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时政热点和政治常识
第一章 时政热点与国际社会
第1节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考点1 2016年五大任务
1.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
要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处置,妥善处理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要依法为实施市场化破产程序创造条件,加快破产清算案件审理。要提出和落实财税支持、不良资产处置、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以及专项奖补等政策,资本市场要配合企业兼并重组。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做好职工安置工作。要严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产能过剩。
2.扩大有效供给
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加大资金、政策、工作等投入力度,真抓实干,提高扶贫质量。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降低企业债务负担,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提高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能力。培育发展新产业,加快技术、产品、业态等创新。要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推动形成市场化、可持续的投入机制和运营机制。要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使劳动者更好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环境。要继续抓好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口粮安全,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加强农业现代化基础建设,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资金和政策重点用在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农产品质量、效益上。
3.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要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打出“组合拳”。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进一步清理规范中介服务。要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进一步正税清费,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营造公平的税负环境,研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要降低社会保险费,研究精简归并“五险一金”。要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金融部门要创造利率正常化的政策环境,为实体经济让利。要降低电力价格,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要降低物流成本,推进流通体制改革。
4.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对信用违约要依法处置。要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做好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工作,完善全口径政府债务管理,改进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办法。要加强全方位监管,规范各类融资行为,抓紧开展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非法集资蔓延势头,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妥善处理风险案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5.化解房地产库存
要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要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使他们形成在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的预期和需求。要明确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方向,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成为租赁市场的房源提供者,鼓励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要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
考点2 2016年影响百姓生活的十大政策
1.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买房花销可能变小
【会议原文】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
【政策解读】国家统计局2015年12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个数分别为33个和40个,分别比上月增加6个和2个。
2.要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购房限制可能变少
【会议原文】化解房地产库存,要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
【政策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一表述引发高度关注,对于房地产市场的“限制性措施”,公众感受最为直观的就是购房、贷款等方面限制的取消或放宽。目前,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外,多数地区已取消限购政策。年初,住建部要求各地进一步降低公积金贷款门槛,增加贷款额度,简化手续,各地均积极响应。除了限购、贷款等方面措施外,还有哪些“限制性措施”会被取消,令人关注。
3.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外地人也将可住公租房
【会议原文】要明确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方向,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
【政策解读】随着相关政策的逐步落实,或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享受公租房或将不再受户籍的牵绊,更多的房源或将走向市场,更多城市或将取消限购政策,“购租并举”等制度让“居者有其屋”的梦想并不遥远。
4.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农民工可在就业地落户
【会议原文】要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使他们形成在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的预期和需求。
【政策解读】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正在不断推进。截至2015年11月3日,全国已经有25个省(区、市)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国家要求到2015年年底每个省(区、市)都必须出台方案。
5.研究精简归并“五险一金”——社保负担将会减轻
【会议原文】要降低社会保险费,研究精简归并“五险一金”。
【政策解读】201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确定将失业保险费率由3%统一降至2%,从10月1日起将工伤保险平均费率由1%降至0.75%,将生育保险费率从不超过1%降到不超过0.5%。
6.要加快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养老金或实行全国统筹
【会议原文】要加快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个人账户,坚持精算平衡,提高统筹层次。
【政策解读】2015年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按照《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近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开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要提高统筹层次,实行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按照社会保险大数法则,在全国范围内调剂余缺、分散风险,增强基金的共济能力。
7.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看病难看病贵有望缓解
【会议原文】要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保基本、强基层的基础上,着力建立新的体制机制,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政策解读】长期以来,我国中心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而县级医院门可罗雀,基层群众看病不堪奔波之苦。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药品价格将越来越合理,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逐步提高……百姓“病有所医”的愿望正在变为现实。
8.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望缩小
【会议原文】要继续抓好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口粮安全,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加强农业现代化基础建设,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资金和政策重点用在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农产品质量、效益上。
