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申论(2017彩印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作答绝技——申论“黄金六点”

学●习●导●读

亲爱的读者,本部分视频为申论作答“黄金六点”的学习导读,希望您能通过视频的讲解和对教材的学习,领会申论作答的真谛。(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视频精讲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从整体上介绍了上海市公务员申论考试,如考试大纲、试卷结构、历年考情等,使大家对申论这一考试科目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在这一章,我们将重点放在申论试卷的作答上,带领大家学习申论高分答卷的优点。

首先,我们要告诉大家的是,尽管考试大纲中明确指出,申论是一种主观性考试,但是除了最后的文章写作题以外,其余的小题在阅卷中是按点给分的,即是有参考答案的。阅卷人将考生的答卷与参考答案比对,每对应一个关键词便给出相应的得分,没有关键词,写得再多也是零分;即便有了关键词,且与参考答案一一对应,表达层次不清晰也拿不到满分。

按照这个规则,要想在申论考试中稳拿前面小题的60分,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从庞杂的材料中“淘”出与问题对应的关键词,并且条理分明地展示出来。这里,我们为大家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高分作答技巧,即“黄金六点”

这“黄金六点”,不仅严密契合申论阅卷的规则,更是一种科学、实用的申论答题技巧,希望大家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拿到试卷读完材料后,从审题到解析、书写等各个环节,时刻提醒自己严格落实“黄金六点”的要求,以顺利拿下前面小题的60分!

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详细讲解“黄金六点”的要求与运用。

第一节 “黄金六点”之一——题眼

本节主要向考生讲述“黄金六点”之一——题眼。“题眼”部分与下一节的“材料”部分一并属于审题环节,这一环节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将重点放在“问什么,答什么”上面,是之后进一步对题目进行解析及书写的前提。考生必须高度重视审题环节,明确寻找题眼的重要性,能够从题眼出发,分析得到一系列利于解题的信息,从而进行有效解题。

重点素描 题眼的含义

(一)题眼的传统释义

清代文论家刘熙载在其《艺概》中指出:“题有题眼,文有文眼。题眼或在文中实字,或在虚字,或在无字处。”他认为,题眼乃神光之所聚,具有观照全篇的作用。传统意义上的题眼往往用于写作中,是指作文标题中能够体现文章主旨的关键词。写好标题作文的关键在于抓住题眼,只要抓准了题眼,准确地把握了文章所要表意的核心与重点,便能迅速明确立意,确定选材范围及写作重点,从而表现出鲜明、集中、深刻的主题。否则,便是偏题或跑题,徒劳而无功。

这里举一例即可说明:如标题作文《能力与机遇》,题眼在于“与”,对于“能力”和“机遇”两者,作文时不能偏废其中任何一方,但也绝不能机械地对二者分别进行论述,而是要重在表现“能力”与“机遇”这二者的关系,如可以围绕“一个人如果具备了很好的能力,或者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断地努力学习,那么当机遇来临的时候,他便更有胜算能够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这一主题进行展开。对于此题,如果考生没有认真分析题眼与所体现的精髓,就很可能只谈到能力、机遇以及能力和机遇各自对于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而忽视了能力与机遇这两者本身的辩证关系,从而使文章的立意落入俗套。

此外,我们也可以将题眼理解为题目中语用价值最大的字词,对写文章起着定向和制约的作用。从此处继续分析下去会涉及更加专业的内容,因此这里不再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仅就其中一个方面的表现举一例向考生进行说明。例如,《荆轲刺秦王》这一标题中,题眼为单字“刺”,通篇文章便是围绕动词“刺”取材,包括“刺”的起因、经过及后果,全文的重点正是在对“刺”这一事件过程的描写中集中刻画了各个人物的性格。

综上所述,把握住题眼,便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立意上统领全篇,由题眼这样一个聚焦点辐射到文章的主旨及全部内容,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二)题眼的引申释义

在明确了题眼的传统释义后,接下来我们对其引申释义进行分析,题眼的引申释义也是我们应该着重关注的部分。本书所要重点讨论的题眼中,“题”并不是指前面所说的作文标题,而是我们在考试中遇到的题目,或者叫题干。这里所谓的题眼,从命题者的角度而言是指试题考查的重点或主旨所在,若从考生作答问题的角度提出,则是指解题的关键信息或条件。

考生在作答题目时,如果能够学会并习惯于在审题环节中寻找和破解题眼,就会为后面的分析及书写环节争取到更多时间,也能够少走一些弯路。作答过程中,在最初审题环节寻找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作答方向的重要思维环节,可称为寻找和破解题眼的过程。找准了题眼,就意味着找到了解题的关键和突破口,从而为理清解题思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考生在审题环节一定要努力挖掘题目中显性或隐性的题眼

(三)题目中的其他关键信息

通过上面的讲解,考生应该已经明确,题眼就是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最能够影响题目最终作答内容的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题目中其他词就不重要,恰恰相反,题目中还有很多词是考生必须重视的。一道题目是由若干词汇构成的,我们常说“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一句话的意思可能因为词汇拼凑方式不同而有很多种不同理解。这里希望考生不要进入一个误区,不要认为只是找到题眼就可以解题了,题眼只是一个突破口,并不是解题的全部,考生应该正确看待题眼的关键性,也应该看到题眼的局限性

题目中除题眼之外,其他对于考生解题也有重要作用的词语就是我们这里要说的其他关键信息,考生要全面顾及。为了让考生更容易理解题眼与其他关键信息的关联及区别,可以这样解释:如果考生没有注意到题目中除题眼外的其他关键信息,那么最终作答内容很可能不够全面、不够完善;但如果考生没有把握好题眼,则很有可能答非所问。

(一)审题的重要性

重点素描 寻找和破解题眼的重要性

寻找和破解题眼是审题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之后阅读材料的前提,因此,其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等同为审题的重要性。通过审题,考生能够了解命题者的命题重点所在,这样在阅读材料时才能分清主次、有所侧重。这里顺便提及对整篇试卷的阅读顺序,一般来说,为了节省考试中宝贵的时间,首先应阅读题目,之后再阅读材料。对题目内容进行分析之后,即找到题眼及其他关键信息后,带着目的阅读材料,不是直接相关的材料可以适当地略读,而与题目直接相关的关键材料则要精读,这样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希望考生能够通过此处的分析认识到审题的重要性,明确寻找和破解题眼的重要性。

(二)利于培养问题意识

寻找和破解题眼的过程,也是考生明确题目具体所涉及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考生的问题意识。而问题意识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而言,意义非同小可。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思维。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正因为有了问题,有了疑问,人们开始追寻答案,进行试验、分析、论证,才最终得到结论。由此可见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考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在对试卷进行阅读、分析、作答的全部过程中,始终记住自己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样就不会漫无目的地浪费时间。考生要学会寻找题眼,挖掘问题,不断提醒自己,让自己习惯这种方式,这对于学习其他知识而言也是有益的。因为,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阅读大量信息的时候,这时如果能够善于寻找和破解题眼,迅速把握住所阅读内容的主旨及要点,就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更加深刻和透彻的理解。

重点素描 题眼与题目类型的关系

通过对题眼的解析,我们往往能够迅速确定题目的类型,从而更快地明确自己的作答方向。因此,在这一部分将列出几个实例,使考生对题眼与题目类型的关系有直观的认识和理解。这里主要列举上海市公务员申论考试中比较多见的归纳概括题、综合分析题及提出对策题。

(一)归纳概括题

根据“给定资料1—3”,说明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点。(10分)

要求:语言精练,层次要点清楚。字数不超过200字。

名师点睛 此题的题眼为“特点”,其他关键词有“说明”“新型城镇化”“主要”。这是一道归纳概括题,题干中已经圈定了作答的材料范围,即给定资料1—3,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点在这几则材料中有说明,考生直接去材料中找出即可。

(二)综合分析题

结合“给定资料”中的几个案例,分析我国有些地方政府行政审批所存在的问题。(15分)

要求:分析思考条理清楚,观点明确。字数不超过300字。

名师点睛 本题的题眼为“问题”,其他关键词有“分析”“政府行政审批”“案例”。这是一道综合分析题,要注意从给定资料中的案例中分析问题。

(三)提出对策题

请结合“给定资料”,谈谈如何破解“黄金周”热门景区“爆棚”这一难题。(15分)

