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4章 梅花那树(6)

[3]郑清之曾遗命葬蜀,以志抗蒙。但由于后来四川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郑氏家人经过慎重考虑,仍然将郑清之送归浙江老家安葬。今重庆潼南塘坝朝阳山有郑清之墓,即为郑清之在世时委托余玠所买坟地。

[4]兴元都统司(即兴戎司)原驻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归属于利州东路。由于利州东路尽为蒙古军所占,所以这两处官署一并移入钓鱼城。

[5]勾栏:集中表演场戏的场所。瓦子:宋对妓院的别称。

[6]饮子: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汤料,类似于中草药汤药和现代饮料的混合体。

[7]三国时,诸葛亮治蜀成功,在民间深孚众望。他死后,蜀人均在头顶裹上白布,为其戴孝。后成为川中习俗,迄今尚存遗风。

[8]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简称高帝。汉代镇国之宝为刘邦佩剑,号称“高帝斩白蛇剑”,详细事迹见吴蔚同系列小说《大汉公主》。

[9]南郭寺:又名南山寺,位于今甘肃天水南郊慧音山。始建于北魏年间,为秦州第一古刹。唐诗人李白有《游南郭寺》:“自此风尘起,山高月夜寒。东泉澄澈底,西塔顶连天。佛座灯常灿,禅房香半燃。老僧三五众,古柏几千年。”杜甫也有描写南郭寺的诗:“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杜甫诗中“老树”,为唐人所种柏树,传说唐代大将尉迟敬德曾在树上拴过战马。今南郭寺尚存两棵唐柏。

[10]驱口:原意为“被俘获驱使之人”,即战争中被俘强逼为奴、供人驱使的人。蒙古在扩张征战中,掠民为奴的现象非常严重。据记载,蒙古灭金后,贵族﹑将校所得驱口约占原金统治区残存人口的一半。在蒙古灭南宋的战争中,掠民为驱尽管程度有所减轻,但仍相当普遍。蒙古法律规定,驱口属于贱人,与钱物同,是主人财产的一部分。主人对驱口有人身占有权利,可以任意转卖。驱口本人以及子女的婚配,都要由使长做主。

[11]归正人:投归正统之人,是南宋对北方沦陷区南下投宋之人的蔑称。

[12]发愿:佛教语,谓普度众生的广大愿心。后亦泛指许下愿心。《西游记》第五八回:“就是发愿斋僧的,也斋不着这等好人!”

[13]古代僧道出家,由官府发给凭证,称之为“度牒”,亦称祠牒。持牒者不但有了明确的身份,可以得到政府的保障,同时还可以免征税赋徭役。

[14]蒙古帝国(后来的大元)因疆土空前辽阔(蒙古帝国最盛时,势力横跨欧亚大陆,据说从帝国的中心骑马向东南西北四方奔驰,马不停蹄,也要一年才能到达边界),为“通达边情,布宣政令”,及时传递消息,在其统辖区建立了周密的站赤系统。站有水﹑陆之分,水道用船,陆道以马做交通工具。站户即是蒙古为榨取无偿劳动而编入户籍的站籍人户,站户承担站役,陆站站户养马、充任马夫,水站站户则备船、充任船夫。

[15]秀才:原本指称才能秀异之士,与《礼记》所称“秀士”相近,是一种泛称,并不限于饱读经书。及至汉晋南北朝,秀才变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科举考试科目繁多,秀才只是其中一科,不久即废,秀才遂成了读书人的通称。到了宋代,各府向朝廷贡举人才应礼部会试,沿用唐后期之法,先进行选拔考试,其中凡应举选拔考试,以争取举荐的,都称为秀才。明清时代,秀才专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是读四书五经而进学者的专称。要取得这种资格,必须在学道或称童子试(不论年龄,应童子试的都称童)获得取录。如果县、府、院三试都录取了,进入府学、州(直隶州)学或县学的,称为进学,通名生员,即秀才的俗名。生员除了经常接受学校、学官的监督考核外,还要经过科考选拔(未取者有录科、录遗两次补考机会),方可参加本届乡试(各省举行的考试,取中者为举人)。

