地进行记录。所谓系统,是指对各种经济活动既要进行相互联系的记录,又要进行必要的科学分类。只有这样,才便于全面反映和控制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考核经济活动的效益。

第三,会计是以价值管理为基本内容的。

会计核算、会计控制、会计分析、会计检查,以及会计预测与决策,都是以价值管理为基本内容的。这是会计与其他管理(如生产、质量、计划)相区别的地方,表现会计特有的管理对象。

第四,会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终极目标。

从一个企业来讲,一切经济工作都是围绕提高经济效益,但是会计与经济效益有着特殊的“血缘关系”。讲求经济效益是会计产生的客观依据。同时,讲求经济效益是促进会计发展的基本动力。人们从事讲求经济效益的活动是会计进行价值管理的核心内容,亦是进行价值管理的目的。因此,会计的终极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节 会计职能与会计目标

一、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指会计作为管理经济的一种活动,客观上所具有的功能。会计的职能,不仅包括提供会计信息而且包括管理当局运用会计信息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会计的职能也是随会计的发展而发展的。一般来讲,在生产力水平相当的情况下,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大致相同的。现代会计具有反映、控制和决策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反映职能,是从会计产生之日就具有的一种基本职能。在会计的最早阶段,就是从数量方面计算和记录经济活动的情况。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会计的内容日益充实,会计的反映职能随之加强。

广义地讲,反映是指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摹写,即认识。因此,会计的反映职能既可以是反映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也可以是对未来情况的反映;既可以是对经济活动进行直观的低级反映,也可以是对经济活动概括的高级反映,即马克思所说的“观念总结”。会计的反映职能,主要是运用价值形式对生产过程进行综合反映,通过对再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数量的反映,然后透过各种数字信息对再生产过程的质量方面进行认识。因此,我们说会计记录是反映,会计分析是一种高级的反映,是简单反映的深化。

马克思曾经说过,生产运动,特别是价值增值的运动是由簿记来“确定和控制的。”马克思还把簿记概括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这里,马克思使用了“确定”和“观念总结”两个术语来表达会计反映的职能。这两个术语的含义,都比“记录”的内容丰富。所以,会计执行反映的职能,并不意味着会计仅仅作为经济活动的记录,即仅仅进行记账,还要对记录的结果加以整理、分析、利用,作为会计进行控制、参与经营决策的依据。

会计的控制职能,是会计本质的重要表现。马克思多次提到会计能够控制生产运动,或作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所谓控制,是指通过指挥、调节和监督等作用,把生产经营活动纳入社会所要求、人们所希望的轨道,并在最有利的条件下完成预期目标。会计的控制职能,主要从价值运动的角度进行计划(预测或目标)的制订;组织计划的实施;把实绩同计划相比较,评价取得的成果,以及在评价计划成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调整(修改)计划。

会计监督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控制职能。会计的监督职能,是监督再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经济活动。从时间上讲,监督职能不仅发生在事后,而且发生在事前和事中。从会计发展的观点看,对事前、事中的监督控制比事后的监督更为重要。

会计的监督职能,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同,对会计对象进行管理的要求不同,其监督标准也不可能一样。我国会计的监督职能,主要依据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计划和财经纪律进行。

会计的决策职能,应该说是会计职能发展的产物。在会计的最早阶段,会计主要是反映职能,一般没有什么决策职能。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会计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大,会计在管理经济中的作用与日俱增,会计的决策职能日渐突出和加强。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决策是管理的重要职能,会计管理作为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具有决策职能。

从企业经营决策的层次分析,会计决策的职能,一方面表现为参与企业最高层的决策,比如企业发展总目标的确定等等;另一方面直接从事一些中层的业务性决策。

会计的反映、控制和决策三种职能,反映是控制、决策的基础。控制必须借助于反映,决策更是离不开反映职能所提供的信息。

比如一个工厂的原材料总值有多少,各种原材料的比重结构、数量金额状况如何,需要通过会计反映来了解;原材料需要保持多大的总值,各种材料应保持什么样的比例结构生产才能正常进行,以及原材料保管人员的实物责任,均需要进行会计监督;如果原材料的总值及各种材料的比重结构偏离或趋于偏离正常值,就得进行调节。是否要改变材料的有关正常值,就要预测两方面的情况:一是今后的生产(产品的品种、数量、耗料定额以及技术工艺等)可能发生哪些变化,然后才能作出增加、减少或停止采购,或压缩处理库存的决策。决策的实施,又调节了材料库存,才能实现以最优的材料储备满足生产的需要。

