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与口才知识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七章 演讲现场的技巧

第一节 情感沟通的技巧

一、训练有素不留痕

戴尔·卡耐基在他的著作《口才训练术》一书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

一年夏天,我到阿尔卑斯山脉的避暑胜地——莫林小住,我住的宾馆是伦敦一家公司经营的,他们每周要从英国派来两位演说者,为住店的旅客办讲座。其中有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她演说的主题是《小说的未来》。由于她根本没有充分发挥,因而没能很好地表情达意,所以她虽然站在听众面前,却对听众的目光视而不见,不把听众放在眼里,也不与听众交流感情,而是时而望前方,时而看地板,又看手中的纸条。她的声音和视线,使你感觉不到她在面对着一群人讲话,而是对着虚拟的空间演说。

这种心不在焉的态度当然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其实你该像和朋友促膝交谈一样自然、真诚地演说,和听众产生感情交流,让他们与你产生共鸣,同喜同乐,同苦同悲。否则,若像这位作家一样进行演说,那么面对听众还不如面对没有生命的大沙漠。

和听众交流感情的前提是你必须坦率真诚。过去有许多关于演讲的书都没有重视这一点,这些书往往只注重演说的规则及形式,认为懂得了这些就能出色地演讲,就能当演说家,因此有的人甚至去背诵雄辩家的演说词。其实,这是低效率的方法,毫无实际效果,更无技巧可言。

较新式的说话训练与以前曾流行一时的夸张式演说不同。因为现代听众能接受并欣赏的演说者,是那些面对许多听众发表演说就像和普通人交谈一样坦率、自然而且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所以这种说话训练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有一次,马克·吐温在内华达州瓷区发表演说之后,有一位年老的瓷器工程师问他:“你每次都能这样自然地施展雄辩术吗?”这句话道出了听众对演讲者的要求,自然的雄辩加以引申,就能说出听众想说的话,与他们产生共鸣。

练习是使自然的雄辩加以引申的唯一途径。在练习过程中,你如果发现自己正在以夸张的语气说话,就应该立即停止练习,并严格地审视并反省:

“怎么能这样子呢?你应当清醒,要说得坦率且自然。”然后,在你的听众中找出最不专心听讲的,只对他演说,暂时把其他人忘掉,设想他在向你问话,你也正在回答他的话,并且想“只有我才能回答他的话”。经过这样多次训练后,听众中即使真的有人站起来提出问题,你也能立即自然地做出回答。你还可以利用自问自答来训练演讲的技巧。比如:“也许各位听众会怀疑,你所说的话有什么证据呢?我们为什么要相信你所说的话?”“有的,的确只有证据才能让你们相信,这就是……”经过这样多次训练就会使你的演讲非常自然,而不会让人觉得你是在背台词,并且能使单调、贫乏的演说趋于生动、具体、和谐。

例如,一位英国演说者演说的题目为《原子与世界》。他对原子的研究已达半个多世纪,他很想把自己的感想和知识,清晰地传达给听众,他忘记了自己是在演说,而只是想通过自己热情的话语,让听众正确地了解原子,让听众感觉到他自己所感觉到的事。最后,这位演说者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的演说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和强大的说服力,博得了听众阵阵的喝彩,可以说他是一位具有异常天赋的演说者。然而他并没有炫耀自己是一位演说家,听众也不这样认为,他们之间已自然地水乳交融了。

如果听过你演说的人认为你是一个经过训练的演说者,这并不是最高境界。所以,千万不要让听众感到你训练留下的雕琢痕迹,而要让听众觉得你是一个平易近人的朋友。擦得光亮洁净的玻璃窗,根本不会引起任何人注意,它的作用是让光线通过。一位优秀的演说者也是这样,如果他的态度自然,听众就不会注意演说的技巧,而只会留意演说的内容。当然并不是演说的技巧不重要,只是不要让技巧掩盖了内容,给人留下“玩弄花招”的印象,那实在不是进行技巧训练的最初愿望。

二、全力以赴,争取好感

(一)全力以赴

诚实、热心和认真的态度,能帮助你达到目的。一个人的强烈情感,能使他展示真正的自我,这是因为强烈的情感能清除一切障碍。这样的演讲者,其行动和演说犹如在无意识中进行的。这种自由发挥的状态就是演讲的最佳境界。

在英国,有一位名叫乔治·麦克唐纳的传教士,他在布道时发表了题目叫《致希伯来人书》的演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他说:

各位都是信仰虔诚的人,对于信仰的含义,相信已有了一定的了解,用不着我多说,何况还有许多比我更优秀的神学教授在这儿,我之所以站在这里,只是为了帮助你们加强信仰。

这时,他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演说中去了。为了使听众产生真正的信仰,并且虔诚地表达出来,他全力以赴地演说着,他那充满热情的话语将眼睛所无法看到的永恒真理和自己坚定的信仰,生动具体地表达了出来。他说话态度诚恳、感情真挚,这一切反映了他淳朴敦厚的内在气质,而这种演讲态度正是他成功的关键。

柏克·艾德曾写过出色的演说词,被美国各大学当做雄辩的成功典范来研究,可他本人的演说却很失败,因为他对珠玉一样的演说词,缺乏热烈而生动的表达能力,每当他站起来发表演说时,听众便开始坐立不安,有的咳嗽,有的东张西望,有的走动,有的打瞌睡,有的干脆走出会场,这种情形在会场里实在令人尴尬。因而他得到一个“晚餐报时钟”的绰号。

一枚足以穿透钢板的子弹,如果用手投掷的话,就连衣服的一角都损伤不了,因为它没获得足够的速度,所以没有强大的动能;相反,如果你把豆腐当子弹发射的话,它也无法损伤什么。同样一篇十分精彩的演说词,如果在它的背后没有高水平的演讲技巧来加以再现的话,那么其效果就会和发射豆腐一样软弱无力。因为它虽有速度,但是本身质地却太软了。

(二)让听众产生强烈的好感

演讲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的表达。这种表达是指把自己心中所想的事,所积聚的情感,诚恳地用言语和表情表达出来。掌握了演讲技巧的演讲者,在演讲时就会注意使用比较丰富的词汇来描述,从而扩大自己的内涵所能表现的范畴。如果你认为缺乏改变自己的能力,那么这种表现就难以进行;如果你对改变自己的方法很重视,那么你就会寻找到适合你个性的表达方式。比较积极有效的方法有:经常检查自己演说时音量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等。检查方法:利用录音带录下自己的演说,然后边听边作自我分析,或是请朋友听了你演说后来评判。当然如果能请到专家予以指导,那么演讲技巧会达到更高的境界。

同时,你要记住,不要把太多注意力放在你的表达方式上,那样会使演说流于形式。因此,你面对听众发表演说的时候,一定要满怀热情、全力以赴地去争取听众产生强烈的好感,只有这样,你才能够自由地表达你的思想、意念、情感,才能使你的演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三、把握听众心理的技巧

由于对演讲效果的评判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听众对演讲的接受程度而定的,所以应把握演讲过程中听众的心理。十分有名的《钻石的土地》是由康威尔·罗李演讲的,而且他曾经演讲过6000次以上,也许有人会以为他的演说只不过像录音机一样,多次播放相同的内容,甚至连每一句话的抑扬顿挫都没有改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罗李明白每一次的听众都不尽相同,他必须对演说做适当调整,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品味的听众。当他到某地发表演说前,总是先去拜访当地的各个阶层的人物如局长、经理、工程师、理发师等,或是随便和某人闲聊,并从闲聊中根据他们的言谈举止分析他们会有怎样的期望。然后,才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确定内容、题材,再发表演说。无疑,罗李深知思想传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众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的高低。《钻石的土地》并没有留下讲稿,但他以同一主题讲了6000次以上,并取得了成功,这完全得益于他对人情世故的敏锐洞察和演讲的机敏应变。这给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演说必须融合听众的心理,符合听众的知识结构。

