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
从吉卜林(英国小说家、诗人,19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童话《丛林故事》叙述了一位名叫毛克利的小孩从小被狼群养大,后来因为老虎希尔·卡恩重返森林)的小说《丛林故事》中邪恶的老虎希尔·卡恩,到韩国神话中的“西方保护神”,和其他动物比起来,老虎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到了后来,老虎们则成了“保护者”的象征。而老虎在这个星球上的生存状态,也代表了人类在努力协调与其相互矛盾的需求和欲望。
一般说来,人们认为老虎和狮子是猫科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事实上也是如此,老虎和狮子的体型大小的确差不多。在印度次大陆和俄罗斯都曾经发现过世界上最大的老虎,在那些地方,雄性老虎的体重平均在180~300千克之间。但是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上,雄性老虎的体重平均只在100~150千克之间。
天生的猎手
体型和官能
在猫科动物家族中,动物们大多善于追踪猎物,而且还能把自己隐蔽得很好,最后一下子把猎物抓到。除了它们的体型和皮毛的颜色以外,这些技能和特征就是猫科动物和其他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
老虎和其他的大型猫科动物一样,要靠捕猎才能生存下去,而这些猎物往往比老虎本身的块头还要大。老虎的前肢短而粗,有着长长的锋利的爪子,而且这些爪子是可以收缩的;一旦老虎“看上”了一只大型的猎物,这些外在条件就能保证它把猎物捕获。老虎的头骨看上去像缩短了一样,这让它本来就很强大的下颚更增加了力量。它们通常会从猎物的背后袭击,在脖子上咬上致命的一口。有的时候,它们还会紧紧地咬住猎物的咽喉处,用力地咬紧那里,使猎物因窒息而死。
然而,完完全全属于老虎独一无二的特征的,还是它们背上黄白相间的皮毛、黑色的斑纹——事实上,每只老虎的身上都有它自己特殊的图案,通过这些图案就能分辨出单个的老虎。如果你去过动物园,就知道白老虎通常是最不常见的。这种老虎可不是靠科技上的白化变出来的,它们都是一只名叫“莫汗”的老虎繁衍出来的后代--“莫汗”是被印度中央邦雷瓦地区的王公捉住的一只雄性孟加拉虎。也有报道说,在印度其他地区曾经出现过全身几乎都是黑色的老虎。然而,不管是全身白色的老虎,还是全身都是黑色的老虎,这样的种类在野生动物界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在捕猎的时候,老虎必须一开始就尽可能地接近猎物,这样才有成功的机会。接近猎物之后,老虎会绷紧身体,在地上连续跳跃几次,然后猛地扑向猎物。一般来说,老虎向猎物下手的时候,总是先从其后边开始,然后到背,到肩,再到脖子。通常捕猎成功的几率只有5%~10%。
知识档案
老虎
目 食肉目
科 猫科
尽管形态学的研究表明虎的亚种之间存在一种渐变群变异的情况,但是,人们仍然分辨出了虎的8个亚种,分别是:(1)孟加拉虎,分布在印度、孟加拉国、不丹、中国、缅甸西部和尼泊尔;(2)印支虎,分布在柬埔寨、中国、老挝、马来西亚、缅甸东部、泰国、越南;(3)苏门答腊虎,分布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4)阿穆尔虎(又称西伯利亚虎,中国称东北虎),分布在俄罗斯、中国、朝鲜(尚未确认);(5)华南虎,分布在中国;(6)里海虎,曾经在阿富汗、伊朗、俄罗斯、伊拉克、蒙古及土耳其发现过,但是现在已经绝种;(7)爪哇虎,印尼的爪哇岛曾经有分布,现在已经绝种;(8)巴厘虎,印尼的巴厘岛曾经有分布,现在已经绝种。
分布 印度、东南亚、中国、俄罗斯的远东地区。
栖息地 极其广泛,从中亚的芦苇地到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再到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温带落叶、针叶林都有老虎的栖息地。
体型 体长:孟加拉雄虎2.7~3.1米,雌虎2.4~2.65米;体重:雄性180~258千克,雌性100~160千克。
皮毛 整体上呈橘黄色,在背部和腹部两侧的皮毛上间隔着黑色的条纹,腹部下侧基本上是白色的;雄性老虎的额头上具有显著的“王”字条纹;在东南亚热带雨林和巽他群岛的热带雨林中曾经发现黑色的老虎;阿穆尔虎的颜色比较浅,而且在冬季和夏季的颜色有所不同;在印度中部曾经出现过白色的老虎(有棕色条纹),这可能是亲代中存在某种隐性基因的缘故,但在野外状态下这种白色老虎是比较少见的。
食性 主要捕食大型有蹄类动物,如各种野鹿、野牛、野猪等;有时也捕食比较小的猎物,如猴子、獾类,甚至还会捕捉鱼类为食。
