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毒性研究进展及应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加皮

Wujiapi

【药名】五加皮

【拉丁名】Radix Acanthopanacis Senticosl

【别名】南五加皮、五谷皮、红五加皮。

【历史】《本草经集注》:“远志为使,畏蛇皮、玄参。”《本草经疏》:“下部无风寒湿邪而有火者不宜用,肝肾虚而有火者亦忌之。”《得配本草》:“肺气虚、水不足二者禁用。”

【基原】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和无梗五加的根皮。

【分布】主产湖北、河南、安徽、陕西、四川、江苏、广西、浙江等地亦产。

【采收加工】栽后3~4年于夏、秋两季采收,挖取根部,洗净,润透,切断,干燥。

【炮制】拣净杂质,用水洗净,稍润后切片,干燥;亦可酒炒。

【性味归经】味辛、苦,微甘,性温。归肝、肾经。

【配伍】《本草经集注》:远志为使,畏蛇皮、玄参。

【功能主治】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用于风湿痹痛,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水肿,脚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鲜品加倍;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为末敷。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慎服。

【化学成分】[1]无梗五加的根皮含芝麻素、洒维宁、丁香树脂酚的单葡萄糖苷(刺五加苷B)和双葡萄糖苷(刺五加苷D、E)等木脂素类成分,还含胡萝卜甾醇、强心苷和皂苷等。刺五加的根皮含多种糖苷,其中有胡萝卜甾醇、7-羟基-6,8-二甲氧基香豆精A-葡萄糖苷、乙基A-半乳糖苷、丁香树脂、酚葡萄糖苷、丁香苷等。

1.挥发油成分。2-B-蒎烯(2-B-pinene)、1-柠檬烯(1-limonene)、B-崖柏烯(B-thujene)、桧萜(sabinene)、B-大马酮(B-damascenone)、大牛儿烯(germacrene)、B-榄香烯(B-elemene)、B-芹子烯(B-selinene)、B-红没药烯(B-bisabolene)、D-杜松烯(D-cadinene)等。

2.三萜类成分。羽扇豆烷(Lupana)型、3,4-seco-羽扇豆烷型、齐墩果烷(Oleanane)型。

3.二萜、倍半萜类成分

3.1 二萜类成分。primara-9(11),15-dien-19-olacetate、primara-9(11),15-dien-ol、primara-9(11),15-diene、16aH,17-isovaleryloxy-ent-kauran-19-oic acid、16a-hydroxy-17-isovaleryloxy⁃entkauran-19-oicacid、paniculoside、16a -hydroxyent -kauran -19-oicacid和ent -kaur -16-en -19-oicacid。

3.2 倍半萜类成分。(-)β-石竹烯、反β-法尼烯、金合欢醇、copanene等。

4.木脂素类成分。除了二萜、三萜化合物以外,还含有多种木脂素类化合物,如紫丁香苷,紫丁香树脂酚,刺五加苷B1、D、E,洒维宁,1-芝麻素,罗汉松脂苷,松柏苷,松柏醛及其糖苷,异秦皮定,五加苷A-D、K1、K2, liriodendrin, ariensin, senticoside A-F等。

5.其他成分。植物甾醇(包括B-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等)、脂肪酸、硬脂酸、棕榈酸、油酸甲酯、油酸乙酯、白桦脂酸、绿原酸、花生酸、香豆酸、n-十五烷酸、苦杏仁苷、金丝桃苷、海棠苷、胡萝卜苷、槲皮苷、山萘苷、芦丁苷、肌醇、鲨肌醇、falcarinol、afzelin、amygdaline、hirsutin、葡萄糖、蔗糖、碱溶性多糖、水溶性多溏、1-3A-D-葡萄吡喃糖、维生素B1、C和E、胡萝卜素等。此外还存在一些微量元素:如K、Na、My、Si、Fe、B、Sr、Mn、Cu、Ni、Mo、Cr、Bi、Ti和多种氨基酸。

【药理研究】[1]

