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父母育儿经:好性格,好命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尊重女儿——美国父母教育的核心

和女儿做朋友

“嘿!玛丽,你看,这是我们班最酷的男孩,你觉得他怎么样?”

“嗯,看上去不赖哦。你喜欢他哪点?”

“他篮球打得超棒,还很幽默……”

这是一对美国母女间的日常对话,如果不是事先提醒,也许你会误以为这是两个亲密朋友之间的悄悄话。其实,这种亲切的相处方式,在美国家庭中非常普遍。

从美国很多的影视作品中,我们会发现,美国的孩子几乎都是直呼父母名字,很少叫“爸爸”“妈妈”,这在我们中国的很多父母看来,简直是对父母的大不敬,可在美国人看来,却代表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种平等关系。

相比之下,很多中国父母总把自己的地位高高抬起,要么动辄就摆出父母的权威,强制孩子去做她不愿做的事,要么就以一副“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的姿态来教育孩子。这明显是对孩子的不尊重,试想,孩子在这样一种不平等对待下,能对你的教育心服口服吗?恐怕更多的还是屈从和反抗。

所以,要想孩子对父母敞开心扉,真心实意地接受父母的教导,就要尝试着去和孩子做朋友,用朋友般的相处方式与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那么具体该如何与孩子成为朋友呢?

1.放低姿态,与孩子平等对话

虽然父母是孩子生命的给予者,但这并不代表父母的地位就高孩子一等。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和父母享有同等的地位。所以,要想和孩子成为朋友,父母首先要放低自己的姿态,无论是和孩子说话,还是和孩子讨论问题,都要时刻记得平等为先。

2.不动用强权来压制

很多父母在对孩子进行说教无效后,便会摆出父母的架子,强迫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用强权压制孩子的做法,僵化了关系,不可能让孩子心悦诚服。

3.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一对好朋友之间,除了彼此平等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倾听彼此的心声。通过倾听,你才能知晓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知道她喜欢什么,爱好什么,以及她此时的心情是高兴、悲伤还是气愤。

4.放下功利

有专家曾在一所小学做过调查,结果发现,有80%的父母认为自己对女儿比较了解,女儿有什么心事也会告诉父母,虽然表面上关系融洽,但孩子们真正的心声却是这般:

“虽然爸爸妈妈经常和我谈心,但是都是说些‘好好学习,加油考出好成绩’之类的话,好像他们在乎的就只有我的成绩,听得我很烦;老是说着说着就把我和他们单位同事的小孩做比较,说我这不如人家,那也不如人家,让我向人家学习,每次听到,我都又怕又烦。”

当孩子渐渐懂事,如果父母在与她说话谈心时经常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这样不仅对增进感情没有作用,反而会打击孩子自尊,让孩子无法对父母敞开心扉。所以,没必要时时刻刻把那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口号挂在嘴边,唠叨个没完。

5.建立沟通媒介

要想和女儿成为朋友,就必须了解她内心的想法,这时就需要建立一个很好的沟通媒介。

一天晚饭后,妈妈发现女儿的脸色很不好,问她她也闷闷不乐不愿回答。于是妈妈就找来留言本,写下:“宝贝今天是怎么了?为什么不高兴?”然后把小本悄悄放到女儿书桌上。

过了一会儿,留言本出现在了妈妈的化妆台上,女儿这样写到:“刚才你教我做作业,我做错几道题,你就说我没专心听课,说我笨,其实是因为今天我感冒了,很难受,上课根本集中不起精神来。”

妈妈这才知道自己错怪了孩子,立马向女儿道歉后,女儿这才阴转晴。

这本留言本,其实就是一个沟通媒介。生活中,你随处都可以找到类似的媒介,来促进你和女儿之间的沟通。

孩子纯真简单,父母只要放低姿态,敞开心扉,就也能做到像美国父母那般,和孩子成为真正的朋友。

你是“爱孩子”还是“爱成绩”

