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该知道的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经济学的十大原理(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我们看似很平淡的谚语却蕴含了一个深刻的经济学原理。它告诉大家,当我们想获得一个东西的时候,往往会失去或者放弃另一些东西,即是一种交替关系。其实在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权衡取舍,每当我们做出一个决定之前都会在此目标与彼目标之间进行抉择和权衡。

时间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当我们在考虑接下来做什么事情比较好的时候,即是在选择怎样对时间这种稀缺资源进行合理地分配。例如一个学生,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经济学,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英语,也可以在这两门课程之间合理分配时间。不管把某个小时用于学习哪一门课,都必须放弃学习另一门课。还有,为了听某一位知名专家的讲座就不得不逃课,为了多上网玩游戏就得放弃本来可以睡觉或者野外玩耍的时间。

当我们成家立业之后,就必须考虑一个问题:如何支配自己的家庭收入,是先买车还是先买房,是把积蓄全部用来买股票还是全部存入银行?当我们选择了先买车的时候,可能就没有足够的钱来买房;当我们选择了把钱存入银行,就必然减少一部分钱来炒股。

经济学中有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大炮和黄油”。当把更多的钱用于保卫我们的海岸免受外敌入侵的国防(大炮)时,我们能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消费品(黄油)就要少了。据统计,截至2000年,以色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排名第21位,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跻身于世界12个发达国家之列。尤其是在高科技方面,以色列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然而,近年来以色列经济接连遭遇困难,其主要原因就是战乱破坏了经济环境,“黄油”和“大炮”互相制约。

当今,我国社会面临的最大权衡取舍之一恐怕就是效率与公平之间的选择。经济学上的效率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公平是指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来说,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公平则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遗憾的是,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把100元钱投资到沿海某发达地区可能会挣到35元钱,而投资到某欠发展地区可能只挣到10元钱。那么,国家该给哪里拨款呢?是效率优先还是兼顾公平?

例如,我们来考虑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地分配经济福利的政策。某些此类政策,诸如福利制度或失业保障,是要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另一些政策,如个人所得税,是要求经济上成功的人士对政府给予比其他人更多的支持。虽然这些政策对实现更大的平等有好处,但它是以降低效率为代价。当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给穷人时,就减少了对辛勤工作的奖励,结果是人们工作少了,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也少了。换句话来说,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成更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就变小了。

虽然我们都认识到必须面临着众多的权衡取舍,但并没有告诉人们将会或应该作出什么决策。一个学生不应该仅仅由于要增加用于学习经济学的时间而放弃英语的学习。一个国家不应该仅仅因为要“大炮”而忽略了经济的发展,也不应该仅仅由于帮助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忽视了他们。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他们可以得到的选择,才能做出更适于他们实际需要的决策。

一物品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他物的价值

对每个人来说,每时每刻都要进行权衡取舍,而做出决策的前提在于你知道每个选择所带来的成本和收益,但问题是:你真的明白你所面临的成本吗?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是否上大学的问题。我们大多数人都想上大学,是因为大家都看到了上大学的利益面,可以丰富知识且一生中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但成本是什么呢?你可能会回答是学费、书费、住宿费和伙食费的总和。其实,这个总和并不代表上大学的成本。

这个回答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有的部分不是真正的上大学成本。如住宿费和伙食费,即使你离开了学校,也需要有睡觉的地方、有吃的食物。只有在大学的住宿费和伙食费比其他地方贵时,贵的这一部分才是上大学的成本。实际上,大学的住宿费和伙食费可能还低于你自己生活时所支付的房租与食物的费用。在这种情况下,节省下来的那部分住宿费与伙食费是上大学带来的利益。第二个问题是它忽略了上大学最大的成本——你的时间。当你把一年的时间用于听课、读书和写文章时,你就不能把这段时间用于工作。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为上学而不得不放弃的工资是他们受教育的最大单项成本。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另一种东西。上述是否上大学的问题最大的机会成本就是时间。决策者做任何决策的时候都应该认识到每一种可能的行为所带来的机会成本。例如,有运动天赋的运动员如果不上大学或者是退学转而从事职业运动,就能赚很多甚至几百万美元。他们的机会成本极高,于是他们通常会选择放弃上学而从事职业运动。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人是理性的”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理性人(rational people)在机会成本的基本条件下系统地且有目的地做可以达到其目的的最好的事。经济学可以让你学习到生产者如何在达到既定产量的同时使成本最小化,也可以让你学习到在收入与物品和劳务价格的限制下,为达到可能的最高满足水平而购买一揽子物品与劳务。

理性人清楚地知道,生活中的许多决策很少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往往是介于其间。当吃午饭时,你面临的不是在快餐和猪排之间的选择,而是是否再多吃一勺土豆泥;当考试临近时,你的决策不是在放弃考试和一天学习24小时之间的选择,而是是否多花一小时时间复习功课而不是看电视。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marginal change)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边际”即指“边缘”,因此,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收益(marginal revenue)与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来做出决策。

