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父母育儿经:好教养,好人缘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举止修养——培养温柔礼貌的小淑女

开设礼仪课,打造完美女孩

在日本家长的眼中,一个有修养的女孩,要比一个高智商的女孩更让他们感到欣慰。

因此日本父母特别注重对女孩进行礼仪教育,比如:

注意生活细节,垃圾是否分类扔进垃圾箱,玩具是否收拾好,看完的书是否放回书架;

早晨起来是否跟爸妈问好,晚上睡觉前是否跟爸妈鞠躬道晚安;

不管家里有没有人,自己是否大声喊“我回来啦”,爸爸下班的时候,是否说“回来了”,然后帮爸爸取下公文包;

接过别人递过来的东西时是否说“谢谢”,打喷嚏的时候是否用手捂着;

饭前是否合上十指说“我开动了”,吃完饭是否端正地合上十指说“谢谢”,吃饭的时候是否考虑周围人的感受,嘴巴是否发出了很大声音;

……

我们不妨效仿日本父母的教育方式,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知书达理的完美女孩。

1.打造女孩的仪容仪表

对女孩来说,容貌干净整洁是最容易做到的,也是最简单的要求,此外,还要拥有饱满的精神气质。再美的女子,精神萎靡不振也很难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因此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我国,“身如柳,脸如峰,肤如玉,指如葱”都是所有女性所追求和向往的。想让女孩拥有良好的礼仪,首先要让她在健康和优美的身姿中,不断塑造自己的魅力,展现自己独有的气质美。

在穿衣打扮方面,父母必须让孩子明白自己做出选择的原因,因为只有具备了自我意识,女孩才会自然而然地关注自己的仪容仪表,尤其是对于服饰,让她拥有自己的看法,才是父母最为明智的选择。

2.纠正女孩的仪态举止

所谓仪态举止,主要包括站、坐、行以及神态、动作等方面。一个站姿优美的女孩往往会让人觉得窈窕挺拔、精神饱满,而一个缩脖、耸肩、塌腰的女孩即使长得很漂亮,也会让人觉得不适。因此,如果女孩的仪态举止不太好,父母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必须加以矫正。

身为一个女孩,在正式场合,站立时必须身体直立、挺胸收腹、脚尖稍向外呈V字形;落座时端正挺直,两腿间距与肩同宽,不能叉开,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扶手上,大方得体;走路时要挺胸抬头,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表情神态应表现出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带微笑。

3.指导女孩的正确谈吐

更多时候,甜美的声音、熠熠生辉的眼睛和灿烂可亲的笑脸比女孩的长相更为重要。想要拥有良好的谈吐,必须态度诚恳、亲切,学会使用文明用语,不能沉默无言,也不能喋喋不休,必须认真倾听对方讲话;交谈时不能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如果人数众多,不能总和一个人谈话而冷落其他人。

4.让女孩拥有良好的社交

在广泛的社会交往中,如果女孩拥有良好的气质和风度,无疑会成为社交中的“亮点”,因此父母必须将平时待客和做客的技巧及时传授给她。家中来客人,应该和女孩一起把房间收拾整洁,并让她学会以主人的身份招待客人:迎接客人进屋,帮客人放衣物,请客人在合适的位置就座,同时主动大方地和客人交谈。外出做客则要教孩子基本的用餐礼仪,并保持仪表整洁、谈吐文明。

想让女孩拥有良好的礼仪,父母必须先提高自己的礼仪意识,充分重视礼仪的重要性,以身作则,随时说明要求,发现女孩有不讲文明的行为,及时指出并让她改正,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拥有优雅的气质。

好举止>好成绩

在我国,只要女儿学习成绩好,年年考试得第一就可以了。然而,日本父母更注重培养女孩的好举止。

有位日本女孩回忆她小时候受到的教育:

在女孩6岁的时候,有一次,大她几岁的哥哥抢走了她的玩具,她四脚朝天躺在地上哭叫:“还给我,还给我!”听到她的哭喊,妈妈从厨房里箭步而出,原本以为会得到妈妈的同情,所以就叫得更放肆了。可是,妈妈脸色发白,温柔又有些颤抖地对她说:“静子,你怎么可以这样?!”女孩依然叫嚷,不能接受为什么妈妈不向着自己而如此冷漠。最后,女孩和哥哥双双被妈妈劈头盖脸地训斥了一顿。

