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因果心
自造福田得福缘,自种恶果获恶报
佛陀说: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未来果,现在作者是。
“因”是非常细微的种子,“果”是很庞大的事实。我们的一念心就如一粒种子,所谓的“因缘果报”,即若要看现在的成果,就必须追究从前播下的那颗种子。
所以,要警惕当下这一念,多注意自己的心和目前的一举一动。
佛陀说:恶由自己作,苦由自己受;恶要由自己去净化,苦要自己去解除。净与不净完全在于自己,没有人能污染自己。
人一生的罪与福皆由自作。最可怕的万物是人,最可爱的也是人。有心就有福,有愿就有力。自造福田,自得福缘。吃苦了苦,苦尽甘来;享福消福,福尽悲来。
一枚烟头
在一辆公交车上,有一名男子靠着车窗悠闲地抽完一支香烟,一挥手,将烟头扔到了车窗外。只见烟头以一种优美的姿态飞了出去,划出一道火红的曲线。
两秒钟后,一辆疾驰而来的出租车突然转了个方向,一头撞进路边的绿化带。
半个月后,一家工厂发生了火灾,上千万的资产顷刻间化为乌有。
一个月后,当初扔烟头的男子戒烟了,原因是他失业了。
他失业的原因是,他所在的工厂破产了。
工厂破产的原因是,半个月前一场大火把厂子烧了个精光。
工厂失火的原因是,一个月前请来对工厂消防设施进行改造的工程师出车祸住院了。
工程师出车祸的原因是,他乘坐的出租车突然冲入了绿化带。
出租车冲入绿化带的原因是,有一枚燃着的烟头突然落入了司机的衣领。
1.前世今生
有前因才会有后果,果与因从不间断。一系列生命的存在,一个接一个,与灯焰的道理是完全一样的,一个元素灭了,另一个便接着生起,中间没有丝毫的间断。
好比牛奶,新鲜的牛奶放久了,会变成酸酪,酸酪会变成乳酪,乳酪会变成清酪,如果有人说酸酪、乳酪、清酪与鲜奶没有关系,这样的说法,对吗?
同理,“前世”的我和“今生”的我,虽然在外貌形体上有所不同,但今生的“我”,是由前世的“我”变化而来的,所以说,前世的“我”和今生的“我”,既非同一,亦不相异,它们是同一个系列的相续,就像初夜、中夜、后夜的火焰,或是鲜奶、酸酪,乳酪的关系一样!
同声共哭的共业
因果的可怕,在共业的显现上,尤其可以窥其不爽的原理,因为无论时空如何转换,身份关系如何转变,因果如何纤细,等因缘际会,所有的人、事物,都将摆在“因果”这架公正的天秤上,得到它应有的评价。
在佛经上有一则故事。
从前在印度,有一个婆罗门阶层的富翁,家财万贯,膝下有一独子,年方二十,刚娶媳妇未满七天。有一天,夫妻俩到后花园赏花,丈夫因为爱妻心切,爬上高树要攀花,想不到树枝忽然断裂,人掉到地上,活活摔死。
当时全家人抱着尸体,悲痛欲绝,连来探视的亲朋好友都为之拭泪,他的父母、新婚妻子,更是哭得呼天抢地死去活来,怨怪老天爷不长眼睛,等依俗送葬后,全家大小仍然沉溺在悲伤的情绪里。
佛陀知道后,悲悯他们,便前往慰问,语重心长地告诉富翁说:“听我的劝告,万物万事都是无常的,有生就有死,祸与福也是相连的,现在这个孩子死了,但有三处众生为他哭泣,你知道他究竟是谁的儿子,谁又是他的双亲吗?”
富翁知道佛陀意有所指,因此停止哭泣,请求智慧的佛陀为他开示。
佛陀说道:“在非常久远以前,曾经有一个孩童手拿着弓箭,来到一棵树下,仰着头搭起弓箭准备射鸟,当时旁边有三个孩童鼓励他说:‘如果你真的能射中,才算真英雄呢!’这孩童就很得意地拉起弓箭,果然一箭就把树上的鸟儿射死了,当时旁边的三个孩童看了,都不禁为他欢呼鼓掌。”
“后来经过无数劫的生死轮回,当时那三个在树下的孩童,一个有福报,现于天界为天神,一个在海中为龙王,另一个就是婆罗门长者你,至于当初在树下射鸟的那个孩童,前生在天界为天神之子,命终转生人间,成为你的儿子,在不幸从树上摔落而死之后,马上投胎化生为龙子,偏偏在他投胎刚化生时,却马上被大鹏鸟吃了,而那只大鹏鸟,便是以前被他所射中的那只鸟所化生的。”
“现在,有三处在为这个儿子哭泣,一个是天神,一个是你,一个是龙王,你们都因为他曾是你们的儿子而伤心欲绝,这全是因为在前生,你们鼓励他射鸟杀害生命,射中了又大加赞美一番,所以今生,你们三个,同时在天界、人间、海中为他哭泣,这全都是因无知而鼓励杀生的报应啊!”
这个故事不禁令人深深地感叹!
三个无知的小孩,为了偿还“事前鼓励射鸟,事后又欢呼鼓掌”的共业,虽然经过了无穷远的时间,但在因缘巧妙的驱使下,彼此虽然各在天界、人间和海中转换了不同的身份,但却以父子的“结合”关系,同声一哭,来了结那份终究无可逃避的共业。
只是,当时同为别人欢呼,可曾想到以后将为别人同声哭泣?这个鼓励杀生的欢呼,是何等的无知,又是何等的沉重与讽刺啊!