【政策解读】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9.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企业员工也会受益
【会议原文】要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打出“组合拳”。要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进一步正税清费,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营造公平的税负环境,研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
【政策解读】减轻企业负担意味着继续推进结构性征税,包括提高直接税比重,增强可操作性,而不是全面减税。结构性减税可以做的措施有,加快完成营改增征税政策,以问题导向优化、调整方案。支持中小微企业可以做的减税措施,包括加速折旧,研发投入抵免所得税,鼓励创新等。
10.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股民合法权益将受到更多保护
【会议原文】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尽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抓紧研究提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案。
【政策解读】国内金融行业混业经营态势明显,加快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恰逢其时。金融机构的跨市场交易,单靠某一监管机构很难覆盖整个过程,未来亟需将金融机构混业发展、交叉发展过程中的风险纳入统一的监管框架中。未来要通过简政放权和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为金融市场松绑。监管层应努力淡化金融监管的行政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考点3 会议高频关键词
1.新常态
会议内容8次出现“新常态”,其中重点提到: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我们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努力实现多方面工作重点转变。”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2.创新
会议内容14次出现“创新”,其中重点提到:
“这是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加快改革创新,抓紧做好工作,就能顺利过关。必须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理论上做出创新性概括,在政策上做出前瞻性安排,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靠改革创新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
3.改革
会议内容47次出现“改革”,其中重点提到:
“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
“推进结构性改革,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要加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要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抓住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地方税体系、增强地方发展能力、减轻企业负担等关键性问题加快推进。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尽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抓紧研究提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案;加快推进银行体系改革,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加快发展绿色金融。要加快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个人账户,坚持精算平衡,提高统筹层次。要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保基本、强基层的基础上,着力建立新的体制机制,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考点4 会议提出的新表述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会议原文】会议指出,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2.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会议原文】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会议认为,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3.五大政策支柱
【会议原文】会议强调,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第一,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第二,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第三,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第四,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第五,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
4.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
【会议原文】会议强调,推进结构性改革,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要加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
第2节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解读
考点1 部署城市工作的六大要点
1.尊重城市发展规律
城市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农业用地按相应规模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人口和用地要匹配,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2.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
要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基础上,结合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明确我国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功能定位。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
(1)要优化提升东部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促进边疆中心城市、口岸城市联动发展,让中西部地区广大群众在家门口也能分享城镇化成果。
(2)各城市要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强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协作协同,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要加强创新合作机制建设,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资源共享网络,以协同创新牵引城市协同发展。我国城镇化必须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工作必须同“三农”工作一起推动,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3.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
城市工作要树立系统思维,从构成城市诸多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入手,对事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周密部署,系统推进各方面工作。要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多种因素来制定规划。规划编制要接地气,可邀请被规划企事业单位、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其中,还应该邀请市民共同参与。要在规划理念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增强规划科学性、指导性。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
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4.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
要推进规划、建设、管理、户籍等方面的改革,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要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确定管理范围、权力清单、责任主体。
(1)推进城镇化要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战略研究,统筹推进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
(2)要推进城市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链,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要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
(3)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