(一)听众关心的事应纳入演讲

罗李博士认为演讲成功的要素之一是缩短演讲者与听众的心理距离。事实证明,如果是涉及听众所熟知并相关的事物,听众便能较快地接受演讲者的观点、演讲就容易获得成功。

艾立克·约翰斯敦曾担任过美国工商会长、电影协会会长,他的演说,很善于利用演讲地的风俗民情和实际情况。在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的演说中,他成功地运用了就地取材这种方法。

俄克拉荷马这块土地对商人而言,原本与鬼门关一样,被认为是永无发展的荒凉之地,甚至在旅游指南中被删去了名字,这都是不久前发生的事情。但是,你们一定也曾听说过,1930年左右,曾经过这里的乌鸦,向其同伴提出警告,除非已备足粮食,否则到这里就无法生存。

大家都把俄克拉荷马当成无可救药之地,绝不可能有开拓性发展。但到了1940年,这里奇迹般逐渐变成了绿洲,甚至将她的美妙变革谱成流行歌曲:大雪过后,微风轻拂,麦田飘散着芳香,摇曳多姿……这不是俄克拉荷马欣欣向荣、勃勃生机的写照吗?

仅仅10年的时间,你们的家乡已由一片黄土沙漠,摇身变为长得像大象一样高的玉米田,这就是信念的报偿和敢于冒险犯难的结晶。

由于演说者善于从听众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切身体验中选材,然后经过分析、归纳、总结,在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上做文章,因而取得了演讲的成功。他的话不是教条,新奇、生动、贴切,紧紧抓住了听众的心,拉近了演讲者与听众的心理距离,所以成功是必然的。

演说者的成功正是在于他明了听众的目的,以及听众期望演讲者能给他们提供的解决难题的知识和方法。有了这样的认识,你才会寻找到听众的真正疑惑或需求,确定自己的演讲内容、主题,也才能有的放矢地演说,才能拥有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如果听众渴望了解当前的局势,那你可以分析国际国内的政治动态;如果听众希望了解怎样进入股市那你可以对他们讲述有关股市、股票的基本知识……英国新闻界的威廉·伦德夫·赫斯特作为美国大报业的经营者在被问到哪种话题能吸引听众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就是与自身息息相关的话题。”他正是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建立了他的新闻王国。

不用举更多的例证,便可知道与听众休戚相关的话题必然会赢得听众的认同进而被听众接受。如果我们心中没有听众,以自我为中心,听众就会感到事不关己,因而显得心不在焉,东张西望,这无疑是对演讲者的嘲讽。

(二)真诚的褒扬

听众是一个思维活跃的群体,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立场对演说进行评价。如果你不尊重他们,他们会不留余地地拒绝你。所以,如果听众有值得称道的表现,就应抓住时机予以肯定。做到这点就等于拿到了自由出入听众心理王国的通行证。当然,应有赞扬的技巧,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三)寻找共同点

演讲与对话都是人际交往与沟通的必要手段。如果你是应邀演讲,那么与听众建立起融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前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美国德堡大学毕业典礼上,他的开场白就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听众的心。“感谢各位对我的欢迎,虽然作为英国首相在这里发表演说的机会并不多,但我并不认为我是英国首相才被邀请。”然后,他又回顾了自己的家世,并告诉听众,他的母亲是出生在本州的美国人,而他的外祖父就是印第安纳州德堡大学的首届毕业生。

麦克米伦以其直系亲属的血缘情分,和属于开拓者时代的美国学校生活方式为话题所发表的演说,其反响之热烈,自不待言,获得这一成功的重要因素无疑是巧妙地抓住了听众与演讲者双方的共同点。

(四)让听众充当演说中的角色

曾有一位演说者,想要向听众说明从踩刹车到车子完全停止之间的行车距离。这位演说者请了一位坐在最前排的听众站起来,协助他说明车距与车速的关系。被指定的听众,拿着卷尺站在台上,按照演说者的解释前进或后退。这种情况不但具体表现了演说者的观点,同时,也具有与观众沟通的桥梁作用。

有时为了达到让听众扮演一个角色的效果,可以向观众提问,或者让听众重复一遍演讲者的话,然后举手回答。《富有幽默感的作家与说话》的作者巴西·H·怀汀一再强调要让听众直接参与表决,或让听众帮忙解决问题。并且认为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向。如果用演讲稿的方式去演说,那么观众的反应肯定不会很强烈,应把听众当做是你共同事业的合作伙伴。演说者如果做到观众参与,就能使他要表达的论点更加深入人心。

(五)使听众感到平等

演说者以怎样的态度与听众沟通,是十分敏感的问题。假如以一种有良好教养、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或社会权力的态度和腔调对听众演讲,大都会受到排斥和反感,因为谁都不愿低人一等、听人训话。因此演讲者首先应采取低姿态使听众感到平等,才能与听众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诺漫·V·比尔曾忠告一位演说缺少吸引力的传教士:“诚恳是首要的条件。”

第二节 控制场面的技巧

一、表达自己的技巧

仅有自信和对听众的了解是不够的,还要注意演说中的表达技巧。这里所说的表达技巧指表达方式和措词方面的基本技巧。

(一)表达方式的技巧

表达方式不同,则效果迥异。如说:“我很讨厌他”或“我不喜欢他”,就不如说“我对他的印象不怎么样”。对一个看来超过40岁的人,与其说“你还不太老”,倒不如说“你现在可正值壮年”。这样别人就会认为你是一个很会说话的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效果上的差异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说话人的态度是否谦恭,其问话是否合乎听者的心理,都会直接影响到说话的效果。因为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体谅。问话如果不尊重和体谅对方,自己就会自讨没趣。

(二)措词精妙的要诀

在交谈中,措词的精妙和恰当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措词词不达意,或者粗俗不堪,或者故弄玄虚,那么不管内容有多好,也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要做到措词简洁精妙,我们在谈话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尽量简洁明了。说话一般是越简洁越好。有些人在叙述一件事情时,本来只需一两句话就可说明,但他拉拉杂杂说了很多,却仍没有把意思表达出来。听者云里雾里,费了很多的心思,也不知道他要说什么。矫正的最好办法是在说话之前,先打好腹稿,尽量用最简洁、最少的字把要讲的话表达出来。

第二,不要滥用重叠。在汉语里,有时的确要用重复来强调你所要表达的内容。但是,如果滥用叠词叠句,就会显得累赘。如,许多人在疑惑不解的时候常常会说:“为什么为什么?”其实,一个“为什么”就足以表达你的疑惑之情。还有的人在答应别人一件事情的时候,常常说:“好好好。”其实,说上一个“好”字就足够了。如果你有这个毛病,也得改一下。

第三,同样的言词不可用得太频繁。一般地说,听者总希望说者的语言丰富多彩。我们虽不必像名人那样,字字珠玑,妙语连篇,句句都是深刻精辟的道理,闪耀着哲理的光辉;但也应该在许可的范围内尽量使表述语言多样化,不要把一个词用得太频繁。即使是一个非常新奇的词,如果你在几分钟之内就把它复述了好几次或十几次,那么人们对它的新奇感就会丧失,并对它产生一种厌恶感,进而拒绝接受你的演讲。