要求:分析条理清楚,观点明确,语言流畅,对策可行,字数不超过300字。

名师点睛 此题很显然是以“破解……难题”为题眼,其他关键信息有“黄金周”“热门景区”“爆棚”。通过题眼可知,这是一道提出对策题。这里要求针对“黄金周”热门景区“爆棚”提出对策,考生首先要知道“爆棚”是形容人多到容纳不下的程度,这样我们就能想到近年来一到“黄金周”,热门景区就会被围个水泄不通,同时还出现了很多安全问题,题中指的就是如何解决这一情况。这里命题人没有给考生限定身份,因此,所有考生认为能够解决问题的对策都可以提,这也是上海考试的一大特点,提出对策题中基本不会给考生限定身份,从而也降低了难度。

重点素描 隐性题眼分析

前面所列举的题目中题眼均比较明显,很容易找到,并且我们很容易通过题眼确定题目所属的类型。但在实际的申论试卷中还存在一些并不具有明显题眼的或者并不能很快确定类型的题目,需要考生进行仔细分析和挖掘才能够最终确定。

例1 为了维护M县的声誉,挽回“虐猫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请以M县政府的名义就“虐猫事件”的处理情况写一份宣传稿,在县人民政府网站上公布。(25分)

要求:态度诚恳,对象明确;内容全面,条理清楚;不超过500字。

名师点睛 这道题目要求写一份宣传稿,很多考生粗略地看后可能会认为其题眼为“宣传稿”,从而将其理解为一道简单的公文写作题。但宣传稿只是一种写作形式,而形式往往是固定的、易把握的,内容才是考生应该着重关注的方面。经过进一步审视应该会发现,这道题的题眼应该为“处理情况”,因此,实质上这是一道提出对策题。针对“虐猫事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县政府首先要对此事件进行解决和处理,之后才能够将具体的处理情况诉诸这份宣传稿。而谈到解决和处理一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提出对策了。

例2 根据给定资料,结合当前实际,谈谈各级党政干部为什么应当多读书、读好书。(20分)

要求:分析合理,条理清楚,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300字。

名师点睛 此题的题眼为“为什么应当”,比较容易得出其为综合分析题,具体而言这是一道原因分析题。列举此题的目的主要是帮助考生将这道题以更简单的表述翻译出来。“党政干部为什么应当多读书、读好书”,即“党政干部多读书、读好书的益处”,这个益处要从对党政干部自身、对民众、对社会等多方面来谈。

重点素描 实例分析

此部分主要通过列举并分析几道申论真题的题眼及其他关键信息,帮助考生更加熟悉寻找和破解题眼的方法,希望考生在日后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此项内容的练习,提高审题能力,从而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申论考试。

例1“给定资料2—6”反映了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请对这些问题进行概括和归纳。(1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50字。

名师点睛 题眼为“问题”,其他关键词有“给定资料2—6”“概括”“归纳”。通过题眼及其他关键词很容易发现,这道题属于归纳概括题中的概括问题类题目。考生需要针对题目中给出的限定范围,即“给定资料2—6”,就其中所反映的“问题”进行概括、归纳。

考生作答时需要注意,因为“给定资料2—6”中一部分材料是具体事例,如果考生仅就具体事例进行概括,而没有继续提出更深层次的结论,就只是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描述,而不是这种“现象”所反映的“问题”。如“给定资料5”中提到了媒体和网络精心策划炒作的“母亲跪爬求助”事件,在对这一事件进行概括的过程中,如果考生仅仅答出“一些媒体和网络在对社会事件进行报道时存在言论失实及恶意炒作现象”,就是不完整的,只对事例本身对应的现象加以概括,而并没有上升到其所反映的“问题”的高度。考生应该回答“一些媒体及网络的失实言论和恶意炒作误导了社会公众,对社会诚信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这样就不只是概括了事件本身,同时把这件事的后果也概括出来了,而正是存在这样的事件和因这件事所造成的“误导公众”“损害社会诚信”的严重后果,才是“问题”所在,才是命题者想要看到的结论。

由此考生应该可以看出作答一道题目时寻找其题眼的重要性,这往往能够帮助考生把注意力更加集中在试题的关键点上,而不是“无用”的材料及题目中并不那么要紧的其他词语上。

例2 运用北京朝阳区“一网、两库、三关”体系,谈谈如何处置“高安屯垃圾填埋场异味扰民事件”。(15分)

要求:分析条理清楚,措施得当。字数不超过300字。

名师点睛 本题题眼为“处置”,其他关键信息为“‘一网、两库、三关’体系”“高安屯垃圾填埋场异味扰民事件”。围绕题眼及题目本身,我们要明确的是处置什么及如何处置。“给定资料11”提到了“高安屯垃圾填埋场异味扰民事件”,这一事件在北京奥运会落幕之后不断升级,后来已经发展到包括集会游行、万人签名在内的群体聚集事件,并且已经在舆论上造成了很大的声势。问题中要求考生进行处置的正是此事件。至于如何进行处置,题目中已经给出处置此事件的依据,即北京朝阳区“一网、两库、三关”体系。考生只需要回到该段资料,仔细研读关于“一网、两库、三关”体系的具体内容,对应此事件进行分析后作答即可。

第二节 “黄金六点”之二——材料

材料是申论考试的两大必不可少的载体之一,没有材料,申论考试犹如无根之树,无法存活。材料是申论题目作答的唯一依据,没有材料,申论题目恰如无源之水,无法流淌。总之一句,没有材料,申论考试实施不了;没有材料,答题无从谈起;不看材料答题,必“死”无疑。材料在申论考试中重要如斯,若不能对其了解和掌握,就会令考生在申论考试时如履薄冰,感到困难重重、危机四伏。

重点素描 材料分类及解读

申论考试的材料根据其性质和特征大致可以分为政策性材料、理论观点性材料、事例性材料、复合性材料四类。知悉这些材料分类,并对各类材料的展现形式、特点、对申论作答的重要性和在申论考试中如何对它们充分利用有所了解,能让考生对申论材料的整体把握更清晰、细节掌握更具体,对于考生更好地备考申论考试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政策性材料

1.材料概述

2.材料使用

(1)使用原则每类材料中所谓的“使用原则”是就各类材料最显著的特点而言的,没有划定统一的标准,相互之间不具有可比性。

说明:关于使用原则之二——“可直接引用或适当精简其表述”,是指在字数允许的情况下可直接引用其表述,而若字数有限,则要有所变通,适当精简其语句表述。此外,在直接引用时,也要注意语句结构、排列,使其在要点顺序或形式上有别于原文表述,不要让摘抄的痕迹过于明显。

(2)实例讲解

2012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012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批注1][批注1]说明农业科技的重要性,也即指出发展农业科技的意义。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批注2][批注2]说明应该怎样发展农业科技,也即指出发展农业科技的对策。,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批注3][批注3]可用于强调农业科技的重要性。文件强调要“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批注4][批注4]进一步阐述发展农业科技的对策。

【使用原则详解】

上述这则政策性材料包含农业科技的重要性和发展农业科技的对策两部分内容。

1.农业科技的重要性

●直接引用

总括: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分述:(1)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根本出路;

(2)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

(3)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

(4)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

●适当精简

总括:能为解决“三农”问题注入强劲动力,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分述:(1)能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确保农产品供给;

(2)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3)能突破资源环境约束;

(4)能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2.发展农业科技的对策

●直接引用

(1)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2)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

(3)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4)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

●适当精简

(1)坚持科教兴农战略;

(2)突破体制机制障碍;

(3)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建立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4)着力突破农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

