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铁路梦
一百多年前的中国,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冲击,大清王朝已经是满目疮痍,疲弱不堪。1840年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导致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最后,在英国人的炮舰面前,清王朝不得不向外夷屈服,不仅开禁了鸦片,制造出大量的“东亚病夫”,更是打开了国门,开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邓廷桢和林则徐前后两任两广总督,带着未了的心愿,含泪离开广州,因兵败获罪,流放新疆伊犁。
《天津条约》签字仪式图
世界大事记
1840年6月,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这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十五年后的1856年,英法联军在美、俄的暗中支持下,以加大开埠为借口,再度用枪炮和利舰叩开了中国大门。这一次,看似为了加大开埠,实际上,还是因为鸦片,所以史学界才有“第二次鸦片战争”之说。英法大量销售鸦片,造成中国的丝织品和茶叶等大量产品出口后,大多抵消了鸦片钱,已经换不回外汇。没有了外汇,也就没有能力再进口英法工业品,造成英法工业品在中国销量大跌,远远达不到他们资本掠夺的目标,这使英法两国极为不满,便寻衅出兵,从广州一路北上。清军一路抵抗,但长矛大刀终是比不过洋枪洋炮。1858年英法联军攻到天津大沽口,已经逼近北京。兵临城下,清王朝开始想对策。先是调兵遣将,武力不行就谈判,最后派钦差全权大臣,吏部尚书花沙纳和东阁大学士桂良,与英国全权大臣列·威廉爵士签下了《天津条约》。这显然是城下之盟,这个条约大多数的内容是要求清王朝如何尊重洋人、使洋人出入中国更随便一些,这当然是为了卖他们的商品。
曾国藩(1811~1872)
字伯涵,号涤生。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创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发起洋务运动。在他的倡议下,清朝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著有《曾国藩家书》《挺经》《冰鉴》等。
左宗棠(1812~1885)
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二十岁乡试中举,但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他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来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回乱和收复新疆维护中国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
中国大事记
1858年8月,太平军击溃清军江北大营;10月,太平军又在安徽三河镇大败湘军。
李鸿章(1823~1901)
字渐甫。淮军与北洋水师的创始人,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太子太傅,授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肃毅伯爵。一生呕心沥血,为晚清治国名臣,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主掌朝中大事及外交谈判,因与列强国家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被后人所诟病。
奕(1832~1898)
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恭亲王。洋务派在中央的首领。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计沂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1861年,咸丰帝过世,奕与慈禧太后合谋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任内主张对外妥协,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兴办洋务新政后,与慈禧太后发生权力之争,被罢去一切职务。经多人奏请,复任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等职。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管理总理衙门,并总理海军,会同办理军务。后又督办军务,节制各路统兵大臣,授军机大臣。1898年去世,终年六十七岁。