女孩说,她从小就被父母要求,必须两腿夹紧才能跪在地板上,并且女孩子无论如何都要小声说话。

一般情况下,日本女孩从学说话开始,就要接受不同于男孩子的教育。日语中,仔细地分为日常语、敬语和女性用语,所以,女孩子从呱呱落地开始,学的、说的都是女性用语,如果一个女孩子从小不说女性用语,而是说了男孩子的语言,就会被认为粗俗而没有修养。

为了让女孩在举止上规范起来,家长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引导女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孩子举止优雅得体,需要父母日常的培养和训练,比如要教孩子使用礼貌用语,说话不可粗鲁;与人相处要谦逊,学会微笑待人;大人说话的时候,不要插嘴;学会主动和熟人打招呼……

除此以外,还要教女儿做个热情好客的小主人。当客人上门拜访时,父母可以教导女儿向客人表示欢迎,比如主动为客人端糖果、倒茶水,当客人离开的时候,送客人出门,与客人说再见等。

2.让孩子意识到言行举止的重要性

让孩子懂得一个人具有良好的言行举止的重要性,比如,温文尔雅的举止总能使人心情愉悦,一个举止优雅的女孩,会得到他人的喜爱和赞美,赢得别人的尊敬。同时,培养优雅的举止也有利于情绪的平衡和稳定,获得身心健康等。

3.父母以身作则,从点滴小事做起

有一天,6岁的露露一边哭一边从外面跑回来,泣不成声地向妈妈告状:“妈妈,小红跟我抢沙堆地盘,把我胳膊咬疼了,看,这儿都红了!”

妈妈听了,斥责她:“女孩子要乖乖地听话,怎么可以打架呢?这哪儿是一个女孩子应该做的事情啊?”

露露哭着反击说:“妈妈,你跟爸爸生气不开心的时候不也吵嘴打架吗?你们都可以打架,我为什么不可以?!”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落入孩子眼中,并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对于妈妈来说,要想把女儿培养成一位气质超凡的公主,自己首先要做一个优雅女人。

日本女孩使用女性用语

在日本人看来,人们使用敬语不仅出于礼貌,也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修养。因此,日本女孩从小就被父母规定使用不同于男孩的女性用语。在我国,并不一定要有如此严苛的礼仪标准,但是,培养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小淑女,相信也是每位父母心中的愿望吧。

因此,在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父母们不妨就开始教孩子使用礼貌用语。

1.教孩子使用礼貌用语,从最基本的做起

(1)见了长辈要热情、主动、大方地打招呼和称呼对方,懂得问好、道别;

(2)当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说:“请您帮我……”受到别人帮助后,要立即表示感谢,在别人请求帮助时,要主动伸出援手,对方表示感谢的时候,要说“别客气”;

(3)当别人向你道歉时应说“没关系”,无意中妨碍了别人要说“对不起”“请原谅”;

(4)当别人谈话时,应做到不妨碍、不乱插嘴,别人跟自己讲话的时候,要认真听,不要野蛮粗暴地打断对方,别人向自己提出问题时,应认真回答;

(5)讲话时要看着对方,以显示自己的诚意,说话声音要大,让大家都能听见,速度要适中、不快不慢,语言要准确,吐字要清楚。

2.让孩子明白礼貌用语的重要性

有些时候,孩子并不主动配合父母说礼貌用语,可能在很多次提醒后,才肯说“请”“谢谢”。在这种情况下,不妨给孩子设置障碍,让孩子真正懂得礼貌用语的重要性。

一回到家,饿了的彩彩就嚷嚷:“我要吃苹果,吃苹果!”彩彩的妈妈以往会提醒她说话的方式不对,但这次,妈妈故意对彩彩的话语没有理睬。

彩彩喊得更响了:“我饿了,我要吃苹果!”

妈妈还是毫不理睬。彩彩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声音放低了:“妈妈,我饿了,我要吃苹果。”

这时,妈妈才回过身来,耐心地讲:“彩彩刚才忘记说什么了?”

