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王夫之(1619—1692),明清之际思想家,字而农,号薑斋。王夫之是中国明末清初时期的思想巨人之一。他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精神,批判陆王,改造程朱,抨击佛老,吸收墨法,继承儒家传统文化的精髓,建立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不但在哲学、史学、伦理学等方面有卓越的理论建树,而且在诗学、美学方面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份非常丰富的珍贵遗产。
王夫之所生活的年代正当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史和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海徙山移”的转折时期。随着这种时代的变动,王夫之的一生也经历了亡国、破家、被害、流亡等艰难的过程,然而他始终不屈不挠,坚贞不渝,切实做到了“历忧患而不穷,处生死而不乱”。王船山的励志精神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层面:
首先,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王船山生于明末清初,船山不仅自身参与斗争举兵抗清,事败后投奔南明政权,以图反清复明。当发觉南明政权无力回天之后,他避居山野,著书立说论说夷夏之辨,总结历代王朝盛衰的教训,以寻求民族复兴之良策。他后半生倾注极大心血著《读通鉴论》,书中对中国历史上一切反侵略战争以及领导这种战争的历史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等,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褒奖。
其次,批判创新的治学精神。王船山以“坐集千古之智”的恢宏气魄,吸取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且能以“入其垒,袭其辅,暴其恃而见其瑕”的批判精神对古代思想史上不同流派的思想进行分析和批判。他提出“道因时而万殊”的改制思想,强力批判自汉代以来长期统治中国思想界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教条,为中国近代的变法维新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最后,知行合一的求实致用精神。知行的一致是王夫之认识论的核心。他始终要求将内在的思想外化为积极的事功,修身是为了认识客观规律,改造自然与社会,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学是为了用,知是为了行。他认为学问不只是讲习讨论可以获得,而必以践履为主,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