世界大事记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大举进攻大沽、天津,不久后入侵北京,洗劫并烧毁了皇室园林圆明园和静宜园。
英法不过是为了在中国多销售他们的过盛产品,可是,大量销售鸦片的结果是中国百姓对外国产品的购买力大大下降,再签多少不平等的条约也无法提高中国国民购买力,英法商人显然达不到目的。看到大清王朝不过是软弱可欺的纸老虎,有了《天津条约》还不行,英法联军就再次动用武力,迫使中国开放更多的口岸。这一次,真的是兵临城下了。此时,太平天国和捻军闹得风生水起,曾国藩、左宗棠的湘军及李鸿章的淮军等有实力的军队正对付国内之乱,再也抽不出军队来对付京津的洋人之乱。京官们一直认为洋人远涉重洋作战,不占优势,并没把洋人放在眼里,及至发现洋枪洋炮的厉害,完全可以以少胜多并可以攻下北京时,咸丰皇帝慌了手脚,竟然带着一大帮人逃到承德避暑山庄躲了起来,一应大事交给了六弟恭亲王奕。才学过人的奕,是可以临危应变的。可让他没想到的是,皇帝竟然又派出时任镶蓝旗满洲都统的僧格林沁做钦差大臣,到天津去督办防务。恰遇洋人谈判团一行39人到达天津,没想到僧格林沁这位大将军脾气火爆,正像我们看电影里的情节那样,竟然跟洋人代表巴夏礼动手打了起来,他将巴夏礼摔倒在地,一直摁着脑袋让其磕头认罪,非得让巴夏礼答应立即撤兵。这哪里有个钦差大臣的样子?巴夏里不过是个谈判代表,哪里做得了主?这位大将军便火冒三丈,将这一行39人绑进北京,关进了刑部大牢。据说有几个人死在了狱中,是狱卒给折磨死的还是病死的,不得而知。总之是发生了死亡事件,而刑部大牢就恰好在圆明园附近。死了外国人,这下问题严重了。
巴夏礼(1828~1885)
全名哈里·斯密·巴夏礼爵士,19世纪英国外交家,主要在中国与日本工作。香港九龙白加士街便是以他名字的粤语译音命名的。
北京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最后导致谈判不成,双方交兵,僧格林沁再次兵败,英法联军打进北京,不仅劫掠了故宫和许多皇家园林里的财物古董,还放火烧了圆明园、清漪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处皇家园林和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大火整整烧了50多天,用白花花的银子建起来的皇家园林最后付之一炬,化成灰烬。皇帝不胜其怒,下旨摘去了僧格林沁的三眼花翎,奕被迫派人同英、法、俄、美等国再一次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似乎这一条约不能满足各列强的贪欲和要求,随即又签订了《北京条约》。
中国大事记
1860年2月,爆发了太平天国的著名战役“安庆保卫战”,湘军领袖曾国藩分兵三路进攻安庆,双方战斗一年多,最终安庆陷落。
此时,沙皇俄国也趁火打劫,以穆拉维约夫为首的哥萨克匪帮趁机占领了黑龙江与精奇里江交汇口,作为封疆大吏、从未打过胜仗的黑龙江将军奕山,不敢轻开边境战端,只好坐下来与沙俄谈判,签订了《瑷珲条约》,割让了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奕山只保留了以海兰泡为中心江东岸64屯【实际上约70屯】大清国民的永久居住权和清王朝的管理权【1900年沙俄借保护中东铁路为名,出兵中国,并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海兰泡惨案”,又失掉了64屯,6000多大清国民死于非命】。实际上奕山作为黑龙江将军,只有守土安边的责任,没有谈判割地的权力,清王朝后来曾不予承认,但沙俄已经将土地占为己有,并将海兰泡改为布拉格维申斯克。
乞丐
贫民流落街头
自1840鸦片战争以来,清王朝国力日渐衰微,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大清国的国税银全年收入不超过7000万两白银。近3亿4000万人口,几乎都处于贫困线上,处于温饱的地主阶级仅占人口总数的0.3%。关内百姓,为了生存,四处逃生
世界大事记
1862年美国正处于内战之中,美国总统林肯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宣布实行“铁血政策”。
1862年,一个叫马可罗波的哥萨克武装头目,依样画葫芦,如法炮制,率领一伙沙俄哥萨克武装,强行占领了中国人一向“跑崴子采海参”的海参崴,随即将海参崴更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控制东方”。