需要负责的前世
不少人会问:“真的有前世吗?如果真有前世,那毕竟也已是‘过去’的事了,为什么现在的我,还必须为过去所不知道的事情负责呢?”
他们的意思是,“现在”是现在,“过去”是过去,既然已成为过去,且现在“不知道”过去所做的事,那么无法并且也不必去为过去所做的事“负责”!但“现在”和“过去”真的可以这样截然分开吗?我们可以因为“不知道”以前所做的事,而不必“负责”吗?
事实上,“现在”是“过去”的延续,“不知道”,并非表示可以不必“负责”。
虽然“我”的本质是无常性的,想从“我”中,找到一个永恒不变的“我”而不可得,但年轻的“我”,是由童年的“我”递变而来,老年的“我”,是由年轻的“我”递变而来,因此,虽然没有永恒不变的“我”存在,但我却是由一系列“变化的我”所构成,因此,“我”就可以说是由一连串“生命的因果序列”所组成!
就像“那先”比丘在回答“米兰陀王”时所说的:
“陛下,那个娇弱啼哭的婴儿是‘我’,而现在长成的也是‘我’啊!虽然形貌不同,但却是同一系列的连续。”
“能不能做进一步的解释?”米兰陀王说。
“陛下,这就好比有人点灯,照耀通宵,请问陛下,那初夜的火焰与中夜的火焰是同一个吗?”尊者说。
米兰陀王回答说:“当然不是,尊者。”
尊者继续问道:“那么,中夜的火焰与后夜的火焰是同一个吗?”
“当然不是,尊者。”米兰陀王很快地回答道。
尊者进一步问:“请问陛下,那么,是否初夜是一灯,中夜是一灯,而后夜又是另一灯呢?”
米兰陀王回答说:“当然是同一盏灯,尊者,只不过是和第一次所点的火有关联而已!”
尊者说:“陛下,一系列生命的存在,一个接一个,与灯焰的道理是完全一样的,一个元素灭了,另一个便接着生起,中间没有丝毫的间断。因此,今天的您,与当初那个娇弱啼哭的婴儿,既非同一人,也非另一人!”
尊者又说:“又好比牛奶,新鲜的牛奶放久了,会变成酸酪,酸酪会变成乳酪,乳酪会变成清酪,陛下,如果有人说酸酪、乳酪、清酪与鲜奶没有关系,这样的说法,对吗?”
“当然不对!尊者,它们都是与鲜奶有关联,所以才会出现的。”米兰陀王肯定地说。
尊者说道:“是的,就是这样,陛下。一系列生命的存在,一个接一个,中间没有丝毫的间断,今天的您,与当初的您,既非同一人,也非另一人!”
同理,“前世”的我和“今生”的我,虽然在外貌形体上有所不同,但今生的“我”,是由前世的“我”变化而来的,所以说,前世的“我”和今生的“我”,“既非同一,亦不相异”,它们是同一个系列的相续,就像初夜、中夜、后夜的火焰,或是鲜奶、酸酪,乳酪的关系一样。
因此,虽然现在的“我”,不是前世的“我”,但现在的“我”却是由前世的“我”递变而来,都是属于同一个生命的“连续序列”。
那么,“现在”的我,和“过去”的我,没有任何关联吗?或是我们可以因为“不知道”以前所做的事,就不必“负责”吗?
一个人,不只要为“现在”所做的事负责,要为“过去”曾做的事负责,更要为“将来”要做的事负责。
至于那些自私、敷衍、推卸责任、遇事逃避的人,不只无法减松现时业力的捆绑,恐怕业力将更如影随形地加剧。
因为,他逃避得了别人,却无法逃避得了他“自己”!
2.行恶因,吃恶果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或一个有智慧的人)因深知因果的可怕和丝毫不爽,所以谨言慎行,战战兢兢,深怕自己堕入因果恶性的泥淖中;而芸芸众生,因对因果的愚昧无知,不知慎因,等造了恶因,受了恶果,才后悔莫及!
言语的因果
人,可以说是具有丰富语言和优越沟通能力的动物,但也可能是唯一会因言语而肇祸的动物。语言是中性的,至于语言会成为善、恶、好、坏的负面或正面,那全是因为人的“心灵”使然。
我们的言语,只是我们内在心灵某种意念的外在化,外在的言语,就是我们内心某种意念的反射。
所以,我们如果要表达善意的语言,首先就要从净化自己的心灵开始;有净化的心灵,就会有净化的意念,有净化的意念,才能说出善良、美好的语言。
好坏、善恶的语言都是由人的嘴巴说出来的。
如果说,脸相是一个人内心的“镜子”,反映着我们内在的素质,那么,言语就是一个人内心的“信使”,传达着我们内在的意念。
而常常有许多人,因内在净化程度不够,内心总被嫉妒、傲慢、偏见、憎恨等负面的情绪充满,常常说出一些无建设性的负面言语。
而在这些负面的言语当中,最常被我们忽视、但也最不该被我们忽视的,就是那些轻视、嘲笑、中伤、挑拨、毁谤的言语。
这些负面的言语,就像是支双向发射的毒箭,一经说出,一端射向别人,另一端却指向了自己,这些负面的情绪语言,虽然暂时畅快了一己狭隘的心灵,但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的性灵。
在佛经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久远以前,有一位年轻的比丘,因为曾经恶意地嘲笑另一位年老的比丘,说他跳过小溪的姿势有如猿猴一般,结果,在五百世后,这位年轻的比丘终于也堕落为一只猿猴。
曾经嘲笑别人像只猿猴,想不到自己也成了被自己嘲笑的对象,这个故事所显示的,不止是一种讽刺,更是一种悲哀,深沉的悲哀。
有句话说得好:“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或一个有智慧的人)因深知因果的可怕和丝毫不爽,所以谨言慎行,战战兢兢,深怕自己堕入因果恶性的泥淖中;而芸芸众生,因对因果的愚昧无知,不知慎因,等造了恶因,受了恶果,才后悔莫及!