繁殖 雌性老虎在3~4岁的时候性发育成熟,雄性稍微晚点,约在4~5岁的时候;成熟后每年的任何时候都能交配,孕期平均约103天;每胎产崽在1~7只之间,通常是2~3只;幼虎在出生1.5~2年之后开始独立生活。
寿命 在尼泊尔皇家吉特湾国家公园里一头野生老虎曾经活到了15岁,动物园里人工喂养的老虎寿命最长可达26岁。
保护状况 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把老虎列为濒危级。由于盗猎、栖息地不断消失、食物减少等原因,老虎的数量正在迅速下降;人们已经确认的8个亚种里有3个已经绝种,另外,华南虎正处在绝种的边缘。
尽管老虎的种类出现了皮毛上的变异(深色的皮毛可能源于亚洲东南部热带雨林),但令人惊奇的是,所有的老虎都拥有垂直的斑纹。这些斑纹为它们提供了非常好的伪装,借助这身伪装,老虎就能一直跟踪着猎物,直到距离猎物足够近的时候,再向猎物发动猛烈而致命的攻击,最后成功地捕获猎物。
老虎王国的标志
分布模式
在阳光的照射下,茂密的草丛、灌木丛和乔木会在地上形成斑驳的阴影和纵横交错的图案,这些为老虎捕捉猎物提供了非常好的伪装环境。这也是老虎分布广泛的栖息地所具有的唯一共同特征。
老虎的栖息地有很多种,包括巽他群岛的热带雨林,印度北部和尼泊尔茂密的草地、高大的河岸森林,泰国的混合落叶林、干燥的常绿林、龙脑香科树林,桑德班的红树林湿地,俄罗斯远东的北温带森林以及里海区域的芦苇丛、河边灌木丛和山区森林。
在炎热地带,老虎栖息地的基本特征就是周围覆盖着茂密的植被,附近有水源,而且还活动着许多体型高大的有蹄类动物。
捕食的对象——鹿、野牛、野猪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老虎的分布情况、行为方式,以及老虎群的构成,这些动物是它们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约200万年前,豹子开始向老虎演化的时候就是如此。那个时期,大型的鹿类动物和牛类动物广泛地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为生活在森林周边的大型食肉动物提供了适宜的环境,由此促进了豹子向老虎的演化。
保持远距离的联系
社会行为
狮子和猎豹的栖息地比较开阔,没有厚密的树林,所以它们在捕猎的时候,不会过度地隐蔽自己;老虎则不同,它们是最善于隐蔽自己和埋伏捕猎的食肉动物。在环境相对狭小而猎物又相对分散的情况下,老虎捕猎就很少合作,所以,老虎的社会体系相对松散。虽然它们相互之间保持着联系,但个体之间的距离却比较遥远。
多项无线电通讯的追踪调查研究表明,在尼泊尔和印度,雌性老虎和雄性老虎都有各自的领地,而且会阻止同性老虎进入。母虎的领地相对比较小,而且与这个地区食物和水的丰富程度以及要抚养的幼虎个数有很大关系。一头雄性老虎总是负责保护几头雌性老虎各自的领地,并且总是在试图扩大领地。一头雄虎的成功与否以及其领地大小,都取决于它的力量和战斗能力。通常,雄虎不承担幼虎的具体抚养责任,它只负责保护好这块领地不受其他雄虎的侵犯就行了。
对老虎来说,在保住自己领地的过程中潜藏着危险,即便打赢了也可能受伤,甚至有失去捕猎能力的可能,最终导致饿死。因此,老虎会留下标记,暗示其他老虎这个地方已经有主人了,以尽量减少无谓的争斗。其中一种标记就是尿液(但是混合了肛门附近的腺体分泌物),老虎把这种混合液撒在树上、灌木丛里和岩层表面等处;还有一种标记就是粪便和擦痕,老虎把它们留在常走的路上和领地中所有明显的地方。这些标记的作用可能是告诉其他老虎,这个地盘已经有主人了;也可能是传递另外一些信息,如其他老虎可以通过这种气味辨别出这是哪一只老虎留下来的。通常,当一头老虎已经死亡而不能再继续拥有那块地盘的时候,外边的另一头老虎会在短短的几天或几个星期之内占领这块已经没有主人的地盘,并释放出某种气味信号。
老虎在3~5岁的时候性发育成熟,但是建立自己的领地和开始繁殖后代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母虎在一年之中的任何时候都可能生育幼崽,甚至在冬天也有老虎交配生崽。母虎到了发情期,会频繁地发出吼叫,而且加快某种气味标记释放的频率,以这种方式来告诉雄虎它要交配。交配期通常会持续2~4天,在这期间,雄虎会爬到母虎身上进行交配,每天要交配30~40次,每次持续10~15秒。母虎平均怀孕103天后就会生产,通常每胎产2~3只幼崽。幼崽刚生出来的时候不能睁开眼睛,需要精心的照料。至少在出生后第1个月的时间里,虎崽需要吃母虎的奶才能存活,而且要待在虎穴里保证安全。有的时候,遇到某种危险的情况,母虎会用嘴轻轻地叼着虎崽在两个巢穴之间转移。
