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巴菲特右手李嘉诚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巴菲特的集中投资策略

‖第一章‖最高规则聚集于市场之中

让“市场先生”为你所用

在今天看来,“市场先生”的寓言已经过时了,但是目前市场上仍然有大多数职业选手和学术人士在谈论有效的市场、动态套期保值和估值。他们对这些事情相当地感兴趣,是因为裹着神秘面纱的投资技巧显然对投资建议提供者有利。然而对于那些喜欢听取投资建议的投资者来说,市场秘籍的价值却是另外一回事。对一家企业进行良好的判断,将思想和行为同围绕在市场中的极易传染的情绪隔绝开来,就会让一个投资者成功。务必记住的准则是:“市场先生”是为你服务的,不要把他当成你的向导。

股市由几千万股民构成,在这场竞局中,自己账户之外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对手。面对如此众多的对手,自己未免拔剑四顾心茫然,故必须对股市竞局的局面进行简化,把多方竞局简化为少数的几方。

股神沃伦·巴菲特曾经举过一个市场先生的例子:设想你在与一个叫“市场先生”的人进行股票交易,每天“市场先生”一定会提出一个他乐意购买你的股票或将他的股票卖给你的价格。“市场先生”的情绪很不稳定,因此,在有些日子“市场先生”很快活,只看到眼前美好的景象,这时他就会报出很高的价格。其他日子,“市场先生”却相当懊丧,只看到眼前的困难,报出的价格很低。另外,“市场先生”还有一个可爱的特点,就是他不介意被人冷落,如果他所说的话被人忽略了,他明天还会回来同时提出他的新报价。“市场先生”对我们有用的是他口袋中的报价,而不是他的智慧。如果“市场先生”看起来不太正常,你就可以忽视他或者利用他这个弱点,但是如果你完全被他控制,后果将不堪设想。

虽然沃伦·巴菲特是以投资著称于世的,但他实际上是一个深谙股市博弈之道的人,他很清晰地阐述了按博弈观点考虑问题的思路。他的模型把股市竞局简化到了最简单的程度——一场他和“市场先生”两个人之间的博弈。局面非常简单,巴菲特要想赢,就要想办法让“市场先生”输。那么巴菲特是怎样令“市场先生”输掉的呢?他先摸透了“市场先生”的脾气,他知道“市场先生”的情绪不稳定,他会在情绪的左右下做出很多错误的事,这种错误是可以预期的,它必然会发生,因为这是由“市场先生”的性格所决定的。巴菲特在一边冷静地看着“市场先生”的表演,等着他犯错误,由于他知道“市场先生”一定会犯错误,所以他很有耐心地等待着,就像我们知道天气变好后飞机就会起飞,于是我们可以一边看书一边喝着咖啡在机场耐心地等待一样。所以,巴菲特战胜“市场先生”靠的是洞悉“市场先生”的性格弱点。所谓“市场先生”,就是除自己之外,所有股民的总和。巴菲特洞悉了“市场先生”的弱点,其实也就是洞悉了股民群体的弱点。

在巴菲特面前,“市场先生”就像个蹩脚的滑稽演员,徒劳地使出一个又一个噱头,却引不起观众的笑声,帽子举在空中不仅没有收到钱,反倒连帽子也被一块抢走了。但“市场先生”决非蹩脚的演员,他的这些表演并非无的放矢,其实这正是他战胜对手的手段。“市场先生”战胜对手的办法是感染。因为巴菲特过于冷静,所以“市场先生”的表演在他面前无效,反倒在表演过程中把弱点暴露给了他。但对别的股民来说,“市场先生”的这一手是非常厉害的,多数人都会不自觉地受到它的感染而变得比“市场先生”更情绪化。这样一来,主动权就跑到了“市场先生”手里,输家就不再是“市场先生”了。这就是“市场先生”的策略。