例如,考虑一个航空公司对等退票的乘客收取多高的费用。假设一架有200个座位的飞机横越美国飞行一次,航空公司的成本是10万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座位的平均成本是10万美元/200个,即500美元。马上就会有人得出结论,航空公司的票价绝不应该低于500美元。但实际上,航空公司可以通过考虑边际量而增加利润。设想一架飞机即将起飞时仍有10个空位,而在登机口等退票的乘客愿意支付300美元买一张票。航空公司应该把票卖给他吗?当然应该。如果飞机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乎其微的。虽然每位乘客飞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边际成本仅仅是这位额外的乘客将免费消费的一包花生米和一罐软饮料的成本而已。只要等退票的乘客所支付的钱大于边际成本,卖给他机票就是有利可图的。

边际量的运用还有很多,可以解决一些老而弥坚的问题。例如,水比黄金重要,为何价格却要低很多等。人需要水来维持生存,而黄金并不是不可或缺的;但由于某种原因,人们愿意为黄金支付的钱要远远高于水。原因是一个人对任何一种物品的支付愿望都基于其边际利益,即物品产生的额外利益。反过来,边际利益又取决于一个人拥有多少这种物品。尽管水是不可缺少的,但增加一杯水的边际利益微不足道,因为水太多了。与此相反,并没有一个人需要用黄金来维持生存,但由于黄金太少了,人们认为增加一单位黄金的边际利益是很大的。

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为。这个原理可以解释为什么航空公司愿意在低于平均成本时卖票,以及为什么人们愿意为黄金支付比水高的价格。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奋斗,从一个顶点向另一个顶点攀登,为了实现自己更高的人生目标总是不知疲倦。小学阶段时好好学习是为了争当“三好学生”,读到中学挑灯夜战是为了“中考”“高考”,在大学时博览群书是为了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到了工作岗位上还得为了职称而辛勤工作。

这一切完全是符合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经济学所有的东西都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原则上,就是激励作用。改变激励,也就是改变做出特定决策的成本和收益,将改变人们的行为。

在理解了激励是一个有力的工具之后,它就可以使你明白人们为什么要做他们所做的事,因为激励的影响几乎在各个层面都能看见,从简单的家庭决策到证券市场再到国际贸易。

事实上,市场自身得以运行是因为买卖双方在激励改变时改变了他们的行为。如果买方想要的商品比卖方愿意(或能够)提供的还多,那么这些商品的价格将开始上涨,卖方就会更愿意提供这些商品或服务。最后,更高的价格将带来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均衡。

假如一开始是另外一种情况又会怎样呢?如果产品的价格过高,供给者就会囤积存货,以至于将不得不降低价格以出售他的商品。这些低价将刺激人们购买更多的商品,然而低价也会挫伤生产者提高产量的积极性,因为在这个新的更低的价格下,厂商的利润更小。逐渐地,消费者的需求量将会再一次与供给量达到均衡。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消费者对价格变化做出完全反应以及生产者提高或减少产量都需要时间。例如,买卖双方对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汽油价格变化所做出的反应,就说明了激励的重要性,以及在调整过程中时间所扮演的角色。在整个70年代的美国,汽油价格猛涨,消费者的反应是立即减少不重要的出行并更多地采用合伙用车。但是渐渐地,他们也转向了更小的、燃油效率更高的汽车来进一步减少他们的汽油消费。

与此同时,石油的提供商加大了他们的开采力度,采用新技术从现有的油井中获得更多石油,并加强力度寻找新的油田。

到80年代早期,石油的供给已经增长到一定程度,以至于生产者不得不降低价格来出售他们已经采出的石油。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石油价格都在持续下跌,于是消费者再一次改变了他们的行为。他们转向了越野车和更大的汽车以提供更大的动力。在更低的汽油价位下,驾驶这些车出行变得相对便宜了。

的确,激励的重要性是我们不可能回避的,它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而且激励在不同的制度下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例如,早期国外某玻璃厂的经理和工人根据生产的玻璃板的吨数获得报酬。因为他们的收入与玻璃的重量挂钩,为此,许多工厂生产的玻璃板都厚得让人透过它几乎看不到任何东西。后来,由于制度发生了改变,管理人员可以根据生产的玻璃的面积来获得报酬。在这个规则下,该工厂生产的玻璃就薄得很容易碎了。

有些人认为激励只在人们贪婪和自私的时候才能起作用,那是错误的。虽然人们的行为出自各种不同的原因,但无论是以自我为中心,还是利他主义的选择,都会受到个人成本与收益变化的影响。

例如,自私的和利他的人都会更愿意去救一个在3英尺深的游泳池中而不是在深水瀑布急流中的小孩,而且他们都会更愿意把他们的旧衣服而不是他们最好的衣服给一个贫困的人。所以说,无论是贪婪的物质主义者,还是有同情心的利他主义者或者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人,激励的变化都会影响每个人的选择。

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日本人是美国人的竞争对手。因为美国和日本企业生产许多相同的产品。福特公司和丰田公司在汽车市场上争夺同样的顾客,苹果公司和索尼公司在数码音乐播放机市场上同样是竞争对手。

其实用这种思考方式来思考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是不对的,它并不是像战争一样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实际上,事实正好相反:两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两个国家的状况都变得更好,实现的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为了说明原因,我们先考虑贸易如何影响你的家庭。当你的家庭的某个成员找工作时,他(她)要与也在找工作的其他家庭的成员竞争。各个家庭在购物时也会相互竞争,因为每个家庭都想以最低的价格购买最好的东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中每个家庭都在与所有其他家庭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