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职业化的工作技能
1.制定清晰的职业目标
一句英国谚语说得好:“对于一艘盲目航行的船来说,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没有目标,我们的梦想便是无的放矢,无处依归。有了目标,才有斗志,才能开发我们的潜能,也才有可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就像一位跳高运动员,如果他的前面不放一根横杆,而让他漫无目的自由地跳高,可以肯定,他永远也跳不出好成绩来。正确的方法是,在他面前设定目标,放置一根横杆约束他,让他不断地超越。甚至会有这样的情况,在一定范围内,横杆越高,跳得就越高。
拿破仑·希尔告诉我们:目标必须是明确的、清晰的、具体的。
拿破仑·希尔说曾经有一个年轻人由于职业上的事情特地来找他帮忙,这位先生举止大方、聪明,大学毕业已经四年了。
希尔先从年轻人目前的工作谈起,并了解了他所受的教育情况、家庭背景以及对工作的态度。然后希尔问他:“你找我,目的是不是就是让我帮你换份工作呢?”
年轻人答道:“是的。”
希尔又问:“你想要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呢?”
年轻人回答说:“问题就在这里,我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后来,希尔帮他和几个老板进行了接洽,但帮助都不大,这说明这种误打误撞的求职方法并不高明。拿破仑·希尔让他静下心来,先想明白自己适合哪项工作。希尔说:“不妨让我们换个角度想一下,10年以后你希望自己是什么样的状态呢?”年轻人沉思了一会儿,说:“我希望我的工作和别人一样,待遇很优厚,并且买下一栋好房子。当然,更深入的问题我还没考虑好。”
希尔对年轻人说这是很自然的现象,他接着解释说:“你现在的情形就好比是跑到航空公司里说:‘给我一张机票’一样,除非你说出你的目的地,否则人家无法卖给你。同样道理,除非我知道了你的职业目标,否则我无法帮你找到合适的工作。只有你自己知道你的目的地。”
这使得年轻人不得不开始认真地思考。两个小时过后,那名年轻人满意地离开了。希尔相信他已经学到了重要的一课:出发以前,先要有目标!
目标是一个人对所期望成就的事业的真正决心。目标不是幻想,因为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完全可以带来实现的满足感。一个没有目标的员工,无异于盲人骑瞎马,其前景绝对不可能乐观。但是,有了目标后,必须要明确它。因为模糊不清的目标不但帮助不了你到达成功的彼岸,反而会让你陷入迷惑之中,让你觉得成功太遥远,可望而不可及,而最终成为无法实现的一纸空文。
前美国财务顾问协会的总裁刘易斯·沃克,曾接受一位记者采访,记者问道:“一个人不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沃克回答:“模糊不清的目标。”
记者请沃克作进一步的解释,沃克说:“我在几分钟前就问你:你的目标是什么?你说希望有一天可以拥有一栋山上的小屋,这就是个模糊不清的目标。问题就在你所希望的‘有一天’不够明确。因为目标不够明确,所以成功的机会也就不会大。”
“如果你真的希望在山上买一栋小屋,你必须先找到那座山,计算出那间小屋的现值,然后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计算出若干年后这栋房子值多少钱;接着你必须决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每个月要存多少钱。如果你真的这么做了,你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拥有山上的那栋小屋。但你如果只是说说笑笑而已,梦想就可能不会实现。梦想是愉快的,但没有配合实际行动计划的模糊梦想,说白了也只是妄想而已。”
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切身感受:清晰的目标会带给你激情的火花,它就像成功的助推器,会推动你向理想靠近或飞跃。一个人如果没有清晰的目标,他就会失去崇高的使命感,同时也就丧失进取的活力。
“年轻人事业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清晰的职业目标,精力太分散。”这是戴尔·卡耐基在分析了众多人事业失败的案例后得出的结论。事实的确如此,许多的失败者几乎都在好几个行业中艰苦地奋斗过。然而,如果他们的努力能集中在一个方向上,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积极去努力,那么就足以使他们获得巨大的成功。
美国著名半导体公司德州仪器公司的口号是:“拥有两个以上的目标就等于没有目标。”应该说,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公司经营,而且对个人工作也很有指导意义。
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工作对职业化员工的知识和经验不断提出更高、更广、更深的要求。一个做事总是摇摆不定、没有清晰目标的员工,只会将自己长时间积累的经验和资源都舍弃掉,而无法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无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也就无法超越他人。这样的员工不具备职业化的工作技能。
有了美好的理想,你就看清了自己想要获取什么样的成功;有了清晰的职业目标,你就会有一股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会勇往直前的冲劲!