第四,要避免口头禅,有些人在交谈中常常不由自主地使用口头禅。诸如“我觉得”、“我以为”、“俨然”、“绝对”、“没问题”等,这类口头禅说多了,不仅影响内容的表达,而且还给人一种傲慢、以自我为中心,逻辑不严密的印象。因此,这类口头禅应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克服。

第五,要避免使用粗俗的词。常言道:“言语是个人素质、修养的衣冠。”一个相貌堂堂,看上去颇为不错的人,如果出口成“脏”,那么别人对他的好感就会消失殆尽。其实,这些人中的相当一部分并非学问、本质不好,只是在追求语言的新奇和俏皮的过程中染上了这种难以更改的坏习惯。试想一想,在一个初次交往的人前,你若说了句粗俗的话,他就会认为你是一个粗俗不堪没有修养不可交往的人。

第六,不要滥用术语。如果听众不是专业人员,你却大量使用专业术语,给人一种故弄玄虚的感觉。诸如满口“一元论”、“二元论”、“沙文主义”等术语,不熟悉的人会感到厌倦,而熟悉的人则会认为你卖弄学识、非常浅薄。

二、旁征博引的技巧

所谓“援例”就是通常所说的“用例”或“举例”,以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有经验的演说者在演说时经常举例。这是因为举例既可有效地说明问题,又能使演说内容充实,形式活泼。即常言说的“事实胜于雄辩”。演讲中用例一般应注意以下技巧:

(一)贴切

演讲中举例,是为了达到“证明问题、阐述观点”的目的。因此,举例一定要贴切。举例说明不贴切是在实际演讲中最容易犯的毛病。不贴切的情况一般有三种。

一种是“风马牛不相及”,即例子与要说明的问题毫不相干。例如:想说明女人不应该过分讲究衣着打扮,而举的例却是“天然游泳场中,女人不用穿衣服。古罗马竞技场上女人也是一样赤裸着身体参加比赛。”她们在游泳中裸体与在竞技场中裸体,只是她们特有的习俗,一种独特的风尚,与妇女不必讲究衣着打扮没有必然的联系,她们中的有一些人也有可能是过分讲究衣着打扮。这样的援例如何能为你的观点服务呢?

不贴切的第二种表现形式是“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即所举的例子与他想要说明的问题自相矛盾。例如,要说明苏联的社会主义比“波兰的修正主义好”,例证却是波兰在修正主义统治下,民不聊生,猪肉和食糖配给制,“市民每人每周只准买两磅食糖和两公斤猪肉”。而当时,苏联已实行了定量供应,一个月供应一斤半猪肉和半斤食糖!这个例子,似乎并不是在说波兰修正主义不好,而是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嘲讽。

不贴切的第三种表现形式是“若即若离,似是而非”。即所举例子缺乏针对性。例如,要说明做学问应当讲究恰当的方法,以苦干加巧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举出的却都是“出大力流大汗”的例子,体现不出“巧”在哪里。想说明“贵在坚持”,可举的却是“在困难的时候要有清醒的头脑”的例子体现不出坚持的重要。这表明演讲人逻辑不够严密,演讲也就失去了其魅力,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新颖

有些事例,本来很好,但你用过来,我用过去,听众听来也就乏味了,觉得你的演讲也不过如此。有人一讲“潜心钻研”就举居里夫人在实验室的事;讲顽强拼搏,就举海伦·凯勒;讲贵在坚持,就举马克思把大英图书馆的地板磨出一道沟,似乎大千世界就这么几个例子可举。举办谈“信仰”的演讲会,居然有十个人争着引用布鲁诺的故事,十次高声演讲“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的!”有听众马上嘲讽:“演讲者的心肠也太狠了,罗马教皇也不过烧死了一个布鲁诺,而演讲者们一个晚上就烧了十次!”这种“炒剩饭”式的举例,恰好暴露出了演讲者的弱点:知识贫乏,思维迟钝。其实,只要真正留心,现实中和历史中生动感人的事例何止千万。

(三)典型

典型事例与一般事例不同。一般也能说明问题,但毕竟“一般”不可能最有说服力,更不会引起强烈反响,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典型事例则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事例一出口,道理就昭然若揭。这种事例,源于生活,能深刻反映生活本质和深层的生活哲理。但这种事例往往被一些貌似平凡的表面现象所掩盖,非潜心发掘不可。

(四)具体

举例是为了证明观点,要想观点明确,就必须使例子生动、形象,具有说服力。如在讲“学习专心认真”这个道理时,你就不能举这样的例子:某某同学学习不专心,所以没考上高中;后来,学习专心了,所以获得了成功,成了引人注目的人物。你也许的确知道这位同学后来是怎样专心致志的,但听众不知道,而这正是他们想知道的。所以应该这样说:赵小兰平时学习不专心,老师在上面讲课,她在下面看小人书;老师要大家练习,她没写几笔就叠纸人去了,所以成绩不好,连高中也没考上。这时她爸爸责备了她,同学们讥笑她,她心中难过极了,一个人不知偷偷哭了多少场。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参加了市业余无线电俱乐部,学习收发报。这回她接受教训了,别人将收发报当做业余爱好,她却全身心投入,上课时专心听讲,课后反复练习,她一边走路一边动指头地练按键。一边吃饭,也一边练。有时睡梦中,还在练。她完全生活在“滴滴嗒嗒”的世界里,简直入了迷。一次祖母要她擀面条,做这工作时要两手一起用,没法练习按键了,可是等祖母来拿面条时,发现桌上只有面片,面片上全是坑坑洞洞,像蜂窝一样,原来孙女又在刚擀好的面片上练起来了。后来赵小兰终于取得了市级比赛第二名。

这种举例,不但有概括的叙述,而且有细节的描写,这些细节具体、生动,既能传神地刻画人物,又能有力地证明“专心致志”与“取得成绩”的关系,于是给听众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演讲举例时,不仅要典型,而且要具体生动。要想具体生动,必须有一定的典型细节描绘。

(五)有趣

演讲,是为了影响人。首先必须吸引人,才能影响人。教学要讲究“寓教于乐”,也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既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又是听众感兴趣的事。这样就很容易让人接受你的观点。剧作理论上也有这样一个法则:一折戏“从头到尾都要有趣”。演讲要达到最佳效果,也可根据上述道理,借鉴戏剧的经验,做到“有趣”。如果没有趣味,听众就会感到乏味,你演讲的方法再好,也无法对听众产生影响。让演讲有趣,举有趣的事例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举例时,应尽量选择有趣的典型事例。只有这样,你才能在实际演讲操作中,吸引听众并对他们产生影响,让他们从心底里接受你的观点。总之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演讲基本技巧的要素,对于初次进行口才训练的演讲者来说,掌握它的基本技巧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障碍很多,如果不能抓住关键则势必会影响演讲的效果。

第三节 身体语言的技巧

身体语言是使演讲效果更好的一种演讲技巧。在深入讨论这一问题之前,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身体语言。

所谓身体语言是通过人体器官的动作或改变某一部分身体型态来进行情感思想交流的一种符号序列。通俗地说,身体语言是利用身体动作来传递信息从而达到交际手段的。由于身体语言主要由身体型态的变化来表达,因此又有人将其叫做态势语言。

身体语言在人类文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虽然不及有声语言,但是,身体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却比有声语言更丰富、更真实。有声语言所表达的各类信息,大多经过了人的理性思考和总结加工,因而大多蕴含着人的意识中更深层次的东西。而以传递人的情绪和欲望为主的身体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动作,它来源于人先天的动物本能和遗传形态,同时也受一定文化习俗的后天熏陶。

