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磨刀不误砍柴功——学会职业能力的选择(3)
(5)设计你的职业模型。
工作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与工作打交道。可以想象,如果长期从事一份自己不喜欢、觉得没有前景却无法轻易跳出的职业,那将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设计你的职业模型,就是设计你的人生。
王志刚和赵高乐是大学同学,两人学的都是计算机专业。但是,两个人在同一家公司,却拿着截然不同的薪水。王志刚在毕业那年迫于生计,做了一家大型公司的网络管理员;而赵高乐则坚持自己的选择,虽然比王志刚多找了一个月工作,但是,总算找到了一份对口的工作——在一家新兴的研发公司做软件开发。如今,两人都跳槽进了同一家大型公司,所不同的是,赵高乐的薪水是王志刚的双倍;而且,赵高乐的薪水和职位都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而王志刚虽然现在薪水也不算低,但却已经达到了上限。眼看着自己跟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王志刚懊恼极了。他现在正试着往软件开发行业转,但是软件开发是个吃青春饭的职业,毕业后3年,王志刚已经二十七八了,再从头开始,一来敌不过刚毕业的大学生,二来也担心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
如果时光能倒退到3年前,王志刚一定会选择既与自己的专业对口,又有发展前景的软件开发行业。很多毕业生,其实都犯了王志刚这样的错误,他们迫于现实和就业的压力,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找了一份能解决眼下的实际问题,却没有多大发展前景的工作。由于惯性或者其他原因,他们在这样一个岗位上一待就是几年。几年后,当发现昔日一起出来的同学已经远远超过了自己,后悔晚矣。
职业设计是人生选择的中心内容。尽管对于大多数二十几岁的人来说,前面的道路有点迷茫,职业的设计也不免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但是,如果你希望成功,你就必须设计你的职业模型。
那么,我们该如何设计自己的职业模型呢?
充分了解自身的情况。
第一,我拥有什么?
把自己的专业、年龄、性别、性格、家庭情况、特长等一一列出来,看看自己拥有什么,而这些自己拥有的东西能否为自己的职业人生带来怎样的效果。
第二,我会做什么?
问问自己会做什么,这样才不至于在职场中犯“眼高手低”的毛病。
第三,我喜欢做什么?
看看自己有什么爱好,如果能将爱好和职业联系起来,那将会对你的职业人生有很大的帮助。
当你有几种职业可以选择的时候,你得分析一下市场需求。
一般来说,你得尽量选择“核心业务”。在上述的例子中,王志刚做的网络管理员只是一个辅助的行业,他的工作是为了方便别的同事更好地工作;而赵高乐的工作是IT行业的核心业务,因而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所谓核心业务,也就是能直接帮助公司创造收入的业务,比如在华为从事研发,在广告公司做文案等。从事核心业务不仅能让你收入更高、工作更稳定、更加受公司重视,最重要的是,在核心业务上做出业绩的员工往往会获得职位的快速提升。
其次是选择“可替代性小的业务”。从事可替代性小的业务,你的职位会更安全,你的薪水也会更高。这就是为什么前台秘书的工资永远不可能太高的原因。替代性小的业务,往往具有“三高”特点:一是智力含量高,如咨询师、游戏设计师、资产评估师等;二是科技含量高,如软件架构师、通信工程师职位等;三是经验价值高,如医生、律师、会计职位等。
第四,定下自己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在面试时,不少人都会被问及这样一个问题:“你5年后的打算是什么?”问这么一个问题,招聘方是想看看你是一个有计划的人,还是一个滑到哪算到哪的人。一般来说,长期目标要尽可能的大,但必须通过一个又一个短期目标去实现。
第五,写下你的提升计划。
记录下自己需要掌握和学习的一些新技能,并按照时间的安排进行学习。
第六,寻求帮助。
当你确实无法确定自己的职业模型时,你可以寻求父母、老师、朋友或职业咨询顾问等外力来帮助自己。
7.对第一份工作的选择绝对不能马虎,它可能影响你的一生
虽然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但对第一份工作的选择绝对不能马虎。一个即将要踏上社会的毕业生就像一张白纸,质朴单纯;随着社会阅历的增长,这张“白纸”会被染上不同的色彩,而第一份工作的经历无疑为这些色彩定下了基调。
