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金戈铁马,辩锋犀利(1)
1.利如剃刀的辩锋
论辩是人们常用的、最正当而且最有效的武器。武器的种类很多,使用的方法当然各有不同,它的利钝也因武器而异。语言何尝不是如此?如果对它的用法昏然不知,再好的武器也发挥不了应有的效用。
我们的话语,有时候也像剃刀那样快利无比,有时候也像长矛那样,足可穿人胸脯。说到武器锋利的情况,可真是各具异趣。
有的是可以广为通用,其利如小刀;有的是足以把一个人斩成两截,其利如武士刀;有的是可以把巨木两断,其利如锯;有的是可以穿坚砍固,其利如斧。
事实上,操剃刀,顶多只能裁纸、削笔或是刮刮胡子而已。
要切、割、砍、断巨大或是坚硬的东西,使用其小如剃刀的玩意,必不能遂愿。拿武士刀来说,即使挥斩有术,面对参天巨木,怕也嘎嘎乎称难。
砍巨木,就必须有锯、斧那种锋利,但,若拿锯、斧来刮胡子,那就不对劲到了极点。
语言也是一样,锋利的情况参差不一,有的是利如剃刀,有的是利如武士刀,有的是利如斧头,各有相异,就如人类的面貌,迥然各异。
至于哪一样锋利才好,因各人的立场和工作场所的不同,而大有变化,不能一概而论。
有一点倒是不能不知的,那就是:小不能兼大,大可以兼小。
也就是说,剃刀不能砍巨木,斧头却可以裁纸、削笔(虽然使用起来格格不入,但是,终可达到裁、削的目的)。如此推论,当知语言的锋利,与其是剃刀,不如是菜刀;与其是菜刀,不如是武士刀;与其是武士刀,不如是斧头。
因为,使用斧头可以完成较大的事,使用剃刀就无法完成较大的事。这也就是大可兼小,小不能兼大的道理。话是这么说,如果用法得当,剃刀小则小矣,却超过武士刀的效用。
总而言之,武士刀也好,剃刀也好,要是不锋利就百无一用,完全失去了它们本来的价值。说到这儿,就有必要先解释:“什么才是锋利的语言?”
2.寸铁可以致人于死地
经常说话的人,脑筋就会得到磨练。
然而话说回来,语言如果使用过度,又会出现麻烦,不是有句俗话说“过犹不及”吗?这就是说,语言若使用过度,效果反而大减。
“寸铁可以致人死命”这句话说明话若简洁,但悍气十足,就会产生不能抵挡的力量。语言的用法是否妥当,就要从这一点来衡量。
一言以蔽之,话要说得恰到好处。
比这更要紧的,倒是发表讲话的时候,脑筋如何与之配合,使之产生最好的效果。
因为,同样是一把刀,如果技巧奇劣,原是可以一砍两断,却变成数砍不断;如果技巧奇佳,原是数砍不断,却变成一砍两断——产生意外的效果。
练过功夫的人,可以用纸捻儿(搓纸而成的绳索状物)把木筷子劈为两半。
又如,修行者可以在刀口上,从容踏过,脚心却一无损伤。
也就是说,柔软如纸,也可以用来劈木,锐利如刀口,有时候也无法伤及脚心。
这里说明了一个道理:
平时明敏果断,脑筋奇佳的人,有时候也无法畅言心中所思的十分之一的事。
又,平时拙于言辞,说起话来结结巴巴的人,有时候会突然滔滔而言,大展辞才无碍的一面。这种现象到底是因何而起?
