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家庭系统排列的理念
精神像风一样——心理治疗现象学
家庭系统排列理论的创始人海灵格主修神学和教育,取得博士学位后,他作为牧师和传教士被派往南非工作。其实,神学很早就进入了海灵格的生活,他5岁时的愿望便是成为一名神父,20岁时,他进入了天主教,在经历了一段净化身心、灵魂的过程之后,他正式成为一名神父。作为神父,海灵格在南非祖鲁族部落工作了16年,在那段时间里,他开始对心理治疗感兴趣,也正是这段生活经历才促使他最终脱掉神父袍,从而专注于心理学领域的研究。
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理论受到现象学的影响。现象学是20世纪在西方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最早由犹太人哲学家胡塞尔和他的早期追随者提出,他们提出的理论被称为狭义的现象学。广义的现象学不仅包括胡塞尔哲学,还包括其他受其影响产生的哲学理论以及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中运用的现象学原则和方法。
在法国哲学家兰伯尔和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著作中出现过“现象学”的词源,胡塞尔赋予“现象”与前两者不同的含义。现象学并不是某个固定的学说,而是一种用“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它所说的现象,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也不是客观存在的经验事实,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简单来说,现象学以“现象”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的意识、行为和体验。客观地面对事物的因果关系,不去理解、改变其本质,顺其自然,接受一切,这是海灵格运用的现象学,也是他做家庭系统排列时用的方法。
在治疗中,为了不牵扯到来访者事无巨细的痛苦经历,海灵格有时显得有点专断。他并不需要了解来访者的看法和感受,只需知道简单的事情——家庭系统。当来访者滔滔不绝地讲述他的人生经历时,海灵格会打断对方,说:“不必讲了,开始建立你的家庭系统吧。”即使面对身世悲惨的来访者,海灵格也只会静静地说:“开始建立你的家庭系统吧。”这就是他的工作方式,他通过冷静的指导,让来访者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而他也将温柔、慈悲和同情心用来帮助来访者。
家庭系统排列时,海灵格会观察每一个人,包括不在场的人,他通过观察会寻找出现象背后的真相。虽然一些元素未必肉眼可见,但是可以透过现象显现出来。如家庭系统中有一个小孩被谋杀了,这是肉眼看不到的,它隐藏在现象背后,但会通过家庭成员的行为浮现出来。
让我们看看海灵格是怎样将现象学运用到排列中的吧。他会让来访者从现场的人群中选出多位代表,如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和他自己。选出的人是谁并不重要,只要选出的人与其代表的人性格相同即可,年龄、外貌、身高等因素可以忽略不计。通常情况下,他会让来访者不带任何意图地选择代表,只有这样才能让来访者放空自己,放开对家族的固有想法。而一个过度考虑年龄、外貌、身高等因素的来访者,未必能见到那些重要而不可见的因素。因为过分在意外在因素会限制系统排列的力量,也预示着这次排列即将走向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由治疗师自己选择代表。
代表选出来之后,治疗师会让来访者安排每个人在空间上的位置。来访者在内在情绪的指引下,会反复移动代表的位置,直到找到感觉对的位置。进行排列时,来访者不说话,代表也不说话。代表们应集中精神,平心静气,忘掉自己的问题、目的,在被安排到某一位置时,注意自己的情绪和感觉变化,当其他代表进入系统时,观察自己的情绪和感觉有何改变。代表们做出判断不是根据自己的所见及想法,而是根据自己的身体反应。当代表的感觉和内心期待不同时,应及时报告,而非在内心做出判断。就算那种感受可能招人非议,会引起焦虑和窘迫的感受,比如感觉到自己像某个人一样死去或者有犯法的冲动也应及时报告。如果代表们自行将这些感受过滤掉,系统中的重要信息就没有办法表现出来。
为了让家庭系统排列顺利进行,治疗师要放开自己的意图和理论,将自己暴露在其中。与此同时,代表们在运动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身体或情绪上的变化,如心跳加速,感觉自己变轻了,变重了或者突然感到悲伤等。虽然这些信息对代表来说毫无意义,但很可能会对当事人有所帮助。如代表重复听到的句子,听到的某种声音,很可能是对当事人具有关键意义的信息。
在家庭系统排列时,治疗师是没有个人目标的,也不能有所畏惧,只有如此,治疗师才能通过表面混乱的信息,掌控排列进行的情况。通过简单的信号,治疗师便能判断家庭系统排列是否顺利进行,是否在正确的方向上进行着。如果代表们变得不安或观众的注意力被分散,治疗师只能中断排列。如果观众参与诠释和猜测,治疗师也会阻止评论,让排列重新回到严肃、集中的气氛中。
另外,在排列时,治疗师需要做许多重要的决定,其中之一便是要不要排列原生家庭或新生家庭。常理来说,从新生家庭开始排列比较好,如果原生家庭对来访者影响巨大,可在稍后的排列中加入进去。这样的顺序能够将横跨几代的影响都呈现出来。第二个重要的决定是治疗师要决定哪个人优先排列。家庭中,有父亲、母亲和孩子,谁先进入家庭系统排列呢?在排列时,并没有固定的顺序,完全根据当事人的亲疏关系或感觉决定,然后一步一步地发展,陆续加入其他成员。
家庭系统排列——发现亲密关系中的问题
家庭系统排列,简称家排,是心理治疗领域的一个新的治疗理念,是一门独具特色的心理治疗技术。作为家排的创始人,海灵格认为人是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生命,每个人都隶属某一系统,一个人是一个家庭成员,一个社区的居民,也是一个组织的成员。从一个人自身来看,他是身体和灵魂的结合体,其心身要素同样构成了一个系统。在大大小小的系统中,不管是个体、家庭、家族或民族系统,这些系统间都会彼此相关联,也会互相渗透,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系统。