职业化感言:有了美好的理想,你就看清了自己想要获取什么样的成功;有了清晰的职业目标,你就会有一股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会勇往直前的冲劲!
2.学以致用,把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
伟大的思想只有付之于实践,才会变成巨大的财富。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把知识变成职业能力,变成精神的成果和物质的财富,如果不懂得学以致用,不能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就好像一只不酿造蜂蜜的蜜蜂,只不过是徒有其表罢了。
一个人用了很长时间学习打猎的知识,最后他自认为关于打猎的知识世界上没有谁会比他更丰富了。于是他就带着徒弟去打猎。结果他总是纸上谈兵,满嘴的理论,不但一只猎物也没打到,反而因为高谈阔论把猎物们都吓跑了。他的徒弟嘲笑他说:“尽管你知道了一切打猎的知识,可是你不亲自去实践一下,是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猎人的。”
在职场也是如此,作为一名职业化员工,不管你拥有多么渊博的知识,如果不知道学以致用,只是纸上谈兵,就好像那个打猎师傅一样,是不会获得任何猎物——不会取得任何成就的。
知识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只有灵活运用,把它们转化为职业能力,才能创造财富。这也是每一名职业化员工所追求的目标和必备的工作技能。
四川农学院博士李华在法国留学期间,看到法国人对葡萄酒情有独钟,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平民百姓。无论是大宾馆还是小卖部,到处都有葡萄酒销售。
李华心想:“为什么不能把中国的葡萄酒推向国际市场呢?中国葡萄酒的质量也是相当不错的。”李华开始冥思苦想,采用一切办法使中国的葡萄酒打入法国市场。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段时间的努力,总算有了一些进展。
国内的葡萄酒要想打入法国市场,必须经过香港口岸。但是港方却将国内的葡萄酒按洋酒征税,而洋酒的征税额度要比葡萄酒高四五倍。
为了尽快将葡萄酒打入法国,李华与港方税务局经过几次谈判,都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心烦意乱的李华回到家里,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那是一本李白的诗集,他坐在沙发上胡乱地翻了起来。
看着看着,那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引起了李华的注意,他心中一下子豁然开朗起来,这不正是说服港方的有力证据吗?
第二天,李华又回到谈判桌前与港方税务局官员开始谈判,经过几番唇枪舌剑后仍没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时李华说出了那句话:“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在场的港方官员都愣住了,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两句诗的意思。其中一位官员很礼貌地问道:“请问李先生,你能不能给我们解释一下刚才你所说的那句话的含义呢?”
这正中李华下怀,他解释道:“这是中国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诗句,从这两句诗中就可以看出,中国早在唐朝以前就开始生产葡萄酒了。这比美国和法国生产葡萄酒的历史要早得多。所以,无论从生产工艺还是从生产技术以及质量上,中国葡萄酒都应属土酒范畴,而不应按洋酒征税。”
李华的这番话说得港方心服口服,痛痛快快地承认了中国葡萄酒属土酒范畴。最后葡萄酒在李华的努力下以低廉的税率、优质的口味进入了法国市场。
一个人拥有知识并不是最终目的,将所学到的知识迅速转变为一种提高工作效率的职业能力,不断将其应用到工作当中去,才是每一名职业化员工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学习的过程就好像是从葡萄园里采摘葡萄,只学习不实践就好像是只采回来葡萄而不加工任其腐烂一样,原来所付出的努力也就全部白费了。而知识的运用,就好像是把葡萄酿造成酒的过程,有些人酿造出来的酒芬芳扑鼻,有些人却只酿造出一般的酒,这就是是否能灵活运用知识的问题。
从书本上学到再多的知识,如果不把它转化成为工作的技能,不转化成为物质的财富,那知识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在职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学习,积累新知识,并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自身的职业能力,这是每一个职业化员工必备的工作技能。
作为一名职业化员工,我们不但要善于学习知识,更要善于灵活运用知识,我们要把最有用的知识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最大的价值,创造最高的效益。
职业化感言: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把知识变成职业能力,变成精神的成果和物质的财富。这是每一个职业化员工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3.把复杂的工作简单化
同一件事情,让不同的人去做,有的人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用很简单的方法就完成任务;有的人则借助各种工具,借鉴各种资料,用了很长的时间但还没有解决问题。这是为什么呢?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两者的思维方式不同,前者遇事喜欢简单化,喜欢用最简单、最快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后者则拘泥于形式,以为复杂就是完美,就是智慧。其实不然,只有将复杂的工作简单化,学会砍削与本质无关的工作,抓住问题的根本,用最简略的方式对问题进行表述,才是每一个职业化员工最应该具备的工作技能。
有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
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个梨形灯泡的容积。事情看上去很简单,但由于灯泡不是规范的圆形,而是梨形,因此计算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助手接过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标尺测量,一会儿计算,又运用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可几个小时过去了,他忙得满头大汗,还是没有计算出来。就在助手又搬出大学里学过的几何知识,准备再一次计算灯泡的容积时,爱迪生进来了。他看到助手面前的一叠稿纸和工具书,立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于是,爱迪生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入量杯,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
助手这才恍然大悟:简单就是高效!
