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介批评学(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中国媒介批评的模式与方法(2)

后殖民主义批评

后殖民主义批评是80年代兴起的一股批判思潮,由萨伊德发掘出来的。后殖民主义,又称文化殖民主义,特指一套霸权话语体系。萨伊德的“东方主义”理论提出西方人所认识的东方,“并非一种自然的存在”。而是西方基于霸权的需要建构起来的。在建构东方的过程中,东方被他者化(或说东方化)了,东方主义者通过一整套二元对立的表意形式(如成熟/幼稚、文明/野蛮、发达/落后、进步/原始等),将东方置于西方文明的对立面,成为永远映照西方进步、繁荣、理性、科学的镜子。而话语的权力总是与其他权力联系在一起的。东方保持沉默,不仅仅因为它没有自我表述的能力,更因为它没有自我建构的能力。近代以来西方的话语支配权来自西方霸主的地位,而这不只是一种霸权话语,还是“西方用以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因此,西方表述的方式与西方统治东方的方式是紧密相连的。

该理论为传媒学者开辟了一块新的话语批评园地,一切有关非西方国家的话语,从学者论述、政府宣传,到诗歌、小说,都可供后殖民主义分析。

在新闻宣传于国际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今天,国际宣传是各国实施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重要手段。国际宣传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本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价值观等的宣传,以及对本国关于某些国际性事务的政策、立场、观点、主张等的宣传;二是对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内政、外交各方面做客观或非客观报道。而且今天的国际宣传,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大规模、经常性、长期性的宣传活动,其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学、生活等各个方面,其形式之多样化也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对国际新闻宣传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来分析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学者最关心的莫过于西方国家对第三世界相关的新闻报导。西方的新闻媒介如何选择性地报导第三世界以及如何用新闻报道来进行意识渗透进行和平演变?更重要的问题是这些西方的报导如何影响本国人对东方的认知,并进而影响第三世界人民的“民族意识”(或“本土意识”)?在要求建立“国际信息新秩序”的今天,运用后殖民主义批评的方法来进行新闻批评是很有意义的,尤其是在许多学者提出“信息霸权”“文化帝国主义”的情况下,西方新闻的“东方主义”问题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大众文化分析

新闻传媒是我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每天所报道的新闻不仅极大地占有了我们的闲暇空间,它所建构的文化也正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那么这些新闻报道是怎样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传媒制造的大众文化是怎样的一种文化,进而我们才能了解这种背景下新闻传媒制造的文化是怎样的并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

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批评原本是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提出的批判性理论。阿多尔诺在其《文化工业》一文中指出现代工业社会之后,社会物化的症候已迅速蔓延到文化艺术领域,它导致一个庞大的文化工业的建立,大众传媒是文化工业中最重要的文化制作工场。文化工业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皆大欢喜的幻觉,以补偿人们在物化社会中失去的东西。且文化生产的物化带来文化消费的物化(即文化消费的标准化、模式化和简单化)。马库塞的“单向度文化”理论认为,文化工业不仅抹杀了文化的鲜明个性,而且扼杀了文化最宝贵的精神,即它“否定的理性。”他指出,当代工业社会已经成功地建造起一种单向度的文化,这种文化完全丧失了否定和超越能力,它不会鼓励人们去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类生活。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认为,人类在工业社会之后进入了技术复制的时代,现代艺术以机械复制为主导,艺术从个别文化精英的手中解放出来,成为大众欣赏的对象,但与此同时,大众所欣赏的已经不再是同一种艺术。