在所有系统中,家庭是最基本的,海灵格在这一点上和精神分析的观点一致。那么,是什么决定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呢?他称之为“爱的序位”。这是系统中固有的顺序,负责个体的命运。如果家庭成员跟随爱的序位与家人相处,家庭内部就会和谐,每个人也会健康、快乐;如果违背了爱的序位,家人就会受扰,即牵连,与其他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也会出现问题。
爱的序位,即爱存在于秩序之内,如同种子安放在泥土里一般。如果爱在秩序之内,家庭便会和谐美满;若爱在秩序之外,即错爱,那么个人与家庭间都会出现各种问题。家排的意义在于呈现出爱的序位,找出家庭中不可见的规律,从而终止错爱的关系,并且阻止错爱传递给下一代。
人的身心是一个整体,心理上的问题会影响到身体,身体上的问题也会影响到心理。人身体上的疾病,不论内科还是外科,总会有专门的医生可以治疗。但如果身体的疾病是心理原因导致的,那么单纯的临床治疗则并不能治愈。此时,必须找出心理根源,身体疾病才会痊愈。当家庭中的爱和谐起来,家庭成员便会感觉到背后家族的助力,这股助力会在生命的道路上不断推着你向前;而个体也能够从家族中走出来,即使距离再遥远,只要与家庭的联结被承认,个体就不会有负担,也不会有牵绊,个体也能够真正地享受自己的生命。
家排以治疗师为主导,在团体代表的帮助下对来访者进行治疗,以解决来访者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牵连,帮助来访者获得新生。家排不同于其他家庭疗法,它以超自然的力量解决问题,同时带有其独特的神秘性。因此,虽然家排的治疗效果非常明显,但难以用逻辑清晰的理性方式解释清楚。
家排是建立在现象学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它能神奇地牵连到家庭成员的生死问题,却无法用实证科学进行解释。让代表们去呈现当事人未曾经历过的几代以前的事情,会给人唯心的感觉,尤其是接受实验心理学训练的人或接受唯物主义哲学观念的人,对此大多无法接受。因此,对于崇尚科学,排斥唯心主义的人来说,接受家排恐怕需要更漫长的过程。家排不考虑证据,也没有科学解释。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甚至不做解释,因此当事人只能静静地观察,通过观察了解所见到的现象,然后再用现象去说明问题。
太过理性的人,容易在意识形态上先入为主,因此对家排的拒绝声音特别大。当然,每一种心理学方法只能适应一类人,任何一类问题,都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治疗方法,家排也不例外。这个世界上原本就有许多人们未知的东西,也有许多神秘的力量,而且人类至今为止尚无能力一一解释清楚。但是,不管带着何种哲学思维,初见家排场面的人,几乎没有人不被震撼。一个完全的陌生人进入系统,成为当事人家庭系统中某个人物的代表时,他便能体会到那个家庭成员的思想、行为、情绪和身体感觉,这是多么奇妙又令人迷惑的事情。
海灵格本人从未对这些做出解释,现象学的角度并不关注背后的原因,可是无数的案例证明,事情就这样发生了。或许我们可以说,人类具有一个统一的集体意识,在这个层面上,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
家排涉及一个人与其家庭系统的联系,主要关注由于家庭成员的身心重大疾病、噩运、意外事故、工作受挫、家庭失和等原因导致的能量不流畅,以及对当事人的心灵成长造成的阻碍。人心理上的疾病,不见得是巨大灾难带来的,并非所有人都有机会经历如地震、火灾、海啸等自然灾害。因此,人们的痛苦往往来自小痛苦的叠加,比如,险些遭遇意外的恐惧、在校期间被同学欺凌的经历、长期的家庭经济压力与家庭教养……凡此种种,才是心理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
来访者如果想要探讨现在的生活,排列的便是现在的家庭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来访者的丈夫或妻子、孩子、前任伴侣,以及父母都属于这个系统,另外前任伴侣关系中留下的孩子也属于这个系统。
即使当事人非常排斥,治疗时也要决定哪个人先进入系统。先进入的人往往和当事人要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实际上,决定谁先进入系统,或决定排列新生家庭还是原生家庭,完全取决于当事人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和原生家庭有关的问题,则先排列原生家庭的成员,上一代人甚至上几代人都要排列出来。比如,一位家中长子总是觉得自己很孤独,在家庭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新生家庭,还关系到原生家庭,但其根本原因可能要从原生家庭中寻找,因为这涉及当事人父母的关系以及他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家庭成员中,夫妻关系是第一亲密关系,其次是亲子关系,容易出问题的家庭也多是这两种关系没有处理好。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搞清楚自己面对的问题。比如,有些来访者只能告知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表象问题,如“我不知道是否应该离开现在的老公”“儿子是个问题学生,经常在学校里闯祸,我头疼得要死”“初恋之后,再没遇到喜欢的人,难道我要孤独终老了吗?”这样的表达算是头脑清晰的来访者,有些来访者甚至搞不清楚自己的问题所在,更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困惑,比如用含糊不清地说法表达“我想要发挥能力,却一直受阻”或“我们家所有人都有问题,关系非常差”。当事人不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只能让欲解决的问题越来越模糊,让代表无法清晰地体会到感觉的变化。当然,也有另一方面原因,当来访者清晰地表达问题,甚至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时,表明了来访者的求解欲望非常强烈,迫切期待问题得到解决。如果当事人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地表达,可能是因为来访者并没有那么迫切解决问题的需求。
