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故事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孔子世家第十七

名显诸侯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于鲁国昌平乡的陬邑。因为他刚出生的时候头顶是凹下去的,所以取名为丘,字仲尼。从小的时候开始,他就刻苦学习,遵守礼仪。孔子17岁那年,鲁国大夫孟釐子身患重病,临终前他告诫儿子孟懿子说:“孔丘是圣人的后代,他的祖先在宋国有很高的地位,受到人们的赞扬。虽然后来他们的家族衰败了,但是我听说圣人的后代即使不执掌国政,也一定会出现贤德的人。现在孔丘年纪这么轻,就有高深的学问,还能遵循礼仪,他应该就是那个贤德的人。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拜他为师啊!” 孟釐子死后,孟懿子遵从他的遗愿拜孔丘为师。

孔子年轻的时候家境贫穷,社会地位低下。长大之后,他曾经给季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官,把钱财和粮食的出纳计算得非常公平准确。他还曾经做过管理牧场的小官,把牧场管理得井井有条。因此,他被提升为主管建造的司空。

南宫敬叔请求鲁昭公,让他和孔子一起去周朝学习礼仪,鲁昭公准许了,为他们提供了一辆车子、两匹马和一名童仆。孔子在周朝都城,曾经向老子求教,受益匪浅。他告辞老子的时候,老子对他说:“我听说富贵的人送给别人财物,品德高尚的人送给别人言辞。我不是富贵的人,只好充当一次品德高尚的人,用言辞为您送行吧!我送你这几句话:聪明敏锐的人会经常受到死亡的威胁,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博学善辩、见识远大的人会经常遭遇危及到生命的困境,因为他喜欢揭发别人的罪恶。作为子女,应该忘掉自己,一心为父母着想;作为臣子,应该忘掉自己,一心为君主着想。”孔子把老子的教诲牢记在心。他从周朝返回鲁国以后,拜他为师的弟子渐渐增多了。

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齐景公和国相晏婴访问鲁国。齐景公对孔子的贤能有所耳闻,因此特意召见了他。他询问孔子:“当初秦国非常小,并且位于偏僻的地方,可是秦穆公为什么能够称霸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然很小,但是秦穆公有远大的志向;虽然位于偏僻的地方,但秦国的政策非常得当。从前秦穆公亲自用五张羊皮赎回了百里奚,和他讨论国政,一口气谈了3天。发现百里奚贤能之后,马上就让他掌管国政。一个国君如果用这种精神来治理国家,别说当霸主,就是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很正常的!”齐景公听后,非常钦佩。

⊙孔子出生图

孔子35岁的时候,鲁国发生了内乱。孔子逃亡到齐国,做高昭子的家臣,准备靠高昭子的关系接近齐景公。他和齐国的乐官探讨音乐,当他听到了上古舜帝时候的《韶》乐之后,就专心地学习演奏,一连3个月都顾不上品尝肉的味道,齐国人都赞赏他的德行。

齐景公请教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大臣要有大臣的样子,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景公深表赞同。过了几天,齐景公再次向孔子请教同样的问题,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首先要节俭,严格杜绝浪费。”景公非常欣赏孔子,准备把尼谿的田地封赏给孔子。晏婴劝阻他说:儒家的人都善于言辞,很难用法制来约束他们,他们性情高傲,自以为是,不能任命他们为臣子。他们还非常重视丧葬的礼仪,为了举办隆重的葬礼不惜倾家荡产,我们齐国不能鼓励这样的风气。他们还到处游说以谋求职位,所以不能任命他们来治理国家。现在孔子讲究繁文缛节,很多不切实际,不适合在齐国推广。”齐景公认为晏婴的话很有道理,此后,他虽然还是很有礼貌地接见孔子,但再也不谈论有关礼仪的问题了。为了留下孔子,齐景公给予孔子很高的待遇。有的齐国大夫准备谋害孔子,孔子得知后赶忙离开齐国,回到鲁国。

孔子42岁那年,鲁国上卿季桓子在挖掘水井的时候,挖到了一个腹大口小的陶制器皿,里面有一个类似羊的东西,季桓子对孔子撒谎说他挖到了一只狗。孔子说:“据我猜测,你挖到的应该是羊。我听说山林中的怪物是夔和罔阆,水中的怪物是神龙和罔象,泥土中的怪物是坟羊。” 季桓子只好承认挖到的是坟羊。