慈禧(1835~1908)
原为咸丰皇帝的妃嫔。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慈禧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夺取政权。
为了牢牢控制东方,需要有一条畅通的补给线——大铁路。
此时,大清王朝可谓丧权失地,丢尽了脸面,在列强面前已经没有了话语权。在如此危机的形势下,图强求变,已经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从战败中悟出强国之本在于工业和科技的道理,外国军队所以能打进家门,是他们有炮舰,兵器精良。他们所以兵器精良,是他们走上了工业发展之路。学习洋务,发展工业,重视科学技术,这是一些权臣们开始思索的问题。
中国大事记
1861年9月,曾国藩在安徽安庆创办安庆内军械所,这是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军事企业。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第二年,也就是咸丰十一年【1861年】7月15日,咸丰于热河染重病,生命垂危,16日,咸丰皇帝于烟波致爽殿寝宫召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八大臣,委托顾命训政,以防两宫有变。此时,咸丰皇帝已经看出苗头,两宫有干预朝政的趋势。咸丰最忌讳女人监国,怕毁掉大清江山。可惜,一切尽在咸丰意料之中。17日清晨,咸丰驾崩,两宫【慈安、慈禧】以治丧为名迟迟不返灵柩回京办国丧。9月30日,奕在僧格林沁帮助下,协助两宫太后政变【史称辛酉政变、祺祥政变或北京政变】成功,铲除八大顾命训政大臣,成为辅佐同治小皇帝的总理内务府大臣。两宫太后因其政变有功,授予其议政王、军机处行走等要职,可以说集外交、皇权、军权于一身。慈禧也从此正式登上政治舞台,开始了垂帘听政。
奕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的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奠定了政治基础。
张之洞(1837~1909)
字孝达,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廿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
洋务运动之前,西方列强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资本主义体系,可中国还处于封建地主小农经济状态。西方人已经有了纺织、化工,我们连朝廷官员和皇帝穿的朝服都要靠江南织造局手工纺锤织布;西方已经有了冶金和机械制造工业,我们连最起码的挑水桶、铁盆、铁钉等都生产不了;西方已经有了坚船利炮,我们还没有海军;西方在迅速发展,我们不仅没进步,跟明王朝比还在衰退。况且英、法、德不断掠夺我们的财富,倾销他们的产品,沙俄帝国在觊觎我们的北方疆土,我们有很长的国境线与沙俄接壤。这一切都让有识之士忧心忡忡,朝乾夕惕。
于是,主管外交的洋务大臣李鸿章、两江总督并以钦差大臣身份署理江南军务的曾国藩、浙江巡抚左宗棠及后来的署理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及军机大臣等要职的张之洞等人,试图寻求一条革新救国之路,力主学习西洋办工业,联合上书朝廷,极力要求工业强国,由此在中国大地引发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大兴工业产业。正是因为推动了洋务运动,这几位大臣被称为洋务派,尤其是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四人,被称为“晚清四大名臣”。洋务运动最初在朝中是有阻力的,反对声音不少,主要是怕西学破坏了祖制。最终,在中央领导中恭亲王奕的大力支持下,洋务派占了上风,国家大政开始走上洋务运动。
世界大事记
1862年5月,伦敦国际工业和艺术博览会举行。
奕利用议政王、军机大臣,尤其是先皇六子的特殊身份说服两宫。此时的两宫太后,尤其是后来渐渐把持政权的慈禧,也意识到天朝大国屡受外欺,不强国大清的江山就会丢掉。于是,在奕的主张下,终于同意这些革新派的主张,开始了大规模的学习西洋、引进洋人工业和进口洋人机械的运动。自1861年始,一直持续到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长达35年之久。可以说,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炮舰打碎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尽管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但却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的近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拉开帷幕后,中国大地立刻出现了大批的工业,呈现出工业富国气象。有些工业在当时颇有影响,是我国许多工业的前身。