1.抗炎作用。用乙醇提取无梗五加的根皮,其未脱脂及脱脂制剂对大鼠的蛋清性及甲醛性关节炎均表现抑制作用。连续5天皮下给药,其未脱脂制剂0.75g/kg,能抑制蛋清性肿胀,与连续5天肌内注射可的松7.5mg/kg的抑制作用相似。其未脱脂制剂分别由皮下注射、腹腔注射于切除肾上腺的大鼠,对蛋清性肿胀无抑制作用。此外,无梗五加亦能降低低家兔的血管通透性;腹腔注射其提取物还对大鼠角叉菜胶、蛋清、甲醛性足肿胀、巴豆油气囊肿的炎性渗出和肉芽组织增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细柱五加水煎醇沉针剂,能抑制大鼠角叉菜胶所致足肿胀,连续给药7天能抑制棉球肉芽肿;对大鼠急慢性炎症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2.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2.1 对体液免疫的影响。细柱五加水煎醇沉注射剂连续6天给药能明显抑制小鼠脾脏抗体形成细胞(PFG)。细柱五加总皂苷灌胃则能提高小鼠血清抗体的浓度。

2.2 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细柱五加水提醇沉注射液连续给药3天具有明显降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作用。细柱五加总皂苷灌胃则能促进小鼠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红毛五加能促进肝脾组织核酸代谢和吞噬。

2.3 抗排导作用。通过小鼠半心移植试验发现,细柱五加有一定的抗排异作用。术前连续给药(32.5g/kg)3天,能使小鼠移植后的心脏存活时间显著延长。

3.抗应激作用。红毛五加具有显著的耐缺氧、抗疲劳作用。刺五加抗应激作用相当广泛,可减轻物理性质的寒冷、灼热、过重或失重、过度运动(小鼠游泳试验)或强迫性不动、离心及放射等对机体的损害。刺五加还可阻止应激反应“警戒期”所特有的解剖和生化、生理改变,如肾上腺增生、胆固醇量降低、胸腺缩小及胃出血等,该作用以刺五加苷E最强。刺五加还能使动物在应激反应“衰竭期”的肾上腺、胸腺、脾、肝及肾的质量降低。细柱五加总皂苷(3g/kg)口服5天,能增强小鼠的抗高温和抗低温能力,明显延长小鼠持续游泳时间,还可提高小鼠常压耐缺氧能力。细柱五加总糖苷15、22.5g/kg,腹腔注射给药有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的作用,使小鼠存活时间分别延长33%和18.3%。同时,还有抗“虚证”作用,能延长氢考小鼠及利舍平化小鼠的持续游泳时间。

4.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4.1 促进核酸合成作用。细柱五加提取物上清液及其多糖对幼年小鼠有增加肝脾细胞RNA合成的作用。多糖对四氯化碳中毒性肝损伤小鼠肝细胞的DNA合成能力有促进作用。

4.2 降血糖作用。一些五加属植物的浸膏连续灌胃可抗四氧嘧啶所致的大鼠血糖升高,具有实验性抗高血糖作用。如刺五加可对抗四氧嘧啶所致的大鼠血糖升高,降低尿糖,阻止体重下降,延长生命。但对无梗五加制剂的研究表明,无论其浸膏、制剂(5mg/kg,以其中总苷量计算)对鼠饮食性血糖过多症病程均无缓解迹象,甚至注射其苷B时,血糖过高,血糖的正常化减缓。

4.3 降血脂作用。细柱五加的变种短毛细柱五加(AGVPs)具有降血脂作用AGVPs总皂苷腹腔注射给药300mg/kg,连续7天,能使高脂肪饲料喂养引起高血脂的大鼠血脂水平降低,使血中总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及磷脂水平均明显降低,但对体重增加没有影响。两性霉素B可与细胞膜上的胆固醇形成复合物从而导致细胞死亡。而牛动脉内皮细胞在无外源胆固醇供给下与两性霉素B和AGVPs总皂苷共同培养,能显著提高内皮细胞的存活率,提示AGVRs有抑制胆固醇合成的作用。