这个故事看似简单,却能给职场人士一些重要启示:第一,凡事应该探究“有没有更简单的解决之道”。在着手从事一项工作时,要先动脑,想想这件事情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方法去做,而不是急急忙忙去动手,以致白白忙碌了半天,却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在一些人的印象中,思维方法总是与复杂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凡事总往复杂的地方想,而且以为解决问题的方式越复杂就越好,以致钻进“牛角尖”里无法出来。事实上,学会把问题简单化,才是一种大智慧。下面这个例子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某大学的一个研究室里,研究人员需要弄清一台机器的内部结构。这台机器里有一个由100根弯管组成的密封部分。要弄清内部结构,就必须弄清其中每一根弯管各自的入口与出口,但是当时没有任何相关的图纸资料可以查阅。显然这是一件非常困难和麻烦的事。大家想尽办法,甚至动用某些仪器探测机器的结构,但效果都不理想。后来,一位在学校工作的老花匠,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法,很快就将问题解决了。
老花匠所用的工具,只是两支粉笔和几支香烟。他的具体做法是:点燃香烟,吸上一口,然后对着一根管子往里喷。喷的时候,用粉笔在这根管子的入口处写上“1”。这时,让另一个人站在管子的另一头,见烟从哪一根管子冒出来,便立即也用粉笔写上“1”。照此方法,不到两个小时便把100根弯管的入口和出口全都弄清了。
第二,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一部分人错误地认为,想得越多就越深刻,写得越多就越能显示出自己的才华,做得越多就越有收获。他们却不知道,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否则,再多,不合适,又有什么意义呢?
美国独立之前,人们推举富兰克林和杰弗逊起草《独立宣言》,由杰弗逊执笔。杰弗逊文才过人,最不喜欢别人对自己的东西品头论足。
杰弗逊将文件交给委员会审查时,在会议室中等了好久都没回音,于是非常急躁。这时富兰克林给他讲了个故事:一个决定开帽子店的青年设计了一块招牌,写着“约翰帽店,制作和现金出售各种礼帽”,然后请朋友提意见。
第一个朋友说,“帽店”与“出售各种礼帽”意思重复,可以删去;第二位和第三位说,“制作”和“现金”可以省去;第四位则建议将约翰之外的字都划掉。
青年听取了第四位朋友的建议,只留下“约翰”两个字,并在字下画了顶新颖的礼帽。帽店开张后,大家都夸招牌新颖。
听了这个故事,杰弗逊很快就平静下来了。后来公布的《独立宣言》,的确是字字珠玑,成为享誉世界的传世之作。
可见,“多”不一定就是好。很多时候,“多”是累赘,“多”是画蛇添足,“多”只会使你更忙,更没有章法。因此,凡事“合适”即可,不要盲目求多、贪多,否则,事情就有可能搞成一团乱麻,理不出头绪。
在工作中,我们也应该学会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这样在更好地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职业化感言:只有将复杂的工作简单化,学会砍削与本质无关的工作,抓住问题的根本,才是每一个职业化员工最应该具备的工作技能。
4.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这是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每一个职业化员工应该具备的工作技能。但在工作中,有时即使是最简单的工作,还是有人一再出错。
某广告公司的员工就犯过这样的一个错误,在为客户制作的宣传广告中,将客户的联系电话中的一个数字弄错了。当他们把制作的宣传单交给客户时,客户由于时间紧,第二天就要在产品的新闻发布会上使用它,所以没有详细审核就接收了。直到新闻发布会结束后,在整理剩下的宣传单时,才发现关键的联系电话有错误,而此时这样的宣传单已发放了5000多份。客户一怒之下,向广告公司要求巨额赔偿。由于错在己方,再加上客户召开新闻发布会的费用的确巨大,无奈之下,广告公司只好按照客户的要求进行了赔偿。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这件事情传开后,这家广告公司便在客户中失去了信誉,渐渐没有生意可做了,因为没有人再敢把自己的业务交给他们去做,害怕再出差错给自己带来麻烦和造成损失。