由于会计职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人们对会计职能的认识和表述存在着差异。基于过去和现实,与基于现实和未来,对会计职能的认识不可能完全一致。

利用会计反映职能提供的信息,可以评价经营的业绩,考核经济效益。利用会计提供的信息可以进行会计预测。因而,可以将现代会计职能概括为:反映经济活动、评价经营业绩、控制经济过程、预测经济前景、进行经济决策。

二、会计目标

关于什么是会计目标,会计界有不同的理解。会计目标,亦称会计的目的,是指会计活动应达到的境地或标准,也就是会计工作的目的性。会计目标分为直接目标和终极目标。西方会计学者通常注重会计直接目标的研究。

会计的直接目标,有人也称财务报告目标。认为财务会计是以投资人及债权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则投资人、债权人使用会计信息的目的亦为财务会计的目标。换句话说,会计的直接目标就是为投资人及债权人提供主要财务会计信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1978年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报第一号:企业财务报告目的》中,对会计的直接目的作了阐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89年7月公布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明确指出:“财务报表的目的是提供在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的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资料。”

会计的直接目的可概括为:为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在经营决策中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这里涉及“使用信息进行决策”。我们知道,人们绝不会“为决策而决策”,“为了解信息而了解信息”,人们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科学决策,显然有一个内涵的目的,这个内涵目的则是会计的终极目标。提供有助于经营决策的财务会计信息,只不过是达到终极目标的一种手段或者一个程序。

会计的终极目标与直接目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认识会计的终极目标,必须与会计的本质、定义、职能等问题联系起来。如前所述,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会计的终极目标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具有一致性。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一切管理最终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通常是指投入与产出、得与失的比较结果,要求收回的价值量大于投入价值量。提高经济效益就是提高产出价值量与投入价值量的比值。经济效益是企业盈利的基础,提高经济效益直接关系到提高企业盈利水平。

基于上述分析,会计的终极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

首先,从会计的本质认识会计的终极目标。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这种管理活动到底是“为何辛苦为谁忙?”“管理为了出效益”, “管理能出效益”。

第二,从会计的职能认识会计的终极目标。会计具有反映经济活动、评价经营业绩、控制经济过程、预测经济前景、进行经济决策的职能。这些功能的存在,说明现代会计的能量远不只是提供信息而已,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大有作为的。

此外,将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会计终极目标将有助于提高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有助于会计工作由记账型、报账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也有助于会计学成为一门具有重要价值的管理科学。

第四节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一、会计信息的意义

信息(information)是指对人有用的,能够影响人们行为的数据。信息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最新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联系的表征,也是客观事物状态经过传递后在人脑中的再现,从而可以对人产生指导。任何信息只有经过传递才能被人接受和利用。

会计信息,是指会计单位通过财务会计报告(主要包括财务会计报表和附注)形式向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揭示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会计信息是企业经济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信息论的角度观察,会计是将一个企业的经济数据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转化为有助于制定财务决策所需要的信息系统。我们强调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企业管理当局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管理,企业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据此作出明智的判断与决策,最终亦是服务于管理。

会计信息是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子系统。人类社会大约经历了6000年的农业社会和近300年的工业社会,现在已步入第三个文明社会——信息社会。在农业社会里,人类依靠土地、畜力和体力,一个家庭有了一块地、一头牛,就可以从事生产和维持生活。在工业社会里,资本成为战略资源。有了资本,就可以雇用劳工开矿山、办工厂,发财致富。在信息社会里,从一定意义上讲,信息的作用甚至超过了资本,成为新的战略资源。信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整个社会是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现代社会建立科学的会计信息系统,充分有效运用会计信息,其意义极为重大而深远。

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会计信息为很多关心企业经济活动的人们所使用。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按照与企业的关系可以分为内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和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两大群体。

企业内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企业管理当局、董事会、监事会、合伙人、高级管理人员以及企业员工。其中管理当局在企业组织内部使用会计信息,以帮助制订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的决策,他们使用会计信息,主要在于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策略、经营计划、指导控制经营活动等内部决策。