5.抗心律失常作用。无梗五加乙醇提取的未脱脂制剂对离体蟾蜍心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使蟾蜍在位心脏心率减慢;而脱脂制剂可使离体心脏频率减慢,对在位心脏仅使幅度减少;二者均可使麻醉兔血压下降。AGVPs总皂苷能增加小鼠心肌血流量,作用与维拉帕米相似,并且能对抗氧化钙的作用。AGVPs总皂苷还对缺血再灌导致的大鼠心律失常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体内外均证实,预先给予AGVPs能显著降低缺血再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AGVPs能同时明显提高心肌SOD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降低由于再灌注引起的过氧化脂质(LPO)的升高。这种抗氧自由基作用被认为是其抗心律失常的机制。

6.抗血小板聚集作用。AGVPs具有抑制血栓烷A2(TXA2)合成酶从而调节PGI2/TXA2平衡的作用。在体内试验中,预先给予AGVPs能显著抑制ADP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体外试验对ADP、花生四烯酸、AA、胶原蛋白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还能抑制AA刺激兔胸主动脉TXB2的生成。在动脉粥样硬化症家兔试验中,AGVPs 6mg/kg连续给药6周,能明显提高血浆中6-keto -PGF12的水平,同时降低血浆中TXB2的水平。倒卵叶五加具有抗试验性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外形改变、伪足形成和颗粒释放的作用。

7.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7.1 镇静作用。五加总糖苷有镇静作用,能明显延长戊巴比妥类药的中枢作用。如红毛五加具有中枢抑制作用,而刺五加对家兔的脑电图有轻微的激活作用。刺五加还能削弱水合氯醛、戊巴比妥及氯丙嗪的中枢抑制作用,增强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

7.2 增强学习与记忆作用。红毛五加有增强动物学习和记忆的作用。

8.对生殖系统的影响。五加多糖有性激素样作用,连续给药能促进未成年大鼠副性器官的发育,使睾丸、前列腺、精囊腺的质量增加。如红毛五加可以促进幼鼠睾丸发育,无梗五加乙醇提取的脱脂及未脱脂剂对家兔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受孕子宫更为敏感。

9.抗肿瘤作用。刺五加能延迟肿瘤的发生,阻止肿瘤的转移。红毛五加茎皮挥发油成分对体外培养人白血病粒细胞有抑制作用,阻断DNA的合成。

10.兴奋平滑肌作用。无梗五加乙醇提取的脱脂及未脱脂制剂对家兔离体肠管有兴奋作用。

11.抗溃疡作用。五加萜酸具有生胃酮样抗溃疡活性,50~100mg/kg五加萜酸对吲哚美辛型、幽门结扎型和无水乙醇型溃疡模型大鼠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它能显著升高幽门结扎大鼠胃液中氨基乙糖量,对胃液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无明显影响。

此外,刺五加有抗衰老作用,对糖尿病并发症有治疗作用。

【毒性研究】

1.急性毒性[2]。小鼠灌胃南五加总皂苷20g/kg,1小时后活动减少,2小时后活动可恢复正常。五加注射液对小鼠腹腔注射,随剂量的逐渐减少,动物表现镇静、睡眠等中枢抑制症状及肢体肌无力和共济失调,最后昏迷死亡。125g/kg腹腔注射可出现心律减慢,Ⅰ度房室传导阻滞,T波抬高,窦房结抑制,心室自主节律逐渐减慢以致停搏。28g/kg腹腔注射,煎剂90g/kg灌胃对小鼠心脏具有可逆性毒性作用。五加注射液小鼠心脏具有可逆性毒性作用。五加注射液对小鼠腹腔注射液的LD50为81.85±10.4g/kg。

2.致畸、致癌、致突变[3]。昆明种小鼠分别灌胃五加皮水煎液1g(生药)/kg、2g(生药)/kg、3g(生药)/kg、体重,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实验结果表明,五加皮各组诱发的微核率均低于生理盐水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表明,五加皮各组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均低于生理盐水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鼠睾丸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显示,五加皮各组小鼠精原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显示,五加皮各组小鼠精原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均低于生理盐水,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精子畸形试验表明,在所试剂量范围内,精子畸形率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并且差异非常显著(P<0.05)。上述试验说明,五加皮对体细胞和生殖细胞无遗传毒性,且具有一定抑制自发突变的作用。