这样一次看似小小的失误,就把一家本来极有前途的广告公司击垮了。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广告公司的员工在工作时能细心点,能更职业化一点,能一次就把事情做对,那么,这样的结局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也许有人会说:“第一次没做对不要紧嘛,我可以做第二次、第三次。”是的,第一次没做对时可以做第二次,甚至是第三次,但是这样做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假如没有及时发现错误,就会像上文中的广告公司那样,给自己和他人都造成巨大损失。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最有效的经营之道,也是每个职业化员工应有的工作技能。
将这一经营理念,运用在员工行为准则的贯彻执行上,同样非常必要。如果事情不能在第一次就做对,一定会给以后的工作带来无穷的后患。
某公司招聘部门在发布招聘信息时,把公司的邮件地址写错了一个字母。就是这件不起眼的事在一开始没有做对,一个多月过去了,公司一封求职信也没有收到。起初工作人员还为没有收到求职信而感到困惑,当他们发现这一错误再来补救时,已经延误了公司的人员调整计划的执行,给整个公司带来了一系列的麻烦和损失。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对于企业和我们自身都非常重要。如果一件事情是有意义的,而又具备了把它做好的条件,为什么不在最初就把它做好呢?
第一次没有把事情做对,不但降低了这件事情本身的效率,而且还延误了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的事情,一开始错了也许还有得补救,但即便事后补救了,可浪费的时间已经再也找不回来了,效率的降低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事实,无可挽回。此外,一件事开始没有做对,还会对相关的工作造成恶劣影响,导致一系列工作无法按原定计划开展,致使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甚至还会导致整个组织错过发展壮大的大好时机。从这个角度来讲,没有什么工作能够被允许做错。更重要的是,有的错误一旦发生,根本没有办法补救!
工作中,每位员工都应具备“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职业化的工作技能,力争将工作一次性做好、做到位,这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可是,不少员工却错误地认为这个要求太苛刻,不近情理,因为“我们都是凡人,怎么可能不犯错误呢”?
然而,在很多成功的企业里,“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
在麦当劳,炸鸡腿、鸡翅的时间都是用秒来控制的。少一秒,鸡肉没熟透;多一秒,鸡肉会变老。也就是说,无论多一秒还是少一秒,都会影响鸡肉的口感。因此,每个麦当劳员工都必须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因为顾客还在服务台前等着呢。
福特公司也如此要求员工。在整条流水生产线上,每一个零配件生产出来之后,马上就被送去组装,因为没有库存,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全线停产,所以必须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对此,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对职业化员工的期待,它时时刻刻提醒员工们,要尽最大的可能,在接手每一件事情时,抱着“一次就做对”的信念;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对“质量”品质的要求,只有“第一次就做对”,才能尽可能减少废品,保证质量;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需要员工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基础,需要员工对“第一次”从事的工作有充分的准备。
职业化感言: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最有效的经营之道,也是每个职业化员工应有的工作技能。
5.加强沟通,把话说得恰到好处
任何一名员工,都不是生活在一个孤岛里。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交往、沟通以及和谐相处。因此,把话说得恰到好处是每一名职业化员工生活和工作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技能。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让你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反之,则会让你处处受限,寸步难行。
在南朝时,齐高帝曾与当时的一位书法家一起研习书法。有一次,齐高帝突然问书法家:“我们俩谁的字更好?”