虎崽长到一两个月大的时候,母虎就开始带着它们离开巢穴过野外生活,但当它们遇到追杀的时候,也会逃回原来的巢穴。当虎崽6个月大时,母虎就开始教给它们如何捕猎、如何进行隐蔽、如何杀死猎物等各项本领。雄虎一般是不参与抚养虎崽的,但是偶尔也会参加进来,甚至让母虎和虎崽们分享它捕到的猎物。当一头雄虎占领了一头母虎的地盘后,它就会杀死这头母虎原来所生的幼崽(也就是“杀婴行为”),然后迫使这头母虎的发情期提前到来,跟它交配,从而尽快地生出自己的后代。
虎崽一般至少要跟着母虎生活15个月的时间,然后才会逐步开始独立生活。这个时候,尽管幼虎的身体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但是,要么主动地离开母虎,否则只能被母虎赶走,因为母虎通常已经开始准备生育下一胎幼崽了。曾经有记录显示,在尼泊尔和俄罗斯,年龄比较大的母虎有的时候会将自己领地的一部分或全部传给自己的雌性后代,这极大地增加了这个雌性后代存活的几率和生育率。
濒临灭绝的尴尬处境
保护现状和生存环境
诗人威廉·布莱克在他那首著名的诗里曾经这样赞美过老虎:“老虎!老虎!是黑夜的森林中燃烧着的煌煌的火光。”但是现在老虎自己却“暗淡”下去了——它快绝种了。在目前已知的8个亚种中,数量本来就少、种群之间又相离最远的3个亚种已经灭绝了。巴厘虎最先消失,据报道,巴厘虎在1939年灭绝;然后是里海虎和爪哇虎,分别在1968年和1979年灭绝。现在,华南虎正处在灭绝的边缘,其他亚种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人们已知的可能最接近实际的数字是:世界范围内的老虎数量从20世纪初的10万头剧减到20世纪末的约5000~7500头。具体数量是:野生孟加拉虎现在仅存3000~4600头,印支虎仅存1200~1800头,苏门答腊虎仅存400~500头,阿穆尔虎同样也仅存400~500头,而华南虎则只有20~30头。
幸存的老虎面临着3个主要的威胁:人们对它们直接的偷猎,栖息地的减少,食物的减少。亚洲的传统医学把虎骨作为药材,导致现在对虎骨的需求不断上升;人们还把虎皮当做装饰品。这些都导致了老虎的数量急剧下降。尽管打击非法虎骨贸易的行动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虎骨的非法贸易仍然非常猖獗。
一头老虎正迈着中等的步伐向猎物进攻,向我们充分展示了这种顶级食肉动物的力量和杀气。为了寻找猎物或保护领地,老虎经常在一天之内长途奔袭10~20千米。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老虎的栖息地受到了人类活动的侵蚀,不断呈现出退化和隔离化的趋势,也就是成了一个个互不相连的小块。随着老虎数量的下降以及老虎之间人为的隔离,那些残存的互相不能联系的老虎就更加容易灭绝了。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老虎,一些国家如尼泊尔、泰国、俄罗斯开始采取更加有效、更加富有创造性的手段。它们通过建立一些生态走廊,把老虎栖息地组成一个保护区网络,使这些被分隔的老虎可以联系起来,以便于让它们生殖繁育后代,从而维持住幸存老虎的数量。由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运用,使得这个方法更加有效:地理信息系统可以依靠人造卫星,精细地刻画和分析老虎分布区的综合地理状况,可以分析森林的覆盖情况、猎物的密度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等。在尼泊尔,一项旨在恢复老虎栖息地的工程成功地促使当地的村民搬出了公共保护地,为老虎争得了必要的栖息空间。
即使人们成功地保护住了老虎的栖息地,老虎还需要有足够的食物才能生存下去。本来亚洲的许多地区适合老虎的生存,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大型有蹄类动物,这些地区的老虎都逐渐消失了。通常一头成年虎一顿要吃18~40千克的肉食,一年必须要捕到50~75只大型有蹄类动物。正是因为这些猎物的数量不足,才导致了老虎数量的下降。在其他保护区,由于老虎栖息地的范围内有足够多的猎物,所以老虎的数量才有所上升。例如,在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老虎保护区内老虎的数量常常是保护区外的3~4倍。如果在保护区以外的一些地区能够很好地控制有蹄类动物的数量,同时禁止打猎行为,那么将对人类和老虎都有好处——不仅人类可以有稳定的收获,老虎也可以有稳定的食物来源,从而恢复老虎的种群数量。
只有人们在认识到保护老虎与他们自身有很大的利益关系的时候,老虎才能最终幸存下来;只有人们在认识到自身的生存环境不可缺少老虎的时候,老虎才能幸存下来,尽管有些人会害怕老虎。人们只有在找出办法,既能使人留在森林地区继续生活下去,又能满足老虎的生存需要的时候,老虎才能幸存下来,而且这也是最关键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