5.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
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要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
要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防止“摊大饼”式扩张,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
要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城市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
6.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
城市发展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聚促进城市发展正能量。要坚持协调协同,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
政府要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特别是要注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考点2 会议亮点解读
1.城市是创新创业的核心载体
城市是经济发展和创新、创业大战略的核心载体,中国经济在进行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城市的基础性作用。如果城市做不好,创新就很难有适合的土壤和广阔的市场,创新也就没希望。创新没希望,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就没了希望。
当前,新的发展动力要靠创新,而城市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空间和平台。创新必须依靠城市,人口的高度集聚才能产生思想激荡,才能迸发创新的火花,也能提供广阔的市场。所以,在经济转型升级和促进创新创业、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关键时刻,重申城市建设的关键作用,指明城市建设的战略性方向,就是为了给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和深层次的动力。
2.从速度向质量转变,要找到合理的“度”
中国经济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靠创新,而创新必须靠城市来更好地聚集人才。所以城市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创新水平,中国创新的水平决定了中国未来的水平。
城市作为城镇化的一个主体化,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驱动力。提高城市品质迫在眉睫,这凸显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现实针对性。当前,城市发展面临从速度转向质量的一个拐点,其核心应是提高城市质量,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加强安全管理水平,推动城市共治共享,解决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病。把城市从速度型变成质量型,农民工市民化、生态环境、合理布局等一系列举措,都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更注重质量,而不是速度。“螺蛳壳里做道场”,更多体现专业和精细化水平。
3.让百姓参与创建自己的城市
推动公众参与城市建设,做“人民城市”,是这次会议的另一大亮点。让普通市民和社会组织参与城市建设的决策,是城市建设理念的重要进步,是实现“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根本方法。传统政府决策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都有一定问题,老百姓普遍关心的空气质量不好、看病难、交通成本太高等问题却迟迟难以得到解决。下一阶段城市发展水平要想真正提高,就必须让更多的市民百姓来参与管理城市,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更多鼓励市民和社会组织参与到城镇化治理,才能切实提升城市的管理和运营水平。
4.防止“换一届领导改一种规划”
强调城市规划的长期性和权威性,是这次会议的另一大亮点。这次会议特别提出“防止出现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的现象”,这种说法有很强的针对性。
5.城市安全管理水平需提升高度
保障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一个政府的基本责任,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功能。未来我们面对的治安形势、反恐形势、交通安全形势、特种行业管理等形势都比较复杂,因此,这次会议特别强调要提高城市安全管理水平,非常必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城市等一揽子技术的综合应用,完全能够把我们的城市管理水平,特别是安全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第3节 2016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考点1 六大看点
一、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1.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2.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3.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
4.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
5.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领作用。
6.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7.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8.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二、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1.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
2.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施全国水土保持规划。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3.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开展跨地区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试点。编制实施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
4.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创建优质农产品和食品品牌。实施食品安全创新工程。
三、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1.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
2.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
3.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积极扶持农民发展休闲旅游业合作社。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保护。
4.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
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1.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基础设施,实现城乡差距显著缩小。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2.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3.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4.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和农民工市民化。
5.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五、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1.改革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
2.健全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增长机制。
3.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
4.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5.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六、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领导
1.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水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以更大的决心、下更大的气力加快补齐农业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
2.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3.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深化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完善多元共治的农村社区治理结构。
4.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考点2 五大关键词
1.农业现代化