(二)理论观点性材料

1.材料概述

2.材料使用

(1)使用原则

(2)实例讲解

①这些痛苦与惶惑,引起了塞内加的注意。他撰写了一系列文章来安慰他的刚刚遭逢灾难的读者,然而,他的安慰却多少显得生硬和阴郁:“你们说‘我没想到这一切会发生’,难道你们以为,当你知道某件事有可能发生,当你看见它已经发生,这件事居然还不会发生吗?”为了平息读者心中的不平,塞内加在公元62年的春季提醒大家:无论我们认为自己已变得多么高明和安全,自然灾难与人为灾难始终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批注1][批注1]可借用的观点:不管人类文明怎么发达,技术怎么进步,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始终存在,灾难发生具有必然性。因此,我们必须时刻想到未可预料的事情。[批注2][批注2]可借用的对策:时刻对外在环境保持戒备和警觉。平静,不过是历次混乱之间的间歇。没有什么是绝对可靠的,即便是我们双脚依凭的大地。[批注3][批注3]可借用的观点:没有所谓的绝对可靠和绝对安全。

②进入21世纪,世界人口急剧增长,人类对食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可耕地面积、森林和牧场反而在大幅缩减,物种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据预测:全世界现有陆地资源量仅可供人类使用500年,如果按消耗资源速度每年递增2.5%计算的话,则只能使用90年;全球石油生产剩余可采储量加上待发现的石油资源可用53年……[批注4][批注4]这段材料是关于我国资源现状和危机的客观描述,内容正确,可根据答题需要,有选择性地借用其中的数据和描述。

③在人们对水价调整议论纷纷的背景下,某部门邀请某市B书记,某报W记者,公用事业专家X、Y,某外资投资公司M经理,市民代表D等,开了一次座谈会。下面是座谈记录。

W记者:我觉得水,它不单纯是一种商品,它有公共资源的属性,不能单纯地以商品来计价。因为政府从税收里头就已经提取了一些资金,居民对这块资源理应低价共享。[批注5][批注5]记者观点,须甄别正误。第一句正确,第二句存在争议。

X专家:供水企业在市场机制下追求盈利,讲究成本,我觉得这是很客观的一件事情。[批注6][批注6]专家观点,一般无争议。

Y专家:供水行业的特点是自然垄断性,它在市场上是不可竞争的。对我们公用事业,消费者并没有选择权。这样一个自然垄断的企业,要有盈利,就很可能获取超额利润,消费者质疑它涨价是不奇怪的。[批注7][批注7]专家观点,一般无争议。

M经理:我觉得解决中国供水行业问题,必须选择引进社会资本这一条。[批注8][批注8]从业人员观点,须甄别正误。该观点存在争议。

B书记:我认为现在水价非常低,不利于自来水公司的发展。我们市现在居民水价才一块钱一吨,每人平均每月用水量三吨左右,十天才用一吨,放到一天才一毛钱。现在买根黄瓜都得三毛钱,你说这个水价低不低?[批注9][批注9]行政官员观点,须甄别正误。该观点存在争议,下面紧接着有反对意见。

D代表:黄瓜和水的问题,没有可比性。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就从两个方面看。1985年我们的工资是多少,水费是多少;现在我们的工资是多少,水费是多少,这样比较一下,我感觉水价可能是高。[批注10][批注10]群众代表观点,须甄别正误。该观点正确,下面专家给予了直接肯定。

Y专家:我觉得这位先生说得非常有理,水价是高还是低必须有个参照物。从国际上看,水价占家庭收入3%以下是合理的,超过3%就不合理。[批注11][批注11]专家观点,一般无争议。

(三)事例性材料

1.材料概述

2.材料使用

(1)使用原则

(2)实例讲解

市民甲:8月下旬的一天早上,我送朋友去赵家口长途汽车站,发现这里是一个Y字形路段,行驶的车辆由两条机动车道汇聚到一条机动车道上。引人注目的是,两条分支机动车道中的一条上缓缓行驶着大量公交车,一辆接一辆,车队一直排到Y形车道汇流口。刘公铺桥西这一站点设置在两条机动车道之间,我和朋友便是在这一站下的车。这里下车的乘客很多,从公交站牌看,至少有15条不同路线的公交车要在这一站停靠。这就使得上下车的乘客特别多,疏散时间增加,公交车停靠的时间也就相应增加,而之后需要进站的公交车排队进站的时间也被延长。我看到排队等候进站的公交车一直都保持在5辆以上,使得路面拥挤不堪。[批注1][批注1]问题一我从刘公铺桥西站下来后沿着公交站绕了一圈,发现并没有能够穿过马路的人行横道。乘客如果想要安全地走到5米开外对面的公交站,需要返身走几百米去绕行赵家口天桥。这对于在上班时间急着换乘车辆的人来说太费时间,所以我看到绝大部分下车的乘客都径直走到站点与绿化带之间的空隙处,在大量的机动车流之间惊险地穿过马路。这虽然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但与登上天桥再下来相比显得方便快捷许多。[批注2][批注2]问题二

【使用原则详解】

提炼主题:

公交站点、站点公交车停靠、交通拥挤、人行横道等——市民出行存在的问题。

归纳概括主要内容:

(1)缓缓行驶着大量公交车,一辆接一辆……站点设置在两条机动车道之间——站点设置问题。

(2)至少有15条不同路线的公交车要在这一站停靠——站点规划问题。

(3)乘客特别多,疏散时间增加,公交车停靠的时间也就相应增加……公交车排队进站的时间也被延长……路面拥挤不堪——站点设置、规划问题导致的后果。

(4)发现并没有能够穿过马路的人行横道……想要安全地走到5米开外对面的公交站,需要返身走几百米去绕行——人行横道问题。

(5)绝大部分下车的乘客……在大量的机动车流之间惊险地穿过马路——人行横道问题导致的后果。

同类合并,适当提炼:

问题一:(1)(2)(3)——站点设置、规划不合理,加剧交通拥堵。

问题二:(4)(5)——公交站点未就近设置便捷人行横道,乘客横穿马路,存在极大安全隐患。

(四)复合性材料

1.材料概述

2.材料使用

(1)使用原则

说明:复合性材料的叙述部分和议论部分是相辅相成的,叙述的内容和议论的内容密切相关,有别于理论性材料和事例性材料的机械合并、组合,故在使用这类材料时要注意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而不要割裂开来,并注意对应性。

(2)实例讲解

S市一公寓大楼失火,造成100多人死伤。[批注1][批注1]事实:S市一公寓发生大火,伤亡严重。这起特别重大的火灾事故,凸显了现代城市运行中的脆弱性。[批注2][批注2]理论:S市特大火灾事故,凸显现代城市运行中的脆弱性。

“脆弱性”是吉尔伯特·怀特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概念,之后被广泛应用于灾害学、生态学、金融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许多方面,大大拓展了“脆弱性”的内涵。[批注3[批注3]理论:“脆弱性”的概念和应用领域。

现代城市不仅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且是人口、财富和各项社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方,但同时也是各类风险和突发事件最密集的地区,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社会影响很恶劣。从这个角度来看,城市运行中的脆弱性,可以理解为城市生活运行中受到外部致灾因素影响的可能性和敏感性,它涉及外部致灾因素影响的程度,涉及相关防范系统对致灾因素的抵抗力以及对这种系统抗逆力的某种衡量。[批注4][批注4]理论:城市运行中的脆弱性指城市运行中受到外部致灾因素影响的可能性和敏感性。

…………

这次火灾,尽管S市启用了现代化的警用直升机用于紧急救援[批注5][批注5]事实:救援时启用了警用直升机。,但在如此严重的高楼火灾面前,无法有效发挥高空消防灭火和救援的功能。同时,部分常规的消防云梯及消防设施难以满足高层建筑灭火的需要,影响了救援的速度和效率。[批注6][批注6]评论:救援设施不足、救援能力有限,难以满足现代城市灾难救援的需要。

【使用原则详解】

事实部分:

[批注1]和[批注5]

仅看这两个关于事实的批注,我们能得出的结论只能是“S市发生了特大火灾,伤亡严重,救援时启用了警用直升机”,只有关于火灾本身和救援的描述,无法得出其他内容。

理论部分:

[批注2][批注3][批注4][批注6]

看这四个批注,我们无疑能得出这样的主旨意思,即“S市特大火灾事故,凸显现代城市运行中的脆弱性”。而关于何为“现代城市运行中的脆弱性”, [批注4]有具体解释;至于S市火灾中如何凸显了现代城市运行中的脆弱性,[批注6]明显有说明。两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个复合性材料中,事实部分旨在具体描述事实,而理论部分则重在说明问题、指出问题。如果我们想要得出一个材料的主旨,则需要重点看理论部分。

