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外拙内精,成功一路顺风
小事不妨糊涂,大事必须精明
生活中,我们常能听到那些处世老练的前辈们这样劝说刚步入社会、年轻气盛的人:“算了吧,别计较那么清楚。”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是长期世事磨砺的总结。不得不承认,人的一生精力有限,若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那就会让自己太累了。
处世高明的人总是能做到“抓大放小”,小事糊涂而大事清醒,既显得宽容大度,又能保全自己。公元995年,吕端被宋太宗提升为宰相。对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吕端并不觉得有多了不起,他想的是如何调动全体臣僚的积极性,为此不惜自己放权和让位。当时和他有同样声望的还有一位名臣寇准,办事干练,很有才能,但是性子有些刚烈。吕端担心自己当了宰相后寇准心中会不平衡,如果耍起脾气来,朝政会受到影响,于是就请太宗另下了一道命令,让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寇准和他轮流掌印,领班奏事,并一同到政事堂中议事。这得到了太宗的批准,也平和了寇准的情绪。后来,太宗又下诏说:朝中大事要先交给吕端处理,然后再上报给我。但吕端遇事总是与寇准一起商量,从不专断。过了一段时间,吕端又主动把相位让给了寇准,自己去当参知政事。这种主动让权,在世人的眼中自然是“糊涂”的举动。
有一年,朝中大臣李惟清被太宗从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使位子上换下来,去当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中丞,虽然是平调,但实际权力发生了变化,他认为是吕端在中间使坏。于是,李惟清趁吕端有病在家休息没有上朝,告了吕端一个恶状。事情传到吕端耳中后,吕端不以为然,既没有去对皇帝表白,也没有去找李惟清算账,而是淡淡地说:我一辈子行得正,坐得直,没有做什么对不起人的事,又怕什么风言风语呢?这种不与人计较的坦然心态也被人认为是“糊涂”。
在吕端刚刚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时候,他从文武百官前面经过,一个小官由于平时听多了吕端“糊涂”的传闻,对他很不服气,以很不屑的口吻说了一句:“这个人竟也当了副宰相了?”吕端的随行人员觉得愤懑难平,要问那个人的姓名,看看是干什么的。吕端制止说:“不要问,你问了他就得说,他说了我也就知道了,而我一知道,对这种公然侮辱我的人便会终生不能忘。着意地去报复对我来说是肯定不会的,但以后如果有什么事涉及他,撞到我手里,想做到公正对待也一定很难。所以,还是不知道的好。”这种君子不念恶,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举动对吕端来说,是一种反映自我修养的高尚境界,但在世人眼中,自然又被看成了“糊涂”。
吕端的“糊涂”,还在于他的不置产业。他不仅为官非常清廉,贪污受贿之事从来没有,就是应得的那份俸禄也常常分出一些周济照顾别人。以至于吕端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竟因生活困难,没钱结婚,只好把房产抵押给别人。真宗皇帝知道这件事之后,很受感动,从皇宫的开支中支出了五百万钱把房产赎了回来,另外又赏了不少金银和丝绸,替吕家还清了旧账。以宰相之尊,而后人贫困至此,在常人的眼里又是多么“糊涂”。吕端一生经历了三代帝王,在四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冲击,这种经历在封建王朝中实在是不多见的。这与他在大局、大节问题上毫不糊涂,但在事关个人利益的问题上却能“糊涂”了事的品质是有很大关系的。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不管是当官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该学学这种“糊涂”的精神。
所以,清醒的人要时刻面对许多的痛苦和麻烦,而“糊涂”实则是保全自我的处世之道,因为没有人会对一个“糊涂”的人提过多的要求。而糊涂下面掩藏的清醒则是你出奇制胜的关键。
守拙养晦,最快找到出手良时
与人竞争,不能贸然进攻,应该镇之以静,等待时机,一旦对手暴露出破绽,就要迅速扑上,毫不迟疑。221年,刘备不听诸葛亮、赵云的劝说,为了夺回荆州,亲率蜀国大部分人马,对东吴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
孙权得知后,几次派人去向刘备求和,都遭到拒绝。在这之前,东吴大将周瑜、鲁肃和吕蒙等都已先后去世了。孙权不得已,只好任命年轻的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五万人马去抵抗刘备。
吴国文武官员对陆逊出任大都督都表示怀疑,担心他不能胜任。为了提高陆逊的威望,孙权当着百官的面对陆逊说:“朝廷里的事由我主持,外面打仗的事由你负责。”然后把自己佩带的宝剑交给陆逊,接着说:“哪个不服,由这剑说话!”百官听了,都默不做声。
陆逊辞别孙权,带着水陆两军来到前线。
这时候,刘备已进抵犹亭,沿路扎营,绵延几百里。吴国将领请求陆逊赶快出兵迎击刘备。
陆逊说:“刘备此番东下,气势正盛,且占据高处,我们很难攻破。如果出师不利,便会挫伤士气,所以不如布置防御,等待时机。”将士们听了,嘴上虽没说什么,心里却认为陆逊胆小,个个脸上都流露出轻蔑的神色,暗笑他的懦弱。陆逊拍拍宝剑,又道:“我虽是书生,但有责任更好地完成主上交给我的重大使命。如有不服,上方宝剑伺候!”
