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毒性研究进展及应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艾叶

Aiye

【药名】艾叶

【拉丁名】Artemisia argyi Lévl. et Vant.

【别名】艾蒿,家艾,蕲艾,白艾,香艾,大叶艾,灸草。

【历史】艾叶,始载于《名医别录》,称其“无毒。”《本草图经》记载近世有单服艾者……甚补虚羸。然亦有毒发则热气冲上,狂躁不能禁,至攻眼有疮出血者,诚不可妄服也李时珍曰:“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苏颂言其有毒……误矣。盖不知血随气而行,气行则血散,热因久服致火上冲之故尔。”指明《本草图经》所言“毒发”非艾叶有毒之故,而是由于运用不当所致。《得配本草》指出:“多服久服,热气上冲,并发内毒。”

【基原】本品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évl. et Vant.的干燥叶。

【分布】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采收加工】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

【炮制】生用或炒炭用。

【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

【配伍】配阿胶,补血止血,调经安胎。配香附,温经暖宫,理气止痛。配生地、侧柏,凉血止血。

《纲目》:“苦酒、香附为之使。”《本草备要》:“血热为病者禁用。”《本经逢原》:“阴虚火旺,血燥生热,及宿有失血病者为禁。”

【功能主治】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祛湿止痒。主治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妊娠下血,月经不调,痛经,胎动不安,脘腹冷痛,泄泻久痢,霍乱转筋,带下,湿疹,疥癣,痔疮,痈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或捣汁。外用:适量,捣绒作炷或制成艾条熏炙;或捣敷;或煎水熏洗;或炒热温熨。

【使用注意】阴虚血热者慎服。

【化学成分】

1.挥发油。艾叶的主要成分是挥发油,张喜云等测得艾叶挥发油含量为0.75%。尹庚明等鉴定出39种化合物,主要是1,8-桉树脑(p-Cineole)、异蒿属(甲)酮(Isoartemisia ketone)、2-莰酮(樟脑,Camphor)、2-莰醇(冰片,Bomeol)、石竹烯(Caryophylene)、α-荜澄茄烯(α-Cubebene)。

2.微量元素。有人对中国产艾蒿以及日本产艾蒿的微量元素进行了比较研究,在它们的不同部位分别检出了K、Si、Ca、Cl、Sc(钪)、P、Mg和Pe。

3.其他化学成分。有采用高效液相法对艾叶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含有绿原酸和朝鲜蓟酸(dicaffey lquinic acid)。孙志伟等利用GC-MS联机分析,从吉林产野生艾叶中检出了8种脂肪酸,其主要成分为十五烷酸、十八烷二烯和亚麻酸,相对百分含量依次为22.17%、16.59%和14.45%。

【药理研究】

1.抗菌、抗病毒活性研究。药理研究表明艾叶水煎液、艾叶烟熏和艾叶挥发油对多种细菌、病毒和真菌有杀灭或抑制作用。李小敏等在爱婴病房采用艾条熏蒸,研究发现其对10多种常见细菌具有杀菌或抑菌作用,如: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等;对多种皮肤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如:石膏样毛癣菌、黄癣菌等。他们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爱婴病房采用艾条熏蒸后对乙肝病毒HBsAg和HbeAg抗原性的破坏效果,研究发现艾叶熏蒸对乙肝病毒有一定的灭活作用[1]。孙红祥体外试验研究发现艾叶45%醇提液在12.5mg/ml的浓度下,对短帚霉、黑曲霉、共头霉、交链孢霉、芽枝霉、葡柄霉、葡萄孢霉、杂色曲霉、土曲霉、焦曲霉、皱褶青霉、产紫青霉、草酸青霉、绳状青霉、圆弧青霉、镰刀菌有抗菌活性[2]

2.对呼吸系统的作用。谢强敏等研究发现艾叶油灌胃给药或气雾吸入对组胺和乙酰胆碱引起的豚鼠哮喘具有保护作用,明显延长哮喘潜伏期;并呈剂量依赖保护致敏豚鼠抗原攻击引起的呼吸频率、潮气量和气道流速改变;松弛静息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呈剂量依赖抑制枸橼酸引起的豚鼠咳嗽反应和促进小鼠气道酚红排泄;从而认为艾叶油具有支气管扩张、镇咳和祛痰作用[3]。他们又发现艾叶油抑制致敏豚鼠气管Schuhz-Dale反应,明显降低组胺或卡巴胆碱引起的豚鼠气管收缩pD2值,明显抑制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和5-羟色胺引起的大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反应;抑制豚鼠肺组织释放SRS-A;拮抗SRS-A对豚鼠回肠的收缩;由此认为艾叶油具有抗过敏作用,对呼吸道过敏反应有保护作用,是其治疗支气管哮喘和慢性气管炎作用机制之一[4]