在美国父母的心中,孩子本身就是父母最引以为傲的,并不会因为孩子成绩差,有缺点,不听话等,就减少爱的分量。

剧院的舞台上,舞蹈比赛刚刚结束,主持人宣布了评分后,台下的亲友团开始议论纷纷:

“哎,这孩子,就差那么一点,与冠军无缘了,真是让我失望,枉费我为她花了那么多心思。”一个中国妈妈唉声叹气道。

“嘿,那是我的甜心,你瞧她多棒。我真为她感到骄傲。”一个美国妈妈兴奋地把自己女儿指给一旁的中国妈妈看,又接着问:“你女儿也很棒啊,你为什么还一脸的失望呢?”

“花费那么多精力,竟然没拿到冠军,能不让我失望吗?”

“哦,天哪,你怎么能因为孩子没拿冠军就失望呢。我的琳达已经参加了两届,从没拿过名次,这次也一样,要是我也像你那样的话,我岂不要伤心死。我从来没有觉得我的琳达比别人差,因为她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可以代替,我爱她。”

美国妈妈刚说完,就见她的女儿琳达奔过来,妈妈立马把她拥入怀中,给了一个深深的吻。

“妈妈,很可惜,我还是和去年一样,我在考虑也许我真的不适合舞蹈。”虽然比赛失败,但是琳达的言语间毫无灰心丧气。

“没关系,亲爱的,只不过是场比赛而已,妈妈看到了你的努力,你一直都很棒。妈妈为你感到骄傲。”

与此同时,中国女孩也慢慢向妈妈走了过来,虽然她拿到了季军,却是满脸的惭愧之色,一直低着头不敢看妈妈,还没等妈妈开口说话,就先开口说:“对不起,妈妈,我没拿到冠军,让你失望了。”

亲眼见证了美国妈妈的“教育”,这次中国妈妈没有再责骂女儿,而是轻轻替女儿捋了捋额前的头发,温柔地说:“没关系,你已经努力了,这次不行咱们下次再努力,妈妈一直都会为你感到自豪。”

女儿惊奇地抬头看着妈妈,瞬间眼泪掉了下来,激动地抱住妈妈,说:“谢谢妈妈,你从没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今天你这样说,我很高兴,以前我只要做不好,你就骂我,说我让你伤心失望。其实我也很难过,以为你根本不爱我,现在我知道了,原来你是爱我的,谢谢妈妈……”

从案例中,我们很容易就发现,其实两位母亲都是爱自己的女儿的,但是两个孩子所感受的却不一样。女孩子天生感情细腻敏感,父母一句不经意的抱怨,对她来说也许就是一种严重的伤害。中国妈妈过多在意女儿的输赢,让女儿感受到的只有成败,没有爱。而美国妈妈的那番话,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她是真正在爱着女儿本身。

所以,不要以为给她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满足她的一切外在需求,就是对她最好的爱;也不要擅自对她说出那些抱怨和不满,因为她会很在意。爱孩子,就要不带一丝功利心地去爱她。

给女孩说“不”的权利

女孩,总是被冠以“淑女”、“乖巧”、“文静”的形象,很多父母也总是尽力给予女孩更多的爱护,把她培养成乖巧可人的千金。于是不许女孩对父母的要求和安排说“不”,不许她冒险,不许她有男孩的爱好,不许她大大咧咧不像样……似乎只要女儿按照父母给出的固定标准来成长,不对父母说“不”字,就可以成为人见人爱的好女孩。

不!这是一种错误的教女方式。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她有着自己的喜好、梦想、思维方式,以及为自己的生活和发展做出选择的权利,父母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她身上,让她违背自己的意愿。

美国的父母非常重视孩子说“NO”的能力。在他们眼里,懂得反抗的孩子才是正常健康的,孩子不会说“不”,他们反而会为此感到担忧,很多妈妈听到孩子说“不”的时候,不但不会生气,反而会感到高兴。

为什么他们如此重视?