之后的日子里,蜀军多次挑战,陆逊总是置之不理。尽管刘备一次次挑战,陆逊就是没有上当。
两军相持半年之后,盛夏季节来临,天气异常炎热,蜀军士兵忍受不了蒸人的暑气,叫苦连天。刘备只得让水军离船上岸,和陆军一起,在树林的茂密之处,扎下互相连接的四十多座军营,等到秋凉后再向吴军大举进攻。
陆逊看到了蜀军战线拉得过长,兵力分散,士气低落,认为进行反攻的条件已经成熟了。一天,他召集大小将士,宣布了出兵破蜀的计划。经他前前后后一分析,将领们都佩服他有远见。
为了使反攻有把握取得胜利,陆逊先派出一小部分兵力对蜀军的一个营寨进行了试探性攻击,虽然吃了点亏,但却找到了克敌的办法,那就是用火攻。
当天晚上,正值风猛。陆逊命所有的士兵每人手持一把茅草,里边藏上火种,向蜀营发起攻击。霎时火光冲天,蔓延开来。吴军乘着火势,奋力杀敌,接连攻破了蜀军40多座营寨。
陆逊火烧犹亭,一举打败了连营几百里的蜀军,赢得了战争的胜利。陆逊能忍,一方面忍受内部将领对他的轻视和不理解,甚至有些将士暗地嘲笑他夹着尾巴做人;另一方面还要面对刘备的挑衅故意装傻,这中间需要承受非常大的压力。但他更明白时机未到,任何轻举妄动都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后果。一旦时机成熟,陆逊瞬间爆发取得了显著成效,这种做事的风格令人敬佩。
这就告诉我们,在进攻时机尚未成熟时必须要隐忍,要有承受一切压力的勇气和执著。如此待到时机成熟,便可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地采取行动,一举成功。
顺势糊涂,谬释其意、攻其不备
有些时候,我们面对谬论,面对强辩,假装愚蠢,故作糊涂,谬释敌意,恰好可以暴露对方缺点,然后攻其不备,出奇制胜。美国第九届总统威廉·哈里逊,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沉默寡言,人们甚至认为他是个傻孩子,他家乡的人常常拿他开玩笑。比如拿一枚五分的硬币和一枚一角的银币放在他面前,然后告诉他只准拿其中的一枚。每次,哈里逊都是拿那枚五分的,而不拿一角的。
一次,一位妇女问他:“孩子,你难道真的不知道哪个更值钱吗?”
哈里逊回答说:“当然知道,夫人。可要是我拿了一枚一角的硬币,他们就再不会把硬币摆在我面前,那么我就连五分也拿不到了。”看得出来,哈里逊表面“傻”,装作不知道一角比五分多,可他的“傻”里面含蕴着智慧,从而使自己总能拿到钱。
大智若愚运用在语言诘难中,是指对对方的谬论,假装不明白,没能发现他的本意,故作曲解,谬释其意,讽言刺人。在某机场售票厅里,旅客们正在排队买票,突然,一位绅士粗暴地挤到售票窗口指责售票员工作效率太慢,当人们要他排队时,他又嚷道:“你们叫什么?不知道我是谁?”
对此,售票员平静地向旅客说:“各位,这位绅士有些健忘,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不然,我想他不会做出有失身份的举动的。谁能帮助他回忆一下,他是谁呢?”