如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吴趼人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就曾描述过安庆内军械所后来是如何挥霍国家银粮,制造出来的机械大部分不能用或改作他用等,出了许多笑话。这是小说家手法,事实上安庆内军械所为中国工业的初创和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江南制造局【吴趼人在小说中同样描述过,尤其制造的船无法掉头,只能向前开不能退回来,最后开到吴淞口,吓得试验新船的官员只好战战兢兢靠岸】,此外还有汉阳铁厂、福州船政局、开平矿务局、轮船招商局、兰州织呢局等等,最重要的是经奕 奏请,清政府开始创办外语学校。1862年成立了“京师同文馆”,除汉语外,主要开设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和日语,学习西方科学,要先懂其语言。与此同时,清政府开始派洋务大臣到外国采购军事装备,主要是到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购进大批军舰,第一次组建了海军,成立了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广东水师、福建水师四支海军,而北洋水师无论是舰只吨位还是海军舰艇数量及人数,都是四支水师中最强大的。
中国大事记
1862年1月,太平天国第二次进军上海;5月,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被捕。
工业的大批上马,就需要有相应的交通运输能力。这时候,清王朝的运输主要靠马车驿路和漕运,漕运是有条件的,离开江河、运河和船只就无能为力,陆地运输是空白。为了和工业相适应,修造铁路就成了当务之急。可是,中国人从来没修过铁路,这其中不仅需要钢铁、木材等原材料,还需要设计、铺路等大量技术支持。为此,清政府开始派留洋学生学习修造铁路。
实际上,为了发展民族工业,洋务大臣们一直就有着铁路梦想,可惜都没能成功。
汉阳铁厂
安庆内军械所
又称“安庆军械所”。清末最早官办的新式兵工厂。1860年由曾国藩创设于安徽怀宁黄石矶、安庆大观亭。制造子弹、火药、枪炮。科学家华蘅芳曾在此主持制造中国第一艘轮船。1864年迁南京,改建为金陵内军械所。
江南制造局
又称“江南制造总局”,由李鸿章亲自创建,位于上海虹口,1867年迁至高昌庙,主要生产军械,除枪支弹药外,也生产小型火轮。1905年后两部分独立,军械部分改为“江南制造局”,后改为“上海兵工厂”,造船部分改为“江南船坞”后又改为“江南造船所”。
世界大事记
1975年7月,日本强迫琉球国王停止向清朝中央政府朝贡。
1865年,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商人杜兰德为了向清政府宣传铁路的优越性,在北京宣武门外自筹资金修建了一条0.5公里长的小段“展览铁路”。虽然这条小铁路仅是展示铁路的原理而无实际用途,但作为铁路这一新生事物首次公开出现在中国人面前,并没有像展示者预想的那样,会引发人们的好奇心,它让京城里的人充满了恐惧和抵触,弄不清这是什么诡异之物。据徐珂的《清稗类钞·卷十三》记载,“英人杜兰德于同治乙丑七月,以长可里许之小铁路一条,敷于京师永宁门【宣武门】外之平地,以小汽车驶其上,迅疾如飞,京人诧为妖物。旋经步军统领饬令拆卸,群疑始息。自是而后,遂有淞沪铁路矣。”
淞沪铁路
中国大事记
1865年6月,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淞沪铁路的命运也不过如此。光绪二年【1876年】由英国怡和洋行投资铺设的吴淞铁路【上海—吴淞】,全长14.5公里。这应该是中国第一条运营铁路,但是外国人修的。由于当时无论是清政府还是民众,都视铁路如洪水猛兽,尤其是慈禧,认为是“坏我庐冢,伤我风俗”,加上火车后来碾死一名士兵,更是被视为恐怖之物。通车一年后【1877年】,清政府以28.5万两白银赎买,旋即被拆除,这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笑话。虽然当时清廷许多保守派人士对修筑铁路存在抗拒心态,但受“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影响,清政府开始了洋务运动,由国外引进科学技术,开始尝试自己修铁路。李鸿章力主修造铁路,他认为,“富强之势,远不逮各国者,察其要领,固由兵器兵船讲求未精,亦由未能兴造铁路之故……若论切实办法,必筹造铁路而后能富强。”尽管洋务派官员极力主张,如李鸿章、刘铭传、林则徐及后来的张之洞等人,皆力主修造铁路,可是,由于中国清政府的实力和认知程度所致,铁路建设仍然缓缓推进,举步维艰。