因为只有懂得说“不”的孩子,才表明她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和精神。而这点恰恰是孩子成长所必需的。如果总把女儿像家禽般圈养起来,让她百分百听从你的话,按你的意愿成长,那么孩子有何机会成为自由翱翔于天际的天鹅呢?

所以,每当你的女儿对你说“不”的时候,切不可立马就激烈反对,不允许她说半个“不”字。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充分给予她自由成长的权利,而不是一味要求孩子对父母言听计从。

如何来给予呢?我们给你几条建议:

1.从小培养她说“不”的习惯

当正在学习说话的女儿面对递过来的饭勺只会摇头的时候,不但不能硬逼她吃下,反而要教她学会说“不”字,让她从小就学会对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提出异议。

也许有的父母会疑惑,如果这样做,会不会让孩子变得什么话都不听?不,只要你的允许是建立在一种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而不是强制或过度溺爱,孩子也并非是不可理喻之人。其实道理很简单,你是希望自己的女儿成为一个只会听命令行事的“机器人”,还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立意识的阳光孩子?答案显而易见。

2.遇事多和孩子商量,不要独断专制

有的父母会认为,孩子年龄小,不明白事理,没必要征询她的意见,大人替她做主就可以了。不!千万别抱着这样的想法,这种做法对孩子是一种极大的不尊重,没孩子会喜欢父母擅自替自己做主。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凡是涉及到孩子权益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应该让孩子参与决策,听取并尊重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的意见和父母存在分歧,是很正常的,所以不要因此大惊小怪,并企图用父母的强权去压制。其实孩子的要求很简单,就是父母能够平等地和她进行沟通和交流。当她感受到父母对她尊重后,渐渐就会走向独立。

3.不要因孩子说“不”而打骂她

俗话说“不知者无罪”,很多时候,因为孩子无知,所以她说话做事往往毫无顾忌,有什么说什么,遇到自己不喜欢不乐意的事情,也会大胆地提出异议。此时,部分父母常常就会因面子问题,而用严厉的斥责,甚至打骂来制止孩子。打骂的次数多了,孩子因为惧怕,也就渐渐失去了说“不”的勇气。

4.教给孩子基本的维权意识

很多孩子对侵犯自己权益的强权不知反抗,根本原因是缺乏维权意识。所以,父母要在平日的教育中,教给她基本的维权意识,让她知道自己拥有什么权利,以及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伤害时,应该怎么说“不”。

“不”,代表的不只是一种“反抗”,它更多时候代表的是一种独立自我的精神,所以,不要再剥夺孩子说“不”的权利,让她的成长从说“不”开始。

孩子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让她勇敢表达出来

与男孩相比,女孩的语言天赋优势明显。通常女孩到三岁的时候,就能说清楚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而男孩要到四岁半才可以。女孩到了十六岁,联系她左右脑的神经纤维比男孩要大25%,促进了左右脑的交流,也就更易于语言的表达。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女孩的语文、英语成绩总是比男孩好。正是由于女孩天生具有这样的语言优势,所以父母更应该抓住这点,给予她言语表达的自由,并加以适当鼓励。

美国生育问题专家波顿.L.怀特也曾说:“语言绝对是发展智力和社交能力的核心因素。”所以,美国的父母很少限制孩子的言论自由。他们对待孩子的发言,不但不会阻止,还会积极鼓励。所以,我们看到的美国孩子,大都有着自己独立的见解,并勇于表达出来。

可是,很多中国父母都忽视了这一点,总想让孩子“言听计从”,一味强调孩子“听话”,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会带有一种“奴性”,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唯唯诺诺,缺乏胆量和主见。

父母要想让女儿将来适应社会的竞争,就要教会她勇敢表达自己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具备,就需要父母首先给予她言论的自由,具体如何给予呢?