“市场先生”的策略是有一定冒险性的,因为要想感染别人,自己首先必须被感染,要想让别人疯狂起来,自己首先必须疯狂起来,这是一切感染力的作用规律,所以“市场先生”的表现必然是情绪化的。那些受到感染而情绪化操作的人就被“市场先生”战胜了。反之,如果不被他感染,则他为了感染你而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一些愚蠢行为,正可以被你利用。打一个比喻:“市场先生”之于投资人正如魔之考验修行人一样,被它所动则败,任它千般变化不为所动则它能奈我何。

“市场先生”的弱点是很明显的,每个人都可以很容易地利用这一点来战胜他。但另一方面,“市场先生”正是市场中所有股民行为的平均值,他性格不稳定是因为市场中很多股民的行为更为情绪化,更为不稳定。“市场先生”会不厌其烦地使出各种手段,直至找到足够多的牺牲者为止,所以大多数人都将成为“市场先生”的牺牲者,能战胜“市场先生”的永远只有少数人。只有那些极为冷静,在“市场先生”的反复诱骗下不为所动的人,才能利用“市场先生”的弱点战胜他。那些不幸受到“市场先生”的感染而情绪更不稳定的人,就会反过来被“市场先生”所战胜。所以,股民战胜“市场先生”的本钱是理智和冷静,“市场先生”战胜股民的本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非理性。“市场先生”的策略是设法诱导出这种非理性,诱导的办法就是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别人的情绪,用自己的非理性行为诱导出别人更大的非理性行为。如不成功就反复诱导,直到有足够多的人着道为止。

以上讨论对指导操作是很有启发意义的。首先,“市场先生”要想让你发疯,自己必须先发疯。由于“市场先生”想战胜你,所以他必然会先发疯,否则他就无法战胜你。所以“市场先生”的发疯是可以预期的,耐心地等待,必然可以等到。只要能保持冷静,不跟着他发疯,就必然可以战胜他。

其次,和“市场先生”交易重要的不是看他所出的价格,而是要注意他的情绪,看着他的情绪进行买卖。当“市场先生”的情绪不好时就买入,当“市场先生”的情绪好时就卖给他,而不用管“市场先生”的报价到底是多少。考虑“市场先生”报价的意义也仅仅是为了通过价钱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市场先生”的情绪,当他报价过低时说明他的情绪不好,当他报价过高时说明他处于乐观状态。如果能有一把客观的尺度来判断“市场先生”的报价是否过低或过高,则这种方法就可以使用,否则如果没有这种客观尺度,那么看“市场先生”的报价是没有意义的,不能从中引申出对“市场先生”的情绪的判断。巴菲特的方法是掌握了一套判断股票价值的方法,从而有了一个客观的尺度来判断“市场先生”的报价是否过高或过低。股票技术分析方法则是直接通过交易情况来判断“市场先生”的情绪。不管是用基本面分析还是用技术分析,正确地判断“市场先生”的情绪的前提都是自己必须保持冷静。

按这种思路,巴菲特赢了“市场先生”,赢的依据在于“市场先生”的情绪不稳定,而巴菲特掌握了判断“市场先生”的情绪的方法,赢得明明白白。

反其道而行,战胜市场

反向操作并不是单纯地机械式的逆势而为,为反对而反对比盲目跟风的风险更大。股票市场对于公司股价判断正确与否的概率几乎是一样的,因此投资人唯一能与市场大众反向操作的状况应为:股票市场对于事件的心理反应似乎已到了疯狂的极致;对于公司财务资料的分析大家都错了。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当缺乏足够的论据支持自己的反向操作观点时,千万不要与市场对立。

1988年巴菲特在致股东的信里说:“当看到1988年很丰硕的套利成果后,你可能会认为我们应该继续努力以获得更丰厚的回报,但实际上我们采取的态度就是继续观望。

“然而,我们决定在长期期权方面上的投资要大幅提高的理由是:目前的现金水位已经下降,如果你经常读我们的年报,那么我们的决定并不是基于短期股市的表现,我们更注重的是对个别企业的长期的经济展望,我们从来没有并且以后也不会对短期股市、利率或企业活动做任何评论。”