【文件原文】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政策解读】“农业现代化”连续三年写入标题。回顾近6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2011年至2013年的主题分别是水利、农业科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而从2014年至今,则连续三年将“农业现代化”写入文件标题。农业是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的行业,我国现代农业的基础不牢,水利等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在物质技术装备、基础设施方面着力,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文件原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基本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树立大食物观,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政策解读】与当前经济转型升级方向相一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词今年首次写入了中央一号文件。“三农”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供需问题,目前我国农产品数量上供大于求,质量上难以满足广大民众需求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些问题相当一部分出在农业供给侧方面。农业转型升级从农业供给侧入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有效供给是“三农”问题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根据民众的需求,调整农业供给是今后农业供需平衡的重要方向。中央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下一步我们应采取实际行动进行逐步改革,推动我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绿色发展
【文件原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强化食品安全责任制,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作为衡量党政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
【政策解读】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环境代价,出现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等问题,资源与环境的紧箍咒越绷越紧。要加快改变农业开发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状况,放弃“高投入、高产出”的掠夺经营方式,大力发展循环农业,采用休耕、轮作、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修复农业生态环境。以“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为手段,推动农业的转型升级,应谋求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格局。
4.决胜小康
【文件原文】把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重点放在农村,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和农民工市民化,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政策解读】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今后五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农村成为最需要补齐的那块短板。随着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发展势头良好。今年一号文件在强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强调不断提高农村学前教育、乡村教师队伍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今后美丽乡村和农民幸福家园建设必将驶入快车道。
5.产业融合
【文件原文】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让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政策解读】在农业转型发展过程中,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促进“接二(产)连三(产)”是一个重要方向。要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与此同时,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也被寄予厚望。我国休闲农业近年来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2015年休闲农业吸引游客11亿人次,受益农民达3300万人。中央提出“产业融合”解决“三农”的路径,必将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为农村发展打开一片新天地。
第4节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考点1 主要内容
一、2015年“答卷”
1.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9%,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
2.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服务业首次占据国内生产总值“半壁江山”。
3.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4%,快于经济增速。
4.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互联网与各行业加速融合,新兴产业快速增长。
5.科技创新实现重大突破。第三代核电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国产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6.围绕激发市场活力,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彻底终结了非行政许可审批。
7.紧扣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基本建成772万套,棚户区住房改造开工601万套,农村危房改造432万户。
8.着眼开拓发展空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制定实施促进西藏和四省藏区、新疆发展的政策措施。
9.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依法行政和治理方式创新。政务公开加快推进,推广电子政务和网上办事。
二、“十二五”成绩
1.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8%。
2.结构调整取得标志性进展,消费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3.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高速铁路超过1.9万千米。建成全球最大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
4.科技创新实现重大突破,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等项目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5.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亿多。
6.社会发展成就斐然,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80%。
三、2016年工作重点——10个数字很重要
1.6.5%—7%——经济增长预期目标6.5%—7%。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置为6.5%-7%,考虑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考虑了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也有利于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
2.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的预期目标,与去年持平。从去年的实现情况看,居民消费价格实际涨幅低于预期。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与老百姓密切相关,只有将其控制在合理区间内,才能够保持物价稳定,保障民生。
3.2.18万亿——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
2.18万亿元财政赤字,比去年增加5600亿元。报告明确,适度扩大财政赤字主要用于减税降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同时,今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3%左右。这表明,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
4.1000万——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
今年高校毕业生将高达765万人,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就业任务艰巨。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新增就业目标与去年相比未减,城镇登记失业率仍提出控制在4.5%以内。可见,中央对保持就业形势稳定有充足的信心和坚定的决心。
5.1000万——完成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今年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1000万人口脱贫任务自然成了硬任务。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指出,各级政府已经立下军令状,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6.3.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以上。