1.鼓励她提问、质疑、辩论

美国有社会学家对众多父母做过一次调查,这些被调查的父母,按照教育方式的不同,被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经常鼓励孩子提问、质疑、辩论的父母,在无论是给孩子讲故事,还是交流对问题的看法时,父母都始终保持自由讨论发言的氛围;另一种父母则是不鼓励孩子提问,经常制止孩子发言,阻止孩子的质疑意识,他们关心的只是孩子能否熟练记住课本里的词语、方程式,根本不关心孩子是否具有自我表达的能力。

通过追踪调查发现,在第一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当老师问:“嘿,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时,她们往往都能轻松自如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还经常会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而第二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虽然在阅读方面比较出色,但是当面对老师同样的提问时,往往会不知所措,无言以对。

所以,让孩子有提问、质疑和辩论的机会,才是给她言论的自由。

2.不要贸然批判孩子所说的话

在很多父母的潜意识里会有这样一种认识:“孩子小,没经验,没认知,对问题的看法是不可能比大人要成熟的。”在这种先入为主的潜意识引导下,当孩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时,很多父母就会以轻视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才一说完,就不假思索地加以批评打击。

这样的做法严重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也许孩子在被你批评了几次之后,就不愿再说,而是选择了沉默。所以,无论孩子说的是对是错,都要尊重她的表达,给予她自我思考的机会,切不可因为她不成熟就加以讥讽和嘲笑,一棍子打死。

语言表达能力,是社会生存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很多女孩总是给人文静的印象,文静固然是好,但是太过沉默内向,就成了她发展的障碍。所以,在女孩成长的阶段里,父母一定要给予她言论自由,才能让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你是否定期完成了自己的承诺

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父母言出必行、讲诚信才是对孩子的尊重。

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向女儿许下了承诺,却常常因为工作忙、没时间、没心情等原因,而不能兑现。当女儿追问时,才猛然想起,随后草草向孩子说了句“抱歉,下次补上”,就不了了之。

可是,你知道吗?孩子对父母的“违约”是会耿耿于怀的。如果你问她什么时候没有兑现诺言,她一定会如数家珍般一件一件说给你听。不要怪孩子“心眼小”,其实是因为父母的“爽约”是对孩子的一种不尊重,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当然就会记挂于心。

朱莉的爸爸,平日里工作非常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5岁的女儿。为了补偿孩子,爸爸答应她这周日陪她到海滩玩耍。朱莉高兴极了,整个星期都在筹划这件事。

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到了周六那天,当朱莉全家准备妥当,准备出门之时,爸爸的手机突然响起,是爸爸的上司杰克来的电话,原来是邀请爸爸去参加杰克家举办的party。

一边是上司,一边是女儿,爸爸有些为难,如果不答应上司,有可能就错过了一次升职加薪的好机会,如果答应,就会违背对女儿的承诺。爸爸犹豫了一阵,最终还是对上司说:“抱歉,杰克,我已经事先答应女儿陪她一起去海滩,非常感谢你的邀请。”

爸爸最终还是选择信守对女儿的承诺。看到爸爸为了自己拒绝上司,女儿朱莉感激地给了爸爸一个大大的吻,还说:“谢谢,爸爸,我感到非常开心。”

可见,美国父母非常注重对孩子的承诺。即使是重要的工作应酬,也不会因此而轻易违约。

孩子虽然年龄小,但也需要别人以诚相待。如果连她最信任的父母都做不到,不仅会伤害孩子,让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还会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养成不讲诚信的坏毛病。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不想让孩子成为不讲诚信的人,父母首先就要做到言出必行。承诺一旦做出,就要努力去兑现。

1.言而有信

对孩子的承诺不可轻易做出,在答应孩子之前,一定要考虑是否能做到。一旦做出承诺,就要尽力去兑现。如果做出承诺,最后却没有向孩子兑现,父母的威信就会丧失,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2.没有兑现时要诚恳道歉