吴国攻占了越国的国都会稽,得到一节足有一辆车长的骨头,不清楚是什么,于是派使者来询问孔子什么东西的骨头最大。孔子回答说“:上古时候大禹召来众多神人到会稽山,防风氏迟到,大禹就杀死了他,他的骨头一节就有一辆车长,这就是最大的骨头。”吴国使者由衷地敬佩孔子的博学多才。

当时鲁国的季氏掌握了国家的大权,根本不把国君放在眼里。鲁国的臣子们也都不遵循礼仪,违背了正道。因此,孔子辞掉了官职,在家中钻研学问,教授弟子。

孔夫子用事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鲁国和齐国订立了和平盟约。齐国大夫对齐景公说:“鲁国任命孔丘为大司寇,这样的话对齐国是一种威胁,我们还是先下手,制服鲁国吧。”齐景公听后,决定邀请鲁定公在夹谷进行会谈,借机杀死他。鲁定公毫无戒备,准备去赴约。孔子对定公说:“据我所知,办理文事离不开武功,办理武功也离不开文事。诸侯国君离开自己的国界,一定要带足够的武装力量,以免发生危险。”鲁定公听从了孔子的劝告,带了左、右司马一同去赴约。鲁定公和齐景公在夹谷相会,履行了必要的礼仪之后,齐景公请鲁定公观赏齐国乐队演奏的四方各族的乐舞。齐国的乐队拿着武器准备上台表演,实际上想借机杀死鲁定公。孔子看到后,赶忙跑上来对齐景公说:“我们两国国君在这里友好会谈,为什么要演奏外族的舞乐呢!请您命令他们下去!”主管仪式的官员只好叫乐队退下,但乐队并没有下去,而是观察齐景公和晏婴的眼色。齐景公觉得很尴尬,命令他们下台。不久,一些歌舞杂技艺人和侏儒上台表演齐国的乐曲。孔子踏着台阶走上台来,大声说:“小人用这种猥亵的表演来迷惑诸侯,按照法令应该处死,请司法官动手!”司法官命人执行法令,武士把艺人腰斩。齐景公非常害怕,他知道齐国理亏,只好放弃了杀死鲁定公的计划。会谈结束,回到国都后,齐景公对大臣们说:“孔子用君子之道来辅佐国君,而你们却教给我外族的办法,使我得罪了鲁定公,这该怎么办啊?”大臣回答说:“君子犯下了过错,会用实际行动向对方道歉;小人犯下了过错,会用花言巧语来为自己掩饰。您如果真的觉得对不起鲁国,就用具体行动道歉吧!”于是,齐景公把从前侵占的鲁国的郓、汶阳和龟阴退还给鲁国,以此来表示对鲁国的歉意。

⊙孔夫子周游列国 年画

孔子为了推行他的治理国家学说和社会道德主张,周游列国,希望说服诸王实现其治平之道。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对鲁定公说“:为了保证国家的安全稳定,大臣的家里不能收藏武器,大夫的封邑的城墙高度不能超过一丈,长度不能超过三百丈。”鲁定公同意了。当时掌握鲁国大权的是季氏,他的封邑城墙已经超过了孔子所说的标准。鲁定公派遣子路担任季氏的管家,去拆毁季孙、孟孙和叔孙3家封邑的城墙。叔孙氏响应国君的号召,首先把城墙拆除了,季孙氏也准备拆除围墙。这时候,公山不狃和叔孙辄发动叛乱,鲁定公和季孙、孟孙、叔孙3人躲藏在季孙的封邑里,登上了季武子的高坛。公山不狃没能攻破季孙氏的城邑。孔子命令申句须、乐颀攻打公山不狃,公山不狃、叔孙辄被打败,逃亡到齐国。乱后,季孙氏的城墙被拆毁,又准备去拆除孟孙氏的城墙。孟孙氏的家臣公敛处父劝告主人说:“如果拆除您封邑的城墙的话,我们就没有了屏障,齐国就会发兵攻打我们。所以我建议您不要拆毁。”孟孙氏采纳了,没有拆毁城墙。鲁定公对此非常不满,亲自率领军队包围了城邑,但没有攻下来,最后只好收兵。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已经56岁了,官职升到代理国相,为此,他感到高兴,脸上露出喜悦的表情。他的弟子问他说:“有一句名言说,君子面临危险的时候也不能恐惧,面临幸福的时候也不能露出喜悦的表情。可是您升官以后怎么就喜形于色了呢?”孔子回答说:“你说得很对。但是还有一句名言说,君子为自己身处很高的职位而感到高兴,但是他仍旧能够礼贤下士。”他的弟子恍然大悟。