大体说来,这个嘲笑别人为猿猴,自己堕落为猿猴的故事,极符合因果律的“公正性”,如是因,如是果,有怎样的因,就会产生怎样的果;甲造的因,由甲自己承受结果,不会落到乙身上,甲乙两人的因果关系,由甲乙两人承受,不会变成甲丙的因果关系。
因果律是如此地准确而严密,不会有任何谬误和疏失,也不会因为时间久远而失去效力,更不会因为空间的转移而有所遗漏,就如同一首偈子所说的: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因此,虽然经过了五百世那么长远的时间,但当“因缘会遇时”,看似轻微的嘲笑果报,最终还是报到自己身上来,让自己堕落为猿猴之身。
嗔怒的可怕
今生今世有着嗔怒习气的人,前世,也有着嗔怒的习气。嗔怒,是一种极为强烈的无明情绪;有嗔怒习性的人,就像胸中有一股无名怒火,随时都准备要发泄,而导致这嗔怒脾气的,是由“业力”和“习气”或“个性”相互招感所致,当“因”“缘”俱足,由嗔怒造成的恶报,就加速形成了。
有一个中年男子,耳朵重听,且有严重的耳鸣,他深受耳疾之苦,已经有15年之久了,也就是三十出头,他就深受耳疾的困扰。重听和耳鸣,虽然不是一种多么严重的病症,但重听会严重地阻碍他和别人的沟通,让他无法轻易地随时听闻他想听的,耳鸣,会严重地干扰他自己的情绪,让他无法躲避他不想听闻的声音。
对一个正逢青壮年,事业刚待起步,美好人生正展现在眼前的人来说,罹患这么一种不大不小,却足以令他沮丧的病,可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而巧合的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症,一种是想听听不到,一种是不想听却又不得不听,两种性质迥异的病象,却巧合地同时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这位中年男子,是一个脾气甚大的人,他的胸中好像有一座嗔怒的火山,随时都会爆发,而导致这种嗔怒脾气的,不是由于疾病的困扰,而是“习气”。
“这个今世有着嗔怒习气的人,前世,同样也有着嗔怒的习气。”佛陀说。
在前世,他是有钱人家的公子哥儿,性情暴戾,颇难伺候,动不动就打人耳光,不止家里的佣人动则遭殃,在外,也仗着财粗势大,动不动就打人耳光。因此,在一生中,他不知打了多少人的耳光,但除此打人耳光的“嗜好”外,他的心地并不坏,也颇孝顺。
这样一个前世喜打人耳光,今生罹患耳疾的病症,颇符合因果律的回向性和同质性。
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这个中年男子之所以罹患不算轻的耳疾,与其说完全是由“业力”的作用,不如说是由“业力”和“习气”或“个性”相互招感所致。这个男子,前世由于嗔怒的习气,常打人耳光,当造下这样的业“因”后,今世由于嗔怒习气未改这个“缘”,当“因”“缘”俱足,耳疾的“果报”,就加速形成了。
因此,可以说,如果这个男子,今生能够稍改嗔怒的脾气,那么,耳疾的程度当可减轻,或做某种程度的转化。
一个人的“命运”也是这样,因为命运的形成,是由于过去的“业力”和今世的“个性”,交织而成。
很多命运上“注定”要发生的事,常常是藉着个性里的一些物质而显现,好的命运,常藉着良好的个性特质而显现,不好的命运,常藉着不良的个性特质而显现。
因此,与其说,个性造就一个人的命运,不如说,命运藉着个性的特质,而显现出它欲显现的面貌。
业力也是一样。业力要显现出来,往往需要“缘”的桥梁,而我们个性里的某些特质,往往是业力显现的最好桥梁和媒介,也就是说,我们的个性特质,提供了业力成熟最好的环境和条件,是业力最好的“助缘”!
