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有一个你温暖学生的心(1)
细细想来,自己从教30年了,在学校工作时间长了,经历的学生多了,慢慢觉得,温暖学生的心,其实是不容易的。
很多人都会认为,学生入读学校,是为了掌握知识,为了长大成人,为了获得学位,为了打发时光,为了体味年轻经历。我不去探究这些说法对错与否,只是知道,入读了学校,学生就会有一种学校的味道,这味道可以让学生有着完全不同的特质。
跨入大学校门,学校的气质就会融入学生秉性中,虽然只有短短四年的时光,却可以为你烙上独有的气息,哪怕几十年后,时光逝去,但你和学校之间已是恒久的盟约,亦如几世的情缘,丝丝缕缕,缠缠绵绵。对此,我也深信不疑。
这是当我站在一所学院周年庆的时间点,所想到的一份情愫。因为这所学校从设立那一天,就注定了一份温暖的特质与气息。
写此文是为了陈发树先生捐赠创立的新华都商学院五周年庆典,发树董事长用他一贯的秉性,把温暖倾注在这所学校里,让一个一个普通的孩子,可以站上、走上巅峰的舞台;让一个一个单纯的生命,如稚嫩的小苗,蕴含了根系的强劲,总会有一天长成参天大树;让一个一个懵懂的青春,如春雨后的笋,悉数苏醒。
每所大学的教授,都用独特的意志,把温暖倾注在学校里和教学中,陪着学生走过知识的殿堂,知性的天空;让学生学会欣赏丰饶的大地,丰满的人生;使学生拥有梦想的翅膀,坚实的步伐,善良的秉性以及顽强的意志。
有一个你,温暖着学生的心,这就是我对学校的感受和期待。在静籁的夜晚,窥见明亮的星;在明朗的早晨,迎接绚丽的朝阳;在宽敞的教室,汲取丰厚的知识;在宽广的校园,锤炼健壮的体魄。画一般流过的岁月,雕刻属于学生的情节,也让温暖就这样恒久地温存着。
学校就是这样的温度,暖暖地直入人心。每天如花开般抹平平淡,让善渗透在每节课里,望着你们,便有光散向四方;每学年如光阴般加重悠远,让爱沉浸在每次交流中,望着你们,便有暖流过四方。
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柏拉图为友,更与真理为友。
——哈佛大学
存在
做一名大学教师,总会遇到这样的挑战:你到底对学生成长有多大的贡献?你所研究的东西究竟有什么用处?你是否在工作中得到快乐并心满意足?你是否觉得自己比一个读书很少的人,对人类本质的认识更深刻?你是否觉得能够平实地对待变化以及困惑?你是否可以帮助净化社会的道德环境,或者你可以明示行为及价值的判断?你是否从学科研究领域发现了规律,能够用来预示社会或者人类未来或者人们的命运,或者你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个自己想成为的个体,安静而满意地走在学生中间?一口气问了这么多问题,答案如何?每个教师的回答会有不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得不面对的挑战,而且需要得出自己的答案。
相对于学生一生而言,大学存在的时间是极为短暂的,其间只能去探索其人生的一小部分,甚至是有关知识、能力以及习惯养成的一小部分。但是这一小部分却是极为特别的,因其决定着一个人人生的高度和广度。学生来到大学校园,带着好奇、惊讶并可能获得答案;大学也因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可以在这有限的空间里,拥有无限可能的呼吸、丰盛饱满的自由以及宽阔无比的视野。从这个意义上看,大学生活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教师,无疑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是大学在影响学生,还是老师在影响学生?这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悖论,因为没有教师的大学不称其为大学,但是必须承认,大学可以独立发挥影响作用。那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事实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大学自身,都在影响着学生,当学生毕业走出校门的时候,秉性上沉淀的是大学的痕迹,倘若教师发挥了影响力,学生们在价值观上也被刻下了教师的判断和选择,我把两者称为“存在”,因大学与教师的存在,学生拥有了内在的品性。