孔子参预国政3个月,杀死了扰乱国政的大夫少正卯,把鲁国治理得井井有条。齐国知道后,害怕鲁国会在孔子的治理下成为霸主,鲁国一旦称霸的话,距离最近的齐国就危险了。为了避免这种危险,齐景公准备割让土地贿赂鲁国。大臣对他说:“我们应该先阻止鲁国称霸,不行的话再贿赂也不晚。”齐景公挑选了80个能歌善舞的美貌女子和120匹身上有花纹的马送到鲁国,鲁国国君把他们安置在城南。重臣季桓子知道后,偷偷地去观看好多次,后来干脆向国君告假,整天去看,也不去过问政务。孔子的弟子子路看到这种情形后,认为鲁国成不了大事业,建议孔子离开鲁国。孔子说:“鲁国马上要举行郊祭礼了,如果季桓子能够按照礼仪把祭祀后的肉分给大臣的话,我还可以留下来,否则的话我就要走”。季桓子最后终于把美女和骏马搞到手,祭祀之后也没有分给大臣们祭肉。孔子无奈,离开了鲁国。

丧家之犬

孔子离开鲁国以后来到了卫国,先寄住在弟子子路的亲戚颜浊邹的家里。卫国国君卫灵公对孔子的贤能早就有所耳闻,就召见了孔子,询问他说:“你在鲁国能够获得多少俸禄?”孔子回答自己在鲁国能够获得6万小斗的粟米。卫灵公也照例给孔子同样多的俸禄,让他参与卫国的朝政。可是没过多久,卫国的大臣嫉妒孔子,在卫灵公面前诽谤他。卫灵公对孔子产生了怀疑,于是派遣公孙余假带领兵将监视孔子的行动。孔子害怕在卫国受到陷害,仅仅居住了10个月就离开了卫国。

孔子准备到陈国去,当他率领弟子经过匡城的时候,弟子颜刻为他赶车。颜刻用马鞭子指着匡城城墙的一个缺口说:“以前我来这座城,就是从这个缺口进去的。”鲁国阳虎曾经残害过匡城的百姓,当年他也是从城墙的这处缺口进城的。匡城的百姓听到了颜刻的话,又发现孔子的相貌非常接近阳虎,把他误认为是阳虎,他们把孔子和弟子们围困起来,一行人整整被困了5天,孔子的弟子颜渊才赶来相救。孔子嫌他来得太晚,生气地质问他说:“我还以为你已经死了呢!”颜渊回答说:“老师您还活着,我怎么敢先去死呢!”匡地百姓加强了对孔子等人的围攻,孔子的弟子们都非常害怕。孔子安慰他们说:“周文王已经去世很长时间了,只有我们还真正懂得周代的礼乐制度,能把它传承下去。上天如果真的要毁灭这些礼乐制度的话,就不会让我们了解并学会它。既然上天要保留这些礼乐制度,匡地的百姓又能把我们怎么样呢!”随后,孔子派一个随从到卫国的宁武子那里称臣,最终脱离了危险。

孔子离开匡地以后,来到了蒲地。一个多月以后,他率领弟子又回到卫国,暂时住在蘧伯玉的家里。卫灵公有个非常宠爱的夫人,叫做南子,她派人通知孔子:“凡是来自各个诸侯国的君子,只要看得起卫国国君,愿意和卫国建立深厚的友谊的,一定会首先拜见南子夫人,南子夫人也非常愿意会见您。”孔子觉得不合适,婉言谢绝了。但南子夫人一再要求见见孔子,孔子无奈,只好去拜见她。南子夫人坐在葛布制成的帷帐里面接见孔子。孔子进入房门后,面向北方跪拜行礼,南子夫人在帷帐里面还礼,她身上佩戴的玉器首饰互相撞击,发出了清脆的响声。会见完毕后,孔子对弟子说:“我原本就不想拜见南子夫人,但是现在既然见她,就必须要符合礼仪。”子路听到之后,非常不高兴,认为老师言行不一。孔子见无法解释清楚,就对天发誓说:“如果我做了什么不对的事情的话,上天一定会厌弃我的!”孔子在卫国住了一个多月后,卫灵公和夫人南子同乘坐一辆车子,宦官在旁边侍奉他们,而让孔子乘坐另一辆车子跟随在后面,大摇大摆地经过闹市。孔子对卫灵公的做法非常不满,他感慨地说:“我还没有遇见过喜好高尚道德超过喜欢美色的人啊!”他不愿再待下去,就率领弟子们离开卫国,到曹国去。