这问题比较难回答,说齐高帝的字比自己的好,是违心之言;说齐高帝的字不如自己,又会使齐高帝的面子搁不住,弄不好还会将君臣之间的关系弄得很糟糕。
书法家的回答很巧妙:“我的字臣中最好,您的字君中最好。”
皇帝就那么一个,而臣子却不计其数,书法家的言外之意是很清楚的。
齐高帝领悟了其中的言外之意,哈哈一笑。
俗话说:“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也能把人说跳。”所以,我们在沟通中,不仅要注意说话的内容,还要注意说话的方式。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往往决定着别人是否愿意与之交往,或是否愿意与之开展商业活动。我们看看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故事:
有个人为了庆祝自己的40岁生日,特别邀请了四个朋友在家中吃饭。
三个朋友准时到了。只剩一人,不知什么原因,就是迟迟没有来。这人有些着急,不禁脱口而出:“急死人了,该来的怎么还没来呢?”其中有一个人听了之后很不高兴,对主人说:“你说该来的还没来,意思就是我们是不该来的,那我告辞了,再见!”说完,他就气冲冲地走了。一个人没来,另一个人又被气走了,主人急得又冒出一句话:“真是的,不该走的却走了。”剩下的两个人,其中有一个人也生气地说:“照你这么讲,该走的是我们啦!好,我走。”说完,他掉头就走了。又把一个人气走了,主人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所措。最后剩下的这个朋友交情较深,就劝这个人说:“朋友都被你气走了,你说话应该注意一下。”主人很无奈地说:“他们全都误会我了,我根本就不是说他们。”最后这个朋友听了,再也按捺不住,脸色大变道:“什么?你不是说他们,那就是说我了!莫名其妙,有什么了不起的?”说完,他也铁青着脸走了。
看完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发现,一个人如果说话不得体,不仅会破坏人际和谐,影响朋友友谊,有时甚至还会影响个人形象。
把话说得恰到好处不仅关系人际和谐,而且更是人们事业成功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先决条件。语言表达的水平和能力已成为衡量员工职业化的工作技能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么,怎样才能把话说得恰到好处呢?
应该说,沟通中的说话方式是非常有讲究的:
(1)有话如实说
这是指说话的内容要真实。在沟通过程中,你内心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心中有啥就说啥,只是讲我们说话要诚实。作为一名职业化员工,你要保证说的话真实可靠,决不能编造事实,因为没有人会喜欢说谎的人。
(2)有话好好说
这是讲我们说话的态度。对于相同的话,如果我们的态度不对,同样可能达不到沟通的目的。一个人如果想把自己的意思准确传达给对方,就必须使用对方能够接受的态度来传达,否则对方根本不可能接受你的观点。
(3)不该说时不要说
当沟通双方都进入了一种可以接受彼此观点的状态时,就标志着有效沟通开始了。如果双方都在气愤、焦虑、恐惧等恶性情绪状态下,双方的沟通就根本没有意义。因为此时的沟通不过是双方情绪的宣泄,而非意思的传递。所以当一方处于恶性情绪中时,说者无论说什么,他都难以听进耳中,所以说者需要暂停。只有等待双方都恢复平静后,沟通才能够继续。
(4)不该说的不要说
任何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完整的,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你即使把内心中所有的东西都讲出来,也不意味着你就一定诚实,因为也许有很多东西你没能看到。做诚实的人是说,我只把心中对你有益的东西讲出来;其他的东西,我不想说的可以不说,我永远有保持沉默的权利。此外,那些伤人自尊的话、侮辱人格的话,永远都不能说。我们应该知道,尊严是无价的。
职业化感言: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让你左右逢源,如鱼得水。把话说得恰到好处不仅关系人际和谐,而且更是人们事业成功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先决条件。
6.重视职业中的每一个细节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一个人是否具备职业化的工作技能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看他的大概,主要是看他的职业细节。正如约翰·洛克菲勒所说的:“听到大家夸一个年轻人前途无量时,我总要问:‘他努力工作了吗?他认真对待工作中的小事了吗?他从工作细节中学到东西了没有?’”的确,一个人学历再高,能力再强,如果他在工作中不能将敏捷的判断力、准确的逻辑推理能力、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职业中的具体细节联系起来,把每个细节做到位,最终也很难取得什么成就。职业化员工只有做好细节,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最大价值。我们从工作中的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中往往可以洞察一个人、一个企业的内在精神。