虽然经济下行压力大,但绝不能回到过去粗放式发展的老路上。报告明确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以上的同时,还提出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分别下降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这些数据指标说明,今年中央“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
7.8000亿——完成铁路投资8000亿元以上。
这是连续第二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铁路投资8000亿元以上。除此之外,今年报告中还提到,完成公路投资1.65万亿元,再开工2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水电核电、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油气管网、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可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央今年将继续发力。
8.5000多亿——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5000多亿元。
今年,国家将“三措并举”——全面实施营改增、取消违规政府性基金、免征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5000多亿元。
9.1000亿——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重点用于职工分流安置。
化解过剩产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职工失业问题。以钢铁和煤炭两个行业为例,初步统计共涉及180万职工分流安置。中央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给这些行业职工吃下“定心丸”。
10.420元——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财政补贴提高到420元。
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再次提高,达到420元。此外,今年还要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从人均40元提高到45元。政府在医改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
四、“十三五”目标
1.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
2.强化创新引领作用,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到2020年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
3.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三个“1亿人”。高铁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
4.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80%。
5.深化改革开放,构建发展新体制。“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际产能合作实现新的突破。
6.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2000万套。
考点2 十个关键词
1.经济增长预期6.5%—7%
【报告原文】保持经济增长运行在合理区间,考虑了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也有利于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
【报告解读】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新旧动能转换相互交织,发展面临挑战更为严峻。但经过多年快速发展,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厉以宁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但重要的是要有信心。只有通过改革和进一步发展,才能“转”到新常态所需要的增长上去。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报告原文】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
【报告解读】“供给侧改革要做好减法,更要做好加法。”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茅永红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更得在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上下功夫,充分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3.新经济
【报告原文】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改造提升传统动能。
【报告解读】全国政协委员车黎明表示,通过创新驱动,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不断释放,新能源汽车、生态产业、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经济亮点频出,发展不断加速,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和新引擎,这些新经济构成的新动能,将对经济发展产生持续利好。
4.扶贫攻坚
【报告原文】完成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扶贫脱贫是硬任务,各级政府已经立下军令状,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报告解读】拉祜族全国人大代表李松泉说,目前各地精准扶贫加速推进,地方政府“扶贫军令状”正在落地。下一步要对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革命老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偏爱一分,高看一眼”,把脱贫攻坚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有效供给、化解过剩产能有机结合,确保完成任务。
5.政府自身建设
【报告原文】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推动简政放权;健全督察问责机制,坚决整肃庸政懒政怠政行为,决不允许占着位子不干事。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
【报告解读】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律师协会名誉会长陈舒表示,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提到的“简除烦苛,禁察非法”,出自《后汉书》,意为政府把该管的管好,不该伸手的坚决砍掉。政府要继续推动简政放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效能。同时,要鼓励改革创新,对于一些开创性的工作和试点,要有包容态度,让干部释放更大的工作积极性。
6.反腐倡廉
【报告原文】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严厉整治各种顶风违纪行为。加强行政监察,推进审计全覆盖。以减权限权、创新监管等举措减少寻租空间,铲除滋生腐败土壤。
【报告解读】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侯欣一表示,反腐倡廉不能停步不能放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既要有腐必反,也要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铲除权力腐败的温床。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反腐倡廉真正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为全面深化改革攻坚保驾护航。
7.重拳治污
【报告原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重拳治理大气雾霾和水污染;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报告解读】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环保局原总工程师包景岭说,铁腕治污是环境保护的关键,要有紧迫感和足够耐心,全面落实“史上最严”的新环境保护法,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全面开展环境保护督查,强化督政问责。
8.新型城镇化
【报告原文】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立健全“人地钱”挂钩政策;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报告解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副院长张朝伟表示,推进新型城镇化,解决好“城、房、人”问题,推动棚改,容纳更多进城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扩大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覆盖面。借助提高城镇化质量和城乡一体化的双轮驱动,把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向更高层次和水平。
9.民生改善
【报告原文】着力扩大就业创业;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
【报告解读】尽管财政收入放缓,但民生实事一件不少。全国人大代表姜健表示,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近年来逐步加大,在扩大民生基本面的同时,更要提高民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精准度,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获得感会越来越强。
10.对外开放