孔子经过曹国来到宋国,经常带领弟子们在大树下面演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特别讨厌孔子,更不喜欢孔子推行的那套礼仪,把那棵大树砍倒了。孔子知道桓魋想杀他,只好离开宋国。临行时,弟子们害怕桓魋赶来追杀他们,催促孔子快走。孔子从容地说:“上天既然已经赋予我们传播道德的重任,桓魋又能把我们怎么样呢?”

经过一路奔波,孔子来到了郑国,但是却和弟子们走散了。子贡四处打听,寻找老师,一个郑国人对他说:“我看到东门有一个人,他的额头长得像唐尧,脖子长得像皋陶,肩膀长得像郑国的子产,但是腰部以下的部分却比夏禹短了3寸,他那幅狼狈不堪的样子真像是一条找不到主人家的狗(丧家之犬)。” 子贡找到孔子以后,把这个人的话如实告诉了孔子。孔子苦笑着说:“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准确,但他说我像一条找不到主人家的狗,真是太准确了,太准确了!”

盘桓陈卫

孔子离开郑国后来到陈国,暂时住在司城贞子的家里。有一天,许多只鹰落在了陈国的宫廷里面,随即就死掉了。检查后,人们发现鹰的尸体上面有一支箭。箭头是用石头制成的,箭的长度是一尺八寸。人们都不认识这种箭,也不知道鹰是从哪里飞来的。于是,陈湣公派遣使者询问孔子,孔子回答说:“这些鹰是从非常远的地方飞到陈国来的,那种箭是肃慎部族使用的箭。当初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和边远地区的各个少数民族建立了联系,命令他们向周王室贡献各自的特产,借此来督促他们不要忘记自己的职责和义务。那时肃慎部族就进献了这种箭。周武王把这种箭赠给了长女太姬,后来太姬嫁给了虞胡公,虞胡公的封地就在陈国。当时,周王室把宝物赠给同姓的诸侯,是为了表示重视亲族;把远方进献的贡品分赠给异姓的诸侯,是为了提醒他们不要忘记服从周王室的命令,所以才把肃慎部族的箭赐给了陈国。” 陈湣公听说后,派人到过去收藏贡品的仓库里面寻找,果然发现了这种箭。陈国人都很佩服孔子的博学多才。

孔子在陈国居住了3年。当时由于实力不强,陈国时常遭受晋国、楚国等强大的诸侯国家的侵犯。孔子在陈国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又想到自己家乡的弟子们志向都非常远大,虽然做事迂腐了一点,但他们现在仍然有进取心。与其在陈国无所作为,还不如回到鲁国呢!于是孔子离开了陈国。

孔子一行经过卫国的蒲地的时候,正好遇上公叔氏占据蒲地反叛卫国,孔子一行被他们扣留。孔子有一个叫公良孺的弟子,自备了5辆车子跟随孔子周游各个诸侯国。他身材高大,智勇双全,在这危急时刻,他建议孔子说“:以前我跟随您在匡地遭遇危难,现在又在这里遇到危险,这应该是命中注定的吧。我们与其被困在这里,还不如拼死和他们搏斗一场呢!”于是公良孺和蒲地的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蒲地人害怕他的勇猛,便和孔子谈判说“:只要你不去卫国,我们就可以放你们走。”孔子答应了他们,并且和他们订立盟约。蒲地人释放了他们,但是孔子还是去了卫国。子贡觉得孔子言而无信,质问他说“:盟约难道也能违背吗?”孔子回答说:“我们是在对方的要挟下订立的盟约,这样的盟约连神灵都不会认可,也就无所谓违不违背了。”