如果向孩子承诺之后,由于各种不得已的原因而没有兑现,事后,父母一定要记得向孩子道歉,主动承认自己的不对,等日后一有机会就兑现。

3.有原则的承诺

我们常说:“说得容易,做起来难”。的确,承诺之词,我们很轻易就能脱口而出,而要真正去兑现,却不见得容易。所以,在给孩子承诺的时候,一定要讲原则,掌握一个度。不能答应的事情,就坚决不要答应,决不妥协。

总之,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要孩子做个诚信之人,父母自己首先要做到对孩子信守承诺,这是对孩子的信任,也是一种尊重。

保护孩子的小秘密

你是否发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她的小秘密似乎越来越多,不愿再和父母“分享”,统统都锁进了那个小小的抽屉和日记本里。于是你开始抱怨:“孩子越长大越难管了,和我都没有以前那么亲了,以前有什么事都会和我讲,现在却经常背着我们父母做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真是让人担心。”

不要抱怨,其实这是孩子有了隐私意识的正常表现。隐私,人皆有之,孩子也不例外。随着现代人们维权意识的加强,隐私权已经被列入了法律保护的范围。孩子虽小,但同样享有隐私保护的权利。

众所周知,美国是个非常注重隐私的国家,人们普遍都具有强烈的隐私保护意识,所以对待孩子的隐私,美国的父母一般都是尽量去尊重和保护,从不轻易侵犯。

汉森太太在谈到尊重孩子隐私时,这样说:“当我发现女儿罗莎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后,感到非常高兴,因为一个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有心事都告诉父母的孩子是不成熟的,她开始懂得保护自己的隐私,说明她已经开始走向成熟。所以,我送了她一张带有抽屉的写字桌,抽屉上还带有锁,钥匙当然归她。后来罗莎上中学,渐渐有了很多朋友,经常和朋友一起待在房间里。虽然我也担心她会交友不善,但是我从来不去偷看她的短信、Email、日记,而是找个适当的时机和她聊天,适当提醒她该怎么做,罗莎和我几乎无话不谈,我们是很好的朋友,所以,她的隐私我绝对不能侵犯。”

由此可见,美国父母十分尊重孩子的隐私。可是很多中国父母却因出于对女儿的担忧,而做出了一些侵犯女儿隐私的事情,比如偷看女儿日记,翻看女儿书包,未经女儿允许私自拆女儿的信件或礼物,偷看女儿手机短信和通话记录等。自认为是对女儿好,可其实是对女儿隐私的严重侵犯。

所以,对于孩子的隐私,父母一定要懂得尊重,那么如何来尊重呢?

1.主动与孩子沟通交流

如果需要了解孩子所思所想,何不心平气和地坐下来与孩子促膝长谈呢?其实很多时候,父母和孩子之间缺的就是交流。父母如果能放下父母的威严,把孩子放在同等的地位,像朋友一样来交谈,孩子其实是很愿意向父母倾诉的。

2.莫要设法去探知孩子的秘密

俗话说:“好奇害死猫”,即使你对孩子的秘密再好奇,再担忧,也不要试图通过各种侵犯孩子隐私的方式去探知,比如跟踪、偷看、打骂训斥等。这些方式不但无法得知孩子内心所想,反而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对父母产生反抗情绪,最终导致亲子关系恶化。

3.细心关注孩子的变化

孩子的心思,其实说来也简单,只要父母细心观察,通过一些蛛丝马迹,是很容易发现并知晓的。如果你发现她的这些秘密会对她产生不利影响,即可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引导,没必要非得用打骂等激烈的方式来解决。

4.与孩子平等对话

尊重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要想孩子向父母倒出心中的秘密,不妨父母先把自己心中的秘密说出来和孩子分享一下,以此博得孩子的信任,孩子相应地也会对你敞开心扉。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小秘密,孩子也一样,对于自己的隐私,她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而不是被打扰和侵犯。所以,对待孩子的隐私,父母一定要慎重。

无论在哪,都不给她难堪

著名教育家斯特娜夫人说过:“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若失去了自尊心,一个人的品德就会瓦解。”自尊心,人皆有之,孩子虽小,但也同样知道自己有面子要保护。