售票员的话引来了阵阵笑声,绅士羞得满脸通红,悻悻地走了。售票员面对绅士的粗野,假装不知,实则机智幽默,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是曲线型思维的结果,即采用拐弯抹角的进攻方式,因此,运用此法可以产生强大的嘲讽和幽默效果,是论辩家常用的雄辩技巧。
关于这一点,曾发生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小伙子在三岔路口迷路了,他向一位老农漫不经心地问:“喂!到李家庄走哪条路,还有多远?”
老农对小伙子粗声大气很不满意,好久才说:“走大路一万丈,走小路七八千。”
小伙子感到奇怪:“怎么这儿论丈不论里?”
老农笑着说:“小伙子,原来你也会讲‘里’(礼)?”老农故作愚昧,以“丈”论路程,而正是这种貌似愚蠢的话,表现了他的智慧。这种巧妙的策略,著名的大仲马也运用过。有一次,一个银行家揶揄地问大仲马说:“听说你有四分之一的黑人血统,是吗?”
“我想是这样。”大仲马说。
“那令尊呢?”
“半黑。”
“令祖呢?”
“全黑。”
“请问,令尊祖呢?”
“人猿。”大仲马一本正经地说。
“阁下可是开玩笑?这怎么可能?”
“真的,是人猿”,大仲马怡然地说,“我的家族从人猿开始,而你的家族到人猿为止。”这里,大仲马用“假痴”佯装自己的真实目的,麻痹银行家,然后反守为攻,突然出击,使对方猝然不防,陷于窘境。
现实交际中,懂得顺势装糊涂,可以轻松麻痹对方,从而让对方陷入被动境地。然后再采取反攻举措,便可以轻松制胜了。
糊涂是自我保全的大手段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聪明反被聪明误”。有的人一世聪明,到头来却没有落得好的下场。其实,官场也好,商场也罢,或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细琐之处也是,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顾忌自己的面子、学识、地位、权势,一定要糊涂。只有会糊涂,才能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这样才会有一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
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张士诚,定鼎南京,建号称帝,并由刘伯温亲自选定风水宝地,开工兴建宫殿。朱元璋住进建好的皇宫后,没事便到处走走,四处逛逛。
一天他走到一间刚完工的大殿里,回想自己当年当和尚的情景,一时百感交集,见四下无人便忍不住将心声脱口而出:“唉,我当年不过为饥寒所迫,只想当个盗贼,沿江抢掠些金银财物而已,哪曾想能有今日这番气象。”
说完后,他仰面观看棚壁,却吓了一跳。原来有一个漆匠正在一个大梁上聚精会神地刷漆,由于梁木宽大,朱元璋先前竟没发现他。
朱元璋马上意识到这漆匠已经听得了他的秘密,如果不杀人灭口,势必会传扬得四海皆知,那可是丢人丢脸又不利于自己治理百姓的大事。
这样想着,他便开口让那名漆匠下来。谁知连喊了几遍,那漆匠竟充耳不闻,继续慢条斯理地做着手中的活。朱元璋大怒,加大了音量喊,那名漆匠才仿佛听到声音,忙下来跪在朱元璋面前叩头说:“小人不知陛下驾到,没有及时避开,冒犯了陛下,请陛下恕罪。”
朱元璋怒声道:“你耳聋了怎的?我叫了你几遍你都不下来?”