学习研究身体语言,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学习各种符合社会规范的身体语言,使个人的身体语言社会化

每个人在婴幼儿时期就开始运用身体语言。最初运用的身体语言具有先天遗传的性质,仅仅表达人的基本感情和原始表情,如喜怒哀乐、饥渴痛痒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语言的学习范围扩大到后天习得的某些社会规范化的类型,如礼貌动作、卫生习惯等。有意识地学习身体语言,将促进个人身体语言的社会化,帮助我们获得社会的认同。

(二)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领会对方表达的深层次心理信息

身体语言比有声语言更能真实地流露出人的情感和欲望。因此,首先在医学、文艺、公安等领域,掀起了研究身体语言及其丰富涵义的热潮。接着,语言学、传播学、美学,特别是各类管理学科,也相继开始关注身体语言而且越来越广泛地对此进行了研究与应用,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了人的心理和生理,并且更有效地促进了本学科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三)帮助人们有意识地运用身体语言,使个人的事业获得成功

绝大多数身体语言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并加以控制的。一旦学习和掌握了身体语言丰富的内容与各种形式,就能帮助人们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家庭小范围到社会大环境,把握自己的身体语言,让它更有效地为个人生活、工作服务,从而取得成功。在演讲时,身体语言技巧的运用,会直接影响演讲的效果。自然、适度、灵活、优雅是对演讲身体语言的基本要求。在演讲中,身体语言有两种:站姿和坐姿。站姿比坐姿更具有表现力,而坐姿则要把听众的目光吸引到胸部以上,训练起来难度要更大些。

1.头部语言的运用

如果不是表达的需要,演讲者的头部就一定要避免往一侧偏,也不要抬得过高或垂得过低。因为面对听众时,演讲者在众目睽睽之下会感受到一种“视线压力”,变得怯场。但是,演讲者是不能无视听众视线的。调整怯场心理的办法有两种:一是运用“回避目光法”;二是把自己的视线投向听众中频频点头的人,从而增强演讲的信心。大胆地将视线对准听众,你与听众之间才会营造出一种亲切交流的氛围。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说的是人的紧张、疲劳、喜悦、焦虑等各种情绪都会清楚地写在脸上。而复杂的面部表情会让听众留下极其深刻的记忆。如果表情单调、呆板,那么你的演讲也就毫无说服力可言。而且演讲时,表情切忌做作,初学演讲的朋友则要注意避免那些表示羞涩、胆怯或掩饰口误的消极表情。

当演讲内容变化时,头部也应该随之变化以辅助表达不同的情感。当表示希望、请求、祝愿和思索时,你可以把头部微微抬高,同时视线也随着上升;当表示羞怯、谦虚、内疚和沉痛时,你则要稍稍低头,视线下垂;演讲时,你的头部向前,表达的是同情和倾听,你的头部偏向侧方,则表现的是高傲和自信,等等。请记住,一定要根据内容来确定头部的不同状态。

此外,头部的运动也不能太频繁,幅度也不宜太大,而是要自然。自然的头部运动要伴随着颈部、背部和腰部的运动,并且要互相和谐一致。如鞠躬敬礼时,低头应配合弯腰,但不要让听众看到你的头顶。

2.手势语言的运用

职业演说家通常都要训练自己的手势语言,而非职业演讲者在设计演讲时的身体语言时,考虑得最多的往往也是手。由此可见,手势语言在演讲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在演讲中,不同的手势表达不同的情感与意愿。

手心向上常常表示风趣、幽默或坦诚、直率、奉献、许诺等。例如当讲到“从这里,我们又将踏上新的征途,去收获另一个金秋”这类演讲词时,你可以单手手心向上,从胸前缓缓向前方偏上的角度伸出;当说到“此刻,让我们伴随欢快的音乐,跳舞吧!”,你也可以两手手心向上,从胸前往前平伸,左右适度地分开。手心向下一般表示否定、抵制、反对、抑制或消失、宁静等。如当讲到“仁慈的人大声疾呼:‘和平!和平!’但是没有和平”的时候,你的手势语可以设计为两手手心向下,手掌有力而均衡地向两边划开,但肘部的动作幅度不能太大;当讲到“月光洒落在静静的小溪和树林上”这类演讲词时,你的手势语可以是单手手心向下,往前伸,然后从内向外缓缓移动,表现出月夜山野的宁静。

两手分开往往表示分离、消极的意义,可用在演讲词中表达悲伤,消极。如“从此,我们彼此将远隔天涯,在人生旅途上苦苦跋涉”等。

手心向外的竖势姿势总是表示对抗、分隔、矛盾或反对等。例如当讲到“我们从来不吃这一套”时,你可以一只手手心向外或成竖立状,用力向前推出。

握紧拳头表示团结、挑战、信心、警告等。例如,当讲到“我们将用行动向你们证明,我们是好样儿的”这类具有挑战、自信的演讲词时,你可以一只手握拳,拳心向内,有力地在胸前轻微振动。

在演讲时,你还可用双手高举、手掌摊开、掌心面对听众的手势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听众的谢意。

当然,手势语言的表意非常丰富,在此无法一一列举说明。但对手势语言的基本要求是不变的,那就是:尽量简明凝练,不要多次重复而使演讲失去吸引力,不要喧宾夺主,从而削弱了有声语言的主体地位。

初学演讲者,大多不知双手该往哪儿放合适,那是因为害怕面对众多的听众所造成的。这时,你不妨在演讲开始时,以下列方式来处理两手的位置:一是把两只手轻松自如地垂放在身体两侧,稍有先后之分;一是可以用一只手握住演讲稿或者书本,或者麦克风等物品,这样有助于消除你的紧张,使你的手会放得更自然;三是当你的前面有讲台时,你可以把手轻轻地放在讲台上。其实,当你投入地去演讲时,手就不会不自然了。

初学演讲者的手大多会无意识地做出一些多余的或不雅观的动作,比如挖鼻子、捂嘴巴、摆弄钥匙、抚弄纽扣等,这些都是成功的演讲手势语言所不应该出现的。

3.身躯语言的运用

在演讲过程中,身躯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面向听众的。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演讲内容的需要,你也可以侧身或后转身,但一定要整个身躯自然协调地运动,而且时间不宜过长。更不要只扭头而不转身,像个木偶。

如果你是站着演讲,不要将身躯倚在墙壁或讲台上。如果你坐着演讲,请不要左右扭动身体,也不要把全身紧靠在讲台上。这些姿势会让人觉得你软弱无力,无修养。

4.腿、脚语言的运用

在演讲中,站立姿势以你自己感到自然、舒适为最佳。一般说来,这样的姿势是:两脚叉开站立成45度角,类似稍息的样子,但身体重心不变。在演讲过程中,你可以稍作走动,或者换换脚,但应进行得自然。运用手势语言时,一般要遵循“步行原则”,即手与脚不能同向,做左手手势时,右脚应在前,而做右手手势时,左脚应在前,这样才会有种平衡感。

采用坐姿演讲时,一般来说都有讲台遮住身体的下半部分,因此你就不需要再为腿和脚的姿势多费心思了。设计腿、脚的动作,应注意避免这几种失误:频繁地走动;一只脚站立时,另一只脚脚尖踮地或不停地屈膝抖动;两脚交叉;把腿压在椅子边上等。

以上谈到的仅仅是演讲时身体语言的一些一般性原则。初学演讲者主要应注意防止消极的破坏性的身体语言的出现,而不必一开始就刻意去追求“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完善和优雅。当演讲成为自己的本能习惯时,你就可以形成自己的身体语言风格,在演讲中展示真正的自我了。