【报告原文】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国际产能合作;促进外贸创新发展;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报告解读】全国人大代表邵志清表示,“一带一路”战略是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共赢之路,也是促进全球发展治理的“中国方案”,潜力巨大,成效明显,要促进全面开放,将合作项目早日落地开花结果。
考点3 2016年十大“前景产业”
1.农村电子商务
【报告原文】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
【前景解读】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力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同时,提出“推进5万个行政村通光纤”“完善物流配送网络”等,这一系列举措的落实给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注入巨大动力,未来“钱景”光明。
2.新能源汽车
【报告原文】加快建设城市停车场和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
【前景解读】近年来,国家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但很多国人却“不买账”。一个重要原因是,充电设施配套不完善,新能源汽车跑不远。因此,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充电设施建设必须加速先行。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短期看是带动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发展,其实质还是为推广新能源汽车服务,其中蕴藏的商机不容错过。
3.绿色建筑建材
【报告原文】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程标准和质量。
【前景解读】当前,国家正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少地方面临拆迁重建,棚户区住房改造,对于建筑建材需求巨大。而传统建材存在用量大、耗能高、污染较严重等问题,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要,此时中央提出“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为该行业带来巨大商机。
4.节能环保产业
【报告原文】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我国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前景解读】最近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到节能环保产业,表述分别为,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新兴的支柱产业”“我国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可见中央对于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其中,节能环保先进技术装备、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望成为节能环保产业重要增长点。
5.创业服务业
【报告原文】建设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培育创业服务业,发展天使、创业、产业等投资。
【前景解读】创业服务业是一种相对较新的业态,通俗点说,就是为创业者提供服务,包括创业指导、创业咨询、创业帮助等。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国家正以“双创”打造发展新引擎,其背后的创业服务业也将因此受益,迎来发展良机。
6.农产品精深加工
【报告原文】要多措并举消化粮食库存,大力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前景解读】我国粮食产量已实现连续12年增长,为稳定物价、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也面临库存大幅增加,市场价格下跌的问题,消化粮食库存势在必行。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在实现去库存的同时,保障农民的合理收益,而且农产品精深加工相对于传统农产品加工,蕴含更高附加值,能够带来更大的经济回报。
7.铁路
【报告原文】完成铁路投资8000亿元以上。
【前景解读】我国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有许多短板,有效投资仍有很大空间。今年将完成铁路投资8000亿元以上,公路投资1.65万亿元,再开工20项重大水利工程,这本身就蕴藏巨大市场机会。报告同时指出,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民营资本将有更多机会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8.旅游
【报告原文】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自驾车营地等设施建设。
【前景解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提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加强旅游交通、景区将点、自驾车营地等设施建设。这些举措的落实,都与旅游业发展密切相关,可以预见,今年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将迎来巨大机遇。
9.清洁能源
【报告原文】完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发展扶持政策,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前景解读】今年,中央要重拳治理大气雾霾和水污染,从源头下手控制污染,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很关键。报告指出,增加天然气供应,完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发展扶持政策,清洁能源相关产业发展“钱景”光明。
10.互联网
【报告原文】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
【前景解读】今年,政府在明确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的同时,通过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培养创业服务业,支持分享经济发展等举措,大力支持互联网发展。推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是大势所趋,不仅对传统行业意味着转型升级,也是互联网行业自身发展的重大机遇。
第5节 当代国际社会
考点1 主权国家
当代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是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主权国家有三种重要类型:社会主义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主权是最重要的要素。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是主权国家享有的基本权利。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是主权国家必须履行的主要义务。
考点2 重要的国际组织和自由贸易区
1.联合国(UN)
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加州旧金山签订生效的《联合国宪章》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及实现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联合国现在共有193个成员国,总部设立在美国纽约。联合国的根本大法是《联合国宪章》。
联合国标志
联合国的宗旨为:
(1)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2)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
(3)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4)构成—协调各国行动之中心,以达成上述共同目的。
2.世界贸易组织(WTO)
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世贸组织,英文缩写为WTO,成立于1995年1月1日,其前身是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WTO现有成员137个,另有约30个国家和地区正在申请加入。总部在瑞士日内瓦。WTO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成员的贸易量占世界贸易的95%以上。WTO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并称为当今世界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柱”。
世界贸易组织标志
3.欧盟(EU)
欧洲联盟(EuropeanUnion),简称欧盟(EU),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创始成员国有6个,分别为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截至2014年,该联盟现共拥有28个成员国,正式官方语言有24种。欧洲联盟是欧洲地区规模较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的国际组织。成员国已将部分国家主权交给组织(主要是经济方面,如货币、金融政策、内部市场、外贸),令欧洲联盟越来越像联邦制国家。该联盟的宗旨是促进和平,追求公民富裕生活,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基本价值观,加强国际合作。