3.对免疫系统的作用。朱文莲等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对正常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影响不大,但能增强环磷酰胺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5]。杨红菊研究表明;艾叶油不仅对IgE介导的速发型变态反应模型——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对参与并加重速发型变态反应疾病的Ⅲ型、Ⅳ型变态反应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艾叶油体内给药对角叉菜胶、巴豆油、醋酸所造成的动物模型的炎症反应均有较强抑制作用;艾叶油0.25、0.12ml/kg体内灌胃给药,能抑制小鼠脾和胸腺的生长,抑制小鼠体内抗体溶血素的生成,抑制小鼠单核吞噬功能,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在体外实验,艾叶油对Com⁃pound48/80、钙离子载体金霉素、抗原马血清诱发的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69.50μm、131μm、95.60μm;它还能抑制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膜上Ca2+-M2+-ATPase和M2+-ATPase的活力,抑制Ca2+的转运;以上结果提示,艾叶油不仅是过敏介质的阻释剂,又是过敏介质的拮抗剂,它对速发型变态反应的几个主要环节都有作用[6]

4.止血作用研究。赵钦祥等对生艾叶、焦艾叶、艾叶炭、醋炒艾叶炭以衣焖煅艾叶炭的凝血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小白鼠给药前后凝血时间比较,表明艾叶制炭后可加强止血作用,而焖煅艾叶炭止血作用又较强[7]

5.镇痛作用研究。王树荣等实验研究表明,对于腹腔注射醋酸致痛的大鼠,采用艾绒与蒜汁共灸可明显升高脑内β-内啡肽水平,应用艾绒、蒜汁、中药共同灸,则β-内啡肽水平升高更明显,表明艾灸具有中枢性镇痛作用,其作用机理之一在于升高脑内β-内啡肽水平[8]

【毒性研究】急性毒性 艾叶煎剂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23g/kg;艾叶油小鼠灌胃的LD50为1.82ml/kg,艾叶油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1.12ml/kg,艾叶油家兔腹腔注射2ml/kg,10分钟后,由镇静转为翻正反射消失,呼吸减慢,但角膜反射始终存在,体温、瞳孔大小均无明显影响,最后呼吸抑制致死;艾叶中含的4-松油烯醇小鼠灌胃的LD50为1.237g/kg;丁香烯小鼠灌胃的LD50为3.355g/kg。α-萜品烯醇小鼠灌胃的LD50为1.581±0.134g/kg。

【中毒机制】艾叶所含挥发油,主要是挥发油对局部有刺激性,如局部吸收可使肢体末梢麻痹,口服刺激胃肠道增加分泌,大量进食可引起胃肠道急性炎症,中枢神经过度兴奋引起惊厥,严重时可引起癫痫样惊厥。全身吸收后造成肝细胞代谢障碍[9]

【中毒症状】外用可引起发热、潮红等,甚则致接触性皮炎。口服煎剂过量可引起胃肠急性炎症,产生恶心、呕吐、胃部不适、腹泻等反应,甚可引起肝细胞代谢障碍,致中毒性黄疸和肝炎。气雾吸入时少数病例出现咽干、恶心和呛咳等症[10]

【解毒措施】病人如已出现抽搐,可让其先吸入乙醚,或用苯巴比妥、硝西泮等镇静,待惊厥停止或控制后,用1∶5000高锰酸钾液洗胃、硫酸镁导泻,然后服用药用炭或用通用解毒剂,以吸收残留之毒物。出现痉挛性惊厥时,加用0.6g牛黄冲服。腹痛、腹泻时,皮下或肌内注射硫酸阿托品1mg,每日3~4次。出现中毒性肝炎,可静脉滴注10%葡萄糖液500ml,加入氢化可的松100mg,并口服维生素B1及维生素C等。此外,中药可用茵陈30g,栀子9g,龙胆草9g,车前子15g(包煎),甘草9g,水煎2次,合在一起,早晚分服。局部刺激症状可用雷公藤(去皮)、虎杖、乌桕各60g,加水1kg,煎成0.5kg,过滤,用纱布条湿敷。