第四节 演讲中的语言技巧

对语言的追求是一个方面,是一种基础,而对语言力度的掌握却远远超过了这种追求,那是如何让语言发挥其最大作用的一种途径,任何需要语言的地方,语言都很难以它最美的形式出现。

——高尔基

与用语言进行交流的任何方式一样,演讲同样需要遵循语言的一般规律。如合乎语法、讲究修辞等。但由于演讲者是在公众场合与众多听众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因此演讲更讲究视听结合的效果、情感参与的作用和临场应变的能力。

(一)形象、个性、口语

使听众的视觉愉悦,那么你的观点就更容易让听众接受。为了使演讲效果更好,演讲者除了应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和手势语言外,更应注意的是,演讲者要善于将抽象的哲理物化为活动的景象,让空洞的说教转化为鲜明的画面。

演讲要做到形象化,运用比喻和打比方是最有效的手段。如蔡顺华的题为《小狗也要大声叫》的演讲:

各位朋友,到这个讲坛演讲的,应该是曲啸、李燕杰、邵守义那样的大人物。我这个嘴上无毛的青年人站在这里,很不般配哟。(停顿,提高声调)

不过,我很欣赏契诃夫的一句名言:“世界上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应因为大狗的存在而慌乱不安,所有的狗都要叫!”小狗也要大声叫——就按上帝给的嗓门叫好了!今天,我这个自信的“小狗”,就来大胆地叫几声。

这新颖滑稽的开场白引起观众注意后,蔡顺华简单阐释了契诃夫比喻的本意,又很快从“小狗叫”引入了正题:

试想,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倘若只充斥着极少数名家、权威和当权者的声音,虽不算“万马齐喑”,但群众,尤其是最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的智慧和声音被压抑了,哪里会有真正的“九州生气”?

蔡顺华的演讲结尾更是围绕着“小狗叫”作了如下结论:

那些腹有经纶但阴柔有余、阳刚不足的奶油小生是不敢“叫”的;那些虽“嘴上无毛”但已深谙“出头椽子先烂”等世俗哲学的平庸之辈也是不敢“叫”的;响亮而优美的“叫声”,往往发自那些有胆识的开拓者与弄潮儿。如果我国的第一位“小狗”都发出了自己的“叫声”,那么地球也会颤抖的!

蔡顺华的演讲,通篇利用了“小狗叫”这生动、新奇又幽默的比喻,贯穿始终,使听众在轻松的气氛中接受了一个普通而又严肃的话题。使演讲通俗形象,道理深入浅出,还可选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论点。

某些演讲需要运用数据说明问题,但仅仅把一连串枯燥的数据抛向听众,就会影响现场活跃的气氛。

要想不理会充满形象的演讲,就好像要求歌迷对自己心中的偶像在舞台上精彩的表演不能喝彩。法国哲学家艾兰曾说:“抽象的风格总是差的,在你的句子里应该充满了石头、金属、椅子、桌子、动物、男人和女人。”这就道明了应选用形象化的语言。

世界上没有个性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就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演讲者曾力求演讲出自己的风格,创造出独特的“讲”。每个演说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如鲁迅先生是分析透彻、外冷内热、富于哲理的演讲风格;郭沫若先生是热情洋溢、奔放跌宕、文辞富丽的演讲风格。这就是继形象化后的又一演讲技巧——个性化。

演讲的个性与演讲者自己的个性密切相关。每个人的个性形成与人的性别、年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气质、职业等因素有关。如一位女药剂师在第一次品尝啤酒时,脱口而出:“哎哟,就像喝颠茄合剂一样!”女药剂师的职业敏感使她把啤酒和颠茄合剂联系在一起,而不像一般人把啤酒比喻为潲水。

当演讲者的个性与演讲词的风格不一致时,演讲者的演讲是很难动情的,也很难感染人。演讲者文化层次很低,大谈一些极其深奥的哲理,只能是囫囵吞枣地背诵,而即使背诵出来也只显得极其牵强;平时很严肃的演讲者,生硬地念充满幽默情趣的演讲稿,总会显得不伦不类。与其这样,不如用符合自己气质、个性的语言进行演讲。

演讲风格的个性化还体现为演讲中所涉及人物的个性。对于演讲中涉及的人物个性不应是一种平白的交代,而要通过生动刻画、语言模拟等手法充分展现。

某些演讲,即使对其立意和材料挑不出毛病,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绝妙好词,但就是不能给观众留不下深刻的印象。原因何在呢?其根本就在于演讲者没有把握住演讲词的风格,或者演讲者的个性与演讲词的风格迥异。演讲并不是任何人拿着演讲稿上台照念一遍就行了,还要注意其鲜明的个性,适当采用语言模拟、神态模仿等手段。

在演讲中,不仅要注意语言的形象化、个性化,还要注意演讲语言通俗易懂。若要使每一句话都深入人心,这就必须讲求语言的口语化。听众是否清晰地接受了演讲者的话还是演讲是否成功的先决条件。

演讲语言不同于书面语言,听众在现场中不可能有余暇去理解某些生僻的词语和隐晦的意思,更不可能像阅读文章那样进行多次的反复领会。口头语言的接受特点就决定了演讲语言的特点既要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文化层次较高的演讲初学者,往往容易写成很书面化的演讲词。如以下的两段演讲词摘录:

1. 《阳光是一种语言》

早晨,阳光以一种最透彻、最明亮的语言与树木攀谈。绿色的叶子立即兴奋得颤抖,通体透亮,像是一页页黄金锻打的箔片,炫耀在枝头。阳光与草地上的鲜花对语,鲜花便立刻昂起头来,那些蜷缩在一起的忧郁的花瓣,也迅速伸展开来,像一个个恭听教诲的学子。

我们的学校便是阳光的象征,它是一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阳光大厦”,而我们则是等待着阳光笑容与照耀的鲜花,一群朝气蓬勃的阳光学子。

然而有时明朗的日子,我们不会留意阳光;普照的阳光,有时像是对大众演讲的演说家,我们不理解,这正如学校安排的每一次计划,我们不能全部理解;学校对双休日时间作出的合理调整,有些同学不理解一样。面对阳光的语言,我们仿佛充满了疑惑与不解。

但这次是我们错了。殊不知,阳光动听的声音,却是响在暗夜之后的日出,严寒后的春天及黑夜到来前的黄昏。这些时候阳光都会以动情的语言向你诉说重逢的喜悦,友情的温暖和那因多少失败的磨炼后收获的成功。阳光一直在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每一朵鲜花,每一棵小草,争取以自己最明亮、灿烂的笑容面对这可爱的生灵。

2. 《母爱无边》

春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春风轻轻地吹红了花,春雨也静静地润绿了叶,朝气蓬勃的我们正像那红花绿叶一样鲜活一样有生命力,而又有谁曾想到过是谁做了那春风春雨默默地滋润着我们呢?

