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缘何崛起

登上邙山,会看到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追随唐代诗人张籍的脚步去看看。“洛阳北门北邙道,丧车辚辚入秋草。车前齐唱薤露歌,高坟新起日峨峨。朝朝暮暮长送葬,洛阳城中人更多。”邙山一年四季、从早到晚都有人送葬,灵车缓缓开着,人们在车前歌唱丧歌,永别亲友。“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置处。”这是诗人王建的见闻,因为地段实在太好,上自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去世后都往这儿送,唐朝时已经人满为患,就算有黄金都难办事,真是“死不起”,可谓寸土寸金。

直到今天,邙山上有大大小小几十万座古墓,其中24座帝陵,名人墓上千座,如果上去凭吊,你会错乱的。吕不韦墓不远处是伊尹墓和杜甫墓,杜甫墓不远的地方有伯夷叔齐墓和杜预、晋武帝的陵墓,时间跨度极大,数量多,随便挑一个研究,都可以写本几十万字的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邙山地势开阔,土层深厚,周围河水潺潺,风水极佳,利于修墓;二是自古定都洛阳的王朝太多,持续时间久,自然葬的人多,不乏权贵英雄。那么洛阳缘何得到这么多王朝的青睐,接二连三地把首都建在这里,前后竟然有十三朝之多?

(邙山)

作为首都,第一要务就是安全。洛阳北临黄河,南有嵩岳,东有虎牢、成皋,西控函谷,“河山共戴,形势甲于天下”,有险可守,帝王之宅。本身位于伊洛平原,千年前土地肥沃,适于居住、筑城。黄河则可以提供灌溉的水源、便利的航运。若站在全国的角度看,洛阳地处中原,经济发达,是关东通往关中的要道,又是天下之中,四通八达,往北可抵燕赵,东南可达吴会,南到荆襄,西通三辅、巴蜀,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控制,“中国”一词最早就是代指洛阳的。

有这么好的条件,古代帝王当然乐意在此建都了,但具体到每个朝代原因有些就不同。西周营建洛邑,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隋炀帝营建东都,都有加强对新征服地区统治的意思。为了更好地监督不老实的殷商顽民,周公决定把他们集中到洛邑好好“教育”。北魏孝文帝为了统一天下,更好地学习汉族文化,统治中原汉地,不惜利用南征迫使元老重臣就范,答应离开平城。隋炀帝命杨素、宇文恺役使200万人修造东都,初衷之一便是增加对北齐、南陈故地的管控。

汉光武帝定都洛阳,武则天定都神都,还考虑了运粮成本的问题。关中供养不了太多人口,需要从关东运粮,但由于三门峡的阻隔,水运不利,陆路损耗太大,不如迁出就近。为了更好地解决烦恼,隋炀帝在下令修洛阳城没多久,就诏令开凿大运河,把河北、江南的钱粮转运至洛阳,并在洛阳附近修洛口仓、含嘉仓等大规模粮仓储粮。此外,还有思想方面的原因,西汉末年,谶纬之说非常盛行,其中有预言洛阳是未来的帝都,颇好此道的刘秀自然会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曹丕初为魏王,封国的统治中心在邺城,可篡汉后,因为洛阳是人们心中正统的象征,所以曹丕不得不离开了居住多年的邺城,而是选择了在洛阳当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