【临床应用研究】

1.上呼吸道感染。18例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以50g左右艾叶放入纱布袋包好捆紧,加水以大火煮开,再以小火煮5至10分钟,取汁兑入40℃或50℃热水,泡脚至身体发汗,同时口服红糖水,发热者加葱白;有咳嗽者加大蒜。结果显示2~3天全部退烧,4~5天咳嗽消失,6天痊愈[11]

2.跖疣。白矾100g,艾叶200g,将艾叶与300ml水煎煮至200ml时加入白矾溶化即可。每天2次浸泡患处30分钟,每剂可用3天,连续用12天。76例全部治愈[12]

3.妊娠皮肤瘙痒。9例患者,年龄23~29岁,妊周24~32周。以艾叶100g加水1000ml,文火久煎30分钟,取汁,待水温达35~40℃后,以汁熏洗皮肤瘙痒处,每次熏洗10~15分钟,1天1~2次。显效6例,占66.7%,有效3例,占33.3% [13]

4.水痘。56例患者,其中轻症患儿32例,无热或有低、中度发热,无其他并发症;合并舌、口腔、咽部溃疡9例;高热16例;水痘肺炎7例;皮疹不同程度感染20例;脓疱疹3例。其中男32例,女24例。取艾叶、菊花50~100g等量水煎数分钟2次,2次煎液合并。待患者温水冲洗全身后,先以药液浸洗头面部,再入浴盆浸浴全身,每次浸浴15~20分钟,每日1次,3天为1个疗程。水痘皮疹及皮肤感染严重处,用药液湿敷患处,每日3~4次。水痘肺炎患儿另予补液、补充大量维生素C、维生素B12,并行抗病毒等对症处理。继发细菌感染及皮肤继发感染者另选择敏感抗生素予以治疗。结果:1个疗程痊愈者42例,占75.0%;2个疗程所有患者均痊愈[14]

5.痛经。艾叶20g,生姜15g,红糖适量。水煎半小时,取汁当茶饮。以每次月经前期或经期中服用,连服用3~4个月经周期[15]

参考文献

[1] 赵红梅,李小敏,关丽蝉,等.爱婴病房艾条.蒸对HBsAg灭活效果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1-12.

[2] 孙红祥.一些中药及其挥发性成分抗真菌活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2):99-102.

[3] 谢强敏,卞如濂,杨秋火,等.艾叶油的呼吸系统药理研究——支气管扩张、镇咳和祛痰作用[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1999,16(4):16-19.

[4] 谢强敏,唐法娣,王砚,等.艾叶油的呼吸系统药理研究——抗过敏作用[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1999,16(5):3-6.

[5] 朱文莲,赵连珠,王佩.艾灸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影响的实验观察[J].针刺研究,1999,24(2):143-145.

[6] 杨红菊.艾叶挥发油对速发型(Ⅰ型)变态反应的作用研究[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5,12(2):124.

[7] 赵钦祥,郑博秀,杨霞.生艾叶及其不同炮制品凝血作用研究[J].时珍国药研究,1996,7(4):238-239.

[8] 王树荣,孙明江,郑群,等.铺灸疗法镇痛机理研究-铺灸对大鼠脑组织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J].同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20(5):348-349.

[9] 孙蓉,黄伟,王会.与功效、毒性相关的艾叶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警戒,2009,6(11):676-679.

[10] 孙静云,于琳,陈萍,等.β-丁香烯代谢产物和结构改造的研究[J].药学学报,1987,22(3):179-184.

[11] 周燕辉.艾叶泡脚佐治上呼吸道感染18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30-31.

[12] 石海禄,赵圣勇.白矾、艾叶煎剂治疗跖疣76例[J].国医论坛,2003,18(6):3.

[13] 李占书.以验方艾叶汁治疗中期妊娠皮肤瘙痒症9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13(5):354.

[14] 巫烁非.艾叶菊花煎浸浴治疗水痘56例[J].山西中医,2009,25(12):44.

[15] 李占书.验方艾叶、生姜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30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14(6):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