所以说,我们的个性,不只在宿世以来,制造了不同的业力因缘,也为业力的成熟(或命运的形成)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健达多的启示
任何杀戮,都会引起被杀戮者的痛苦和怨恨,被杀害者的灵性愈高,则自然怨恨心愈强烈,而如果被杀戮的对象,是有着高度知觉情感的人们,那么,怨恨的强烈和亟欲报复之心,是可以想见的。
有一天,当佛陀在莲花池畔漫步时,凝望着澄澈的池水,突然看到了地狱里的景象,无数众生在地狱的血池里,浮沉哀号着。
佛陀悲悯地看着浮沉哀号的众生,想着他们的无知和罪业,不禁叹息着,这时,他特别注意到一位叫“健达多”的人,健达多在过去的一生中,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终因恶贯满盈而堕落地狱。
佛陀悲悯他,想将他从地狱中解救出来,但在遍察他宿世的因缘后,发现几乎找不到半点善行,足以让他得到救赎。后来,佛陀总算找到了他的微小善行。
原来,那是在久远前的某一世,当有一天健达多走在路上时,有只小蜘蛛也在路上爬行,健达多发现了,本想一脚踏死它,当刚要举足时,忽然心中生起一个善念,想小蜘蛛也不犯我,不如放它一条生路吧!就这样,善念一起,小蜘蛛就从他的脚下死里逃生了。
当佛陀观察到这个善因缘后,发现那只蜘蛛正停憩在极乐世界美丽的花叶间,于是佛陀抓起银色的蜘蛛丝,从极乐世界徐徐放到地狱里。
当健达多在黝黑的地狱中挣扎浮沉时,突然抬头看到黑暗的天空中,有一丝银色的亮光,从他的头顶缓缓降下来,于是他如遇救星般,赶紧用双手抓住蜘蛛丝,奋力地往上爬,等他爬到中途稍事休息时,突然看到蜘蛛丝的下方,有无数地狱众生,也正攀爬在蜘蛛丝上。
健达多看见后,不禁惊慌和愤怒,想:“就只我自己一人,还怕这细蜘蛛丝断了呢!这细细的蜘蛛丝,如何能承受这么多人的重量,万一断了,不是又要堕回地狱受苦吗?”
因此,健达多就情急恼怒地向下方叱责道:
“喂!喂!这条蜘蛛丝是我发现的,是属于我的,没有我的允许,任何人也不准往上爬,下去!全部都给我下去!”
当健达多的叱喝声还回荡在空中时,蜘蛛丝突然从他的手中断落了,于是健达多又重新掉回地狱中,只剩下银色的蜘蛛丝,在黑暗的空中闪闪晃荡着。
佛陀看了,轻轻地叹息着。
佛陀的叹息,也是我们的叹息。
一念善,可以让健达多有缘得以脱离地狱苦海。
一念恶,也可以让健达多重新沉沦地狱苦海!
如此,我们还能轻易忽视任何一个微小的念头或因缘吗?
3.种善因,收善果
佛陀说:“恶由自己作,苦由自己受;恶要由自己去净化,苦要自己去解除。净与不净完全在于自己,没有人能污染自己。”
人一生的罪与福皆由自作。最可怕的万物是人,最可爱的也是人。
有心就有福,有愿就有力。自造福田,自得福缘。
吃苦了苦,苦尽甘来;享福消福,福尽悲来。
同命异禄
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为恶得苦,行善得乐。
从前有两个大学士,他们是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的。后来同年考中乡榜,一授鄂州教授,一授黄州教授,二人互相约定,日后遇有祸福变故,皆当互相通知,以验命数的究竟是否可凭。过了些时,黄州教授先死了,鄂州教授知道了,前去吊唁,并在柩前祝道:“公与我生年月日时皆同,出处又同,现在公竟先我而逝,但令我现在就死,也较你多活几天了。命数有定的话,果真不可凭信么?但以前的遭际,何以各种皆同呢?公若死而有灵,希望想办法告诉我。”这天夜里,他梦见黄州教授对他说道:“你和我宿业相同,所以今生的禄寿本来应相同的,但因我在生前欢喜奢侈浪费,原来禄寿,已经享尽,所以早死。你因生活节约,所以还不即死。须知人生的衣食财禄,都从过去世积储得来,是有定数的。譬如同样的家有千金,一人日用一金,可用三年,另一人日用十金,则不过百日,就要完了。如更奢华无度,则几天即可用完。你和我的命同寿异,就是这个道理啊。”鄂州教授听了这话,才知道人的享用,当留有余地。后来,他更加节省,处处能够自培福德,官累升至典郡云(即一郡之长)。
王植槐
佛陀说:“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未来果,现在作者是。”
宋朝有一人,姓王名,官至兵部侍郎,为人十分厚道,专喜扶危济困,救人利世。他有三件大阴德,自己知道子孙必好,便在院中栽了三棵槐树,并说道:“吾子孙必为三公,这三棵树就是个标志呢。”他后来生了一个儿子,名旦。王旦自幼沉默好学,果然做到三公,就是后来有名的王文正公。
王旦任平江县令前(即今苏州吴县),那县衙里常被鬼怪闹得不安,及至王旦将到的前一天,看守衙门的人夜间听见鬼怪说道:“宰相要来了,我们避开吧。”从此以后,平江县衙门便不闹鬼了,可见鬼怕正人,是不错的。
王旦做了十几年宰相,家里却没有钱,到了病重将死,皇帝赐他五千两银子,他还不受。及至皇帝二次使人抬了银子送去,他已死了。临死时,命人剃去头发,现作僧相,以僧服大殓。他平时孝父母,敬兄嫂,爱弟妹,衣服饮食都很俭朴,就是家人故意拿坏的东西给他吃,他也不生气。他夫人曾两次试他,他只推说今天不想吃饭,绝不责罚人。他早年便入莲宗七祖省常法师念佛社,一生道德功业,都是从般若正智流出,已经到了无我相的地位了。