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的演讲文深深地打动了我,谈及大学与大学生时他说:“……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学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分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大学是求学之道,需要全力以赴,单纯而明确,这样才可真正算得上是入读大学。因此他要求学生砥砺德行,“诸君为大学学生,以身作则,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诲,更何足以感人。”这是蔡元培对大学生的期待和要求,也一样是北京大学赋予学生的品性标准和期待。
这段话也是我对大学的认知,在大学工作中,很喜欢两个时刻,开学典礼与毕业典礼。2015年9月是我在华南理工大学开学的节奏,第一天上午和3000多位入学研究生做报告交流,下午和工商管理学院EDP课程近800人的交流,晚上与自己的在读研究生举行开学座谈会;第二天上午工商管理学院MBA招生说明会,晚上与工商管理学院粤商先锋班交流。开学密集的交流,不为谈论自己的心得,只为获得彼此的成长。在一个巨变的时代,知识与技术所具有的价值,是驱动进步的力量,而心性的完善与成长则是另一个永恒的驱动力,回到校园,我们可以同时获得知识的价值与心性的成长。
听过一些人认为商学院没有价值,也听过一些人评价教授没有用。我不去品论这些观点,但始终坚持大学的意义和价值,如果没有感知到,只能说明他们没有与大学真正去互动,没有感知到知识之美,以及心性成长之美,也只能说明大学在他们的生命中没有“存在”过。欢喜开学时校园中到处洋溢的昂扬气息,喜欢和学生在一起互动所带来的张力,更欢喜因为开学,我们一起踏上知识的新征程!
每年毕业季的到来是让我欢喜异常的另一个时刻,此时总是可以感受到:洋溢着幸福的家长,荡漾着激情的学生,露着羡慕神态的学弟学妹,带着期许和骄傲的师长,让校园弥漫着浓郁的快乐。夹着毕业味道的校园,充盈着昂扬,沉淀着厚重;抛向天空的学位帽,承载着梦想,张扬着力量。与毕业生在一起,一样被激发,因为这一刻,生命已然开启创造之旅!
不要辜负时代带给年轻学子的命运,不要辜负技术带来的全新世界,不要辜负知识与你融合一体所带来的无限可能,更不要辜负学校和老师对你的期许与帮助。
毕业意味着什么?毕业最大的意义在于,你由一个学习者转变为价值创造者,一个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与实际成效的创造者。这一刻把梦想的种子撒在心灵上,来日一定会开出芳馨的花,因为拥着知识的你已经能够去栽培、施肥和浇灌。
英鹏在毕业谢师宴上说,我曾经有三句话对他影响至深,在他刚上研一时,发现自己有差距觉得苦恼,我说“人是会改变的”;当他无法理解研究,无法推进论文研究时,我说“做不好还做不坏吗?去做就好了”;当他不知如何选择未来方向和工作时,我说“记住对你来说,当前最重要的是什么即可,不要想太多”。他记得这三句话,的确因行动与改变,拥有了可以选择的能力,每位毕业的同学也都如此,因改变而美好。
衡量我们是否创造了价值,一个重要的尺度就是看我们在生活中能不能继续生长,能不能促成新东西的产生,这是你和我都需要记住的。
决定你未来的是对变化把握的能力,决定你价值的是做好你自己。好好珍惜这个时代,珍惜你拥有的一切,特别是大学的这段时光。
每次想到学校,我都会写出这段文字。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所倡导的那样,大学能给予大家的正是“追求卓越、诚实正直、持续创新、团队精神、关爱他人”这些美好的价值取向。祝愿这些价值追求沉淀在内心成为你我的秉性,让时光作证,愈久愈深,愈久愈醇厚。
2015年6月,我到美国参加女儿的大学毕业典礼,先去参观她的学校和学院,感兴趣她五年学习的地方。这是一个被称为特洛伊的小镇,是山姆大叔的故乡,学校就坐落在小镇的高处,站在校园可以俯瞰整个镇子漂亮的风光。
走进建筑学院的大楼里,看到女儿学习和设计的工作台,模型摆在四周;看到女儿引以为傲的电脑室,发现每个人需要两个屏幕,这和我的工作状态不一样,我只是用一个屏幕;看到女儿这一届学生大五作品展览室,妈妈和女儿高兴地在女儿获展的作品前照相,知道这五年女儿很刻苦地完成着自己的梦想。
走到校园中,这是美国第一个设立的工学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这是发明了@的学校,看到教堂改造成的计算机中心,经历了百年的建筑,感到每处都散发着创造的气息。