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被誉为“世界经理人的经理人”。在通用电气长达20年的管理实践中,他成功做出了一系列决策,特别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身体力行的一些工作细节。这些细节包括手写“便条”并亲自封好后交给基层经理人甚至普通员工,包括能叫出1000多位通用电气管理人员的名字,还包括亲自接见所有申请担任通用电气500个高级职位的人等等。在世界上最令人钦佩的公司中,很少有哪家公司的领导者能做到如此细致入微。中国式管理的代表者、台塑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永庆也是一个非常注重工作细节的企业家。他说:“看房子,要看地基,我可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但我做的不是大政策,不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而是点点滴滴的管理,诸如表格的理想化、操作人员的手艺、操作方法、机械的配置等。道理很简单,因为它们都会影响生产力。如果我们对这些细枝末节进行研究,细分各操作动作,研究其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将两个人操作的工作量减为一个人,那么生产力就可能会因此提高一倍。”
在工作中,很多员工渴望证实自己的才华,但却总是停留在梦想阶段,他们只想做惊天动地的大事,而不愿意重视细节,把每个细节做到位,从而使他们失去了很多展示自己价值的机会和走向成功的契机。
有一位远近闻名的武术大师,他收了三个徒弟,每天都教他们练功。其中有一个三徒弟,总是想着,师傅那么厉害,所有人都怕他,他一定有绝招。所以他发誓一定要跟师傅学习绝招。于是有一天他来到师傅的房间对师傅说:“师傅请教我绝招吧!”师傅笑了笑摆了个招式后跟他说:“把这个招式练四个时辰,晚上你等我,我就教你。”于是三徒弟练完后,高高兴兴地在院子里等师傅,结果等到半夜,师傅也没来,连着好几个晚上,师傅总是说来,却一直失约。他很生气地去问师傅,可是师傅总是笑着说:“我已经把能教你的都教给你了。”
过了不久师傅生了重病,就要去世了,三个徒弟都围上来,希望能够听到师傅说出绝招的秘密。但是,这位师傅,嘴巴张张合合地硬是一句话也没有说出来。三个徒弟抱着棺材喊:“师傅,绝招啊……”
过了几个月,有一位日本武士来找这三个徒弟比武,并且打败了他们。这三个徒弟问那位日本武士:“你的绝招是什么?”那位日本武士笑着说:“我只会这一招,可这一招我却练了二十年。”
这时三个徒弟跪在师傅的灵位前哭了。原来那位日本武士用的那一招就是师傅让他们天天练的那一招。
可见,一件平凡的事,你真正能把它都做到位就不平凡了,一件简单的事,你把它做细、做透也就不简单了。这就是工作中的“绝招”。
有一句格言说:“只因准备不足,所以导致失败。”这句格言可以作为无数失败者的墓志铭。虽然有些员工也肯努力、肯牺牲,但由于很多人在工作中不重视细节,没有把细事做透,所以他们永远也难以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化员工。
职业化感言:一个人是否具备职业化的工作技能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看他的大概,主要是看他的职业细节。只有做好细节,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最大价值。
7.多给客户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作为一名职业化员工,我们在为客户服务时,一定要给客户多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而不是一味地教条式地讲解。
在介绍你的产品的时候,你不应该只是介绍这个产品的性质,你应该进一步说出它的特色,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地说出其中的核心价值就更好。
“先生,这个外套是棉的。”“先生,这个外套是毛的。”“先生,这个围巾是丝的。”这只是说出这个东西的材料或性质,这些话都叫作废话。
毛巾、外套或者丝巾我们一看就知道,基本上不会错,所以棉、毛、丝的材料还要你说吗?这样的店员是很糟糕的,稍微好一点的店员就能说出它的功能:棉能吸汗,毛能保暖,丝质地轻柔,如果这样对客户说已经很不错了,能够把功能讲出来,这已经是非常难得了。但职业化的店员会这样说,夏天,人们喜欢穿纯棉的衣服,因为活动太多,容易流汗,所以穿衣服经常要穿棉的,因为棉会让人感觉非常干爽。为什么空军穿的夹克里面全是骆驼毛?因为骆驼毛是最御寒的。为什么东北人冬天都盖毛毯?因为盖毛毯比盖棉被舒服。为什么冬天穿一件毛绒衫比穿三件夹克还要保暖?因为毛能御寒。女人脖子上围的那个是丝巾吗?不用问,大家都知道是丝巾。丝质地柔软,彰显雅致。因为欧洲很多地方根本不产丝,老外到苏州那里买丝巾,然后把在中国买来的丝的半成品拿到欧洲去染色,再加上调制,就做出价值高出十倍的丝巾。这就证明丝只是一种原料,把丝染好了是第二步,设计印制得好是第三步,设计的图样与装饰的样子更好那就是第四步,带在脖子上面能够体现与衣服搭配的感觉,那就是第五步。
所以,普通的店员只能说出这是什么材质,不错的店员能说出它的功能,职业化的店员能说出它的特殊价值。