重点素描 阅读材料的注意事项

在申论考试中,阅读材料是有技巧的。能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材料阅读并理解给定材料所要传达的意思,进而准确有效地答题,与正确的材料阅读顺序、速度、方法、思维密切相关。

(一)正确的阅读顺序

所谓正确的阅读顺序,即先看作答要求,然后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在申论考试中,由于作答时间有限且材料字数众多,为快速有效作答,必须具备“问题”意识,遵循正确的阅读顺序,即先看作答要求,再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拿到题本后,不管不顾,毫无“问题”意识,径直阅读材料,囫囵一通看,分不清主次、看不清重点,这就犹如无头苍蝇,没有方向,乱撞、瞎撞,即使撞得头破血流,依然找不到出口。

下面用一组结构图来比较一下先阅读给定材料再阅读作答要求和先阅读作答要求再阅读给定材料的优劣。

错误的阅读顺序结构图

正确的阅读顺序结构图

七个阶段VS四个阶段,无序耗时VS有序节时,匆忙低率VS从容高效,孰优孰劣,不说自明。

(二)适中的阅读速度

在材料字数众多、分秒必争的申论考试中,适中的阅读速度,不仅能保证有效掌握材料信息,而且能避免作答时间不够的问题。阅读速度过快可能导致对材料信息的掌握不够,阅读速度过慢则可能导致答题时间不够,可以说,阅读速度过快或过慢都不利于作答,只有适中的阅读速度才是综合权衡后的最佳选择

在申论考试中,很多考生害怕没有时间思考问题,没有时间作答,因此盲目加快阅读速度,企图从阅读时间中挤出更多的时间用来思考作答要求以及进行作答。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对作答是无益的。阅读是作答的前提,倘若只是一目十行地扫过,怎么能够抓住材料的重点呢?

也有一些考生过于审慎,生怕错过材料中的任何一处细节,一字一句地斟酌、揣摩材料所要反映的问题,以至于在阅读材料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没有时间用来思考和作答。

就150分钟的考试时限而言,考生要把阅读时间控制在40分钟左右,这样既能够保证完成阅读,又能够保证有足够的思考和作答时间。

(三)有效的阅读方法

阅读中,最简单易学、最必不可少、最能发挥作用的阅读方法当属做批注

申论给定材料的内容不仅字数多,而且内容杂,要想从如此海量且无明显逻辑的文字堆中理出头绪,找准答题信息点,光凭借记忆是远远不够的。

一些考生在阅读时思维很清晰,能够准确把握一段材料所要反映的主要内容,甚至对文中反映问题、原因、对策的关键字和关键句也比较敏感,但是整体读完材料后却很难回忆起每段材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重点词都分布在什么地方。这种情况并不稀奇,因为人脑并不是计算机,在不批注的情况下是很难完整记忆全部信息要点的。如此,不仅需要返工——重新阅读,而且也无法把握各段材料之间的联系。

相反,如果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适时、准确批注,将答题的信息点和可能有用的语句标注出来,不仅能加深考生对全部给定材料的整体理解,而且在作答具体题目时还能根据批注有针对性地查找对应信息,快速、准确、有效作答。

1.批注内容

(1)对应的题目题号

前面已说明,阅读材料时应该先看作答要求,然后带着“问题”看材料。如此,要使“问题”充分发挥其在材料阅读中的作用,并能在作答该问题时能快速定位相应材料,在阅读时,于相应的材料旁通过文字批注标明其对应的题目题号就绝对有必要

(2)主旨词

所谓主旨词,包括两类,一类是从题目作答要求中直接获取的诸如“原因”“对策”“问题”“启示”等指向非常明确的词语,这类词语我们可以在材料的相应地方直接标注出来;另一类则是根据题目作答要求需对相应材料内容进行概括、提炼而得出的主旨意思词语

2.应加批注的地方

(1)答题信息点

答题信息点主要是就除文章写作题以外的其他题目而言的。这些题目需要作答的信息一目了然,或要求针对某一现象找原因,或要求针对某一问题提对策、建议,或要求谈谈对某一词语、句子的理解,等等。如此,我们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就需根据题目作答要求,在材料中隐含的信息点处做批注。

(2)有用的句子和事例

有用的句子和事例主要是就文章写作题而言的。文章写作题主题较大,基本能涵盖材料的所有内容,字数要求较多,需要积累很多语句。如此,在材料阅读的过程中,就需要尽可能地将可能对文章写作题有用的,富有哲理、语言精辟的句子和典型的事例标注出来,来为文章写作题题目、论证主题的确定积累素材,为文章的具体写作积累语句。

3.批注方法

(1)画线

画线是最基本、最简单易行的批注方法,顺手一画就能出来,针对的是一般重要的信息,句子、词语都可以通过画线强调。当然,这种“顺手一画”应当避免泛滥化,如果通篇材料读下来,十之八九都画了线,那么它便失去了突出强调的批注意义。

(2)画圈

画圈主要适用于词语。相较于画线部分的内容,画圈的内容应该更重要、更突出、更精练,通常会在画线句子最需着重注意和强调的词语处画圈

(3)文字说明

文字说明相较于画线、画圈更具有针对性、指导性。画线、画圈局限在材料原文内容的表述上,这样的批注强调无法满足全部答题需要。毕竟在申论考试中,对答案的要求是源于材料但又高于材料,要高效、准确地作答,还需对材料内容有所概括和提炼,这种概括和提炼只有借助文字说明才能实现。

4.批注方法训练

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平时做题时就要养成良好的批注习惯。为此,我们在申论教材里设置的实战演练部分,在材料旁都给考生留出了可以加批注的空间,希望考生能充分加以利用,为申论考试做好最细致、最充分的备考准备。

(四)清晰的阅读思维

有的考生阅读顺序正确,阅读速度适中,阅读过程中注意标注重点信息,但申论仍然无法得到高分,这就是阅读思维出了问题。

这部分考生只分析不综合,他们注重分析各段材料的内容,也能够找出各段材料中的有用信息点,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步骤——将这些分析提炼出来的内容联系起来。联系的思维在申论作答中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试卷是如何被命制出来的,来证实联系看待各段材料内容的重要性。下面是申论试卷的组编过程结构图:

申论命题者只是普通的命题者,并不是某一方面问题的专家,因此,他们所出的试题都是有依据的,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他们在命题时会先找到一个有准确定论的热点话题,然后找与之相关的材料,这些材料中涵盖着所有的问题和答案,他们将题目和答案剪切出来,将材料内容打乱就完成了一套申论试题的命制。有可能材料1与材料3、材料5中反映的问题是同一个,材料2、材料4在说明另一个问题,而将材料1、材料3、材料5与材料2、材料4联系起来看,也许又会发现它们共同反映了一个大问题。这个时候如果不能联系地看待这些材料,就容易陷入只见现象不见本质的误区。

重点素描 材料运用之“抄”字诀

申论考试中,时间有限的现实决定着“抄”材料是必需的;答案源于材料的客观事实和诸多考生的考试实践成果也表明“抄”材料是可行的。

当然,在“抄”材料的过程中,我们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做“会抄”与“不会抄”两者中的前者,让别人看不出来你是摘抄的材料,而只是觉得你的答案很有逻辑、很有高度、很有熟悉感、很符合材料意思,与材料意思相比是意似而言不同。

要达到这种境界,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改头换面、抹灭抄袭痕迹。“抄”材料中要抹灭抄袭痕迹,最低的要求就是不能原文一字不变地摘抄,而需要变换说法。具体而言,变换说法中比较简单、易学的方法就其性质而言可以分为以下三类:语言字数、语义表述、表述搭配。

(一)语言字数

1.化繁为简

变长话为短话、变繁多语言为简洁语言,主要看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在申论考试中,化繁为简不仅是出于抹灭抄袭痕迹的需要,更是基于用最少、最精练的语言涵盖尽可能多的答题信息点的考试需要考虑。