巴菲特认为,反其道而行,即反向投资策略,是我们回避市场风险,保证投资获利的关键。

所谓反向投资策略,就是当大多数人不投资时,投资;当大多数人都急于投资时,卖出。反向策略的观念非常简单,只要能做到“人弃我取,人舍我予”就好了。但要实践反向策略,必须克服人性的弱点,要能做到不从众,能够独立判断,忍耐寂寞,才能制胜。大部分投资人都是在周遭亲友一致认同的情况下,才开始投资;而炒股高手正好相反,在知道大部分亲友都担心恐惧时,才开始考虑投资。反向策略者相信当大众对未来的看法趋于一致时,大部分时候是错的,同时反转的力量会很大。

反向投资策略为何如此有效?理由很简单,如果市场中大多数的人都看好价格会继续上涨,此时进场投资的人及资金早已因为一致看好而大量买进,所以价格通常因大量买超而产生超涨的景象。又由于该进场的人与资金都已经在市场内了,于是市场外能推动价格上涨的资金所剩无几,且市场中的每个人皆准备伺机卖出,导致整个证券市场的潜在供给大于需求,因此只要有任何不利的因素出现,价格就会急速下跌。反之,如果市场中大多数人都认为价格会继续下跌,此时该卖的人早已因为一致看坏而大量卖出,所以价格通常因大量卖超而产生超跌现象。又由于该卖的人都已经不在市场内了,于是市场内想卖出的浮动筹码已少之又少,所以卖压很少,且市场外的每个人皆准备逢低买进,导致整个证券市场潜在的需求大于供给,因此只要有任何有利的因素出现,价格就会急速上涨。

那么我们该如何衡量大多数人的判断思维呢?一般说来,如果股市处于上升的高速阶段,此时几乎每人的股票账户上都赚得盘满钵溢,大多数股民都会兴高采烈,忘乎所以。此时的媒体、股评人更加激动,大肆渲染多头市场的发展趋势,为股民描绘一个又一个创新高的点位。外场的资金也经不起诱惑而积极加入炒股大军,大有全民炒股的态势。这时就可以判断大多数人的思维处于什么态势。如果用反向投资策略,此时更要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炒我走人”。如果股市处于下跌的高速阶段,此时几乎每人的股票账户上昨天还是赚得盘满钵溢,转瞬之间就烟消云散,严重套牢了,大多数股民垂头丧气,万念俱灰。此时的媒体、股评人更加悲观,大肆渲染空头市场可怕的发展趋势,为股民描绘一个又一个创新低的点位。证券营业部门口的自行车也明显减少。入场的资金和盈利的资金纷纷撤离,大有全民空仓的态势。这时就可以判断大多数人的思维处于什么态势。如果运用反向投资策略,此时就要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空我做多”。

例如,1996年10月到12月初,1997年2月到5月,沪深股市开始猛涨,当时几乎每人的股票账户上都赚得盘满钵溢,有人甚至提出“不怕套,套不怕,怕不套”的多头口号。管理层当时接连发了十几个利空政策,但是大多数股民不听,结果后来套得很惨。2001年6月14日,沪指创新高2245点后,媒体、股评人更加激动,大肆渲染多头市场的发展趋势,为股民描绘一个又一个创新高的点位,2500点,3000点……大多数股民处于多头思维中。这时如果用反向投资策略,就要“众人皆炒我走人”,不玩了。

又如:2001年7月后,股市处于下跌的高速阶段,此时严重套牢的大多数股民垂头丧气,万念俱灰。而媒体、股评人更加悲观,大肆渲染空头市场可怕的创新低的点位,有人甚至提出沪指要跌到800点、400点。资金纷纷撤离观望。这时就可以判断大多数人的思维处于空头悲观态势。如果用反向投资策略指导行动,就应在适当时机入市,完全可以在2001年10月、2002年6月和2006年打一个漂亮的反弹仗和反转仗。