家排之所以能够显现效果,得益于治疗师对整个治疗过程的把握,也得益于来访者面对现实的勇气。毕竟正视问题背后的真相,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做到的。毕竟大部分人都固守着习惯了的行为模式,他们宁愿继续忍受痛苦,也不愿意向前迈一步。
在原谅、接纳、与过去和解这些方面,家排和精神分析思想有相通之处,即系统整合。和精神分析采用的谈话、自由联想、释梦等依赖语言的方法,家排突破了语言的局限性,可以算作对经典的谈话治疗方法的补充。
在家排中,治疗师尽量做一个理性的感受者,用感觉感受系统动力的存在,接受系统的引领。因此,预设的标准程序是不存在的,治疗师无法根据个人意愿创造预想的排列效果,只能用成员之间的牵连将系统内的问题呈现出来。和传统的心理咨询不同,家排以团体治疗的形式存在。对于特殊情况,治疗师也会做一对一的排列,如一些特别隐私的案件,或不适合在众人面前表现的内容,面对这类情况时,单独的排列效果会更好,当事人也更容易敞开心扉。尽管如此,治疗师更倾向于团体治疗。从治疗效果来看,团体治疗胜过单独治疗。当一个人能够在众人面前说出自己的伤痛时,可见其力量和勇气,治愈的概率也会更大些。同时,在团体当中,整个团体都会产生力量,当事人暴露自己的伤痛时,没有遭到轻视,反而得到了他人的关怀和爱护,这也算是对伤痛的另一层治疗。家排的效果不在于排列本身,而在于团体的支持,这是一个重要因素。家排中的代表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代表可以是当事人的熟人,也可以是陌生人。要注意,如果是熟人,要排除先入为主的影响,因为熟人对当事人很熟悉,对当事人面临的问题也略知一二,在系统排列时,难免将个人理解、同情和其他方面的想法加入其中。如果是陌生人做代表,则可以排除任何主观干扰,他的反应全部是根据身体感应到的信息表达出来的,不含任何隐瞒或偏见。
有人会问,如何辨别代表的反应是否真实?怎么判断他们是不是在演戏?通常情况下,代表的身体会出汗、手麻,忽冷忽热,某些部位甚至出现疼痛的感觉;情绪反应则表现为喜怒哀乐。当代表在系统内移动时,思想会产生一些想法,而和大脑中不可见的思想相比,身体上的反应更可信一些。毕竟,代表不是由演员来扮演的,他们也没有精湛的演技,他们很可能是教师、公司职员、家庭主妇等,因此他们表现出来的忽冷忽热、胃痛、头晕、痛哭流涕等感受,大多是他们的真实感受。而且,不同的身体感受代表着不同的情感,治疗师需要具备识别这些情感的能力,比如胃痛是压力大的表现,肚子痛或手麻代表着愤怒。当代表能够将内在情感正确表达时,相应的身体感觉便会消失,治疗师也找到了身体表现背后的情感根源。虽然治疗师不会主动参与排列过程,但他绝对不是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治疗师会通过测验、验证等方法了解代表的感受,从而发现更深入的真实情感。
排列对代表的影响是次要的,毕竟是否能够真正解决当事人的问题,主要还是看当事人自己的态度。只有当事人的内心发生变化时,他周围的人才会受到其影响而跟着变化。如果妈妈想要改变孩子不喜欢读书的毛病,那么治疗师是没办法改变儿子不喜欢读书这一状态的。但是,家排可以改变妈妈对孩子的态度,孩子也能感受到妈妈的变化,至于孩子会做出何种反应,并不在治疗师的控制范围之内。改变往往是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的,就连当事人也不甚清楚,也许孩子在感受到妈妈态度的转变后,说不定会开始认真读书了。
找到舒服的位置——家庭系统排列法
从心理咨询的形式上区分,家庭系统排列属于团体咨询,参与人数从15人到30人不等。除了个别特殊情况,治疗师全部采用团体咨询的方式对待来访者,如需要处理个案,排列则由治疗师、来访者和充当家庭成员的人偶或纸板代替。
家庭系统排列中,代表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所谓代表,即从团体中随机选择出来代表来访者的家庭成员的人,可以是治疗师选,也可以是来访者选。有时候,也有人想要体验系统排列给人带来的独特感受,而主动请缨做代表。
选择一位女性代表妈妈,一位男性代表爸爸,来访者站在陌生的“爸爸”“妈妈”和“兄弟姐妹”身边,体会自己的身体感受,如牵扯到许多家庭成员,则可以继续挑选团体成员做代表。家庭系统排列时,来访者和代表根据治疗师的口令,按照瞬间的感觉寻找令自己感到舒服的位置。
治疗师的风格不同,家排前的准备工作也不同。有的治疗师喜欢问来访者许多问题,大致了解来访者的家庭情况,有的治疗师则尽量不问问题,海灵格在后期的家排中几乎不提问。不管怎样,治疗师不应该向代表提供过多关于来访者的信息,尤其是很敏感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保护来访者,另一方面避免了代表主观曲解。
与其他形式的心理治疗不同,治疗师需要遵从不先入为主的观念,不对任何人做出评判,不带个人情绪,正视问题的本质。治疗师不过多询问来访者的家庭琐事,也不对其行为、态度进行干预,但是在家排中,治疗师与来访者用排列出的现象进行交流,针对实际发生的事实,询问来访者的感受,这种非意识层面的交流更能切入问题的核心。
至于代表,代表只需要知道自己代表的是谁就可以,如父亲、母亲或是第一个儿子,不需要知道更多的信息,诸如此人的性格、年龄、工作、个人嗜好等,因为这些都不是关键。正因为代表处于无知的状态,代表才能被自然的感受推着走,感受自己的身体感觉,温暖或寒冷,出汗或颤抖;感受情绪的变化,厌恶或喜悦,悲伤或愤怒。正因为代表“无知”,表现出来的感受才是真实的,而不是来自角色扮演。
整个家排过程,来访者、各位代表之间不断移动位置,然后对话,表达自身感受,呈现出家庭成员之间真实的关系和真实的内心感受。代表不需要考虑怎么做才是对的,排列是没有对错之分的,代表不需要做任何事,最好放弃属于个人的想法,尽量放松,不去思考,凭借内心涌出的感觉体验角色,同时报告自己的感觉和心理体验。
代表由治疗师引导着,通过角色之间的序位排列进行互动,代表对某一事件的直观反应可以看出家庭成员之间的真正关系。隐藏在系统中的家庭动力会被呈现出来,而系统内的所有成员将找到一个令自己舒服的、同时受到尊重的位置。看起来,家庭系统排列是以个案的方式进行的,但是全体成员都受到了影响。从旁观看的朋友透过排列场景,往往会对自己的家庭问题有所感悟,从而有所改变。
家庭系统排列的目的便是让来访者看到家庭内部的真相,然后面对真相。面对伤痛,而不是用逃避、遗忘、忽略或压抑的方法,只有直接面对,承认伤痛的存在,人生才不会受过往不幸的影响。