企业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财务群体和公共团体两类。财务群体有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以及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公共团体有立法机关、政府相关部门、工会及公众。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不参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决策,他们使用会计信息以帮助他们制订和该企业有关问题的决策,他们的决策不直接影响该企业经营。

投资者是重要的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现有的投资者和潜在的投资者,其主要是指目前持有和准备持有企业股权的其他企业、基金投资公司、自营券商、个人投资者等。他们关心的是其所投资企业或将要投资企业的内在风险和投资报酬,需要的是能够反映其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股利支付能力、成长能力等经营状况的会计信息,以便作出相关的判断及投资决策。

债权人主要有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公司债券持有人以及为企业提供商业信用的其他债权人等,既包括现实的债权人,又包括潜在的债权人。企业的债权人需要企业的会计信息来评价其偿债能力以便作出信贷决策。无论是企业长期债权人还是短期债权人,他们都关心自己债权的安全程度和盈利水平,需要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方面的信息,以便作出有关的判断和决策。

立法机关和政府相关部门主要有全国及地方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及地方政府、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政府相关部门包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证券监管部门、保险监管部门、统计部门等。立法机关和政府相关部门通过企业的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了解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及相关政策的执行状况。会计信息成为相关经济立法、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推动发展经济举措的重要依据。

社会公众是当代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和使用者。现代企业的经营活动与社会公众的生活与发展息息相关。一方面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影响地方经济发展,从而间接影响社会公众;另一方面企业的许多经营活动与发展举措,直接影响当地社会公众。如企业扩大经营、招聘职工,给社会公共带来就业和发展的机会;又如企业扩建带来的土地征用,企业生产经营对环境保护产生的影响等等,都是现代公民所关注的。综上所述,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可用表1-1概括。

表1-1

三、企业个体会计信息的提供

(一)企业个体的概念及形态

任何提供产品或劳务的组织均为经济个体。凡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个体,称为企业个体。凡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个体,称为非营利个体。现代会计是以企业会计为主要内容。

企业个体有三种主要形态: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

由单独一个人所拥有的企业个体称为独资企业。独资企业形态多为小型零售业所采用。独资企业的主要优点在于容易成立。在法律上,独资企业的经营者与独资企业所有权者是相同的,即企业个体的所有者与企业个体被认为是一体而且是相同的。

一种由两人或两人以上所拥有的非公司企业称为合伙。许多小型企业和大多数专业服务团体如会计师事务所,多为合伙组织。合伙企业也比较容易组成,不同的合伙人只要简单地同意以共同所有者的形态来管理即可。合伙契约通常指明利润如何在合伙人之间分配,并提供合伙人退出或死亡时如何偿付的规定。在法律上,合伙的所有人和合伙企业本身并不被认为是分开的,合伙人需负责合伙的负债,当合伙的财产不能完全清偿负债时,则债权人可对合伙人个人的财产,就其所欠的债款部分提出清偿的请求。

公司是依照法律程序成立的,实行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并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个体。公司根据股东责任不同、人数的多少又具体分为无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两合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通常,经营规模较小的公司采用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形式,经营规模较大的公司采用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形式。公司可用本身的名义掌握资源,享受利益,进行各项法律上的有效行为。三种形态的企业个体所应用的会计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都是相同的;会计信息提供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式亦是基本相同的。

(二)会计信息的提供者

企业管理者和注册会计师提供企业个体的财务会计信息。企业管理者(财务会计部门的管理者)编制并对财务会计信息负责。注册会计师通过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审计并提出报告,使财务报表的使用者确认,管理者提供给他们的财务会计信息能公正地表达企业个体在特定的期间内所进行的经营活动及成果,并公正地陈述了特定期间终了的财务状况。

财务报告是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基本工具,其具体编制工作是由企业的会计人员承担的,但对财务报告承担最后责任是该企业的总决策者(总裁或董事长或总经理)。我国《会计法》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

在企业个体中负责会计职能的决策主管人员,在我国通常称为财务负责人(财务处长、科长或财务经理),财务负责人的功能在实行总会计师制度的企业,也可由总会计师行使。在美国企业个体中负责会计功能的决策主管人员为主计长,在主计长之下,一些大公司可能有数以百计的会计与财务员工。在有些大公司,主计长的功能也可能由会计长或财务副总裁来执行。