一份心理学调查显示:“如果一个人对某份工作满意,他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并且能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疲倦;相反,如果他对工作不满意,则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还容易产生厌倦。”可见,对第一份工作的主观评价,决定了你是否能将它做好,更关系到今后的职业发展。
企业的经营理念、行事原则会逐渐渗入到人的意识理念中,企业文化的熏陶作用也会日益增大。第一份工作不但影响毕业生的态度和行为,也会影响到他以后对待其他工作的心态。因此,第一份工作除了要考虑职位、薪酬等外在条件,还有更重要的,就是企业是否具有正确深远的发展理念。这些也许目前不能带来明显的利益,但是却深刻影响到人生的发展。
第一份工作的成败,还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自信心。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说,怀着对发展前景的期待,往往会对第一份工作付出相当的心血;一旦发现这种努力并不能给自己带来更进一步的发展,工作热情便会大大下降,自信心也会因此受到打击。
所以,第一份工作的选择,必须注重是否能提升素质、加强能力的培养,是否有足够的学习机会为自己充电。成功未必赢在第一步,但第一步就赢往往更容易成功。无论第一份工作是你心仪的还是差强人意的,抑或是你特别心不甘情不愿的,你都得善待这份工作,因为,对于初人社会的你来说,第一份工作极有可能影响你的一生。
如果你的第一份工作恰好是你心仪已久的
著名主持人王小丫回顾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时深有感触地说:“找到第一份工作时,千万不要寄予过高的期望,但是要学会坚持。这么多年的工作经历,我的切身感受是,如果你拥有一份工作,真的很好;如果你拥有一份工作,而且还很喜欢,那你已经很幸运了;如果你拥有一份工作,它又能让你生存,而且又是你所喜欢的,那你已经很幸福了。”二十几岁的男人,在日趋严峻的就业环境下,找到一份工作尚且不容易,更何况是各方面都让自己理想的工作呢。如果你有幸进入了一家心仪的企业,你往往会满怀憧憬,表现欲强,工作热情高涨。在积极心态的推动下,你在工作中会化挑战为动力,较出色地完成任务。
这里要提醒的是:在一头扎入工作的同时,请放慢节奏,做好三项功课:
(1)熟悉公司内部的组织结构。
包括公司有哪些部门,各个部门的职能、运作方式如何,自己所在部门在公司中的功能和地位,所在部门内同事的头衔和级别,公司的晋升机制,等等。对公司整体框架有了概念,你就能初步明确自己在公司的发展前景,不至于只顾埋头工作而忽略了发展方向,能将被动地接受调动、工作委派和晋升变成主动争取和计划。
(2)了解公司在行业内的地位。
做完了第一项功课后,你就该将眼光放得更远,关注公司的战略发展,比如公司是否属于行业内的领跑者,是不是面临内忧外患、业绩正在下滑等。这样你就能知道公司在行业内有哪些发展机会,自己能和公司一起走多远,你的3~5年计划也就有了雏形。
(3)了解行业的发展状况。
你需要对行业进行宏观分析:该行业是朝阳产业,还是夕阳行业。这样你就能知道几年后自己积累的工作经验,对职业发展有什么帮助。如果转入相关行业,还需要补充哪些技能,或自己可对哪些领域进行研究、谋求发展。你可以在工作中不断关注行业评论,听取前辈们的观点,渐渐深化认识。
把三项功课做好了,工作起来就会有的放矢,更有计划性和目的性;否则,进入公司半年后还是懵懵懂懂,工作状态就会呈一条明显的“抛物线”:从积极主动到热情消失,到满意度下滑,最后盲目跳槽。
如果第一份工作差强人意
大多数刚步入社会的人,虽然怀抱美好愿望,但最终还是迫于社会和生活的压力,进入一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公司。因为心存不甘,所以在进入公司初期,看到的缺点往往比优点多,从而形成懈怠、消极的心态。在这样的心态作用下,新人容易将工作仅仅看成谋生的工具,因此更多地关注报酬、待遇,上班只做好分内事,不主动加班,工作缺乏成就感。工作一段时间后,如果薪酬没有达到期望值,或者人际关系出现困难,就会产生盲目跳槽的念头。对此,专家给出了两点建议:
(1)端正态度,积极学习。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即使公司在规模、盈利和薪酬等各方面都不算最好,但是对如一张白纸的新人来说,有足够的东西可以学习是最宝贵的。工作技能、企业规章制度、企业管理、上岗培训的知识积累,以及对职场礼仪、办公室政治等职场潜规则的学习,都是职场生存的重要基础。
(2)关注职业机会。