4.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1989年11月6日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了首届会议,由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和东盟六国的外交、经济部长签署协议,宣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正式成立。1991年11月,APEC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汉城举行,会议一致同意接纳中国、中国台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为“中国香港”)为其成员。亚太经合组织的目标是“互相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其精神为本地区人民创造稳定和繁荣的未来,建立亚太经济的大家庭。其合作的重点是经济领域,尤以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为主。截至2014年9月,APEC共有21个正式成员和3个观察员。
5.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东盟十国组建的自由贸易区。总部设在新加坡。
中国和东盟对话始于1991年,中国1996年成为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国。2010年1月1日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
(1)促进中国、东盟之间的企业对话与合作;
(2)促进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与投资联系;
(3)促进各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6.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
1960年9月10日,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五国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维护石油收入,14日宣告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英文缩写为OPEC,中文音译为“欧佩克”。
石油输出国组织标志
欧佩克旨在通过消除有害的、不必要的价格波动,确保国际石油市场上石油价格的稳定,保证各成员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得稳定的石油收入,并为石油消费国提供足够、经济、长期的石油供应。其宗旨是协调和统一各成员国的石油政策,并确定以最适宜的手段来维护它们各自和共同的利益。欧佩克总部位于奥地利维也纳。现有13个成员国: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利比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和印度尼西亚(1962年加入,2008年退出,2015年12月重新加入)。
7.中美洲共同市场(CACM)
中美洲共同市场是由中美洲的洪都拉斯、尼加拉瓜、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五国组成的发展中国家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于1962年8月2日,总部设在危地马拉首都危地马拉城。该组织的宗旨是促进中美洲的经济一体化,协调各成员国的经济政策,逐步取消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税,统一对外关税,最终实现地区贸易自由化,建立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
8.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组成。美、加、墨三国于1992年8月12日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达成一致意见,并于同年12月17日由三国领导人分别在各自国家正式签署。1994年1月1日,协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布成立。三个会员国彼此必须遵守协定规定的原则和规则,如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及程序上的透明化等来实现其宗旨,借以消除贸易障碍。自由贸易区内的国家货物可以互相流通并减免关税,而贸易区以外的国家则仍然维持原关税及壁垒。美、墨之间因北美自由贸易区使得墨西哥出口至美国受惠最大。
9.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OC)
1894年成立,总部设在巴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了避免战火的洗劫,1915年4月10日总部迁入有“国际文化城”之称的瑞士洛桑。这里有奥林匹克博物馆,奥林匹克研究中心,还有以顾拜旦名字命名的大街、体育场,等等。数十年来,洛桑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有人将洛桑称为“奥林匹克之都”。国际奥委会也是在这个美好的城市逐渐发展、壮大而闻名于世的。
据《奥林匹克宪章》,国际奥委会的宗旨是: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领导奥林匹克运动健康地发展;鼓励组织和发展体育运动和体育比赛;保证奥运会的正常举行;鼓励青年参加体育活动并从中受到教育,为建立一个和平和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做出贡献。其精神是“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口号是“更高,更快,更强”。
10.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1863年创立于日内瓦,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是一个独立、中立的组织,其人道职责主要源自1949年《日内瓦公约》。该组织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在全球80多个国家共有大约1.3万名员工;资金主要来自于各国政府以及国家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的自愿捐赠。宗旨是为战争和武装暴力的受害者提供人道保护和援助。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标志
考点3 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平之所以成为时代的主流是因为二战后,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世界和平的维护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世界各国人民面临着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艰巨任务。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民族、宗教矛盾,边界、领土争端,是当今世界影响和平的主要不稳定因素。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今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考点4 当今世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关注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当今世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南北发展不平衡,根源则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贫困和落后是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
考点5 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建立国际新秩序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这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它对于每个国家来说,都是维系其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外部条件。
考点6 世界多极化和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称霸和反称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这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基本因素。
2.国际竞争的实质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这最终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中的地位。世界上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3.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国际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国际关系的形式也是多样的,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式。国家之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是多种因素结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国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既存在某些共同利益,也存在利益差别乃至对立。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各国的国家性质与利益追求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使得国际关系复杂多变。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的行为,是非正义的、错误的,应当受到谴责和反对。
4.我国应对国际竞争采取的措施
发展才是硬道理。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考点7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外交政策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其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我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充分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随着在国际舞台上肩负的责任日益重大,中国外交正谱写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