注册会计师是依法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并接受委托从事审计和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的执业人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参加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成绩合格,具有两年以上审计业务工作经验,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会计师协会批准注册的人员才能成为中国注册会计师。世界各国对注册会计师各有不同的名称,如美国等国称执业会计师,英国等国称特许会计师,法国等国称会计师,德国等国称公共会计师,日本称公认会计士。注册会计师必须加入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才能进行注册会计师业务,注册会计师的主要功能在于成为编制财务报表的管理当局与财务报表使用人之间的桥梁。

因为财务报表的外部使用者——财务群体及公共团体不能接近他们所感兴趣的企业个体的财务记录,因此无法确知那些财务报表是否公正且忠实地表达公司营业活动的成果及财务状况。这些外部使用者必须依赖第三者以确保取得信息的可信度,该项工作由注册会计师执行独立审计来提供。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后并提供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成为企业个体编制企业公开的财务报告中的必要内容。我国《会计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应当随同财务会计报告一并提供。”

四、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关系到会计信息使用效果,同时是评价企业会计工作优劣的标准。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我国2006年制定的新《企业会计标准——基本准则》第二章规定了八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即会计信息质量标准。

(一)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要真实地表述客观存在的经济事实,不偏不倚。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二条明确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和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可靠性与“真实性”、“客观性”有联系,但不等同于“客观性”或“真实性”。通常,可靠性包含可核性、反映真实性和中立性。其中可核性指的是不同人依据相同信息和程序方法应能得出相同或相似的结果,反映真实性指的是会计信息应能反映企业实际经营活动,无虚假和伪造信息;中立性指的是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信息时态度要不偏不倚,立场居中,避免倾向于某一特定的结果或者某一特定的利益集团。

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最基本的要求。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关系到企业会计工作的效果与效率,关系到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关系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因此,贯彻可靠性,必须依法依规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法定的会计规范为依据开展会计工作,如实反映每项经济业务,做到会计核算的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二)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应当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会计信息是否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有用,关键要看其是否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关系,是否能够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价和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分布和不确定性,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在预测未来时将导致决策差别。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三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相关性必须具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三个基本质量特征。其中预测价值指的是会计信息要能够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反馈价值指的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利用现有的会计信息修正以前形成的某些认识。

会计核算在收集、处理和传递会计信息的过程中既要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等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需要,又要满足企业内部加强经营管理的需要,同时还应满足国家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理解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这个质量特征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并不是要求会计核算任意扩大信息供应量,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的提供要受“成本与效益”原则的限制;第二,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并不意味着可以抛弃可靠性,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应在可靠性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三)明晰性

明晰性,亦称“清晰性”、“可理解性”,是指会计信息应当能够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所理解。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多种多样,既有深具会计专业知识的工作者如企业经理、证券分析师等,也有会计基础相对薄弱但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如不具有会计专业知识背景的中小投资者、社会公众等。而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主要在于使相关的利益团体和个人能够通过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就要求会计信息要尽量通俗易懂,易于理解。明晰性要求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清晰明了、具有透明度、易于理解,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四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如果会计信息不具有明晰性的质量特征,晦涩难懂,则不能发挥其应有之功用。

需要注意的是,会计信息毕竟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信息产品,它必须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素质有所规定,也就是说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应是同时满足下列要求的相关人员:第一,具有一定程度的会计学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第二,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会计信息。只有在这个假设前提下,能够被各种类型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的信息才是满足明晰性这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

(四)可比性

可比性是指企业通过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便于分析和比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五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统一可比的会计信息能够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比较不同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提供有意义的信息,促进资本市场的资金合理流动和资源的重新配置。