王氏七世持不杀戒,至文正公(旦)的曾孙,名古,字敏仲,参禅有得,忽然堕在空无一边,想破不杀戒,被小法华禅师呵斥。乃发愿放生命一百万,求忏己罪。从此归心净土,著《直指净土决疑论》。临终见佛来迎,生品很高。
王氏称三槐堂,人所共知,但是三槐堂这个名称所代表的意义,却因时代久远,已不大清楚了。实则,这个名称,完全可以代表我国文化精神。古人信道之笃,见道之明,对于善恶因果,看得丝毫不错,简直同前知一般。《中庸》说:“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所以至诚便是至明。王氏积德二百余年,累代戒杀奉佛,累代为宋名臣,论爵位功业,要数文正公,当时连契丹西夏都敬服他。论修行功夫,恐怕王敏仲为更深,所以文正临终现僧相,敏仲却生净土。但这是据迹而言。古今名人多有大权菩萨示现,文正之本,也殊不易测了。
神龟报恩
因是非常细致的种子,果是很庞大的事实。
我们的一念心就如一粒种子,所谓“因缘果报”,即若要看现在的成果,就必须追究从前播下的那颗种子。所以,务必要警惕当下这一念,多注意自己的心和目前的一举一动。
明朝时,有位刘大司寇(刑部尚书),有个儿子,名字叫,幼时身体极为脆弱,时常生病。他上面曾有五个哥哥,都已短命死了。刘大司寇对于这仅存的第六子这样多病,心中非常担忧。每遇到看相算命的人,总要将刘的命相,托他们推算。但是不幸得很,大多数星相家都说刘到十九岁上,有个很大的厄难。他的父亲因此更加忧虑。正巧有位四川相士周士涟来游京师,为人谈相,甚为准确。一时,周相士的名声,震动京城内外。因此,刘大司寇就邀周士涟来家,请他给刘看看终身的禄寿。
周相士看了半晌道:“论公子的贵格,恐难度十九岁之关,但你们切勿因此灰心,须知‘天定能胜人,人定亦能胜天’。大凡一个人的禄寿厚薄,实关系到宿生所造业因的善恶。《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宿世杀生者,今生需受短命报。这样讲来,公子前生的杀业一定是很重的。我们既知道他短命相的原因,那就可用对治的方法,戒杀放生,广修各种善业来加以补救,便不难易短命而为长寿了。譬如患病的人,病原已经诊明了,只要对症服药,自能霍然而愈啊。但讲到修善,必须尽心竭力去做。总要做到今生的善业,远胜宿世的恶业,才能有实效可得。假定公子的宿世恶业有八分,今生忏恶修善,必须做到十分。方能将命相注定的禄寿,增加挽回。倘只做到六七分,或勉强够八分,那就善不胜恶,这好比病重药轻难以起死回生,恐难立刻见效。但并不是说行善会落空无用,这些善事对于来世种点善根还是有用的。世人每见修善作恶的人,有许多并无明显报应,就疑天道无知,这就是因为肉眼看不见三世因果、宿业强弱的缘故呀。万望贤父子深信佛语,真实不虚。竭诚去做,公子定能福寿绵长,这是不必忧虑的。”这时刘年方十七岁,资质聪明,且很知自勉。听了周相士的话,认为至理名言,就对天立誓愿,下决心除恶修善。周相士复教以奉行功过格为入手方法,《太上感应篇》亦可参照。刘遂依照办理,并将篇中的善恶条款,逐一录出。善者贴在东壁,每行一善加一红圈;恶者贴在西壁,每犯一恶加一黑圈。虽举心动念,也严自克责,不敢自恕。对于戒杀放生,尤能力行不稍懈怠。这样行了三年,竟得安然渡过了十九岁的难关。
有一天,他因事乘舟渡扬子江,看见渔人网得一只很大的乌龟。刘看了触发慈心,就命从人买来放生,说也奇怪,那龟放到水里好像有灵性,昂首点头,跟在刘船后送他,直到五六里路之遥,仍恋恋不舍。这夜刘梦见一皂衣短胖的道人,对他道:“公子力行《感应篇》,三年不倦,天帝很嘉许你,现在已得增禄延寿。但你体质薄弱,难保寒暑不侵。贫道现有小术相授,依之调摄可保身安无病。”说毕,即传以调息却病之法。
刘醒来,知系神龟报德,从此依法用功,果然日渐康健。后来再请周士涟来家,谢他昔日指教之恩。这夜刘就和周士涟联床同睡,夜半周士涟醒来,觉得刘鼻息极微,扪之竟同死人一般,出息毫无。次晨起来,因向刘大司寇称赞道:“别来数载,公子骨相,与前大异,睡中视之,知系传得龟息,非但身体健康,寿命久长,而且后福绵延,未可限量。这正是贤父子诚心行善的福报呀。”后来刘活到98岁,后嗣贤俊,福寿双全,果然应了周士涟之言。
4.杀生之果报
因果定律是不能消灭的,佛经中有一首偈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逢时,果报还自受。”意思是说:即使过了百千劫那样久的时间,各人所造的罪业也是不会消灭的。须知道因与果的中间有个“缘”,因与缘会逢的时候,果报还是自己要受的。
听不见的哀号
宋朝的黄山谷,曾作了一首“戒杀诗”,诗曰:
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
元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
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须,
莫教阎老断,自揣看如何?
这首诗,以简短的字句,如当头棒喝般地表达了一个非常重要、但常为人们所忽视的事实和观念,那就是:所有的动物,不管体形大小,尽管在外形上和人类有着不同的形体外貌,尽管无法如人类般能自由地表达它们的思想,但它们都和人类一样,有着本质上的相同,那种相同的本质,不管我们以“佛性”或什么样的名词来称呼它,在任何动物身上,和在人类身上,是绝对相等和平等的!