例如这几年人气超强的“超女”,“好男儿”等选秀活动,从海选到PK到短信复活,都是娱乐新闻的最佳题材。报道中参赛选手的身世背景,绯闻暴料是最热门的素材。“草根”一词充斥在各种各样的娱乐新闻报道中。平民化的海选,灰姑娘变身公主,贫儿变王子的故事不停上演。有人对此疯狂崇拜,选手们的身后是大批的“粉丝”;也有人对此不屑一顾,认为这种造星运动也难免会落俗套。这种由新闻传媒帮助下所推动的娱乐文化模式,正改变着许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对于新闻受众来说,当今天的各种新闻铺天盖地地向我们涌来来的时候,我们不禁会有这样的疑惑:当多元形式的新闻越来越多的充斥于我们的生活,这些新闻到底创造着怎样的文化并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新闻的产生在文化工业的复制之风下会以怎样的面貌出现,这会不会影响到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呢?新闻文化会不会也出现工业复制的趋势呢?这些都值得我们在新闻批评中关注。

政治经济学分析

新闻传媒不只是文本,它还是一个社会机构,并与外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体制结成多角的关系。政治经济学分析是从经济和政治的权力网络中去透视新闻传媒的性质和社会功能。

政治经济学者认为20世纪的西方新闻传媒首先是经济企业然后才是意识形态工具。因此他们最关心的是传媒的商品化问题。传媒商品化带来的问题是商品生产的逻辑如何制约新闻传媒的运作以及谁以何种方式控制新闻传媒。传媒的商品化使传播内容、阅听人以及传播劳动本身都出现商品化趋势。传播内容的商品化是讯息转化为可以买卖的商品的过程。因此,为了吸引大量观众,新闻报道开始加入商业元素。由于媒体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广告商的投入,新闻报道甚至还要考虑到广告商的利益和需要。此外,美国政治经济学者史麦塞1977年提出的著名“阅听人商品”的理论。该理论包含了三个观点:第一,阅听人是一种商品。大众传媒制作节目的同时,也生产出这一节目的阅听人。第二,阅听人是传媒工业的劳工,他们的观看就是劳动。第三,阅听人为传媒工业生产剩余价值。由于阅听人商品化了,因此传媒从以前发生事件后被动的报道新闻转为大量的策划新闻报道甚至制造新闻的主动局面。而且新闻的议题设置在此创造怎样的阅听人也就凸显出来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传播劳动商品化的趋势,特指由于传播新科技的发展,传播者的专业创造转化为规范化生产的过程。如今的报业集团,广电集团把新闻的报道也转变成了一种规范化制作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新闻的出炉开始走一种大批量生产的路子。可以看到,以上传媒的种种商品化倾向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是很大的。传播什么、选择什么、传播创造怎样的阅听人等都是比较重要的问题。

传播垄断是另一个政治经济学者关注的问题。在当前传媒产业中集中化和集团化运动成为趋向激烈的连结运动。集中化指越来越多的传媒落入越来越少的大型传媒企业手中。集团化则是战后传媒并购运动加速的产物。面对传媒出现的这些垄断现象,对批判的传媒政治经济学者来说,重要的问题便是经济所有权和控制权如何干预新闻媒介传媒的中立。对这一问题,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传媒所有者能够直接和间接地决定编辑政策和意识形态立场;另一派强调传媒经济结构的制约。实际上,新闻报道见诸于的大众,必然要受到传媒和编辑以及其背后各种大背景因素如政治和经济的控制。政治经济学分析正是对新闻把关人及其背后的种种政治经济因素的进行分析以解读新闻作品的深层涵义。

此外,常用的批评方法还有以下几种,这里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1.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分析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分析主要源自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和阿尔图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葛兰西认为,一个现代政权的维持必须依靠两样东西:政治、经济统治加上文化霸权。

从他们的理论中可以看到,真正的新闻自由是不存在的,任何政权都要把新闻媒介当作自己统治的工具,因此,它只可能在特定的情境之下对新闻的报道给予一定的自由,以平衡可能的抗争与抵制。所以,对于新闻报道而言,从宏观上把握其意识形态背后所从属的国家机器地位对于我们理解新闻与政治的关系有很大帮助。因此,意识形态分析不能只限于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还应分析意识形态在进行“个体与实际生存条件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行为和过程本身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和传媒例行的仪式、传媒生产的模式、传媒组织的架构等等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2.解构主义理论