这里的可比性指的是广义的可比性,不仅包括横向的可比性,即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会计信息的可比,还包括纵向的可比性,即同一企业不同会计期间会计信息的可比。其用意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计算口径一致,相互之间具有比较的基础。为了使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的质量特征,应该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以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比较和评价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从而做出相关决策;第二,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这样规定的目的一方面是促使企业能够提供有意义的关于其经营发展趋势的会计信息,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不同时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变动趋势,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另一方面则可以有效地避免企业利用随意的会计政策变更行为在会计核算上弄虚作假,操纵会计数据,误导投资者。但是,不得随意变更会计政策不是不能变更会计政策,当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或客观情况有了较大的变化使得企业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不能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时,企业可以改变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以对外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但在会计政策变更的当期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并提供有关会计政策变更影响的数据信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时,不能仅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而应认真分析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并以之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在会计实务中,多数情况下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与经济实质是一致的,但在少数情况下也会出现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与经济实质不一致的现象,此时就需要仔细分析,依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处理。例如,融资租入设备业务,从法律形式上看,在租赁合约未满之前,承租方并未取得租入设备的所有权;但从经济实质上看,由于租约较长等原因,与该设备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在租赁开始的时候就已经从出租方转移到承租方,承租方能够对租入设备实施有效的控制并从中获取报酬并承担风险,因而承租方在会计核算时应该以经济实质为依据将其视为自有资产进行核算并计提折旧。再如,在企业合并时对“控制”程度的判断问题上,有时某些企业合并虽然从持股数量上来看,投资方对被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低于50%,但是从企业章程上来看投资方能够决定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决策,或者在被投资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占多数表决权等,这些都表明在实质上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是具有控制能力的,这时涉及控制权的判断就应当依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来判断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控制程度。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能够更为有效地保证会计核算信息符合客观存在的经济事实,从而提高会计信息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性。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对企业经营决策有影响的重要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单独核算、重点反映;对于次要的交易或事项可以简化处理,合并反映。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七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或者交易。”将重要性作为一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其原因主要在于对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旨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基础上,减少不必要的会计核算工作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判断一项交易或者事项是否重要,如何划定重要性的界限?其一般原则是:如果一项经济业务会计信息的省略或差错将会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行为,那么该项经济业务就是重要的,需要单独核算和列示。一般说来,在具体进行会计核算时,判定一项交易或事项是否重要,需要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从项目的金额来看,如果一项交易或事项的发生金额较大,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比例,可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发生较大影响继而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则该交易或事项是重要的;第二,从项目的性质上看,如果一项交易或事项的发生可能会影响到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则该交易或事项是重要的。会计实务中可能会出现一项交易或者事项的金额并不大,但性质较为恶劣的情况。例如,会计舞弊行为,即使金额较小,但后果较为严重,往往表明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或者管理上具有重大问题等,这时就需要判定该行为所导致的结果是重要的,需要单独进行会计反映和列示。即一项交易或事项的金额大小并不能绝对判定其是否具有重要性,应结合项目的性质来判断。应该注意的是,在应用重要性时,不管是从质上还是从量上判断一项交易或事项是否具有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都依赖于职业判断,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七)谨慎性

谨慎性又称“稳健性”、“保守性”,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对充满不确定性的交易或事项进行职业判断时,应当持谨慎的态度,充分考虑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合理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或费用,既不高估企业的资产或者收益,又不低估企业的负债或者费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八条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的生产经营面临着许多的不确定性,为了使企业的会计核算建立在稳健的基础上,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贯彻谨慎性。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当存在着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时,应选择不夸大企业收入和利润、不夸大资产和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这样可以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加以恰当估计,从而有利于企业防范风险,引导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充分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例如,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或有事项的具体处理方法等,都充分体现了谨慎性这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谨慎性的应用不等于允许企业计提秘密准备,私设小金库。如果企业滥用谨慎性,通过故意低估资产和收益,高估负债和费用来人为调节企业利润,不仅会损害会计信息的质量,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而且会损害会计工作秩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八)及时性

企业的会计信息只有及时地提供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才是与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的信息。会计信息即使兼备了可靠性和相关性,但若没能及时提供,也是无用的信息,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九条规定:“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在提供会计信息时,要想满足及时性,必须满足三个要求:第一,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交易或者事项发生后,应当及时地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原始数据信息;第二,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要按照相关会计规范的要求,及时地将所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对企业经济状况的影响记录下来,编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报告;第三,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交易或事项经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会计处理程序之后,应按照相关法规规定的时限及时传递给会计信息使用者,以便其及时利用。