系统中会呈现出令人惊讶的真相。如儿子不接受父亲和母亲的爱,用拒绝交流、辍学、做离经叛道之事脱离父母的期待。在家排时,当事人会意识到,他其实非常爱自己的父母,但是因为“非亲生”这个隐藏的事实,当事人无法和父母亲近,即使在家排之前,他也不知道这一事实。
家排中呈现的事实有时会出乎当事人的意料,真相甚至是令人尴尬的。如“非亲生”这一事实,因为父母害怕失去这个领养的孩子,多年来不敢将真相说出来,但是他们的恐惧从日常生活中已经表现出来,并且被孩子感受到了。若不是家排得出了真相,一家人将继续生活在痛苦之中。
家庭并不可以随意改变,一个人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母亲是谁,父亲是什么样的人,从出生那一刻就注定了。不管愿不愿意承认,大多数人背负着家族中的幸福和不幸生活着,每个人不知不觉间承袭了父母的情绪和价值观,在自己的婚姻中,甚至会重复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适合也好,不适合也好,子女依照父母的模式生活,同时养育出与自己相同命运的孩子。如何阻止家族中的纠葛一再发生,家庭系统排列是一个不错的方式。在家排中找到问题的根源,代际之间的纠葛就会自然停下来。
家庭系统排列没有假设,也没有标准程序,治疗师不知道一位当事人和他的代表会排列出什么样的状况,优秀的治疗师也不会为这个问题困惑,他不去判断、不去假设,也不去猜测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
排列出来的现象是无法人为创造的,只能按照系统运作的法则把本来存在的问题呈现出来,治疗师充当的角色是一个理性的感受者,他利用自己的感觉,感觉系统动力,然后让排列出来的现象进入下一步。
一个陌生人作为父亲或母亲出现,他马上就能感受到这个家庭成员的思想行动、情绪和感觉,这是家庭系统排列最令人感到惊异和困惑的地方。海灵格并没有对此做出解释,但是经过无数案例,同样的事情反复发生,我们只能认为,人类的确存在集体无意识,在无意识层面,每一个个体是相通的。
家庭系统不仅为家庭成员做排列,也可以为公司、民族、宗教、理念抽象的东西进行排列。比如公司某个部门士气不振,业绩不佳,除了客观的原因,可能是员工之间的关系影响了工作效率。对经理、主管、普通员工及客户进行排列,可以找到隐藏的冲突原因,寻求解决方案。实际上,如今有许多公司采用系统排列的方法解决公司发展问题。
爱的传承之路——与谦卑相伴
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传统文化倡导人们要谦逊、谦虚,始终抱有一颗谦卑之心,若有人能够身体力行,必定会受益无穷,而那些自以为是或常常自满的人,则非常容易受到损失。谦逊、谦虚和谦卑意思相近,但也有差异。谦卑在谦虚之外带了一层臣服的含义。谦卑并非没有自信心,也不是技不如人,谦卑的人,懂得人生与自然,对世界有深层次的感悟和透彻的理解,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谦卑的人,势必怀有一颗感恩之心,由此才能节制、收敛、礼让,也因此更懂得尊重他人。
有人说,治疗师做的工作不过是安全地助人,即治疗师自己先转化,继而扩及他人。因此,治疗师并没有救世英雄的本领。凡是参与排列的人,都是家庭内部存在问题的人,有的人没有发现,有的人发现了,但是他们都没有能力将事情弄清楚,也没有能力将序列排整齐。而治疗师能做的只是将真相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被当事人和代表的情绪带入进去。如果治疗师不小心被卷入其中,便承担了他人的责任,即越界。在家排中,治疗师的无为并不是说治疗师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在可行的范围内做。不同情,不共情,不与当事人分享相似的体验,如果陷入同情,治疗师的位置就发生了变化,他也无法发现产生问题的根源。
对治疗师而言,家排的技术并不难学,难的是治疗师在心态上的把控。在家排过程中,治疗师要清楚一点: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治疗师要以谦卑的态度指导排列,放下自己的需求和期待,把自己放低、放空,臣服于从家排中呈现出来的一切问题。唯有带着爱去感知,治疗师才能发现被系统排斥和忽视的成员。静心对治疗师来说非常重要,据说海灵格有一年什么事都没做,就是为了静心。一个治疗师能够驾驭多大的场域,往往取决于治疗师心静的程度——不为外物所动的程度。这里的驾驭并没有控制、掌握的意思,治疗师在引导当事人的心灵成长时,切记不要有想要控制一切或想要改变的念头。治疗师应该只关注观察到的东西,那些观察范围之外的东西,治疗师不应做任何道德上或治疗上的评论。
有一种家排方式叫结构式家排。初次体验的人还以为代表在演话剧,表情做得像真的一样。这当然不是演戏,也没有事先排练过,只是治疗师引导出了太多的负面情绪,感染了全场人,使得场面看起来像做戏一样。可是,一个排列做三个小时,事无巨细地做下去,也并非好事。虽然感觉好像做得很彻底,当事人也感觉非常舒服,甚至连观众都津津乐道地说:“原来这就是家排呀!”但是并不一定会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这也是家排的一个误区,就像心理咨询一样,一次一个小时左右,不要超过太多时间,家排如果超过了一个小时,太多情绪释放出来,反而导致能量分散。道理就是样样通、样样松,如果涉及的范围太广,那么在细节上便做得不够深入。况且,时间越长,当事人及代表越无法集中精力。在家排中,想要一次解决所有问题并不现实,而且这样的治疗师未免野心太大,就算当事人分享说“我感觉很舒服,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那也说明这个当事人同样野心太大,不够谦卑。
家排没有那么神奇的能力,不会奇迹般地用一个小时或几个小时的时间就把一个家族几代人的恩怨全部解开。而且治疗师也没有那么强大的能力,不管是家排,还是其他心理治疗方法,最终起作用的都是当事人的自我觉醒。所有的心理治疗都是自疗,治疗效果的好坏需要机缘,更需要当事人强大的治疗愿望来配合。此外,人的心灵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当排列做到圆满的结局时,治疗效果实际上在走下坡路,当事人的成长受到了限制。只有在接近圆满、尚未圆满的时刻停止,当事人的能量才能充分发挥。况且,留下一段希望,留下一段需要当事人独自面对的上升道路,对整个排列都是有帮助的,毕竟治疗师不可能永远陪在当事人身边,心灵的成长需要当事人自己来完成。