[16]广济:今湖北广济。

[17]举人:唐代以各地乡贡中试者,需入京应试,故有此称,意为应举之人。宋为乡试(贡举考试)各科中试者的统称。俗称举子。举人登科即可授官,但无“出身”,可免丁役。明清沿袭,为乡试中试者的专称,俗称孝廉。且作为一种出身资格,即初步具备入仕资格。

[18]提举常平:官名,简称仓司。宋神宗熙宁年间始设,哲宗元祐初废,其职并入提点刑狱司,绍圣初复置,元符后一直因循不变。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复并于提点刑狱司,绍兴五年(1135年)和提举茶盐司合并。提举常平掌常平义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之法,根据年岁的丰歉而决定敛散,此外还掌按察官吏。虽以常平为名,实有监督地方行政之权。南宋时与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简称为帅、漕、宪、仓四司。

[19]魏了翁,字华父,号鹤山,人称鹤山先生,蒲江(今属四川)人。少聪敏,有“神童”之誉。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授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召国子正,改武学博士。历知嘉定府、汉州、眉州、潼川路、泸州、遂宁州。进兵部、工部侍郎,权礼部尚书。卒赠太师,谥文靖。一生披肝沥胆,尽心国事,升沉起伏,唯无时无地不以兴学施教为事,终生聚徒讲学不辍。开禧三年(1207年)辞官归里,在白鹤山下建白鹤书院,聚徒讲学,“士争负笈从之,由是蜀人尽知义理之学”。绍定间理宗御赐“鹤山书院”匾额。“白鹤”亦因此而名“鹤山”。知眉州,朔望诣学宫,亲为讲说。嘉定十年(1217年)、绍定五年(1232年)两度知泸州,建鹤山书院于城南,“游似、吴泳、牟子才皆蜀名士,造门受业”。居靖州亦建“鹤山书院”,讲学其中,一时“湖湘、江浙之士,不远千里负书从学”。《宋元学案》专立《鹤山学案》一节,视其为一代宗师。

[20]贾伟故事见《宋慈洗冤录》。贾伟子名贾涉,在吴氏倒台后步入仕途,后官至淮东制置使。其女为宋理宗宠妃贾贵妃,其子即为祸国殃民的大奸臣贾似道。

[21]此节详情及吴家军相关事迹见吴蔚同系列小说《宋慈洗冤录》。

[22]告身:即官告,或作官诰,授官凭信,似后代任命状。北周已见,南朝称除身。唐任命官员经考察合格,尚收仆射同意,报告门下省,由给事中读其考查情况,黄门侍郎检视,侍中审查后上报皇帝,主管部门执行。凡授官者自各种途径出身者以至公卿皆给以凭信,加盖文为“尚书吏部告身之印”印信,称为告身,武官由兵部授给,将相告身用金花五色绫纸。宋告身视所授官职高低,以各色绫约书写,盛以锦囊,由官告院授给。

[23]安丙是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认为他是诛杀吴曦、评定叛乱的大功臣,也有人认为他本来就是吴曦一党,不过是“因人成事”,偶然占据了杨巨源、李好义之功。且李好义之死,也是他指使所为。元人吴师道在《题牟成父所作邓平仲小传及济邸事略后》称:“吴曦之诛,富杨巨源结李好义举义之功,为安丙辈娟忌拼没,今陈监丞众仲跋语,举以为言,当矣。”清人在《两朝纲目备要旷注文》中更加明确地说:“曦之诛,杨、李二人之功也。安丙本曦党,其奏功抑二人,而反以曦党王喜居首,使王喜鸩好义,诬巨源以谋乱。”

[24]广安军:属潼川府(即原梓州路),治所在今四川广安。

[25]千寻:一寻八尺,千寻八千尺。

[26]宋慈曾任广东经略安抚使,并卒于任上,大概与刘霖之父刘震孙任广东提举常平在同一时期。宋慈故事见吴蔚同系列小说《宋慈洗冤录》。

[27]药师佛:又作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此佛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趋入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如极乐国。

[28]十二药叉:即中国民间信仰所谓的善神,常常与十二地支相匹配,是十二时辰、十二生肖(十二生肖也是十二地支的一个应用)的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