正确掌握市场的价值规律

短期内的股价波动对价值投资者来说毫无意义,因为价值规律告诉我们,价格总有一天是会向其价值回归的。这种价值回归具有相对滞后性,正便于投资者从容决策。

巴菲特说:“最近10年来,实在很难找得到能够同时符合我们关于价格与价值比较的标准的权益投资目标。尽管我们发现什么事都不做,才是最困难的一件事,但我们还是尽量避免降格以求。”

巴菲特认为,“市场先生”在报出股票交易价格时,最终是遵循价值规律的。道理很简单: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而股市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所以理所当然要遵循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原理是: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根据商品的价值量来进行。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短期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从长期看,价格一定会向价值回归。

当1929年美国股市面临市场崩盘的威胁时,美国国会特地请来了一些专家召开意见听证会。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作为当时华尔街上最著名的投资大师,也参加了这次听证会。

会上,美国参议院银行业的委员会主席问格雷厄姆,假如存在这样一种情形:你发现某种商品的价值达30美元,而现在你只要用10美元就能买得到;并且又假如你已经买下了一些这样的商品,那么显而易见,这种商品的价值只有当得到别人认可时,也就是说,只有当有人愿意以30美元的价格从你的手里买回去时,你才能实现其中的利润。把这个例子用在股票上,你有什么办法能够使一种廉价的股票最终发现自己的价值呢?

格雷厄姆回答说:“这个问题正是我们这个行业的神秘之处。但经验告诉我们,市场最终会使股价达到它的价值。也就是说,目前这只价格很低的股票,将来总有一天会实现它的价值。”

格雷厄姆认为,影响股票价格有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一是企业的内在价值,二是市场投机。正是这两者交互作用,才使得股价围绕着企业的内在价值上下波动。也就是说,价值因素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股票价格,股票价格偏离内在价值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也是丝毫不奇怪的。

读者是否还记得,1969年巴菲特认为当时的美国股市已经处于高度投机状态,真正的市场价值分析原理在投资分析和决策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于是解散了合伙企业巴菲特有限公司,并且对公司资产进行了彻底清算,对公司持有的伯克希尔股票按投资比例进行了分配。

遵照格雷厄姆的教诲,巴菲特和他的合作伙伴芒格,把衡量伯克希尔公司可流通股票价值大小的标准,确定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的股票价格表现,而不是看每天甚至每年的股票价格变化。

因为他们相信,股市可能会在一段时期内忽视企业的成功,但最终一定会用股价来反映这种成功。只要公司的内在价值以令人满意的速度增长,那么,公司的成功究竟在什么时候被市场普遍认可,就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了。

相反,这种市场共识相对滞后,对投资者来说很可能是一件好事——它会带来许多好机会,让你以很便宜的价格买到更多的好股票。

不要顾虑经济形势和股价跌涨

巴菲特说,在通常的投资咨询会上,经济学家们会作出对宏观经济的描述,然后以此为基础展开咨询活动。在他看来,那样做是毫无道理的。并且,假设艾伦·格林斯潘和罗伯特·鲁宾两位重量级人物,一个在他左边,一个在他右边,悄悄告诉他未来12个月他们的每一步举措,他也是无动于衷的,而且也不会影响到他购买公务飞机公司或者通用再保险公司的股票,或者他做的任何事情。

与大多数投资者不同的是,巴菲特从不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分析经济形势,也从不担心股票价格的涨跌。他告诫投资者:“不要浪费你的时间和精力去分析什么经济形势,去看每日股票的涨跌,你花的时间越多,你就越容易陷入思维的混乱并难以自拔。”

在佛罗里达大学演讲时,就有学生要求巴菲特谈谈目前的经济形势和利率以及将来的走向,巴菲特直截了当地回答:“我不关心宏观的经济形势。”巴菲特认为:在投资领域,你最希望做到的应该是搞清楚那些重要的,并且是可以搞懂的东西。对那些既不重要,又难以搞懂的东西,你忘了它们就对了。你所讲的,可能是重要的,但是难以拎清。

巴菲特认为人们无需徒劳无功地花费时间担心股票市场的价格,同样的,他们也无需担心经济形势。如果你发现自己正在讨论或思考经济是否稳定地增长,或是否正走向萧条,利率是否会上扬或下跌,是否有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慢点!让你自己喘一口气。巴菲特原本就认为经济有通货膨胀的倾向,除此之外,他并不浪费时间或精力去分析经济形势。