3.善于运用巧言辞令
一个人就算脑里打转的是无与伦比的好构想,要是不把它变成语言向别人述说,或透过文笔向别人说明,再好的灵感、构思也会不了了之,到头来等于零。可以说,尽管一个人很聪明,要是语言表现技巧是零,他就无法把所思所想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
又,并不是拙于口舌,但在某些时候、某些场合,无法畅言心里想说的一半话,论结果就等于“拥有实物却白白糟塌”,实在令人惋惜。
拙嘴笨腮,或是言语不足,即使有十分灵敏的脑筋,也会陷入无用武之地。这无异持有不发火的子弹,中看不中用。总而言之,“说话”技巧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着实不能小看。
在辩论场合,语言分为两大类,其一是攻击的,另一是迎击的。
两者同样是武器,但是,攻击的时候必须具有撼动对方心魄之力;迎击的时候必须具有摧毁对方论点之力,否则都难以成功。当彼此相谈,发展成争论的局面,这时候足以左右大局的,与其说是巧于言辞,或是拙于言辞,不如说是脑筋能否反应灵敏,应付有术。
什么时候该使出怎样的招数,下面将逐项详述,这儿特别要提醒的是“拥有语言这个武器的人,他精神上的架势如何”便是决定胜负关键的事实。
一个人,当他手持武器而战斗时,必须在精神上有何准备?有何架势呢?以言辞与他人辩论之时,就非有同样的心理准备不可。缺了它,你只有曳甲而奔,弃刀而逃。
4.心理准备重于巧用言辞
古时候,那些浪迹江湖的剑客,到底抱着怎样的心境去出生入死?在日本,妇孺皆知的剑圣——宫本武藏,之所以练到剑心合一,不曾落败,完全是倾注全副精神,修炼“克敌之前,先克己”的秘技所致。他把“克己”看得比如何用剑更为重要。所谓克己就是“战胜自己”,也就是“莫输给自己”,拿现代心理学的说法,输给自己的状态就叫做“心理的内攻”。
以一般的说法,“内攻”就是丧失镇静,或者说“胆怯”——站在人前就浑身不对劲,譬如,冷汗直流,语无伦次,全身哆嗦,满脸通红之类——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
有些人在宴席上致词,突然挤不出半句话来,或是心一慌,说得支支吾吾,冷汗直冒;有些人在情人面前就脸红耳热……这就是心理上奇妙的风暴现象。
这种心理的风暴,到底原因何在?
心理上的内攻,是怎样一个状态?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我们常常说:“唉,心一慌两眼就发黑,什么都说不出来了。”
这个“心一慌(胆怯)”,就是心理上遭到内攻时候的状态之一。
那些被选为奥运选手的运动骁将,往往也因怯场而无法发挥较好的水平。
脑神经愈发达的人,内攻的程度就愈甚。我们常说,某某人神经太粗,某某人神经太细,这不是说神经真有粗细之分,而是指它的迟钝(神经粗)、敏锐(神经细)而言。
迟钝表示脑神经的传达速度缓慢,锐敏则表示脑神经的传达速度快捷。
神经敏锐而又具有足堪匹配的大脑,那就最为理想。问题就在,一般人的情况,是神经敏锐,但是大脑的作用无法与之并称,因而惹起神经质、过敏症之类的精神障碍。
运动选手之所以必须具备敏锐的神经,以及清醒的头脑,道理就在这里。
即使体格很棒,若缺少敏锐的脑神经,这个人充其量只能从事劳力为主的工作,不可能成为拔尖出众的运动选手。
敏锐的神经,具有促使肌肉快捷因应的好处,同时,更具有压倒大脑的负面——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心理上的内攻”,亦即前面提起的“心会慌”、“人会怯场”。
平时,我们即使无所感觉,无所思考,不,甚至沉沉而睡之时,大脑也在“不随意”地活动。这种意识活动,只有撒手而亡的时候才会停止,也许,你会反问:
“睡觉时意识不是消失了?”
错了,即使入睡,大脑还是自顾自地做梦,不断活动着呢。或者你又要辩说:
“我并不做梦,这不就表示睡觉时意识暂失吗?”
你又错了,“不做梦”的事实上只是“不记得做过梦”罢了。
即使做了一火车的梦,要是清醒之后不复记忆,论结果实在很像未曾做梦,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觉。也就是说,你“睡得很沉,没做过梦”,追根究底,绝非“未曾做梦”,你只是对做过的梦,“不复记忆”而已。
由于某种冲击而昏厥,或因麻醉而昏睡时,情况亦如出一辙。简单地说,睡眠就是指截断了你身心之间的关系这种状态而言。你的心灵由于不再受神经和大脑的支配,得以鼓翼翱翔于意识这个无边无际的世界。这就是道道地地的“梦”。
当你将醒未醒,心灵又受到了大脑的支配,那一部分的梦就此烙印在大脑。当你完全清醒,事后,你就把它当做“梦”来回忆。如此说来,你认为“我做了什么梦”的那个“梦”,说穿了,只是所有梦境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对这一番说明,想必你不会遽而置信。
你一定辩说,“哪有这等事?这么说,睡眠云云,不就毫无效用了?累极而睡,却整晚还在做梦,脑筋哪有歇息的时间?”