文凯上家排培训课时,遇到过一个进行得非常缓慢的排列案例。排列进行到40分钟时,当事人的情绪才开始表达,正当所有学员全神贯注,等待着治疗师下一步的处理时,治疗师却停住了。许多学员感慨地说:“情绪好不容易调动出来了,停下来太可惜了。”文凯也觉得可惜,他认为也许是这位治疗师看下课时间快到了,才停止了继续排列。
一上午的课程结束后,文凯心里闷闷的,并没有他以往参与家排培训时那种痛快感。虽然所有人都说这位留洋的治疗师很有一套,但文凯倒是没见识到他的真本事。吃午饭时,文凯和一位学员交流了一下感受:“多不容易呀,卡,戛然而止,真不知道这治疗师是怎么想的?”文凯说。“可不是,我还想看接下来的情绪怎么发展呢,估计下午回去要换新的课题了。”看来这位老乡和文凯的观点一致。
下午的课程刚刚开始,一位学员便忍不住了,质问治疗师说:“上午的个案为什么要停下来,能请老师认真解释一下吗?”听这口气,这位学员的情绪很激动,因为在其语气中责怪的意味非常明显。治疗师早就料到了学员的反应,气定神闲地说:“首先,那个时间点刚刚好,当事人已经有了感受;其次,心灵成长是需要过程的,揠苗助长的方式不可取;最后,排列关注的是每一个人,而不是当事人一个。”在接下来的分享过程中,当事人的反应佐证了治疗师的说法,他认为治疗师对时间的拿捏恰到好处。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文凯打消了对这位年过古稀的治疗师的怀疑,因为文凯从治疗师身上看到了谦卑之心。这位治疗师可以酝酿一个长达40分钟的排列,也可以在5分钟内解决问题,治疗过程中的一切对他来说都驾轻就熟。可是,这位治疗师依然觉得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学,有很多事情需要他注意察觉,而且他尊重每一位学员的意见,同时也非常尊重自己所展现出的排列。
治疗师引导着整个排列的方向,所以更不能盲目向前,也不能被排列隔绝在外。系统的力量非常强大,治疗师的盲目对排列不利,治疗师本人也可能因此受伤。对于系统,治疗师应有的态度是谦卑,否则当事人家族的沉重力量将由治疗师承接下来。如果治疗师逞能,表示“我能处理好一切问题”,往往取得的效果事倍功半,这样的行为又危险又可悲。当治疗师作为导师带领学员时,更不能一味向前冲,学员的问题交给学员自行处理即可,导师只要负责引导就好。当事人在排列时,也应该带着谦卑和爱的态度,尊敬自己的父母、祖先以及家庭中发生过的事件,承认它们的存在。
三十多年来,伊兹一直生活在爸妈的阴影之下,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给爸妈争口气,爸妈也一直这样要求她。伊兹生活在一个物质富足,精神匮乏的家庭里。当公务员的爸爸是一个重男轻女的老古板,偏偏家里的第一胎就是个女孩,也就是伊兹,为了保住工作,爸爸只好忍痛放弃抱儿子的梦想。于是,爸妈之间存在一个永恒的矛盾,为了一个不可能出生的儿子,他们让伊兹从小生活在硝烟的世界里。
从小妈妈就教育伊兹说:“我就你这么一个孩子,你一定要给妈妈争口气呀。”爸爸也教育伊兹说:“咱们家算是绝后了,以后就靠你了。”为了让爸妈能够过得开心,伊兹一直在努力做一个懂事、乖巧的好学生,为了给爸妈争气,爸妈的人生追求也成了伊兹的人生追求。
一路走来,伊兹从来没有机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爸妈要她怎样,她就怎样,要她考哪所大学,她就考哪所大学,要她回家乡工作,她就回家乡工作,至于心里的苦与累,只有伊兹一个人知道。有时候,伊兹为了证明自己很有能力,偏偏去挑战她不擅长、也不喜欢的工作,一败涂地后,上司对她不满意,回家她还要听爸妈的抱怨。
面对事业上的打击、整日硝烟弥漫的娘家,不作为、无担当的老公,挑三拣四的婆婆,生下孩子后,伊兹患上了失眠症,严重时每晚只能睡两个小时。去医院开药时,她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病人,此时伊兹觉得自己还算幸运。但从医院出来后,她则觉得自己倒霉透顶,父母、工作、老公、孩子,没有一样不让她操心。妈妈曾告诉她说:“人生总是越经历越痛,越痛就越深刻。”伊兹没觉得越痛越深刻,只是觉得越来越痛苦,在某段时间里,她甚至觉得活着也没什么意思。
后来,伊兹参加了家庭系统排列治疗。做了家排后,伊兹才发现,原来自己做了许多年的“超级英雄。”伊兹以为自己孝敬父母,做任何事都是为了让父母开心,实际上她介入了父母的关系,试图用“争口气”的方式来缓解父母之间的矛盾;伊兹为公婆付出很多,想做一个被婆婆称赞的儿媳,结果她越界了,将自己完全带入到了婆婆的生活当中。这种不符合规则的介入,即使付出再多,依然得不到别人的认可,而这也正是伊兹的悲剧。
治疗师让伊兹对着爸爸说:“爸爸,你是爸爸,我是孩子。”对着妈妈说:“妈妈,你是妈妈,我是孩子。”伊兹重新退回到孩子的位置上,父母之间的硝烟是他们的事,那是他们之间的沟通方式,和伊兹没有关系。伊兹从父母中间退出之后,突然间释然了,身体觉得轻松了许多。
接下来,治疗师引导伊兹分别对父母、老公和婆婆表示尊敬,尊敬他们是父母,是老公,伊兹也得到了来自父母、老公和婆婆的拥抱。在父母的怀抱里,伊兹重新变回了孩子;在老公的臂弯里,伊兹变成了小鸟依人的小女子,而不是顶天立地的大女人。终于,伊兹不再觉得那么疲惫了。
治疗师能做什么——过程比结果重要
家庭系统排列发展得如火如荼,但并不代表其一帆风顺或百试百灵。家排不仅可以帮助人,还能够伤人,而且这种伤害在潜意识层面。有的人参加家排后,情绪变得沉重而悲伤,内心中充满愤怒;有的人在排列中与当事人发生冲突,导致场面失控;有的人则在排列中如同婴灵附体,狂哭不止;有的人因排列导致其心理崩溃,以至无法上班;排列场上打架的事件也出现过。
这些意外情况只是冰山一角,因为排列场并非排练场,治疗师无法左右排列如何进行,发生意外在所难免。不过,有些伤害的确是可以避免的。治疗师排除主观成分越多,越能做到空灵、无我、无执的程度,排列效果才会越好。如果治疗师带着主观情绪、预设立场,将良知和偏见加入其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变大。比如,治疗师在排列中投射自己的人格偏差,这会对当事人造成悲剧式的心理引导。
有的治疗师性格强势,性子急,脾气暴躁;有的治疗师则温和、冷静,慢条斯理;有的治疗师喜欢挑战危险,喜欢做战士,去挑战那些被强大力量包围的秘密;有的治疗师则天生喜欢和谐,喜欢用平静、平和的方式指导排练。治疗师的性格会决定排列能否在舒服的状态下进行,而且治疗师的性格特质会表现在排列中,影响代表和当事人的感受,自然也会影响排列的效果。
