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成书年代:秦
作者:吕不韦
地位:诸子百家思想的总结
作者简介
吕不韦(? ~前235年),战国末年秦相。原是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后来到韩国经商,成了“家累千金”的“阳翟大贾”。吕不韦在赵都邯郸见入质于赵的秦公子子楚(即异人),认为“奇货可居”,遂予重金资助,并游说秦太子安国君宠姬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嫡嗣。后子楚与吕不韦逃归秦国。安国君继立为孝文王,子楚遂为太子。次年,子楚即位(即庄襄王),任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10万户。没过几年,庄襄王死去,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即后来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至此,吕不韦在政治上达到了空前显赫的地位。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命食客编著《吕氏春秋》,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国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其举家迁蜀,吕不韦自知不免,于是饮鸩而死。
吕不韦像
背景介绍
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间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密切,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实现全国统一在战国后期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时各国都想以自己为中心来实现统一,为实现统一的目的,必定要进行兼并战争。当时秦国的变法比较彻底,在兼并战争中,无论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逐步取得了压倒的优势。
名著概要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众多门客共同编辑,完成于秦始皇八年(前239年)。该书是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以封建大一统政治需要为宗旨,熔诸子百家之说于一炉的理论巨著。全书分十二“纪”、八“览”、六“论”三大部分,共160篇,20余万字。
秦始皇像
《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了总结性的批判,它写道:“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吕氏春秋》并没有均等地对待各派学说,并没有简单地把各家观点原封不动地糅合在一起,而是赋予所吸收的各家学说以新的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它改造和发展了孔夫子开创儒家学派时的儒家思想。如关于儒家维护“君权”的思想,在《吕氏春秋》里,实质虽然没有变,但有其独特的形式,它主张拥立新“天子”,即建立封建集权的国家。对法家、农家、墨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吕氏春秋》也是遵循这一原则。《吕氏春秋》中的法家是儒家化了的法家,墨家是兵家化了的墨家,如此等等。
《吕氏春秋》依照预定计划编写,有明确的目的,有大体上统一的学术见解。全书分纪、览、论三部分,以纪为主干。按其形成而论,十二纪是采用阴阳家的《月令》作为章法,仿照《管子》的《幼官》和《幼官图》作的。它把一些论文分配在春夏秋冬四季之下。《吕氏春秋》分配在春季之下的论文都是阐述养生方法的,分配到夏季的论文大部分是有关教育和音乐的,把主要是兵家和法家关于战争的论文分配到秋季,把提倡忠信、廉洁、气节、中庸、节葬等内容的论文分配到冬季。
作品评价
《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具有一定规模和统一系统的私人学术著作。它以生活的具体实践和一定的体验为基础,对先秦诸子百家的观点进行批判地继承,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它吸收了各种不一致的学说,反映了当时全国走向统一的趋势。它所提供的一些寓言故事,至今脍炙人口,富有启发意义。但因其中诸家杂陈,远比不上《荀子》和《韩非子》的总结所达到的理论深度。杂家自称是在做集腋为裘的工作。
《吕氏春秋》的《八览》、《六论》则分门别类地对其他一些问题进行了论述。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生产技术等无所不及,每览八篇,每论六篇。
名家点评
《史记》:“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汉书·艺文志》说:杂家“兼儒、墨,合名、法”,以至于“漫羡而无所归心”。
《吕氏春秋》中有不少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关于物质起源的问题上,认为“太一”是万物的本原,世界万物都是从“太一”那里产生出来的、由阴阳二气变化而成的。“太一”就是“道”的名称,是看不见听不着,没有形状的“至精”的气——“精气”。“精气”派生的万物在不停地运动着,上至天上的日月星辰,下至地上的水泉草木,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的状态中。在认识的来源上,《吕氏春秋》认为人的知识绝非天生,而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在认识的方法上,主张要想取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必须去掉主观偏见,强调认识事物还要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承认社会历史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历史是一个统一的、前后相连的历史,是不能割裂的。了解今天的事情,有助于了解古代的事情,知道古代的事情,对了解今天的事情有帮助。
阅读指导
《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了总结性的批判,值得注意的是并没有照搬,而是吸收,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增加了新的内容。它其中所提供的一些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则更应细细品味、慢慢斟酌。