第五节 会计方法概论

一、会计方法的概念

会计方法是反映和控制会计对象,实现会计目标的手段。会计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工作实践中总结创造的,并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得到逐步完善和提高。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不仅需要先进的会计方法作为管理经济的手段,而且为先进的会计方法的产生创造了物质技术条件。正因为会计方法的创立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具有技术性,所以许多会计方法并不因社会制度的变革而消失。相反,许多会计方法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社会制度的需要而为人们所利用。一种会计方法是否被采用,不取决于社会制度,而是取决于会计方法本身技术水平的高低,以及社会经济管理水平的高低和管理要求。

为了适应经济管理要求,会计方法的采用应该保证对会计对象能够客观地加以记录、计算和对比、考核;同时,要求会计的各种方法能保证全面地、相互联系地表现客观存在的经济业务;会计方法作为实现会计目标的手段,必须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事业、机关、团体的财务收支服务。

二、会计方法体系

会计方法体系,是由各种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会计方法所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会计方法体系的构成与会计内容的构成紧密相关。

很长时间,人们一般认为会计的内容包括会计核算、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随着现代会计的发展,会计管理作用的加强,会计的内容日益丰富。实践证明,会计具有参与预测、决策的职能。因此,会计的内容除了传统的会计核算、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之外,还有会计预测、会计决策和会计控制。因而会计方法体系则由会计预测决策方法、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控制方法、会计检查方法、会计分析方法所构成。

会计预测方法,是会计人员利用会计信息和其他社会经济信息,对会计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进行科学预测所运用的方法。如因果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会计决策方法,是按财务指标的一定目标,选择最优方案所运用的方法。一般有本量利分析法、决策树分析法、差量分析法等。

会计控制方法,是通过会计工作,使经济活动与资金运动按既定的目标运行所采用的手段。一般有政策与制度控制、计划控制、定额控制等。

会计检查方法,是利用会计核算资料主要是会计凭证,检查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以及会计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的方法。一般包括核对法、审阅法、分析法、控制计算法等。

会计分析方法,是利用会计核算资料主要是会计报表,结合具体情况,比较、研究、评定经济活动状况以及经济效益所运用的方法。一般包括比较法、连环代替法、ABC分析法。

本书重点论述会计核算方法,其他会计方法将在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学中介绍。

三、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是对会计对象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记录、计算、反映和日常监督所应用的方法。一般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资产计价、编制会计报表。

(一)设置账户

设置账户,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科学分类、反映和监督的一种方法。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是多种多样的,要对其进行系统的核算和监督,就必须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和管理要求,分别设置账户,进行分类登记,以便提供所需的会计信息。

(二)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对每一笔经济业务,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全面反映其来龙去脉的一种记账方法。复式记账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它能如实地、相互联系地记录每项经济业务,通过账户的对应关系可以了解经济业务的实际内容,便于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

(三)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借助会计凭证去办理会计手续,以便及时反映和监督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保证会计记录真实、正确、合理、合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方法。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能够为会计记录提供真实的原始资料,从而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

(四)登记账簿

登记账簿,是运用复式记账原理在账簿上连续地、完整地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一种方法。通常,企业单位应登记序时账簿和分类账簿。登记账簿同时是会计信息加工的一项重要程序,对于编制财务报告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是把企业在各经营过程(如供应、生产、销售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按各种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进行归集和分配,借以确定各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通过成本计算与考核,有利于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

(六)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指通过对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债权、票据等的盘点或核对,查明其实有数与账存数是否相符,并查明账实不符的原因的一种方法。通过财产清查可以了解账实相符程度和资产的管理情况。

(七)资产计价

资产计价,是以货币来计量企业各种资产实际价值的一种方法。资产计价是会计核算的重要方法。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各种资产在账簿和财务报表中以何种价值反映及其数额多少,而且还影响到一系列财务会计指标。

(八)编制会计报表

会计报表,是以会计账簿资料为主要依据,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全面、总括反映会计实体在一定时期内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理财过程的报告文件。编制会计报表,是提供会计信息的主要形式,是企业财务报告的主要内容。

上述八种会计核算方法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其相互关系是:经济业务发生后,经办人员要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经会计人员审核整理后,按照设置的会计科目,运用复式记账法,编制记账凭证,并据以登记账簿,对于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要进行成本计算,进行会计记录时,要运用资产计价方法计量入账资产的价值,对于账簿记录,要通过财产清查加以核实,在保证账实相符的基础上,定期编制会计报表。