如果治疗师能够放下自己的主观判断,用心和场上的代表、当事人合作,那么排列的效果也会非常好。治疗对当事人来说也是一次冒险,如果不成功,他们需要自己承受痛苦,包括治疗带来的负性影响。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足够的勇气,成熟到能把自己从危险的边缘拉回来。这时候,治疗师要担当引领当事人离开危险地带的角色。
有时候,排列场上会出现治疗师无法控制自己身体的情况。如身体里有一股奇怪的力量开始起作用,治疗师开始出现幻听或者身体颤抖,又或者脑海中有一个奇怪的声音狂笑不止。治疗师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症状,很可能来自他自己的家族秘密,或者因为治疗师想要掌控整个排列所产生的副作用。
治疗师与当事人、代表之间的互动,需要考虑时机、个人情况等,如果当事人尚没有能力承担家族的沉重过往时,治疗师最好建议其耐心等待。有些情况,治疗师则需要明确决断,坚决不能继续做治疗。比如一个患有心脏病的当事人,同时又是一个敏感的女人,她想要参加家排治疗时,治疗师应劝导其不要参加,以防她进入排列后心脏病发作。当然,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不能做排列,只是对治疗师的要求更高一些。治疗师在遇到突发情况时不能惊慌,也不能匆匆地结束排列。如果想要排列继续进行,而当事人又确实有现场发病的危险,有经验的治疗师往往会先帮助当事人放松,使其保持呼吸顺畅,等待当事人恢复平静后再继续排列。
治疗师观察当事人,便可看出其是否适合进入排列。如果是一位身体紧绷着坐在椅子上的男子,代表他充满了愤怒,而想要穿过他的愤怒层,需要花费一番工夫。如果是一位身患乳癌的女子,即将面对人生的重大课题——死亡,她坐在椅子上,保持着淑女的姿态,即使面对死亡,她也无法抛弃家庭教养,此时则可让她进入排列。不过,治疗师要小心,治疗虽然能帮助她的境遇出现转机,但也可能会让她被恐惧包围,从而真正走向死亡。
25岁的盛楠一直苦恼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她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所以父母很疼爱她,可是她和父母之间总是有着隔阂。父母越爱她,她就越想逃离,尤其是当父母想要干涉她的婚姻时,她逃离的愿望更加强烈了。
盛楠和男友恋爱后同居了,盛楠很快便未婚先孕,因此他们准备奉子成婚,当盛楠把这一决定告诉父母时,却遭到了父母的极力反对,父亲甚至扬言说:“如果你敢和那个男人结婚,我就和你断绝父女关系。”盛楠怕得要死,对这门婚事,她一点主意都没有,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她怕自己从此失去父母的爱。
盛楠介绍过她的情况后,等待治疗师给她答案,治疗师沉思片刻,说:“这不是你父母的原因,是你自己的问题,你没有力量替自己做选择。”接着,治疗师为盛楠做了排列。排列显示,由于盛楠的父母对两个夭折的孩子(盛楠的哥哥和姐姐)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并且过于关爱盛楠,使得她缺少为自己做选择的能力而终日闷闷不乐。的确,她曾经想过自杀。盛楠按照治疗师的指导,和夭折的哥哥拥抱,结果代表放声大哭,姐姐在一旁喊着“我好疼,我好疼”,盛楠走上前去,拉着代表(姐姐)的手说:“姐姐,我知道你的痛苦,我都知道。”随着哥哥、姐姐安静下来后,治疗师终止了排列。
治疗结束后,盛楠依然没搞清楚状况,她问治疗师说:“这样就可以了吗?我爸妈会同意我结婚吗?”治疗师笑笑说:“这个我可不敢保证。”不过,盛楠未等得到父母的允许,便和男友偷偷地把结婚证领了。
直到女儿出生,盛楠也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她不知道为什么代表哥哥、姐姐的两个人会那么痛苦,也不知道家庭内部的真相如何,关于家族的、祖先的秘密,她抱着敬重的心态没有刨根问底,治疗师所说的关注的焦点,力量的来源,直到今天她也搞不明白。她不知道家排给她呈现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她也无意深究。家排结束后,她有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和幸福感,而她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喜悦而美好。老公有时会问她:“你为什么不想知道真相呢?”盛楠反问道:“为什么一定要知道真相呢?我现在过得很好,这就足够了,我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
其实,那些不断探求真相的人,不过是外求心理作祟。对真相的苛求和分辨,隐藏着的是控制欲,然而试图控制一切的人,最终总是被一切控制。
家排通常不会为孩子做排列,但是不排除心理停留在孩子阶段的成年人。有些家庭失序现象会使孩子在生理上进入成年阶段,心理上却停留在孩子阶段,不再生长。这是违反自然的现象,治疗师需要为这样的“孩子”服务,帮助他们重新回归自然秩序里。在为这类人做排列时,治疗师首先要做的是与当事人沟通,分析其内在的“小孩”是哪种特质类型。正向特质的儿童,内心纯净、信任他人、容易敞开胸怀;负向特质的儿童,过分天真、内心恐惧、具有英雄情结。当内在的“小孩”以掌控游戏局面的心态参与排列时,排列是无法进行的,这也是海灵格坚持不为孩子做排列的原因。
总之,在每一次排列之前,当事人也好,治疗师也好,都需要充分准备。比如,治疗师应事先获得当事人的允许,而当事人也要有足够的担当,使自己的头脑能够保持清晰。许多做排列的治疗师都很看重天时、地利、人和,认为一次成功的排列恰是这三个因素的结合。不过天时、地利往往不是人为能够控制的,治疗师能做的只是以自己有限的能力,尽量做到人和。
好奇害死猫——控制你的好奇心
在人们对IQ、EQ等智商、情商耳熟能详时,心理学界又出了一个新的商数名字:CQ,即好奇心商数(Curiosity Quotient)。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提到,CQ+PQ>IQ,文中指出CQ即好奇心商数,PQ是体能商数(Physical Quotient)。
所谓好奇心商数,即拥有一颗愿意充满渴望的心。CQ高的人,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新颖的事物对他们具有致命的吸引力,而按部就班地例行公事则会让他们觉得非常厌倦。由于他们头脑中充满了新奇的想法,所以他们特立独行,不断追求真理。最重要的是,CQ可以通过后天训练逐步提高。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是有强烈的好奇心罢了。”