一般说来,投资人都习惯于以一个经济上的假设作为起点,然后在这完美的设计里巧妙地选择股票来配合它。巴菲特认为这个想法是愚蠢的。首先,没有人能够真正具备准确预测经济形势和股票市场的能力。其次,如果投资者选择的股票会在某一特定的经济环境里获益,投资者就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变动与投机。不管投资者是否能正确预知经济形势,其投资组合都将视下一波经济景气如何而决定其报酬。

巴菲特比较喜欢购买那种在任何经济形势中都有机会获益的企业股票。当然,整个经济力量可以影响毛利率,但就整体而言,不管经济是否景气,巴菲特的股票都会得到不错的收益。选择并拥有有能力在任何经济环境中获利的企业,时间将被更聪明地运用;而不定期地短期持有股票,只有在正确预测经济景气时,才会获利。

一般来说,经济形势和股票市场的形势不一定同步,有时候甚至是反向的。有时候经济形势很好,而市场却很萧条;而当经济依然萧条的时候,股票市场却走出了一波好行情。比如,大萧条时期,1932年7月8日道琼斯指数跌至历史的最低点41点,直到弗兰克林·罗斯福在1933年3月上任前,经济状况依然持续恶化,不过当时股市却涨了30%。再回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初期,美军在欧洲和太平洋战场的情况很糟,1942年4月股市再次跌至谷底,这时离盟军扭转战局还很远。再比如,20世纪80年代初,通货膨胀加剧、经济急速下滑,但却是购买股票的最佳时机。

巴菲特提醒投资者在投资时要谨慎,不能轻率地进行投资,不能只做股市中的投票机。

拿可口可乐与吉列公司的股票为例。从1991年到1993年,可口可乐与吉列每股的获利的增加幅度分别为38%和37%,但是对比当时同期的股票市价却只有11%和6%。也就是说,巴菲特选择的这两家股票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当期股票市场的表现。当时,华尔街对可口可乐品牌有很深的疑虑,他们都对这两只股票存在怀疑的态度。但是等到数年以后,情况发生了逆转,可口可乐和吉列的股价发生了报复性的暴涨,并且远远超过了每股盈余的增长。

这个案例就是投资市场上所谓的“投票机”和“体重计”的写照。正如不同的投资者有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一样,这关键并不在于追求最高的投资报酬率,而是发现最适合自己的投资品种。从短期来看股市是一个投票机,但是,从长期来看,股市确实是一个称重机。无论你投资哪类品种,都不能仅仅依靠市场上的“时尚风向标”、“人气指数”,还需要进行“量体裁衣”,打造有把握的投资目标。

在巴菲特的办公室里,并没有股票行情终端机之类的东西,但他的投资业绩并没有因此而失色。巴菲特表示,如果投资者打算拥有一家杰出的企业的股份并长期持有,但又去注意每一日股市的变动,是不合逻辑的。最后投资者将会惊讶地发现,不去持续注意市场的变化,自己的投资组合反而变得更有价值。

市场与预测是两码事,市场是在变化的,而预测是固定不变的,预测的固定不变只会给分析市场的人以错觉感。所以,下次当你被诱惑相信你已最终找到一种可实现利润而且可以被重复使用的格局时,当你被市场的不可预测性惊得目瞪口呆时,记住巴菲特说的话:“面对两种不愉快的事实吧:未来是永不明朗的;而且在股市上要达到令人愉快的共识,代价是巨大的。不确定性是长期价值购买者的朋友。”

有效利用市场无效理论,战胜市场

巴菲特说:“如果股票市场总是有效的,我只能沿街乞讨。”所以我们无须理会股票的涨跌,对待股票价格波动的正确态度,是所有成功的股票投资者的试金石。我们要做的只是两门功课,一门是如何评估企业的价值,另一门是如何思考市场价格。其他的信息就不是我们所要关心的。