阅读了这两段演讲词后,可以感觉到演讲者确实煞费苦心。《阳光是一种语言》侧重于宣泄内心的情感体验;《母爱无边》则努力追求感情。但是,这两段演讲词的演讲效果都不好:听众都会因迷失在众多的长句和深刻的思辨之中去而无暇接受演讲者的观点。抛开其他方面的缺陷不说,这两段演讲词书卷味很浓,更适合“看”而不适合听。

对于初学演讲者来说一定要掌握书面语和口语的分寸。如果不是为了特别的修辞需要,写演讲词时,须遵循以下几条建议:

第一,尽量使用短句,少用长句,以保持语意之间足够的停顿;

第二,尽量使用清晰明快、言简意赅的语词,少用生僻、晦涩的古词或专业性强的术语。毛泽东的《矛盾论》就是简明的例子:

为什么鸡蛋能够转化为鸡子,而石头不能转化为鸡子呢?为什么战争与和平有同一性而战争与石头没有同一性呢?为什么人能生人不能生出其他的东西呢?没有别的,就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

毛泽东选用了最通俗易懂的词语,使深奥的哲学问题变得简单明了。

“体面”与“堂皇”、“驼背”与“佝偻”、“寒冷”与“凛冽”等几组近义词或同义词,每组的后一个词语更书面化,能体现使用者的文化素养,但在一般情形的演讲中,使用后一个则不如前一个。而你若面对的是文化素质极高的听众,那使用后一个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些。因此演讲语言的使用原则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要使演讲语言达到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就必须同时具备形象化、个性化、口语化三个条件,因为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而不是静止孤立的。任何一个演讲者如果考虑到了这三个因素的重要性,并运用到演讲中,那他就具备了成为一个成功的演说家的先决条件。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讲,切不可想当然而为之,要把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演讲成功的彼岸。

(二)幽默、迂回、悬念

在《演讲入门》中约翰·哈斯灵写道:“幽默是演讲者与听众建立友好关系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当你讲得听众眉开眼笑的时候,他们也就主动地参与了思想交流的过程。”哈斯灵总结了幽默在演讲中的作用:建立友好关系和促进思想交流。幽默的运用很讲究技巧与方法,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构成幽默的方法:

1.故意夸张法

丰富的想象可表现为夸张,夸张就是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以强化语言的表现力,可构成幽默。

美国总统里根在竞选演讲中曾这样抨击物价上涨:

夫人们,你们都知道,最近,当你们站在超级市场卖芦笋的柜台前,你们就会感到,吃钞票比吃芦笋还便宜一些。

你们还记得当初你们曾经认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美元吗?而今天美元却真的几乎代替不了什么东西了!

里根通过对美元贬值的夸张,激起选民们对物价上涨的强烈不满,对当政者的不满,从而达到选民们支持他的目的。

2.去“包袱”法

中国相声常用“设包袱”、“抖包袱”来构成幽默。演讲可以借鉴相声“丢包袱”这一表演手段,通过风趣的解答构成幽默。

3.移花接木

当甲乙环境互换和甲乙词语互换时,都有令人捧腹的幽默效果。在《论男子汉》的演讲中,演讲者就大量运用了“大词小用”(移花接木)幽默法:

我选择了这样一个演讲题目《论男子汉》(掌声)。掌声证明了,这是一个真正时髦的问题(掌声、笑声)。广大的女同胞和男同胞,都在积极地做这一时髦的促进派,呼声渐高,浪头一天比一天大,标准一天比一天高,要求一天比一天严,大有让所有的男性公民脱胎换骨、重新做人之势。著名演员刘晓庆说:“做女人难,做一个名女人尤其难。”我说,做男人难,做一个男子汉尤其难也。(笑声、掌声)……而要成为一个男子汉,最能立竿见影的,大概就是所谓的物理方法了:穿一双中跟鞋,增加些“海拔高度”; (笑声)留一撮小胡子,显出些粗犷;着一条牛仔裤,添几分潇洒……

“脱胎换骨、重新做人”、“所谓的物理方法”、“海拔高度”等词语,大大增强了演讲的幽默效果,为演讲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

4.如实陈述

对生活中的可笑之事,照原样讲述,就能达到幽默效果。

有一位著名演讲家在一次演讲中,就运用了如实陈述的幽默法:

一个机关请我去讲一讲机关的常用文,即怎样写总结、简报、调查报告等。上课时,我就当众读了一些文章中的病句……其中有个表扬老师傅的:“某某从苦水中长大,对党一直十分热爱,长期的耿耿于怀。”再一个“某某同志逝世了,我们全厂同志化悲痛为力量,真叫做穿着孝衣拜天地,悲喜交加”……

这样的如实陈述,使听众席上的气氛极为活跃,于是演讲也就不难成功了。在幽默技巧的运用中,要注意,材料和语言不能庸俗、低级;幽默要紧扣主题,分量适当,切莫喧宾夺主。

当然在演讲中通过幽默与听众建立友好关系和促进思想交流的方法远不止以上四个方面,一个成功的演讲家往往能即兴通过幽默调动听众的思想感情,而且做得恰到好处。读者必须明确真正的幽默是来源于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而并非哗众取宠。

有时演讲者并不直接阐明演讲主题而是以说反话、先贬后褒等手法,迂回达到演讲主题,这就是所谓的迂回法。这种手法往往能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演讲效果。

5.悬念法

所谓悬念法就是指在演讲过程中提出一个听众极为关心的问题后,并不解答,听众又急于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从而调动听众的兴趣,让听众参与到演讲中去。设置悬念是一种有效的演讲方法。某大学举办写作知识讲座,老师在讲到细节描写时,首先设置了一个悬念:“请问同学们,男生和女生回到宿舍时,摸钥匙开门的动作有什么不一样呢?”听讲的学生立即活跃起来,有的小声议论,有的抢着回答,有的干脆模拟自己回宿舍找钥匙的动作。主讲教师接着说:“据我观察,大多数的女生在上楼梯时,手就在书包里摸摸索索,走到宿舍门口,凭感觉捏住一大串钥匙中的那一片钥匙,往锁孔里一塞,门就打开了。而大多数的男生呢?他们匆匆忙忙地跑到宿舍门口,‘砰’的一脚或一掌,门不开,于是想起找钥匙,把钥匙片往锁孔里一塞,打不开,原来钥匙片又摸错了。”

这一番描述,引起了同学们会意的笑声。教师于是又总结道:“把男女生回宿舍摸钥匙开门的动作描述出来就是一处细节描写,而细节描写的生动又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这位教师先巧设悬念,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个讲课的过程,然后再利用解答悬念抛出知识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918年11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李大钊先生在北京学生的集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庶民的胜利》:

我们这几天庆祝胜利,实在是热闹得很,可是胜利的究竟是哪一个?我们庆祝,究竟是为哪个庆祝?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取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哪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而是全世界的庶民。我们庆祝,不是为哪一国或哪一国的部分人庆祝,是为全世界的庶民庆祝,不是为打败德国人庆祝,而是为打败世界的军阀主义庆祝。

李大钊先生利用悬念引起听众的深思,然后再深刻地揭示这场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这比枯燥的说教更能震撼观众。

(三)称谓、节奏、简练

1.称谓

“你、你们、我、我们”是最常用的称谓,在演讲中,这些称谓运用得是否得体对演讲的成功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若将“你”与“你们”使用得当,就能集中听众的注意力,因为它时刻提醒着听众去维持一种我是参与者的心理状态,因此有利于拉近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进而使演讲获得成功的概率更高。例如一篇题为《硫酸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演讲:

如果没有了硫酸,汽车将无法行驶,你必须像古代人那样骑马或驾驶马车,因为在提炼汽油时,必须使用硫酸。在你还没有和你的毛巾打交道之前,毛巾就已经和硫酸打过交道了,你的刮胡子刀片也必须浸在硫酸中处理……

但如果“你、你们”使用得不恰当,又可能造成彼此之间的心理鸿沟。例如,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一位语言学家作了这样的开场白:“刚才几位同志的报告都很好,如果把你们的讲稿没收,你们还能不能讲得这样好呢?”“你们”一词拉开了这个语言学家与其他人的心理距离,有一种居高临下的语气,于是,激怒了其他的语言学家,他们私下议论:“把我们的讲稿没收,我们都讲不好?怎么,把你的讲稿没收,你就能讲好啦,你也太狂了吧!”