但可悲的是,人们不只无法实证,甚至无法“理解”或相信这种本质,当然,也就无法去理解或相信,所有动物身上都有这种相同的本质。
于是,人们以自己口腹之欲的“快乐”,建筑在动物哀嚎啼叫的“痛苦”之上,甚且有某某外道,竟然奉某某之名的宣告,除了人,将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统统“赐”给信徒当“食物”,正统宗教的“博爱”,尚且狭隘、弱肉强食如此,更遑论一般无宗教信仰者的“博爱”了!
所以,我们看到了因目光短浅、有限的“同理心”所显露的矛盾与讽刺的行为,人们可以怀抱宝贝似的爱犬大啃牛排,而丝毫不曾察觉牛只被宰杀时的嘶叫与泣血!
可以为宠物的丧命而饮泣终日,却听不到身上高贵皮草里所隐藏的血腥与残酷!
这一切,都因欠缺真正的“博爱”,所以人们只狭隘地选择自己所能爱的,这一切,也都因欠缺真正的“同理心”,所以人们只能体会自己的痛苦,而不能体会动物也有痛苦,也会痛苦。
而能真正体会动物痛苦的,除了那些具有真正博爱胸怀和有着高度“同理心”的人们外,就是那些轮回为动物,且刻骨铭心地记得“前世”的人们!
遭杀戮的报复
愿云禅师曾写了一首诗,诗云:
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此诗将杀戮的怨恨和战争的源起,作了一个简明有力的因果阐述。
因为所谓世间的至重者,不过“生命”而已,所以,世间最残酷者,就是“杀戮”,凡是“生命”者,皆贪生怕死,无分人与畜,如生命受威胁,皆惊恐万状,胆破魂飞,亟欲维系己身的存在,如果生命受戕害了,那一股遭杀戮的“怨恨之气”,必然极为强烈,时时寻思机会以为报复,而灵性愈高愈不甘者,其报复常常也就愈为明显强烈了。
清朝纪晓岚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着这么一则故事。
临清地方,有一个以杀生为业的人。有一天,他到某处买了一头牛,准备牵回去宰杀,这头牛颇有灵性,知道买它的人是个屠夫,因此任凭这个人拉着牛绳,鞭打着它,死也不肯走,等力气用尽了,才让这人强拖着离去。
后来经过一家钱庄门口时,这头牛突然两脚向着钱庄门口跪了下来,并且双眼一直流泪。钱庄的老板看了,不禁起了恻隐之心,就向这人询问,这人告诉他,此牛是以八千钱买回去宰杀的,钱庄老板向这人表示,希望能以原价将牛买下,想不到这个人却起了嗔恨心,恨这头牛这么刁蛮,因此坚决不肯卖,虽然钱庄老板加了许多价钱但他仍不答应,并且恨恨地说:
“这头牛太可恶了!必定要杀了它我才甘心,你就是出一万贯的钱,我也不卖!”
这头牛听了,就自动地爬了起来,跟随着这人离去,等一到家,这人就立刻把牛杀了,并把牛肉烹煮在一口大锅里,然后就上床睡觉。等睡到五更时,这人起床去察看牛肉烹煮的情形,过了很久,还没回来,其妻怪其久不回,起身前往察看,竟然发现,其夫已自己跌入锅中,腰部以上和牛肉一起都被煮烂了!
这个故事不禁令人深深地感叹,这头牛自知将死而求赎,在求赎不成后,又像个烈士般,不为难任何人,不和仇敌妥协地、从容愤恨地走上它的终途。
而这个屠夫,不以牛的怕死而可怜它,反而以牛的求生而愤怒怪罪,其残暴与人性的堕落,由此可见一斑。将牛的灵性与强烈的怨气、屠夫的不仁与残暴两相对照,屠夫这样不合常理的死法,说是“报应”的快速,恐怕也是理所当然了!
现世报的共业
《法苑珠林》也记载着一个故事。说唐朝武德年间,在大宁的地方,有一个叫贺永兴的人,因为邻家的牛践踏了他田里的作物,因此就愤恨地用绳子将牛的舌头勒断,后来,贺永兴生了三个儿子,都是哑巴。
有人可能会认为,贺永兴“把牛的舌头勒断”和他“生了三个哑巴儿子”之间,可能只是一种极偶然的巧合。
但如果以“因果”的层面来看,这是一种极快速的现世报,我们可以想象,贺永兴只因为牛犯其禾稼,就勃然大怒地将牛舌勒断的血淋淋的场面,也因此可以想见其人平时性格之残暴。而如此小题大做的残暴行为,实在有违上天好生之德,因此本来已薄的福分,自然更形削减,终究得此报应。
至于为何不报在贺永兴身上,而报在他“无辜”的儿子身上的问题,实牵涉到极复杂的“共业”和因缘时机的因素,一方面,父子本是一家人,都在“共业”的范围内,虽然报在儿子身上,但实也累了父亲;另一方面,贺永兴残忍的行为,触发或加速了已经时机成熟的果报,而他的三个儿子,在某个前世,也必定造了足以导致他们失声的恶业!