在探讨学问、追求科学时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在家排治疗中,好奇心太强未见得是好事。人类知晓了整个宇宙的秘密了吗?当然没有。在人类已知的背后,还有太多神秘的事物。宇宙的浩瀚无疑与人类已知的小部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整个宇宙中,人类只是渺小的一部分,还有更大的一部分是人类无从得知,且没有力量去探寻的。因此,人类需要怀着谦卑的心,面对整个宇宙系统,也应同样以此心面对自己。
治疗师在排列中最忌讳的便是自己有过重的好奇心。人们都说,好奇害死猫——猫喜欢到处闻,“好奇害死猫”形容人爱问不该问的问题或到处惹麻烦。传说中猫有九条命,可猫强烈的好奇心抵过了自己的九条命,可见好奇心之可怕。因此,治疗师应控制自己的好奇心,不能过分探寻排列背后的真相。
人们总是有着莫大的好奇心,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想一探究竟。对娱乐明星、大众人物的隐私八卦感兴趣是好奇心所致,对街坊邻里说三道四、家长里短感兴趣也是好奇心所致,可是好奇心并不总是能带来好结果——好奇心会害死猫。因此,海灵格不对排列中的现象、行为、突发状况做解释,他认为在神秘面前,人类应该止步,避免被虚妄利用,从而将真相和假象混淆在一起。
尽管家排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尤其是个案的效果,但将家排神化或将治疗师神化的宣传都是不适宜的。家排个案的效果是诸多原因共同作用而成。如当事人对治疗师的信任,以及当事人想要解决问题的决心,再加上治疗师的正确引导,最后各方原因加在一起,才能实现家排的神奇效果。此外,家排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治疗方法,当事人如果想要让家庭一直美满,除了愿意承担责任外,还要持久地努力做好自己的本分,只有如此,当事人才能持久地享受美好。
治疗师也不是神仙。每一个治疗师都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万能的神。那些抱怨治疗师或依恋治疗师的人,则把治疗师当作了权威,当作了神。没有人能为另一个人的人生负责,治疗师也不例外。家排可以当治疗工具来用,同时又不是纯粹的治疗工具,至于家排能取得什么样的效果,除了当事人的配合程度外,还要看治疗师的修为和功力,治疗师的德行也会在家排系统中完全呈现出来。一个好的治疗师,绝不能为了满足自己或当事人的好奇心而进行排列。
初学家排的人或被家排的神秘魅力震撼的人,总有一个抑制不住的通病——为自己的家人做排列。实际上,这是很危险的行为。不管是初学家排的治疗师,还是对家排感兴趣的人,他们都没有弄懂家排的真正含义。海灵格一再强调,孩子不可以给父母做排列。父母之间的关系好也罢,不好也罢,作为孩子,不应该介入父母的关系中。介入便是僭越,孩子离开了自己的位置,孩子便不再是孩子,这样的排列对父母之间的问题毫无效果,还可能引发亲子之间的问题。孩子试图左右父母的选择和命运,这本身便是对父母的不尊重。如果一个人与父母的关系处理不好,他会变得内心脆弱,而且常常会感到孤独、恐惧,在与他人互动时也会产生很多问题,从而使自己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差。孩子介入父母之间只能给家庭带来不幸。父母对孩子有着无私的爱,因此父母尽心尽力地照顾子女,但是子女却无法同样照顾父母。如果孩子抱着回报父母恩情的心态对待父母,那么孩子一辈子都会活得很累,因为他身上背负了一笔永远偿还不完的债务。孩子可以帮助父母,但不能什么事都替父母做,那样父母的生命意义便不存在了。
治疗师只有打开自己的心门,并对家排的认知了解得越多,排列才能越加顺利。所谓心打开多少,排列就能进行多少。如果治疗师在生活中封闭自己,不愿意面对问题,一味逃避,可以想见他会把排列做成什么样子。家排呈现的真相,不只是当事人的真相,也包括治疗师的真相。如果治疗师内心恐惧,不愿意做出改变,那他又怎么能帮助当事人看到真相呢?
在家排的治疗中,治疗师并不会遵从某一套僵硬、简单的规则,也不会告知当事人哪里是正确的,哪里是错误的。治疗师在排列中应尽量找到好的秩序,让场上所有人都感觉良好。初次见到家排场面的人难免疑惑,治疗师介入家庭系统,变成了值得信赖的权威,这样可以吗?还是说,家庭系统中必须存在一种权威性格?家排的确可以用权威的方式引导,前提是治疗师真的称得上权威。当治疗师过分热心又经验不足,或在尚未准备好的情况下去模仿权威的语气,都是非常危险的。比如,有的治疗师表现得非常权威,他会让当事人讲出一些话,然后由他安排当事人与代表之间的位置,完全不按常理出牌,最后他再根据自己的判断决定哪些信息与长辈有关,哪些信息可以忽略不计。这样的治疗师既不能解决当事人的问题,同时还会把自己和当事人拉入痛苦的深渊。因此,治疗师在说话时,板着面孔或用严肃的语气并不是权威的信号,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真正的权威在于,不带有任何主观的态度介入当事人的排列中,而且治疗师能否在排列时感应到场上人物的变化和及时做出客观的调整都是非常重要的。
海灵格受老子的影响很深,他在工作坊中多次谈到老子,如果问他治疗师在工作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海灵格肯定会借用老子的思想,回答说:“回归空无的态度。”他认为只有治疗师毫无畏惧地回归空无,保持无所欲求的心,才能在排列时不升起治疗的欲念。有时候,治疗师也会出错,这很正常,当治疗师一味地追求完美时,便偏离了无欲无求的心态,也会导致治疗失败。实际上,治疗师并非一定要完美或一气呵成地把个案做下来,只要治疗师能保持内心安稳,治疗自然会成功。
另外,治疗师在排列时当持谦卑的态度。治疗师应深知自己是无法操纵命运的,他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操控,更别说当事人的命运了。因而,无欲无求地接受当事人的原貌,接受疾病和命运的原貌,才是治疗师的本分。此时,治疗师便成了陪伴当事人寻找力量的人,这也是治疗师的全部意义所在——陪在当事人身边,为当事人提供一个安稳的空间。
普通如我们——治疗师并非救世主
如果你不快乐,许久没尝过开心的滋味;如果你经年遭遇挫败,命运坎坷;如果你对自己不满意,总是情绪低落;如果你缺乏生活激情,无法感受幸福;如果你觉得对自己没有明确的认识,只是莫名地感觉前途迷茫……如果你遇到了这些问题,谁来帮你解决呢?心理咨询师吗?