【中毒机制】[4]北五加皮中杠柳毒苷的作用,与毒毛花苷相似,过量服用引起中毒时,血压先升后降;心肌收缩力先增强后减弱,停止于收缩期。

【中毒症状】[4]四肢麻木、肢端厥冷、皮肤苍白、视力模糊、血压先降后升、心搏先强后弱、甚则昏迷、肌肉瘫痪、心律失常,最后见心室纤颤,常于2~3分钟内死亡。

【解毒措施】[4]

1.以硫酸铜或瓜蒂散催吐。用硫酸镁或硫酸钠25~30g导泻。

2.以0.02%高锰酸钾或0.2% ~0.5%鞣酸溶液洗胃。洗胃后继服鞣酸蛋白或白陶土或浓茶、药用炭,或用芦戈液。

3.口服氯化钾或枸橼酸钾5~10g。以后为每日3次,1g/次。严重时,可用氯化钾1.5~3g,加入5%葡萄糖溶液200~250ml,于1~2小时内静脉滴注完毕。肾功能不全者,禁用静脉点滴;窦性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忌用钾剂。

4.见窦性心动过缓、停搏和房室传导阻滞时。用阿托品1~5mg,静脉注射,1~3小时后重复给药。

5.心率失常也可服通脉四逆汤。附子12g,甘草6g,葱白2节,水煎内服。或肌内注射四逆针2ml,每日2次。

6.给予口服解毒剂。用黄芩9g,甘草15g,绿豆30g水煎内服代茶。

7.呼吸困难。给氧,吸入氨水,或肌内注射尼可刹米、洛贝林、樟脑磺酸钠、咖啡因等。

其他对症及支持疗法。

【临床应用研究】

1.治男子妇人脚气,骨节皮肤肿湿疼痛,进饮食,行有力,不忘事。五加皮200g(酒浸),远志(去心)200g(酒浸令透,易为剥皮)。上曝干,为末,春秋冬用浸药酒为糊,夏则用酒为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温酒送下。(《瑞竹堂经验方》五加皮丸)

2.治一切风湿痿痹,壮筋骨,填精髓。五加皮,洗刮去骨,煎汁和曲米酿成饮之;或切碎袋盛,浸酒煮饮,或加当归、牛膝、地榆诸药。(《纲目》五加皮酒)

3.治腰痛。五加皮、杜仲(炒)。上等分,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下。(《卫生家宝方》五加皮散)

4.治鹤膝风。五加皮400g,当归250g,牛膝200g,无灰酒一斗。煮三炷香,日二服,以醺为度。(《外科大成》五加皮酒)

5.治四、五岁不能行。真五加皮、川牛膝(酒浸二日)、木瓜(干)各等分。上为末,每服6g,空心米汤调下,一日二服,服后再用好酒半盏与儿饮之,仍量儿大小。(《保婴撮要》五加皮散)

6.治虚劳不足。五加皮、枸杞根皮各一斗。上二味细切,以水一石五斗,煮取汁七斗,分取四斗,浸麴一斗,余三斗用拌饭,下米多少,如常酿法,熟压取服之,多少任性。(《千金方》五加酒)

7.治妇人血风劳,形容憔悴,肢节困倦,喘满虚烦,吸吸少气,发热汗多,口干舌涩,不思饮食。五加皮、牡丹皮、赤芍药、当归(去芦)各100g。上为末,每服3g,水一盏,将青铜钱一文,蘸油入药,煎七分,温服,日三服。(《局方》油煎散)

8.治损骨。小鸡一只,约重250~300g(连毛),同五加皮50g,捣为糊,搦在伤处,一炷香时,解下后,用山栀9g,五加皮12g,酒一碗,煎成膏贴之,再以大瓦松煎酒服之。(梅氏《验方新编》)

参考文献

[1] 倪娜,刘向前.五加科五加属植物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6,37(12):1895.

[2] 水新薇,王家冲,张开齐,等.南五加扶正固本作用研究[J].中成药研究,1983,(9):43.

[3] 刘冰,庞慧民,陆培信.五加皮遗传毒性实验研究[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9,25(4):346.

[4] 周立国.中药毒性机制及解毒措施[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