【示例】

材料内容:发源于公民个体的参与热情,悄然之间使政治生态更加民主开放。[批注1][批注1]公民参与使政治生态更民主开放。“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政府信息公开从理念转化为现实,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逐渐成为常态;政府决策的听证制度日益完善,为公众参与决策过程提供了制度载体;重大决策事项更加注重征求和吸取民意,个税起征点收集23万条意见,各地网络问政日益制度化、常态化。[批注2][批注2]结合事例,谈具体的积极影响。公民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始终是推动政治发展的重要变量,焕发出促进政府制度创新的“正能量”。[批注3][批注3]公民参与是推动政治发展的重要变量,焕发出促进政府制度创新的“正能量”。

简化后:公民有序参与,使政治生态更加民主开放,是推动政治发展的重要变量,焕发出促进政府制度创新的“正能量”。[批注4][批注4]相对于材料内容,简化后的语句字数减少了很多。上海常考概括主要内容的题,因此,通过简化材料的方法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特别适合上海考情。

2.化简为繁

变短话为长话、变简短语言为丰富语言,主要靠联想、补充、延伸能力

这一方法,以材料内容为依据,以自身知识积累和素养为基础,如果自身知识积累和素养有限,则很难有效地化简为繁。

【示例】

材料内容:“……思想看似悲观,却有助于我们培养忧患意识[批注1][批注1]根据忧患意识,联想到灾难预防,进而联想到世人皆知的日本这一多地震国家应对地震的做法:定期实战演练。,有助于国人在灾难来临之际保持清醒、从容与淡定,并减轻灾难和流血带来的震惊,进而积极地应对灾难。”[批注2][批注2]与补充的定期实战演练的内容串联起来,使其前因后果清晰明了,意思更充实、饱满。

丰富后:“针对可能发生的灾难定期做好实战演练,模拟并熟练操作和使用防灾设施和设备,模拟并熟悉灾难发生时的情景,以保证在灾难来临之时能做到保持清醒、从容与淡定,并减轻灾难带来的震惊,从而积极地应对灾难。[批注3][批注3]这一句是根据材料内容进行适当联想并加进了材料的语句表述得出的句子。没人能否认,日本地震中从受难市民到政府均能保持清醒、镇定,从而有效快速采取应对措施是他们长时间进行定期实战演练的结果。”[批注4][批注4]这一句是对前面意思的进一步延伸,也是通过事实进一步强调实战演练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而且,此句在句式上使用了“没有人能否认……是……”的双重否定句式,意思更凸显。

(二)语义表述

1.同义替换

用意思相同的话语代替原文表述,或用更宏观的语言表述、更精练的意思表示替换之前的表述。

【示例】

材料内容:“国外数十年的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中大部分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时,发展经济能显著提高国民幸福度;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经济与幸福的关系会减弱,并且在一些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变革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反而带来幸福水平的下降。”[批注1][批注1]阐述经济与幸福的关系。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时,经济的发展与幸福的关系是正向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经济与幸福的关系减弱,甚至呈反向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要适度。

转换后:“经济落后,温饱未解决,无幸福可言,但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经济与幸福的关系会减弱[批注2][批注2]材料原文语句的同义表述。,可以说,适度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人民幸福感的保障。”[批注3][批注3]材料原文主旨意思的同义表达。

2.内容转换

根据需要,对原文内容进行转换,如将原因、现状等内容转换为目的、对策等。

【示例】

材料内容:“针对移民长期受旱作农业耕作方式束缚,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温棚种植技术的状况[批注1][批注1]现状或原因:生产方式束缚,难以掌握新技术。,原州区采取举办培训班、邀请技术人员实地讲解等方式[批注2][批注2]采取办法:举办培训班、实地讲解。,强化对移民实施生产技术和技能培训。”[批注3][批注3]欲达到的效果:强化对移民实施生产技术和技能培训。

转换后:“通过生产技术和技能培训[批注4][批注4]转换原材料“欲达到的效果”为“办法、对策”。,使移民掌握新技术,摆脱过往生产方式的束缚。”[批注5][批注5]转换原材料的“现状或原因”为“目的、效果”。

小提示:这个过程中,其实也掺进了后面要讲解的“打乱顺序”“搭配有致”的内容。“打乱顺序”即将材料内容“生产方式束缚—新技术—生产技术和技能培训”的叙述顺序整个颠倒过来;“搭配有致”即借用“通过……使……”的句式,将实施办法和目的有机搭配起来。

(三)表述搭配

表述搭配中的“打乱顺序”和“搭配有致”是前后相继的两个过程,前者打破原文的语言表达顺序,有打破就要有重建,后者即为重新搭配语言表达顺序,两个过程相辅相成。经过这样的打破和重建,即使对原文的语句表述改动很少,也可以给人“神似而形不似”的感觉,只会让人觉得你是活学活用了材料句子,而不会觉得你是在单纯地摘抄原文表述。

【示例】

材料内容:“30年前的广东,追求的是速度。[批注1][批注1]转换为“对经济快速发展的诉求”。兼有“同义替换”“化简为繁”。那时候的广东人喊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这口号曾经像灯塔一样,照亮了人们对于财富的渴慕、对于未来的期许以及对新生活的展望。速度,改变了广东,也改变了中国。”[批注2][批注2]根据“照亮了人们……”,结合“改变了广东,也改变了中国”转换为“不仅照亮了广东人民,更照亮了全国人民……”。不是单纯的“同义替换”,加进了思维的联想、延伸。

搭配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30年前广东人喊出的这一灯塔似的口号[批注3][批注3]将“30年前的广东”“广东人喊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这口号曾经像灯塔一样”三句表达的意思合并表达得出,可谓将表述搭配的“打乱顺序”“搭配有致”运用得十分灵活和彻底。,不仅照亮了广东人民,更照亮了全国人民对经济快速发展的诉求、对财富的渴慕、对未来新生活的期许和展望。”[批注4][批注4]相对于原材料内容,在顺序和搭配上进行变化。

小提示:在这个示例中,“同义替换”“化简为繁”“打乱顺序”“搭配有致”等无疑都运用到了。“同义替换”“化简为繁”改变了原文表述,摘抄痕迹有所减弱,“打乱顺序”后更进一步削弱了抄袭痕迹,“搭配有致”产生了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的表达效果。其中加进的稍许联想和延伸的思维,让语义表述更完整。

关于上述方法,特别说明以下两点:

第一,三类方法中,除了语言字数中的“化简为繁”一般适用于字数要求较多的公文写作题、文章写作题外,其余都是通用的,即不论是字数要求较少的小题,还是字数要求较多的公文写作题、文章写作题都适用。

第二,“表述搭配”类方法很灵活也很实用,可以贯穿在前两类的方法中。

第三节 “黄金六点”之三——关键词

在完成仔细寻找题眼和准确定位材料的审题工作后,下面我们需要做的便是带着问题回到材料中,从中搜索关键词。可能有人会感到疑惑,既然我们已经审清了题目,直接进行作答不就可以了吗?何必多此一举!这里需要明确和强调一点,虽然申论考试是一种主观性考试,但是除了最后一道文章写作题外,在阅卷中,其余题目都是采点给分的,即阅卷人将考生答卷与参考答案进行对照,每对应一个关键词便给出相应的分数。如此一来,关键词的重要作用就不言自明了。

重点素描 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

(一)什么是关键词

关键词,顾名思义,即起决定作用的词语。

在申论考试中,所谓的“关键词”有两种,一种是材料中出现的与作答题目密切相关的要点,或是一两个独立的词语,或是一句话、几句话甚至一段文字,它依存于材料;另一种是针对题目答案而言的,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采分点”,毫不夸张地说,它决定着答卷的最终得分。

两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材料中的关键词是答案中的关键词的初始面貌,而答案中的关键词是对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提炼后而得来的。

(二)关键词与材料的关系

关键词因材料而得以存在,可以说,材料是关键词的载体。通常情况下,两者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从材料中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关键词。一般来说,这类关键词与题目的题眼非常相似,意思也比较明显,指向比较明确,可以直接用于答题。