这一点,你倒可以放一百个心。梦,是大脑最小限度而且是不随意地活动的状态,性质上,跟由生到死从不休息的肺脏、心脏的作用,毫无两样。
所谓“头脑感到疲累”,不是由于它在肆意活动,而是由于人的心逼使它活动过度所致。
有一种检查头脑机能的仪器叫做“脑波检验器”,用它测验头脑机能的强度,您将发现即使是熟睡的时候,每秒钟仍会出现两三次有规则的脑波。把受测的人唤醒之后,您将发现脑波会突然增为每秒钟多达十到十五次。
要是让受测的人参与讨论,使之思考,脑波就呈现每秒钟约莫起伏三十次的小波状。
这件事证明:人,不管睡得有多沉,大脑还是活动如故,也就是说,大脑任何时刻都有所意识。
睡眠时候的脑波,跟思考时候的脑波,两者相差十倍以上,这表示睡眠中的头脑,把机能降低为十分之一,这个用意并非趁此消除疲劳,而是趁此贮存精力。
人,一旦死亡,脑波就不复出现。这就是说,头脑的机能即使在昏厥或昏睡、熟睡之时,还能保持平时十分之一的作用。
情感被激,跟“心慌”到底有什么关系?答案是大有关系。
刑警问案时使用一种工具,叫做测谎器。这实际上是一种脑波检验器。
在嫌疑犯身上安装这种器具后,向他发出一连串的问题。要是据实而答,头脑就无须太思考(可以顺口一一回答),所以,脑波也徐徐地、有规则地出现,要是稍动脑筋打算说些有违事实的话,或是因犹豫而脑筋一片混乱,或是急于逃出那种困境而心慌意乱,脑波就突然呈现凌乱不已的小波状。
刑警就根据脑波的走势,判断所言是真是假。对胆大而且厚颜无耻的人使用测谎器,并不管用。因为,他会从容撒谎,脑波也测不出真假。心慌意乱的时候,也会产生与此雷同的现象。心慌或怯场,是指抑制对方的心理状态而言。
人的意识很复杂,它包括了缘自性格的众多情感、欲望、思想,它们不断交织,片刻不得安宁。这种不随意地活动的头脑机能,一旦受到某种震荡或刺激而突然剧烈高涨时,要想抑制,已是回天无术了。这时候的脑波,就很可能高达30次了。
5.胜己则足以制人
从体质上说,容易心慌、怯场的人,脑神经都异常敏锐,始终处于紧张兮兮的状态下。
除了睡眠的时间,神经就像乐器的弦,终日绷得紧紧的,只要稍一触及,就“乐声”大起。对外界的刺激,反应之敏,之快,一至于此,其紧张的程度实在不难想像。
这种人,只要是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手之所触,对外界来的一切刺激,无不敏感地把捉,搅得头脑没有片刻的安宁。更糟的是经常给不着边际的心思,绑得逃逸无术。
看他的外表,犹若无所思,其实,凡心却思绪翻滚,难以平静。这一类型的人,在谈话、看电影(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件事)之时,反而能够使脑筋不至于太劳累。
由于对外界的刺激太敏感,使他应付无策,所以,即使静静地坐在那儿,脑里还是杂念如云,涌现个不停。
拿带刃的东西为比喻,这种人就像剃刀,明敏果断之处,旁人无可企及,可是,临到必须有所行动,往往紧张过度而心慌、怯场,发挥不出乎时的一半能力。这种人,静坐思考,总会发挥出超众的能力,可是,要他启口陈述,却说不出想说的一半话来。
这就是说,神经的紧张带来的内攻(内向)状态,逼使他的锋利气势,荡然丧尽。
由此可知,内向型的性格,对一个人的起而谈说,有莫大的阻梗作用。
话是这么说,内向这种性格,绝非坏事。
内向型的人,多的是天性良知、戒心强、肯反省,富于智性,所以,为人内向,并不可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