所以,可以如此说,如果有人犯了如同贺永兴所为的同样恶行,也不见得会在今世有相同的业报,毕竟,因果业报极其复杂,千差万别,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贺永兴和其儿子所受的“报应”,只是属于在他们共业范围内,于今世成熟的一个“特例”,而不是一种“普例”,但由这个故事所揭示的因果报应,和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却有着普遍性的意义。
不杀生
在本质上,生命都有相等的价值,无所谓高低劣下之别,但在以“人”为主的世界中,有时对待自己的同胞,尚且如蝼蚁般地践踏残杀,更遑论能以博大的胸怀来对待非我族类的“动物”了。
但至少也当如人们所呼吁的,应以人道、不忍、严肃、感恩的心情,来对待被宰杀的动物,而不是只为了自己单纯的口腹之欲或逞一时的感官快乐,而无视动物锥心泣血的哀啼,如此,无异是人性的沉沦和堕落,而人类自己也将招得严重的果报!
5.改过之福报
释迦牟尼佛是开大智慧大彻大悟的大圣人,佛眼看得清清楚楚,他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众生一旦遇了佛缘,信佛学佛就能成佛!所以说一切众生不但是过去父母,亦是未来诸佛,你放它的性命你就是菩萨,不做菩萨也不能成佛的。
过去虽然造了很多杀生害命的恶业,只要现在戒杀护生,就会减少恶果。奉劝诸位,大家快快学佛,快快转变因果吧!
因果可转变
假若过去作恶很多,现在作出很多的善行也不可能抵销吗?对!因为因果定律是无法抵销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有一定道理的。这好比在一块土地上同时种下瓜种,亦种下豆种,后来瓜种一定生瓜,豆种一定生豆,瓜是不会消灭豆,豆亦不会消灭瓜的;可是现在又讲因果可以转变,要怎么转呢?
且举一典故。
过去某地方有一座寺庙,有一位法师在那里讲经,有一个曾经造了大罪业的人,听完了经就去请教法师说:“我过去杀生害命,已经造了大罪业,该怎么办呢?”法师就教他:“你要真心流露发心忏悔,现在还未结果,断缘就可以。”
但是,此人只知因与果,不明白缘的道理。法师就拿出一包蒺藜给他,要他种在寺后空地的东西两条小路边,东边种的蒺藜要撒石灰,不要浇水;西边种的要天天浇水。法师又交代他每隔五天要赤足走一次,东边走走西边走走。
此人头一次东走走西走走,没有什么感觉。法师就叫他西边依然天天浇水,东边依然不可以浇水,再隔五天亦是赤着足两边走走,又隔了五天亦如此走来走去,忽然看到西边蒺藜已经出芽,再五天看芽已长了三寸,且开出黄花,仍是走来走去。再五天后在西边赤足走时,就被蒺藜的刺刺得不能走了。
法师问:“东边呢?”那个人答:“没感觉到什么。”法师再问:“东西两边皆种蒺藜种子,为什么东边能走西边不能走呢?”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东边撒的是石灰又不浇水,断了缘就不发生作用,西边的天天浇水,这水的“增上缘”,就发生了力量。
所以,同时下种,东边的不发芽而西边的却茂盛,这就是有缘则生,无缘则灭,因果可转变的道理。
断缘获福报
因是因,缘是缘,果是果。因由缘而生果。什么叫缘呢?且问大家:“刀兵劫会来面前吗?”诸位必定回答:“不会来。”这是刀兵劫的缘还未到,在此缘未成熟的时候,才可转变因果。假若断掉了刀兵劫未成熟的缘,就可能转变刀兵劫的果报,一旦缘成熟了就没有办法补救,因为过去共同造的业缘已成熟,即使你再神通广大亦没办法解决。
那么,刀兵劫的缘未成熟以前,要用什么方法补救呢?那就是要用消灭“增上缘”的方法,好像大夫医治病人要对症下药,患者若是发烧,就要开凉药,病人是寒症,就要开温补剂,对症下药就是良药!假若患者热病用补药,寒病开凉药,这种医生就会害死人。
话说到这里,有人也许会说:“做挽救刀兵劫的事情,多多为善,修桥造路就能息灭刀兵劫的灾难。”这种话是不可靠的,因为受刀兵劫,不是你过去破坏道路,破坏桥梁的因,现在用修桥造路来抵销,这是驴唇不对马嘴,讲不通的,这就好像庸医不认识病症乱开药方,患者发热开补药一样,要知道受刀兵劫的报应,是过去造了杀因,所以要受杀的因果,现在要断杀因就没有缘,无杀缘就不结杀的果报,就不发生刀兵劫。
赶快来断缘,就不结果报。可是缘要用什么办法来断呢?断缘的次第分上中下三等功夫:下等功夫自今天起不再杀生,吃三净肉(就是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的肉),如此做到就是善人;中等功夫不但不杀生并且吃长素,这样做到就是等于自度的阿罗汉;上等功夫不但不杀生,吃长素,更进一步要放生救它的生命,这种等于利人的菩萨。以上三等功德,随缘量力而为。
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先讲容易行的下等功德,要从断缘戒杀做起,古大德有两句偈:“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意思是说:有肉可吃就吃,没有肉就算,随缘就会消掉旧的罪业,千万不可为了要吃肉而再杀生害命,又造了新的罪业而去受灾殃。大藏经中有一部婆娑论,其中一句话:“若一日一夜,持不杀戒,当于来世中,决不遇刀兵劫!”你看,只持一昼夜的功德就这样大得不得了,长持不杀戒岂非更大?或有人问:听你讲不杀生是避免来世的劫报,假若希望现世就避免刀兵劫是否可能呢?我的答复是:“可能!”且再讲一则故事来作证明:
从前,有一个人搭了一条船出门,在船内看见船主的木桶中有两条鱼,在水桶里活泼地游来游去,可能中午就要杀了佐膳,此人就对船主说:“你这两条鱼卖给我好吗?”船主说:“好啊!但是此鱼价钱很高,两条要三百钱,您什么时候要吃,就什么时候给您烹煮。”这个人就拿出三百钱给船主买了鱼,一时不忍吃它,就说:“我今天不吃,不要烹煮。”隔了一天,船主又问他:“您今天要煮鱼吗?”那个人就答:“不要不要!我今天吃观音斋。”其实这个人并不吃观音斋,他是眼看两条鱼在木桶水中游来游去,不忍吃它,杀了烹煮更觉得很可怜,所以撒谎吃观音斋,最后,他终于把鱼放入江中,使它们获得了自由。
又隔了一天,船正在大江中行驶,忽然之间,狂风大作,波浪滔天,满船的人都惊恐万分,在跪跪拜拜喊救命的时候,忽然在云中现出“假斋”两个字来,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有人问道:“船中什么人吃假斋?”问了好几声,这个人想道:“我假吃观音斋,一定犯了天条,假若隐瞒不说,岂不害了大家。”即时高声应道:“是我是我!”众人就说:“你下去吧!”于是把他推下水去。说也奇怪,不知从何处漂来了一块木板,那个跳下水去的人抓住了木板。一阵大风把他刮到岸边,这个人因此得救,再看那只船却经不起那阵狂急的风浪一吹而翻了身,船中的人统统沉入江底喂鱼了。一念慈心起就救活一条命。
中上功断缘
一、中功断缘兼素——难行
再说中等功德,不但要戒杀,而且兼素食,实行起来比前面的稍难些,因为人生下来就有肉食的习气,要断肉食是很难的,不容易断怎么办呢?这必须作下面几种观想:
(1)“怖兵劫来临”。请问大家怕刀兵劫来临吗?若是害怕,这碗肉放在我面前,应观想当时此畜被人宰杀的时候是如何恐怖、害怕,好像刀兵劫来一样,为求免遇刀兵劫,我就不吃这碗肉,此是第一步观想。
(2)“怖贼来被执”。第二步观想:一旦战乱,敌兵来时,人民被捆缚起来是何等可怕!这时应观想:此畜当时被人买去把它捆缚起来的时候是何等的可怜,为了避免被贼执缚,我就不吃这碗肉。
(3)“怖家人离散”。第三步观想:每个家庭皆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眷属,一旦被贼捆缚去,六亲眷属妻离子散后如何悲伤!就应观想:当时畜生被人捆缚捉去以后,它的眷属悲鸣时的可怜相状,这碗肉我就不忍吃了。
(4)“怖自身被杀”。第四步的观想:我们此身要被人杀死的时候,各人的心情是愿意还是不愿意?这个时候就应观想:当畜生被宰杀时的流血,以及刀砧烹炸煎煮之苦,为求自身免被人杀,这碗肉我就不敢再吃了!
假若这四种观想做到了,不但不想再吃肉,更进一步会发露忏悔过去所作不对的行为,并且以后永远断除肉食。
二、上功断缘放生——互难易
(1)“胜造七级浮屠”。再来说上等功德,除了断缘外,必须兼放生,佛家有一句话说:救一众生,胜造七级浮屠。七级浮屠就是寺庙里的七层宝塔,这样看起来就知道救一个生灵的功德是多么大,因为佛是心心念念要救度众生的,所以救一条众生的命就和报答佛恩一样!
(2)“过去眷未来佛”。我们大家要知道,六道里头皆有过去父母兄弟姊妹六亲眷属,六道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在此六道中,一切众生的本性,原来是干干净净、光明的,因为开始染了无明,就迷惑颠倒在这六道中生了死,死了生,投一次胎就有一次的父母六亲眷属,自无量劫来,父母眷属之多,无法计算出数量,因为凡夫一投胎就有隔阴之迷,自己看不出来,既看不出来为什么能知道呢?要知这是佛说的,释迦牟尼佛是开大智慧大彻大悟的大圣人,佛眼看得清清楚楚,他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众生一旦遇了佛缘,信佛学佛就能成佛!所以说一切众生不但是过去父母,亦是未来诸佛,你放它的性命你就是菩萨,不做菩萨也不能成佛。
简单的放生方法
首先要加持一杯大悲咒水,洒在被放众生的身上,口念忏悔文:“往昔所作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这样念三遍后再为它念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生……”为什么要对众生说三皈依呢?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两条命,一条是生命,另一条是慧命。
放生是不但救它生命,亦要救它慧命,说三皈依给它听,下一生就不入地狱不做饿鬼不变畜牲,免堕三恶道受苦,如得人身,发菩提芽,深信佛法,就有成佛可能,这就是救它的智慧。又如在马路旁或任何地方,看见人家正在杀害生命,没办法救它的时候,我们应发出怜悯的心,口中赶快为它念三皈依及往生咒,也略尽我们三宝弟子的一点悲心。放生简单方法到此说完,再说一首偈来结束本题:
因固可畏,无缘不生,蒺藜绝水,难望结成!
过去所造的许多恶因,固然是可怕的,但无增上的缘就不发生,好比前面所讲法师叫那个人种东边西边的蒺藜草。蒺藜好比恶果,足一踏就会刺破流血,若不浇水,就难望能生长结成蒺藜,足踏在地上就不会被刺得皮破血流。意思就是说:过去虽然造了很多杀生害命的恶业,只要现在开始戒杀护生,就会减少恶果。奉劝诸位,大家快快学佛,快快转变因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