彩彩哭丧着脸说:“妈妈,我饿了,请给我拿个苹果吃吧。”

妈妈微笑着说:“好的。”

拿过苹果,递给女儿,妈妈不紧不慢地说:“彩彩,只要你温柔礼貌地说你想吃苹果,妈妈就会听到,根本不需要大喊大叫。”

彩彩边啃苹果边懂事地点了点头。

3.家长自身要做出榜样

要教会孩子使用礼貌用语,父母得先做出示范,一对讲礼貌的父母才能培养出讲礼貌的孩子,不能要求孩子一套,而自己又是另一套。

另外,当发现孩子不礼貌的时候,父母表现出反感、不耐烦,甚至粗暴制止,也是不礼貌的表现。因此,在提醒女儿要讲礼貌时,不要过于粗暴和严厉,而应该多沟通,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告诉女儿礼貌待人的作用。

4.当孩子偶尔吐脏话的时候,要加以制止

孩子在长大,接触的人也在不断增多,只要身边有一个人喜欢说脏话,孩子就有可能随口吐脏话。

遇到这样的情况,父母不要着急,应该冷静处理。一般情况下,孩子说脏话,大多源于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偶尔听到别人说脏话,她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是觉得好玩。此时,正是引导孩子不说脏话的最佳时机,否则等孩子慢慢知道脏话是用来骂人的后,就会不自觉地模仿,从而学会用脏话骂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并由此形成说脏话的习惯。

所以,当你的孩子刚开始说脏话的时候,首先,要立即提醒孩子做错了,让孩子明白,她说的脏话会让身边的人感到伤心难过,如果自己有什么不满,可以表达出来,而不是用脏话发泄;其次,给孩子讲道理,要求孩子向被冒犯的那个人道歉,做错了事就要勇于承担,哪怕当时她不认错,过后也要坚持让孩子道歉;最后,要教会孩子表达情绪,当心生不满时,可以跟对方说自己不高兴或者不满意对方的方式等。

给世界一个大大的微笑

“现在的宝儿,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去一片欢笑!”这是宝儿的日本老师和同学对宝儿的新评价。谁能想到,一年前他们对宝儿的评价还是“有些内向而且不会微笑的中国女孩!”

刚刚跟随父母来到日本的时候,宝儿是个日语说得马马虎虎,性格又十分内向的小女孩。当时,接收宝儿的班主任对她是这样评价的:“她的日语不是最大的问题,只是这个女孩子不懂得微笑,严重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还给人一种缺少礼教的感觉。”

宝儿刚进入日本女中的时候,不敢与同学交流。即便是在课堂上,对于老师的提问,她也总是红着脸,沉默不语。而一年后的她,彬彬有礼,在大庭广众之下也能侃侃而谈。最重要的是,她学会了微笑。她的父母对此惊讶不已,急忙感谢老师的关照,而老师却说:“关照她的不是我,而是我们的礼仪课!”

原来,在日本女中的礼仪课上,女孩儿们除了能学到坐姿、站姿、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之外,还被要求微笑待人。宝儿说:“日本的礼仪真是非比寻常,它尤其重视女孩子的微笑礼仪!”宝儿表示自己就是通过微笑训练才变得开朗起来的。

日本女孩在接受18岁成人礼之前,一定要接受传统的礼仪教育,而微笑训练就是其中一门必修课。可见,在日本,微笑不仅仅是性格上的优势,更代表一种礼教和修养。

在生活中,对初次相见的人,女孩应该报以微笑,因为它不仅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表示对人的尊重。

对那些相识已久的人,女孩同样要以微笑相待,不管是一句话,还是一个动作,都不如一个善意的微笑来得真诚和温暖。

因此,父母应该教女孩学会微笑,像日本教育一样,把学会微笑当成女孩必须要掌握的一门礼仪课程。

1.把微笑融入心情

要教女孩把微笑融入到自己的心情当中。女孩可以在每天早晨起床后,对着镜子给自己一个甜甜的微笑,然后再把这个微笑送给家人。

2.把微笑当成一种力量

微笑,有时侯就是一种力量。当朋友因为失败而痛哭流涕时,女孩可以给她一个微笑,这时的微笑不是同情,不是怜悯,而是一种力量,一种能让失败者重新振作起来的力量。当朋友获得成功,喜极而泣时,女孩同样需要报以微笑,这时的微笑是一种鼓励和让成功者再接再厉、奋发向上的力量。