第六节 会计学及其分支

一、会计学的概念及内容

会计学是研究财务和成本资料的收集、分类、综合、分析和解释,以有效地管理经济的一门应用科学。由阐明会计制度赖以建立的会计理论,以及会计工作如何组织和进行的会计方法组成。可见,构成会计学的两大基本要素是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

会计学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按应用部门划分为工业会计学、农业会计学、商业会计学、基本建设会计学、预算会计学等。

会计学按其构成内容划分为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理财学)、管理会计学、审计学等。审计学原是从会计学分化出来的一门学科。现代审计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研究的任务与会计学不完全相同。狭义会计学不包括审计学。

二、会计学的形成、发展及性质

会计作为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会计作为一门学问,仅有几百年的历史。1494年,在《算术、几何及比例概要》一书中,对借贷记账法进行了充分而广泛的论述。一般认为这是会计学(或簿记学)形成的标志。

事实上,比较成熟的会计学,仅有100多年的历史。19世纪后半期,由于资本主义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会计越来越重要,因而研究会计的专著陆续出现。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深,市场竞争剧烈,资本主义企业为了增强竞争能力,保证盈利目标的实现,更需要通过会计加强企业管理。因此,经济管理的强烈需要推动了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

会计学形成初期,是以复式记账原理为核心内容的簿记学,在会计理论上先后有“借主贷主说”和“拟人说”。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初,围绕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实务,形成了会计循环理论,其中资产负债表理论具有典型意义。20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伴随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股份公司这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的出现,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发生了分离,从而对会计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记账、算账、报账外,还要求查账。为了正确确定企业的损益,还要求计算产品成本,为了控制产品生产成本,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又创立了标准成本会计制度。在编制会计报表时,还要求考虑财产的估价与公认会计原则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20世纪60年代,由于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理论也发展较快。在成本会计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内向为主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成为与财务会计理论并行的会计学新分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作为一组新兴的科学技术理论迅速崛起,现代“三论”的出现,为各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思想和新方法,填充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沟壑,沟通了两者的联系,促使许多学科出现了新的飞跃。现代“三论”给会计学带来了活力,会计学受其影响,正在或将要发展显著的变革,在会计的某些领域已经或正在突破传统理论与方法的束缚,萌芽和孕育着新的会计理论与方法。可以满怀信心地预言:2l世纪会计科学将会有一个令人鼓舞的发展!

从会计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会计学是一门经济管理科学。我们知道,科学是人们关于自然和社会客观规律认识的知识体系。人们认识人类社会客观规律性的学问,统称为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会计学从较大范围看,它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规律的一门学问。是广义经济学科的组成部分。当代经济学大体又可分为三类:政治经济学、经济管理学和计量经济学。由于管理科学的迅速发展,目前,在我国管理学已成为与经济学并列的学科,会计学则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综上所述,会计学是从会计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会计知识体系,专门研究会计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一门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三、会计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

会计学,是以许多学科的知识为“元素”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化合物”。因此,会计学与许多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

会计学属于管理科学,它以社会经济科学为主导,以生产经营管理为基础。会计学是建立在经济学和管理科学理论基础之上,并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指导下,对会计实践工作进行理论的抽象和概括。

会计学同数学的紧密联系,可以追溯到会计界公认的第一本会计著作——卢卡·巴其阿勒《簿记论》,而它却是1494年在意大利威尼斯出版的数学著作《算术、几何及比例概要》中的一部分。在这部庞大的数学著作中,作者把当时会计的内容与方法——复式簿记作了数学解释——把资产、负债、资本和损益的记录通过复式记账和账户联系起来,并用试算表加以证实,从而使簿记成为一个科学严密的计算与记录系统。现代科学的整体化,使各门科学在方法上互相沟通起来。会计无论是记录过去、控制现在和规划未来,都要以数据为基础,都要研究经济活动的数量关系。因此,数学是会计方法支柱之一。反映会计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数学在会计中的应用程度,数学在会计中运用得越成功、结合得越紧密,会计学的领域就越广阔,会计发挥的作用就越大。

会计管理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学与经济管理科学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没有经济管理科学对会计学的渗透并与其结合,就不可能有现代会计学今天的面貌。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时代特征而建立起来的现代管理理论,必然对会计学的基础理论产生重大影响。