其实只要将开场白中的“你们”换成“我们”就行了。

据心理学家统计,精神病患者是使用“我”的频率最高的人。演讲者如果频繁使用“我”,听众会感觉你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那么你的演讲就不会受欢迎。此外,在演讲中,特别是学术讨论中,如果需要谦虚地表述个人的新观点时,就可以使用“我们”,听众会因你的谦虚而乐意接受你的观点。

2.节奏

演讲抑扬顿挫是节奏的主要体现。如果没有节奏变化,听众就会昏昏欲睡。著名演讲理论家费登和汤姆森曾说:“关于演讲速度,所应遵守的主要原则,就是随时注意变化。”

演讲中需要慢的地方有:重要的事情、数据、人名、地名,极为严肃的事情,悲伤的感情等等。演讲中需要快的地方有:人人皆知的事情,精彩的故事进入高潮时,表达欢快的情感等。

停顿(沉默)是控制节奏、吸引听众注意力、调节现场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俗语道:“沉默是金”,便是强调了沉默在某些场合的重要性。以下是几个沉默的实例。

美国前总统林肯是一个很善于运用沉默技巧的著名演讲家。当林肯说到某项要点时,会倾身向前,有时直接注视听众达一分钟之久。这种沉默比大声疾呼更有力量。采用这一手段,听众的注意力被高度集中起来了。爱因斯坦应邀到日本某大学访问,不善言词的校长竟然在欢迎仪式上紧张得忘了欢迎词。他沉默了很久,才讲出一句话:“爱因斯坦博士万岁!”

全体集会者在焦急的等待之中,校长那异乎寻常而又发自肺腑的呼喊把大家感动得热烈鼓掌。爱因斯坦更是热泪盈眶,与校长紧紧拥抱在一起。教师对沉默的作用体会最深。一次上语法课,同学们在下面讲,老师在上面讲。老师一再提醒同学不要讲话,但没有作用,最后老师笑着说:“我尽量与同学们配合默契。同学们说话的时候,我就不说了;同学们不说了,我再接着说。”同学们在哄堂大笑中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礼貌。此后,课堂上讲话的人明显减少。

3.简练

马克·吐温针对“演讲是长篇大论好呢?还是短小精练好?”这个问题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礼拜天,我到礼拜堂去,适逢一位传教士在那里用哀怜的语言讲述非洲传教士的苦难生活。当他说了5分钟后,我马上决定对此事捐助50元;当他接着讲了10分钟后,我决定把捐助的数目减少5元;当他继续滔滔不绝讲了半小时后,我又在心里减到35元;当他再讲了一个小时,拿起钵子向听众哀求捐助并从我面前走过的时候,我却从钵子里偷走了两元钱。

他形象地回答了演讲需要简练。演讲语言提倡口语化和通俗化,但并不是纵容语言的冗长和啰唆。冗长和啰唆既影响表达效果,又会使听众生厌。演讲语言的冗长和啰唆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重复论证。如1933年,美国参议员爱兰德尔,为了反对通过“私刑拷打黑人的案件归联邦州立法院审判”的法案,在参议院发表了长达5天的马拉松演讲。有记者统计:爱兰德尔在讲台前踱步75公里、做手势1万个、吃夹肉面包300只、喝饮料46升。但他这次演讲并未达到他预期的效果,原因在于他用了琐碎的事例重复论证。

废话过多。有些演讲者在演讲时东拉一句,西扯一句,抓不住要点,思维混乱,逻辑不严密。其演讲只不过是废话的大集合,还有什么魅力可言呢?

打官腔。有些身居要职的官员,喜欢说套话。在演讲中,貌似流畅、得体,实则空洞无物,令人生厌。有人曾入木三分地总结了这类官场语言:同志们,对于我们的工作,我们应该肯定该肯定的东西和否定该否定的东西。我们不能够只知道肯定应该肯定的,却不知去否定应该否定的;也不能只知道去否定应该否定的,却忘了去肯定应该肯定的;更不能去肯定应该否定的,而否定应该肯定的。

反复客套。反复地客套如“我水平有限,肯定有讲错了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指教”、“对这类问题我缺乏研究”等,使听众觉得你这种“老生常谈”大煞风景,令人厌恶。

总之,在演讲语言的技巧方面,我们应该牢记“人类的思考越少,废话就越多”这句名言。

第五节 演讲中表情达意的技巧

表情达意在演讲中的作用无非是将演讲内容和精神传递给听众,好比一座桥连接两座山或两个码头一样。

——马克·吐温

人们在生活中与外界接触、发生联系,方式是各种各样的,总的说来,有四种方式:一是通过我们所做的事;二是通过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三是通过我们自己说的话;四是通过我们讲话时的表情与态度。每个人是借着这四种方法与外界沟通,进而得到一种综合评价的。

戴尔·卡耐基在这方面既是实践者,又是理论家。他说:“在刚开始办说话讲习班的时候,我花了许多时间来训练学员说话的声调。训练这种以声音表达思想的技术,需要花费三四年时间。后来我才发现,让学员用天生的音色进行练习,即能很快解除他们自身的压抑与紧张,远远比花费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横膈膜呼吸法要有效得多。所以我们便采用了这种神速且具有持久性效果的训练方法。”戴尔的意思是说人在说话、演讲的时候为了表情达意,运用了很多器官。

第六节 消除紧张的技巧

演讲的最大障碍就是紧张。紧张是一种生理现象,分为肉体的紧张和精神的紧张。演讲中的紧张属于精神紧张,也是每位演说者必须克服的心理障碍。因此,初学演讲的人必须消除紧张,它可以通过演讲训练的方法来实现。演讲训练可以使演讲者在听众面前自然、平静。你一旦突破自我的束缚,像面对朋友一样自然大方地走上讲台与观众朋友倾心交谈,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正张开双臂欢迎你,你与世界融为一体了。

一、消除紧张,留住自然

(一)消除紧张情绪

在演讲训练过程中,必须处处留意自己,使自己“像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孩那样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做到说话自然,热情而不矫揉造作,平和易懂而又不呆板。为了使训练效果更佳,你应该想象自己是身临其境,面对观众听众。只有坚持做这样的练习,你才能消除演讲时的紧张,到最后演讲时,你便可做到“被人偷袭也能立刻还击”,而且自然得近乎“反射性”地说话。

此外,练习演戏也能有效地消除演讲时的紧张。在练习中,常常要求自己把小说、戏剧中的对白部分作为演讲的材料,并尽量使自己进入角色。如果在许多观众面前能脱去自己的“面具”,那么不论在任何场合你都能毫无顾虑地表现自己,从而体味到一种表达的自由,好像蔚蓝的天空中一只自由自在飞翔的小鸟一样。

(二)秉持本色

世界上从来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独特的个性,这种个性使你与其他人不同,也是你赖以生存的条件。

说话也是这样。当你面对听众时,你应该尽量表现自己独特的个性。一个富于健康个性的说者,才会受到听众的欢迎。也许两位演说者演说的内容完全一样,但由于表现形式不同,其效果就会相差甚远。造成不同的原因,除了语言、音调之外,还包含演说时的表情态度。你用何种方式去说,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比你说什么还要重要得多。英国有一句古老的格言:“你说话内容的有无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你的表达方式。”