美国父母十分重视在公众场合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尤其是女儿的自尊心。他们认为和女儿的俏颜一样需要精心呵护的,是她们同样娇弱的自尊心。就像女孩听到一句赞扬自己美貌的话后会更刻意地打扮自己一样,当女孩意识到自己是有名誉的人之后,她们就会更加注意维持别人对自己的好评。

周日上午,梅琳娜打算去超市购物,7岁的女儿安吉拉要求同去。梅琳娜在答应她之前说:“听着,安吉拉,妈妈待会儿有个重要的约会,没有时间陪你挑选玩具,如果你反悔,现在还来得及。”

安吉拉回答:“不,妈妈,我只需要买吃的就可以了。”

不巧的是,这天刚好赶上了玩具促销,玩具被摆在超市很显眼的位置,任何看见它的孩子都抵御不了诱惑,安吉拉也同样。她反反复复地回头几次,最终忍不住央求道:“妈妈,只需要一分钟,我只看看就好。”

梅琳娜没有答应她:“不行,安吉拉,我已经跟你说过,没有时间。”

“只看一眼,妈妈,求你了。”安吉拉继续要求,看妈妈没有反应,安吉拉开始哭闹。很快,安吉拉就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这让梅琳娜感到十分难堪,但她还是冷静了下来,蹲到安吉拉面前,平静地说:“安吉拉,看着妈妈,你还记得进超市之前是怎么跟妈妈说的吗?”

安吉拉点点头。

“那你现在是怎么做的?”梅琳娜又问。

安吉拉慢慢低下了头,思考了一会儿之后,认真地回答:“我错了,妈妈,我不应该这样,我们赶快回家吧。”

回家的路上,安吉拉很担心妈妈回家告诉爸爸自己今天的糟糕表现,可是妈妈并没有。回到家中,爸爸问起安吉拉的购物体验时,妈妈抢先回答:“哦,安吉拉今天表现很棒,她还帮我挑选到了最棒的苹果,我们才能按时回了家,你说是不是,安吉拉?”妈妈说完,冲安吉拉狡黠地眨了眨眼。

安吉拉感激地看着妈妈,附和说:“是的。”

爸爸一看,其实一切都已心知肚明,可还是表扬安吉拉:“好样的,安吉拉,真不愧是我的小公主。”

事后妈妈悄悄找安吉拉说:“安吉拉,这件事就当做我们之间的秘密,知道妈妈为什么这样做吗?因为妈妈相信安吉拉是个遵守自己承诺的好孩子。”安吉拉郑重地点头承诺:“谢谢妈妈,我会的。”

在我们中国,很多父母都抱着“出门教子”的观念,即教育孩子要当着众人的面,其实这是一种严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教育方式。许多父母就常常不分场合当着众人的面训斥孩子,揭孩子伤疤,拿孩子逗乐取笑,令孩子难堪。这样的行为很容易导致孩子对自己产生否定态度,认为自己没有优点,甚至让孩子产生偏执、自卑、自暴自弃等负面心理。

所以,美国父母非常反感这样的教育方式,他们认为只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尊重他,维护他的自尊心,才有利于孩子形成自尊、自爱、自信的品质,具有这样品质的孩子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既能尊重自我又能尊重他人,所以我们看到很多美国女孩的自信心和自我意识普遍很强,有强烈的进取精神。

因此,无论在哪儿,都要顾虑到孩子的自尊心,千万不要给她难堪。怎么来做呢?