3.真诚的微笑让人获得尊重

无论是擦肩而过的熟人,还是门口大树下一起乘凉的长辈,投去一个真诚的微笑,就算省去了称呼上的客套,也足以显示出女孩的真诚和修养。

4.用微笑去理解和宽容

当朋友或者亲人向你吐露心事时,女孩甚至不必说一句话,只要静静地倾听,并送给她一个微笑,这便是最大的安慰。这时的微笑是一种默契,是一种理解。

当有人不经意冒犯了你,女孩不必冷漠待之,更不必引起争执,大方露出你的微笑,你会发现,原来自己才是最大的赢家。这时的微笑是一种策略,是一种宽容。

5.用微笑去表达你的歉意

微笑可以传达你的歉意。在与朋友、家人以及同学相处时,难免会发生一些磕磕碰碰,这时,女孩就可以学着用微笑来化解其中的不愉快。当矛盾愈演愈烈时,女孩不必多言,只要报以一个歉意的微笑,也许误会就可以消除。

礼貌待客也是一门学问

陈先生有个女儿小雪,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可是依然害怕见陌生人。家里只要来了陌生客人,她就会躲得远远的,一直等到客人走了,才敢出来活动。

有一次,家里来了一位在中国工作的日本朋友,虽然小雪一直躲躲藏藏,但日本朋友还是很友好地跟她打招呼,主动和她聊天,并提到自己也有一个和她一样大的女儿。临走的时候,日本朋友热情邀请陈先生下次带女儿去他家玩,并非常有礼貌地向小雪告别。小雪竟愣在那里,紧张得不知如何是好。

日本朋友走后,陈先生质问女儿:“客人打招呼,你为什么不理睬他呢?”陈先生意识到女儿严重欠缺教养,于是决定带她拜访日本朋友。

果然,还没进门,他和女儿就已经感受到了日本朋友一家人的热情。陈先生发现日本女性深谙待人接客之道,就连他们8岁的小女儿也弓着身子忙着为客人开门、引路、端茶、盛饭。并且在上茶、盛饭时,日本女孩还知道区分对待,对待长辈应该双手奉上,而对待平辈则是礼貌地单手奉上。

也许是受到了感染,在隆重的礼仪熏陶下,陈先生竟然发现女儿起身用双手接受主人送过来的东西,而且还会对日本女孩的鞠躬礼进行回礼。

从日本朋友家里回来后,小雪一改常态,再也不会躲着客人了,而是大方相迎,并忙着给客人端茶倒水。陈先生想,一定是日本人的礼教行为深深影响了小雪。后来,小雪果然同那位日本女孩成了好朋友,而且变得越来越有礼貌了。

在日本家庭里,家长非常重视对女孩进行礼仪培养,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待人接物上。

日本女性接待客人,一般需要主客双方互行30度和45度的鞠躬礼,鞠躬弯腰的深浅不同,表示的含义也就不同,弯腰最低的鞠躬称为“最敬礼”。男性鞠躬时,两手自然下垂放在衣裤两侧;而女性则为了表示对对方的恭敬,多以左手搭在右手上,放在身前,行鞠躬礼。

日本人对落座也很有讲究。在家里,日本人仍保持着坐“榻榻米”的传统习惯。日本男人和女人在坐榻榻米时也有不同:男性一般采用双膝并拢跪地,臀部压在脚跟上的“正坐”;而女性则采用双腿稍许横向一侧,身体不压住双脚的“横坐”。

不仅如此,日本人在待人接物上的态度也很认真,因此他们的办事效率极高,约会总是正点,很少迟到。日本人把待人接物上的礼貌看作一种美德,他们常常以低姿态待人,说话时,从来不肯凝视对方,并常常弯腰鞠躬以表示自己的谦虚,以及对他人的尊重。