也就是说,你的个性会增强你的演讲效果。虽然每个人都和你一样,只有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但没有人和你长得一模一样,也没有人和你的性格、处世方法、气质等完全相同,更没有人能和你一样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这表明你是个有独特魅力的演说者。你的个性是你最宝贵的财产。所以你要保持本色,不要去模仿别人,更不要使自己受固定模式的束缚。简而言之,你不但不能抛弃自己独特的个性,而且应该充分展现它的魅力。只有这样,你的演讲才会让人觉得真实,才会对听众产生持久的影响力,你也才真正是你自己。

二、建立自信的技巧

恐惧是许多人不能较好地进行演讲的主要心理障碍,那么,如何搬掉这一“绊脚石”,充满自信地走上讲台,使我们的演讲才能充分显示出来呢?这就是建立自信的技巧问题,你不妨试用以下方法:

(一)自我鼓励法

演讲者首先要对自己的演讲充满信心,在精神上鼓励自己成功。演讲者可用如下语言反复鼓励自己,比如“我的演讲题材很有吸引力,听众一定会喜欢”、“我的口才很好,我一定会成功”、“我准备得很充分了”等等。

演讲者在演讲前不应过多考虑演讲失败的后果,如“我演讲差了怎么办?”“听众乱起哄怎么办?”这种负面的自我暗示往往会影响演讲效果。应努力做到“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现代心理学实验表明,若由自我鼓励、暗示产生了学习及工作的动机,那么即使这动机是强装的,也是学习、工作取得良好成绩的有效措施。

(二)要点记忆法

初学演讲者往往把能够背诵演讲稿认为是充分的准备。熟读记忆,对于初学演讲者来说可能是一种必要的准备手段,但如果只是机械记忆,那么不仅会耗费演讲者大量时间,而且容易形成演讲者的心理疏忽。实际演讲时,如果因怯场、听众情绪波动、设备故障等突发事故打断演讲者的思路,机械记忆的链条就会被截断。于是演讲者便会处于记忆的空白状态,或者思维短路,导致演讲无法继续下去。此外,单纯的背诵还极易形成机械的“背书”节奏,并且不能灵活运用恰当的手势语,不能根据观众情绪适时调整自己的节奏、情绪,使演讲呆板、乏味,而丧失了演讲应该具有的战斗性和人性味。

丘吉尔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家、演讲家,年轻时也曾依靠背诵演讲稿发表演说。在一次国会会议的演讲中,丘吉尔突然忘记了下面的内容,他不断地重复仍然无济于事,最后只得挫败地回到座位上。从此,丘吉尔放弃了背诵演讲稿的准备手段。

在演讲中,以采用提纲要点记忆法为宜。首先,就有关演讲的主题、论点、事例和数据整理成翻阅方便的卡片,然后针对演讲稿进行比较和适当的补充,整理出一份简略的提纲,并在提纲里注明各段的小标题,最后在各段的小标题下按序补充重要的概念、定义、人名、地名、数据和关键性词语。

至此,一份演讲提纲即算基本完成。在整理和编排的过程中,演讲者应反复思考和熟悉自己的演讲内容,而演讲时仅仅需要将该演讲提纲作为提示记忆的依据即可。

(三)试讲练习法

试讲练习可纠正语音,矫正口型,锻炼遣词造句能力,又可训练形体语言。演讲者可以自选一个演讲题,或模仿名家的演讲,在静僻处独自练习。著名演讲家,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年青时代经常独自一人对着森林或空旷的原野模仿律师、传教士演讲,并反复练习。

在参加正式的演讲或比赛规格较高的会议上发表讲话之前,也有必要进行试讲。这种试讲最好请一些朋友同事充当听众,一是可以增加现场气氛,二来可以听取接受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

试讲练习可以帮助演讲者拥有充分的自信心,避免因准备不充分或不适应演讲环境而引起的惊慌失措。

(四)情绪调节法

适度的深呼吸有助于调节紧张、烦闷、焦躁等情绪。当演讲者在临场时出现怯场反应,可以运用深呼吸法进行调节。即:使全身放松,双眼望着远方,做绵长的腹式深呼吸,同时,随呼吸节奏心中默数1,2,3……

(五)目光回避法

刚学演讲的人往往害怕与听众进行眼神交流。因为一看到听众的眼神于自己不利,就会心慌意乱,而无法继续演讲下去。于是出现了侧身、仰望、低头等影响演讲效果的不正确姿势。因为,演讲要求演讲者正视听众,这既是出于一种礼貌,又是演讲者与听众全方位交流的需要。拉近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是演讲成功的必备条件。刚学演讲的人不妨采用虚视方式处理自己的目光,将视线移至演讲场后排上方,以回避听众的目光,让目光在会场上方缓缓流动。这种方式既能避免演讲者与听众目光对视所产生的局促和窘迫,又能给听众留下演讲者稳重大方的印象,使演讲获得成功。

三、应用:兰博士的抗怯场练习

(一)追蝴蝶练习

在登台前最后一刻做,效果最好。

1.双脚开立,与肩相齐,膝微屈,挺背,双臂放松垂于身体两侧。

2.不必刻意呼吸,边叫“呜”边做蹦跳,一共10次,尽量用力,“呜”声要短、急、用力。每次做完“呜”,双拳向下猛砸。

3.放松闭嘴,缓慢深呼吸。

4.嘶嘶吸气,微张嘴,弯腰至膝,蹲于地。

重复3遍,做缓慢深呼吸。

(二)摇来摆去练习

1.双腿分开站立(与肩相齐),同时摆动身躯、脖子和头,先向右,再向左。

2.让双臂自由摆动,随身体转来转去,最后双臂放松地围住双肩。

3.你在摆动时,尽可能大声叫:“我不在乎!”

4.如此反复,也可叫:“不,我不在乎!”或“你奈我若何!”重复几十次。

(1)身体摆动时,保证头随身子转。

(2)尽可能轻松自在地去做。

(三)空手劈柴练习

1.双足分开约40厘米,屈膝。握拳,手放两边。嘴唇紧闭。深呼吸三次后抬臂高举过头。

2.哗啦一声,双手有力地劈下,并尽可能放喉大声叫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屈膝)

3.尽可能用劲地重复5次。

(四)劈柴动作练习

1.两腿分开40~45厘米,脚尖向前,两膝轻松放直,攥紧双手。

2.吸气,摆动紧握着的手,高抬过头。

3.把举起的手摆下来,猛向前屈,吐气。手下来时,大叫一声“哈”。(屈膝)

4.吸气,再举手。

5.重复上述动作,做上10次或20次。

注意:吸气时要闭着嘴,直到你的手下摆时叫“哈!”这样就可吸进更多氧气,练习就更有效。

(五)蒸汽机练习

1.双脚与肩齐,站在那里,屈膝,将头抬起,闭嘴,右臂后拉,左臂前伸,尽量用力。同时深呼吸。

2.左右臂换个方向,重复上述动作。节奏要平稳。

3.开始要慢,随后要越来越快,持续做3~5分钟。记住:闭着嘴!

(六)心怀世界练习

1.吸气,感觉你像是在扩张,张开双臂,拥抱整个世界。伸展四肢,感觉你的心脏是世界的扩充与展开。你不再是单纯的一个生命体。

2.至少坚持一分钟以上,让世界置于你的怀抱中,手放胸前,双手轻抵。

3.如此做上4次,把消极的意念都去除掉。努力去喜欢它,把它容纳进来,把它放在心上,化恨为爱。

(七)减压练习

1.站在门槛上,手掌挤着两边门框,鼓气用力。面部、头部、脖子会有热血上涌。尽量多坚持一会儿。

2.突然完全放松。

3.深呼吸。

4.重复3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