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银
Shuiyin
【药名】水银
【拉丁名】Cinnabar
【别名】白汞,姹女,汞,铅精,流珠,赤汞,砂汞,灵液,活宝。
【历史】始见于《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中品,《名医别录》记载本品出自“丹砂”,后世本草亦多有记述,可见古时药用水银是从朱砂炼制的汞。《名医别录》言其“有毒”。
【基原】为自然元素类液态矿物自然汞,主要从辰砂矿经加工提炼制成。
【分布】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湖北、广西、四川等省。
【炮制】同脂肪研成细粉或油膏用。《雷公炮炙论》:“在朱砂中产出者,其水银色欲红,收得后,用葫芦盛之,免致遗失。若先以紫背天葵并夜交藤自然汁二味同煮一伏时,其毒自退。若修十两,止用煎二味汁各七镒,和合煮足为度。”
【性味归经】味辛,性寒。有大毒。归心、肝、肾经。
【配伍】不宜与磁石或砒霜一起使用,以免产生更大的毒副作用。
【功能主治】杀虫、攻毒。治疥癣,梅毒,恶疮,痔痿。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和它药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本品有大毒,不宜内服,孕妇禁用。外用亦不可过量或久用,用于溃疡创面时,尤须注意,以免吸收中毒。
【化学成分】为单体金属元素汞,并含有微量的银[1]。
【毒性研究】急性毒性 大鼠腹腔给药的LD50为400mg/kg;狗吸入汞4小时的LD50为15mg/m3;狗吸入15~20mg/m3汞蒸气,每天8小时,1~3天内即死亡。汞蒸气对狗的致死浓度是15.29~20.06mg/m3[2]。
【中毒机制】水银的化合物有消毒、泻下、利尿作用,现已不用或罕用。汞离子能与巯基结合而干扰细胞的代谢及功能。元素汞不能自胃肠道吸收,但其表面暴露于空气中时可形成氧化物或硫化物,因而吞食后有时可引起轻度泻下、利尿;吞食水银的人,大多数无症状,水银自粪便排出,少数人可有某些症状,而极少数人(敏感或其他未知原因)可立即死亡。汞排泄主要由肾,其次是大肠,急性中毒多半由误服升汞引起,有消化道腐蚀所致的症状,吸收后产生肾脏损害而致尿闭和毛细血管损害而引起血浆损失,甚至发生休克[3]。
【中毒症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或泌尿系统症状。①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倦怠、嗜睡、头痛、头晕、心悸、全身极度虚弱,重者可发生昏厥、惊厥、痉挛、昏迷、休克。抢救不及时,在1~2天内有死亡的危险。②消化系统症状:可见恶心、呕吐、上腹灼痛、绞痛、腹泻、黏液便或血便。有明显的口腔黏膜肿胀、充血或溃疡出现,口内有金属味,流涎增多。③泌尿系统症状:由于汞及汞盐对近端肾曲小管的破坏作用,肾小管坏死,可致“汞毒性肾病”,因此可出现水肿,尿少、蛋白尿、管型尿。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衰[4~5]。
【解毒措施】救治:①洗胃,导泻。应用对抗剂硫酸钠及醋酸钠。②应用解毒剂,有肝肾损害者,用巯基解毒药会加重损害,要慎用。③中药治疗:土茯苓60g,水煎即服;甘草、防风各15g,水煎服;银花、紫草、山慈姑各30g,乳香、没药各15g,空腹饮用,即汗即愈。
参考文献
[1] 李焕.矿物药浅说[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2.
[2] 王世俊.金属中毒[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21.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一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95.
[4] 郭晓庄.有毒中草药大辞典[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373.
[5] 郭宝科,张基美.静脉注入水银致急性汞中毒1例报告[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997,10(5):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