做好本职工作、积累职场经验的同时,你还可以积极为下一份工作做准备。比如,了解心仪职业的职业定义和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核心竞争力,利用空余时间提升自我。
如果第一份工作是在你心不甘情不愿的情况下接受的
现在,不少企业对大学毕业生望而却步,很大原因在于,不少毕业生频频跳动,给企业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常常让职场新人在对待第一份工作时心情慵懒、得过且过,对工作敷衍了事,或者整天想着跳槽。其实,这样对待你的第一份工作,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让你的境况越来越差。因此,你得改变你的态度。
首先,不要轻易决定第一份工作。新人的第一次职场体验是相当重要的,它会影响到今后的职业心态和职业规划。因此,若是为了在毕业前找到一份工作,或者迫于其他同学签约带来的压力而草率接受一份自己并不满意的工作,都是不正确的。
其次,调整心态,认识自我。首先应该剖析自身的缺点,而不是抱怨这份看似很差的工作。如果经过努力你仍然无法像其他同学那样找到满意的工作,说明你职业竞争力偏弱,在专业知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等方面可能有所欠缺。因此,你关注的重点不应该是所在公司有多差、有多小,而是应该看到自己的弱点。还是那句话,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你需要从公司中学习的东西很多。请你从上班第一天开始,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取长补短,为下一份工作积极做好准备。
8.平台的选择:大公司还是小公司?
有一天,一位禅师为了启发他的徒弟,给了他的徒弟一块石头,叫他去蔬菜市场,并且试着卖掉它。这块石头很大,很好看,但师父说:“不要卖掉它,只是试着去卖。注意观察,多问一些人,然后告诉我在蔬菜市场它最多能卖多少钱。”这个徒弟去了。在菜市场,许多人看着石头想:它可以做很好的小摆件,我们的孩子可以玩,或者我们可以把这当作称菜用的秤砣。于是他们出了价,但只不过是几个小硬币。门徒回来后说:“它最多只能卖几个硬币。”
师父说:“现在你去黄金市场,问问那儿的人。记住,不要卖掉它,只问问价。”从黄金市场回来,这个徒弟高兴地说:“这些人太棒了,他们乐意出到1000元。”师父说:“现在你去珠宝商那儿,问问那儿的人但不要卖掉它。”徒弟又去了珠宝商那儿,他们竟然愿意出5万元。徒弟听从师父的指示,表示不愿意卖掉石头,想不到那些商人竟继续抬高价格,出到了10万元,但徒弟依旧坚持不卖。他们说:“我们出20万元、30万元,或者你要多少就多少,只要你卖!”徒弟觉得这些商人简直疯了,竟愿意花大笔的钱买一块毫不起眼的石头。
徒弟回到禅寺,师父拿回石头后对他说:“我之所以让你这样做,主要是想培养和锻炼你充分认识自我价值的能力和对事物的理解力。如果你生活在蔬菜市场,那么你只有那个市场的理解力,你就永远不会认识更高的价值。”
这个故事在许多成功学书籍里以不同的面目反复出现,但是,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告诫人们,你选择怎样的人生平台,将决定你拥有怎样的人生。
一个人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就要不断地为自己寻找更大、更高的平台。
于是,平台成了很多人自身“不作为”的借口:当他事业不成功的时候,他会归咎于“没有平台”;当他业绩不佳的时候,他会归咎于“平台不合适”。
你有没有更深层次地去思考这个故事呢?倘若禅师给门徒的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还会出现如此戏剧性的效果吗?因为禅师给门徒的是一块有着石头外表的黄金,所以在识货和不识货人的眼中,价值才会有如此大的差距。
换句话说,选平台之前,你得先认识自己。是金子,当然要寻找黄金市场;倘若你只是一块廉价的石头,就是被拿到最厉害的黄金鉴赏专家眼前,你依然是一块毫无价值可言的石头,还不如拿到建材市场去,或许还能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
所以,选择好的平台,不如选择合适的平台!
大公司,还是小公司?
绝大多数人都希望进入一家大公司,不到“走投无路”绝对不会考虑小公司,因为他们觉得大公司的培训体系非常完善,可以帮助一个外行新手迅速成长为老道的行家里手。
这个观点没有错,但并不完善,大公司和小公司其实各有各的优点。大公司提供更多培训,小公司提供更多实践,孰优孰劣,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