淞沪铁路上海站
世界大事记
1881年2月,曾纪泽与沙俄代表订立了《中俄伊犁条约》和《陆路通商章程》。
中国的第二条铁路,也是第一条清廷主张兴建的官办铁路、中国的标准轨距铁路,是光绪七年【1881年】由直隶总督李鸿章下令铺设的唐胥铁路【河北省唐山—胥各庄】,全长9.2公里。为了将唐山附近开滦煤矿的煤运出去,经清廷批准,聘英国人金达为总工程师,由开平矿务局集资修筑唐胥铁路。但李鸿章为避免激起反对,起初只以骡马为动力,至光绪八年【1882年】才开始使用蒸汽机车牵引。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后,洋务派为了军事的需要,积极提倡兴筑铁路。为把唐胥铁路延伸到芦台,李鸿章在开平矿务局下设运煤铁路公司——开平铁路公司,成为中国第一个自办的铁路公司。1886年唐胥铁路延伸到芦台,1888年又延伸到塘沽和天津,为唐津铁路。唐津铁路后又于1890年、1892年、1893年分别延伸至古冶、滦州和山海关,改称津榆铁路。
光绪十五年【1889年】,力主修造铁路的张之洞,派使南洋诸岛后,更了解海外诸番的发展皆学习西洋,上奏朝廷,建议修筑芦汉铁路,自卢沟桥至汉口,以贯通南北。他认为铁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征兵、转饷次之。他提出芦汉铁路是“干路之枢纽,枝路之始基,而中国大利之萃也”。朝廷准奏,计划北段由直隶总督主持,南段由湖广总督主持,南北分段修筑。于是,清廷调张之洞任湖广总督,主持芦汉铁路南端。但是,由于受当时的技术和财力所限,铁路迟迟没有开工。张之洞原打算“官督商办”,让沿途各省大商家出钱参股修铁路,因当时清王朝信誉扫地,商家们都“各怀观望”,怕投资后朝廷借机吞掉本金而无红利,最后闹得血本无归,因此无人投资。
直到1896年10月,铁路还没能动工,直隶总督王文韶、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上书奏请设立铁路总公司,朝廷准奏,以大官僚买办、天津关道盛宣怀为督办大臣,统筹卢汉铁路的修建,主要是向外国借钱修铁路。有大官僚买办担纲,借款筑路的消息一经传出,美、英、法、比等国的铁路公司纷纷派代表来华,竞相兜揽角逐。张之洞认为其他国家胃口太大,要价过高,超出了中国铁路公司的承受能力,而比利时是个小国,钢铁资源丰富,铁路技术成熟,最主要是他们给价较低,又“于中国无大志”,比较让人放心。于是,将京汉铁路的建设权给了比利时。
中国大事记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筹建湖北织布局。
没想到,比利时公司偷工减料,几乎就是修了一条豆腐渣工程的铁路,尤其是黄河大桥,桥墩和桥板的抗共振能力都不达标,通车时车速仅10—15公里。尽管如此,这条全长1214.49公里,连接北京与汉口的宏大铁路,还是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4月1日】正式全线通车,因力主修建这条铁路才被派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与直隶总督袁世凯一道验收工程后,改卢汉铁路为京汉铁路。当然,这已经是中东铁路通车以后的事情。
尽管中国洋务派的铁路之梦历尽坎坷,可中国人图强奋进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息。驿站舟车的时代毕竟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铁路是当务之需,这也是中东铁路所以能够在东北落成的历史基础。
尽管中国的有识之士一直在为修铁路而努力,可让外国人来中国修一条大铁路,无论如何也不好接受,尤其是许景澄、杨儒这样的驻外官员,始终认为沙俄对中国有不测之心,俄国人来华修铁路,恐怕是项庄舞剑,包藏祸心,意不在铁路。而俄国在远东的战略构想,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许景澄(1845~1900)
同治七年(1868)进士。曾任驻外公使兼工部左侍郎,并出任中东铁路公司总督办,公司设在哈尔滨,许景澄经常往来于彼得堡与哈尔滨之间。1900年庚子事变,因反对慈禧攻打外国使馆,惹怒慈禧,以“勾结洋人,莠言乱政”的罪名,于7月28日在故宫午门“斩立决”,时年55岁。相继斩于午门的还有袁昶、立山、联元、徐用仪,史称“五大臣事件”。
世界大事记
1896年6月,清朝政府同俄国签订《中俄密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