巴菲特在1988年致股东的信里写道:“在过去的63年里,大盘整体的投资报酬大概只有10%。这指的就是最初投入1000美元,63年后就可以获得405000美元;但是如果能够得到的投资报酬率为20%(这个回报率是伯克希尔以及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的公司的长期投资业绩),现在就能变成970000美元。

“不管它们已经对多少学生产生了误导,市场效率理论还是继续在各大企业管理名校中被列为投资课程的重要理论之一。

“当然,那些已经被骗的投资专家在接受市场无效率理论后,对于我们以及其他格雷厄姆的追随者实在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不管在哪项竞赛中,不管是投资、心智还是在体能方面,要是遇到对手被告知思考和尝试都是徒劳的,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占尽了优势。”

按照无效市场理论,除非靠机遇,否则几乎没有任何个人或团体能取得超出市场的业绩,任何人或团体更不可能持续保持这种超出寻常的业绩。然而“股神”巴菲特,麦哲伦基金经理人彼得·林奇,价值投资之父格雷厄姆等投资大师以他们的骄人业绩证明了超出市场业绩是可能的,这对于有效市场理论无异于当头棒击。有效市场理论受到了重大挑战,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股票市场并不像有效市场理论声称的那样总是能够形成均衡预期收益,实际上市场经常是无效的。

关于市场的无效,还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两位信奉有效市场理论的经济学教授在芝加哥大学散步,忽然看到前方有一张像是10美元的钞票,其中一位教授正打算去拾取,另一位拦住他说:“别费劲了,如果它真的是10美元,早就被人捡走了,怎么会还在那里呢?”就在他俩争论时,一位叫花子冲过来捡起钞票,跑到旁边的麦当劳买了一个大汉堡和一大杯可口可乐,边吃边看着两位还在争论的教授。

对市场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理解,直接影响到你的投资策略。如果你相信市场有效,那你就认为,股票的价格总是反映了所有相关的信息,你的操作手法就是追涨杀跌,所以你无须了解公司的基本面,因为基本面反映在股价上,你只要进行技术分析就可以了。

如果你认为市场是无效的,那你就可以不理会大盘的涨跌,抛开技术分析,只要公司的价值和股票的价格相一致,就是你极佳的买入点,然而,决定买进卖出的不是股票价格的波动,而是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

事实表明有效市场理论是存在很大的缺陷的,因为有几点原因:一是投资者不可能总是理智的。按照有效市场理论,投资者使用所有可得信息在市场上定出理智的价位。然而大量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投资者并不拥有理智期望值。二是投资者对信息的分析不正确。他们总是依赖捷径来决定股价,而不是依赖最基本的体现公司内在价值的方法。三是业绩衡量杠杆强调短期业绩,这使得从长远角度击败市场的可能性不复存在。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巴菲特、费舍、林奇这些投资大师以自己多年的投资经验告诫我们,要走出有效市场理论的误区,正确认识市场的无效性,回归价值投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规避市场风险,长期持续战胜市场。

如何从通货膨胀中获利

投资者应该清楚的是,对于具有长期发展规律的商业企业来说,有形资产越小,无形资产越大,越是能够抗拒这种通货膨胀的状况。

巴菲特善于选择那些可以用较小的净有形资产却能创造较高获利的公司,正因具备这样的优势,即使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市场上仍允许时思公司拥有较高的本益比。通货膨胀虽然会给许多企业带来伤害,但是那些具备消费独占性的公司却不会受到损害,相反,还能从中受益。

1983年巴菲特在致股东的信里写道:“多年以来,传统积累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拥有的资源和设备厂房等有形资产的企业对于抵抗通货膨胀来说是比较有优势的,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拥有丰富资产的企业往往没有很高的报酬率,有时甚至低到因通货膨胀引起的需要增加的额外的投资都不够,更不用说,把企业的继续成长和分配盈余分给股东或是其他购并新企业了。