这是一个有着创新与创造基因的学校,也是一个持续努力保持创新基因的地方,山姆大叔就是从这里走到世界前端。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后天努力可以胜过基因,这让走在这所校园里的我深深感受到它的特质。很高兴女儿在这里度过了五年的时间,“才智来自环境”的结论,无论它是对还是错,我还是愿意相信,因为只要给予人们鼓励学习和上进的信息,就可促进其更高效的表现,这所学校正是这样做的。
阅读文献时看到格里菲斯大学(Griffith University)近期研究发现,个性对学业成功所起的作用比智力更重要。该校应用心理学院的阿瑟·波罗帕特(Arthur Poropat)博士完成了一项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针对个性与学业成绩的考察。这项考察基于认真性、开放性、亲切性、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这几种基本个性因素,结果发现,认真性和开放性对学业成功的影响最大。还有一个好消息是,与学业成功关联性最强的几种个性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学校就该为每个学生的个性成长创造条件,这样学生就可真正地成长起来,而不是受限于先天的因素。6月天出奇的晴朗,看着快80岁的妈妈快乐地坐在毕业典礼的人群里,非常幸福。感恩学校赋予了妈妈这样的幸福与快乐。
参加完毕业典礼,陪女儿搬家到波士顿,她会入读哈佛大学的设计研究院,她租的小房子就在哈佛广场,让我得以安闲地在这著名之地漫步。
波士顿一直在雨里,让一切多少朦胧起来,显得不太真实。一直很向往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身在其中,比我想象的还要多些神圣的气息,无论是哈佛的古朴,还是麻省理工的简洁,内在崇尚创造和价值自信的力量,从各个角度扑面而来,即使走在其中,也会让人不由得端严起来。
《大戴礼记·保傅》云:“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蓺焉,履大节焉。”《汉书·礼乐志》云:“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痒序以化于邑。”大学独有的教化之功,可以渗透在任何一处。
参加商学院戈10挑战赛让我重新去体认玄奘法师西行取经之旅,玄奘法师渴望去到的那烂陀寺,就是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大学,建于公元5世纪。那烂陀寺在梵文中意为莲花给予者,而莲花在古尼泊尔象征知识。
一直喜欢古希腊哲学,今天的“University”这个词追溯到拉丁语,大约在1300年,而更早则是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在雅典附近的Academos建立的“Academy”,教授哲学、数学、体育,这被认为是欧洲大学的先驱。
1810年,威廉·冯·洪堡建立柏林大学,将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被称为“现代大学之母”。根据洪堡的理念,现代的大学应该是“知识的总和”,教学与研究同时在大学内进行,而且学术自由,大学完全以知识及学术为最终的目的,而非实务的人才培育。
洪堡认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一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他说的科学指纯科学,即哲学,而修养是人作为社会人应具有的素质,是个性全面发展的结果,它与专门的能力和技艺无关。根据纯科学的要求,大学的基本组织原则有二:寂寞和自由。寂寞意味着不为政治、经济社会利益所左右,与之保持距离。在洪堡看来,大学全部的外在组织即以这两点为依据。此刻走在哈佛的校园,漫步在麻省理工绵长的走廊里,洪堡对大学的定义完整地展示出来,这感觉真好。
我已经在大学校园里生活和工作了34年,对大学独特之秉性有着深切的感受,大学之所以可以影响到人类的长久的能力,正是这样一种存在:莲花给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