“小姐,这把锤子的手柄是六角形的。”这叫作性质。“先生,这是低脂牛奶。”这也叫作性质。再接下来,“因为这个锤子的手柄是六角形的,所以容易握牢,不会滑动。”这叫作功能。“这是低脂牛奶,您常喝也不会发胖的。”这样说已经算是不错了。“这把锤子的手柄是六角形的,也就是钉子会打得准,不会打歪,不会伤到您的手。”这才叫做核心价值。“小姐,喝这种牛奶不会发胖。”这就表示说:“小姐,你获得营养的同时又能够获得苗条。”这听起来很舒服,很受用。
所以,说话说到最后那两句才叫作核心价值,说到中间两句只能叫作功能,最糟糕的前面那两句叫作性质。
一位朋友曾经给我讲了他的一次经历:
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去一个香港人开的鹅肉店吃烧鹅仔。那天正好遇到那个香港老板,聊了一下他就跟我说:“先生,你今天应该吃两盘啊!”我说:“为什么?”“现在大家工作都很辛苦!容易生病啊!”他说:“世界上有两种动物是不得癌症的,一个是海里面游的鲨鱼,第二个就是地上跑的鹅。不知道为什么这两种动物不得癌症,医学家们把癌细胞注射在它们身上,它们都不得癌症,到现在还没有研究出原因来,但是至少知道一件事情,鹅与鲨鱼的身上一定隐藏着某些抗癌的物质或者抗体,反正先生您吃下去就对了。”由于香港老板的那番话,结果那天我吃了两盘,而我去那个店不是一次两次了,那个店里面的小姐却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吃鹅肉不会得癌症。香港老板的这段话真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有价值的建议。
所以,我们在给客户介绍东西时,一定要先弄清楚顾客来的目的,知道他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还有他潜在的问题是什么,而不要一见到客人就像背书一样背给客人听,这是很不职业化的。我们卖东西给客户要给客户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而不是机械化地灌输。
如果永远说不到价值,就表明你还没有具备职业化的工作技能,你的工作还有待改善和提高。
职业化感言:我们在给客户介绍东西时,一定要先弄清楚顾客来的目的,知道他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要多给客户一些有价值的建议,而不是机械化地灌输。
8.善于学习,适应变化
人类是地球上所有物种中适应能力最弱的,但人类却成为地球上生命力最强大的物种,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类善于学习,能适应变化,具有强大的学习力。可以说,是学习造就了人类,学习是人类之所以称为“人类”的根本。
学无止境!不仅对学生如此,对企业中的每个职业化员工也是如此。学习不是一天两天,或者一个阶段的事情,而应该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中,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同时,善于学习,适应变化也是每一个职业化员工必备的工作技能。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中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刚进企业的员工就好比是野生的花草刚进了花圃,而求知学习就好比是修剪移栽,修剪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过程,花草如果长时间不修剪,就会变得杂枝横陈,一个职业化员工如果长时间不学习,大脑就会迟钝,原有的知识就会落伍,就会遭到公司与社会的淘汰!
现在许多著名企业在录用员工的时候往往注重的是员工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一纸文凭,如在微软新员工入公司之初,首先被告知的是:文凭唯一能代表的就是你前三个月的基本工资。
面对知识的不断发展、更新,你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否则就难以跟上职场的发展需要。因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知识、技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不断地折旧,它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样,不管前浪多么汹涌澎湃,马上就会被随之而来的后浪所淹没。在风云变幻的职场中,脚步迟缓不愿继续汲取知识的人瞬间就会被甩到后面。
壳牌石油公司的企划主任德格说:“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拥有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
到过IBM公司的人都知道,其总部大楼上写着“学无止境”4个字。IBM公司每年都要花费10多亿美元进行130万人次的职业化技能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每天长达十多个小时的紧张学习压得学员们喘不过气来,但是却很少有学员抱怨,几乎每个学员都能完成学业。因为他们知道在这个时代,如果不学习、不会学习、不终身学习,其结果肯定遭淘汰。
曾经有位记者这样问亚洲首富李嘉诚:“今天你拥有如此巨大的商业王国,靠的是什么?”李嘉诚回答说:“知识。”有位外商也曾经问过李嘉诚:“李先生,您成功靠什么?”李嘉诚毫不犹豫地回答:“靠学习,不断地学习。”的确,不断地学习知识,是李嘉诚成功的奥秘!