1.不要当众训斥体罚孩子

孩子做错事,父母当然要对她进行教育,才能让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这教育一定要分场合找方法,切不可不管不顾就当着众人的面对孩子训斥体罚,这不仅是对她身体的伤害,也是对她自尊心的极大打击。

2.不要总把自己孩子和别的孩子进行比较

攀比心理是很多父母的通病,很多父母看到别家孩子优秀的一面,就会忍不住把自己孩子拿来比较一番。如果比得过还好,如果比不过,岂不也令孩子难堪。所以,和别的孩子比较,也是不明智的做法。

3.不要总是提及孩子的缺点和不足

对于自己的缺点,孩子不是不知道,只是羞于启齿,所以,父母没必要总是把她的缺点说出来,唠唠叨叨个没完。这样不仅会招致孩子反感,也会令孩子难堪。

女孩子天生敏感、面子薄,父母一定要学会去保护她的自尊心,不让她难堪,这样才能让她成为一个自信的女孩。

自己的情绪自己消化,不转嫁给女儿

露丝这几天的工作不太顺利,情绪一直不佳,回到家也阴沉着脸,对自己6岁的女儿安娜总是大声喊叫训斥。

这天晚上,上了一天班的露丝在疲惫地为家人准备晚餐。爸爸正在客厅看电视,安娜自己溜进了厨房,试图帮助妈妈做点什么。当她试图靠近正在烧水的汤锅时,妈妈及时发现,立马烦躁地脱口而出:“滚开,安娜,天呐,你要干什么,不要碰那个东西,离开这个鬼地方,我正在忙呢,别来烦我。”露丝边说边把女儿粗鲁地推出了厨房。

妈妈这一连串的“炮轰”,把安娜吓得立马眼泪就吧嗒吧嗒往下掉,委屈地离开厨房后,躲进了自己房间不再出来。直到露丝把饭做好,叫她吃饭,露丝这才发现安娜的情绪不对劲。爸爸无奈地对妈妈说:“亲爱的,你刚才不应该那样对待她,她是无辜的。”

妈妈这才发现自己刚才的失礼,立即向安娜道了歉。可是随后的几天妈妈又再次因为和邻居发生争吵而对安娜大呼小叫,于是安娜的情绪也和妈妈一样变得抑郁暴躁,常常乱发脾气。

这天,露丝的妹妹带着儿子卢卡斯来露丝家玩耍。卢卡斯只有3岁,却已经非常调皮,当他试图走进厨房去“探索”的时候,安娜立马冲着小表弟,学着露丝的口气大叫:“滚开!离开那个地方!”从没听过如此粗暴语气的卢卡斯被吓得大哭起来。

露丝的妹妹惊愕地看了看安娜,又看看露丝,说道:“天呐,露丝,你是怎么对待安娜的,她怎么会这样说话。”

露丝此时才意识到自己的坏情绪已经对女儿造成了怎样的不良影响,惭愧得无地自容。

从此之后,不管自己情绪多么不佳,在女儿面前,露丝都会尽量控制自己的脾气,不再冲女儿发火。当女儿再次试图靠近危险物品的时候,她也不再冲女儿说“滚开”,而是平静地说:“安娜,不要去碰它,它会伤害到你。”一段时间之后,安娜再也不会冲着小表弟说那些粗鲁的话了,脾气也好了很多。

由此可见,当父母自己情绪不佳时,千万不要往孩子身上转嫁。孩子不是父母的出气筒、受气包,他们是有着自己独立自尊的个体,和大人一样需要得到尊重。

养育孩子本来就不是件省心的事,加之父母工作繁忙,如果此时孩子再不听话或闯了祸,惹父母生气,有些父母就会把在工作、生活上积累的不良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对着孩子大吼大叫,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顿臭骂,等冷静下来看到孩子委屈的表情,又后悔不已。

孩子是无辜的。父母这样做,已经把自己的不良情绪传达给了孩子,孩子不但感到委屈,还会跟着父母一起暴躁、愤怒,甚至出现像例子中的安娜那样,学习妈妈的样子,把自己的情绪也转嫁给别人。

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要学会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来控制呢?

