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动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关于教育政策的反思与疑惑

罗恩·休伯曼曾是芝加哥公立学校的管理者(我们在第8章中会再次提到他),在职业生涯的早期,他曾邀请我们共进午餐。从那以后,我们就开始了对美国公共教育问题的研究。那次午餐期间,我们谈到了如何降低青少年暴力犯罪率和少女怀孕率的问题。罗恩·休伯曼告诉我们,联邦政府正考虑投入数百万美元的资金来提高芝加哥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然后,罗恩·休伯曼问了我们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如果我能拿到这笔钱的话,你觉得我应该把钱花在哪里?”

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我们当时无法给出答案。我们俩的孩子也在芝加哥公立学校就读,也许我们应该建议罗恩·休伯曼把所有的钱都花在教师培训和提高教师工资待遇上。或者我们应该建议他用这笔钱来开展学生们的课外活动。又或者学校应该用这些钱来雇用更多的导师或者辅导员。在这些建议中,有几种建议学校已经尝试过了,但事实证明,加大这些方面的投入并未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

罗恩·休伯曼想要一种深入、综合性的解决方案,他还需要数据和证据,来证明这种方案确实能够解决芝加哥公立学校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如果能够从联邦政府获得这笔钱,罗恩·休伯曼希望自己能够履行就职时的承诺——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他希望能够给芝加哥公立学校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听了罗恩·休伯曼的想法,我们感到非常兴奋。我们给罗恩·休伯曼讲述了路易·巴斯德是如何用实验证明疫苗的有效性的。1882年,路易·巴斯德在50只绵羊身上进行了实验,其中1/2的绵羊作为对照组,而另外1/2的绵羊作为实验组接受了疫苗接种。然后,全部50只绵羊都被注射了致命剂量的炭疽病病原体。两天之后,对照组的25只绵羊全部死亡,而接种过疫苗的25只绵羊却安然无恙。这一实验证明了巴斯德的观点。虽然罗恩·休伯曼的想法并不像巴斯德的实验那么戏剧化,但是从某个角度来说,他的工作正是为芝加哥公立学校里的孩子们“接种”,让孩子们免受暴力、无知和贫困的伤害。

在研究教育问题的时候,经济学家的出发点是考虑不同的“投入”(或称“影响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去影响“产出”(或称“结果”)。比如,想让学生们取得好成绩,我们需要哪些“投入”呢?我们先考虑对教育质量起作用的种种因素。显然,学生自身的努力程度(“投入”之一)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但是教师、学校管理者以及家长的努力程度(这些都是“投入”)也极为重要。在研究教育问题的时候,我们还要考虑以下问题: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努力是如何共同作用,从而产生更好的教育结果(比如学生成绩的提高)的呢?哪些投入因素的组合能够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哪些投入因素组合在一起能够提高毕业率?哪些投入因素组合在一起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就业?在什么阶段提高学生、教师,以及家长的努力程度最有效,学前阶段、小学阶段还是高中阶段?

也许你理所当然地认为,今天的教育研究者们早已经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了,毕竟关于教育的争论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就已经存在了,而且美国的公共教育系统也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事实上,我们从未用实地实验的方法系统性地研究教育问题,我们不知道什么样的政策是有效的,不知道这些政策的效果有多大,也不知道它们为什么有效。总的来说,虽然美国有数千所学校,我们却未能把这些学校转化成实验室,用科学的方法(而不是猜测和道听途说)去设计最优化的教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