解构主义理论以法国的德里达和美国的米勒所代表。解构主义之所以在理论界引起巨大反响,主要原因之一是它对西方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重新讨论。其中的读者反应理论,开拓了新闻批评领域的视野。

解构不是拆毁或破坏,而是对于存在的一种思考,是对形而上学的一种思考,因而表现为一种对存在的权威或本质的权威的讨论,而这样一种讨论或解释不可能简单的是一种否定性的破坏。解构的关键不在于把人们从这个过程中移开,而是赋予“解构”被思考的可能性。[7]在媒介批评中,作为解构主义理论的一个分支-读者反应理论,被应用于分析大众传播媒介如何与观众,读者共建意义世界。读者反应理论的核心即阅读召唤意义苏醒,阅读是“深化的实践”。阅读召唤意义苏醒表现在读者或观众地位的提高,强调“意识”对每个个体阅读的影响,从另外一个角度探讨新闻文本意义产生的复杂性。阅读是深化的实践来自于斯坦利·费什的理论,由于阅读的“深化实践”受到当下社会话语的约束,每一位读者在接受信息时都受到自我意识、社会、政治、文化话语、社会道德规范的支配。因此,对于同一新闻事件关注的延伸,会为事件的阅读开掘不同的角度。

3.流行文化分析

流行文化分析源自于对阅听人的研究,研究他们如何主动的利用传媒和流行文化来建构自己的文化。英国学者霍尔为了说明讯息的解读与讯息的建构同样复杂,划分了不同意识形态取向的阅读。他认为阅听人在解读电视讯息时,会建构起三种立场:主导——霸权立场、协商立场、反对立场。这三种立场带来三种取向的解读:偏好阅读、协商阅读和对立阅读。偏好阅读者是那些接受主导意识形态的阅听人,他们从主导意识形态“偏好”的角度(使用主导意识形态的符码)进行解读。协商阅读者也在原则上接受主导意识形态的解释,但同时亦觉得这一解释不能完全符合自身的社会经验,于是要协商,以便找出一个双方可以接受的解释。对立阅读者则因其社会情境与主导意识形态相悖,故采取了完全另类的解读。

流行文化理论从解读文本的角度将阅听人置于了主动的角色地位,把传受关系分析成双向关系,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有选择的主动的接受。因此,对于大众传媒中创造的新闻受众,我们可以看到同样一篇新闻,在该理论的分析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解读,而产生不同的反应和行为。因此,新闻的议题设置以及情景建构、文化建构究竟能多大程度影响受众,受众如何有选择的来解读新闻、理解新闻、接受传播并付诸行动跟每个受众自身的背景、学识、观念以及阅读习惯都密切相关。

4.女性主义批评方法

女性主义批评方法从女性在男性主流话语权利下的失语现象来看新闻作品中的女性劣势地位问题。例如各国女性领导人的上台都被大肆报道,其原因就在于政治领域男性占主要地位的现状使得女性的执政成为最好的新闻视点。

女性主义产生于18世纪,产生的原因是希望确保妇女被赋予和男人一样的天赋权利,且不受任何人的侵犯。当前的女性主义理论受到后现代主义和多元文化理论的影响,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关注女性的差异和特殊性。参照伊·安·卡普兰的方法,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可以如下分析叙述。(1)坚持平等地位,反对压迫和轻视女性;(2)反对男性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制度,揭示性别差异中的歧视;(3)关注现存体制对女性形象的塑造;(4)后结构主义的女性主义立场。如今,对于女性主义、环境保护主义和生态团体、同性恋组织和反对种族歧视等问题形成的新的观察角度,对于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是一种有力的支持。

以上各种批评方法对新闻批评都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通过使用这些理论方法,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来挖掘新闻的深层涵义,并且理解新闻背后的各种背景和各种规限所要表达的声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新闻作品。新闻批评的社会意义就在于它的思考与反思,透过分析新闻所反射出的社会机理及关系网络,产生其目标达到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