第二,关键词隐藏于材料中,不容易发现。一眼看去,我们很难找出这类关键词,而需要通过锁定一段文字后,对其进行分析提炼得来。

第三,在材料中难以找到关键词。相信大家会有这样的经历,有时我们来来回回数次阅读材料,却仍不能从其中寻找到关键词,这样的话,就需要我们积极调动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积累来进行总结了。

(三)关键词与得分的关系

“采点给分”这一阅卷规则已经非常明白地告诉了我们关键词与得分的密切关系。下面以一道题目为例来使大家更加充分明了地认识关键词与得分的关系,并在今后的答题中时刻关注这一点。

【题目】

请根据“给定资料1—2”,用不超过200字的篇幅,概括出网络谣言传播的特点。(20分)

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参考答案】

(1)成本低(2分)。谣言传播随意性强(1分),滋生、扩散和传播都较快(1分)。

(2)立体化(2分)。传播方式由点到面(1分),网络方便快捷,平台广(1分)。

(3)速度快(2分)。数字化(1分)通讯技术,发散式传播,获取、复制简易(1分)。

(4)空间广(2分)。网络全球覆盖(1分),具有“便捷性”“草根性”,接受群体数量众多(1分)。

(5)控制难(2分)。谣言鉴别知识、技术要求高,法律管理、政策规范不到位,把关难度大(2分)。

【赋分说明】

本题答案有5个要点,每个要点4分,同义表达酌情给分。

(四)应该答多少个关键词

关键词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接下来可能有人会问:“那答多少个关键词才算合适呢?”

通过多年来的经验总结,我们得出了一条规律,通常情形下,“归纳概括题关键词个数=题目分数÷ 2-1”。例如,一道10分的归纳概括题,我们要最少写出4个关键词来,每个关键词2分,剩余2分为形式分。“综合分析题和提出对策题关键词个数=题目分数÷4-1”,以20分的题目为例,20÷4-1=4,如此,我们就要写出4个或4个以上的关键词来。

当然,以上所说只是普遍情况,仅供大家参考借鉴,一般而言建议大家关键词找得越多越好,关键词越多,命中的几率也就越高。

重点素描 关键词的实战运用

了解了关键词的内涵与外延的问题之后,接下来我们就要探讨怎样运用的问题了,因为理论最终是要付诸实践并指导实践的。这里分三个步骤来一一进行讲解。

(一)关键词定位技巧——指示性词语

通常情况下,一套申论题目的给定资料洋洋洒洒有五六千字甚或更多,即使题目并没有要求根据全部给定资料作答,而只是限定了其中几则甚至只一则,但由于考试时间限制,我们也不可能逐字逐句去思考它是不是关键词,意在说明什么,能不能用于答案之中,等等。这样的话,我们就需要在考前反复的练习中总结关键词出现的规律,以便在紧张的考试中轻松而顺利地锁定关键词,为快速准确作答做好铺垫。

通过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和不断摸索,我们发现,一般而言,关键词的前后都会出现指示性的词语。而根据指示性词语的不同,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三个类型,分别是表明观点型、转向重点型和给定结论型

1.表明观点型

在阅读给定资料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类词语,如“××说”“××认为”“××指出”“××强调”“调查表明××”等。这些词语的出现往往预示着关键词的所在。但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些地方通常会涉及对问题的看法、事件的分析和提出的对策等,会给我们答题以启发,但我们并不能不假思索地将它们尽归为关键词,因为这其中不乏错误或片面的观点。一般情况下,国家领导人和政府权威部门提出的观点正确性比较高,其他诸如某专家、某学者或地方某部门甚至普通群众的话就需要仔细甄别了。

2.转向重点型

在日常写作中,我们通常会用到一些关联词语,如表示因果关系的“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由于……”,表示转折关系的“虽然……但是……”“……然而……”“尽管……可是……”“……却……”,表示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不仅……还……”“……进而……”,等等。而当这些关联词语出现在申论考试的给定资料中时,则通常是重要信息出现的标志,或得出原因,或指出问题,或强调后文的内容等。下面以一则材料为例,来帮助大家更加明晰地了解这些词语出现的重要作用。

3.给定结论型

除了“表明观点型”和“转向重点型”两类指示关键词的词语,还有一类也是我们在申论给定资料中常常会看到的,如“因此……”“因而……”“故而……”等。我们把这类词语称为给定结论型词语,因为它们的出现往往伴随着表示最终结论的关键词的出现。

上述三种类型的指示性词语,需要我们在阅读给定资料的过程中仔细分析和辨认,并随手用笔标记出来,以为后续的工作打好基础。

(二)关键词整理技巧——概括、抽象

在找到与作答题目相关的关键词并标记出来后,我们并不能就此将其直接作为答案,因为题目要求往往都有字数限制,而我们标记的关键词很可能是一句话、几句话甚至一段文字,如果简单地将这些关键词进行罗列,那考试结果便可想而知。

一般来说,我们从材料中找到的关键词有两类,一类是显而易见的,通常为几个重要词语或一两句话,意思也比较直白明了;另一类或字数较多,或表意不明确,所以乍看之下,我们并不能马上从中得出结论来。对于前者,我们只需进行简单概括即可,有的甚至可以直接拿来用于作答;至于后者,则需要发挥抽象思维能力,对其进行抽象概括。

(三)关键词加工技巧——遵从逻辑顺序

经过整理后的关键词,已基本可以用于作答了,但为了使答案更有条理、有逻辑性,更加完善,我们还要对其进行加工。况且,给定资料所传达给我们的关键信息一般而言都不是按逻辑顺序排好的,显得比较杂乱。这样的话,加工工作就更加不可或缺了。比如,作答归纳概括题时,我们可以按并列关系来组织关键词,进而形成最终答案;综合分析题则可以按照“阐释问题—发表看法”的逻辑顺序将关键词进行分类组合;提出对策题的答题逻辑则通常为“问题—对策”等。

“定位关键词—整理关键词—加工关键词”,这三个步骤是一个有机整体,三者缺其一,就会出现关键词定位不准或答案啰唆、无条理、逻辑性不强等问题,这样一来答案没有采分点或采分点不明显,便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申论考试成绩。因此,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可参照这个步骤来进行题目的作答,长此以往,熟能生巧,最终在考场上也就能游刃有余地答题了。

第四节 “黄金六点”之四——逻辑

在考试中,我们整理出的关键词往往是很零散的,有时候甚至很杂乱,这时需要我们做另一项工作——缀词成句,联句成篇。用通畅、严谨的表达逻辑将关键词连缀成我们满意的答案。

这里的逻辑,主要是指语言表达的顺序,是一种思维规律的外在体现。申论考试重在测查能力,这一点在前面的讲解中也提及了,这些能力在考生答案中的直观体现便是答题的逻辑。通畅、严谨的表达逻辑不仅可以使我们的答案读起来层次分明,还可以使答案中的众多关键词井然有序,方便阅卷者评分。

通常来说,申论答题中有并列式、总分式、综合式三种表达逻辑。

重点素描 并列式

(一)并列式的介绍

并列式比较简单,是将答案的几个方面或几个事实并列组合成句的模式。比如,一个方面是……另一个方面是,第一、第二、第三,等等,这也是很多考生最常用的表达方式。但是这种并列式并非是关键词的简单排列,在作答时要考虑众多关键词的重要性和联系,将重要的、与题目关系最密切的关键词放在最前面,将涉及宏观的、全局的关键词放在最前面,并列中有顺序,前后间有联系,从而构成一份严谨的答案。

(二)并列式的作答模式

1.并列式在书写上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分条书写,另一种是成段书写

分条书写式

(1)最重要关键词;

(2)次重要关键词;

(3)重要关键词;

(4)相关关键词。

成段书写式

最重要关键词;次重要关键词;重要关键词;相关关键词。

2.这两种方式各有特点,分条书写式要点鲜明、结构畅快,但是关键词字数少的话在卷面效果上显得很空旷;成段书写式逻辑严谨、结构完整,但是在要点突出方面略逊于分条书写式。具体运用要看题目的设问方式以及考生的答题习惯。题目设问比较宽泛、随意,则两种方式均可选择;若题目设问比较正式,涉及公文,比如近年出现的要求考生将材料中的问题整理成一份情况汇报,呈送领导,这种情况下最好采用成段书写式。