1.不用过激的语言来责骂孩子

孩子做错事,惹麻烦,父母会生气是人之常情,但在教育指正她的时候,说话方式要委婉、柔和,切不可用粗暴的语言来责骂。因为粗暴的语言会给人一种发泄的快感,一旦用上,就会一发不可收拾,对孩子的伤害也是无限深远的。

2.回到家后先和孩子玩一会儿

父母上了一天的班,累、烦躁是必然的,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调剂休息。休息的时候不妨就和孩子玩耍吧,让孩子快乐的情绪赶跑那些烦躁的不良情绪,发脾气的机会也就此消失。

3.减少情绪的引爆点

很多父母回到家后脾气大发的导火索,往往就是一些家庭琐事,比如做饭、洗衣、扫地,教孩子写作业等,这些琐事并非妈妈一人的事情,爸爸也有份。所以,父母双方就要做好合理的家务分配,共同担负责任,把导火索分化出去,发脾气的几率自然就会变小。

常言道:“冲动是魔鬼”,一时的情绪失控,带来的将是无尽的后果。父母的情绪不可能时刻保持良好,出现不良情绪时,一定要记得控制,不可向孩子身上发泄。

打孩子是触犯法律的

在美国,一旦有儿童在家里遭受暴力并被发现,法院就会依法处置父母,并出于对孩子的保护,会为孩子寻找新的监护人。有部分华人家庭在移民美国之后,常常会因为体罚孩子而收到法院的传票,甚至还因此被剥夺对孩子的监护权。

为了女儿能像美国女孩那么快乐自信,来美国工作的梁先生,把在中国上小学的女儿也一起带到了美国,接受美国教育。带女儿进校报到的第一天,梁先生就向美国老师嘱咐:“这孩子要是不听话还请老师您多多照顾,该骂的骂,该打的打,不用顾忌什么。”

老师听到后,十分惊讶:“先生,您是在鼓励我使用暴力教育孩子吗?”

梁先生笑笑说:“都说严师出高徒,孩子不打不成材,我们不心疼,老师您不用顾虑,”美国老师立马义正词严地拒绝:“对不起,先生,我无法答应您的请求。您的孩子已经8岁了,她有自己的尊严,我必须尊重她。况且,在这个州,打孩子是不被允许的。”

尽管如此,习惯了棍棒教育的梁先生在第三天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因为不适应美国的学校,女儿上了两天学后,到第三天怎么说也不愿去上学。爸爸好不容易生拉硬拽才把她带到了校门口。爸爸打开车门准备把她带下来,可是女儿死死扣住车门就是不下车,爸爸又赶着去上班,气急之下,就伸手打了两下女儿的屁股,女儿顿时就哇哇大哭起来。

这时巡逻的警察走了过来,严肃地说:“对不起,先生,我是这条街道的治安警察,你刚才对孩子的打骂行为已经触犯了儿童保护法,所以你现在需要跟我去趟警局,或许你将被起诉。”梁先生顿时惊呆了。

可见,体罚孩子,并非明智之举。教育孩子的方式各种各样,不一定非得用“打”这样的暴力方式。父母应该对孩子的心智发育过程有所了解,比如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很多时候做错事并非有意,而是有一定原因的,也许是能力不到,也许是她内心有什么想法,比如尿床,就是她无力控制的事情。父母的职责,就是帮助孩子认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另外,暴力的教育方式,还会让孩子产生两种抗体:

一、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情感纽带被破坏,等孩子真正需要父母指导和帮助时,孩子就再也不会向父母发出求助信号。因为孩子对父母的教育已经产生了本能的抵抗,父母要想再继续教育孩子,也就变得更加困难。

二、频繁的体罚,孩子就会对此麻木免疫,也就不再拿“被打”当回事,那么父母的棍棒教育也就失去了棒喝作用。

美国有研究证明,那些从小经常被打挨骂的孩子,他们的平均智商是98,而那些几乎没挨过打的孩子平均智商是102(一般人口的平均智商为100)。这其中的4分之差,差就差在“打”与“不打”。所以,与其耗费力气对孩子进行体罚,还不如冷静下来,心平气和地多和孩子讲讲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