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磨刀不误砍柴功——学会职业能力的选择(1)
在我们进行职业的选择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我选择的这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的性格?是否利于长远的发展?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千万不要一味地选择眼前热门的、赚钱的职业,要把自己的视野放得长远些。
1.与其先投出简历,不如先定位自己
见首不见尾的应聘队伍、场内飞撒的求职简历、应届生焦急彷徨的眼神,这些构成了当今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就业市场画面。
造成就业难的原因很多,比如热门专业毕业生过多,导致需求结构性缺口;用人单位设置门槛过高,毕业生难以逾越等。但是不是也需要从求职者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呢?有些大学生自恃是“天之骄子”,求职时眼睛紧盯着体面、薪酬高的行业,缺乏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正确认识。用人单位需要大学生,但不需要那些报酬要求高、自身能力低、做事不踏实、对工作缺乏激情、喜欢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学生。
在主动求职前,必须先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等,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就业倾向、就业态度,分析自己的求职技能和技巧,从内心寻找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客观分析自己的竞争力如何,要做到自己与自己竞争,而不是一味地与他人攀比。在用人单位眼里,现在的求职者往往高不成低不就,他们认为现在的求职者没有以前那么肯吃苦,专业知识又不能马上运用到工作岗位上来。这样的成见固然跟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具体情况不完全了解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很大一部分原因和求职者没有及时正确地审视自己有关。
自我评估的目的,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因为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对自己的职业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思维方法、道德水准以及社会中的自我定位等。
目前,人才的供需双方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定位不准确:用人单位考虑的是“杀鸡就用宰牛刀,能背150斤的人背100斤肯定健步如飞”,于是大材小用现象时有发生;求职人员,特别是应届毕业生有好高骛远的心理,复杂的做不来,基础的又不屑于做,于是高不成低不就地感叹世态炎凉,长此以往,必将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正常发展。
因此,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职位要求,找准自己就业的社会定位尤为重要。
(1)你是找工作,不是发传单。
现在青年朋友们在找工作时,总是抱怨仅简历就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而且大多石沉大海。
要知道,找工作不是谈恋爱,有了感情就爱,没了感觉就走开。找工作更像是一场肩负责任的婚姻,盲目地把媚眼抛向自己并不熟悉的岗位,是对自己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
如果你只是想找个工作,或许可以把自己的简历像发传单一样发给每个招聘的单位;如果是想找到好的工作,那么建议你最好是有选择地投出简历,这样省钱也省精力,而且也容易以好的精神面貌出现在主考官面前。
(2)你是去上班,不是去聚会。
去面试时,你的仪表很重要。长得怎么样不是你所能决定的,但怎么装扮自己,主动权完全在你手上。去大公司面试,化点淡妆是有必要的。
在面试时,有些女孩子打扮得很漂亮,只是那种漂亮过了头,难免给人轻浮的感觉;也有人化着浓妆,说话装腔作势,本来可以好好回答的问题,非要装着淑女样,给你来句“嗯”“啊”“这个嘛”。这些在面试时都是比较忌讳的。
上班族的服饰,不被人关注就是最大的亮点。得体是对一个公司职员起码的要求。
(3)不要模棱两可,要学会婉转。
有些刚出来找工作的毕业生总是会听人说道,人力资源部门的经理都比较无聊,总问些根本就是废话的问题。这是一个很不正确的认识。没有哪家正规单位会有闲工夫和你拉家常,他们所问的问题都是有目的的。
对方问问题时,你最好如实回答。当对方问到不是你的强项时,不要掩饰自己的缺点,而应机灵婉转地把自己的优点表现出来。
(4)学会用价格评估自己。
工作首先是为了生存,只有在生存的基础上才可以谈发展。当对方问你理想月薪时,千万别说够吃够喝够租房就行,这样的概念实在是很笼统,也不要头脑发热说个过高的数。你可以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果你想月薪在3000元左右,那么你不妨说2500元到3500元之间,让彼此都有一个选择的空间。
全面评价自己,不断充实自己也很重要。通过人才市场提供的人才需求信息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对坐办公室搞管理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少,而大量需要的是能将设计稿变为优质产品的业务精、技术硬的技师,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找一个技师比找一个研究生还难的现象。所以一些本科生认识到这种情况后,就来了个“急转弯”、“快调头”,到职业技术类院校“回炉”,把自己掌握的专业技术理论通过生产实践变成真正的实用技能,结果,他们真的成了被一些企业用人单位争抢的“宝贝”。这说明,只要求职者能主动适应市场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就有可能变失业为就业。
总之,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在投出你的简历之前,年轻的求职者们要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职位要求,找准适合自己的职位,这样求职才容易成功。
2.先磨刀还是先砍柴——选择就业,还是选择继续深造?
想要找到理想的工作,首先自己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这个时候,“先磨刀,还是先砍柴”这个命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是的,是先就业呢,还是选择继续深造呢?
打开网页或翻开报纸,满眼都是各企业和用人单位的招聘广告,但网页的右侧或报纸的夹缝里隐约能看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恐慌。有些父母把希望都寄托在儿女身上,觉得现在的本科毕业生简直是烂大街了,于是多方省俭,甚至贷款,使儿女继续深造。他们认为只要硕士或博士文凭一到手,工作就有把握了。然而,就目前的社会形势来看,这样的希望到底会不会实现呢?