卫灵公欢迎孔子的到来,亲自到郊外迎接他们。他询问孔子能否讨伐蒲地,孔子做出肯定的回答。卫灵公说“:我的大臣们认为不能讨伐它,因为蒲地是防御晋国和楚国的屏障。我们卫国出兵攻打,恐怕不合适吧?”孔子说“:蒲地的百姓并没有背叛卫国,他们对卫国十分忠诚,只是四五个人领头发动叛乱,我说要讨伐的就是这几个人,而不是蒲地的百姓。”卫灵公认可孔子的观点,但是却一直没有出兵讨伐蒲地的叛乱。这个时候,卫灵公已经老了,对处理国家的政务感到厌烦了,也没有起用孔子执政。孔子无奈地说:“如果有诸侯国君用我执政,只要一年的时间国家基本就能得到有效的治理,3年以后,国家就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怀才不遇的孔子只好离开了卫国。

晋国的赵简子讨伐范氏和中行氏,发兵攻打中牟。佛肸是中牟的长官,他反叛了赵简子,并派遣使者请孔子去辅佐他。孔子准备去。子路质问他说:“我听您说过:‘君子不去辅佐叛乱的人。’现在佛肸占据中牟反叛晋国,您为什么要去呢?”孔子回答说“:我确实说过这句话。但我还说过‘坚硬的东西是磨不薄的,洁白的东西是染不黑的’。”随后,孔子又无奈地感慨道:“难道我是只能看却不能吃的匏瓜吗,怎么老是挂起来,却没有人吃呢?”最终他也没去辅佐佛肸。

一次次的冷遇搞得孔子内心很烦,他便敲击磬(古代的乐器)来解忧,磬声又响又急。一个背着草筐的人刚好经过他的门口听到了,自言自语地说:“这个击磬的人,心里一定很烦躁,既然别人都不赏识你,又何必强求呢!”

孔子向当时著名的琴师师襄学习弹琴,一首曲子一连学习了10天。师襄要向他传授新的曲子,孔子说:“我乐曲已经练熟了,但是还不能熟练地掌握弹琴的技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已经熟练掌握弹琴的技法了,打算传授他新的曲子。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蕴涵的感情。”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已经领悟到乐曲蕴涵的感情了,再次要传授他新的曲子。孔子说:“我还没有感觉出曲子的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又过了一段时间,一天,孔子演奏完乐曲后,严肃地思考一会儿,然后说:“我感觉到曲子的作者是谁了,他肤色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深邃,是一个统治天下的王者,他一定是周文王。”师襄听后,非常恭敬地离开座位,向孔子行礼说:“您说的太对了,我老师告诉过我,这首乐曲就是《文王操》。”人们听到这件事后,都称赞孔子的贤能。

厄于陈蔡

孔子在卫国得不到重用,因此打算到晋国去见赵简子。刚刚来到黄河岸边,孔子就听到晋国大夫窦鸣犊、舜华被杀的消息,便决定不再前行。子路询问原因,孔子说“:窦鸣犊、舜华都是晋国德才兼备的大夫,赵简子是依靠他们的辅佐才有今天的,然而赵简子得志后却杀害了他们。我怎么会去辅佐这样不仁义的人呢?”孔子命人调转车头,又回到卫国。他发现卫灵公只关心行军打仗,而不关心仁政,并且对自己的态度也更加轻慢。于是他离开卫国,又去了陈国。

孔子60岁那年的夏天,鲁国的祭庙发生了火灾。孔子在陈国听到这个消息后,肯定地说:“一定是鲁桓公和鲁釐公的祭庙发生了火灾。”不久他的推断就得到证实。因为鲁桓公和鲁釐公执政的时候荒淫无道,孔子据此肯定他们死后还会得到报应。

孔子在陈国也无法实施自己的抱负,于是又来到蔡国。这时候,吴王召见蔡昭公去吴国,蔡昭公动身前往。以前蔡昭公曾经欺骗蔡国的大臣,把都城迁到州来。蔡国大臣们以为这次蔡昭公又在玩老花样,准备再次迁都。大臣们都很生气,大夫公孙翩在蔡昭公前往吴国的路上设下伏兵,射死了他。蔡国发生内乱,楚军趁机发兵攻打蔡国。迫于战乱,孔子只好离开蔡国来到楚国的叶地。叶公请教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就要把远方贤能的人招进来,让近处的百姓归附于你。”叶公又悄悄向子路了解孔子的情况,子路拒绝回答。孔子知道后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告诉他说‘孔子学习起来不知道疲倦,教导别人不感到厌烦,学习时会忘记吃饭,快乐时会忘记忧愁,竟然感觉不到自己已经衰老了’。”