(三)并列式的作答示例

分条书写式

2013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A类)第四题:

请结合“给定资料”,概括当前我国行政问责制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0分)

要求:准确,简明,条理清楚。字数不超过200字。

(1)问责事项不明确。对决策问题和公共管理中的消极行政现象无规定,行政问责制运行空间有限。

(2)问责主体单一。体制内官员问责模式,有失科学公平;难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行政主体监督功能;公民参与监督路径缺失。

(3)问责对象不全面、不清晰。对政府官员问责多,对地方党委问责少;责任承担对象不明确。

(4)问责规则、程序缺失。主观色彩严重,人为影响大。

(5)问责后人员起用的条件、程序缺乏。

成段书写式

2013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B类)《申论》第三大题第2小题:

“给定资料”中提到的欧美做法是否适合中国国情?为什么?(10分)

要求:条理清楚,观点明确,字数不超过200字。

欧美的带薪休假制度值得借鉴,但并不适合当下的中国国情。

欧美的带薪休假制度实施时间已长,管理层有经验,能够确保公司运转,但在中国推行存在问题:制度不完善,如工作年限的累积计算缺乏制度规范;部分企业执行不到位,且管理层缺乏经验;受二元社会结构的制约,缺乏经济基础和权利保障,推广受限;社会缺乏带薪休假的理念和共识。

因此,需考虑民众需求和现实国情,在完善长假制度的同时,逐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重点素描 总分式

(一)总分式的介绍

总分式采取的是总论点与分论点相结合的表达逻辑,在答题上比并列式要求要高一些。具体操作是在概括出关键词并分好类别之后,对所有类别进行二次概括,总结出一个可以引领全篇的总论点,其优势在于逻辑更加严谨,能彰显出考生的概括能力功底。比如,在答案中出现了一要、二要、三要,我们可以总结为解决材料中的问题,需要做到“三要”,然后再列举关键词。

也并非所有的总分式都需要二次概括,一些申论材料本身就是按照总分式的逻辑结构来布局的,表现就是第一段材料提出总的问题,然后接下来几段材料分别论述总问题下的几个分支问题,我们在概括材料时也很容易得到总论点和分论点。这一特征以2011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材料体现得最为典型。

(二)总分式的作答模式

材料主要涉及××问题:/解决材料中的问题,我们要做到××:

1.最重要关键词/一要

2.次重要关键词/二要

3.重要关键词/三要

4.相关关键词/四要

(三)总分式的作答示例

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个小题。(25分)

1.概括给定资料1—6的主要内容。(1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字数不超过250字。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居世界前列,社会整体进入全面小康阶段,但同时民生需求呈现日益多层次化和多样化的状态,对政府提出更高、更复杂的要求:

一是居民收入分配不合理,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快速增加,物价持续上涨,人民生活压力加大。

二是城镇住房供需矛盾加剧,房价持续走高,政府采取严厉调控政策,但效果有限。

三是“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劳资冲突和劳资矛盾加剧。

四是人口结构老龄化且“未富先老”,家庭养老压力增大,农村地区更为显著。

五是尽管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群众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诉求依然强烈。

2.给定资料1—6反映了诸多民生问题,谈谈如何理性看待当前存在的民生问题。(15分)

要求:准确、简洁、有深度。字数不超过200字。

我们必须坚持联系、矛盾和发展的观点,理性看待当前的民生问题,要看到:(1)民生问题是改革中未能协调好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必然结果。(2)民生问题的凸显与群众的民生需求日益多层次化和多样化有关。(3)民生问题不是我国独有的,国外也曾经存在。(4)关注民生是政府的职责,民生问题处理不好,会影响群众幸福感和社会稳定性。(5)解决民生问题是一项长期工程,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各项制度的健全,最终会被成功解决。

重点素描 综合式

(一)综合式的介绍

综合式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是将并列式与总分式结合起来,既进行二次概括,又按逻辑展示关键词,甚至每一个分论点都进行总分式作答,然后在分论点下罗列关键词。这种模式适合熟练掌握上述两种模式的考生使用,操作难度比较大,但写出的答案信息容量大且逻辑层次非常清晰,极其容易获得阅卷者的青睐,是所有考生都应该努力的方向。

(二)综合式的典型作答模式

材料主要反映了社会上的××问题:

1.A问题。关键词1、关键词2、关键词3。

2.B问题。关键词4、关键词5、关键词6。

3.C问题。关键词7、关键词8、关键词9。

4.D问题。关键词10、关键词11、关键词12。

(三)综合式的作答示例

根据给定材料,简要概括北京市水资源紧缺的原因。(20分)

要求:概括准确全面,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300字。

北京市水资源紧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变化导致降水量减少,使得北京地表水资源量衰减。

人为原因:(1)湿地面积大幅缩减,大量水稻田和沼泽地被挪作他用,使得湿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雨洪等功能减弱,生态系统遭到破坏;(2)地下水被过度开采,各水系水体遭受污染,使得自然地表径流丧失,有河皆干、有水皆污;(3)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得刚性的新鲜用水需求快速增长;(4)政府部门没有向社会过多宣讲缺水的严重程度,使广大市民对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不了解,节水意识不强;(5)水价较低,没能引起市民们对节水的重视。

第五节 “黄金六点”之五——版面

重点素描 版面在考试中的定义

版面,主要指答案在答题纸上的编排方式和答卷整体给阅卷者呈现的视觉效果。从考试作答的流程来说,解题的核心是“想”,是分析、思考,是从材料中提炼恰当的信息;版面的核心是“写”,是字迹、段落,是将答案清晰地展示出来。因此,一定是解题在先,版面在后,它们是一个连贯的流程。忽视版面,即使解题环节做得很完美,也难以得到完美的分数。

重点素描 版面的重要性

第一,在申论阅卷规则中,每道题的评分细则都指出版面占1—2分。

第二,每道题目阅卷时间仅几十秒左右,答案要点不清晰,不能被阅卷者第一时间看到,相当于没有答案要点。

第三,版面第一印象影响阅卷者心情,进而影响到考生的得分。在实际操作中,版面影响的得分可达到5—10分。

重点素描 影响版面的因素

(一)字体

一手好字,很容易赢得阅卷者的青睐,可写一手好字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是何其难也!但考试不是比书法,更不是让考生去练习书法,一来没必要,再者来不及,这里讲字体。

报考公务员的考生,都是接受过大学教育的高素质人才,但在阅卷中我们却经常看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答卷中居然出现“○”,原来是这个字不会写!满满的字个个张牙舞爪,仔细看也不认识写的是什么,原来有这么多“草圣”!还有人无视格子大小,肆意使用自己习惯的字,要么大如斗,要么小如蚁……长期浸染在这些“杰作”中,突然看到一份“正常”的答卷,便会使阅卷者觉得心旷神怡。

所以,在字体上,要求并不算高,基本有四点:

1.字体要清晰,字可以不好看,但一定要清晰可辨。

2.用字要准确,不要犯低级错误。

3.以正楷为主,杜绝随意连笔字和只有自己看得懂的“狂草”。

4.字体大小以答题格子为框,所有笔画都写在答题格子内。

(二)段落

段落主要是指小题目是写成一整段文字还是分条陈述、作文题分几段。很多考生很困惑小题目究竟怎么写的问题,成段文字和分条写的答案给阅卷者呈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成段文字显得正式、庄重,分条答案显得清晰、明确。具体采取哪种方式,我们认为应该以阅卷标准为依据,认真揣摩,确定合适的答案展示方式。

1.对于小题目来说,阅卷一般是采点给分的,也就是每答对一个关键词,便给予相应的分数,这点在前面“‘黄金六点’之三——关键词”一节中也有讲到。因此,小题答案的关键是条理清晰,使阅卷者一目了然。所以,对于前面的小题来说,建议考生分条作答,最大限度地方便阅卷者看到自己答案的关键词。

小提示:分条作答的弊端是答题纸每行格子难以写满,容易留下过多的空白,或者答题格子不够用。因此在分条作答时,除了每条首空2字外,每条字数最好不要超过答题纸每行格子的字数,以免转行后内容过少造成下行格子空白过多。