送客时,日本女性也会很谦卑地出来送客,并会用“请多关照”“粗茶淡饭,照顾不周”等谦语来表达歉意。

“子不教,父之过”,礼貌教养是一种素质,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父母的培养和教育。因此,父母应该对此予以重视。

让女孩说得少,听得多

在与人交往时,女孩往往犯一个错误,就是自己说得太多。要知道,说得多并不是聪明和礼貌的表现。日本女孩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

其实,在人际交往中,显得最活跃,又最善于沟通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说得少,听得多。

日本的一家公司与美国的一家公司就贸易问题进行谈判。谈判开始时,美方代表滔滔不绝地向日方介绍情况,而日方代表一言不发,只是认真倾听,埋头记录。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当美方代表觉得已经无话可说的时候,才停止下来,表示日方可以表达他们的意见了。而此时日本代表却一脸茫然地说:“我们还不太了解情况,需要回去研究一下!”

几天后,双方开始进行第二轮谈判,让美方代表感到诧异的是,日方更换了代表,而且以“不了解情况”为由,请美方将情况再次陈述一遍,在此过程中,日方依然保持沉默,只埋头记录。最后结局仍以“不了解情况,回去研究”为由使谈判暂停。

到了第三轮谈判,日方再次更换了代表,最后,只告诉对方一旦有结果,便会立即通知美方。

几个月过去了,就在美方代表正要放弃与日本的谈判时,日方的董事团亲自抵达美国,在美方毫无准备的前提下要求立即谈判。结果,日方干净利落地在谈判桌上抛下合作方案,措手不及的美方代表只好与日方达成了一个明显有利于日方的合作协议。事后,美方代表感慨万分,不得不佩服日本人善倾听、讲谋略的谈判技巧。

日本人就是这样深谙倾听之术,并把它教给女孩。因此,日本女性就显得更善解人意。

父母应该教女孩学会倾听他人,让她们在倾听中变得更加有修养、善解人意和耐人寻味。

日本的“小木屋”教育

日本非常重视对女孩进行爱心教育,因为日本家长认为,有爱心是孩子在成长中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日本的教育,把关爱、诚实、守信作为培养下一代孩子的核心目标。在日本人的观念里,只有在爱心教育熏陶下长大的女孩,才能成长为一个具有爱心并能影响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合格女性。

日本的爱心教育可以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王先生对此深有体会。王先生只去过一次日本,而且是跟团旅游。那次旅行,王先生一时兴起,便大胆地与另外两名游客脱离队伍,打算另辟蹊径,为自己安排一次探险野游。

结果,这让王先生和另外两名游客意外陷入了困境,他们走向层峦叠嶂的大山深处,误入迷途,找不到返回的道路。正在天色渐黑、孤立无援之时,看到一所木造小屋在前方若隐若现。多亏了那所小木屋,王先生他们才得以获救。

日本的山里有许多这种小木屋,很多都是退休的老年人或者常来此地野游的家庭自费所建,目的是可以在此地小住两日以放松心情。当然,也有很多人把建造小木屋当成一种消遣方式。

让游客瞠目结舌的是,这些小木屋是终年不上锁的,任何来此地登山野游的人都可以进去避寒躲雨。不仅如此,主人还经常会留下一些生活用品,时间长了,人们都形成了一种习惯,就是在用了这里的水、电以及其他必需品之后,都会在离开时留下一些费用。

后来,小木屋就成了一种爱心的象征。而王先生他们一行人遇到的那所小木屋,正是日本的一所女子学校为了开展爱心教育而组织学生们建造的。

日本的爱心教育正是这么深刻,它懂得让孩子身体力行,去亲身感受爱心所能产生的巨大力量。

作为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孩子的爱心。

1.为孩子做个好榜样

爱心就像一场接力赛,家长对他人的爱心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女孩。家长如果经常在孩子面前做善事,那么孩子爱的意识就会得到强化,让孩子产生一种积极的仿效心理。