孔子离开叶地后决定返回蔡国,在路上遇见长沮和桀溺,两个人在耕种田地。孔子认为他们是隐士,就让子路向他们打听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说:“那个用手拉着马的缰绳的人是谁?”子路告诉他是孔子。长沮说:“那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又何必问我们呢?”桀溺对子路说:“现在天下到处动荡不安,谁也改变不了这种状况。你们为了躲避残暴的诸侯国君和叛乱的大臣的危害而四处奔走,还不如学我们为躲避乱世而隐居起来呢!”说完以后,他们继续耕田种地,不再理会子路。子路把他们的原话转告给孔子,孔子无奈地说:“我们不可能像他们那样和飞鸟野兽共同居住在山林里,我之所以到处奔走,就是想改变天下大乱的局面啊!”

一天,子路和孔子走散了,他遇见一位肩上扛着除草工具的老人。子路询问他说:“您见到过我的老师吗?”老人生气地说:“你们这些人不知道劳动,连五谷都辨别不清楚,我怎么知道谁是你的老师呢?” 说过之后就拄着拐杖去拔草了。子路找到孔子之后,如实告诉了他。孔子确认老人是一位隐士,让子路再去寻找,但老人早就不在那里了。

⊙圣迹图·在陈绝粮

孔子在蔡国居住3年后,吴国攻打陈国。楚国打算聘请孔子,孔子也准备到楚国去。陈国和蔡国的大夫商议说“:孔子很贤能,他在陈国和蔡国没有得到重用。楚国是大国,如果孔子在那里得到重用的话,陈国和蔡国就非常危险了。”为了阻止孔子,他们派人把孔子围困在野外。

孔子一行失去了自由,粮食也吃光了。好多弟子都饿得站不起来。但是孔子还是不停地向弟子们讲学,还朗诵诗歌、弹琴。子路对老师的表现很气愤。他质问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身处困境能够坚守节操,但是小人身处困境就什么事情都能干得出来。”

被围困后,弟子们很烦闷。孔子询问子路说:“你看是因为我们的学说不正确,才使我们落到这种地步吗?”子路回答说:“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德行还不够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也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智谋还不够吧,所以被别人围困而无法脱身。”孔子说:“你错了。如果道德高尚就能让别人信任,伯夷、叔齐就不会饿死在首阳山了;如果足智多谋就能畅通无阻,那么比干就不会被剖心了。”孔子又问子贡同样的问题。子贡回答说:“正是因为您的学说博大到了极点,所以没有一个国家能容纳您。您应该稍微降低一些要求啊!”孔子教导他说“:好的农民善于耕种田地,但他却不一定会获得好的收获;好的工匠虽然有精湛的技艺,但他的作品却不一定让每个人都满意。有修养的人所研究的学问,也不一定被社会所认可。现在你不继续钻研学问,反而想降低标准来迎合世人,你的志向不够远大啊!”颜回来见孔子,孔子又问他同样的问题。颜回回答说:“您的学说博大到了极点,没有一个诸侯国家有能力容纳您。尽管如此,您还是要推行自己的学说,当权者不接受您的学说,那是他的耻辱。而一个人不研修自己的学说,才是自己的耻辱。”孔子听过后,欣慰地笑着说:“你说的太对了!如果你是富人的话,我愿意做你的管家。”随后,孔子派遣子贡去楚国求助。楚昭王发动军队营救孔子,他们才脱离危险。到楚国后,孔子同样没受到重用。

孔子归鲁

孔子65岁的时候,他的弟子冉有统率鲁国的军队在郎地打败了齐国。季康子钦佩冉有的才能,询问他说“:您的军事才能,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呢?还是天生就具备的呢?”冉有回答说:“是从老师孔子那里学来的。”冉有极力称赞孔子的贤能,季康子动心了,决定把孔子从卫国召回鲁国。这时候,卫国大夫孔文子准备攻打太叔,请孔子出谋划策,孔子说自己不懂军事。孔子对卫国彻底失望,决定马上离开卫国,孔文子却坚决挽留。刚好,季康子派遣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来卫国迎接孔子,孔子趁机离去。周游列国14年后,孔子终于回到久别的鲁国。