李嘉诚勤于自学,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忘记读书。青年时打工期间,他坚持“抢学”,在经营自己的“商业王国”期间,他仍孜孜不倦地学习。一位熟悉李嘉诚的人说,晚睡前是他雷打不动的看书时间,他喜欢看人物传记,无论在医疗、政治、教育、福利哪一方面,对全人类有所帮助的人他都很佩服,都心存景仰。早在办塑料厂时他就订阅了英文塑料杂志,既学英文,又了解世界塑料行业最新的动态。在当时,懂英文的华人在香港是“稀有动物”。也正是因为懂得英文,使得李嘉诚可以直接飞往英美参加各种展销会,谈生意可直接与外籍投资顾问、银行高层打交道。如今,尽管李嘉诚已事业有成,但仍爱书如命,仍坚持不懈地学习。
李嘉诚说:“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如果你有资金,但缺乏知识,没有最新的讯息,无论何种行业,你越拼搏,失败的可能性越大;但是你有知识,没有资金的话,小小的付出就能够有回报,并且很有可能达到成功。现在跟数十年前相比,知识和资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
其实,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其实你也是一直在生活中学习、在工作中学习。但这种被动的学习效果肯定不会明显。你只有自己首先具有这方面的意识,去激发自己的潜能,不断地主动学习,这样你才能适应变化,保持强大的竞争力,从而去实现梦想的成功。
职业化感言:学无止境。面对知识的不断发展、更新,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否则就难以跟上职场的发展需要。
9.突破职业思维,具备创新精神
世界万物无一不是处于变化之中,时代和社会也在不断变化更新,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每一个职业化员工必备的一种工作技能。我们只有突破职业思维,通过不断创新,才能不断为我们的事业开辟新领域,打开新局面。
古代,有一位国王为挑选继承人,给两个儿子出了道难题:“给你们两匹马,白马给老大,黄马给老二。你们骑马到清泉边去饮水,谁的马走的慢,谁就是赢家。”
老大试图采取“拖”的办法取胜。而弟弟计高一筹,他抢过老大的白马飞驰而去。结果,当然是弟弟胜利了。
故事中的弟弟敢于打破常规,进行创新。他不是像老大那样按照人们的一贯方式思考问题,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马上,思考如何使它走得慢,而是跳出这个框架分析问题,突破思维,大胆创新,牢牢掌握了制胜的关键,取得了制胜的主动权。
在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我们面对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因此我们必须以变应变,必须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前进。
在美国,每个家庭都有电冰箱。这种高度成熟的产品竞争激烈,利润率很低,美国的厂商显得束手无策,而日本人却异军突起,发明创造了一种与19英寸电视机外形尺寸一般大小的冰箱。
当微型冰箱投入市场后,人们发现除了可以在办公室使用外,还可将其安装在野营车上。于是,全家人外出旅游,舒适条件全部具备。微型冰箱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它进入市场初期默默无闻的命运。
微型电冰箱与家用冰箱在工作原理上没有区别,其差别只是产品所处的环境不同。日本人把冰箱的使用方向由家居转换到了办公室、汽车、旅游等其他侧翼方向,有意识地改变了产品的使用环境,引导和开发了人们潜在的消费需求,从而达到了创造需求、开发新市场的目的。
20世纪80年代,摇滚歌手崔健唱道:“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的确,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的变化之快出人意料;近年来更呈加速之势。当初,你若拿款“大哥大”数字模拟手机,你是被公认的大款;十年后,中国手机数量突破1亿部。这期间,上演了多少部世界级通讯巨头的拼杀、商战,也上演着国产手机厂商奋勇争夺的一幕幕悲喜剧……社会已进入资讯时代,科技日新月异,没有一个产品能永远畅销,没有一个人能够永远成功,在“快鱼吃慢鱼”、“聪明鱼吃笨鱼”的时代,要求个人必须是创新型个人,团队必须是创新型团队,企业必须是创新型企业。
作为职业化员工,你和你的团队不创新就意味着落伍,意味着被淘汰,意味着死亡!
海尔总裁张瑞敏“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华为总裁任正非大谈危机管理。这些都不是危言耸听,这就是所谓丛林生存法则——优胜劣汰。你不创新,别人就会超过你,社会和市场就会淘汰你。
职业化感言:只有突破职业思维,通过不断创新,才能不断为我们的事业开辟新领域,打开新局面。你不创新,别人就会超过你,社会和市场就会淘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