从会计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可以看出,现代会计学是以多学科为其支柱的。其中经济和管理科学则是建立现代会计学的理论支柱;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现代会计学进行理论抽象和概括的指导思想,现代管理科学方法与数学是建立现代会计学的方法支柱。

四、主要会计分支学科研究的内容

会计学的内容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由于具体的研究内容不同,会计学形成了不同的分支学科。关于分支学科的划分,各不同时期有所不同;由于划分标准不同,会计分支学科的构成也不一样。我国过去很长时间,人们一般认为会计学包括会计学原理、专业会计学(工业会计、农业会计、商业会计等)、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

从会计教育课程设置的角度,会计学的分支学科主要包括: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管理会计学和高级财务会计。

会计学原理,主要论述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能及基本知识。主要研究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核算方法及其运用。它是其他会计分支学科的专业理论基础。

中级财务会计,是遵循会计基本原理,着重阐明企业在持续经营的正常情况下,如何对各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理论与方法。

成本会计学,主要研究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实际成本的计算、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决策、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以及目标成本的计算等。

财务管理学,主要研究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包括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营业收入、利润及其分配的管理,以及财务预测、财务计划、财务分析与评价等内容。

审计学,是专门研究审计理论和方法,探索审计工作规律性的一门学科,财务审计是其基本内容。

管理会计学,是以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和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对于企业的经营活动,研究如何评价过去、控制现在、规划未来的理论与方法。其内容主要包括成本规划与控制、利润规划与控制、资金规划与控制。

高级财务会计,是研究企业特殊会计问题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一门会计分支学科。

此外,还有会计制度设计、会计理论、比较会计等会计分支学科。

会计词汇

会计 管理活动论 信息系统论 既是管理活动又是信息系统论 会计职能

会计目标 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方法 会计学 四柱结算法 龙门账

会计核算

思考题

1.为什么说会计的产生是生产发展的客观需要?

2.如何认识会计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为什么说会计是随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

4.我国历史上取得了哪些重要的会计成就?

5.关于会计定义有哪几种主要观点?如何理解?

6.如何认识会计的特点?

7.如何认识会计直接目标与会计终极目标的关系?

8.如何理解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9.会计学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如何认识会计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企业个体有三种主要形态: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3.会计核算方法一般包括: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会计学原理主要论述会计的基本________ 、基本________ 、基本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会计的产生是由于________。

①生产管理的需要

②技术进步的需要

③社会分工的需要

④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

2.会计作为管理经济的一种活动,具有反映、控制和决策三大职能,所以,会计职能的性质属于________。

①生产职能

②技术职能

③管理职能

④既属于生产职能又属于管理职能

3.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是会计核算的一个主要________。

①方法

②特点

③手段

④计价标准

4.会计是以________为终极目标。

①记账

②管钱

③提高经济效益

④报账

5.________是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基本工具。

①账簿

②财务报告

③会计凭证

④合同

(三)多项选择题

1.按照与企业的关系,会计信息使用者分为________。

①老板

②员工

③内部使用者

④外部使用者

2.四柱清册的四柱是旧管、________。

①期初余额

②开除

③新收

④实在

3.会计具有________ 三大基本职能。

①反映

②记账

③控制

④决策

4.现代“三论”________ 给会计学的发展带来了活力。

①系统论

②控制论

③信息论

④决策论

(四)判断改错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改正

1.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应当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兴趣相关。( )

2.会计的直接目标就是记账。( )

3.可比性是指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便于分析和比较。( )

4.会计方法是反映和控制会计对象,实现会计目标的手段。( )

5.我国《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会计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 )

(五)综合练习题

资料:现列示本章30个会计词汇如下:

会计核算 会计学原理 谨慎性 工业会计学 农业会计学 财务管理学 可靠性

会计控制 实质重于形式 会计预测与决策 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会计分析

审计学 会计检查 成本会计学 财务会计学 可比性 成本计算 设置账户

重要性 相关性 商业会计学 复式记账 及时性 编制会计报表 财产清查

管理会计学 明晰性 登记账簿 资产计价

要求:根据30个词汇的含义,不重不漏地归入到“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学”、“会计内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4个大概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