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方法,孔子回答说:“处理政事首先要选拔优秀的臣子。”季康子也来向孔子求教,孔子告诉他说:“要任用正直的人,罢免奸邪的人,如果能做到这些,奸邪的人在感染下也会逐渐变为正直的人。”季康子经常担心自己的财产被人盗窃,孔子对他说:“如果你自己没有贪欲,一心为国家出力的话,就是鼓励人去干盗窃的事,也没人愿意去。”鲁国最终也没有重用孔子,对此,孔子早已料到,从此以后也就断了出来做官的念头。

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周王室已经衰落下去,古代的礼仪制度遭到破坏,古代留传下来的典籍也残缺不全。孔子探究夏、商、西周3个朝代的礼仪制度,按照时间顺序整理编订了《尚书》和《礼记》。古代留传下来的可以配乐演奏的《诗》有3000多篇,但是内容重复过多,质量上也很不统一,孔子删除了其中重复的部分,选取其中符合礼仪的305首,编订为《风》、《雅》、《颂》3个部分。孔子刻苦整理典籍,完成了《诗》、《书》、《乐》、《易》、《春秋》的编修。

孔子晚年非常喜欢研读《周易》,他读《周易》极其刻苦勤奋,以至于多次弄断穿书简的牛皮绳子。他为《周易》撰写了精练的解读,这就是《彖辞》、《系辞》、《卦传》、《文言》等,合称《易传》。孔子说“:假如我还能够多活几年的话,我对《周易》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全面了。”

孔子用《诗经》、《书经》、《礼记》、《乐经》等典籍作为教材教育弟子,跟他学习的弟子大约有3000多人,其中能够精通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的就有72人,后人称他们为“孔门七十二贤”。至于在很多方面受到孔子的教诲但没有正式入籍的弟子就更多了。

孔子注重从学问、言行、忠恕、信义4个方面教导弟子。他为弟子订立了4条禁律,分别是不揣测、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孔子认为斋戒、战争、疾病这几件事情应该特别谨慎地处理。他很少谈到利益,即使偶尔谈到,也是和命运、道德相关。他不用死板的方法教育弟子,而是采取诱导启发的方法,让弟子触类旁通。

孔子一直恪守礼仪,为弟子们做出表率。在乡里,他谦恭得像不善言谈的人,在祭祀和议论国政的时候,却又能言善辩;对待官员和百姓都一样的谦虚恭敬;肉如果变质或是不按照规矩切割的话,他就不吃;座位摆放不正,他就不坐;和有丧事的人一同吃饭的时候,从来不吃饱。孔子说过:“三人在一起走,里面一定有一个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当他听到别人唱歌很好时,就请求那个人再唱一遍,然后自己也学着唱起来。他从来不去谈论怪异、暴力、鬼神等虚幻的事情。

子贡评论孔子说:“我们都了解老师在典籍研究方面的显著成就,但是他关于天道和人的命运的深刻见解我们就理解不了。”颜渊也感慨地说:“我越是仰慕老师的学问,就越得它高超,越是钻研它,越觉得它深厚。我已经尽最大努力去学习,但还是远远赶不上老师啊!”

孔子认为君子最担忧的就是去世以后不能给后人留下一个好的名声。他根据鲁国的历史写下了《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之间鲁国的历史。当初孔子担任司寇审理诉讼案件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和别人商量后再拟定文辞,但是撰写《春秋》时则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写。写成后,就连擅长文字的子夏也无法增删一句话。孔子也把《春秋》作为教材教诲弟子,他说:“后人会因为《春秋》而了解我,也会因为《春秋》而怪罪我。”

子路在战乱中被杀,孔子很伤心,得了重病,子贡来看望他。孔子对他说“:天下混乱很久了,可又没有哪位国君能够奉行我的主张。昨晚我梦见自己坐在两根柱子中间享受别人的祭祀,按照礼仪,夏朝人死了棺材放在东面的台阶;周朝人死了,棺材放在西面的台阶;殷朝人死了,则把棺材放在堂屋的两根柱子之间。我原本就是殷朝人,可见我不久于人世了。”7天后,孔子去世,享年73岁。鲁哀公亲自为他作了一篇悼词说:“老天爷真是不仁慈啊,不肯留下这位老人。你扔下我一个人走了啊,我是多么孤独悲伤。”孔子死后,埋葬在鲁国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为他服丧3年,子贡一直服丧6年。鲁国人世世代代都要到孔子墓前祭奠,儒生们也经常来这里讲习礼仪,举办各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