许多人对心理咨询有误解,觉得心理治疗可以救人,觉得心理治疗可以让你开心,甚至会觉得心理咨询师能够解决你心中所有的困惑。如果你真的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不论是心理医生也好,心理咨询师也罢,抑或者是心理治疗师,他们都只是普通的治疗师罢了,并不是救世主,所以他们不能解决每个人遇到的所有心理问题。
咨询中,这样的来访者不算少数:心急火燎地进入咨询室,迫切地想要解决某个问题,表情和肢体动作都在显示此人已经急不可耐,不吐不快。未等咨询师开口,他便如机关枪般“突突突”地把所有问题都说完了,然后就眼巴巴地望着咨询师,好像等着咨询师说:“来,把这副药拿回去吃,吃完就好了。”这种思考模式,不仅是对心理治疗的误读,也是对所有医患互动模式的误读。一旦咨询师对他详细地解释心理咨询是怎么回事时,他便会流露出失望的表情。
如果来访者只是尽情地倾吐不快,然后治疗师随即诊断,便能按方抓药,便给人救赎,那心理治疗也太简单了些。即使是普通的感冒,也要一个星期左右的康复期,更何况是心理疾病呢。对于心理治疗来说,驱逐痛苦是次要的,让来访者有更高的自省能力和在痛苦中关照自己的能力才是重中之重。心理治疗的目的终究是让来访者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从而正视自己的问题,只有在人有自知之明的情况下,才能自持、自制。其实,很多问题并不能通过心理咨询解决,比如由于生活拮据引发的精神危机。
治疗师既不是会法术的神仙,也没有灵丹妙药,因此无法包治百病。如果问治疗师凭借什么治愈病人,应是妙手仁心,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外,治疗技巧以及慈悲之心缺一不可。终究来说,治疗师如所有人一样,只是普通人而已。区别在于,治疗师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因此才能帮助他人。
在学习家排的那段时间里,明梓每个月都会到各地参加老师举办的工作坊。从一开始作为观摩的观众,到尝试做当事人的代表,明梓体会到家排给自己带来的巨大变化,几乎每一个个案都给她带来不同的惊喜。
有一次,明梓在三天里做了十多个排列个案。有时候,排列顺利进行,呈现出和解、疗愈的趋势。她见过一位年迈的老父亲,通过家排解决了他和女儿多年的恩怨,老父亲感激涕零,不断地道谢,作为旁观者的明梓被深深地感染了。有时候,排列进行得不顺利,进行到一半便被迫停止,即使像这样不那么完整的个案,仍然对她有惊人的改变。
在学习之初,每次明梓出远门,儿子都会不高兴,儿子一边喊着“这不是你的家”,一边把明梓往门外推。那时候,她学习疲惫,面对着自身家族的众多秘密,也使她身心不适,她感觉这些感受大概全部反馈给孩子了。后来,在疗愈他人的同时,明梓觉得自己已经被一幕幕、一次次的感动治愈了。爱的流动,让她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家庭的重要性,也让她见识到了爱的伟大疗愈力量。当明梓再从外地回家时,老公和儿子都变得不一样了。老公会很自然地拥抱她,儿子也会跑到门口迎接妈妈。
很多情况下,助人便是助己。在家排的治疗中,当事人想要解决问题,最终必须面对自己的问题。那些为了老年痴呆症的奶奶、为了自闭症的孩子寻求帮助的人,其实也是在为自己寻求帮助。那些假借别人的名义或假借家族的复杂问题来寻求帮助者,实际上是当事人逃避、不想面对自己的问题。最然排列并不一定会给当事人勇气,但会把问题清晰地呈现出来,让当事人看到本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在此情况下,只要当事人做出改变,系统就会和谐起来,一切家庭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治疗师不是救世主,也不是完美的人。治疗师也是人,也受过伤,也受过苦,世界上没有一个心理超级健康的人,治疗师也不例外,所以在排列过程中,治疗师也有可能被当事人或代表的情绪感染。对来访者来说,进入咨询程序之前,需要把内心的崇拜情绪控制住,不要让这种情绪投射到治疗师身上,以免治疗师自大自满起来。只有收回投射的作用,把治疗师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才能激活来访者自身的治愈能量。
生活到底是谁的?不管一个人的人生是千疮百孔,还是麻木不仁,他都要自己去面对,毕竟谁都不能代替他去生活,这就是人生。认识到存在的真实,也就是接受人生的现实,而不是用否认不幸的方式回避问题的存在。只有认清人生的现实,才能建立起和现实情况相符合的自尊,这比用宽慰、疏解使人们相信“一切都会变好”要明智得多。
人生就是有痛苦、有挫败、有背叛、有伤害,当然也会有乐观和奋斗。“相信自己”“满怀斗志”“保持希望”,这些人生成功学的信条很容易让人心跳加速,进入兴奋状态,但是心理治疗远比不用任何分析辨识能力便能营销的成功学来得更加深刻。家排治疗师指导当事人真实地体验痛苦,使其勇敢地面对生命的真相,令当事人再一次确信,只要自己鼓起勇气就能面对人生的现实,并有能力坦然地接受命运的恩赐。这是心理治疗的全部意义。
细绢在家排中化解了内心的愤怒,事后,她却觉得不好意思起来,因为她被“能量”控制时,把一位代表打了一顿。
细绢总是心有怨气,而家庭成员都成了她的出气筒,尤其是她的丈夫。排列时,细绢自然以一个愤怒女人的角色出现,当治疗师在她身边放置一个男性代表时,细绢开始变得愤愤不平,焦躁不安,有种想动手打人的冲动。结果,细绢真的冲过去,打了代表一顿。她冲到代表身边,又踢又打,好像在发泄积压多年的不满和愤怒。
稍后,治疗师问代表:“还可以吗?”为了避免代表受到伤害,治疗师需要随时确认代表是否自愿继续。代表觉得还能承受,便示意治疗可以继续。随着位置的变更,细绢被一股愤怒的力量控制了,她又冲到代表身边想要动手,治疗师及时阻止她,并给了她一个海绵垫,让她可以尽情地发泄。治疗师在做排列时,观众多是莫名其妙,看到场上的人如演员一般,情绪千变万化,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地过,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有治疗师能够控制一切。
原来,细绢的愤怒真的来自多年以前,准确地说是三代以前的愤怒,由细绢承接下来了,而令她感到愤怒的那个人,则是愤怒的主要来源。细绢的愤怒来自家族中三代以前的一个女人。她被情人抛弃,生下的孩子也被父母送给了他人,她恨负心汉的薄情,也恨父母的狠心,于是发誓说,生生世世都不会原谅那个男人。而被细绢拳脚相加打了一通的人,代表的正是与女子相爱,却又狠心将她抛弃的男人。
如果把家排比作一台盛大的话剧演出,那么在这场戏中,每一个演出者都没有剧本,也没有台词,更没有固定的场景,一切都是自动发生的,演出者会被能量自动选择,被选择的人会代表某个人进入系统,只要这个人放松神经,一切便会自然发生。此时,有人突然放声大哭,有人表情狰狞,有人愤愤不平,而这些自动出现的表情、动作、话语,即便是艺术造诣高深的导演,也未必能复制出相同的场景。
家排常常给人一种想法:眼睛不能相信,大脑也不能相信,因为一切皆有可能。有句话说,你所看到的只是你希望看到的。不过这句话还有另一个层面,你看不到的并不一定就是没有发生的。毕竟人类的历史那么久远,谁又能知道在过去的岁月中到底发生了哪些平凡却又曲折离奇的事呢?在时间的长河中,又有哪些被人们遗忘的人和事呢?一个人的一生,放在几千年历史中,不过是时间轴上的一个点,然而,这个点的存在左右着未来几十年,甚至更久远的子孙的命运。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的发生都必有其原因。这是宇宙运行的定律,也是人生的定律。任何事情不会无缘无故发生,一个人的愤怒,两个人的分开,喜欢谁,憎恨谁,遇见谁,又和谁说了句永别等,都记录在时间的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