“但是,对于部分拥有无形资产多于有形资产的企业来说,通货膨胀一旦发生,便会积累出让人吃惊的财富。对于这类公司来说,商誉的获利能力大大地增加了,然后再动用盈余进行大举购并。从通讯行业来看,这种现象是很明显的。这样的企业并不需要投入过多的有形资产,企业可以一直处于成长的状态。在通货膨胀来临的年代,商誉就像是天上掉下来的大礼物一样。”

巴菲特讲的这段话是对“商誉”的辅助性的解读,同时他的企业帝国也是在他的这种思想下进行收购进来的,这也是他私房薪水的来源。

1972年,巴菲特买下了一家普通的糖果公司时思,当时该公司仅依靠着800万美元的净资产就能每年获得200万美元的盈余。但是如果假设另外一家普通的公司,同样每年能够赚得200万美元的利润的话,这就必须需要靠1800万美元的净资产来创造出这个数字。然而,这家公司的净资产报酬率却只有11%。

如果这样的公司要出售的话,最大的可能就是以价值1800万美元的净资产的价值将该公司卖掉,但是巴菲特做出的决定却是支付2500万美元去买下具有同样获利能力的时思。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难道他不会亏损吗?

巴菲特是将通货膨胀的因素考虑进去了,设想一下,如果物价暴涨一倍的话,如果这两家企业都要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赚到400万美元以维持原来的获利能力的话,这也许并不是困难的事,只要在维持现有销售数量的情况下,将价格提高一倍,只要毛利率维持不变,那么获利能力自然会增加。所以现在大家应该知道巴菲特为什么选择时思了吧?因为时思的净资产价值只有区区800万美元,所以只要再投入800万美元就可以应对通货膨胀了,而对于其他一般的企业而言,需要的投入则可能必须超过两倍,也就是需要差不多1800万美元的资金才可以达到。

历史数据并不能说明未来的市场发展

巴菲特说:“让我再重申一遍:对我而言,未来永远是不明白的。”一个人可以“预言”股市的趋势,就好像一个人能够预测一只鸟飞离树梢时它将从哪飞走一样,但那是一种猜测而非一种分析。既然巴菲特认定股市趋势无规律、不可测,那么他当然不相信技术分析具有科学性了。他说:“我们一直觉得股市预测的唯一价值在于让算命先生从中渔利。”

1998年巴菲特在佛罗里达大学商学院演讲时说:“用你重要的东西去冒险赢得对你并不重要的东西,简直是不可理喻的,即使你成功的概率达到100∶1或是1000∶1。假如你给我一把枪,枪里面有1000个甚至100万个位置,然后你告诉我里面只有一发子弹,你问我多少钱才可能让我拉动扳机?而事实上,我是根本不会去那么做的。你可以下赌注,就算我赢了,那些钱对于我来说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我输了,结果还是很显然的。对于这样的游戏我是没有一点兴趣的。

“我不能理解的是,16个这么高智商的能人来玩这样一个游戏,这简直是不可理喻的一种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他们的决定基本上都依靠于一些事情。他们都拥有所罗门兄弟公司的强大背景,他们所说的一个六或七西格玛的事件,是很难给他们造成伤害的。这属于他们的失误,历史是不会告诉你将来某一个金融事件发生的概率的。”

在这个问题上,巴菲特的见解是,历史的统计规律对未来的预测是没有任何帮助的。有人迷信历史总是会重复的,其实历史不重复的时候是很多的,而且即使重复也不知道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频率是否频繁。

那么,巴菲特自己心中的标准又是什么呢?他在1993年致股东的信里说:“1919年,可口可乐公开上市的股票价格为40美元,直到1920年,当时市场对可口可乐的前景还十分不看好,这就导致了可口可乐的股价下跌到19.5美元。然而,1993年底,如果能够将当时收到的股利再重复投资下去的话,那么当初的股票的价值就会变成210万美元。正如格雷厄姆说过的那样,从短期来看,市场只是一个投票的机器,这不需要投资人具备智能或是情绪来控制,只要你有资金就可以办到;但是从长期来看,股市却是一个称重计,它能够衡量出哪只股票具有可投资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