2.为孩子创造一些献爱心的机会

家长应该鼓励女孩积极参加献爱心活动,比如,为灾区捐款,应该让女孩知道,捐多少不是关键,关键在于献出的爱心会温暖他人。

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参加社区服务等公益活动来强化爱心意识等。

3.表扬孩子的爱心行为

当女孩能够自觉体谅父母、孝敬父母的时候,家长要给予奖励,因为这正是实施爱心教育的好时机。当女孩做出一些善举或者对他人生出同情之心时,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4.让孩子多交朋友

家长应该让孩子多交朋友,让她在与同龄人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到爱心的接受和施予。

培养女儿的社会公德心

日本人的社会公德意识比较强,日本的公共场所,基本上都是一尘不染,街道、车站、商店的地面都光亮照人、哪怕是多年的陈旧建筑,即便通道已经被踩踏得明显凹陷了下去,但同样非常干净。所到之处,都能席地而坐,衣服也不会沾染灰尘。

日本人一般也不会乱扔垃圾,在公园里经常会看到席地而坐的人们,吃完东西后,大家都会习惯性地把所有垃圾带走。因此,在1994年的广岛亚运会结束时,6万人退场,会场上竟没有一张纸片,美国人在报纸上惊呼:“可怕的日本人!”

日本的地铁上,哪怕是最拥挤的时候,人们都会按部就班地上下车:地铁门打开后,下车的人走中间,上车的人站两边等候,等要下车的人走完了,两边的人才会一个个按顺序进入,效率极高。

日本人使用手机时,为了不影响他人,几乎不使用彩铃,即便使用彩铃,铃声音量也非常小,更多人使用震动提示。日本很多公共场合禁止使用手机,在地铁、电车、医院等场地,大声接打电话被认为是缺乏礼貌的表现。

相比之下,在社会公德方面,我们国家还远远落后,教育我们的孩子遵守社会公德,是一件利国利民也有利于孩子发展的大事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意识,父母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告诉女儿社会准则有哪些

要培养女儿的社会公德意识,首先要告诉女儿社会准则有哪些。一般社会准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遵守公共秩序。在公共场所要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和纪律,比如在电影院不喧哗,在公交车上不吵闹,在公园不踩草折花,在图书馆不大声讲话,等等。

(2)爱护公共财物。父亲要教育女儿爱护公共设施和文物古迹,不能乱涂乱画,看到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时,父母要表现出气愤,让女儿知道,别人那么做是错误的。

(3)维护公共场所的卫生,爱护环境。父亲要教育女儿不能乱扔垃圾,不要随地吐痰,等等。

(4)热爱公益事业。鼓励女儿多参加爱心活动,积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2.父母为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标杆

社会公德教育是一种行为教育,在不知不觉间,孩子就会效仿父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才能以德服人。

3.及时跟女儿沟通,现身说法,适时教育

5岁的童童跟妈妈坐公交车出门,车上的人很多,两个人上车的时候,就已经没有了座位。妈妈环顾四周,发现身边都是老人,就紧紧拉着女儿的手,让她站稳扶好。

结果没想到,女儿突然对着身边的一位老大爷开了口:“爷爷,你该给我让座。”

妈妈听到童童的话,非常震惊,接着,看到大家的眼睛一齐盯向了自己,作为妈妈,女儿的话让她十分羞愧。那位老大爷已经起身了,妈妈赶忙朝大爷摆了摆手说:“大爷,您坐,孩子不懂事。”

妈妈蹲下来,悄悄地对女儿说:“女儿,你不能只考虑自己,你虽然是小孩子,但你已经能够自己站稳了,并且身体棒棒的,你看,老爷爷的年纪那么大,头发都白了,身体也没你棒了,是不是应该让爷爷坐呢?”

童童听后,连忙对大爷说:“爷爷,我不坐了,我已经长大了,我可以站着。”

这时,一位大妈站起来,说:“乖孩子,来坐奶奶的座位,奶奶下车了。”

童童坐过去,并对奶奶说:“谢谢奶奶!”

周围的人看着童童,微笑着点了点头。

这位妈妈的教育方式是对的,这样有利于培养女儿的自立精神和社会公德意识。当女儿不能很好地遵守社会公德时,父母就要及时跟女儿沟通,甚至用身边发生的事现身说教,让女儿懂得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坚决不能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