2.对于作文题来说,阅卷一般是分类赋分的,也就是先确定文章的层次,然后在该层次分值区间内根据文章具体内容赋予一定的分数。因此,作文题的关键是体现文章的结构,使阅卷者直观地了解文章的写作结构和论点,以提高文章的分值层次。

申论文章与传统的作文不同,它主要是侧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侧重可行性,对写作手法和技巧的要求并不高。一篇好的申论文章,一定是对问题的展示、分析、解决等模块内容饱满、清晰明了的文章。内容饱满,我们暂且不谈。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作文题的段落,不能从文学角度进行段落划分,而要以解决问题为主线,依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划分具体段落,将我们的论点清晰地置于每段的段首。这样既显得文章结构清晰,又使我们的论点鲜明突出。

小提示:以提出对策为主的申论文章,尽管分段提出解决对策可以做到观点鲜明突出,但要注意对每条观点的论证不能太薄弱,必须充实后续的论证内容。每段只有两三行的内容,给人的感觉是这不是写文章,而仅仅是在罗列对策。所以,每段至少占4—6行的格子是最适宜的。

(三)涂改

在考试中,尽量不要写错别字。一方面要加强平时的训练,认真对待每一套练习题,基本可以避免在考场上写错别字;另一方面要养成正确的答题方法,列提纲是一个十分有效、可行性很强的方法。在答题前,先在草稿纸上简单罗列一下答题的思路,然后再往答题纸上书写。很多考生读完材料就直接在答题纸上作答,写了一半发现答得不太好,这时就难以补救了,而列提纲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针对市面上一些教材提到的“个别错别字不必更正,不影响得分”的观点,我们必须负责任地指出这种观点的误导性。申论考试的答卷,最基本的要求便是没有错别字,而且错别字的误用反映了考生或者粗心,或者文字基础知识不扎实,会给阅卷者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写了错别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视错别字,任由错误展示在阅卷者面前。如果发现自己在作答中写错了字,也不用紧张,用正确的方法更正过来就可以。

修正错别字,遵循的原则有三:

1.遇错必改。在书写过程中,发现写了错字要及时改正;在复查答卷的过程中,发现错字也要尽量清晰地在错字旁予以改正。

2.不影响卷面整洁度。比如有的考生发现字写错了后,或者把字圈起来,或者使用了编辑常用的修改符号,或者干脆用笔直接将错字涂黑,使整个卷面受到影响,得不偿失。比如,“政府坚定不○易地推进信息公开化建设”,将错字圈起来的做法,使错别字在句子中尤其突出,有喧宾夺主之嫌。

3.不产生歧义。有的考生考虑到卷面,发现自己写错了字后,直接在错字后加个括号,然后在括号中写出正确的字。同样举上个例子“政府坚定不易(移)地推进信息公开化建设”,在这个例子中,将括号用来标注正确的字,而括号在文中的用法是解释说明或者对前面内容的补充,除了有特别说明的外,一般不会这么用。

修正错别字通用的正确方法是用删除线,即在一个字或一行字中间画一条直线,然后写出正确的字或句子。

第六节 “黄金六点”之六——字数

在申论考试的评分标准中,字数不符往往是明文规定的扣分项之一。很多考生由于对字数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而导致不必要的失分。在竞争激烈的公务员考试中,细节决定成败。因此,广大考生应在备考中加强对控制字数的重视与练习。

重点素描 常见字数要求

在各地的申论考试中,各种题型对于字数的要求暂无统一标准。一般情况下,归纳概括、观点分析、词句解释等类型要求控制在150—300字之间,原因分析、提出对策类150—400字不等,公文写作类控制在350—500字,最后的文章写作一般控制在800—1200字之间。

对于考生的作答来讲,应按照题目中关于字数要求的表达方式而确定实际答题字数的浮动范围。字数要求常见的表达方式有如下几类:

1.小于

例如,“200字以内”“不超过200字”“200字”。此类表达方式即要求考生的答案应小于所给字数。这种情况下,考生须注意对答题字数进行严格控制,切记不可超过,建议考生尽量在答题之后数一遍字数,确保万无一失。

2.之间

例如,“200—300字”。此类表达即要求答案控制在所给字数之间,考生应注意上下限兼顾,超过或不足都属于扣分的范围。

3.左右

例如,“800字左右”。此类表达看似要求相对宽松,但实际上很难把握,考生应注意答题字数在规定字数的上下浮动的幅度不可过大建议控制在100字以内为宜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实际考试中,由于答题格式可能会占用一部分空格,考生要保证将答案控制在答题纸上标注规定字数的空格以内,就需将实际答题字数适度缩减,建议控制在要求字数的80%左右即可

重点素描 方法及技巧

针对申论考试中对于答题字数严格要求的特点,我们总结以往经验,得出一些实用的作答方法及实战技巧,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讲解。

(一)字数意识

字数意识,即要求考生要带着控制字数的意识,有计划性、针对性地作答题目。切不可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作答,洋洋洒洒,对于字数不加控制;或者后知后觉,在作答完毕之后再作修改。带着字数意识作答,有利于考生在有限的字数中尽可能多地写出答题关键词,同时又可节省答题时间,保持卷面的整洁、美观。

(二)控制方法

要做到带着控制字数的意识高效作答,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1.先分点。在开始作答之前,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明确本题将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然后按照同等标题平均分配字数,再按照字数标准作答。

根据“给定资料2”,对专家们所说的“技防”“人防”加以解释。(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根据题意我们可以判断,本题应从“技防”“人防”两个方面分别作答,题目要求“不超过150字”,也就是说,“技防”“人防”两点应各占60—70字左右。考生在答题时应自觉按照这一标准进行字数控制,既保证不超过规定字数,又在版面上相对平衡、美观。

2.先写关键词。在确定答题字数以后,为确保采分点全面,考生应先将各点的关键词前置,然后视情况调整,若字数不足,再按需求补充具体内容。

结合“资料3”,分析一些青年人才“逃离北上广”的主要原因。(8分)

要求:分析条理清楚,语言流畅,简明扼要。字数不超过150字。

【参考答案】

(1)政策限制多。“北上广”户籍、入学、购房门槛高。

(2)生活成本高、压力大。房价高,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成功比例小,回报率低。

(3)区域发展日趋平衡。国家政策向中西部倾斜,中西部二、三线城市发展机会增多。

本题分三点作答,采用了关键词前置,再填充具体内容的方法。每点字数控制在30—40字左右,要点全面,条理清晰,版面美观,字数符合要求。

3.先列提纲。公文写作题一般要求字数较多,篇幅较长,在字数的控制上就有了更大的难度。因此,考生应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先列提纲再填充内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应急技巧

1.多字数解决办法

(1)重采分点轻表达。由于申论考试除最后的文章写作题以外,对表达均不做硬性要求,而是按照采分点赋分,这就意味着在关键词较多而限定字数较少的情况下,考生可以关键词为重点,务必在有限的字数内保证采分点的全面,表达上只要通顺即可。

(2)去除不必要的字、词、句。在限定字数较少的情况下,应尽量去除与采分点无关的字、词、句,包括重复使用的主语、修饰作用的形容词、多余的助词和重复题意的句子等。如“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可直接简化为“原因”。

(3)调整格式。在限定字数较少的情况下应充分利用答题纸所给空格,尽量将答案汇整成一段,并使用半角标点,以最大限度地节约空格。

2.少字数解决办法

(1)内容上可以借鉴材料中所引用的事例,作为补充观点的事实论据,既体现了联系材料的要求,又能填补字数不足的缺陷。

(2)补充理论,在开头、结尾或段落中补充政策理论、名人名言等,既可以提升文章的理论高度,又可以补充字数。

(3)调整格式。即尽量分条、分点作答,格式上每一条另起一行,每一点前加序号,一方面可以填补字数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使版面条理清晰,一目了然,增加印象分。

重点素描 注意事项

1.考生实际答题中的标题、标点、序号均算在字数内,切不可将其忽略。

2.空格算在字数内,建议考生做好版面设计,利用好有限的空格。

3.阅卷时一般按照答题纸所标字数为限,考生须注意答题纸上标注规定字数的格子位置,以其为标准计算答案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