漆匠叩头说:“陛下真是英明皇帝,连小人耳朵有点儿聋都知道。陛下圣明,这是小人和万民的莫大福分。”
朱元璋生性多疑,但看漆匠脸上神色并无太大变化,心想他骤然听到这样大的秘密,自然知道厉害,不吓得掉下来也会面无人色,不会如此平静,看来他真是耳朵有些不灵敏的人呢。
也是那漆匠运气甚佳,那天恰逢朱元璋兴致好,又见他的刷漆手艺很不错,活也细致用心,又很会说话,便摆摆手让他继续干活。这名漆匠当晚便找个借口逃出皇宫,连夜逃回家中,携带妻小躲避到了他乡。而朱元璋后来因为国事繁忙,根本记不得这件事了。
愚、挫、屈、讷都给人以消极、低下、委屈、无能的感觉,但愚、挫、屈、讷却是人为营造的假象,目的是为了迷惑外界,以达到自我保全或养精蓄锐的目的。因此,糊涂其实是一种积极上进的谋略,这其中的博大与精深之处,有待我们每个人去体悟与学习。
糊涂是聪明人的百变战术
糊涂是一门处世艺术,假装愚钝,让人以为自己浅显无能,让人忽视自己的存在,这样在必要时,便可不动声色地先发制人,让人稀里糊涂的,失败了都不知是怎么回事。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攻打江南。当时东吴的孙权在战与和之间举棋不定。
周瑜是吴军的大都督,掌握着吴国的军事大权。因此,诸葛亮非常明白,要想说服孙权奋起联合抗曹,必须先说服周瑜。可是当时诸葛亮还不太了解周瑜的个性和态度,于是就想试投“一石”以观效果。
一天晚上,诸葛亮由鲁肃引见去会周瑜。鲁肃问周瑜:“如今曹操驻兵南侵,是战是和,将军欲如何?”周瑜说道:“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难以抗命。而且兵力强大,不可轻敌。战则必败,和则易安。我们的意见是和为上策。”鲁肃大惊道:“将军之言错矣!江东三世基业,岂可一朝白白送给他人?”周瑜说道:“江东六郡,千百万生命财产,如遭到战祸之毁,大家都会责备我的。因此,我决心讲和为好。”诸葛亮听完,觉得周瑜若不是抗曹的决心未定,就是一种有意试探。此时如果不另辟蹊径,只是讲一通孙刘联合抗曹的意义,或是夸耀周瑜盖世英雄,东吴地形险要,战则必胜的道理,肯定难以奏效。于是,他采用迂回战术旁敲侧击,激怒了周瑜,让他下了联合抗曹的决心。诸葛亮是这样说的:“我有一条妙计,只需差一名特使,驾一叶扁舟,送两个人过江。曹操得到那两个人,百万大军必然卷旗而撤。”周瑜急问是哪两个人。诸葛亮说道:“曹操本是一名好色之徒,打听到江东乔公有两位千金,大乔和小乔,都长得美丽动人,便发誓说:我有两个志向,一是要扫平四海,创立帝业,流芳百世;二是要得到江东二乔,以娱晚年。现在他领兵百万,进逼江南,其实就是为乔家的两位千金而来的。将军何不找到乔公,花上千两黄金买到那两个女子,差人送给曹操?江东失去这两个人,就像大树飘落一两片黄叶,大海减少一两滴水珠一样,丝毫无损大局;而曹操得到两人,必然心满意足,欢欢喜喜班师北返。”周瑜说道:“曹操想得到二乔,有什么证据可说明这一点?”诸葛亮答道:“有诗为证。曹操的儿子曹植十分会写文章。曹操在漳河岸上建造了一座铜雀台,雕梁画栋,十分壮丽,并挑选许多美女安置其中,又令曹植作了一篇《铜雀台赋》。文中之意就是说他会做天子,立誓要娶‘二乔’。”周瑜问:“那篇赋是怎么写的,你可记得?”诸葛亮说道:“因为我十分喜爱赋中的华丽文笔,曾偷偷地背熟了。”周瑜便请诸葛亮背诵。赋略云:“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周瑜听罢,勃然大怒,霍地站立起来指着北方大骂道:“曹操老贼欺我太甚!”诸葛亮见状急忙阻止,说道:“都督忘了,古时候单于多次侵犯边境,汉天子许配公主和亲,你又何必可惜民间的两个女子呢?”周瑜说道:“你有所不知,大乔是孙伯符将军的夫人,小乔就是我的爱妻!”诸葛亮佯作失言请罪道:“真没想到有这回事,我真是该死!”周瑜怒道:“我与曹操老贼势不两立!”诸葛亮却故作姿态地劝道:“请都督不可意气用事,望三思而后行,世上绝无卖后悔药的!”周瑜说道:“承蒙伯符重托,岂有屈服曹操之理?我早有北伐之心,就是刀剑架在脖子上也不会变卦的。劳驾先生助我一臂之力,同心合力共破曹操。”就这样,在周瑜等人推动下,孙、刘结成的抗曹联盟得到了巩固,赢得了赤壁之战的重大胜利,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其实,“揽二乔于东南兮”为诸葛亮篡改原名所得,但为了达到目的,他巧装糊涂,故意曲解,终于把周瑜引上了钩。
“装糊涂”重在一个“装”字,用“装”来掩饰一个巨大的骗局,掩盖其才华、声望、感情和意图,从而收到以静制动、以暗处明、以柔克刚、以反处正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