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批评百家:我的批评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九十年代批评家

李洁非

1960年生于合肥市,1982年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就职《瞭望》杂志和《文艺研究》编辑部,1987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工作,现为该所当代文学研究室主任。1979年发表第一篇文艺评论。历年来出版各类专著、文集近30部。获有首届“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第十三届“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年度批评家”等奖项。

九十年代批评家一般很忙碌,资深批评家或风头正健批评家尤其忙碌。他们频繁接到作品讨论会请柬而后出席之(其中最孚人望者也许会在一天之内辗转于两个以上的会场),其实若说他们都非常热衷于此也并不真实,但在努力推辞后,事实证明他们是上述一类场合中所不可缺少的。

九十年代批评家工作勤奋,效率似也普遍较高。时下作家多如牛毛,出版社、刊物竞争极为激烈,且加上物利诱导、广泛“换笔”而使从写作到出版(发表)周期急遽缩短,总之,作品的量较诸以往在成十倍、十数倍地增长(尤以长篇小说为甚),它们多半是要送到批评家们的青眼底下邀其盼顾的,而批评家则在人员非但不曾增加反倒因各种原因而一天天减少的情况下,对如此繁重的阅读应付裕如,且以会议发言或书评等形式给予作家、出版方以满意的答复,可见他们工作之勤奋,以及效率的惊人提高。

九十年代批评家在文坛的权重,若跟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比恐怕是削弱了很多,他们不再一言九鼎、颐指气使,像施恩对武松那样打作家的杀威棒。不过,他们究竟还有一些用武之地,比如参加评奖委员会,以投票方式创造文学史(尽管不是每个人都承认这样创造出来的文学史,但终究还是有不少大小作家竭诚地挤进行列之中),又比如搞命名仪式、揭竿仪式或排座次仪式,宣布某种激流某种流派的诞生并委任若干作家为其马军头领、步军头领,自己则充教主,也是愿打愿挨的无害游戏。

九十年代批评家与人为善、心慈手软、温柔娴淑,颇能体恤作家创作之艰,故而多言其成功,鲜摘其败笔。偶然亦有不肯宽容或性喜寻衅者,认准一二位头面作家发难,倒也生出几桩公案,充作文坛内外谈资。

九十年代批评家心理有些不平衡。一则文坛功利色调愈重,作家拿批评家当敲门砖的行径不单日益普遍,且较以往更不加以掩饰,一旦达到目的就将批评家一脚踢开,令批评家失落、切齿。二则批评家在名利两方面与作家的差距都在不断而迅速地拉大,为人做嫁衣裳之叹遍及评坛。

九十年代批评家四面受敌——作家们交头接耳、窃笑不已地彼此调侃:批评家的看法对你有意义吗?一向自称“幕后英雄”的编辑家也公然提出挑战:批评家无所作为,我等不得不取而代之了。

九十年代批评家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动辄神聊全球性命题。

九十年代批评家不忌空谈,脱离实际并非缺点,反之竟是时髦。

九十年代批评家有些在“中心”品尝“边缘”滋味,有些在“边缘”演绎“中心”主旋律。

九十年代批评家有的“缺席”,有的“失语”。

九十年代批评家后继有些乏人。

九十年代批评家顾不上思考批评观。

同期声(1998年第6期):

文化论评(信札)◎李洁非

批评的左派精神——九十年代的李洁非◎耿占春

荒水洁非◎徐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