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对于深造和就业的问题往往会走这样的连环套:大学毕业了,因为无业可就,姑且深造吧,所以今日之深造即为他日之就业着想,然而,今日拿钱出去深造或可易如反掌,他日就业而拿钱回来竟如登天般难,于是大学毕业以后就真正成了无业游民或者长期处于失业状态。所谓深造者,其实也带有就业的意味,差不多50%或以上的深造者是包含了就业的意味的,所以本科生的深造或就业的问题就变成了同一个问题:谋生。由此,问题的核心即只是个生计问题。
然而,青年人的求知欲是强烈的,幻想是丰富的,强烈的求知欲和美妙的幻想一层层交错包裹着,使他们在面对深造和就业时不知如何取舍。
应届毕业生求职,表面上看是就业的问题,而实际上是择业的问题。择业就是要做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集中目标,强化发展,通过若干年的工作,实现从无工作经历者到行业人才的提升。同理,应届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也要以职业发展为目标,选择合适的深造途径,在学历资质上提高自己的含金量,为职场前途做好准备!
前几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企业批量裁员,或用停职、降薪来降低无效消耗。如此一来,空缺岗位大幅减少,岗位层次和门槛也大大提高了。而刚毕业的大学生因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和社会经验,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其就业难度会更大。
据有关调查统计,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时间在超过10个月仍无结果时,有78%将会进一步降低就业要求,同时扩大求职范围。这一选择将会使大学生就业定位缺失,无法客观地、有针对性地根据自身能力和条件就业,甚至失去信心,丧失就业方向。
由于就业难度增加和大学生普遍降低就业标准,不符合自身能力和条件的“勉强就业”现象也大大增加。因自身能力和兴趣爱好与在职岗位的不匹配,勉强就业的大学生很难在工作中提升必要的职业技能,并可能引发频繁跳槽,从而影响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
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社会一切不合理的状态尚未纠正以前,这个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当然,有志气、有魄力的学生也无需为这个问题整天哭丧着脸,目前社会上的有些成功人士也是没念过大学的,知识并不一定在学校才能学到,社会也是个大课堂。
有志气的学生绝不会读了几年大学就会把自己看成一个知识分子,那件长长的黑色学士袍是可以脱掉的,但脱掉之后,他也不会忘了自修。对于这样的毕业生,深造和就业都不成问题。
无论是先就业,还是继续深造,最终的目的都应该是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到底是继续深造更有利于将来职场发展,还是先就业更有利于职业发展,应该是每一个面临类似情况的人都应仔细考虑的问题。
3.弄清楚自己的弱点,选择避幵它
成就卓越者的成功得益于他们充分了解自己的长处,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进行定位或重新定位,永远保持特质,最后,他们得到了一片蓝天。
要想成功,必须学会选择;要学会选择,必须先了解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你的目标是什么,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选择能发挥你优势、避免你劣势的“饭碗”。
美国社会专家研究显示,人的智商、天赋都是均衡的,或许你在某一方面有优势,但不一定在別的方面能够赢过别人,有优势的同时就会存在劣势。人非完人,不可能在每个领域都十分突出,有时候甚至缺陷十分明显。不同的人,心理素质、心理特点、智能结构等必然千差万别。有的多条理,善于分析;有的多灵气,富有幻想;有的擅巧计,能于谋略;有的富形象,善于表演。只要比较准确或大致对应地找到自己的成功目标或方向,你的机遇就会或早或晚、或近或远地存在于这个方向的轨迹上。
客观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这对于你的成功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你在一个不擅长的方面辛苦拼搏,成效可能不会很大,甚至会无功而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经历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高超的智慧,也绝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父母亲尊重老师的意见,便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瓦拉赫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又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就被点着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优点和弱点,一旦找到自己的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这一现象被人们称为“瓦拉赫效应”。成功的诀窍在于经营自己的个性长处,经营长处能使自己的人生增值,否则必将使自己的人生贬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如果抱着自己的劣势不放,就会荒废自己的优势。人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在长项与短项上的抉择。在成功心理学看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成功,最主要的是看他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长项(或叫优势)。成功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类有400多种优势,这些优势本身的数量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应该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之后要做的就是放弃劣势,将你的生活工作和事业发展都建立在你的优势上,这样你才会成功。
每个人都具有特殊才能,应该在各方面都尽量灵活运用自己的这项特殊才能。但是,偏偏有很多人以为自己所具有的这项才能只是一些不登大雅之堂的“玩意儿”,根本不曾想过利用这项“小玩意儿”来提高身价。
德塞纳维尔是别人眼里一无是处的庸才,但他总觉自己有点与众不同的地方。有一天,他脑子里飘起一段曲调,他便将它大致哼了出来,并用录音机录了下来,请人写成乐谱,名为《阿德丽娜叙事曲》。阿德丽正是他的大女儿。曲子谱好后,他就在罗曼维尔市找了一个游艺场的钢琴演奏员为之录音。这个演奏员毫无名气,穷酸得很。德塞纳维尔给他取了个艺名,叫理查德·克莱德曼。这一弹奏在音乐界引起了轰动,唱片在全世界一下子卖了2600万张,德塞纳维尔轻而易举地发了财。他说:“我不会玩任何乐器,也不识乐谱,更不懂和声。不过我喜欢瞎哼哼,哼出些简单的大众爱听的调儿。”德塞纳维尔只作曲,不写歌,他的曲子已有数百首,并且流行全球。
一个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是获取成功的一件法宝。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会立大志,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当科学家、发明家。培养一技之长,一步一步去累积自己的个人资源,才是成大事的必由之路。
许多成就卓越的人士,他们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他们充分了解自己的长处,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进行定位或重新定位,最终找准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